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在韩国的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国古代文学研究者都注重中国文学传播到韩国后对韩国的影响,初期韩国古代小说研究者特别关注明清小说在朝鲜的发展。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开始了针对中韩古代小说的比较研究,至九十年代,学者们针对中韩古代小说交流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传播到朝鲜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2000年以来才开始针对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与朝鲜次生作品展开比较研究,最近中韩学界开始关注《三国演义》影响之下产生的次生作品,以及《封神演义》与《西汉演义》的传播情况,并进行研究历史演义小说与其在朝鲜产生的次生作品。中韩学界上历史演义小说传播与比较研究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列国志》、《三国演义》这五部历史演义小说在朝鲜受到了热烈地欢迎,且二十世纪初期朝鲜出现了这些作品的次生作品。朝鲜文人在通读作品之后采用了抄写或者翻译的方式将小说记录了下来,并将它们于十七至二十世纪之间广泛传播到了民间。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之中在朝鲜最受欢迎的作品是《三国演义》,其他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作品也在朝鲜被广泛阅读。研究了这五部小说传播到朝鲜的情况,且对传入朝鲜版本与次生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中韩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解析这五部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传播到朝鲜之后,对韩国文学产生的影响,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朝鲜作品上突出的文艺美学的审美特征。这五部小说在中韩小说比较研究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具有相当地研究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但是大部分的中韩学者只是针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充分。深入研究历史演义小说在朝鲜的传播情况存在着不少难题。第一个问题是研究资料数量巨大,即为传播到朝鲜的底本、在朝鲜出版的版本、朝鲜语翻译本、朝鲜手抄本及朝鲜次生作品。而且确认版本之外还需要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的传入版本与次生作品的关系不清楚。第二个问题是研究语言较多,研究资料的时候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能理解古代汉语、古代白话文、古代韩语等语言。韩国古代小说是以两种语言写作而成,就是古代汉语与古代韩语,具有语言上的能力之后,才可以进行比较传入底本与次生版本。第三个问题在于理解两个社会文化与文化交流现象的基础,传播学的研究当中需要了解两个社会文化的交流情况。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现象是基础于悠久的历史而产生的,而历史演义小说传播到朝鲜的历史从十六世纪末期起至二十世纪初止。
     本人积于先前中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清楚地将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传播到朝鲜的版本的各各版本都展现在大家眼前,解析朝鲜文人对历史演义评论的情况。并将传入版本与朝鲜出现的次生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注重针对次生作品突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在朝鲜小说史上次生作品的价值。
     第一章,概括说明明代历史演义传播到朝鲜的背景与朝鲜文人对历史演义的评价,揭示在朝鲜接纳历史演义的阶层,而查明朝鲜翻译本与在朝鲜出版的版本。在朝鲜被翻译的明代历史演义小说有十七部,其中五部小说拥有次生作品,即为《三国演义》、《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列国志》、《封神演义》。朝鲜儒家学者们否定了小说的虚构内容并主张禁止历史演义小说的传播及市民阅读此类小说。但有的朝鲜文人期待历史演义小说充分表现出历史教育意义,甚至有的朝鲜文人受到中国历史小说的影响后,展开了本国的历史小说的创作。传入到韩国的中国历史演义小说除了原本之外,还有其他版本的存在,如抄录、重刊、编选、翻译等。朝鲜的没落贵族或者贵族妇女翻译历史演义小说,其在朝鲜出版的版本可分为官刻本和私刻本两种。
     第二章,侧重论述《西汉通俗演义》传入朝鲜的情况与其朝鲜次生作品《项羽传》、《楚汉战争实记》、《楚霸王实记》、《张子房实记》、《帷幄龟鉴》、《楚汉传》、《鸿门宴》、《项庄舞》。现在韩国收藏的《西汉》版本是以甄伟所作为母本的清代版本,按照历史记录我们可知这些版本流传到朝鲜的时间是1569年之前。《西汉》系列朝鲜时代次生作品有两种,一种是以人物为主的、另外一种是特殊场面为主的。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封神演义》传入朝鲜的过程与其次生作品《姜太公实记》与《苏妲己传》。《封神》于十七世纪传到了朝鲜半岛,十八世纪已经出现了抄写本与翻译本。《封神》的次生作品之中《姜太公》是英雄故事,《苏妲己传》属于恶女故事。虽然《封神》的神人战斗场面是精彩的章节,但是情节曲折且出现许多人物,不可变成短篇小说,结果次生作品上都删除了《封神》的战争故事。
     第四章,主要探索《隋唐演义》系列小说的在朝鲜的传播情况与其次生作品《隋炀帝行乐记》、《隋唐演义》、《杨贵妃》。十六世纪后期罗贯中所作的《隋唐之传》及林瀚重编的《隋唐两朝志传》传入朝鲜,十七世纪初期禇人获的《隋唐演义》已经流传至朝鲜。《隋唐演义》的朝鲜次生作品《隋炀帝行乐记》摘译于《隋唐演义》的隋朝部分,《杨贵妃》摘译至《隋唐》的唐朝部分,《隋炀帝艳史》的次生作品朝鲜小说《隋唐演义》突出大兴土木的暴君的隋炀帝形象。
     第五章,全面考察《东周列国志》传入朝鲜的情况与其次生作品《齐桓公》、《晋文公》、《伍子胥实记》、《孙庞演义》、《苏秦张仪传》、《秦始皇实记》。十七世纪中叶之前列国志系列小说在朝鲜已经拥有不少读者,其次生作品中除了《孙庞演义》与《苏秦张仪》的开头部分以外,其他次生作品的内容均是摘译自《列国志》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详细分析《三国演义》传播到朝鲜的情况与其次生作品《关云长实记》、《张飞马超实记》、《大胆姜维实记》、《诸葛亮传》、《五关斩将记》、《谚文三国志》、《华容道实记》、《赵子龙实记》、《诸马武传》、《黄夫人传》。1569年之前《三国演义》已经传播到了朝鲜,且被广泛流传于世,继续发行朝鲜木版本、手抄本、坊刻本等许多版本。《关云长实记》、《大胆姜维实记》、《五关斩将记》、《华容道实记》是从《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翻译而来的次生作品,《张飞马超实记》与《诸葛亮传》是摘译自《三国演义》的次生作品,《赵子龙实记》、《诸马武传》、《黄夫人传》是创意的次生作品。
     第七章,综合论述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与朝鲜次生作品的关系,且分别就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与社会文化上的影响进行考察。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传入朝鲜,给朝鲜文学与社会文化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朝鲜小说的题材、人物形象等诸方面受到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题材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表现手法更加多样。而且历史演义小说的传入也使得朝鲜书籍在流通方式上变得多样化。朝鲜读者在享受战争小说与次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的同时,人们也在渴望英才、谋士及勇猛将帅的出现,希望他们解救生活在殖民地的朝鲜人民。
Ancient Korean literatur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in Korea,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early novels of these researchers. They showed keen concernsabout the impact of Ming and Qing fiction in Korea. Chinese scholars in the1980s began to study thecomparisons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 with ancient Korean novel. In the1990s the ancient novels studiesof South Korean scholars’ research, have focused on the "Three Kingdoms" spreading in Korea, generatedhuge imp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2000, scholars have begu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Ming DynastyHistorical Novel with secondary works of the Joseon Dynasty. Recently Chinese and Korean scholarsbegan, to focus on these works about the impact of "Three Kingdoms","Feng Shen Yanyi (Gods)" and"Xi Han Yanyi (Western Han Dynasty Kingdoms)", and also conducted research on historical Novelof secondary works produced in Kore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result about a comparativestudy on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 with a secondary works of South Korea.
     "Xi Han Yanyi (Romanc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Suitangyanyi (Romance of the SuiTang Dynasty)"," Feng Shen Yanyi (Gods Kingdoms)","Dong Zhou Lie guo zhi (Romance of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San Guo Yany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pread in theJoseon Dynasty appeared as the primary works and caught a great popular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century in South Korea. The Joseon Dynasty literati directly read these five works and transcribedthem which were widespread in the seven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folk. In South Korea,among the historical novels of Ming Dynasty, the most popular works is "Three Kingdoms", which waswidely read along with the other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s. I studied these five works and theirspread in the Joseon Dynasty, and compare them with Korean version and the primary works. Myresearch circles around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bout the process of cultural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So I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five works of the MingDynasty historical novels spread to Joseon dynasty, with the significantly aesthetic features on Koreanliterary work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igh research value.
     Most of the Korean scholars have a thoughtful study in "Three Kingdoms" but theresearch results of the other historical novels are not sufficient and arises a lot of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Joseon dynasty. The first problem is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hugeamount of research data i.e. there are so many versions of novel;‘The original version’,‘The Joseon Dynasty version of the publication’,‘Korean translation version’,‘Koreanmanuscripts’,‘Primary works of The Joseon Dynasty’. And it also requires confirmation o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sions;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of these versionswith secondary works is unclear. The second problem is about the language, it requires a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 ancient colloquial Chinese, and theancient Korean languages. The ancient Korean novel is written in two kind of ancient KoreanLanguages. It requires a great grip on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ancient Korean language inorder to compare the original version and secondary version. The third problem is, in thestud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both bas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Hencecommunication among the two situat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these social and culturalexchanges. Cultural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Ming, Qing dynasty and the Joseon Dynastyhad a long history, spread in the history of South Korea from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andended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the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 spread to Korea, and to analyze Korean literati comments on thecase of historical novel. And I tried to compare the Chinese version with the Korean version of thesecondary work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n secondary works, andmentioned the value of secondary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novel.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limpse on the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 spread in South Korea and theevaluation of the Korean literati. I mentioned the historical novel of Ming dynasty which was firstlyaccepted by the noblesse of the Joseon Dynasty, and they published translation version. There areseventeen works of Ming Dynasty been translated in the Joseon Dynasty, five of them consist of secondaryworks of Korean version. These five works are;"Xi Han Yan Yi (Romance of the Western HanDynasty)","Sui Tang Yan Yi (Romance of the Sui Tang Dynasty)"," Feng Shen Yan Yi (GodsKingdoms)","Dong Zhou Lie guo zhi (Romanc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an Guo YanY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ost of the Korean Confucian scholars have a negativeview about fictional novels and discourage the general public reading of these novels. Accordingto them, the historical novel includes fiction; the fiction having affection to the reader makes afake history. But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e historical novel to have a moral lesson for the reader, andeven some Korean literati influenced by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launched new works of historical novelin Korean Version. There are original books from China which can find their ways to enter into SouthKorea, are reproduced, reprinted,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in other ways. The decline of aristocracy ledthe Korean aristocratic women to translate the historical novels, which divided the Korean versionpublished by the official edition and published by the individual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discussion of "Xi Han Yan Yi (Romance of the Western HanDynasty)" with the primary work in the Joseon Dynasty,"Xiang Yu Zhuan" and "Chu Han ZhanZheng Shi Ji","Chun Ba Wang Shi ji","Zhang Zi Fang Shi Ji","Wei Wo Gui Jian","Chu Han Zhuan",and"Hong Men Yan","Xiang Zhuang Wu". Korean collection of "Xi Han Yan Yi" version is now basedon original version written by Zhen Wei of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record we know that theseversions spread to the Joseon Dynasty are before1569.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these versions of the primary work of "Xi Han Yan Yi" in the Joseon Dynasty, one is focused on the maincharacters of original script, and the other one is focused on a special scene of original story.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Feng Shen Yan Yi (Gods Kingdoms)" and with the primary works inthe Joseon Dynasty,"Jiang Tai Gong Shi Ji","Su Da Ji Zhuan"."Feng Shen Yan Yi" is spread inthe Joseon Dynast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Korean copy or translation version isappear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secondary works of "Feng Shen Yan Yi","Jiang Tai Gong ShiJi" is the story of a hero, and "Su Da Ji Zhuan" about an evil. Although God’s battle scenes are themost exciting chapters in the "Feng Shen Yan Yi", but the story is complicated and there are manycharacters. It’s unfit for a short story; hence the story is deleted in the secondary work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pread of "Sui Tang Yan Yi (Romance of the Sui TangDynasty)" series of novels in the case of the Joseon Dynasty,"Sui Yang Di Xing Le Ji,""Sui Tang YanYi (Korean version)","Yang Gui Fei". In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there are two series of "SuiTang Yan Yi"."Sui Tang Zhi Zhuan" written by Luo Guan Zhong or "Sui Tang Liang ChaoZhi Zhuan" found their way in Korea. And in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Sui Tang Yan Yi" writtenby Chu Ren Huo became popular in South Korea. The primary work of Korean version "SuiYang Di Xing Le Ji" is focused on the Sui Dynasty stories of "Sui Tang Yan Yi","Yang Gui Fei"excerpt from "Sui Tang Yan Yi"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Sui Tang Yan Yi (Korean version)" is thesecondary work of "Sui Yang Di Yan Shi" that highlights the image of the tyrant Emperor Sui Yang Diwho made mass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fifth Chapter have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bout "Dong Zhou Lie guo zhi(Romanceof the warrior states period)" with the primary works of the Joseon Dynasty version,"Qi HuanGong","Jin Wen Gong","Wu Zi Xu Shi Ji","Sun Pang Yan Yi","Su Qin Zhang Yi Zhuan" and "QinShi Huang Shi Ji". Before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Dong Zhou Lie guo zhi" alreadyattracted a lot of readers in the Joseon Dynasty; the primary works are quoted "Dong Zhou Lie guozhi"."Sun Pang Yan Yi" and "Su Qin Zhang Yi Zhuan" have a duplicate of contents; the otherworks are avoided to translate same part of original script.
     The sixth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San Guo Yan Yi(Three Kingdoms)" spread in the South Koreaand the secondly works discussing "Guan Yun Zhang Shi Ji","Zhang Fei Ma Chao Shi Ji","Da Dan JiangWei Shi Ji","Zhu Ge Liang Zhuan","Wu Guan Zhan Jiang Ji","Yan Wen San Guo Zhi","Hua RongDao Shi Ji","Zhao Zi Long Shi Ji","Zhu Ma Wu Zhuan","Huang Fu Ren Zhuan". According to theKorean ancient record, before1569,"Three Kingdoms" was spread in the Joseon Dynasty."Three Kingdoms", is still widely spread in the world with so many versions,‘Korean wood version’,manuscripts, etc."Guan Yun Zhang Shi Ji","Da Dan Jiang Wei Shi Ji","Wu Guan Zhan Jiang Ji","HuaRong Dao Shi Ji" are secondary works being translated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made part of,"ZhangFei Ma Chao Shi Ji","Zhu Ge Liang Zhuan" which are the secondary works adapted from "ThreeKingdoms","Zhao Zi Long Shi Ji","Zhu Ma Wu Zhuan","Huang Fu Ren Zhuan" is a creative secondary works.
     The seventh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s comprehensive relationswith the Joseon Dynasty secondary works into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 From the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 transformed into the JoseonDynasty, ancient Kore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ociety has brought tremendous impact.About the themes, characters and other aspects affected by historical novel, Korean ancient novelhas more variety materials, more vivid characters, more diverse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historicalnovel also makes Korean book circulation escalating. Korean readers enjoy the war stories andpatriotism of the secondary works of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novel, people are eager to excellent, tacticianand brave generals appeared in colonies situation.
引文
①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②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教出版社,第2卷,2005:402.
    ③[韩]闵宽东.在韩国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入与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1997(04):60.
    ①金秉秀.明清小说传入朝鲜的历史过程考察[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12.
    ②纪德君.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生成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80-86.
    ①[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②[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③漆瑗,陈大康.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4期:150-156.
    ①[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考[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365-381.
    ①《隋唐演义[韩]》以韩文写的次生作品,与褚人获《隋唐演义》书名一致。
    ①[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01):274.
    ①[韩]金庚美.小说的魅惑[M].首尔:月印,2003:55.
    ②[韩]许泰容.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尊周论强化与《三国志演义》的流行[J].韩国史学报15辑,2003:131-157.
    ③[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1):264-276.
    ①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
    ①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②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③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④杨昭全.明清时期中朝文学的交流[J].国外文学,1984(02):49-66.杨昭全.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1(5):94-104.
    ①金秉洙.明清小说传入朝鲜的历史过程考略[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1):109-120.
    ②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上)[J].文献,1998(3):132-154.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下)[J].文献,1998(4):163-192.
    ③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金宽雄.李朝军谭小说与《三国演义》[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61-64.金宽雄.韩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J].韩国学论文集,2000(00):211-222.
    ④金裕凤.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6-27.
    ⑤崔溶澈,金芝鲜.中国小说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1):48-54.
    ⑥[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韩]闵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韩]闵宽东.在韩国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入与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1997(04):60-74.
    [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01):264-276.
    [韩]闵宽东.在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翻译情況硏究[J].明清小说研究,2009(04):42-65.
    [韩]闵宽东.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成果[J].明清小说研究,2010(03):238-252.陈文新,闵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的编写宗旨和主要特点[J].明清小说研究,2011(02):269-273.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出版文化的研究——以朝鲜时代所出版本及出版文化为中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4):22-30.
    ①郑沃根.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流传和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93-95.谭帆,郑沃根.中国小说评点本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J].常熟高专学报,2002(05):59-65.郑沃根.明清小说在朝鲜[J].中国文学研究,2003(03):52-55.郑沃根.中国小说的传播与朝鲜初期儒教的统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1-55.
    ②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J].学术界,2011(06):11-19+265-269.赵维国.论《兴武王演义》的创作及其与《三国演义》的文化渊源[J].外国文学研究,2012(01):126-133.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朝鲜历史演义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2010(03):112-121.
    ③刘世德.《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试论——周曰校刊本研究之二[J].文学遗产,2010(01):75-85.刘世德,夏薇.《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试论[J].文学遗产,2011(01):97-111.
    ④陈大康.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J].明清小说研究,1997(03):240-249.
    ⑤谭红梅.《三国演义》在朝鲜广为流传之原因[J].东疆学刊,2006(04):30-33.
    ①[韩]朴在渊.关于新发现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J].南京大学学报,2010(03):94-103.
    ②孙虹.《封神演义》与韩国翻案小说《姜太公实记》的对比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165-166.
    ③翻译小说与翻译类小说的差异在于有没有创作部分,翻译小说上未见创作的部分,只是单纯的作品直译;翻译类小说当中则包含作者创作的内容。但是翻译类小说的创作部分是以原本为蓝本的,不是完全创意的作品,翻译类小说是处于翻译作品与创意作品之间的,就是韩国研究者所说的“翻案小说”。
    ④汪燕岗.《西汉通俗演义》与韩国汉文小说《帷幄龟鉴》[J].文学遗产,2006(04):154-156.
    ⑤李利芳.李朝汉文历史小说研究[D].[硕士]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⑥[韩]金台俊.朝鲜小说史[M].首尔:清进书馆,1933.
    ①[韩]安廓.朝鲜小说史[M].首尔:韩日书店,1922.
    ②[韩]赵润济.朝鲜小说发达史[M].首尔:论文,1922.
    ③[韩]周王山.朝鲜古代小说史[M].首尔:正音社,1950.
    ④[韩]丁奎福.韩国古代军谈小说考-三国志演义之影响为主[D].[硕士].首尔:高丽大学校,958.
    [韩]丁奎福.对韩国军谈小说的三国志演义之影响序说[J].语文论集,1960(4):20-31.
    [韩]丁奎福.韩中文学比较之研究[M].首尔:高丽大学出版社,1987.
    ⑤[韩]李明九.李朝小说的比较文学的研究[J].大东文化研究,1968(5):1-41.
    ⑥[韩]崔根德.对朝鲜时代军谈小说的中国三国志演义之影响[D].[硕士].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61.
    ⑦[韩]丁来东.中国小说对韩国文学的影响[J].国语国文学,1964(27):215-219.
    ⑧[韩]李在秀.韩国小说研究(三国志演义对我国小说的影响)[M].首尔:宣明文化社,1969.
    ⑨[韩]金时俊.三国志演义考[J].论文集,1969(1):141-164.
    ①[韩]车相辕.韩中古典小说之比较研究以剪灯新话、三国演义、水许传之影响为主[J].国际中国学研究,1972(13):25-34.
    ②[韩]崔荣珠.三国志演义对韩国古代小说之影响[D].[硕士]首尔:延世大学校,1973.
    ③[韩]吴秀美.三国志演义之演变及比较文学的研究[D].[硕士].首尔:首尔大学校,1973.
    ④[韩]李慧淳.中国小说对韩国小说之影响[J].国语国文学,1975(68):171-185.
    ⑤[韩]李能雨.古小说研究[M].首尔:三友社,1975.
    ⑥[韩]李庆善.三国志演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M].首尔:一志社,1976.
    ⑦[韩]全圭泰.比较文学[M].首尔:二友出版社,1981.
    ⑧[韩]李相翊.韩国古小说研究[M].首尔:二友出版社,1983.
    ⑨[韩]徐大锡.军谈小说与三国志演义[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1985.
    ⑩[韩]柳铎一.十五六世纪中国小说之韩国传入与收容[J].语文教育论集,1988(10):33-68.
    11[韩]朴晨义.韩国古代小说论与史[M].首尔:集文堂,1986.
    12[韩]金光淳.韩国古小说史与论(韩国军谈小说与三国志演义比较)[M].首尔:新文社,1990.
    13[韩]朴在渊.朝鲜朝小说翻译本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1992.
    [韩]朴在渊.《隋唐演义》翻译本研究[J].中国学研究,1987(3):135-161.
    [韩]朴在渊.韩国所见中国小说书目[J].中国学研究,1991(6):321-336.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校,1992.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J].中国小说研究会报,1994(19):125-134.
    [韩]朴在渊.朝鲜后期中国通俗小说之传来与翻译文学的收容[J].韩国叙事文学史之研究5.中央文化社,1995.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韩语笔写本之研究[J].敦岩语文学,2001(14):219-253.
    [韩]朴在渊.关于朝鲜刻本新刊古本大字音译三国志传通俗演义[J].中国语文学志,2008(27):171-211.
    ①[台]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D].[博士]:台湾文化大学,1994.
    ②[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丛考[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
    [韩]閔宽东.金明信.中国古典小说批评资料丛考[M].首尔:学古房,2003.
    [韩]閔宽东.三国演义之国内流入与版本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1995(4):397-412.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J].中国小说研究会报,1995(22):109-112.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之国内翻译史研究[J].中语中文学,1997(21):511-542.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之韩文翻译问题[J].古小说研究,1998(5):417-456.
    [韩]閔宽东.列国志之国内收容样相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1(13):165-191.
    [韩]閔宽东.西汉演义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2(15):259-281.
    [韩]閔宽东.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传与再创作[J].比较文化研究,2004(7):51-60.
    [韩]閔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J].比较文化研究,2005(9):29-41.
    [韩]閔宽东.东汉演义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5(21):115-137.
    [韩]閔宽东.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之国内流入与收容研究[J].中国语文学,2007(49):345-374.
    ③[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④[韩]俞涓环.韩国古典翻案小说研究[D].[博士]首尔:高丽大学校,1990.
    ⑤[韩]宋镇韩.朝鲜朝演义小说之研究[D].[博士]清州:忠北大学校,1993.
    [韩]宋镇韩.韩文本演义小说之文学的性格[J].人文学志,1993(9):51-85.
    [韩]宋镇韩.国译演义小说与家门型古小说之关联性[J].中国小说论丛,1995(4):425-434.
    ⑥[韩]郑沃根.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之传播范围与方式[J].中国语文论丛,1997(13):269-284.
    [韩]郑沃根.朝鲜时代中国明清小说五大奇书之传播与影响[J].中语中文学,1999(25):287-306.
    [韩]郑沃根.中国通俗小说的朝鲜传入径路与时间[J].东义论集,2005(41):87-101.
    ⑦[韩]权纯肯.活字本古小说的篇幅与指向[M].首尔:宝库社,2000.
    [韩]权纯肯.三国志演义之收容与其指向[J].泮桥语文研究,1998(9):293-329.
    ①[韩]李在弘.关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春秋列国志[J].中国小说论丛,2007(26):233-269.
    [韩]李在弘.关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韩文笔写本东汉演义[J].中国小说论丛,2007(25):213-241.
    [韩]李在弘.关于韩文笔写本绣像新注光复志演义[J].中国语文学论集,2007(42):225-252.
    [韩]李在弘.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翻译笔写本中国历史小说研究[D].[博士]首尔:延世大学校,2007.
    ②[韩]金瑛.朝鲜后期明代小说翻译笔写本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校,2007.
    ③[韩]郑敏暻.韩文笔写本三国志之翻译本与语汇特征[J].中国小说论丛,2007(25):243-265.
    ④[韩]李殷奉.三国志演义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仁川:仁川大学校,2007.
    [韩]李殷奉.旧活字本《诸葛亮传》之创作样相研究[J].古小说研究,2007(23):97-122.
    ⑤[韩]王梅蓉.黄夫人传之形成与构造[D].[博士]大邱:庆北大学校,2009.
    ⑥[韩]金玉兰.韩中两国三国志演义体裁变貌样相[D].[博士]仁川:仁荷大学校,2009.
    [韩]金玉兰.三国志演义在现代韩国的收容小考[J].中国小说论丛,2013(39):121-132.
    ①[韩]金苑.帷幄龟鉴研究[D].[硕士]台湾:东海大学校,1984.
    ②[韩]金正恩.帷幄龟鉴之形成过程与小说的形象化[D].[硕士]釜山:东亚大学校,2004.
    ③[韩]卢美惠.楚汉实记生成之文献学的研究[D].[硕士]釜山:釜山大学校教育大学院,1990.
    ④[韩]禹根荣.西汉演义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教育大学院,2004.
    ⑤[韩]申银淑.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大田:忠南大学校,1997.
    ⑥[韩]赵贞顺.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01.
    ⑦[韩]李恩英.列国题材文艺作品及其在韩国的影响研究[D].[博士]北京:北京大学,2005.
    [韩]李恩英.列国题材小说作品与韩国旧活字本的改译现象[J].中国小说论丛,2006(24):285-308.
    ⑧[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的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
    ①[韩]李殷奉.三国志演义的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仁川:仁川大学国文学科,2007.
    ②《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①[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①纪德君.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生成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86.
    ②刘军.论历史演义的虚构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16):21.
    ①“三国志衍义”就是《三国演义》,朝鲜文人混用“衍义”与“演义”。
    ②[朝]李植.《泽堂集》卷一五,《韩国文集丛刊》第88册,1647:530.
    ③[朝]金万重.《西浦漫笔》,韩国首尔:通文馆,1971:650.
    ①[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①《世宗实录》,103卷19章。
    ①[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01):268.
    ①[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01):269.
    ①《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②欧阳健.两汉系列小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
    ③《前汉书平话续集》上揭示此文:起于陇亩,威服天下者,英雄之致,一也;斩宋义而存赵国,断之明,二也;大小七十余阵,未尝败,勇略之深,三也;与仇敌,而不敌人之父者,仁之大矣,四也;割鸿沟而不质汉之妻子,言之厚,五也;势力屈,言天亡我,是知其命者,六也;至乌江而不肯渡者,羞见父老,在耻之不爱其生,七也;引剑自杀者,知死有分定,八也。
    ④欧阳健.两汉系列小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0.
    ①欧阳健.两汉系列小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53.
    ①[淸]淸遠道人[明]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第十一回.
    ②[淸]淸遠道人[明]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第十九回.
    ③[淸]淸遠道人[明]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第十四回.
    ④[淸]淸遠道人[明]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第十四回.
    ⑤[淸]淸遠道人[明]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第十四回.
    ①[朝]朴健会:《张子房实记》,朝鲜书馆,1913年版。
    ②林明德编《韩国汉文小说全集》收录版本是首尔大学奎章阁本,此版本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遗漏,藏书阁本和国立中央图书馆本相比内容完整,虽字体不好但藏书阁本是善本。[韩]金正恩.帷幄龟鉴的形成过程与其小说的形象化
    [D].[硕士].釜山:东亚大学校,2004.
    ①[韩]李周英.近代转换期古典小说的答应样相与其意味[J].国文学研究,2008(17):134.
    ①因为朝鲜文人从《封神演义》中选择了与历史有关的部分作成次生作品,所以本文将《封神演义》归为历史演义小说进行论述。
    ②黄景春,穆劲伊.《封神演义》人物的分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43.
    ③欧阳健.两汉演义系列小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53.
    ④[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丛考[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246.
    ⑤[明]褚人获.《封神演义》序文.
    ①[朝]赵泰亿.《谦斋集》第四十三卷〈谚书西周演义跋〉.首尔大学奎章阁所藏版本.
    ①[韩]权纯肯.活字本古小说的篇幅与指向[M].首尔:宝库社,2000:26.
    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五回.
    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六回.
    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九回.
    ④杨海龙.《封神演义》人物新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5):48.
    ⑤[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四回.
    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一回.
    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九十五回.
    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①[明]褚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序文.
    ②[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①[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凡例.
    ②[韩]朴在渊.《隋唐演义》翻译本研究[J].中国学研究,1987(3):135-161.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第七回.
    ①于志斌.《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7(5):45.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第三十三回.
    ③于志斌.《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7(5):43.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23.
    ②[清]禇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①[清]禇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八十九回。
    ①[清]禇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七十九回.
    ②[朝]玄翎仙.杨贵妃[M].京城书籍,1964:21.
    ③[清]禇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九十回.
    ①曾正.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J].大众文艺,2012(08):111.
    ②刘红艳.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1):60.
    ①《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①[韩]閔宽东.列国志之国内收容样相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1(13):165-191.
    ②[韩]赵贞顺.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01:125-132.
    ③[韩]李恩英.列国题材文艺作品及其在韩国的影响研究[D].[博士]北京:北京大学,2005:155-193.
    ④[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19-25.
    ①曾良.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的思想艺术成就[J].社会科学研究,1998(02):119-123.
    ②[韩]赵贞顺.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01:125-132.
    ③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下)[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733.
    ④[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从靠[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248-254.
    ①[朝]玄公廉.齐桓公[M].大昌书馆,1918:64.
    ②[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第二十九回.
    ③[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第三十二回.
    ④[朝]玄公廉.齐桓公[M].大昌书馆,1918:66-67.
    ①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297.
    ②曾良.《列国志传》与《武王伐纣平话》[J].明清小说研究,1997(1)233-242.
    ①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297.
    ②[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第七十一回.
    ③[元]李寿卿.说鱄诸伍员吹箫.
    ④[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98.
    ⑤[韩]朴在渊.朝鲜朝小说翻译本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1992:272.
    ⑥李宾.《前后七国志》版本考察[J].明清小说研究,2007(4):250-266.
    ①[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104.
    ①[韩]高裕相.孙庞演义[M].汇东书馆,1918:409.
    ②房立中.新编鬼谷子全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1114.
    ①[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121.
    ①《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②[朝]柳希春.眉岩日记[M].1573.
    ③[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④[朝]李植.《泽堂集》卷一五,《韩国文集丛刊》第88册,1647:530.
    ①[朝]李瀷.星湖僿説.首尔:景印文化社影印本上,1970:393.
    ②[朝]金万重.《西浦漫笔》,韩国首尔:通文馆,1971:650.
    ③[朝]李颐命.《疏斋集》卷二十.《漫录》,《韩国文集丛刊》第172册:299.
    ④[朝]安鼎福.顺庵杂书,第四十二册.
    ⑤[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
    ⑥[朝]张混.而已广集,卷十三.
    ①[朝]李学逵.洛下生全集,因树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90册:364.
    ②[朝]李遇骏.梦游野谈.
    ③《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④刘军.论历史演义的虚构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18-22.
    ①[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
    ②[朝]李植.《泽堂集》卷一五,《韩国文集丛刊》第88册,1647:530.
    ③[朝]李瀷.星湖僿説.首尔:景印文化社影印本上,1970:393.
    ①[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
    ②[朝]李学逵.洛下生全集,因树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90册:364.
    ③[朝]李遇骏.梦游野谈.
    ①[韩]李维娜.朝鲜时代关羽信仰研究[J].韩国东学研究.2006(20):11.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一百七十回.
    ①金道焕.《三国志演义》改作于旧活字本古典小说之样相[J].古小说研究,2004(20):193-217.
    ①金台俊.朝鲜小说史[D].首尔:学艺社,1939:89-92.李明九.李朝小说之比较文学的研究[J].大东文化研究,1968(5):1-35.李庆善.《三国志演义》之比较文学的研究[D].首尔:一志社,1976:172-176.赵惠兰.《诸马武传》研究[J].古小说研究论丛,1994:611-635.朴光秀.《诸马武传》小考[J].韩国古典文学研究,首尔:创学社,1991:465-486.
    ②郭正植.《诸马武传》之成立过程与构成原理[J].新韩语教育,2007(75):465-488.
    ①申东一.李朝战争小说《朴氏传》研究[J].韩国军事学论集,1968(6):7-49.
    ②申基亨.韩国小说发达史[D].首尔:宝库社,1991.
    ③权纯肯.《三国志演义》之收容与其指向[J].泮桥语文研究,1998(9):293-329.
    ④金仁会.《黄夫人传》研究[J].兜率语文,2001(15):35-76.
    ⑤王梅蓉.《黄夫人传》之形成与构造[D].[博士]大邱:庆北大学校,2009.
    ①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第3卷[M].首尔:知识产业社,1994:115.
    ②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35〈蜀书〉5[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③王梅蓉.《黄夫人传》之形成与构造[D].[博士]大邱:庆北大学校,2009:8-54.
    ①[朝]佚名:《壬辰录》,韩国姜铨燮藏本.
    ②[朝]姜再恒.《立斋遗稿》卷一四,《朝鲜文集丛刊》第210册:247.
    ③[朝]崔奎瑞.《艮斋集》卷一五《病后漫录》,《韩国文集丛刊》第161册:286.
    ④[朝]李玄锡.《游斋集》卷二一《杂着》,《韩国文集丛刊》第156册:578.
    ①[朝]金昌翕.《三渊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67册:120.
    ②《正祖实录》卷三六,正祖十一年十月甲辰.
    ③[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
    ①[韩]闵宽东.在韩国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入与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1997(04):60.
    ②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上)[J].文献,1998(03):153-154.
    ①[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01):274.
    ②《宣祖实录》卷三,宣祖二年6月壬辰,卷二六,宣祖二五年(1569)四月十三日壬寅,朝鲜鼎足山刻本.
    ①[朝]朴趾源.《燕岩集》.<热河日记>.
    ②[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首尔大学奎章阁所藏版本.
    ③金宽雄.李朝军谭小说与《三国演义》[J].延边大学学报,1993(4):64.
    ④《正祖实录》卷三六,正祖十四年.
    ①[朝]赵泰亿.《谦斋集》第四十三卷.〈谚书西周演义跋〉.首尔大学奎章阁所藏版本.
    ①[朝]蔡济恭.《樊岩集》.〈御制女四书序〉.首尔大学奎章阁所藏版本.
    ②[朝]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首尔大学奎章阁所藏版本.
    ③[朝]李德懋.《士小节》16卷.〈妇仪〉.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版本.
    ④《正祖实录》卷三六,正祖十一年.
    ①[韩]闵宽东.在韩国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入与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1997(04):69.
    褚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甄偉:《東西漢演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冯梦龙著,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崔锡鼎:《黄夫人传》,博文书馆,1925年版。
    高裕相:《隋唐演义》,汇东书馆,1918年版。
    高裕相:《孙庞演义》,汇东书馆,1918年版。
    姜义永:《三国大战》,永昌书馆,1918年版。
    金文演:《项羽传》,博文书馆,1918年版。
    李圭瑢:《鸿门宴》,汇东书馆,1918年版。
    李钟桢:《楚汉战争实记》,光东书局,1917年版。
    李钟桢:《关云长实记》,广东书局,1918年版。
    李钟桢:《苏妲己传》,光东书馆,1917年版。
    李钟桢:《苏秦张仪传》,光东书局,1918年版。
    李钟桢:《张飞马超实记》,广东书局,1918年版。
    南宫楔:《诸马武传》,朝鲜图书会社,1922年版。
    朴健会:《隋炀帝行乐记》,新旧书林,1918年版。
    朴健会:《大胆姜维实记》,大昌书馆,1922年版。
    朴健会:《汉水大战》,博文书馆,1918年版。
    朴健会:《华容道实记》,朝鲜书馆,1915年版。
    朴健会:《三国志》,大昌书馆,1918年版。
    朴健会:《五关斩将记》,大昌书馆,1921年版。
    朴健会:《张子房实记》,朝鲜书馆,1913年版。
    朴升晔:《秦始皇实记》,唯一书馆,1916年版。
    宋敬焕:《赤壁歌战》,东洋大学堂,1932年版。
    玄丙周:《项莊舞》,博文书馆,1917年版。
    玄公廉:《晋文公》,大昌书馆,1918年版。
    玄公廉:《齐桓公》,大昌书馆,1918年版。
    玄公廉:《伍子胥》,大昌书馆,1918年版。
    玄公廉:《诸葛亮传》,广益书馆,1917年版。
    玄翎仙:《杨贵妃》,京城书籍,1926年版。
    作者未详:《楚霸王实记》,以文堂,1918年版。
    作者未详:《楚汉传》,京城书籍组合,1921年版。
    作者未详:《姜太公实记》,朝鲜书馆,1913年版。
    作者未详:《赵子龙实记》,汇东书馆,1921年版。
    [朝]姜再恒:《立斋遗稿》卷一四,《朝鲜文集丛刊》第210册。
    [朝]崔奎瑞:《艮斋集》卷一五《病后漫录》,《韩国文集丛刊》第161册。
    [朝]李玄锡:《游斋集》卷二一《杂着》,《韩国文集丛刊》第156册。
    房立中:《新编鬼谷子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欧阳健:《〈两汉演义〉系列小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下)[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韩]权纯肯:《活字本古小说的篇幅与指向》[M],首尔:宝库社,2000年版。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韩]权纯肯:《活字本古小说的篇幅与指向》[M],首尔:宝库社,2000年版。
    [韩]金庚美:《小说的魅惑》[M],首尔:月印,2003年版。
    [韩]金光淳:《韩国古小说史与论》(韩国军谈小说与三国志演义比较)[M],首尔:新文社,1990年版。
    [韩]金台俊:《朝鲜小说史》[M],首尔:清进书馆,1933年版。
    [韩]申基亨:《韩国小说发达史》[M],首尔:宝库社,1991年版。
    [韩]李庆善:《〈三国志演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M],首尔:一志社,1976年版。
    [韩]李能雨:《古小说研究》[M],首尔:三友社,1975年版。
    [韩]李相翊:《韩国古小说研究》[M],首尔:二友出版社,1983年版。
    [韩]李在秀:《韩国小说研究(〈三国志演义〉对我国小说的影响)》[M],首尔:宣明文化社,1969年版。
    [韩]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全集》[M],首尔:国学资料院,1999年版。
    [韩]閔宽东,金明信:《中国古典小说批评资料丛考》[M],首尔:学古房,2003年版。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考》[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年版。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史料丛考》[M],首尔:亚世亚文化社,2001年版。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韩]闵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韩]朴晨义:《韩国古代小说论与史》[M],首尔:集文堂,1986年版。
    [韩]徐大锡:《军谈小说与〈三国志演义〉》[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1985年版。
    [韩]全圭泰:《比较文学》[M],首尔:二友出版社,1981年版。
    [韩]丁奎福:《韩中文学比较之研究》[M],首尔:高丽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韩]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第3卷[M],首尔:知识产业社,1994年版。
    [韩]许筠:《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著录〈西游录跋〉[M],朝鲜木板本。
    曾良:《〈列国志传〉与〈武王伐纣平话〉》[J],《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曾良:《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的思想艺术成就》[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
    曾正:《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J],《大众文艺》,2012年第八期。
    刘红艳.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1):60.
    陈大康:《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J],《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上)》[J],《文献》,1998年第3期。
    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下)》[J],《文献》,1998年第4期。
    崔溶澈,金芝鲜:《中国小说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黄景春,穆劲伊:《封神演义人物的分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纪德君:《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生成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金秉洙:《明清小说传入朝鲜的历史过程考略》[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金宽雄:《韩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J],《韩国学论文集》,2000年。
    金宽雄:《李朝军谭小说与〈三国演义〉》[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金裕凤:《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李宾:《〈前后七国志〉版本考察》[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利芳:《李朝汉文历史小说研究》[D],[硕士]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刘红艳:《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刘军:《论历史演义的虚构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十六卷第六期。
    刘世德,夏薇:《〈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试论》[J],《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试论——周曰校刊本研究之二》[J],《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漆瑗,陈大康:《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150-156.
    孙虹:《〈封神演义〉与韩国翻案小说〈姜太公实记〉的对比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谭帆,郑沃根:《中国小说评点本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5期。
    谭红梅:《〈三国演义〉在朝鲜广为流传之原因》[J],《东疆学刊》,2006年第4期。
    汪燕岗:《〈西汉通俗演义〉与韩国汉文小说〈帷幄龟鉴〉》[J],《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杨海龙:《封神演义》人物新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五期。
    杨昭全:《明清时期中朝文学的交流》[J],国外文学,1984年第二期。
    杨昭全:《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于志斌:《〈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5期。
    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朝鲜历史演义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J],《学术界》,2011年第6期。
    赵维国:《论〈兴武王演义〉的创作及其与〈三国演义〉的文化渊源》[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陈文新,闵宽东:《〈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的编写宗旨和主要特点》[J],《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2期。
    [韩]郭正植:《诸马武传》之成立过程与构成原理[J],新韩语教育,2007年75集。
    [韩]权纯肯:《〈三国志演义〉之收容与其指向》[J],《泮桥语文研究》,1998年9集。
    [韩]金道焕:《三国志演义》改作于旧活字本古典小说之样相[J],古小说研究,2004年29集。
    [韩]金时俊:《三国志演义考》[J],《论文集》,1969年。
    [韩]金玉兰:《〈三国志演义〉在现代韩国的收容小考》[J],《中国小说论丛》,2013年39集。
    [韩]柳铎一:《十五六世纪中国小说之韩国传入与收容》[J],《语文教育论集》,1988年。
    [韩]李明九:《李朝小说的比较文学的研究》[J],《大东文化研究》,1968年第5期。
    [韩]李明九:《李朝小说之比较文学的研究》[J],《大东文化研究》,1968年5集。
    [韩]李维娜:《朝鲜时代关羽信仰研究》[J],《韩国东学研究》,2006年20集。
    [韩]李殷奉:《旧活字本〈诸葛亮传〉之创作样相研究》[J],《古小说研究》,2007年23集。
    [韩]李恩英:《列国题材小说作品与韩国旧活字本的改译现象》[J],《中国小说论丛》,2006年。
    [韩]金仁会:《〈黄夫人传〉研究》[J],兜率语文,2001年15集。
    [韩]李在弘:《关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春秋列国志〉》[J],《中国小说论丛》,2007年26集。
    [韩]李在弘:《关于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韩文笔写本〈东汉演义〉》[J],《中国小说论丛》,2007年25集。
    [韩]李在弘:《关于韩文笔写本〈绣像新注光复志演义〉》[J],《中国语文学论集》,2007年42集。
    [韩]李周英:《近代转换期古典小说的答应样相与其意味》[J],《国文学研究》,2008年17集。
    [韩]李慧淳:《中国小说对韩国小说之影响》[J],《国语国文学》,1975年。
    [韩]闵宽东.《在韩国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入与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韩]闵宽东:《在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翻译情況硏究》[J],《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韩]闵宽东:《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成果》[J],《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3期。
    [韩]閔宽东:《〈东汉演义〉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5年。
    [韩]閔宽东:《〈列国志〉之国内收容样相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1年。
    [韩]閔宽东:《〈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传与再创作》[J],《比较文化研究》,2004年。
    [韩]閔宽东:《〈三国演义〉之国内流入与版本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1995年。
    [韩]閔宽东:《〈西汉演义〉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2002年。
    [韩]閔宽东:《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之国内流入与收容研究》[J],《中国语文学》,2007年。
    [韩]閔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J],《比较文化研究》,2005年。
    [韩]闵宽东:《朝鲜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之出版情况》[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J],《中国小说研究会报》,1995年。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之国内翻译史研究》[J],《中语中文学》,1997年。
    [韩]閔宽东:《中国古典小说之韩文翻译问题》[J],《古小说研究》,1998年。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出版文化的研究——以朝鲜时代所出版本及出版文化为中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4期。
    [韩]朴光秀:《诸马武传》小考[J],韩国古典文学研究,首尔:创学社,1991年。
    [韩]朴在渊:《〈隋唐演义〉翻译本研究》[J],《中国学研究》,1987年。
    [韩]朴在渊:《关于新发现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J],《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韩]朴在渊:《关于朝鲜刻本新刊古本大字音译〈三国志传通俗演义〉》[J],《中国语文学志》,2008年。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韩语笔写本之研究》[J],《敦岩语文学》,2001年。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J],《中国小说研究会报》,1994年。
    [韩]朴在渊:《朝鲜后期中国通俗小说之传来与翻译文学的收容》[J],《韩国叙事文学史之研究》第5集,中央文化社,1995。
    [韩]朴在渊:《韩国所见中国小说书目》[J],《中国学研究》,1991年。
    [韩]宋镇韩:《国译演义小说与家门型古小说之关联性》[J],《中国小说论丛》,1995年4集。
    [韩]宋镇韩:《韩文本演义小说之文学的性格》[J],《人文学志》,1993年9集。
    [韩]申东一:李朝战争小说《朴氏传》研究[J],韩国军事学论集,1968年6集。
    [韩]丁奎福:《对韩国军谈小说的〈三国志演义〉之影响序说》[J],《语文论集》,1960年第4期。
    [韩]丁来东:《中国小说对韩国文学的影响》[J],《国语国文学》,1964年。
    [韩]郑敏暻:《韩文笔写本三国志之翻译本与语汇特征》[J],《中国小说论丛》,2007年25集。
    [韩]郑沃根:《明清小说在朝鲜》[J],《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韩]郑沃根:《朝鲜时代中国明清小说五大奇书之传播与影响》[J],《中语中文学》,1999年25集。
    [韩]郑沃根:《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之传播范围与方式》[J],《中国语文论丛》,1997年13集。
    [韩]郑沃根:《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流传和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韩]郑沃根:《中国小说的传播与朝鲜初期儒教的统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韩]郑沃根:《中国通俗小说的朝鲜传入径路与时间》[J],《东义论集》,2005年41集。
    [韩]赵惠兰:《诸马武传》研究[J],《古小说研究论丛》,1994年。
    [韩]车相辕:《韩中古典小说之比较研究以〈剪灯新话〉、〈三国演义〉、〈水许传〉之影响为主》[J],《国际中国学研究》,1972年。
    [韩]许泰容:《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尊周论强化与〈三国志演义〉的流行》[J],《韩国史学报》第15辑,2003年。
    [台]金苑:《〈帷幄龟鉴〉研究》[D],[硕士],台湾:东海大学校,1984年。
    [台]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D],[博士]:台湾文化大学,1994年。
    [韩]金瑛:《朝鲜后期明代小说翻译笔写本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校,2007年。
    [韩]金玉兰:《韩中两国〈三国志演义〉体裁变貌样相》[D],[博士],仁川:仁荷大学校,2009年。
    [韩]金正恩:《〈帷幄龟鉴〉之形成过程与小说的形象化》[D],[硕士],釜山:东亚大学校,2004年。
    [韩]卢美惠:《〈楚汉实记〉生成之文献学的研究》[D],[硕士],釜山:釜山大学校教育大学院,1990年。
    [韩]李殷奉:《〈三国志演义〉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仁川:仁川大学校,2007年。
    [韩]李恩英:《列国题材文艺作品及其在韩国的影响研究》[D],[博士],北京:北京大学,2005年。
    [韩]李在弘:《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翻译笔写本中国历史小说研究》[D],[博士],首尔:延世大学校,2007年。
    [韩]朴在渊:《朝鲜时代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校,1992年。
    [韩]朴在渊:《朝鲜朝小说翻译本研究》[D],[博士],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1992年。
    [韩]宋镇韩:《朝鲜朝演义小说之研究》[D],[博士],清州:忠北大学校,1993年。
    [韩]申银淑:《〈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大田:忠南大学校,1997年。
    [韩]吴秀美:《〈三国志演义〉之演变及比较文学的研究》[D],[硕士],首尔:首尔大学校,1973年。
    [韩]王梅蓉:《〈黄夫人传〉之形成与构造》[D],[博士],大邱:庆北大学校,2009年。
    [韩]禹根荣:《〈西汉演义〉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教育大学院,2004年。
    [韩]俞涓环:《韩国古典翻案小说研究》[D],[博士],首尔:高丽大学校,1990年。
    [韩]丁奎福:《韩国古代军谈小说考-〈三国志演义〉之影响为主》[D],[硕士],首尔:高丽大学校,1958年.
    [韩]赵贞顺:《〈东周列国志〉研究》[D],[硕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01年。
    [韩]秦莹:《韩国〈列国志传〉之收容样相研究》[D],[博士],首尔:庆熙大学校,2013年。
    [韩]崔根德:《对朝鲜时代军谈小说的中国〈三国志演义〉之影响》[D],[硕士],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61年。
    [韩]崔荣珠:《〈三国志演义〉对韩国古代小说之影响》[D],[硕士]首尔:延世大学校,197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