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部署,这一方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指明了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不仅要体现在其指导思想层面,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协调、保证、整合和激励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社会管理这个重要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新时期社会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彰显其时代价值。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社会管理工作。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与社会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漫长征程,在六十多年的社会管理中,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失败的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领域也呈现出了相应地变化,比如贫富分化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不信任增强、个体行为“逐利性”增强、宗教极端势力沉渣泛起等,这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被“激活”、放大。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战略举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也需要细致入微的教育引导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增强实效性、体现时代价值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学范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冲突事件频频发生,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任务的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再次成为热点。本文从拓展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科学内涵、历史经验教训、衍生问题、强化策略等,以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研究具备客观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践主体具有同一性,价值取向具有共同性,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目标指向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具体包括社会教化、社会调节、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激励等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范式研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转型和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社会阐释,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协调功能,重视发挥榜样的社会示范功能等。与此同时,我们党也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发生了严重“错位”,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我们党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强化其社会管理功能发挥具有积极意义。
     西方国家虽然不采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名词,但其所谓的公民教育、政治素养教育、政治社会化等都发挥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经历了上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建设,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宣传作用,积极构建多主体教育的社会宣教格局,强调灌输渗透相结合的路径建设等。
     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存在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工作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客观因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载体和社会环境等。当前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原因包括:多元价值选择的形成、社会结构“松散化”日趋明显、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体行为逐利性凸显、应急管理思维的流弊、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等。
     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需要从理念原则、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机制建设等几个层面着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方法论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还需要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等具体原则。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覆盖面,一方面要对传统内容进行精简,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时代内容,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时期利益观念教育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亟需增强其可操作性,比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根本性转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未成年人、留守群体等特殊群体生存境遇的改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社会风险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重大决策防控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的舆论处置机制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事务有序运行,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信息搜处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完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优化民主参与决策机制等。
At pres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s made theimportant deploym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On onehand,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new platform anddirection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 science. Its scientific nature should be reflected notonly in guiding ideology, but also in specific practice. The enhancement and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scientifically social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only route leading to actively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trength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manage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coordination,integration, guarantee and incentive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lso cannot accomplish its missions without socialmanagement, an important practice plat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ustfurther enhance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 the newperiod, to highlight its value in thisera.
     The normal and orderly operation of a society cannot do without solid andeffectivesocial management.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to the social manag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it has got power hasbegun a long journey to explore the field of socialist society management. We had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also lessons of failure in more than60years' socialmanage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we haveentered the new period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anges ofthe society also appear accordingly,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frequent group events,the enhanced social distrust, the enhancement of profit-driven individual behaviorandthe rise of religious extremism, which may cause social disharmony and unstablefactors being activated and amplified. Currently, to strengthen and innovate socialmanagement are the strategic measures taken to solve these social problems. Theenhanc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needs not only system reform, butalso careful guidance and education.“To enhance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pay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concer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was firstly put forward in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The Eighteenthreport, on this basis, pointed out the need to "foster self-confidence, rational and calm,positive social mentality." This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which is to enhance effectiveness andto embody the value.
     The sociological paradigm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gan inthe1990s. Since the entering of the new century, our country's social contradictionshas been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Social conflicts happen frequently. The need for the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become urgent. Along with theintroduction of the strategic task of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cross-over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sociology once again becomesa hot spo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and strengthening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syntheticallyapplies several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method, system analysis method,and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deeplyanalys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derivativeproblems and strengthening strategy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work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o that the timelines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can be enhanced.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has objective theoretical basis. Ideological political work and socialmanagement work, they have identity in practical subject, commonality in valueorientation, complementary i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onsistency in orientation ofgoal.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several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education, social regul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normsand social motivation. Strengthening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work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ociological paradigm research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management.
     The social practice exerting ideological politician work and social managementhas existed a long time. During the over-sixty-year ruling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has always stres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lifeline inthe society and that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hould play fighting force role. It also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Marxism in China,the social publicity function of mass media, the interest reconcilia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work, and social demonstration function of models. At the same time,our party has gone through some detours, especiall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w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as seriouslymisplaced, causing terrible social consequenc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summariz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our party pla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functioning social managemen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o further strengthen itscommunity manag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do not adopt the te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their so-called civic education, political literacy education, politicalsocialization etc.has a similar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eig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played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for more than acentury practice, forming a series of useful experience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orexample, we should strengthen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ity function of mass media in society,actively build social advocacy and education pattern with multi-agent missionaryeducation, and emphas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combing implantation andpenetratio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influencedby many comprehensive factors, fully analyzing those factors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to analyze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 are bothsubjective factors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hether the social management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play a role. Subjective factorsinclude the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work object. Objective factors consist of the content, method,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current factors restricting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are as follows: the formation of the multiple value choice, theincreasing evidence of loose-knit social structure, the enhancement of staff mobility,the enhancement of profit-drivenindividual behavior, the abus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the rise of virtual social network, and so on.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we need to begin our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and principals,educational content, ways and means,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socialmanagement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irstly need to be adhered toth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direction,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principle of methodology and principle of systematization. Meanwhile, there shouldbe no wavering in tracking the concrete principles, which include service-orientedwith complementary management,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nature and value andcombination of specificity and generality.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he content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n the one hand, we need to streamline thetraditional content;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add the times content. Such as the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education and the Interest of education ideas in the new period. We need to enhancethe maneuver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management function of it. We need to lead party committees, governments, socialorganization and people to achiev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work, to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groups of the floatingpopulation, special groups, the juvenile and Left-behind community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mergencymanagement of social risk,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major policy decisions and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public opinio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and orderly operation, to unblock interests expression mechanism, to set upinformation searching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disputes coordination mechanism,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guide, to optimize democratic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引文
①曾盛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N].光明日报,2001-12-18(2).
    ②孙其昂.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2(2).41-44.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8.
    ④董晓蕾.转型期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18-19.
    ①谢俊贵,王亮.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论略[J].求索,2010(10).57-59.
    ②杨威.论社会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2-15.
    ③田轶,刘广登.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6-18.
    ④薛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S2).97-99.
    ⑤侯勇.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34.
    ⑥刘鑫淼.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1).96-100.
    ⑦马新晶,马梅娜.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互动[J].黑河学刊,2005(2).35.
    ⑧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软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5-48.
    ①陈宁.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09(4).98-99.
    ②魏圆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辩证关系刍议[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19.
    ③马新晶,马梅娜.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互动[J].黑河学刊,2005(2).35-37.
    ④薛宝志.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契合[J].法制与社会,2008(2).193.
    ⑤李春华.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的“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7.
    ①徐建南,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7-68.
    ②杨双,汪明松.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61-64.
    ③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7-18.
    ④江泽民.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
    证[N].人民日报,2000-06-29(1).
    ⑤赵君,叶昊.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9-20.
    ①李堂,刘剑波.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9.
    ②孟艳.转型期思政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29).186.
    ③张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及策略[J].求实,2013(8).78-82.
    ④刘鑫淼.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1).97.
    ①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软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6.
    ②孙其昂.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2(2).43.
    ③刘晓利,傅新禾.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J].前沿,2013(5).27.
    ④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7-18.
    ①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30.
    ②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31-32.
    ③李堂.略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2).91-93.
    ④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新探[J].探索,2006(6).110-112.
    ⑤肖梅.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24.
    ⑥张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及策略[J].求实,2013(8).79-82.
    ①李堂,刘剑波.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0.
    ②吴凤庭.思想导向机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1(6).97-98.
    ③孟艳.转型期思政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29).187-188.
    ④杜奉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论要[J].东北师范大学报,2012(3).183-184.
    ⑤薛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S2).97-99.
    ⑥李春华.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的“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7-9.
    ⑦刘立民.论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J].黑河学刊,2011(5).48-49.
    ①杜奉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发挥过程及规律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上).49-50.
    ②杜奉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发挥过程及规律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上).50-51.
    ③侯勇.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35.
    ④刘鑫淼.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1).99-100.
    ⑤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软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6-48.
    ①张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及策略[J].求实,2013(8).80-82.
    ②薛宝志.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契合[J].法制与社会,2008(2).193.
    ③田轶,刘广登.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8.
    ④赵君,叶昊.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20-22.
    ⑤何建,李正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19-120.
    ⑥肖梅.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25.
    ⑦杨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一种融合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3(8).130-132.
    ①李堂.略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2).92-93.
    ②银红玉等.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3(4).122-123.
    ③赵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166-167.
    ④赵玉华.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1).153.
    ⑤薛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S2).99.
    ⑥曲淑辉.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9-10.
    ⑦孟艳.转型期思政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29).188.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8.
    ①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30.
    ②曹影.德育职能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①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J].求是,2005(6).16.
    ②丁元竹.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江海学刊,2007(5).113.
    ③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39.
    ④何增科.以治理和善治为方向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N].中国社会报,2008-12-29(3).
    ①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5(4).8.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301-302.
    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302.
    ①莫于川.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察日报,2010-02-02(3).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
    ①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新探[J].探索,2006(6).11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②朱磊.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内在契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57.
    ③[法]涂尔干.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9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①余信红.价值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25-26.
    ①邵静野,王维翊著.变革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65.
    ②李春华.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的“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7.
    ①赵修义,朱贻庭.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N].光明日报,2006-04-18(9).
    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学习时报,2010-09-06(1).
    ①张润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N].光明日报,2008-12-09(11).
    ②戴焰军,李英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求知,2005(10).6.
    ①戴焰军,李英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求知,2005(10).7.
    ①戴焰军,李英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求知,2005(10).6.
    ①吴琼.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
    ②李月玲,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再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2(5).1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①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
    ②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5.
    ③向春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22.
    ①李英田.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5.24-26.
    ①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66-69.
    ①丁元竹.社会管理观念创新问题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5-6-23(5).
    ①郑杭生.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1-4-21(7).
    ②张耀灿,郑永涛,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454.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③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14.
    ①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J].求实,1980(Z1).55.
    ①黎建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
    ②民新.严防地主破坏[J].中南农民,1951(4).转引自黎建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
    ③沈默.民主改革的好处真不少[J].工人,1952(20).转引自黎建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⑤方厚枢.中国出版史料(第3卷)现代部分(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转引自:黎建春.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
    ①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346.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35.
    ④转引自宋慧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5.
    ①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90.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①岳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518.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8.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9.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①林彪.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8-19(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⑤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5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①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华文献出版社.2008.434.
    ②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华文献出版社.2008.435.
    ①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3.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③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672-674.
    ①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6-56.
    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9.
    ①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5.
    ②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1.
    ①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84.
    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92.
    ①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93.
    ①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77.
    ②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4.
    ③[苏]索科洛娃等.顾明远译.比较教育学[M].北京:文化出版社,1981.139.
    ①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3.
    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5.
    ③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7.
    ①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4.
    ②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8.
    ③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4.
    ①美国人上网时间与看电视时间相当[DB/OL].新民网.http://tech.xinmin.cn/internet/2010/12/15/8310328.html.
    ②转引自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5.
    ③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5.
    ①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3-114.
    ②严实.新加坡的廉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6.
    ①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5.
    ②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8.
    ①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1-32.
    ②崔相录.德育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30.
    ③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9.
    ①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0.
    ②[美]皮蒂格.美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J].社会教育,1983(6).转引自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
    ①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90.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②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95.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8.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680.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683.
    ②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10.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32.
    ②孙春福.你是否在剪掉孩子的一只翅膀[J].教学与管理,2003(2).34-35.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34.
    ②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35.
    ①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53.
    ①沙香莲.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国民素质的提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28.
    ②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49.
    ①王起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1.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①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18.
    ②荆惠民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9.
    ③荆惠民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9.
    ①荆惠民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3.
    ①曾铁强.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讲投入产出[N].广西日报,2008-11-28(6).
    ①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②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②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2.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0.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
    ①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2.
    ②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5.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N],2006-10-19(1).
    ①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张志铭译.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61.
    ①王建民.“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J].思想战线,2009(6).48.郑杭生,杨敏等在其“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一文中使用“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但笔者认为“去组织化”只是一种初始状态,在社会进行“去组织化”之后,并非没有形成新的社会组织架构,而是组织化的程度出现了明显降低,可称为“弱组织化”。
    ②王建民.“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J].思想战线,2009(6).48.
    ①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就业人员之和。就业人员不包括:(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②中国国家统计局就业人员及工资统计数据[D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hgnd&dimension=zb&code=A040201®ion=000000&time=2012,2012.
    ③顾梦琳.统计局:农民工人数超2.6亿人均月收入2290元[EB/OL].http://www.farmer.com.cn/xwpd/cjxw/201305/t20130528_847184.htm.2013-5-28.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组织单位数数据[D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keywordlist2?keyword=社会组织.
    ②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18.
    ①张鸣.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M].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5.
    ②张鸣.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M].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6.
    ③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5.
    ①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45.
    ①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38.
    ①2013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473.新浪财经[EB/OL].2014-1-20.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40120/101518011675.s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①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相态创新[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13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336.
    ②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7.
    ①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22.
    ②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23.
    ①[美]阿尔文·托勒夫著.刘江等译.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5.
    ①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转引自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0.
    ①王思斌.中国社会管理初论.转引自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9.
    ①邓晓芒等.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①何增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走向新的社会管理模式[M].转引自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吴明华.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创新[J].决策,2011(7).41.
    ①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2.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②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制度自信的力量[J].求是,2013(2).17.
    ①肖贵清,周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69.
    ①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②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9-140.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2.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1).
    ①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162.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①[英]亚当·斯密著.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06.
    ①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和价值分析[J].检察日报.2010-2-2.(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5]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006,2008.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1]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4]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9]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0]张蔚萍.面向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11]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2]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5]史广成,王玉敏等.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6]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童星.创新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8]姜正国.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19]王彦斌,张瑞才等.社会管理的共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1]岳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22]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王辉.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24]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5]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26]吴美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7]张祥浩.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8]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9]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0]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1]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2]
    [33]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4]胡隆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郑永年.保卫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7]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3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39]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0]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2]戴焰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4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4]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5]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6]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7]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8]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9]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0]浦卫忠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1]李君如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3]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热点难点问题讲座[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5]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6]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7]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8]顾善杰.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9]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0]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十二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62]公方彬.精神中国:当今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63]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4]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65]武国友,陈坚.群众路线与党内教育活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6]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7]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90
    [68]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9]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0]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71]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2]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美]阿尔文托勒夫著.权力的转移[M].刘江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美]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4][美]塔基斯·福托鲍洛斯.当代多重危机与包容性民主[M].李宏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兴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1][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M].杨思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M].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5][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顾瑞荣,陈标,许静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16][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17][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8][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贾春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0][美]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1][美]迈克尔·休斯.卡洛琳·克雷勒.社会学和我们[M].周杨,邱文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2][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l984.
    [23][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顾宜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6][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8][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9]Claudia Strauss, Making Sense of Public Opinion, Lond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12.
    [30]Stockman, Daniela, The Chinese New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Adaptation of a Propaganda Machine or Instrument for Political Change?Conference Paper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6.
    [31]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 Routledge,1991.
    [32]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6.
    [33]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1993.
    [34] William Jack, Roger Lagunoff. Social Conflict and Gradual PoliticalSuccession: An Illustrative Model. The Scandinavaian Journal ofEconomics,2006,108(4).
    [1]董卫华,曾长秋.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塑造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3(1).
    [2]董晓蕾.转型期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3]刘鑫淼.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主义研究,2012(1).
    [4]肖梅.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5]赵君,叶昊.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6]李唐,刘剑波.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7]薛宝志.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契合[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08(1).
    [8]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3(1).
    [9]马新晶,马梅娜.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互动[J].黑河学刊,2005(2).
    [10]杜奉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发挥过程及规律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上.
    [11]薛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12]朱磊.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内在契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13]王艳.试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5).
    [14]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5]本刊评论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时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2).
    [16]吴润.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7).
    [17]郑永廷,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J].江苏高教,2008(5).
    [18]赵占新.社会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河北学刊,2007(2).
    [19]刘庆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
    [20]许尔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21]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软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2]单靖.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3]田轶,刘广登.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24]戴钢书,肖永梅.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25]侯勇.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单位行动的实践逻辑[J].理论与改革,2012(4).
    [26]赵玉华.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1).
    [27]赵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28]杨双,汪明松.社会管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9]陈俊.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理论导刊,2013(5).
    [30]李堂.略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1]孙其昂.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32]曲淑辉.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33]莫志斌,鲁涛.建国后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要义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
    [34]彭建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35]课题组.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求索,2002(6).194
    [36]高秋丽,任士敏.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途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7]课题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问题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
    [38]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9]孟艳.转型期思政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30).
    [40]黄腾华.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1]银红玉,曾长秋,阮东彪.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3(4).
    [42]王英伟,陈凡.社会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3]徐建南,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44]徐志远,龙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探索(思想政治工作),2010(4).
    [45]张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及策略[J].求实(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3(8).
    [46]刘晓利,傅新禾.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J].前沿,2013(5).
    [47]杨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一种融合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3(8).
    [48]韦诗业,覃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研究综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
    [49]苏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软权力”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运用[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3(2).
    [50]陈宁.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1]郑杭生.论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
    [52]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53]郑杭生,黄家亮.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J].社会科学家,2012(1).
    [54]郑杭生.基层社区调查中应当坚持的原则[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55]郑杭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6(4).
    [56]王建民.转型社会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团结——中国语境下的个体化议题[J].思想战线,2013(3).
    [57]刘少杰.社会团体的交往成本与运行活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
    [58]郑杭生.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J].广州公共管理评论,2013(1).
    [59]张毅翔.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理论探讨,2008(2).
    [60]刘能杰.二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回顾与前瞻[J].湖湘论坛,1998(6).
    [61]石海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J].伦理学研究,2007(4).
    [62]崔志胜,李红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义逻辑与结构分析[J].求实,2009(9).
    [63]庞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64]李爱华,雷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上月刊),2006(4).
    [65]孙亚苓,杨光.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利益原则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3).
    [66]李春德,李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4).
    [67]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68]赵继伟.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载体[J].南方论刊,2007(12).
    [69]杜志强,曾亚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基本关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6).
    [70]邱柏生.从政治沟通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71]李红.和谐社会期待建立完善多元利益表达协调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7(4).196
    [72]杨之兴,赖宏.党与时代同步伐首要的是思想理论时代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3]王建民.“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J].思想战线,2009(6).
    [74]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制度自信的力量[J].求是,2013(2).
    [75]肖贵清,周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
    [76]课题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作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和运用分析[J].探索,2009(7).
    [77]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J].社会科学,2006(10).
    [78]张鸣.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79]邹绍清,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探源[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80]曾盛聪.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J].探索,2001(6).
    [81]戴焰军.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6).
    [82]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2005(1).
    [83]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1).
    [84]周琴.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4).
    [85]项修阳.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微[J].求实,2000(4).
    [86]易石宏,王涛.论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87]王馨荣.论现代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88]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刍议[J].探索(哲社版),2002(1).
    [89]陈宪章.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2).
    [90]蔡志强.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点思考[J].福建论坛,2004(1).
    [91]王志玲.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02(6).
    [92]杨立英.在继承、借鉴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7).
    [93]陈宣明.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J].福建理论学习,2000(8).
    [94]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哲社版),2000(4).
    [95]段治文,谭建刚等.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9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2).
    [97]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98]孙珠峰.互联网时代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研究——以石首事件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99]董耀鹏.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8).
    [1]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汪明松.论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我国当代社会矛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熊珂.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李英田.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5.
    [5]薛倩.社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袁信.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黄颖.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1978年至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常建忠.激励机制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王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蔡艳东.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应用和创新[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吴春梅.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岳瑞霞.新时期干群矛盾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李瑞霞.群体性事件所彰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马新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论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王秀龙.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
    [20]饶武元.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23]金志云.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河海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