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汉巡狩考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均发源、形成于此时。在这四百年的时间里,皇帝巡狩活动频繁,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数百次。劝课农桑、推广教化、考察吏治、祭祀神灵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目的鲜明的活动,使得秦汉皇帝的巡狩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皇帝的巡狩对刚刚诞生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有积极意义,巩固、发展了秦汉帝国。每一次皇帝巡狩都凸现出当时社会的主要时代特征,巡狩活动的演变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的变化,是研究秦汉社会变迁极好的观测点。
     巡狩是一项复杂的政治活动,必须有许多与之有关的制度相配合,才能够使它顺利进行,如:必要的随行官员,包括皇室的服务人员和朝廷的大臣,疏理交通和安全保障工作,地方政府的准备,庞大的财政支出,等等。通过对这些相关制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鲜活的秦汉皇帝出巡之场面,也能够观察出其弊端。
     郡守的行县与皇帝的巡狩相似,都是以亲行的方式深入基层行政单位处理政务。行县可以看作是巡狩制度的延续。因此,本文的最后一节将其略作考察,以便于更清楚、全面地认识巡狩制度。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mpires absolute monarchy, centralized, bureaucratic system are origin, formed in the matter. In this 400 years time, the emperors' Xunshou activities are frequent. There are several hundred records in the history books. Encourage people in the agriculture, educate people, inspec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worship gods and a series of activites which rich content, purpose clear. Fo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Xunshou of the emperor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ve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emperors' Xunshou for the newly centralized large unified dynasty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Qin and Han empire. Each time ,the emperors' Xunshou represe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t is an excellent observation points for study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social change.
     Xunshou is a complex activity. There are many compatible with the system before it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such as: the necessary accompanying officials, including the Royal Courts of the service personnel and the Minister; Reorganizing the traffic and security work, preparations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a huge fiscal expenditures, and so on.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 live scene of the Qin and Han emperors' Xunshou, and to observe its drawbacks.
     Mayor's trip Xunshou County and the emperor's similar to the pro-trip,which is the way the grass-roots 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handle administrative affairs. Both can be seen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be the last one of its slightly inspection, in order to more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Xunshou system.
引文
[1]赵世超《巡狩制度试探》,《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34页。
    [2]《汉书》卷十四《张良传》,第2032页。
    [1]《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93页。
    [1]《史记》卷二十集《河渠书》,第1413页、1412页、1410页。
    [2]《史记》卷三十《平淮书》,第1437页。
    [3]《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54页。
    [1]《史记》卷三十《平淮书》,第1438页。
    [2]《后汉书》卷三十三《虞延列传》,第1151页。
    [3]《后汉书》卷四十一《寒朗传》,第1418页。
    [4]《后汉书》卷七十六《璟传》,第2465页。
    [5]《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59页。
    [6]《后汉书》卷二《平淮书》,第104页。
    [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
    [2]《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91页,193页,196页,207页。
    [3]《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3页。
    [4]《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47,149页。
    [1]《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47页。
    [2]《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348页。
    [4]《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8页。
    [5]《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第1251页。
    [6]《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545至2546页。
    [1]《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第1253页。
    [2]《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3,118页。
    [3]《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54页。
    [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67页。
    [1]《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89页。
    [2]《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二章《封禅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05年版,第5页。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4]黄留珠《秦汉祭祀综义》,《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43页。
    [1]《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2115页。
    [2]《汉书》卷一《高帝纪》,第75页。
    [3]《史记》卷一百五《吴王濞列传》,第2821页。
    [4]《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2260页。
    [1]《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2633页。
    [2]《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1160页。
    [1]《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1212页。
    [2]《史记》卷一百一《匈奴列传》,第2904页。
    [1]《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60页。
    [2]《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83页。
    [1]《汉书》卷四《文帝纪》,第124页。
    [1]《汉书》卷一《高帝纪》,第65页。
    [2]《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83页。
    [1]《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1355页。
    [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秦汉卷》,第一章第七节,第58页。
    [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九章,第34页。
    [1]《汉书》卷二十一《礼乐志》,第1030页。
    [1]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2页。(下同)
    [2]《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15页。
    [3]钱穆《秦汉史》,第134页。
    [1]《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1172页。
    [2]杨宽《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
    [1]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书后之附表。
    [2]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3]《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1249页。
    [1]《汉书》卷八《元帝纪》,第277页。
    [2]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1]《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1253页。
    [2]《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1253页。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十四章,第61页。
    [2]《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4140页。
    [3]《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4131页。
    [1]《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4133页。
    [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2003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章。
    [3]黄留珠《秦汉社会文明》,1985年版,西北大学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
    [1]《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第95页。
    [2]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孙俍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引自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第178页。
    [3]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04页。
    [1]《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57页。
    [2]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2页。
    [1]《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02页。
    [2]《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3页。
    [3]《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8页。
    [4]黄留珠《刘秀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5]《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意传》,第1409页。
    [1]《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1448页。
    [2]《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43页。
    [1]《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54页。
    [2]《后汉书》卷四十五《张酺列传》,第1530页。
    [1]《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歆传》,第1970页。
    [2]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457页。
    [3]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1]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2]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305页。
    [3]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引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74页。
    [1]蔡邕《独断》,引自《百川学海》,宋·左圭辑,民国十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本。
    [1]《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年版。
    [1]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纲传》,第1817页。
    [1]《汉书》卷六十六《王欣传》,第2888页。
    [2]《后汉书》卷十五《邓晨传》,第584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之《续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页。
    [4]《后汉书》卷五十四《杨秉传》,第1775页。
    [1]《史记》卷十三《平准书》,第1438页。
    [2]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2007年版,第179页。
    [1]《后汉书》志二十八《百官五》,第3621页。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汉]蔡邕:《独断》,民国十年博古斋影印本。
    [晋]葛洪:《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清]孙楷:《秦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严可均:《全汉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吕思勉:《蒿庐札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钱穆:《国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
    《秦汉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黄留珠:《刘秀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秦汉社会文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赵世超:《巡狩制度试探》,《历史研究》1995年第三期。
    刘太祥:《试论秦汉巡视制度》,《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张松华:《试探秦始皇东巡的原因与动机》,《东岳论丛》2002年第一期。
    杨宽:《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史学月刊》1987年第四期。
    寒峰:《古代巡狩制度的史迹及其图案化》,《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
    王子今:《论汉文帝三年太原行》,《晋阳学刊》2005年第四期。
    王艺:《王莽巡狩封禅制度新证》,《文史新探》2005年第三期。
    陈成军:《试谈西汉巡行使者的职能和作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一期。
    黄宛峰:《从东巡看秦始皇对统治思想的探索》,《南都学坛》1995年第四期。
    杨英:《东汉郊祀考》,《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四期。
    马洪良:《略论儒家思想对秦王朝的影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
    杨振之:《秦皇、汉武“封禅”意图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