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变相”之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动画美学为观照对象,首先探讨了动画艺术的媒介本性,接着分析了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动画之美的创造、动画之美的中国形态,最后联系当下探讨了数字时代动画美学的变化与趋势。
     第一章为“‘变相性’:动画艺术的媒介本性”。本章将重点提出“变相性”这一核心概念。研究动画美学必须确立好动画艺术审美考察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应当是动画之所以为动画的东西,也就是动画本性。动画本性既不是美术性,也不是电影性,虽然动画在发展过程中的确从造型艺术、电影艺术以及其他传统艺术(比如音乐、舞蹈、文学等)中吸取了大量艺术要素,但是动画艺术并不是这些艺术要素的混合体,这些艺术要素早已在动画艺术中化合成了新质,这种新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动画性。动画性既有与传统艺术相通的地方,也有自己独有的东西。本文认为,动画作为一种媒介,其动画性就具体体现为“变相性”,“变”是“变形”的意思,“相”在这里特指人工创造的非真实活动影像。“变相性”不同于真人电影的“照相性”,它不是物质世界的复原,与现实生活也不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变相性”从本质上规定了动画艺术必须区别于以“照相性”为媒介本性的真人影视,它与真人影视具有一种先天的间离关系。另外,“变相性”也明显有别于以逼真性为旨归的特技电影(即追求逼真的非真实活动影像,比如《大白鲨》中的鲨鱼,《阿甘正传》中与总统握手的场景)。“变相性”概念的提出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动画本性的认识。在提出“变相性”这一概念之后,本章接着深入分析了“变相性”在动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用。
     第二章为“‘变相’之美:动画艺术的审美显现”。本章将从动画艺术的“变相”本性出发,考察动画艺术中蕴含的“变相”之美。首先论述了“变相”之美来自何处,源头在哪里,接着探讨了“变相”之美的生成原理,然后阐述了“变相”之美的主要特性,即运动性、间离性、夸张性、虚拟性……当然“变相”之美的具体表现,在不同作品中是有所差异的,同一个特性在不同动画艺术作品中会或强或弱,或显或隐,这其实也是动画艺术风格差异化的重要原因。最后还论述了影响“变相”之美的具体显现的几大因素:媒介、材质、受众、时代、地域(民族)……。
     第三章为“‘变相’之美的创造”。本章将考查动画艺术中的“变相”之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首先论述了动画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接着介绍了动画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流程;最后结合我国动画创作实际,重点分析了创造动画“变相”之美的两个关键问题:动画思维与动画情感表达,阐释了动画思维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特殊性。
     第四章为“‘变相’之美的中国形态”。首先分析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接着考察了我国动画发展史上“变相”之美的流变与特征;以及“中国学派”为我国动画艺术“变相”之美所作的贡献;最后阐释了我国动画“变相”之美的现实境遇和未来展望。
     第五章为“数字时代的‘变相’之美”。本章将重点分析数字时代“变相”之美的新变化。首先分析了数字技术给动画生态带来的冲击;接着分析了数字时代给动画美学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数字时代动画创作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应当警惕数字时代“变相”之美的负面效应。
     最后一章为结语。在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之后,重点阐释本文的创新点和写作中遇到的难点,写作中存在的遗憾,以及对我国动画美学研究提出一些展望与建议。
This thesis regards animation esthe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ying the essence of the animation art first; analyzing the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of the animation art, the creation of the animation art, and the Chinese appearance of animation esthetics immediately after; finally inquiring into the esthetic variety in animation art and the trend of animation esthetics in the digital age.
     Chapter 1 is '"The deform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the medium essence of the animation art". 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proposed "the deform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 idea of this one core. Study of animation aesthetics must establish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should be the reason for the animation nature of things. The animation nature of things is not art, not the movies, though the animation ar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s from the arts, film arts and other traditional arts and learn a lot of artistic elements, but the animation art is not the mixture of the art elements. These art elements already are combined to be a new quality in the animation art, which we can regard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imation. The Animation art has the same thing held by traditional arts,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things.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animation is used as a kind of medium, so the essence of the animation art should be "the deform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 which differs from "the photograph 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animation art should not be the material world of recovery, and should not have the natural close relative with real life.
     Because of "Deformation", the animation art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ive action movie which essence is "the photograph as the characteristic". Moreover, because of "Deformation", animation art mus not be lifelike like the stunt movie. The concept of "deformation" will help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animation. At last, this chapter does furth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and realization way of animation "deformation".
     Chapter 2 is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the animation art's aesthetic appearance". This chapter will inspect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 Firstl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comes from, then discusses the generating principle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next elaborates th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namely the activity, alienation, exaggeration, virtuality...... Of cours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nimation art work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animation art works will be strong or weak,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different animation art styles in fact. Finall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medium, material, audience, age, geographical (national).
     Chapter 3 is "the creation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This chapter will explain how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is created in the animation art. Firs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nimation art and actuality life, then introduces three basic processes of the animation art creation, finally contacting the animation creation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wo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thinking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nking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nimation art's emotional expression.
     Chapter 4 is "the Chinese appearance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Firstl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nimation art in China, then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in Chinese animation art, and the contribution which is done by "Chinese School".
     Chapter 5 is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chapt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new changes of the beauty of "de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At firs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animation art, then studies new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imation aesthetics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digital age.Finally, it should be alert to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animation aesthetic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fter summarizing the thesis, this chapter mainly explains the innovation point of this paper, the writing difficulties, the regret in writing, at last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and suggestions to animation esthetics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引文
①见祝普文主编《世界动画史(1879-2002)》,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②见张慧临著(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③见冯文、孙立军著《动画艺术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④见贾否、路盛章著《动画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在2005年的修订版中则表述为:动画的本体特性包括技术特性、工艺特性、审美特性、多元性、时尚性、假定性;动画作品特性包括综合性、叙事性、独创性。不过,在2010年的第三版中,贾否又放弃了这种说法,认为动画本体具有形式特性、审美特性和原创特性。
    ⑤见聂欣如著《动画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见曹晓卉、黄颖著《现代动画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⑦见肖路著《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⑧见葛玉清著《动画电影叙述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⑨见齐骥著《动画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见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美术电影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②以动画为论文研究对象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设计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艺学、美术学、影视文学.
    ①[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秦刚、赵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页。
    ①[英] Andrew Selby:《Animation in Process》, 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cing2009年版,第47页。
    ② [英]Andrew Selby:《Animation in Process》, 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cing2009年版,第57页。
    ③[英]韦尔斯、贾茗葳:《剧本创作》,马静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④[美]Jerry Back、Will Friedwald:《Warner Bros.Animation Art》, Fairfield: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Inc1997年版,第5页。
    ⑤[英]韦尔斯、贾茗葳:《剧本创作》,马静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⑥[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⑦[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7版,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①[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秦刚、赵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②余为政:《动画的本质》,见《动画笔记》,余为政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详细情况请看《中国动画电影通史》,鲍济贵主编,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51-57页。
    ①见段运冬:《向本体逼近:动画艺术品格探析》,《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②见聂欣如:《动画概论》,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①比如聂欣如在《没有妈妈的孩子:美术电影本体论思索》中就谈到动画本性,在推翻了几种说法,自己也没有提出新的说法。
    ②类似于早期真人电影也被人认为是“活动的照相”,“照相的延伸”。
    ③[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
    ④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576页。
    ①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②比如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诺曼·麦克莱伦就是先拍了电影,然后再从事动画创作。
    ③因为在动画艺术发展初期,电影曾经是动画艺术传播的唯一载体。
    ④转引自刘小林:《动画艺术概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⑤转引自[美]Mark Whitehead:《Animation》, Harpenden: Pocket Essentials2004年版,第81页。原文为‘'Animation is not the art of drawings that move,but rather the art of movements that are drawn."
    ①[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甑西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9页。“中央”指的是当时日本漫画出版的中心——京都地区。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3页。
    ②[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③以“画”为本的动画观出现得要早些;而以“动”为本的动画观受真人电影的影响比较大,出现得要晚些。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②萨杜尔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断言动画“正处在成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前夕”,事实上如果不是他对于迪斯尼(尤其是《白雪公主》)的偏见,动画早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③张松林:《美术电影艺术规律的探索》,见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美术电影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④屈立丰:《“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第136-137页。
    ⑤屈立丰:《“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第138页。
    ①这种动画渲染技术近年来逐渐成熟且应用渐广的。它先将真实人物的表演拍摄下来,再让动画师按照演员的表演,在幕布投影上描绘出人物的轮廓,如此一番下来,便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效果:乍一看像是卡通片,仔细观察后发现“卡通”人物的神情举止,与真实演员堪称毫厘不差。这种拍摄制作方式,主要由真人表演和后期制作两大步骤组成,前一步演员只需照常按剧本表演即可,同普通的电影拍摄别无二样;后一步则需
    ①[匈]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②[美]查克·琼斯:《音乐与动画片》,见郝一匡编:《.好莱坞大师谈艺录》,郝一匡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①[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①特伟:《美术电影创作放谈》,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第11页,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②[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③转引自[英]保罗·韦尔斯:《剧本创作》,贾茗葳、马静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转引自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9页。
    ②[美]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生命的幻觉——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徐明、晓亮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①沙子风主编:《科教电影动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凌妤:《动画编剧》,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①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张昕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即便是那些由创作者一人绘制的动画,通常在摄影和拟音环节,也会依靠其他人的帮助。完完全全凭一己之力创作的动画作品,虽然也有,但数量微乎其微。
    ①[英]保罗·韦尔斯:《剧本创作》,贾茗葳、马静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12页。
    ②[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12页。
    ①转引自曹田泉著《动漫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②[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③[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见[日]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张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①贾否、王雷:《动画运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版,第19页。
    ②详情见[美]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著:《生命的幻觉——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徐明、晓亮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47-69页。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②转引自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这里的人工绘制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绘画,而且雕塑、剪纸、折纸等其他美术形式。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
    ①[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①[日]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张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②[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③靳夕:《美术片创作三题》,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④程中岳:《木偶片动作表演艺术散论》,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①[匈]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①[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②[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③[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④[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⑤[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⑥[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⑦[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①[法]雅克琳娜·纳卡什:《电影演员》,李锐、王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详情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9-550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①[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③[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④[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③[俄]康定斯基:《点·线·面》,见《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2页。
    ④[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⑤[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⑥[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⑦[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③转引自《电影演员》,[法]雅克琳娜·纳卡什著,李锐、王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④[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③[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④[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①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①[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②[法]狄德罗:《画论》, 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③[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④[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①包括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其中万籁鸣和万古蟾是孪生兄弟。
    ②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③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④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⑤闫李:《九旬还念悟空情——访万籁鸣先生》,《中国文化报》1990年7月8日。
    ①张松林:创造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美术电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①特伟:《美术电影创作放谈》,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984年版,第1页。
    ②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张松林:《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见《中国电影年鉴198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④特伟:《美术电影创作放谈》,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984年版,第1页。
    ⑤特伟:.《美术电影创作放谈》,见《美术电影创作研究》,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984年版,第4页。
    ①段佳主编:《世界动画电影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①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①王亮衡主编:《电影学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版,第218页
    ①[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②[英]斯蒂芬·维诗罗:《数码动画解密》,徐明慧、陈琳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①[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陆蓉之:《动漫艺术,一个新时代美学》,《东方艺术》2006年第3期。
    ①[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③[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英]保罗·韦尔斯:《剧本创作》,贾茗葳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史明辉:《动画电影的数字革命》,见《动画笔记》,余为政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③转引自[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转引自[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转引自[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③[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④[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①转引自[英]莉斯·费伯、[美]海伦·沃尔特斯:《动画无极限》,王可、曹田泉、王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③[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④[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⑤转引自[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
    ⑥[英]莫琳·弗尼斯著:《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⑦转引自[英]莉斯·费伯、[美]海伦·沃尔特斯:《动画无极限》,王可、曹田泉、王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①原文为"I think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story being told using traditional animation is likely a thing the past."转引自[英]Mark Whitehead:《Animation》, Harpenden:Pocket Essentials2004年版,第131页。
    ②[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③史明辉:《动画电影的数字革命》,见《动画笔记》,余为政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④[英]张明勇著:《数码动画》,于风军、高桂珍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⑤[英]张明勇著:《数码动画》,于风军、高桂珍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⑥史明辉:《动画电影的数字革命》,见《动画笔记》,余为政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⑦史明辉:《动画电影的数字革命》,见《动画笔记》,余为政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动画研究者哈维·德讷夫语,见[英]斯蒂芬·维诗罗著:《数码动画解密》,徐明慧、陈琳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①[英]张明勇著:《数码动画》,于风军、高桂珍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①[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著者序。
    [1][英]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M].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动画的时间掌握[M].陈士宏、汪惟馨、王启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日]动画六人之会.动画基础教程[M].马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美]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生命的幻觉——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M].徐明、晓亮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5][英]莫琳·弗尼斯.动画概论[M].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美]托尼·怀特.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M].彭月橙,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英]克里斯·帕特莫尔..英国动画设计基础教程[M].顾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8][美]Nancy Beiman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M].志应、王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9][美]南希·贝曼.动画表演规律[M].赵嫣,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0][英]保罗·韦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M].谭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1][英]保罗·韦尔斯.剧本创作[M].贾茗葳、马静,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2][英]保罗·韦尔斯,乔安娜·奎因、莱斯·米尔斯.动画绘制[M].刘雪莲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3][日]笹川ひもし.动画基础[M].赵前,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14][美]霍华德·贝克曼.原动画经典教程:从入门到精通[M].魏晓鹏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15][西班牙]塞尔西.动画教学基础教程[M].赵德明,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16][前苏联]瓦诺.动画电影[M].杨秀实,译.北京:艺术出版社,1956.
    [17][日]铃木伸一.动画实例教程[M].马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18][英]张明勇.数码动画[M].于风军、高桂珍,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9][英]斯蒂芬·维诗罗.数码动画解密[M].徐明慧、陈琳,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0][美]哈特.动画绘制基础知识[M].章孔畅、常宁生,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1][美]哈特.动画绘制技法(上、下)[M].英子、伟冬,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2]李英杭等.数字日本动画技法[M].何清新、黄洛华,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23][美]莱斯·帕德,罗斯·S·沃尔夫利.动画设计师手册[M].汤锐、陈方歌,译.中国科技出版社,2009.
    [24][日]尾泽直治.图说动画规律[M].陈丽佳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5][美]克里斯·韦伯斯特.动画——角色的运动和动作[M].杜晓莹、商忱,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6][美]马特斯.彰显生命力:动态素描解析[M].程雪、孙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7][美]马特斯.力量:动画速写与角色设计[M].吴伟、王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8][英]纳恩.卡通动画[M].杜玲,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9][美]凯瑟琳·温德,扎哈拉·道拉塔巴蒂.动画制片[M].范玲等,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0][美]特米勒罗.分镜头脚本设计[M].王璇、赵嫣,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1][法]科特.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M].王诗戈,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32][美]Ron Brinkmann数字合成的科学与技术[M].谢毓湘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3][美]约翰·哈特.开拍之前:故事板的艺术[M].梁明、宋丽琛,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4][美]Vanessa Theme Ament拟音圣经——电影、游戏和动画片中的声音表演艺术[M].徐晶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5][美]汉斯·巴彻.梦想世界——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6][美]大卫·A·普莱斯.皮克斯总动员[M].吴怡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7][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M].秦刚、赵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8][日]竹内长武.日本漫画50年史[M].李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9][美]Sherri Sheriden数字短片创作[M].任秀静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0][德]冯·于尔根·卡格尔曼.动漫宝典(欧美卷)[M].张荣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1]约翰·A·兰特主编.亚太动画[M].张慧临,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2][美]詹姆斯·B·斯图尔特.迪斯尼战争[M].赵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3][美]比尔·卡波达戈利等.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M].关海歌、路小林,译.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
    [44][美]鲍勃·汤姆斯.动画大师迪斯尼[M].勤毅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45][英]左兰·帕里希克.动画摄影台[M].肖立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46][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甑西,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47][美]麦克劳德.理解漫画[M].万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8][美]麦克劳德.制造漫画[M].万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9][美]麦克劳德.重构漫画[M].万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0]沈子丞.活动卡通画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0.
    [51]潘俊,骆哲.动画角色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52]葛竞著.电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3]伍振国,齐小北.影视动画表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4]余为政主编.动画笔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55]李四达.迪斯尼动画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6]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7]李彦,曹小卉.日本动画类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58]金桥.动画音乐与音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9]李亦中,姚忠礼.动画编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0]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1]黄鸣奋.泛动画百家创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2]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3]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4]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65]贾否.动画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0.
    [66]贾否.动画创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7]贾否,王雷.动画运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
    [68]水晶石教育动画导演专业.水晶石动画师学习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69]李杰.原画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70]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1]黄兴芳.动画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2]曹小卉、黄颖.现代动画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73]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74]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75]朱剑.中国动画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6]鲍济贵主编.中国动画电影通史[M].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0.
    [77]薛锋等.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8]周国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79]白晓煌.日本动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80]李序,顾文瑾主编.新动漫10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
    [81]许婧,汪炀.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82]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编.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83]上海电影志办公室编.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M].内部出版物,1995.
    [84]十一郎.世界动漫艺术圣殿[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85]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美术电影剧本选(1949—197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86]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执笔.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87]彭新琪.动画大师万籁鸣[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8.
    [88]黄玉珊,余为政.动画电影探索[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
    [89]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90]祝普文主编.世界动画史(1879-2002)[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91]段佳主编.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92]陈瑛.动画的视觉传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4]薛燕平.非主流动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95]薛燕平.英国动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96]李墨谦.世界玩具经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97]王颖吉.闪客江湖:对中国网络动画的文化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8]李敏敏.世界先锋动画漫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99]樱雪丸.萌·日本史——横扫中国年轻一代的经典动漫日本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100]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102]葛玉清.动画电影叙述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03]杨鹏.卡通叙事学[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104]沙子风主编.科教电影动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05]秦刚主编.感受宫崎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106]刘健.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107]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08]阮艳萍.动画文化生存——一种媒介生态的角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09]陈奇佳,宋晖主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偏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0]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11]李儒奇,蔡大明.动漫中的“金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2]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13]彭玲.动画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114]宋磊.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5]孙立军,马华.美国迪斯尼动画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116]赵永新主编.动漫衍生产品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7]上海市多媒体设计与应用能力考核办公室主编.影视动画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8]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119]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20]严定宪,林文肖.动画技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121]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22]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23]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24]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25]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26][日]菅本顺一.日本经典动漫技法教程:角色设计基础[M].黄文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27]唐愚程,聂鑫.定格动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8]何小凡主编.定格动画技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9]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1][美]加施特罗托特等.非真实感图形学[M].叶修梓等,译.北京:电子工艺出版社,2004.
    [2][英]杰克·詹姆斯著.数字中间片[M].施正宁、刘戈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8][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9.
    [9][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0][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一卷[M].忠培,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1][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二卷[M].唐祖培,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2][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三卷(上)[M].徐昭、吴玉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3][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三卷(下)[M].文华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4][法]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1890-1962[M].徐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15][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崔君衍、胡玉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6][美]大卫·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艺术——艺术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7][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11版)[M].焦雄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8]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9]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20]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1]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2]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3]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4]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2[M].北京: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
    [25]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26]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7]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8][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9][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回忆录[M].杨振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0]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1]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3]蒋孔阳.美学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4]张玉能等.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8]潘知常.生命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39]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0]王亮衡主编.电影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41]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42]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编辑部、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合编.电影艺术讲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3][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44]汪流.电影剧作结构样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5]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4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7]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8]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9][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5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4][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5][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6][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9][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M].刘千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法]雅克琳娜·纳卡什.电影演员[M].李锐、王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61]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2]戴锦华.隐形书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3]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5][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6][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7][法]让·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8][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70][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71][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7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73][德]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4][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席勒散文选[M].张玉能,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75][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7][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张昕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8][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Bendazzi Giannalberto. Cartoon:100 Years of Cartoon Animation[M], London:John Libbey,1994.
    [2]Leonnard Maltin. Of Mice And Magic——A History Of American Animated Cartoons (Rivised Edition) [M],,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7.
    [3]Jayne Pilling. A Reader in Animation Studies[M], Sydey:John Libbey & Company,1997.
    [4]Maureen Furniss. Art in Motion:Animation Aesthetics[M], New Barnet:John Libbey & Company,1998.
    [5]Darcy Lockman. Computer Animation[M], New York:Marshall Cavendish,2001.
    [6]Robin Beauchamp. Designing Sound for Animation [M],Buelington:Elsevier,2005.
    [7]Preston Blair. Cartoon Animation[M],Irvine, California:Walter Foster Publishing,1994.
    [8]Andrew SelbyAnimation in Process[M], London:Laurence King,2009.
    [9]John Halas.Film animation:a simplified approach[M], Unesco,1976.
    [10]Edwin George Lutz. Animated Cartoons[M], Applewood,1998.
    [11]Mark Whitehead. Animation[M], Harpenden:Pocket Essentials,2004.
    [12]Anima MundiAnimation Now[M], Hohenzollernring:Taschen,2007.
    [13]Jerry Back, Will Friedwald.Warner Bros.Animation Art[M], Fairfield: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Inc,1997.
    [14]Brigitte Koyama-Richard. Japanese Animation[M], Paris:Flammarion,2010.
    [15]Peter Lord,Brian Sibley. Cracking Animation[M], Paris:Thames&Hudson,2010.
    [1]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常炜.“动画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3]赵文梁.动画民族化刍议[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段运冬.影像文化的新宠——动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5]朱俊莹.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6]韩竞.中国动画片的审美趣味[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
    [7]朱清华.动画:全球化语境下的视听童话[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8]朱可.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靳泰然.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D].四川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0]容旺桥.计算机动画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1]冯硕.日本动漫的特性及其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2]张蕾蕾.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元素[D].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3]高红.日美民族性格与动画表现语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4]张绍昌.论数字动画运动镜头的审美张力[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5]孙欣.手绘试验动画中的变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6]徐静静.论《史莱克》系列中的戏仿[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7]姜青蕾.论动画的幽默品格[D].东南大学2005硕士论文.
    [18]邱贝莉.从埃舍尔到动画新时空[D].北京大学硕士2007年论文.
    [1]胡依红.两种不同美学意义的动画规范[J].当代电影,1986,(4):6-20.
    [2]胡依红.从《画的歌》看动画电影语言的突破[J].电影艺术,1984,(6):44-46.
    [3]钱运达,马克宣.《画的歌》与动画电影观念——与胡依红同志商榷[J].电影艺术,1985,(6):28-32.
    [4]聂欣如.没有妈妈的孩子:美术电影本体论思索[J].当代电影1989,(5):34-39
    [5][美]莫林·弗尼斯.变化语境中的动画美学[J].段运冬、屈立丰,译.世界电影,2006,(4):148-162.
    [6]楚汉.动画作为一种语言:从叙事工具到动画语言的转化[J].当代电影,1989,(3):28-56
    [7]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J].北京电影学院学 报,2004,(3):41-50.
    [8]段运冬,屈立丰.欧美动画研究述评[J].世界电影,2006,(3):132-139.
    [9]屈立丰.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J].电影艺术,2008,(1):135-138.
    [10]华雯.抽象动画电影的美学构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2):158-167.
    [11]孙振涛.动画性:一种历史建构[J].人文杂志,2009,(6):99-106.
    [12]唐忠会,龚文.动画本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原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0-85.
    [13]王雪芹.小议美国动画电影后现代主义美学转向[J].艺术百家,2005,(2):88-102.
    [14]侯庚洋.好莱坞三维动画长片特征初探[J].电影新作,2006,(6):50-54.
    [15]夏光富,魏波.动画本性考察的途径与视角[J].传媒观察,2007,(8):44-45.
    [16]高放.中国动画电影的悲剧特质[J].电影艺术,2004,(1):65-69.
    [17]段运冬.向本体逼近:动画艺术品格探析[J].文艺研究,2005,(6):109-114.
    [18]郑磊.先锋动漫及其美学价值[J].东南传播,2006,(4):52-53.
    [19]陈奇佳.梦想与欢笑——动画艺术特征阐释[J].文艺研究,2005,(6):101-109.
    [20]张大卫.动画艺术中的技术美[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5):65-68.
    [21]陆蓉之.动漫艺术——一个新美学时代[J].东方艺术,2006,(10):85-95.
    [22]陆蓉之.动漫美学:亚洲当代艺术的新浪潮[J].大美术,2006,(7):38-43.
    [23]丛红艳,米高峰.从艺术特性视角看动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2):122-125
    [24]罗业云.论动画艺术的运动美学[J].齐鲁艺苑,2004,(4):20-21.
    [25]佟婷.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J].现代传播,2005,(5):65-67.
    [26]路琳.非主流动画艺术的魄力[J].电视研究,2002,(8):59-60.
    [27]冯念.动画变形的几个原则[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57.
    [28]郝月梅.动画片“趣”探[J].电影艺术,2004,(1):70-73.
    [29]吴冠英.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J].装饰,2002,(3):8-10.
    [30]来栋敏.偶类动画片的艺术特色[J].电视研究,2004,(4):72-73.
    [31]张文红.艺术假定性与想象可能性——动画美学衍生机制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9):51-54.
    [32]汪少明.当代动画的世界化特征[J].新闻界,2006,(5):66-67.
    [33]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中国电视.2001,(10):38-43.
    [34]郦因素.当代动画片艺术的文化阐释——《小倩》《花木兰》和《宝莲灯》比较分析[J].电影艺术,2001,(3):87-90.
    [35]李涛.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106-109.
    [36]王晓露.浅谈日本动漫的舆论传播策略[J].军事记者,2006,(9):46-47.
    [37][美]约翰·艾·兰特.94—96年间韩国动画的转变[J].天逸、林琳,译.电影新作,1997,(5):53-57.
    [38]单娟.动画电影中的创新——“篡改”手法的使用[J].现代视听,2007,(4):54-55.
    [39]师群.“轻舞飞扬”与“带着镣铐跳舞”——外国动画与中国动画之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5,(6):93-95.
    [40]熊涛.寻找梦幻岛——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53-60.
    [41]张丽.水墨动画的意境及其语言局限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21-31.
    [42]王岳,王坤坤整理.第五届动漫节·动漫教育论坛纪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78-83.
    [43]刘佳.动画中的视听语言——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片制片技巧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61-71.
    [44]黄勇.论“逐格拍摄法”的生命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31-35.
    [45]景宏.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6,(4):133-144.
    [46]石启.日本动画片——“偏师”击溃好莱坞[J].大众电影,2007,(17):61.
    [47]李娟,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2-125.
    [48]何建平.新媒体与中国动漫产业互动机制研究[J].当代电影,2007,(5):57-62.
    [49]翁东翰.非线性叙事在动漫作品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8-131.
    [50]韩程.回归民族文化——浅谈动画的创作方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3):21-23.
    [51]曹彦琰.浅析美日动画的内容设计兼论中国动画的创作方向[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73-75.
    [52]张震鹏,张宝珠.动漫产业与新媒体结合发展之路[J].当代传播,2007,(1):112-113.
    [53]路盛章,张启忠.动画的本质与动画创作者的素养[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7,(3):20-25.
    [54][日]高烟勋.暴力、动画片及其渊源[J].支菲娜,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56-61.
    [55]储咸中.中国动画片的利益相关者[J].电影艺术,2007,(2):147-152.
    [56]孙立军.动画的数字时代.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8):9-11.
    [57]张云志.中国动画应走出绘画步入电影殿堂[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7,(4):22-23.
    [58]吴毅强.动画艺术的历史进程及演绎[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76-79.
    [59]路盛章.动画艺术要发展创新[J].电视研究,2003,(6):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