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婚姻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历史传统的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有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选择,也有作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革新;既有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制约,也有作为现代家庭制度本身承载的观念表达。基于这一前提的设定,笔者着重考察了影响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在这种思想基调影响之下的观念逻辑以及婚姻家庭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共识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价值选择等基本问题。
     中国的政治发展暗含着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主线,而国家的社会发展为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在这种发展轨迹影响之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其思想基调必定是政治性的。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这三种转向的实质反映了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身份走向契约的发展历程。这种演变从总体上反映出婚姻家庭制度的进步趋势,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致。在不同的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婚姻家庭制度始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规定层面,一是生活事实层面。法律规定层面体现的是法律的逻辑,这种逻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政治为主导的观念;生活事实层面体现的是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作为人本身对生活的遵从和选择,体现的是一种以生活为主导的观念。这两种逻辑背后的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婚姻家庭制度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呈现出内容各有侧重的形态,而这种形态既是政治话语主导之下的折射,也是这些观念经过本土化后所呈现出来的最真实的反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在面对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情势之下,必须要有明确而清晰的价值定位。本文试图将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放在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把握,并试图勾勒出各个时期支撑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基于上面的考虑,将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中的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承”四个部分构成。
     导言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社会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发展如何导致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婚姻家庭制度又如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而引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章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和历史考察的方法,集中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概况,也就是从1950年《婚姻法》到1980年《婚姻法》再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婚姻家庭制度是如何演进以及演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内容,包括结婚制度、离婚制度、家庭关系制度等方面。
     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探究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婚姻家庭制度的每一次修改和变动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不是无目的、无方向,而是具有一种可以依循的轨迹。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依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无论是哪一种转向都呈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最后所呈现的状态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两者互相交织、同时存在,共同支撑着现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三章是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在不同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达出来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观念所呈现出来的逻辑与所处时代所呈现的思想基调完全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些观念推动了婚姻家庭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家走向个人、从责任走向感情,反过来,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政治立场之下,这些观念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背后,既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糟粕的扬弃,也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伦理道德的传承,还有对于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文明共识的吸收。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所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
     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展望,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婚姻家庭制度需要确立明确而坚定的价值立场。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is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history and tradition, not simply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ystem. So, in any society in which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 This particularity comes from the state ideology of both the value of choice, but also as a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progress and innovation;come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s a modern concept of the family system itself carries expression.Based on this problem set,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ocu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ideological evol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one. And the tone of this id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logic,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as a consensus on issu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face value of options and other basic issues.
     In my opinion,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mplies chang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main line of thought, The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 as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changes to provide a basis in reality. In this trajec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e tone of their thoughts must be political.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from the national to the individual,from responsibility to feelings, This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ree political shift from a closed to an open society, from one value to multiple, From status to con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evolution generally reflect the progress trend of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ey and the nation's modernization process consistent. I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thoughts, the same concept has shown the content are different,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has always contains the content of two respects, one is the law level, is a fact of life level. The law level is the embodiment of legal logic, this logic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ideology, reflect is a political dominant ideas; facts of life level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logic of life, the logic is as to life compliance and choice, is an embodiment of life oriented concept. These two kinds of logic behind concepts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mutual influence. Each of the core values in the system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show content have each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is a political discourse dominated by refraction, but also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show after the truest reflect. China's modernization is to a great extent to the Wes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has appeared in such a form, can be said to be human civilization consensus and national culture results.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vicissitude process is actually the human civilization consensu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process.Therefor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globalization situation, must have a clear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development is put in a social contex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grasp, and attempt to outline each period suppor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concept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divided into th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Among them,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of the ideological ton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gic","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sensu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from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at i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led to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hanges,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and how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leads to the issue that article place should discus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historical method,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ocused on the evol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It is from 1950 to 1980" marriage law" revised" marriage law" to the 2001" marriage law" amendment,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s how evolution and evolution causes, and on this basis to study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of content, including marriage, divorce system, marital property system etc.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uses the historical method, From the ideological tone angle analysi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Each kind of legal system are bound to certain legal values for reference, set a specific legal norms, solutions to the practical legal disputes. Legal values is not fixed,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updated. The ideological tone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be summed up as separat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from nation to the individual,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feeli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based on, Further analysis of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gic,In different times, the same idea expressed connotation is different, while the idea presented by the logic and the era in which the ideological tone entirely consistent.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show content have each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is a political discourse dominated by refraction, but also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show after the truest reflect. In a sense, is that these ideas promoted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from national to individual, from liability to feelings, in turn, in these different times of political stand, these ideas also exhibits a very 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us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volution behind, both for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e dross of develop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also have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marriage and family ethics moral inheritance, and to the modern system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ultural consensus absorption. It is in this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na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blending and collision process, we see the Chines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faced the issue of value choice.
     The part of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mainly o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background,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the content of value should be how to position.
引文
1参见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1页。
    2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3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5页。
    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5比如,梅因的“身份-契约”论,摩尔根的“文明阶段论”,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伯吉斯的“符号互动论”的家庭理论以及古德的“家庭模式变化”理论。参见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228页。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7曹诗权:《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宏观定位》,《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9页。
    8徐安琪:《新婚姻法修改:社会转型的晴雨表》,《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日,第7版。
    9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1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18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6页。
    19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页。
    27以上内容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7页。
    28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4月14日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11页。
    2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条。
    30《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195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55页。
    31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8页。
    32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33参见1978年10月7日,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向中央呈送的《关于再度建议修改婚姻法向中央的请示报告》。转引自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121页。
    34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3页。
    35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36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7参见1978年10月7日,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向中央呈送的《关于再度建议修改婚姻法向中央的请示报告》。转引自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121页。
    38参见1978年10月7日,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向中央呈送的《关于再度建议修改婚姻法向中央的请示报告》。转引自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121页。
    39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40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41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42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44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45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143页。
    46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48以上数据参见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55页。
    4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2页。
    50《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51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期,也是一个风险高发期。参见廉思:《30年来我国政治价值观的演变及原因》,载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页。
    52 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03年
    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53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5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4条。
    5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6条。
    6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第10条。
    61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6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7条。
    63以上两个司法解释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6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第25条第2款。
    6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第32条。
    68具体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第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第36条。
    69具体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第3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第37条。
    81黄文艺:《中国法律发展的法哲学反思》,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82以上内容参见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8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8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条。
    8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条。
    90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91《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195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55页。
    92《中共中央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人民日报》1950年5月1日。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55页。
    93金眉:《我国上世纪50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法学》2010年第8期,100页。
    95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4月14日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54页。
    96转引自张志永:《婚姻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97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8页。
    98金眉:《我国上世纪50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法学》2010年第8期,102页。
    99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页。
    100金眉:《我国上世纪50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法学》2010年第8期,103页。
    101《中共中央关于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工作的补充指示》,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789页。
    102金眉:《我国上世纪50年代婚姻制度改革运动的反思》,《法学》2010年第8期,103页。
    103《中共中央关于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工作的补充指示》,载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0- 793页。
    104《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关于贯彻婚姻法运动的总结报告》,载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6页。
    105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106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107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6页。
    108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109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
    110参见高梁:《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变迁》,载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112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教研室编:《婚姻法资料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113当然这一婚龄标准并非第一次提出。1931年12月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即有男满20岁、女满18岁结婚的规定。此后,1939年《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1941年《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1942年4月的《山东省胶东区修正暂行条例》等都有同样标准的婚龄。参见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11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22页。
    118参见黄宗智:《离婚法实践:当代中国法庭调解制度的起源、虚构和现实》,《中国乡村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0-145页。
    119参见李强在“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载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3页。
    120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31页。
    121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7页。
    122转引自刘梦:《中国婚姻暴力》,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123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9页。
    124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126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9页。
    127 1955年内务部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婚姻登记办法,其后,分别在1980年,1986年,1994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改。
    128参见《婚姻登记办法》(1955年),第1-8条。
    129比如:《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婚姻登记办法的实施细则》(1980),《北京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1996),《上海市婚前健康检查暂行办法》(1987),《上海市婚姻登记办法实施细则》(1988),《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1995年发布,1999年修正)。
    131参见《婚姻登记条例》(2003年),第5条第1款。
    132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第8页。
    133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第9页。
    134参见[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陈琪、王业宇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03页。
    135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36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49页。
    
    14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5页。
    142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20页。
    14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14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1页。
    145转引自张永理:《封建主义及其当代影响研究——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46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147邓伟志、张岱玉编著:《中国家庭的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14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1页。
    14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7页。
    150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15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1页。
    152林明鲜、申顺芬:《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的变迁——以<人民日报>(1950-1997)的婚姻报道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1页。
    153林明鲜、申顺芬:《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的变迁——以<人民日报>(1950-1997)的婚姻报道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2页。
    154参见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调查与分析》,《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4页。
    155吕庆广、王平一等:《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156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200页。
    
    157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15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6页。
    159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160赵津芳、岳素兰主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简明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162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163巫昌祯、夏吟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婚姻立法之嬗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7页。
    
    16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条。
    16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7条。
    16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0条。
    168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4月14日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29页。
    169转引自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170转引自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171康克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妇女的解放》(1981年7月1日),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四大”以来妇女运动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172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173参见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65页。
    174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65页。
    17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7条。
    177参见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社会》2005年第1期,第187页。
    178参见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社会》2005年第1期,第186页。
    179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调查与分析》,《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5页。
    180参见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调查与分析》,《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5页。
    181参见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调查与分析》,《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4页。
    18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
    183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4月14日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29页。
    184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4月14日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129页。
    185高兆明、李萍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18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第13条。
    187例如,198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88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
    18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0条。
    19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6条。
    19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19条。
    19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27条。
    194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241页。
    197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98转引自汤兆云:《1957年关于人口问题的大讨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13页。
    199湛中乐、苏宇:《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第84页。
    20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第12条。
    201风笑天:《独生子女—21世纪的中国公民》,载刘达临等:《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陈昌文:《跨世纪的新生代—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202《中国计划生育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页。
    203据统计资料,1995年法国人口为5800万,加拿大人口为2973万。分别见《世界知识年鉴》(1996-1997),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531, 745页。
    204陈德君:《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人口研究》2001年第6期。
    205乌云赛音、陈润田:《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年第6期,第35页。
    206陈昌文:《跨世纪的新生代—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207参见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9页。
    208参见吕菊兰:“高考结束后不少家长忙着办离婚”http://www.sina.com.cn ,访问时间2011年06月15日。
    
    209参见王树新主编:《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210杨大文主编:《婚姻家庭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21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5页。
    21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7页。
    214参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503页。
    216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217《贯彻婚姻法运动简报》第17号,第16号,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899—2—50。
    218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页。
    219 [波兰]凯琳托马拉:《妇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载沙吉才编:《当代中国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220《沙河县五区渡口村贯彻婚姻法情况的调查及今后贯彻婚姻法的意见》,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855—26—27。
    221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第389页。
    22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条。
    22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3条。
    225湛中乐、苏宇:《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第85页。
    226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调查与分析》,《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3页。
    
    227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0页。
    228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22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230武新宇:《关于实施新婚姻法的几个问题》,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231页。
    231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教研室编:《婚姻法资料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23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要点》,载李忠芳、王卫东等合编:《婚姻法手册》,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年版,第214页。
    233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页。
    
    23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23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页。
    
    236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23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页。
    
    23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条。
    24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241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第185页。
    242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243巫昌祯主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44巫昌祯主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245参见徐安琪:《关注单亲女性》,《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29日。
    246参见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247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248 [美]艾莉格·贾格:《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载王政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3页。
    249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4页。
    250曹诗权:《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宏观定位》,《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9页。
    251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252何勤华、陈灵海:《法律、社会与思想:对传统法律文化背景的考察》,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253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254转引自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255转引自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256张晋藩:《中国的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2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258转引自余延满:《亲属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259邓伟志、张岱玉编:《中国家庭的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260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2页。
    26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7条。
    26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8条。
    26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9条。
    26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0条。
    26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1条。
    26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2条。
    26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3条。
    26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4条。
    26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5条。
    27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6条。
    271曹诗权:《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宏观定位》,《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9页。
    272黄文艺:《婚姻正当性基础的法哲学追问——对婚姻法的理论基础的批判性反思》,载宋显忠主编:《部门法哲学讲座(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273刘达临等:《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27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8页。
    275殷海光认为,中国家庭的瘦化是一直循着三个方向进行:第一是规模的缩小;第二是功能的简化:第三是结构的改变。参见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9页。
    280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281转引自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282转引自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283参见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28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9页。
    285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286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89王树新主编:《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290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291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292金眉:《事实婚姻考察——兼论结婚仪式的现代法律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46页。
    293参见叶英萍:《关于结婚登记的现实研究和法律思考》,载刘伯红主编:《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294参见吉国秀:《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页。
    295参见[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胡长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页。
    296金眉:《事实婚姻考察——兼论结婚仪式的现代法律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46页。
    297转引自林秀雄:《夫妻财产制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29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2页。
    29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2页。
    300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301参见王洪:《从身份到契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30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四大”以来妇女运动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303参见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75页。
    304参见邓春黎:《女性角色教育:走出“陷阱”》,《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2期,第13页。
    305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74页。
    
    306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307参见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308参见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30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310李银河:《在修改婚姻法时要防止倒退》,载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08页。
    311邱仁宗:《法律道德主义的残酷与虚伪》,载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312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313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315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316参见陈苇:《婚姻法修改及其完善》,《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317参见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3页。
    318 [法]安德列·比尔基埃主编:《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袁树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3页。年9月5日。
    320方乐:《法律实践如何面对家庭》,《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4期,第56页。
    
    32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增订版序。
    32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323高兆明、李萍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1]毛泽东选集:四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三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9.
    [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5]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张晋藩.中国的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6]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7]姚建宗.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8]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9]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0]林菊枝.亲属法新论[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2]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5]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6]林秀雄.夫妻财产制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7]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8]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9]康晓光.权利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0]何勤华,陈灵海.法律、社会与思想:对传统法律文化背景的考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1]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2]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3]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黄传会.天下婚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6]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
    [37]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8]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0]沈明明.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2]严昌洪.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3]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4]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5]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6]高兆明,李萍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7]高兆明.社会变革中的伦理秩序:当代中国伦理剖视[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48]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4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0]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52]乔乔.家庭简史[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53]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54]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5]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6]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8]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59]沈崇麟,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0]刘中一.村庄里的中国:一个华北乡村的婚姻、家庭、生育与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61]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2]肖爱树. 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3]巫昌祯,夏吟兰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4]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5]余延满.亲属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6]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亲属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7]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8]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9]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70]宋豫,陈苇主编.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71]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2]刘达临,等.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73]吕庆平,王平一等.当代社会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74]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75]邓伟志,张岱玉.中国家庭的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6]潘维、玛雅.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7]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8]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9]唐力行.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1]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2]郑小川,于晶.婚姻继承习惯法研究:以我国某些农村调研为基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84]姚俭建,叶敦平.无形的历史隧道:观念变革与当地中国的社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5]李培林.现代西方社会的观念变革:巴黎读书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86]王洪才,孙膺杰.正确认识和处理离婚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87]赵汀阳.观念图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8]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9]巫昌祯,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0]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
    [91]陈小君,曹诗权.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92]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93]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94]宋显忠.部门法哲学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5]李忠芳,王卫东.婚姻法手册[M].长春:吉林大学法律系,吉林省政法干校,1984.
    [96]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7]沈崇麟,李东山,赵锋.变迁中的城乡家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98]赵津芳,岳素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简明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9]王洪.从身份到契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00]王树新主编.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0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02]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教研室.婚姻法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103]法学教材编辑部,《婚姻法教程》编写组.婚姻立法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04]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国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05]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国家庭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0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大”以来妇女运动文选[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3.
    [107]工人日报思想教育部.爱情·婚姻·道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3.
    [108]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109]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10]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1]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陈琪,王业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112]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M].张兴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4]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115] [加]罗德里克·菲利普斯.分道扬镳:离婚简史[M].李公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6]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遥远的世界古老的世界[M].张兴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7]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8] [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蔡俊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19]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M].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0] [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M].胡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1] [英]诺尔曼·P·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2] [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23] [波]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24] [日]上野千鹤子.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M].吴咏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5] [日]利谷信义、江守五夫、稻本洋之助编.离婚法社会学[M].陈明侠,许继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6] [英]安东尼·吉东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7]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余佩珊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28]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9]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M].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0]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M].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1] [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32]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化研究[M].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3] [美]W.古德.家庭[M].魏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34] [加]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M].彭铟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5]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6] [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137]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38]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96.
    [139] [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0]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141]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等译.北京: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42] [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3] [美]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4] [美]塞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45]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146]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4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48] [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4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50]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51] [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韩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2]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3]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4]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5] [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57]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8] [美]列奥·斯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59] [爱尔兰] 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60]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1]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62] Leo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M].London: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3.
    [163] Gottfried Dietze. In Defense of Property[M].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71.
    [164] Richard Schlatter. Private Property-The History of an Idea[M]. New York/Russell, 1951.
    [165] 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166] R.G. Hammond. Personal Proper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67] Waldron,J. The Right to Propert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1]夏吟兰.论离婚自由及其限制[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2]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3]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4]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北京: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4.
    [5]李亚娟.建国以来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的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6]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7]金眉.唐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初论——兼与西方比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0.
    [8]林葆先.中国婚姻法的伦理审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9]许莉.《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
    [10]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1]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张文显.和谐精神的导入与中国法治的转型——从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2]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2).
    [3]戴园晨.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1).
    [4]王利明,易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6).
    [5]朱岩.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0(6).
    [6]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1).
    [7]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6).
    [8]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9(5).
    [9]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2006(5).
    [10]张文木.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J] .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1]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
    [12]陈苇.夫妻财产制立法原则及若干问题研究[J] .东南学术,2001 (2).
    [13]陈苇,王歌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继承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4]陈苇.离婚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J] .法商研究,2002(2).
    [15]陈苇.论我国婚姻无效与撤销制度的完善[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6).
    [16]陈苇.完善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构想[J] .中国法学,2000(1).
    [17]陈苇,冉启玉.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国婚姻家庭法六十年[J] .河北法学,2009(8).
    [18]陈苇.我国结婚制度立法研究——关于我国<婚姻法>结婚制度的修改、补充建议及其主要理由[J] .现代法学,1999(5).
    [19]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0]杨善华,沈崇麟.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
    [21]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22]戴伟.婚姻史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23]曹诗权.婚姻自由的社会约束[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2).
    [24]曹诗权.论婚姻家庭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3).
    [25]曹诗权.完善我国婚姻法的立法选择[J].法律科学,1994(2).
    [26]曹诗权.现行婚姻法的不足与立法改进之我见[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1).
    [27]曹诗权.中国婚姻法的基础性重构[J].法学研究,1995(3).
    [28]曹诗权.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宏观定位[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4).
    [29]曹诗权.中国亲属法的法文化源流和形式特点[J].法商研究,1997(3).
    [30]陈小君,曹诗权.浅论人工生殖管理的法律调控原则[J].法律科学,1996(1).
    [31]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32]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 (6).
    [33]郭齐勇,陈乔见.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34]蒋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离婚法研究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9(1).
    [35]蒋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婚姻家庭立法的变革与思考[J].浙江学刊,2009(3).
    [36]雷洁琼.家庭社会学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6).
    [37]雷洁琼.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3).
    [38]季卫东.社会变革与法的作用[J].开放时代,2002(1).
    [39]马忆南.婚姻法修改中几个争议问题的探讨[J].中国法学,2001(1).
    [40]马忆南.婚姻法学研究会92—93年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1993(4).
    [41]马忆南.婚姻法学研究综述[J].中国法学,1993(6).
    [42]马忆南.略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完善[J].中外法学,1994(6).
    [43]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J].中外法学,1997(2).
    [44]马忆南.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97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1998(2).
    [45]马忆南.中国婚姻家庭法的传统与现代化———写在婚姻法修改之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6]蒋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离婚法研究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9(1).
    [47]蒋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婚姻家庭立法的变革与思考[J].浙江学刊,2009(3).
    [48]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 (1).
    [49]俞吾金.培植公平正义观念的文化土壤[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50]杨联芬.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10(5).
    [51]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52]江小涓.中国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2008(6).
    [53]黄宗智.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J].开放时代,2008(4).
    [54]黄宗智.离婚法实践.当代中国法庭调解制度的起源、虚构和现实[J].中国乡村研究,2006(4).
    [55]潘允康.试论中国核心家庭和西方核心家庭的异同[J].天津社会科学,1985(2).
    [56]李秀清.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2 (4).
    [57]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58]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59]戴茂堂,李家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8(12).
    [60]王晓琪.家庭在变革中的角色调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5).
    [61]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62]丁文.建国五十年来的中国家庭巨变[J].学习与探索,1999(6).
    [63]孙立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64]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J].社会,2008(3).
    [65]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
    [66]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5).
    [67]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68]杨大文.2000年婚姻立法和婚姻法学回眸[J].法学家,2001(1).
    [69]杨大文.除旧布新与时俱进———婚姻法甲子回眸[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 (6).
    [70]杨大文.1998年:活跃在立法前沿的婚姻家庭法学[J].法学家,1999(1).
    [71]杨大文.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与妇女权益保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6).
    [72]杨大文.完善婚姻家庭法制的重要步骤———纪念婚姻法修正五周年[J].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
    [73]杨大文,马忆南.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的发展及我们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8(6).
    [74]夏吟兰.离婚妇女权益保障比较法研究[J].法学杂志,2003(2).
    [75]夏吟兰.离婚衡平机制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 (5).
    [76]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 (6).
    [77]夏吟兰.离婚亲子关系立法趋势之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78]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79]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8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81]徐安琪.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2).
    [82]徐安琪.婚姻法修改的误区:限制离婚[J].社会科学,1998(4).
    [83]邓伟志,徐新.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轨迹[J].社会科学,2000 (10).
    [84]徐贵权.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
    [85]刘秀萍.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观念[J].学习与探索,2009(2).
    [86]郁光华.从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的婚姻法改革[J].北大法律评论,2007(2).
    [87]张敏杰.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J].社会科学研究,2001(3).
    [88]岳庆平.家族文化与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4(6).
    [89]夏锦文.中西亲属法文化的冲突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1993(6).
    [90]王歌雅.中国婚姻法:制度建构与价值探究之间———婚姻法与改革开放三十年[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 (1).
    [91]巫昌祯,夏吟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婚姻立法之嬗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
    [92]冯亚东.平等观念与中国社会[J].中国文化论坛,2001(4).
    [93]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94]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95]俞江.继承领域内冲突格局的形成—近代中国的分家习惯与继承法移植[J].中国社会科学,2005 (5).
    [96]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 (4).
    [97]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
    [98]马云驰.《婚姻法》的变迁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J].当代法学,2003(8).
    [99]湛中乐,苏宇.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J].清华法学,2010(2).
    [100]方乐.法律实践如何面对“家庭”[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4).
    [101]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1950年革命时期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J].北大法律评论,2001(2).
    [102] Kludze. Accountability of the Head of Family in Ghana: A Statutory Solution in Search of a Problem[J].Journal of African Law,Vol. 3(1987).
    [103] Laurence D.Houlgate.Must the Personal Be Political - Family Law and the Concept of Fami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Policy and the Family, Vol. 12, Issue 1 (1998).
    [104] H. Joseph Gitlin.The Write Way[J].Family Advocate, Vol. 29, Issue 2 (Fall 2006).
    [105] Jane E. Larson.Sexual Injustice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J].Cornell Law Review, Vol. 77(1991-1992).
    [106] Shu-Chin Grace Kuo.A Cultural Legal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Law in Taiwan[J].Southern California Interdisciplinary Law Journal, Vol. 16, Issue 2 (Winter 2007).
    [107] Hyunnah Yang.A Journey of Family Law Reform in Korea: Tradition, Equality, and Social Change[J].Journal of Korean Law, Vol. 8, Issue 1 (December 2008).
    [108] Maria V. Antokolskaya.Place of Russian Family Law in the System of Branches of Law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Civil Law[J].Tilburg Foriegn Law Review, Vol. 5, Issue 1 (1996).
    [109] Raihana Abdullah.A Study of Islamic Family Law in Malaysia: A Select Bibliograph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Information , Vol. 35, Issue 3 (2007).
    [110] John DeWitt Greogry.Redefining the Family: Undermining the Family[J].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Vol. 2004.
    [111] Harvey I. Hauer.Family Law[J].Michigan Bar Journal, Vol. 79, Issue 2 (February 2000).
    [112] Barbara A. Babb.Where We Stand: An Analysis of America's Family Law Adjudicatory Systems and the Mandate to Establish Unified Family Courts[J].Family Law Quarterly, Vol. 32, Issue 1 (Spring 1998).
    [113] Carl E. Schneider.The Next Step: Definition, Generalization, and Theory in American Family Law[J].University of Michigan Journal of Law Reform, Vol. 18, Issue 4 (Summer 1985).
    [114] Masha Antokolskaia.Family Law and National Culture - Arguing against the Cultural Constraints Argument[J].Utrecht Law Review, Vol. 4 (2008).
    [115] Joan B. Kelly.Issues Facing the Family Mediation Field[J].Pepperdine Dispute Resolution Law Journal, Vol. 1, Issue 1 (2000).
    [116] G.R. Woodman.The Acquisition of Family Land in Ghana[J].Journal of African Law, Vol. 7, Issue 3 (Autumn 1963).
    [117] Peter H. Juviler.Soviet Marxism and Family Law[J].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 23, Issue 2 (1985).
    [118] Masha Antokolskaia.The Better Law Approach and the Harmonisation of Family Law[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Reform, Vol. 6, Issues 1/2 (2004).
    [119] Robin L. Preble.Family Violence and Family Property: A Proposal for Reform[J].Law and Inequality: A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3, Issue 2 (June 1995).
    [120] Lynn D. Wardle.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and Government[J].California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31, Issue 1 (Fall 2000).
    [1]丁海东.婚姻法.为了婚姻自由[N].检察报2009-8-18,(4)
    [2]吴晓芳.关于最高法院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之我见[N].人民法院报2003-10-14,(4)
    [3]周树清,马军.市场经济下的婚姻和婚姻法[N].中国工商报2 0 0 0- 7-2 0,(4)
    [4]漆浩.婚姻法司法解释上网征求意见[N].人民法院报2003-9-18,(4)
    [5]邓红阳.漯河表兄妹绝育结婚遭拒引争议专家认为禁止结婚法律基础已不存在婚姻法规定能否考虑“特例”[N].法制报2008-11-25,(4)
    [6]吴坤.修改婚姻法,情系千万家[N].法制报2001-4-29,(2)
    [7]彭佩云.修改婚姻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全国妇联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宣传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话[N].中国妇女报2001-2-12,(1)
    [8]阎军、吴坤.胡康生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指出修改婚姻法有四大特点[N].法制报2001-5-12,(1)
    [9]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EB/OL].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102/216158.html
    [10]赵晓力.反哺模式与婚姻法[EB/OL]. http://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15259,
    [11]王为衡.刘少奇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0-05/14/c_12101555.htm
    [12]吕菊兰.高考结束后不少家长忙着办离婚[EB/OL]. http://www. http://news.sina.com.cn/s/2011-06-15/110322644677.shtml
    [13]陈荞.老人户口有望随子女迁移京沪等大城市户籍难开[EB/OL].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9/24/013394274.shtml
    [14]王炽,王雷鸣.全国人大常委法工委就新《婚姻法》答记者问,[EB/OL]. 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10513/class014800018/hwz382251.htm
    [15]秦国防.河南长垣规定干部不孝不能提拔引发争议[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6/050812709167.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