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电影女演员最先出现在1920年代初的上海,是一个在五四妇女解放话语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女性演艺群体。女演员中的佼佼者被大众传媒打造成耀眼的明星,并于1920年代末,崛起为影响上海都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1930-1940年代,电影女明星在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上海都市文化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增无减。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接管了上海这座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大都市,着手用带有鲜明农村印记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造上海的城市商业文化。电影女明星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空间中最为活跃的一股力量,成为“解放”这个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剧变的最为敏感的体验者之一。
     1950年代,共产党以国家权力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造,并通过一系列的群众运动将国家意识形态大力度地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力图将整个社会纳入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轨道。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尤其注重电影及其演员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教育社会主义新国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电影女演员的个人命运与新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开始了从娱悦大众的电影明星到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演员的转变。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新政权,既给她们提供了变迁社会身份的良机,也使她们陷入了主体身份受到严重削弱的困境。女演员为了能在新政权下获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紧随人民共和国早期多变的政治形势,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之策,发展出一套新的生存策略。
     借助档案、报刊、电影杂志、妇女杂志、回忆录及访谈等史料,在由女性主义史学、文化史这两种视角和方法交叉构成的总体框架下,本研究将上海电影女演员置于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史的中心位置,重构她们身为女性的生命体验,探寻其在公领域和私领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并将她们的经历作为全中国人民经历的一部分,放在二十世纪中国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上海电影女演员的个案研究,本研究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上海电影女演员的职业生涯和感情世界,进而改写了女演员的命运的;女演员在新政权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政治、社会剧变的场景下,女演员的地位、角色和身份认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们对此又是如何认知、如何表达的;女演员是如何在对国家权力话语的服从、协商与斡旋中,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研究试图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作出新的讨论,丰富人们对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史的认识。
Chinese movie actresses first appeared in 1920s Shanghai. Their rise to fame depended on a visual oriented mass media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discourse. As some of the most upwardly visible women who had to lead a life under the gaze of the public, they were endowed with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 Female movie start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hanghai urban culture, during the republicn period.
     The CCP took over Shanghai in May,1949. They began to transform Shanghai urban culture. Movie actresses were deep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My research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PRC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Feminist and gender analysis pro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my study. I will put women in center of 1950s history and find their lost voice. I'll closely explore the movie actresses'own experiences as part of and apart from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of all Chinese people in the early PRC period. I decide to complete my dissertation with the hope that my study will help produce different pictures and refresh our understanding of PRC history.
     Grounded on research in archives,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memoir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my thesis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a meaningful world of movie actresses in the early PRC period. I will explore the roles movie actresses played both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how did they identity themselves and how did the express the identity, trying to answer some important questions in historical studies:In the early PRC period, how did the new state intervene people's lif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women's liberation? Is women's liberation a revolution postponed? What roles did women in urban public space pla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
引文
1《卷首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2高华:《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原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245页-第255页,台北:时代国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3林蕴晖:《凯歌进行的时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于凤政:《改造:1949年-195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95页-第103页。
    5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95页-第103页
    6 Brown, Jeremy and Pickowicz, Paul G.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 Pickowicz, Paul G.:"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 Hui, 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1949-1952".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p.257-288.
    8 Perry Link:"The Crocodile Bird:Xiangsheng in the Early 1950s",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207-231.
    9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改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第40页-第75页;张藜:《科学家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声望:1949-1966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例》,第106页-第142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的论文集《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10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第1页-11页。
    11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95页-第103页。
    12 James Zheng Gao,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13高华:《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原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245页-第255页,台北:时代国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14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这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部由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共分十卷,时间段为1949-1980。其中,涉及到1950年代历史的是前五卷。第一卷,杨奎松著《断裂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1952》;第二卷,林蕴晖著《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1953-1955》;第三卷,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第四卷,林蕴晖著《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
    16参考金观涛港版十卷本国史作的《总序》,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第Ⅸ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17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第Ⅸ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琼·凯利:《性别的社会关系——妇女史在方法论上的意义》,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第82页,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19主要论述包括:高彦颐(Dorothy Ko)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曼苏思(Susan Mann)著、定宜庄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江湄译《技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这一系列作品都诞生于1990年代的美国学界,并在21世纪初引入中国,在此列出的为中译本出版信息。
    20 Gail Hershatter, "State of the Field 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3, No.4 (Nov.,2004), pp.991-1065.
    21 Margery Wolf, Revolution Postponed: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2 Stacey Judith, Patriarch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3 Xueping Zheng,Wang Zheng and Bai Di eds.,Some of us:Chinese Women Growing up in the Mao Era.Rutger University Press,2001.
    24 Gail Hershatter,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Chinese Women and the 1950s",Gender and Cultural Memory (Autumn,2002),PP.43-70.
    25 Gail Hershatter,"Birthing Stories:Rural Midwives in 1950s China "Brown, Jeremy and Pickowicz, Paul G.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6 Hung-Yok Ip,"Fashioning Appearances:Feminine Beauty in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29, No.3 (Jul.,2003), pp.329-361.
    44参考姜进为《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一书所作的序,姜进等著《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第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8 JinJiang,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9.
    29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与视觉政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该文集共收入周慧玲在1996年至2001年所写的关于中国早期女演员的四篇论文:《“性感野猫”之革命造型:创作、行销、电影女演员与中国现代性的想象,1933-1935》;《女演员、写实主义、“新女性”论述: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剧场中的性别表演》;《投射好莱坞、想象热女郎:1930年代中国与美国“电影女演员”的跨文化交涉》;《粉墨登场搞革命:陈波儿与中国现代表演中的“新女性”运动,1934-1945》。
    30Michael G. Chang,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Movie Actresses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Shanghai.1920s-1930s,"Yingjin Zhang,eds.,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p.112-136.
    31 Xiaoning Lu, "ZhangRuifang:Modelling the socialist Red Star",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ahar,eds., Chinese Film Stars, T&F BOOKS UK; 2010, pp.97-107.
    32张华:《“表演新中国”——上官云珠在新中国的“星路”历程》,《当代电影》2008年第9期,第69页-第73页。
    33戴锦华:《性别中国》,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
    3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5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36关于人民共和国早期上海电影演员人员组成,参考吴贻弓:《上海电影志》,第151页-第155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7笔者根据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分厂以后所公布的各厂工作人员名单所统计。演员人数总共有69人,其中有37人都曾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电影杂志上,可确定为在民国上海即已经开始从艺的演员。B177-1-22《上海电影制片厂分厂,江南、天马、海燕三厂工作人员名单》,上海档案馆馆藏(以下简称上档),1957年。
    38这部分女演员根据个人经历的不同又分为“上海派”,即所谓在上海开始演艺事业、成名并且抗战时期一直都没有离开上海的演员;“重庆派”,在上海开始演艺事业,抗战后前往后方重庆,并在重庆享有盛名或在重庆开始演艺事业并成名的女演员;“香港派”是指解放前夕前往香港,1950年以后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女演员。
    39参考Xiaoning Lu:"Zhang Ruifang:Modelling the socialist Red Star",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ahar,eds., Chinese Film Stars, T&F BOOKS UK; 2010, pp.103-106.
    40B177-1-94-69《上海电影演员上官云珠对台湾讲话稿》,1963年,上档;赵振远:《悬挂演员大照片起了什么作用》,《人民日报》,1964年10月30日。
    41参考顾育豹:《周恩来亲自确定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觉悟》2009年第4期,第37页-第38页。
    42参考白杨:《<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由来》,白杨:《我的影剧生涯》,第116页-第11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43关于1960年代早期文艺界的紧张形势,参考钱庠理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5卷: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第377页-第395页,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44参考拙作:《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页-第82页。
    45参考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95页-第103页。
    46 Richard J.Meyer, the Edmund F.and Virginia B.Ball Emerius Professor of Telecommunications at Ball State University,teaches film at Seattle University.
    47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p.123-170.
    48秦怡:《跑龙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9参考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84页-第8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50参考《导言:认识与记忆》,贺萧著、韩敏中译:《危险的愉悦:二十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第3页-第34页。
    51参考LloydE.Eastman:Seeds of Destruction: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937-194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52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402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53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98页-第11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54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文汇报》,1949年6月29日。
    55 Paul.G.Pickowicz:"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 Hui, 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260.
    56关于沦陷时期上海电影业的情况,参考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第161页-第2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408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58吴茵:《回首忆当年》,第15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59 Paul.G.Pickowicz:"Victory as Defeat:Postwar Visualizations of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in W. Yeh, ed., Becoming Chinese: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1900-1950 Berkeley:UC Press,2000,pp. 365-398;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and the 'May Fourth'Tradition of Chinese Cinema," in E. Widmer and D. Wang,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p.295-326.
    60黄宗英:《不只剩下回忆》,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61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408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62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文汇报》,1949年6月29日。
    63吴茵:《回首忆当年》,第15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64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文汇报》,1949年6月29日。
    65黄宗英:《不只剩下回忆》,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6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66参考B172-4-35《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话剧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下简称上档),1950年。
    67黄宗英:《星》,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12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68吴茵:《回首忆当年》,第15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69吴茵:《回首忆当年》,第15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70参考黄宗英:《不只是回忆》,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64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71《影人素描》,《青青电影》第18卷第6期,无页码,1950年3月15日。
    72严俊:《给上海朋友的一封信》,《青青电影》第18卷第17期,无页码,1950年8月20日。
    73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74参考白杨:《周总理引导我学<讲话>》,陈荒煤编《周恩来与艺术家们》,第236页-第2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75参考黄宗英:《星》,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12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鲁韧:《平易·真实·感人》,《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6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76L1-1-162秦怡:《为提高电影艺术而努力》,上档,1959年。
    77参见B172-4-35《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话剧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78B172-4-35《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话剧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79C31-2-9吴茵:《影剧妇女工作报告》,上档,1949年。
    80黄宗英:《星》,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129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81《上海市影剧协会成立》,《青青电影》第17卷第15期,1949年7月10日。
    82B172-4-35《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83《七月四日文艺人大游行》,《青青电影》第17卷第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84《访上官云珠房屋纠纷》,《青青电影》第17卷第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85参考Paul.G.Pickowicz, "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hui,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 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256-287.
    86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87汪漪:《从回忆中检查自己》,《文汇报》,1950年7月11日。
    88秦怡:《跑龙套》,第84页,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89参考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0B172-1-11《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1950年工作总结报告》,上档,1950年。
    91B172-1-11《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1950年工作总结报告》,上档,1950年。
    92夏衍:《怎样克服困难:在上海影剧演员座谈会上的报告与总结》,《青青电影》第17卷夹页,1949年7月。
    93B172-1-15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档,1950年。
    94夏衍:《怎样克服困难:在上海影剧演员座谈会上的报告与总结》,《青青电影》第17卷夹页,1949年7月。
    95B172-1-11《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1950年工作总结报告》,上档,1950年。
    96《文化部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节录)》,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8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97参见:欧阳予倩等《电影政策献议》(1949年1月),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98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第6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9B177-1-46《文艺部工作计划草案第三篇》,1949年,上档。
    100关于电影制片业国有化细节,参考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24页-第37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01参考《文艺处召集上海私营制片业座谈》,《青青电影》第17卷第22期,无页码,1949年11月15日。
    102参考拙作:《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页-第82页。
    103于伶:《检查错误,改造思想》,《文汇报》,1952年5月24日。
    104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396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05关于南下接管干部的情况,可参考:James Zheng Gao,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1949-1954,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106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415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07B172-1-15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报告》,上档,1950年。
    108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404页、第409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09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25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10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51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11此处仅从中共文艺接受干部的角度来讨论,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对电影演员产生的影响,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讨论。
    112《文艺处张望先生在“影剧演员座谈会”席上谈学习团结工作》,《青青电影》第17卷第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13《文艺处召集上海私营制片业座谈》,《青青电影》第17卷第22期,无页码,1949年11月15日。
    114参考C52-1-347《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115C52-1-347《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116B172-4-35《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话剧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117C52-1-347《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118刘昌伦:《和齐衡畅谈上影最近的学习情况》,《青青电影》第17卷第24期,无页码,1949年12月15日。
    119参考于伶:《对上海电影制片领导工作的检讨》(1952年6月15日),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册)》,第28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20参考周恩来对夏衍的指示,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394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21周璇回沪后写给香港友人李厚襄的第一封信(1950年7月25日),周伟、常晶著《周璇传》,第337页,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122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394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23参考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394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24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册)》,第100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25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第19页-第33页,《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社,1950年。
    126毛泽东:《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7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第13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27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参考白杨:《做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好演员》,《人民日报》,1960年8月10日。
    128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53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29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0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第6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31《吴茵、沈浮、赵丹、佐临等文代会代表返沪》,《青青电影》第17卷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32参考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3参考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30页-第23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4张瑞芳:《难以忘怀的昨天》,第7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35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36《欢迎南归文代代表》,《文汇报》,1949年8月15日。转引自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53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37《与舒绣文张骏祥诸艺人谈:今后电影工作的方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青青电影》第17卷第17期,无页码,1949年8月15日。
    138《与舒绣文张骏祥诸艺人谈:今后电影工作的方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青青电影》第17卷第17期,无页码,1949年8月15日。
    139《吴茵、沈浮、赵丹、佐临等文代会代表返沪》,《青青电影》第17卷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40《吴茵、沈浮、赵丹、佐临等文代会代表返沪》,《青青电影》第17卷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41张瑞芳于1950年-1951年曾在北京“青艺”工作,1952年才正式调入上影厂
    142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30页-第23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43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4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44黄宗英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从抗战时期到解放前始终没离开过上海的女演员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参考《解放前后的黄宗英》,《青青电影》第18卷第22期,无页码,1950年11月15日。
    145上官云珠:《演员生活十年》,《大众电影》1950年第15期,第12页,1950年8月11日。
    146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文汇报》,1949年6月29日。
    147秦怡:《跑龙套》,第8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48《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举行隆重庆祝典礼详记》,《青青电影》第17卷23期,无页码,1949年12月1日。
    149《与舒绣文张骏祥诸艺人谈:今后电影工作的方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青青电影》第17卷第17期,无页码,1949年8月15日。
    150参考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郑州:河南出版社,2001年。
    151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152王连:《从演员们的希望看上海的电影业》,《文汇报》,1949年6月29日。
    153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154《影剧妇女联欢会》,《青青电影》第17卷第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55吴茵:《紧紧地联系起来》,《青青电影》第17卷第15期,无页码,1949年7月10日。
    156参考石挥:《解放一年来的上海影剧界》,《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157茅盾:《从“红旗歌”说起》,《文汇报》,1950年2月6日。
    158《老解放区名剧——改编演出,须经检查,以免歪曲》,《青青电影》第17卷第16期,无页码,1949年8月1日。
    159石挥:《解放一年来的上海影剧界》,《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160参考C31-2-9吴茵:《影剧妇女工作报告》,上档,1949年。
    161莫愁:《我们上了第一课:记剧影妇女在<红旗歌>演出前的准备》,《文汇报》,1950年2月6日。
    162莫愁:《我们上了第一课:记剧影妇女在“红旗歌”演出前的准备》,《文汇报》,1950年2月6日。
    163莫愁:《我们上了第一课:记剧影妇女在“红旗歌”演出前的准备》,《文汇报》,1950年2月6日。
    164《解放前后的黄宗英》,《青青电影》第18卷第22期,无页码,1950年11月15日。
    165吴茵:《回首忆当年》,第4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8月。
    166B172-4-35《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话剧电影委员会工作报告》,上档,1950年。
    167石挥:《解放一年来的上海影剧界》,《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1950年6月15日。
    168黄宗英:《我争取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的发言》,《文汇报》,1950年7月23日。
    169秦怡:《学演工农兵》,唐旻红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第8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0参考秦怡:《学演工农兵》,唐旻红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第8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秦怡:《跑龙套》,第26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71桑怡:《我演了青妇队员——拉英》,《文汇报》,1950年9月23日。
    172参考秦怡:《学演工农兵》,唐旻红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第8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3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一)》,《文汇报》,1950年3月8日。
    174参考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三)》,《文汇报》,1950年3月17日。
    175秦怡:《跑龙套》,第8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76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四)》,《文汇报》,1950年3月19日。
    177秦怡:《学演工农兵》,唐旻红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第8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秦怡:《跑龙套》,第264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78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四)》,《文汇报》,1950年3月19日。
    179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五)》,《文汇报》,1950年3月20日。
    180秦怡:《我演了青妇队员——拉英》,《文汇报》,1950年9月23日。
    181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六)》,《文汇报》,1950年3月21日。
    182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一)》, 《文汇报》,1950年3月8日。
    183莫愁:《上影第二摄影组从山东的来信(一)》,《文汇报》,1950年3月8日。
    184秦怡:《学演工农兵》,唐红旻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第8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185秦怡:《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跑龙套》,第263页-第265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86参考《陈燕燕离沪》,《青青电影》第17卷第19期,无页码,1949年9月25日;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187C31-2-9吴茵:《影剧妇女工作报告》,上档,1949年。
    188上官云珠:《演员生活十年》,《大众电影》1950年第15期,第12页,1950年8月11日。
    189B172-1-15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档,1950年。
    190包括米高美、雷电华、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联美、哥伦比亚、环球、华纳等八家公司,参考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第1页-第11页。
    191B172-1-29-1《电影检查工作计划草案》,上档,1950年。
    192顾仲彝:《加紧国产电影的生产,提高影片的质和量》,转引自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第1页-第11页。
    193B172-1-65《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三年以来工作报告1950-1952》,上档,1952年。
    194余雷:《黄色文化的末路——上海通讯》,《文艺报》第1卷第7期,第29页,1949年12月15日。
    195B172-1-15夏衍:《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档,1950年。
    196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建国初肃清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运动进行过讨论。张硕果在其博士论文《论上海社会主义电影文化》一文中对这一运动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张济顺在《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一文中侧重于基层社会的反应;旅美学者萧知纬教授目前正在进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影响方面的研究,与萧知维教授交谈中得知,2010年3月6日,萧知维家中。
    197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第1页-第11页。
    198B177-1-283《袁文殊同志在上海电影座谈会上的报告》,上档,1963年。
    199参考Tina Mai Chen:"Internationalism and Culture experience—Soviet Films and Popular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the Future in the 1950s",Cultural Critique58,(Fall 2004),pp.82-114,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hen在此文中对苏联电影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在建构未来生活,进而激励中国人投入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作用,做了全面的论述。
    200详见《文汇报》,1950年9月。参考《我同意陈苍叶的看法》,《文汇报》,1950年10月7日。
    201参考B172-1-33《文化局在电影从业人员会议上的发言》,上档,1950年。
    202 Paul.G.Pickowicz,"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 Hui, 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262.
    203黄宗英:《我争取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的发言》, 《文汇报》,1950年7月23日。
    204参考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与视觉政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
    205参考拙作:《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页-第82页。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与视觉政治》,台湾:麦田出版社,2004年。
    206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
    207黄宗英:《我的转变》,《青青电影》第18卷第22期,无页码,1950年11月1日。
    208黄宗英:《我争取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的发言》,《文汇报》,1950年7月23日。
    209张瑞芳口述、金以枫执笔:《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10张瑞芳口述、金以枫执笔:《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22页-第22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15蓝为洁:《从上官云珠的一件遗物想起……》,《影人圈》,第8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16 Antonia Finnane: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Fashion, History, Nation,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25.
    211《大明星的服装都大大地改变了》,《青青电影》第17卷第20期,无页码,1949年10月15日。
    212《到兰心三楼看“红旗歌”排戏》,《青青电影》第18卷第1期,无页码,1950年1月1日。
    213《影剧周会点点滴滴》,《青青电影》第18卷第12期,无页码,1950年6月1日。
    214秦怡:《跑龙套》,第8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217白杨:《新的开端,满腔热望》,《文汇报》,1957年1月1日。
    218《白杨的触霉头》,《青青电影》第18卷第9期,无页码,1950年4月15日。
    219《影剧周会点点滴滴》,《青青电影》第18卷第12期,无页码,1950年6月1日。
    220王丹凤:《不作旧社会的俘虏》,《青青电影》第18卷第20期,无页码,1950年10月1日。
    221《陈燕燕离沪》,《青青电影》第17卷18期,无页码,1949年9月10日;《欧阳莎菲在香港拍戏》,《青青电影》第18卷第11期,无页码,1950年5月15日。
    222参考束夷:《我的新生》,《青青电影》第18卷第13期,无页码,1950年6月15日;王丹凤:《不作旧社会的俘虏》,《青青电影》第18卷第20期,无页码,1950年10月1日;汪漪:《从回忆中检查自己》,《文汇报》,1950年7月11日。
    223《听白杨黄宗英演讲》,《青青电影》第18卷第6期,无页码,1950年3月15日。
    224黄宗英:《我争取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上的发言》,《文汇报》,1950年7月23日。
    225柏李,1940年曾在上海加入“上海剧艺社”,后来前往老解放区,1946年进入“东影”,1950年调入“上影”。参考《访东影归来的女同志柏李》,《青青电影》第18卷第2期,无页码,1950年1月15日。
    226《访东影归来的女同志柏李》,《青青电影》第18卷第2期,无页码,1950年1月15日。
    227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28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年;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9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98页-第11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0参考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1参考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2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33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3页-第10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4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5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6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37《大众电影》编委会:《为电影<武训传>的检讨并向读者和观众建议》,《文汇报》,1951年5月23日。
    238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9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40关于孙瑜将《武训传》的拷贝带到北京,并写信恳请周恩来观看《武训传》一事,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41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第86页,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
    2006年。
    242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43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44黄宗英:《我在现场》,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8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245参考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第87页-第100页,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年。
    246见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第141页-第14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7张硕果:《论上海社会主义电影文化》,第86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248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第101页,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年。
    249《电影工作的领导等问题》(1951年3月24日),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8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0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1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1《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民日报(社论)》,1951年5月20日。
    252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1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3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4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10页-第11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5孙瑜:《我对<武训传>所犯错误的初步认识》,《人民日报》,1951年5月26日
    256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黄宗英:《我在现场》,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8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257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58转引自姜金城:《雁南飞——黄宗英传》,第8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59参考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0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60桑夫:《武训和赵丹》,《人民日报》,1951年6月5日。
    261参考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66页-第6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62转引自姜金城:《雁南飞——黄宗英传》,第8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63参考罗荪:《我是一个演员——怀念赵丹同志》,《电影研究》1981年第1期,第49页-第50页。
    264受到重点批判的作品有昆仑公司出品的《我们夫妻之间》,文华公司出品的《关连长》及大同公司出品的《影迷传》等,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0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65姚芳藻:《是从头做起的时候了——结算私营电影业两年来所犯的错误》,《文汇报》,1952年1月21日。
    266《记影片<我们夫妻之间>座谈会》,《文艺报》第4卷第8期,第11页-第16页,1951年8月10日。
    267贾霁:《关于影片<我们夫妻之间>的一个问题》,《文艺报》第4卷第8期,第17页-第20页,1951年8月10日。
    268贾霁:《关于影片<我们夫妻之间>的一个问题》,《文艺报》第4卷第8期,第17页-第20页,1951年8月10日。
    269《记影片<我们夫妻之间>座谈会》,《文艺报》第4卷第8期,第11页-第16页,1951年8月10日。
    270蒋天流:《我演张英》,《大众电影》1951年第20期,第14页,1951年4月10日。
    271吴茵:《我找到了泰丰同志》,《大众电影》1951年第20期,第14页-第15页,1951年4月10日。
    272《记影片<我们夫妻之间>座谈会》,《文艺报》第4卷第8期,第11页-第16页,1951年8月10日。
    273蒋天流:《我演张英》,《大众电影》1951年第20期,第14页,1951年4月10日。
    274参考James.z.Gao,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and Cadre,1949-1954,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2004.
    275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7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76姜金城:《雁南飞——黄宗英传》,第84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77夏衍在关于批判《武训传》运动的回忆文章中提及,此次批判运动之后,文艺界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78《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文汇报》,1952年1月21日。
    279参考B172-4-263《长昆厂工作总结》,上档,1953年。
    280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第1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1胡乔木:《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改造》,《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4期,第7页-第9页,1951年12月10日。
    282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第13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3《北京电影工作者整风学习情况的一瞥》,《大众电影》1952年第1、2期合刊,第10页,1952年2月15日。
    284《认真学习,改造思想,改进工作(社论)》,《文艺报》1951年第5卷第4期,第3页,1951年12月10日。
    285卫禹平:《我获得了正确的出发点》,《文艺报》1952年第1号,第21页,1952年1月10日。
    286高为华:《上海文艺界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文艺报》第5卷第5期,第37页-第38页,1951年12月25日。
    287参考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及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198页-第199页;第108页-第11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88《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0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89《上海电影工作者开始文艺整风学习》,《大众电影》1952年第3期,第28页,1952年6月25日。
    290参考姚芳藻:《是从头做起的时候了——结算私营电影业两年来所犯的错误》,《文汇报》,1952年1月21日:《上海文艺界思想改造运动结束,舒同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文汇报》,1952年7月17日。
    291参考《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0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92《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0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93参考《上海电影工作者开始文艺整风学习》,《大众电影》1952年第3期,第28页-第29页,1952年6月25日。
    294《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0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95《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07页-第31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96《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文艺整风学习总结报告》,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第314页-第31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97王林谷:《有追求有抱负的表演艺术家》,《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4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298上海图书馆馆藏1952年《大众电影》残损严重,因而,多篇书面检讨只见目录却无法看到原文。
    299笔者所看到的电影演员所写的个人检讨,大都包括这个几个部分,除了白杨的文章以外,如:吕班:《我认识了我的错误思想》,《文艺报》第5卷第5期,第18页,1952年12月25日;卫禹平:《我获得了正确的出发点》,《文艺报》1952年第1期,第21页,1952年1月25日;秦怡:《我决心做一个人民所需要的演员》,《大众电影》,1952年第7期,第20页,1952年8月25日。
    300白杨:《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大众电影》,1952年第8、9期合刊,第40页-第41页,1952年9月25日。
    301列宁语,转引自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02借用Paul.G.Pickowicz语,参考Paul.G.Pickowicz:"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 Hui, 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260.
    303参考拙作:《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页-第82页。
    304参考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与视觉政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
    305《反映电影事业新旧不同面貌——海燕、天马厂等联合举办“今昔对比展览会”》,《文汇报》,1963年5月20日。
    306李辉主编《黄宗英自述》,第12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307吴茵:《回首忆当年》,第157页-第15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12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308上官云珠:《演员生活十年》,《大众电影》1950年第15期,第12页,1950年8月。
    309详见B177-1-89《六级以上文艺干部》,上档,1959年。
    310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263页-第27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11《到处受到热爱和关怀——一个女演员小组的座谈》,《大众电影》1953年第4期,第14页,1953年2月25日。
    312C31-2-9吴茵:《剧影妇委会工作报告》,上档,1949年。
    313详见黄宗英:《星》,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12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赵丹:《地狱之门》,第7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14黄宗英:《星》,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12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315秦怡:《真正的努力,必然有收获》,《大众电影》1953年第9期,第16页。
    316L1-1-87《上官云珠的发言》,上档,1956年。
    317参考:B34-2-57-23《上海市人民政府文艺工作人员暂行工资、津贴标准》,上档,1952年;B177-1-88《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资改革实施(草案)》,上档,1956年。
    318B105-5-1643《上海市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上档,1956年。
    319黄宗英:《但愿长睡不愿醒》,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88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320参考陈天国:《需要积极争取》,《听听演员的心底话——电影演员座谈会》,《中国电影》1957年第6号,第17页,1957年6月28日:《周恩来和电影工作者亲切见面共话家常》,《文汇报》,1957年5月1日。
    321参考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订本)》,第411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322B177-1-88《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资改革实施计划草案》,上档,1956年。
    323C1-2-24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工资座谈会情况综合汇报》,上档,1957年。
    324B177-1-89《六级以上文艺干部》,上档,1959年:陈明远:《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网络下载版,www.88u8.com。
    325张藜:《科学家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声望:1949-1966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的论文集《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第106页-第142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326C1-2-24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工资座谈会情况综合汇报》,上档,1957年。
    327C1-2-24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工资座谈会情况综合汇报》,上档,1957年。
    328《听听演员的心底话——电影演员座谈》,《中国电影》1957年第6号,第10页-第19页,1957年6月28日。
    329韩非:《演员的培养、使用和待遇问题》,《文汇报》,1957年5月19日。
    330参考《忆儿时》,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172页-第18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香港的一位作者杨村曾提到,白杨父亲是袁世凯政府的八大议员之一,但白杨的回忆及自述中,从未提及此事。详见《往事依稀记白杨》,第115页,杨村著《中国电影演员沧桑录》,香港:世界出版社,1954年。
    331以下关于白杨的生平,详见:倪振良著,《落入满天霞——白杨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332《白杨年表》,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263页-第27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33白杨:《周总理引导我学<讲话>》,陈荒煤编《周恩来与艺术家们》,第236页-第2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334 Paul.G.Pickowicz:"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 Hui, 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263,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35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版)》,第414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336《白杨年表》,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263页-27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37参考《白杨回上海:谈访苏见闻》,《青青电影》第17年第24期,无页码,1949年12月15日。
    338《1949年影坛大小事记》,《青青电影》第18年第1期,无页码,1950年1月1日。
    339《心声泪雨——呼唤阿丹》,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15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40《白杨年表》,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268页-第26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亚洲电影周插页”,《上影画报》1957年第3期,无页码,1957年10月10日。
    341《我怎样演祥林嫂》,白杨:《我的演剧生涯》,第1页-第3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42于伶:《“祝福”是一部好电影》,转引自倪振良:《落入满天霞——白杨传》,第313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3543《访白杨》,《文汇报》,1957年1月23日。
    344《一封谈“祝福”的信》,《文汇报》,1957年3月3日。
    345《白杨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国电影》1957年6月号,第22页,1957年6月28日。
    346黄宗英语,参考《解放前后的黄宗英》,《青青电影》第18卷第22期,无页码,1951年11月1日。
    347关于上官云珠从艺经历,详见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348王林谷:《有追求有抱负的表演艺术家》,《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4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49韦然口述,李菁采写:《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
    350王林谷:《有追求有抱负的表演艺术家》,《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4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51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第23期,第3页,1956年12月15日。
    352参考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沉浮一上官云珠传》,第9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53参考白沉:《和上官一起拍<南岛风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54参考白沉:《和上官一起拍<南岛风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55参考白沉:《和上官一起拍<南岛风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第15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56上官云珠:《我演符若华》,1956年第6期,第12页-第13页,1956年3月26日。
    357上官云珠:《我所走来的道路》,《文艺报》1957年第7期,第8页-第9页,1957年5月26日。
    358上官云珠:《我演符若华》,《大众电影》1956年第6期,第12页-第13页,1956年3月26日。
    359高正:《上官表演的几个特点》,鲁韧:《平易·真实·感人》,《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1页、第162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60参考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宫云珠》,第112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361白沉:《和上官一起拍<南岛风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第15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62参考顾也鲁:《“豁出去”的上官云珠》,《影坛艺友悲欢录》,第98页-第10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363上官云珠:《我所走过的路》,《又艺报》1957年第7期,第8页-第9页,1957年5月26日。
    364白沉:《和上官一起拍<南岛风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第15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365敏泽:《影片<南岛风云>的主要成就》,《大众电影》1956年第6期,第9页-第10页,1956年3月26日。
    366《从新片展览周看电影艺术的新成就》,《人民日报》,1956年3月18日。
    367参考Jin Jiang: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9, pp.60-68.
    368毕克伟在其关于男演员石挥的个案研究中,详细地论证了这一点。Paul.G.Pickowicz, "Acting Like Revolutionaries:Shihui,the Wenhua Studio and Private-Sector Filmmaking 1949-1952", Jeremy Brown and Paul.G.Pickowicz, 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256-287.
    369关于斯氏体系对演员台前幕后生活的影响,参考Xiaoning Lu:"Zhang Ruifang:Modelling the socialist Red Star", 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ahar, eds., Chinese Film Stars, T&F BOOKS UK:2010, pp.103-106.
    370上官云珠一生曾先后七次被毛泽东接见,第一次是在1956年1月10日。详见上官云珠:《向毛主席保证》,《上海电影》1961年第6期,第9页,1961年6月1日。参考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第125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371详见蓝为洁:《从上官云珠的一件遗物想起……》,《影人圈》,第8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蓝为洁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剪辑师,上影厂导演汤晓丹的夫人。她作为影人圈内的人,关于谭启龙专门接上官云珠去杭州参加为毛泽东举行的舞会的回忆,应该是可信的。不同版本的上 官云珠的传记,都对此事有记载。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第127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372关于此点,在张瑞芳和秦怡的回忆录都有提及。她们经常在舞会上陪伴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跳交谊舞。详见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56页、第32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秦怡:《跑龙套》,第27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373详见蓝为洁:《从上官云珠的一件遗物想起……》,《影人圈》,第8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374 1961年5月1日,再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后,上官云珠幸福地回忆了1956年、1958年、1959年先后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情景。上官云珠:《向毛主席保证》,《上海电影》,1961年第6期,第9页,1961年6月1日。
    375蓝为洁:《从上官云珠的一件遗物想起……》,《影人圈》,第8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376上官云珠:《我所走过来的道路》,《文艺报》1957年第7期,第8页-第9页,1957年5月26日。
    3771953年2月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并继续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名。吴贻弓:《上海电影志》,第127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78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2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79参考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第91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380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15页-第1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81参考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2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82关于共和国初期上海电影业中主要代表延安文化的行政干部与主要代表上海文化的艺术干部之间的分野与斗争,详见PaulClark: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83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第24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384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第429页-第43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5A22-1-1032《上海市文化局党组(报告)》,上档,1956年。
    386A22-1-924《上海市文艺界统战座谈会记录之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档,1955年。
    387A22-1-924《上海市文艺界统战座谈会记录之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档,1955年。
    388A22-1-924《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关于上海文艺机关、团体统战工作的检查报告》,上档,1955年。
    389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第214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390参考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第243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391《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文汇报》,1956年11月14日。
    392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3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93参考舒绣文:《谈创作友谊及其他》,《文汇报》,1956年11月28日;白杨:《新的开端、满腔热情》,《文汇报》,1957年1月1日。
    394参考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第23期,第3页,1956年12月15日。
    395《上影剧团成立》,《大众电影》1953年第19期,第3页,1953年10月11日。
    396A22-1-1032《上海市文化局党组(报告)》,上档,1956年。
    397B9_2_62《关于上海市高级知识分子工作、生活、学习的一些主要情况》,上档,1955年。
    398李兴:《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文汇报》,1956年12月17日。
    399《女演员的眼泪》,《文艺报》1957年第9期,第9页,1957年6月2日。
    400关于孙景璐生平介绍,参考顾也鲁:《忆“老妹子”孙景璐》,《影坛艺友悲欢录》,第147页-第15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有关香港“影学会”爱国影人被驱逐的报道,详见《上海电影工作者发表声明,严斥香港英政府卑劣无耻》,《文汇报》,1952年1月24日;《被迫离港电影工作者抵沪,上海文联集会欢迎举行座谈会》,《文汇报》,1952年4月11日。
    401参考A22-1-924《上海市文艺界统战座谈会记录之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档,1955年。
    402《周恩来和上海电影工作者亲切见面共话家常》,《文汇报》,1957年5月1日。
    403孙景璐:《最重要的是关心人》,《文汇报》,1956年11月20日。
    404上官云珠:《让无数埋葬的珠宝放光》,《文汇报》,1956年11月21日:
    405白杨:《女性的呐喊》,《文汇报》,1957年5月14日。
    406 详见钟惦棐:《电影的锣鼓》,《文艺报》1956年第23期,第3-第4页,1956年12月15日。
    407参考姜进:《可疑的繁盛:——日军阴影下都市女性文化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6页-第67页。
    408老舍:《救救我们的电影》,《文汇报》,1956年12月1日。
    409白杨:《女性的呐喊》,《文汇报》,1957年5月14日。
    410参考Margery Wolf, Revolution Postponed: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11上官云珠:《拍两部电影演两月话剧》,《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第3页,1957年1月28日。
    412石挥:《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第3页-第4页,1957年1月28日。
    413秦怡:《希望的一页》,《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第7页,1957年1月28日。
    414应云卫:《辞闲迎忙》,《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第6贞,1957年1月28日。
    415详见《炉边夜话》,《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第31页-第38页,1957年1月28日。
    416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第126页-第12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17《我国电影事业的一大跃进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成立》,《文汇报》,1957年4月2日。
    418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第461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419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286页,台北: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420《吴茵招认有反党行为》,《文汇报》,1957年7月12日。
    421韩非:《演员的使用、培养和待遇问题》,《文汇报》,1957年5月19日。
    422《民盟右派在上影纵火记详》,《文汇报》,1957年7月26日。
    423《陈仁炳导演的反党丑剧中,吴茵扮演了重要角色》,《文汇报》,1957年7月7日。
    424《吴茵招认有反党行为》,《文汇报》,1957年7月15日。
    425《揭穿章罗联盟上海代理人陈仁炳的面貌》,《光明日报》,1957年7月12日。
    426韦然口述,李菁采写:《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4页-第10页。
    427《电影工作者围剿钟惦棐》,《文汇报》,1957年8月15日。
    428徐曼:《“谁过着惶惶不安的生活?”——驳“电影的锣鼓”对演员的诽谤》,《文汇报》,1957年8月19日。
    429《民盟右派在上影纵火记详》,《文汇报》,1957年7月26日。
    430《吴茵演假戏骗不过人》,《文汇报》,1957年7月9日。
    431《吴茵招认有反党行为》,《文汇报》,1957年7月12日。
    432舒绣文:《我怎样识破右派分子的反党阴谋》,《中国妇女》1957年9月号,第10页-第11页,1957年9月1日。
    433黄宗英:《我在现场——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8页-第69页,郑州:大鋗出版社,2004年。
    434黄宗英:《我在现场——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7页-第7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435黄宗英:《我在现场——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7页-第7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436参考《和毛主席的一次亲切的会见——上海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界人士应本报邀请座谈感想》,《文汇报》,1957年7月12日。
    437黄宗英:《我在现场——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67页-第7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438黄宗英:《反右斗争给我们上了一课》,出自《和毛主席的一次亲切的会见——上海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界人士应本报邀请座谈感想》,《文汇报》,1957年7月12日。
    439参考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9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440《真正关心电影事业的是党》,《文汇报》,1957年8月29日。
    441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文汇报》,1958年1月25日。
    442《周扬勉励上影做开路先锋》,《文汇报》,1958年2月24日。
    443“双反”指反右倾保守、反浪费:“扫五气”指打掉官气、暮气、阔气、娇气、邪气;参考《孙景璐骑上红专骏马》,《文汇报》,1958年4月22日。
    444秦怡:《跑龙套》,第109页-第11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45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8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446吴贻弓:《上海电影志》,第131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47张瑞芳:《继续改造、深入生活,作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好演员》,《文汇报》,1960年8月9日。
    448A31-2-30《海燕电影制片厂先进事迹介绍》,上档,1959年。
    449张瑞芳:《继续改造、深入生活,作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好演员》,《文汇报》,1960年8月9日。
    450参考L1-1-162秦怡:《为提高电影艺术质量而努力》,上档,1959年。
    451参考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80页-第10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52《白杨》,《上影画报》1957年创刊号,无页码,1957年8月10日;《银幕外的张瑞芳》,《上影画报》1957年第2期,第8页,1957年9月10日;《金焰》,《上影画报》1957年第3期,无页码,1957年10月10日。
    453《银幕外的张瑞芳》,《上影画报》1957年第2期,第8页,1957年9月10日。
    454徐勤军:《不适当的宣传》,《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
    455《读者中来》,《上影画报》1957年第5期,第26页,1957年12月10日。
    456《编者的话》,《上影画报》1958年第2期,第22页,1958年2月10日。
    457《编者的话》,《上影画报》1958年第2期,第22页,1958年2月10日。
    458黄宗英:《演员——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上影画报》1958年第2期,第22页,1958年2月10日。
    45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第6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460C52-1-344夏衍:《让三面红旗在银幕上迎风飘扬》,上档,1960年。
    461邓初民:《我要歌唱》,《文汇报》,1958年2月10日。
    462《上影掀起整改高潮》,《上影画报》1958年第1期,第8页,1958年1月10日。
    463黄宗英:《我的心情日夜激荡》,《上影画报》1958年第1期,第9页,1958年1月10日。
    464《上影再度公布红榜许多导演演员下乡锻炼》,《文汇报》,1958年1月15日。
    465《到农村去到劳动中去》,《上影画报》1958年第2期,第6页,1958年2月10日。
    466《到农村去到劳动中去》,《上影画报》1958年第2期,第6页,1958年2月10日。
    467L1-1-135《上官云珠的发言》,上档,1958年。
    468王丹凤:《从摄影棚到农村》,《文汇报》,1958年2月16日。
    469王丹凤:《我是一个新农民》,《上影画报》1958年第6期,第15页,1958年6月10日。
    470L1-1-35《上官云珠的发言》,上档,1958年。
    471L1-1-35《上官云珠的发言》,上档,1958年。
    472钱俊瑞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三十六字跃进方针“鼓足干劲,力争前进,比多比快,比好比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又红又专,为工农兵”,《电影工作者响起了进军的号角:让全国人民看到更多的好电影》,《人民日报》,1958年3月1日。
    473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文汇报》,1958年1月25日。
    474《灵魂、灵魂工程师必须有灵魂》,《文汇报》,1958年5月23日。
    475关于舒绣文生平介绍,参考姜椿芳:《为舞台而生的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第5页-第20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476舒绣文:《“红”与“专”不能分离》,《中国青年报》,1958年1月6日。
    477舒绣文:《“红”与“专”不能分离》,《中国青年报》,1958年1月6日。
    478《人人有计划,个个争上游》,《中国电影》1958年4月号,第80页,1958年4月28日。
    479秦怡1922年生,属狗,一生以事业为重,勤勤恳恳,所以自嘲“狗不停蹄”。秦怡:《跑龙套》第20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80秦怡:《把心交给党》,《上影画报》1958年第4期,第10页,1958年4月10日。
    481黄宗英:《心的倾诉》,《上影画报》1959年第10期,第26页,1959年10月10日。
    482白杨:《做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演员》,《人民日报》,1960年8月10日。
    483赵丹曾评价白杨,认为她不是一个“随性”的人,说话“总符合社论精神”。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3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84仅有孙道临写过类似的文章。参考孙道临:《迈着阔步迎朝露》,《上影画报》1959年第10期,第25页,1959年10月10日。
    485高彦颐(Dorothy Ko)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2页,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6参考周璇著、周民整理《周璇日记》,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周伟、常晶:《周璇传》,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487参考《周璇生前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报告》,《上影画报》1957年第3期,第22页,1957年10月10日出版,30日再版。
    488《上影画报》1957年第3期,第21页,1957年10月10日出版,30日再版。
    489郑君里:《一个优秀女演员的一生》,《中国电影》1957年10月号,第75页-第78页,1957年10月28日。
    490郑君里:《一个优秀女演员的一生》,《中国电影》1957年10月号,第75页-第78页,1957年10月28日。
    491《周璇在新旧社会的两种遭遇》,《文汇报》,1957年9月25日。
    492《编者的话》,《上影画报》1957年第3期,第22页,1957年10月10日出版,30日再版。
    493黄宗英:《旧时代的牺牲品》,《中国电影》1957年10月号,第79页,1957年10月28日。
    494黄宗英:《旧时代的牺牲品》,《中国电影》1957年10月号,第79页,1957年10月28日。
    495黄宗英:《寄给王文娟的应战书》,《文汇报》,1958年4月27日。
    496张瑞芳:《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做毛泽东时代的好演员》,《文汇报》,1960年8月9日。
    497《秦怡简历》,唐明生:《跨越世界的美丽:秦怡传》,第277页-第28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98参考秦怡:《跑龙套》,第10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99《做一个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祝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开幕》,《文汇报》,1957年9月9日。
    500“清白”作为女性洁身自好的道德规范,源自明清时期盛行的儒家学说中有关女性贞操的话语。“清白”通常是用来形容良家妇女的,极少用来形容像妓女或女戏子这类在公众领域抛头露面的女人。关于“清白”这一概念对民国上海女演员的影响,详见Jin Jiang: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9, pp.60-68.
    501《<青青电影>是一本坏杂志》,《文艺报》第5卷第2期,第35页,1951年11月10日。
    502秦怡:《序一:浪花细沙几多情》,刘澍:《四季美人:秦怡画传——海伦的诉说》,第2页-第3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503上官云珠的感情经历,在其不同版本的传记中都有详细的叙述,内容基本一致。笔者主要参考上官云珠儿子韦然关于母亲的回忆性文章,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4页-第10页。蓝为洁:《从上官云珠的一件遗物想起》,《影人圈》,第78页-8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浮沉:上官云珠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504杨村:《中国电影演员沧桑录》,第138页,香港:世界出版社,1954年。
    505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6页。
    506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6页。
    507详见《上官云珠年表》,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第227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508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7页。
    509《上官云珠和程述尧结婚》,《青青电影》,第18年第7期,无页码,1950年4月10日。
    510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 《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
    511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
    512他关于上官与贺路的感情有两种不同的叙述,魏湘涛称在程述尧“贪污”事发后,苦闷中的上官云珠与暗恋她多年的贺路发生了感情,并最终导致她与程述尧离婚。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浮沉——上官云珠传》,第93页-第9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由韦然作序、刘澍著上官云珠传持同样的看法。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第109-第110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但在韦然回忆母亲的文章里称,程述尧和上官离婚之后,上官才开始了与贺路的感情。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
    513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
    514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沉浮:上官云珠传》,第97页-第9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515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沉浮:上官云珠传》,第9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关于上官的这次处分,笔者曾多方查找资料,虽然并没找到直接的官方文件,但还多个旁证都证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除了魏湘涛之外,刘澍著上官云珠传记中也坚持了这种说法。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第110页-第111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1955年12月底电影界座谈会上,上官直言,“领导上偏听偏信,对有些人有成见,长期不给拍片机会。”B9-2-6《电影界座谈会记录》,上档,1955年。韦然回忆性的文章称,对与和贺路的感情“母亲很快后悔,但那时已经进入50年代,组织上不允许她闹出更多的风风雨雨。”李菁采写、韦然口述《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第8页;白沉在谈及与上官云珠一起合拍《南岛风云》的时 候,也提到领导听了他这个意见后感到非常“惊讶、疑虑”。《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第15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516参考《张瑞芳访谈录》,周斌:《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传》,第8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
    517张瑞芳曾有过三次婚姻。1939年,张瑞芳在重庆与余克稷结婚,1944年,与余离婚后,嫁给金山;1950年,因金山与孙维世产生感情,张瑞芳与金山离婚,1952年嫁给严励。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103页、第175页、第23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518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5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519黄宗英:《星》,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124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520 Jin Jiang: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9. pp.60-68.
    521黄宗英:《星》,李辉编《黄宗英自述》,第12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522C1-2-24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工资座谈会情况综合汇报》,上档,1957年。
    523B177-1-114-24《中共上海市电影局委员会关于改进电影演员状况的几项措施的报告》,上档,1965年。
    524参考Xiaoning Lu:"Zhang Ruifang:Modelling the socialist Red Star", 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ahar,eds., Chinese Film Stars, T&F BOOKS UK; 2010, pp.97-107.
    525"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129.
    526"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34.
    527关于从第一段婚姻中逃脱前后的情况,详见秦怡:《跑龙套》,第48页-第5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28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135.
    529详见: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530秦怡对与金焰感情生活的回忆,详见秦怡:《我和金焰二三事》,《跑龙套》,第230页-25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以下多处均涉及此篇文章,不再标注篇名。
    535秦怡:《跑龙套》,第23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36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36.
    537秦怡:《跑龙套》,第22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38秦怡:《跑龙套》,第24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39秦怡:《跑龙套》,第8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0"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29,p.139.
    531王人美,1914年出生于长沙,1932年,凭借《野攻瑰》成名于上海,1934年元旦与金焰结婚,这段婚姻维持了十年。关于王人美生平介绍,详见解波整理、王人美口述:《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532参考秦怡:《跑龙套》,第22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33关于秦怡是阮玲玉和金焰影迷,及初次与金焰见面的情况。参考秦怡:《跑龙套》,第8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30.
    534秦怡:《跑龙套》,第22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1参考秦怡:《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候》,《跑龙套》,第26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2秦怡:《跑龙套》,第244页-第246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3秦怡:《我决心做一个人民所需要的演员》,《大众电影》1952年第7期,第20页,1952年8月25日。
    544秦怡:《跑龙套》,第23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5秦怡:《跑龙套》,第24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6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155;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第222页-第223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547秦怡:《跑龙套》,第24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48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50.
    549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50;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第222页-第223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550"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151.
    551"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p.150-151.
    552秦怡:《跑龙套》,第246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50.
    553秦怡:《孩子和我》,《跑龙套》,第25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54蓝为洁:《灵堂认父》,《影人圈》,第50页-第5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555蓝为洁:《灵堂认父》,《影人圈》,第50页-第5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 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p.154;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第235页-236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556秦怡:《跑龙套》,第246-第24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57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p.154-155; pp.156-157.
    558 "Interview with Qinyi(秦怡访谈),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156.
    559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第236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560蓝为洁:《灵堂认父》,《影人圈》,第50页-第5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561为秦怡作传的人提及此事,都持这种观点。参考唐明生:《跨越世纪的美丽:秦怡传》,第172页-第17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第236页-第23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562秦怡:《序一:浪花细沙几多情》,刘澍:《四季美人:秦怡画传——海伦的诉说》,第2页-第3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563C1-2-24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工资座谈会情况综合汇报》,上档,1957年。
    564金以枫撰,张瑞芳口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257页-第25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565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第9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566《灵堂认父》,蓝为洁:《影人圈》,第50页-第5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567秦怡:《跑龙套》,第145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568参考拙作:《上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页-第82页。
    [1]全宗号A22,上海市宣传部档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以下简称上档)
    [2]全宗号A31,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档案,上档
    [3]全宗号B9,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文艺办公室档案,上档
    [4]全宗号B105,上海市教育局档案,上档
    [5]全宗号B172,上海市文化局档案,上档
    [6]全宗号B177,上海市电影局档案,上档
    [7]全宗号C1,上海市总工会档案,上档
    [8]全宗号C31,上海市妇联档案,上档
    [9]全宗号C52,上海市文协档案,上档
    [10]全宗号L1,上海市政协档案,上档
    [1]《人民日报》 1949年-1960年
    [2]《文汇报》 1949年-1960年
    [3]《光明日报》 1957年
    [4]《中国青年报》 1958年
    [5]《文艺报》 1949年-1960年
    [6]《新中国妇女》 1949年-1955年
    [7]《中国妇女》 1956年-1960年
    [8]《青青电影》 1949年-1951年
    [9]《大众电影》 1950年-1960年
    [10]《新电影》 1951年-1952年
    [11]《中国电影》 1956年-1959年
    [12]《上影画报》 1957年-1960年
    [13]《上海电影》 1960年-1962年
    [1]白杨:《落入满天霞》,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白杨:《白杨演艺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3]白杨:《我的影剧生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4]陈微:《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5]陈荒煤、陈播主编《周恩来与电影》,北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6]陈荒煤编《周恩来与艺术家们》,北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7]《电影艺术》编辑部编《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8]顾也鲁:《艺海沧桑五十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9]顾也鲁:《影坛艺友悲欢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10]顾也鲁:《上海滩从影记——顾也鲁自传》,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
    [11]蓝为洁:《影人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2]李辉编《黄宗英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13]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秦怡:《跑龙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5]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16]唐旻红主编《口述上海:电影往事(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王丹凤等著《我的从影生活》,香港:长城画报出版社,1954年。
    [18]王汉伦等著《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19]吴茵:《回首忆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20]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1]解波撰,王人美口述:《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22]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23]杨村:《中国电影演员沧桑录》,香港:世界出版社,1954年。
    [24]张瑞芳:《难以忘怀的昨天》,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25]张瑞芳口述、金以枫撰:《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6]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北京:新华书店出版,1950年。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28]赵丹:《地狱之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9]赵丹:《赵丹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30]赵青著、陈明远整理《我和爹爹赵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31]赵士荟编《周璇自述》,上海:三联书店、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95年。
    [32]周伟,常晶:《周璇传》,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33]周璇著、周民整理《周璇日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英)艾华著施施译:《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法)白吉尔著、王菊等译:《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3]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合编《全国报刊电影目录索引1949-197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4]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5]陈明远:《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网络下载版,www.88u8.com。
    [6]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湾: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
    [7]戴锦华:《性别中国》,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
    [8]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高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台北: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11](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顾伟丽:《赵丹:地狱天堂索艺珠》,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14](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二十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美)韩起澜、贺萧著陈山等译:《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女性》,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姜进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姜进、李德英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18]姜进等著《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9]姜金城:《雁南飞——黄宗英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0]姜金城:《瑞草青青——张瑞芳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23]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
    [25]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4卷:乌托邦运动: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26]林蕴晖:《凯歌进行的时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刘澍编《艺海情侣百年婚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8]刘澍编《老电影明星私家相册》,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年。
    [29]刘澍:《孤独的寒星:上官云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30]刘澍:《金焰与秦怡画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31]刘澍:《四季美人:秦怡画传——海伦的诉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32]刘澍:《风华绝代:王丹凤画传》,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年
    [33]陆寿钧:《上官云珠生死录:上官云珠传》,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34](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性别向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5](美)曼苏恩著定宜庄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36](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7](英)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美)莫里斯梅纳斯著,张英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3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41]倪振良:《落入满天霞——白杨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42]倪振良:《赵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
    [43]钱庠理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5卷: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44]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45]苏智良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46]上海电影协会编《上海电影四十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47]唐明生:《跨越世纪的美丽:秦怡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8]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9]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0]王笛编《新社会史3:时间、空间、书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51]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53]王学仁:《周璇财产风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
    [54]汪建强:《用生命温暖艺术——秦怡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55]魏湘涛:《一颗影星的浮沉——上官云珠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56]吴贻弓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7]姚芳藻:《深渊中的明星:秦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58]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59]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60]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章诒和:《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与视觉政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
    [63]周斌:《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传》,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
    [1]高华:《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2]顾育豹:《周恩来亲自确定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觉悟》,2009年第4期。
    [3]姜进:《追寻现代性:民国上海言情文化的历史解读》,《史林》,2006年第4期。
    [4]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姜进:《可疑的繁盛:——日军阴影下都市女性文化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彭小妍:《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欲论述与建构民族国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第8期。
    [7]韦然口述,李菁采写:《不尽往事红尘里——我的母亲上官云珠》,《文史博览》,2007年第2期。
    [8]许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论述策略》,《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0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12月。
    [9]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年。
    [10]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
    [11]张华:《“表演新中国”——上官云珠在新中国的“星路”历程》,《当代电影》2008年第9期。
    [12]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现代性体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3卷第1期。
    [13]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6年。
    [1]Antonia Finnane,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Fashion, History, Nation,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2]Brown, Jeremy and Pickowicz, Paul G.eds., Dilemmas of Victory: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Gilmartian, Christina Ketal. eds.,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______. Gail Hershatter, "State of the Field 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3, No.4 (Nov., 2004), pp.991-1065.
    [5]______. Gail Hershatter,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Chinese Women and the 1950s", Gender and Cultural Memory (Autum,2002), pp.43-70.
    [6]______. Hung-Yok Ip, "Fashioning Appearances:Feminine Beauty in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29, No.3 (Jul.,2003), pp.329-361.
    [7]James Zheng Gao,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1949-1954.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8]Jin Jiang, 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9.
    [9]Kay Ann Johnson,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10]Margery Wolf, Revolution Postponed: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1]______. Michael G. Chang,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Movie Actresses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Shanghai,1920s-1930s," Yingjin Zhang eds.,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p.112-136.
    [12]Paul Clark, 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l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______. Paul.G.Pickowicz, "Victory as Defeat:Postwar Visualizations of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in W. Yeh, ed., Becoming Chinese: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1900-1950. Berkeley:UC Press,2000, pp.365-398.
    [14]______. Paul.G.Pickowicz,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and the'May Fourth' Tradition of Chinese Cinema," in E. Widmer and D. Wang,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p.295-326.
    [15]______. Qiliang He, "Between Business and Bureaucrats:Pingtan Storytelling in Maoist and Post-Maoist China", Modern China, vol.36, no.3 (May 2010), pp.243-268.
    [16]Richard J.Meyer:Jinyan:The Rudolph Valentino of Shanghai, HK: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17]Stacey, Judith, Patriarch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18]______. Tina Mai Chen, "Internationalism and Culture experience—Soviet Films and Popular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the Future in the 1950s", Cultural Critique,(Fall 2004),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p.82-114.
    [19]Xueping Zhong, Wang Zheng and Bai Di eds., Some of us:Chinese Women Growing up in the Mao Era.Rutger University Press.2001.
    [20]______. Xiaoning Lu "Zhang Ruifang:Modelling the socialist Red Star" 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ahar,eds., Chinese Film Stars, T&F BOOKS UK; 2010, pp.97-1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