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型世言》同素逆序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末话本小说《型世言》中的同素逆序词为研究对象,认为所谓同素逆序词,即语素相同而排列次序颠倒互逆的一类词。“同素”是指构词语素相同。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联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为我们判别语素的异同提供了借鉴;“逆序”主要是指语素与语素之间排列次序颠倒互逆,不包括语素内部次序的颠倒。而“词”则排除了短语、单纯词,实指合成词。据统计,《型世言》中共有87组AB-BA式同素逆序词及63个BA式同素逆序词。这两大类同素逆序词都是双音节形式,都以动词、名词为主,并且大多是并列式结构。
     从意义、用法的角度看,87组AB-BA式同素逆序词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共有42组,约占48.3%。意义用法同中有异的共有40组,约占44.9%,其中意义相同、用法同中有异的有10组,用法相同、意义同中有异的有14组,其余16组则在意义、用法方面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此外,另有五组AB—BA式同素逆序词则意义或用法完全不同。
     从历时的角度看,由于语音、意义等语言内部因素与外部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87组AB-BA式同素逆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存亡状况可分为两序并存、一存-亡和两序并亡三种类型。总体来看,这87组174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保存的多,消亡的少,共105个词流传至今,且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基本变化不大。
     另外,对于《型世言》中的63个BA式同素逆序词,我们也从意义、用法的角度将其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分为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同中有异、完全不同三种类型。《型世言》中半数左右的BA式同素逆序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
     文章最后对《型世言》中的一些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同素逆序现象进行了讨论,并注意到有些同素逆序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或双声或叠韵、或旁转或对转的特点,认为这种读音上辗转联绵的特点为两个语素组合成词时顺序的颠倒互逆提供了便利。此外,文章还指出,结合同素逆序词的整个历史使用过程来看,大多数同素逆序词在意义上都是同中有异、相互融合的。
This thesis studys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in the novel named Xing Shi Yan. In our opinion,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those words that have the same morphemes but inverse sequence. The morphemes that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have should be the same. Mr. Lv shuxiang ever said, a morpheme is a morpheme, only if its meaning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is view is very useful for us to judge whether the morphemes are the same or not. The inverse sequence means that the sequence should be inverse between morphemes and morphemes, not within one morpheme. Besides,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should be compound words, not phrase or single morpheme words. We found87sets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of AB-BA type and63BA type in Xing Shi Yan. The two types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both bisyllable. And most of them are verbs, noun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Among the87sets of AB-BA type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there are42sets totally the same in their meaning and usage, accounting for about48.3percent. Meanwhile,40sets of these words are similar in their meaning and usage, accounting for about44.9percent. On one hand, they are the sam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have some difference. In detail,10sets are the same in meaning and similar in usage;14sets are the same in usage and similar in meaning; the other16sets are similar in both meaning and usage. Besides,5sets of AB-BA type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entirely different in their meaning or usage.
     Due to pronunciation, mea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existence and disappearance of87sets of AB-BA type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quite complica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 some words, both the AB type and BA type are used widel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owever, for some words, one of the two types is still used, while the other type has already disappeared. For other words, both of the two types have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On the whole, most of the AB-BA type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exis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 few of them disappeared. There are105words still being us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almost staying the same in their meaning and usage.
     Besides, as for the63BA type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we also compare them with their own corresponding word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then we got three sorts in meaning and usage. They are same, similar and different. According to our study, half of the BA type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in Xing Shi Yan are the same as the corresponding word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in their meaning and usage.
     In the end, we talked about the inverse morpheme phenomenon of some three syllables and four syllables words in Xing Shi Yan. We also noticed that some initial consonants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the same and some vowels of the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are same or similar. Without any doubt, this trait in pronunciation is very convenient for the sequence to be inverse when the two morphemes make up the word.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verse morphemes words, most of these words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meaning and usage.
引文
① 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② 马显彬《同素异序词成因质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马显彬《同素异序词成因质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丁勉哉《同素词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学术月刊,1957年第2期。
    ①包克菲《汉语同素异序词的发展演变》,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②同上。
    ③千里《古代汉语同素逆序词历时演革浅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①杨芬《同素异序词研究现状综述》,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6期。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5页。
    ②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修订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217页。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6页。
    ①赵元任著 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北京:开明书店,1952,第27-28页。
    ①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7-108页。
    ②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8页。
    ③ 同上。
    ④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9页。
    ⑤ 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⑥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08页。
    ①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修订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220-221页。
    ①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56页。
    ①孙剑艺《“家贼”源流辨考一兼为辞书相关条订补》,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北京:汉语大词典版社,1997,第4569页。
    ①罗竹风主编《汉汉语大词典》(缩印本),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第541页。
    ①丁勉哉《同素词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学术月刊,1957年第2期。
    ②同上。
    ①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87页。
    ①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90页。
    ② 韩茜《敦煌变文同素异序词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62页。
    ①武古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167页。
    ①武古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168页。
    (明)陆人龙编撰陈庆浩校点《型世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陆人龙著陈庆浩校点王瑛吴书荫注释《<型世言>评注》,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清)陆以湉撰 崔凡艺点校《冷庐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以下按作者姓氏首字母间序排列)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修订本),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曹炜等《<型世言>虚词计量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司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顾之川《明代汉语司汇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蒋绍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佟慧君《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万久富《<宋书>复音词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武古坤、王勤《现代汉语列汇概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赵元任著 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北京:开明书店,1952年。
    周荐《同义词语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和<型世言>中“把”由动词向授与介词的转化》,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包克菲《汉语同素异序词的发展演变》,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曹小云《<唐律疏议>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曹小云《<型世言>语词札记》,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1期。
    岑时甫《“和缓”呢还是“缓和”》,语文知识,1956年3月。
    车淑娅《<韩非子>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宁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陈福迎《<型世言>方言量词和特殊量词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陈群《<型世言>中的“毕竟”》,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年第5期。
    程志兵《<型世言>与<汉语大词典>书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程志兵《<型世言>中早于<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举例》,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崔雪梅《<型世言>中的结果式“得”字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丁勉哉《同素词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学术月刊,1957年第2期。
    丁颖《浅议同素异序词的规范问题》,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第1期。
    董志翘《明代拟话本小说<型世言>语词例释》,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
    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侯敏《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和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87年第3期。
    黄建宁《<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l期。
    黄宜凤《试析<型世言>中带“着”的存在句》,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姜黎黎《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综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金鲜花《日汉同素异序词比较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2期。
    梁荫众《略论同素词的修辞作用及其规范化问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刘枫《从HSK同素逆序词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3期。
    刘晓臻《<型世言>词语考释》,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陆晓华《<型世言>“V0过”“V得0过”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陆晓华《<型世言>的语料价值》,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马显彬《同素异序词成因质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毛西旁《关于字序可以颠倒的词》,语文知识,1956年7月。
    千里《古代汉语同索逆序词历时演革浅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曲文军《<汉语大词典>漏收<型世言>词目形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邵丹《<型世言>词语拾零》,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施建平谭芳芳《<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比较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施建平 谭芳芳《<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一人称代词比较》,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
    施建平 谭芳芳《<型世言><儿女英雄传>反身代词计量比较研究》,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施建平 谭芳艿《<型世言><儿女英雄传>统称代词计量比较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施建平《<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计量比较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施建平《<型世言>与<儿女英雄传>中的方位词“上下”计量比较研究》,汀苏经贸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隋树华张梁汪惠迪《词素相同、次序不同的合成词》,语文学习,1956年第5期。
    田照军肖岚《<汤显祖戏曲集>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初探》,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佟慧君《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王丽洁《谈<型世言>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8期。
    王森工毅《<金瓶梅词话>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王文晖《<型世言>词语解释四则》,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伍宗文《先秦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2000年。
    徐荣《试论近代汉语中倒序词的成因》,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徐之明《<型世言>俗语词考释》,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2期。
    杨奔《关于同素反序词的规范问题》,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杨奔《汉语同素反序词源流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杨芬《同素异序词的使用规律探析》,大众文艺,2010年第1期。
    杨芬《同素异序词研究现状综述》,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6期。
    叶长荫《同素反序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
    袁嘉《谈同素反序词的规范》,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张德鑫《谈颠倒词》,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张慧珠《略论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张永绵《近代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0年第3期。
    张云峰《<型世言>特殊“被”字句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赵红梅程志兵《<型世言>在近代汉语研究中的价值》,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 4期。
    赵红梅《<型世言>词语补释》,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赵晖《简论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的类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第4期。
    郑奠《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郑秋娟《<型世言>多义程度副词计量考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郭锡良编《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全三册),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闵家骥晁继周刘介明《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杨英耀编著《同素异序词应用词典》,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蔡梦祯《汉一越逆序双音节合成词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丁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素异序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韩茜《敦煌变文同素异序司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胡飞君《<型世文>词语重叠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黄乐《现代汉语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黄玉淑《<夷坚志>同索异序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经典《对外汉语教学逆序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刘丽《<型世言>时问副词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刘晓军《日语镜像语与汉语同素反序词的对比研究》,湖南大学顾士学位论文,2007年。
    吕传峰《<型世言>助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乔丽叶《<鲁迅全集>中同素异序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盛晓楠《<型世言>疑问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施建平《<型世言>代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宋莉莉《中日同素逆序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王桂峰《<型世言>语气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同素异序词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王丽洁《<型世言>程度副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吴荣顺《汉、韩语同素异序词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杨芬《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张锦文《<型世言>亲属称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巍《汉语同素逆序词类型和成因探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云峰《<型世言>介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