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8年,我国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标志着我国调整循环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已经诞生。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首的循环经济法律,自实施以来,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形势日益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仍然存在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到其实施效果。社会发展对循环经济立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发展趋势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和转型时期,主要表现为“三重转变”,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世界经济形态由资本经济和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变,社会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上述“三重转变”中,“生态文明”是核心范畴,“循环经济”是基本形式,“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跟踪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立法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提取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经验,考察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并检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在理论、结构、制度和责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理论上提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理念进步、结构完备、制度完善和责任重塑的若干建议,以期推动立法不断发展,使之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和保障社会永续发展。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就理论价值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吸收技术、经济和制度等各方面的理论成果,从而拓展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宽度,延伸生态文明的研究视野,优化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是把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架设了与科学发展观联系的桥梁,又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路径,即从文明、经济和法治相互融合贯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是借助生态文明这样一种强大的理论工具和厚重的价值理念来研究循环经济立法,提升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思想高度,夯实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就实践意义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立法的意义,有助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二是对经济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三是对环境立法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环境立法的转型和完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一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本体论,主要论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立法三个核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环境问题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明兴起的现实基础;人们在反思生态危机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与变革是生态文明兴起的思想渊源;生态保护运动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兴起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态文明具有整体性、平等性和多样性。作为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大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自然观的变革、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人类发展观的转向,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具有系统性、循环性和环境友好性。在我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我国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为背景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缓解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关系而言,生态文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和具体实践。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都内含可持续发展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共同追求。
     循环经济法不只包括形式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各项要求的所有立法。在内容上,它涉及与资源开发利用、能源节约、废物回收利用、生态产业等领域的相关立法;在形式上,它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循环经济立法。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2002年之前的萌芽阶段、2002年到2007年的成长阶段和2008年以后的定型阶段。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调整循环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基本法龙头法已经诞生。
     第二章为借鉴论,主要介绍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国外,德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均积极开展了循环经济立法。在考察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其立法内容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一些有益的做法和实践: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不断进化,法的目标不断进步,法的体系逐渐完备,结构日趋合理,制度日益健全,内容日臻完善。其中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作为参考和借鉴。
     第三章为原理论,主要论证我国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价值、定位和原则。本章认为,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应当坚持生态化取向,实现法理念的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循环经济法由传统法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利益优先”为价值理念。作为该理念的具体要求,循环经济法优先追求社会义务的承担。同时,就调整手段而言,循环经济法是“管制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的有机融合。从利益角度分析,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在部门法的定位上属于环境法而不是经济法。根据基本原则的价值性、特征性和普遍性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两个构成:一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二是共同责任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最能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第四章为结构论,主要分析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及其内部结构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本章认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依一定的原则与规律组合而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也包括宪法和其他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不同效力等级法律规范当中的具体条文。我国建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还存在距离;宪法中缺乏循环经济条款的根本指导;能源、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消费等专门领域的配套立法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空白;地方立法明显不足;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法律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之间的相互重合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某些方面的规定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法学方法论,破除行政管理型和部门立法型法律体系,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突出“促进”型和参与式的法律体系,建立以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在宪法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条款;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地方立法;加快其他法律的“生态化”;协调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等相关领域立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问题,适时修订相关立法,使各项立法相互协调配套,发挥整体合力。
     第五章为制度论,主要评估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并对重点制度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本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有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并适应循环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在循环经济法中的地位、作用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基本法律制度(基本制度)和专项法律制度(专项制度)。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度,总量调控制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重点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循环经济统计、标准体系和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等构成了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而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名录制度,生态设计制度,拆解再利用制度等,属于循环经济法的专项制度。分析评估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的立法现状,发现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当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制度的具体内容、法律效力和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进行完善。
     第六章为责任论,主要检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现状并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体系。本章认为,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而言,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应作广义理解,它既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也包括行为意义上的积极性法律要求。强调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和公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责任以及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必将更好地促使各个主体履行其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或义务,从而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规定了各个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规定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强制性行为缺乏责任机制,部分违法责任规定偏轻,对地方政府的责任约束不足,责任激励机制难以落实,责任内容不全面,责任社会化程度不足,责任保障机制不完善等。
     为此,建议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从各个方面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完善强制性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强化责任激励机制,充实责任内容,积极发展保险、基金、社会保障等责任社会化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责任保障机制和人大、司法、执法和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为实现上述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比较分析方法贯穿于全文始终。文章对中外不同典型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类比分析,对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等等。在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的定位时,运用了利益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而不是经济利益本位法。这有别于传统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分析标准。历史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也在论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不久,有关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原则、体系、制度和责任的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展,我国循环经济法还需要不断完善体系结构、具体制度和法律责任等规定,以更好地保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是指导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判断循环经济立法优劣的重要标准。循环经济法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循环经济法代表了环境法发展的新趋势。
In the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brings forward that building ecolo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ing cyclic economy are strategic tasks. The report said, to build ecolocal civilization, basically formed a industrial structure, a growth pattern and a consumption pattern that can save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yclic economy should be developed in larger scale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hould rise significantly. The main pollutant discharge will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condition can significantly be improved.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firmly established in the whole socie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ing cyclic economy, setting up the cyclic economy law system, ar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The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assed in 2008. It maked the birth of a basic law which adjust the social relations in cyclic economy field. The laws of Cyclic Economy, led by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give a firm prot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ecolocal civilization's building gradually deepening, the social economy rapidly developing, bu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and shortages, which are still existing or gradually exposed in the laws of Cyclic Economy, so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would be affected. Social developing is making higher demands to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society shows, the world is in a age with great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Mostly presented as trial transformation:human civilization shift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nomic formation changed from capitalist economics and material economy to knowledge economy and cyclic economy, the socie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replacing the society's n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Above this trial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ore category, cyclic economy is basic mod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 objective.
     In this context, this text attempts to recognize and track the intendancy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And profits from overseas experience in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tates of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n analyse the deficiency of the theory, structure, system and responsible mechanism,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views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legislation, which could bett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 and promote a continuous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ll the research purposes.
     Study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but also has obviou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ory, it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First, the study of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cus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full absorptio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thereby can expand the width of theory studie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tend the research vi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ptimiz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second is comb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rcular economy with the rule of law, both construct contact with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ridge and deepen the intens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hich give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at is, we can comprehe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from a new direction combining civilization, economic with the rule of law; third, study the legislation of recycle economy that aided by the powerful theoretical too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value concept, raised the idea of legislation on recycle economy a high degree, and solidifi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ve Study.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ncludes three aspects:Firs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t will help improve the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provide more effective legal prot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Second i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it will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order to build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he third is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t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is about ontology, which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core categ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civilization that is following the original civilization,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us initiated ecological crisis is realistic basis of the ri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ople who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is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ri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promoting force of the ri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integrity, equality and diversity. As an advanced form of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ve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strongly promo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human's view of nature,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the turn of human's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recycling econom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activity that is the reduction, re-use, resource-ba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Circular economy has systematization, recurs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In China, as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he recycling economy based on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caused by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at is our traditional high-mining, high-consumption, high emission, low use, low-output. Circular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 natural choice to ease the crisis of resource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soun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value-pursuit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basic path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otion and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ess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ircular econom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co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ctors,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mmon pursuit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Law not only includes the formal sense of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but also includes the real sense of all legisl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reduction, reuse and resource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ontent, it involves the areas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about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nergy conservation, waste recycling, eco-industry and so on. In form,it contains the national and local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the cycle of economic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embryonic stage before 2002, the growth phase from 2002 to 2007 and the design finalization phase after 2008. In 2008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carried out, which signs that basic law and the leading law that adjusts social relations on the field of circular economy was born.
     ChapterⅡis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theories, focusing on introduce foreign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some more advanced countries. In other countries, Germany, Jap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other major countries or regions have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cycling economic legislation. While inspecting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ycle economic legis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its legislation and the legal system, we can summarize some useful practice:the concept of recycling economic law is evolving, the law targe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legal system is gradually perfecting, the structure is becoming more rational, the institutions become increasingly robust, and the content is improving. Som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are worth learning from when turn to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apterⅢis talk about some theories, to argument the concept, the value, the orien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Law.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cycle of economic law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eco-orientation, to achiev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law, it is to say, in the legisl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law is the ecological order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development, also means to guide, promote, standardize and pro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This requires the cycle of economic law turns from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anthropocentrism" to "eco-centrism", and basic values is "eco-interest first". As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is eidos, the circular economy w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pursuit of social obligations. At the same time, regarding the adjustment means, the cycle of economic law is a organic bond of "control-type legislation" and "to promote model legislation". From the interest perspective, Circular Economy Law which is the basic laws for environment interest, is one of the environment law, rather than belonging to economic law.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universality requirements, Circular Economy Law's basic principles should be by two components:First, reduction, reuse and resource-oriented principle, and second is the principle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These two basic principles can best embod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s of cycle economic law.
     Chapter IV for the structure theory, the main analysis is of the the shortcomings in legal system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n made a comprehensive proposal.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principles and laws, is a certa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ws which related to circular economy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includes a special circular economy laws, rule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but also the constitution and other specific provisions that have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such as other circular economy law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ng China's legal system,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ill inferior to a certain extent; it lacks of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in Constitution; there also lack of supporting legislation in specialized areas such as energ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source use and consumption; the relevant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blank; local legislation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problems of disharmony is grave between the law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s, energy, production,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wast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and even some provisions of certain aspects mutually conflict.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we must be on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dhere to eco-law methodology, get rid of the administrative-type and sectoral legislation-based legal system, build a scientific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law, highlight the promotion-participatory legal system, establish the circulatory economic law system of leg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s the primary, with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means as a backup; increase the terms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Constitu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norms; strengthen the local legislation; speed up the ecologization of other laws;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and legislation about resources and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timely amend to relevant legislation, so that the legislative package can coordinate, playing an integral force,
     ChapterⅤis about system theory, which mainly assess the existing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g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ey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developing recycling economy,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 must b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primary mission to the cycling economy laws construction is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which is good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adapt to the normal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ies about position, effect,and scope in the Circular economic law,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basic legal system (basic system) and the special legal system (special regime).
     The basic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ic law is made up of development plans, total-control policies, evaluation and examination index system,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supervisory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cycling economic statistics, standard system and product-resource-consumption mark system; but the directory system, ecological design system, dismantling and re-use system, which encouraged, restricted and eliminated the technology, process, equipment, materials and products, belong to the special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ic law. By an analytical assessment of the basic system and special legislative status in current recycling economic legal system, the system is also found som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We should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fect basic systems and special systems in terms of specific content of system, the force of law, supporting institution.
     Chapter VI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 is mainly talk about the responsibility. It reviews the legal status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and to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reshape the legal liability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chapter believes that from the request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egal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interpreted expansively in order to include both negative legal result in a sense of consequence and initiative legal compliance in a sense of behaviour. Emphasis the legal obligation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legal consequences who breaches statutory obligations should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liability, will better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subjects to fulfill their duties or obligations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and the relevant law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mensions, have a rule on each of the main provisions'legal li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However, in the current cycle of economic and legal liability provisions, some mandatory acts lack of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 some illegal responsibility weighted too little and less bound to local governmen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incentives, responsibilities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iability of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s incomplete.
     To this end, the suggests is to regard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guidance, reshape legal responsibilities from all aspects:build perfect responsibility of improving the mandatory acts of restraint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centives and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enrich the penalties for illegal activitie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ent, actively develop the insurance, funds and social security,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guarantee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interior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content and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paper, mainly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benefit analysis, systems analysis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sistently throughout the text. With this method, The legislation of recycle economy in different typical countries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e analysised and compared, including compares on ecological civilis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ircular Economic Law and Economic Law and so on.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 the author using Stakeholder Analysis, described that the circular economy act is an environmental act rather than economic act.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djustment object" and "adjustment means" analysis standard. Besides, historical analytic and system analytic is also fully reflected the paper.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due to the short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especially the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soon after it came, the concept, principles, systems, institu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ircular economic law still need to be examined and developed in practi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ic situation,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Law needs constant betterment in structural system, institutions and legal oblig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hor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c values guid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s one of the prime criteria for weight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legislation of recycle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Law is the legal guarantees for promoting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ndicat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4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王宏斌:“生态文明: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谈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第165页。
    4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47页。
    5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6刘思华:“加强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光明日报》,1999年10月8日。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8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王伟光主编:《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匕的报告》。
    1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1郑克清、常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64—65页。
    12肖巍:“不和谐就没有可持续”,《文汇报》,2005年9月15日,第3版。
    13唐莹莹、陈星言:“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
    14另外三篇论文分别是:吴泽荣,“老子哲学与环境文化”,《引进与咨询》,2006年第10期:潘岳,“建设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求是》,2004年第3期;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15[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页。
    16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7茅院生:“设立中公司本体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上学位论文,第1页。法理学方面关于“法的本体”论述的代表性教材可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如有学者认为,“制度本体论研究就是要回答‘制度是什么’和‘制度怎么样’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在形而上的纯粹抽象层面研究制度的起源,揭示其本质,辨析其定义,解析其结构、特性和功能,考察其运行、发展和变化。”(杨伟敏:“制度本体论”,中共中共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茅院生在其博士论文(“设立中公司本体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中也指出:“本文使用‘本体’这一术语,即设立中公司本体论是以设立中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地位、特征和组织构造,并探讨其性质归属。”
    19[法]昂利·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0页。
    20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页。
    21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和补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22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第58页。
    23[德]汉斯·萨克赛:《生态哲学》,文韬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24赵成:“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页。
    25[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美]雷彻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
    28曹明德:《生态法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29赵成,前注[24],第3页。
    30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第114—116页。
    31邱耕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第3期,第24—26页。
    32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33[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34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7页。
    35[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36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第74—78页。
    37曹明德,前注[28],第9页。
    38在国际上,曾经先后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循环经济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具体可参见:“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求是》,2004年第5期,第31—32页。
    39[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0年3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使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1赵成,前注[24],摘要。
    42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文明》,2007年第12期,第8页。
    43同上注,第8—9页。
    44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第63—64页。
    45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0页。
    46崔兆杰、张凯编著:《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47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页。
    48崔兆杰、张凯编著:《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49任勇等:“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第131页。
    50刘庆山:“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再生资源研究》,1994年第10期,第24页。
    5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年第9期,第47页。
    5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第21期(增刊),第18页。
    5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第37页。
    54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5页。
    55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6期,第42页。
    56左铁墉:“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57孙佑海:“推动循环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求是》,2009年第6期,第36页。
    58诸大建:“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循环经济”,《文汇报》,2003年3月22日,第3版。
    59“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求是》,2004年第5期,第32页。
    60赵成,前注[24],摘要。
    61刘爱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立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62赵成,前注[24],第55—60页。
    63刘助仁:“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唯实》,2008年第1期,第43页。
    64刘爱军,前注[61],第5页。
    65官方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2年以前)、起步阶段(2002年至2005年)和大力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具体可参见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资料概览》,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57—462页。
    66循环经济立法的三个阶段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吻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立法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这是由立法固有的保守性、稳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67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68典型例证是1989年《环境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该条对协调发展原则的立法表述是:“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69可以佐证这一点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是,在循环经济法制定过程中,曾有学者主张用循环经济法涵盖《清洁生产促进法》,将《清洁生产促进法》废止。这一观点从侧面反映出,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该观点可参见孙佑海、张天柱主编:《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70冯之浚,前注[5],第390页。
    71同上注,第394页。
    72详细内容可参见《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有关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条款。
    75[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本序,第2页。
    76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77李沛生:《日本循环型社会的现状与展望》,《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第3期,第15页。
    78杨秋芬、王秀英:“日本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55页。
    79[日]佐藤孝弘:“日本循环型社会立法”,《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61页。
    80李超:“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成效与经验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4期,第25页。
    81杨秋芬、王秀英:“日本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55页。
    82柯坚:“日本循环社会立法分析”,江西赣州: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508—509页。
    83本文引用日本《环境基本法》(1993年)中文全文具体条文时,均引自: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8—989页。
    84日本《环境基本法》第2条指出:“本法所称‘环境负荷’,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
    85柯坚,前注[82],第508—509页。
    86该法在中国的其他称谓还有:“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笔者遵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叫法,即“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662863&leafid=14160,2009年6月10日访问。
    87此处“部门法”的称谓,其他作者亦有使用,参见[日]佐藤孝弘:“日本循环型社会立法”,《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62页。夏少敏、林锡东:“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探析”,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7594,2009年6月10日访问。笔者认为,此处所谓“部门法”,是指介于基本法之下、专项法之上的法律,它与中国的所谓“部门法”并不对应。
    88日本《环境基本法》(1993年)第1条。
    89杜群:“日本环境基本法的历史发展及我国对其的借鉴”,《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第58页。
    90杜群,前注[89],第61页。
    91柯坚,前注[82],第508页。
    92 [日]佐藤孝弘,前注[79],第63页。
    93周长益、冯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产经论坛》,2004年第4期,第2页。
    94[日]佐藤孝弘,前注[79],第63页。
    95柯坚,前注[82],第510页。
    96廖建凯:“试论日德循环经济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江西赣州: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596页。
    97柯坚,前注[82],第511页。
    98廖建凯,前注[96],第596页。
    99柯坚,前注[82],第512页。
    100晋海:“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3期,第65页。
    10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102晋海,前注[100],第65页。
    103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见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德国的循环经济”,引自http://d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11/20061103600672.html,2009年6月2日访问。
    104黄海峰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刘我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8—39页。
    105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德国的循环经济”,引自该处官方网站http://d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11/20061103600672.html,2009年6月2日访问。
    106徐伟敏:“德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与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第143—144页。
    107同上注,第143—144页。
    108徐伟敏:“德国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办资源网:http://www.lrn.cn/policy/lawresearch/200701/t20070130_27924.htm,2009年6月2日访问。
    109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1条。该法中文版及具体条文,参见: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7—864页。
    110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3条。
    111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4条。
    112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15、16、17、18条。
    113德国《循环经济和J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40—52条。
    114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53、54、55条。
    115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第56—64条。
    116徐伟敏,前注[106],第144页。
    117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德国的循环经济”,该处官方网站http://d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11/20061103600672.html,2009年6月2日访问。
    118徐伟敏,前注[106],第145页。
    119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一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120冯兴元:“德国的废物管理政策与循环经济”,《世界知识》,2004年第21期,第54页。
    121徐伟敏,前注[106],第145页。
    122赵绘宇:“欧盟环境法中的循环经济趋势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2—43页。
    123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7页。
    128刘春梅、谢慧:“浅析欧盟电子电气两指令及刘中国相关产品的挑战”,《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第12期,第
    9页。
    129孙佑海、张天柱主编:《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49页。
    130“欧盟环保新指令EuP”,引自衢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http://qz.cnzjqi.com/contents/1287/13321.html,2009年6月5日访问。
    131“欧盟系列环保指令(WEEE/RoHS/EuP)介绍(一)”,企博网http://www.bokee.net/company/weblog_viewEntry/63751.html,2009年6月5日访问.
    132 Jan H. Jans,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Groningen:Europa Law Publishing,2000, p.402.
    133 Maire Mulloy, Eike Albrecht and Tanja Hantsch, German Environmental Law, Berlin:Erich Schmidt,2001.p.223.
    134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当代法学》,2005年第1期,第141页。
    135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755页。
    136张晓明:“欧盟的循环经济立法”,《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4日,第B04版。
    137 Ellen Margrethe Basse, Environmental Law in Denmark,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P..112-113.
    138 Ludwig Kramer, E. C. Environmental Law, Fourth Edition, London:Sweet &Maxwell,2000.p.243.
    139 Niels S.J. Koeman, Environmental Law in Europe,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p.39, p.337.
    140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54页。
    141同上注,第154页。
    142“清洁生产”,深圳市科技图书馆http://lib.utsz.edu.cn/news/2007-05-10/4275_1179633752583.shtml,2009年6月16日访问。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美国1990‘污染预防法’”,引自该部官方网站http://www.zhb.gov.cn/tech/qjsc/gjhzxm/199004/t19900407_89169.htm,2009年6月16日访问。
    144“美国、加拿大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法律要求”,《节能与环保》,2007年第1期,第6—7页。
    145同上注,第7页。
    146“美国的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经济视角》,2006年第7期,第41页。
    147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55—156页。
    148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期,第31页。
    149同上注,第31页。
    150“美国实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决策与信息》,2005年第11期,第74页。
    151‘美国的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经济视角》,2006年第7期,第41页。
    152同注,第41页。
    15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期,第31页。
    154前注[150],第74页。
    155前注[151],第40页。
    156金钟范:“韩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政策”,《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第71页。
    157尤麟:“构建与完善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访韩国环境资源公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洪智善”《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年第6期,第1—-2页。
    158吴季松:“韩国循环经济考察报告”,《世界环境》,2007年第1期,第48页。
    159朴英爱:“韩国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探析”,《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第108页。
    160朴英爱,前注[159],第109页。
    161同上注,第109页。
    162尤麟,前注[157],第6页。
    163金钟范:“韩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政策”,《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第73页。
    164同上注,第73页。
    165瑞典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同时制定有《侵权责任法》和专门的《环境损害赔偿法》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其环境立法的专业和细密程度。可参见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2页。
    166刘仲华:“瑞典环保融入社会(下)”,《人民日报》,2001年8月23日,第七版。
    167“瑞典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引自新华网浙江频道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17/content_7018129.htm,2009年6月16日访问。
    168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267页。
    169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5页。
    170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1页。
    171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172王蓉,前注[168],第73页。
    173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第11条。
    174周长益、冯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产经论坛》,2004年第4期,第2页。
    175前注[1],第465页。
    176《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7页、563页。
    177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178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179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3页。
    180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总报告》,第393—394页。
    181李启家:“中国环境立法评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第23—24页。
    182环境利益是人们享受良好环境的利益。在本文中,环境利益等同于生态利益。
    183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8—190页。
    184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探析——基于生态化理念下的思考”,《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2页。
    185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86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8页。
    187王树义:“从理念到制度——循环经济立法之管见”,王树义主编:《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88王树义,前注[187],第3—7页。
    189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190[美]加雷德·达尔蒙:“环境的崩溃与文明的终结”,禅林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0、11期。
    191王树义,前注[187],第3—7页。
    19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193[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194[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195赵红梅:《私法与社会法——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基本理论范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4页。
    196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97[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198同上注,第99—105页。
    199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200同上注,第54页。
    201对此的进一步了解可参看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2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第109—116页。
    204根据各国的经验,政府干预的领域主要限定在:(1)提供公共产品,如提供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担负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2)针对不同的产业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如对于某些第三产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对某些能源部门,政府进行全面干预;对农业给予扶持以稳定农产品价格,阻止农场破产,缓和农业过剩危机。(3)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防止因经济垄断造成对市场竞争的削弱。(4)在收入分配领域,通过收入援助和社会福利措施包括社会保险、医疗补助、失业保障等为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等。
    205参见李艳芳:“促进型立法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03页。
    206如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法领域就存在“促进型经济法”。参见张守文:“论促进型经济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7—100页。
    207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208有学者认为,“促进型立法”在规范设置上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指导性规范,法律制定特定的指导性标准作为立法中设置鼓励措施的依据,但不规定违反指导性规范的法律责任,所以指导性规范不具有强制性;二是自愿性规范,相对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是否按照立法的要求作为,法律不做强制性要求,只是鼓励相对人依法作为;三是强制性规范,立法要求相对人必须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作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促进型立法”中主要是指导性规范和自愿性规范,即鼓励性条款相对较多,强制性条款相对较少,这样,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就只涉及违反强制性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了。有的立法甚至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譬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没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参见李艳芳:“促进型立法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106页。
    209沈宗灵:《法理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210李龙主编:《法理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211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844页。
    21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214李丹,前注[186],摘要。
    215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216李丹,前注[186],第25—28页。
    217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91—192页。
    218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资讯动态》,2005年第12期,第21页。
    219陈泉生:“循环经济法初探”,《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7—43页。
    220对此可参见蔡守秋:“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中国改革报》,2004年11月8日第八版:梁毅雄:“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性质论——兼与蔡守秋教授商榷”,《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49—52页;侯庆喜、李爱年:“《循环经济法》之定位探析——兼与梁毅雄先生商榷”, 《行政与法》,2007年第8期。在该番论战中,梁毅雄一文用“法律性质”一词来表明其对循环经济法的认识,而侯庆喜一文用“定位”一词来加以说明。笔者认为,法律性质一般是从公法和私法的角度对法律作的分类,而法律定位一般是对法律作的部门法分类。因此,本文倾向于用定位一词来分析描述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还是环境法这一问题。
    221王灿发:“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定位”,《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第162页。
    222李昌麒,前注[178],第37页。
    223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于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56,2009年7月21日访问。
    224单飞跃:“‘需要国家干预说’的法哲学分析”,《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
    225李昌麒,前注[178],第38页。
    226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于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56,2009年7月21日访问。
    227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页。
    228肖国兴、肖乾刚编:《自然资源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229关于经济法与社会利益之关系,可参见李昌麒、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论纲”,载于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http://www.swupl.edu.cn/mweb/jjfyjzx/content.asp?cid=842693181&id=843849244,2009年7月26日访问。
    230李昌麒,前注,第39—41页。
    232王灿发:“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定位”,《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第162页。
    233陈泉生:“循环经济法初探”,《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0页。
    234 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London:West Publishing Co.,1983, p.1074.
    235[美]M.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5页。
    236[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附录二
    237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23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239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及思路”,《上海环境科学》,2006年第1期,第5页。
    240王灿发、李丹:“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实证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第109页。
    241董溯战:“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新探”,《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20—28页。
    242公众参与原则,有的表述为公民参与原则,有的表述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表述不同,实质一样。
    243对此可参见曹明德:《生态法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243页;王灿发:《环境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汪劲:《环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181页。
    246孙佑海、赵家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247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24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249沈宗灵:《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250谢晖、陈金钊:《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251徐显明:《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252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86—190页。
    254金瑞林主编:《中国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255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第21页。
    256参见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第21页。
    257李广兵:“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环境立法”,《环境资源法论丛》(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258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立法项目组:《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总报告》,2007年6月25日,第7—10页。
    259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起草制定《能源法》。该法的出台,将填补我国能源基本法的空白,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统一的能源法律体系。
    26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61赵成,前注[24],摘要。
    262蔡守秋:“简论生态法学方法论”,《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8月2日。
    263同上注。
    266杨朝霞:“化解金融危机更需推行循环经济”,《中国环境报》,2009年1月19日,第3版。
    267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立法项目组,前注[258],第7—10页。
    268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第6页。
    269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08页。
    270孙佑海:从“机制上促进地方政府依法对环境质量负责”,《学习时报》,2009年8月24日,第5版。
    271孙佑海、张天柱,前注[129],第104页。
    27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前注[212],第1756页。
    273[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274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27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27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277本节有关基本制度的论述,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章的基本制度。
    278在目前的机构安排中,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是指各级政府下属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80如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山东省钢铁行业采取了“行业限批”措施。
    281如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金沙江中上游的水电项目采取了“流域限批”措施。
    282孙佑海、赵家荣,前注[246],第40页。
    283 OECD (1997).Extended and Shar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Phase 2, Framework Report, at http://www.olis.oecd.org/olis/1997doc.nsf/43bb6130e5e86e5fc12569fa005d004c/c125692700623b95c12569b9006ad6e5/$FI Le/0043837.PDFf,2009年8月10日访问。
    284主要参见该法第28条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
    285孙佑海、赵家荣,前注[246],第47页。
    28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82—84条。
    287孙佑海、赵家荣,前注[246],第49页。
    290具体可参见本文第六章的相关内容。
    29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第十九条。
    294孙佑海、赵家荣,前注[246],第56—57页。
    295过度包装是我国产品包装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在食品礼品包装中。在2009年中秋来临之前,9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月饼产品质量进行的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本次共抽查了全国30个省区市591家企业生产的591种月饼产品。结果表明,有568家企业生产的月饼抽样检验合格。本次专项抽查中有23家企业生产的23种月饼抽样检验不合格,其中有7种月饼是过度包装问题。详见“质检总局抽检出23款问题月饼名单曝光”, 人民网http://news.163.com/09/0929/07/5KC5NNHQ0001124J.html,2009年9月29日访问。
    296孙佑海、赵家荣,前注[246],第83页。
    297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该文件被公众称为“限塑令”。
    298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中的“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299参见《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第七条、二十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的规定。
    300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制总考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30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前注[212],第1702页。
    30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303冯军:《刑事责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页。
    304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页。
    305 Bryan. A.Carner, 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 Second Edi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1995, p.301.
    306[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307张文显,前注[302],第143页。
    308王成栋:《政府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309当然,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关于法律责任的理解,并不否认其他学者对于法律责任理解的合理性,而且,即使是在本文中,法律责任一词因为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场合也可能呈现出“广义责任论”中的其中一种或另一种涵义。但是,就整体而言,本文所指的法律责任和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均包含了责任的两种涵义。
    310乔刚:“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311 Stewart,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the Limits of Legal Control, Hav. Env L. Rev.1(1985).
    312这在污染防治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正是由于环境管制中局部控制和个别控制的不足,才催生了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的邪念和实践。有关这一原理的具体描述,可参见[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8页。
    313详细情况可参见《财政部、环保总局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财库[2006]90号)
    314有关风险社会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德]马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同作者著:《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552009年轰动全国的典型重金属污染案包括有:山东临沂砷污染事件;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湖南武冈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福建上杭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等。
    316[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317[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318[美]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黄佳、庞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319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条文释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20有学者认为,企业责任扩大化有三大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其一,诸如污染费、污染税、污染许可市场等以市场机能为本位的经济诱因逐渐受到重视,并已有零星的采用;其二,软性协商或民主式参与的作法,也逐渐成型,因此取代过度法律抗争式的赛局,避免全输全赢的零和局面:其三,以环境破坏本身为名的刑罚制裁逐渐受到重视,日本、德国等国家甚至完成实际的立法。具体可参见,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321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325 Donald A.Carr and William L.Thomas, " Devising a Compliance Strategy under the IS01400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andards", Pace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Vol.15, (1997), PP.107-119.
    326李岩:“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责任的变迁”,《环境经济》,2008年第9期,第42页。
    327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328郑少华,前注[327],第104页。
    329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331杨朝霞:“化解金融危机更需推行循环经济”,《中国环境报》,2009年1月19日,第3版。
    332“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顾名思义,对企业而言,主要是指高耗能企业、高污染企业及资源性产品企业。
    33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334具体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编。
    335[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修订版),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11页。
    336郑少华,前注[327],第179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4]沈宗灵:《法理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沈宗灵:《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李龙主编:《法理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谢晖、陈金钊:《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徐显明:《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3]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和补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曹明德:《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曹明德:《生态法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8]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工灿发:《环境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孙佑海、张天柱主编:《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1]孙佑海、赵家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2]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上、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王树义主编:《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27]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8]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资料概览》,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9]金瑞林主编:《中国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0]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金瑞林、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3]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4]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汪劲:《环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7]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9]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赵红梅:《私法与社会法——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基本理论范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7]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李双元:《走向21世纪的国际私法:国际私法与法律趋同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9]肖国兴、肖乾刚编:《自然资源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0]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1]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制总考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3]冯军:《刑事责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条文释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6]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7]王伟光主编:《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8]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王成栋:《政府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
    [61]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崔兆杰、张凯编著:《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魏全平、童适平等著:《日本的循环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6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0][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1][法]《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2][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3][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4][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5][德]汉斯·萨克赛:《生态哲学》,文韬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76][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7][德]马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78][德]马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0][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1][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3][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修订版),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8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5][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6][美]雷彻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7][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88][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9][美]M.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9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美]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黄佳、庞锦泽,北京:中信出版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4][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2]潘岳:“建设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求是》,2004年第3期。
    [3]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4]潘岳: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文明》,2007年第12期。
    [5]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6]曹明德:“论生态法的理论基础”,《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7]曹明德:“论生态法律关系”,《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8]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曹明德:“消费方式的变革”,《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0]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蔡守秋:“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中国改革报》,2004年11月8日,第8版。
    [12]蔡守秋:“简论生态法学方法论”,《光明日报》,2009年8月2日,理论版。
    [13]蔡守秋:“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14]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5]王宏斌:“生态文明: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谈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6]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17]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18]郑克清、常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19]肖巍:“不和谐就没有可持续”,《文汇报》,2005年9月15日,第3版。
    [20]唐莹莹、陈星言:“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
    [21]吴泽荣,“老子哲学与环境文化”,《引进与咨询》,2006年第10期。
    [22]邱耕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第3期。
    [23]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24]“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求是》,2004年第5期。
    [25]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6]任勇等:“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27]刘庆山:“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再生资源研究》,1994年第10期。
    [28]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年第9期。
    [29]诸大建:“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循环经济”,《文汇报》,2003年3月22日,第3版。
    [30]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第21期(增 刊)。
    [3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
    [32]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33]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6期。
    [34]孙佑海:“推动循环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求是》,2009年第6期。
    [35]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及思路”,《上海环境科学》,2006年第1期。
    [36]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
    [37]孙佑海:“从机制上促进地方政府依法对环境质量负责”,《学习时报》,2009年8月24日,第5版。
    [38]刘助仁:“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唯实》,2008年第1期。
    [39]刘思华:“加强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光明日报》,1999年10月8日。
    [40]李沛生:《日本循环型社会的现状与展望》,《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第3期。
    [41]杨秋芬、王秀英:“日本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42]李超:“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成效与经验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4期。
    [43]柯坚:“日本循环社会立法分析”,江西赣州: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44]廖建凯:“试论日德循环经济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江西赣州: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45]杜群:“日本环境基本法的历史发展及我国对其的借鉴”,《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46]周长益、冯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产经论坛》,2004年第4期。
    [47]晋海:“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3期。
    [48]黄海峰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9]徐伟敏:“德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与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
    [50]冯兴元:“德国的废物管理政策与循环经济”,《世界知识》,2004年第21期。
    [51]赵绘宇:“欧盟环境法中的循环经济趋势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2]张晓明:“欧盟的循环经济立法”,《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4日,第B04版。
    [53]刘春梅、谢慧:“浅析欧盟电子电气两指令及对中国相关产品的挑战”,《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第12期。
    [54]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当代法学》,2005年第1期。
    [55]“美国、加拿大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法律要求”,《节能与环保》,2007年第1期。
    [56]“美国的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经济视角》,2006年第7期。
    [57]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期。
    [58]“美国实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决策与信启、》,2005年第11期。
    [59]尤麟:“构建与完善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访韩国环境资源公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洪智善”,《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年第6期。
    [60]金钟范:“韩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政策”,《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
    [61]吴季松:“韩国循环经济考察报告”,《世界环境》,2007年第1期。
    [62]朴英爱:“韩国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探析”,《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
    [63]刘仲华:“瑞典环保融入社会(下)”,《人民日报》,2001年8月23日,第七版。
    [64]李启家:“中国环境立法评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65]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66]李艳芳:“促进型立法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
    [67]张守文:“论促进型经济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8]梁毅雄:“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性质论——兼与蔡守秋教授商榷”,《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9]侯庆喜、李爱年:“《循环经济法》之定位探析——兼与梁毅雄先生商榷”,《行政与法》,2007年第8期。
    [70]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资讯动态》,2005年第12期。
    [71]王灿发:“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定位”,《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72]王灿发、李丹:“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实证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73]单飞跃:“‘需要国家干预说’的法哲学分析”,《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
    [74]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5]董溯战:“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新探”,《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6]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探析——基于生态化理念下的思考”,2007年第4期。
    [77]杨朝霞:“化解金融危机更需推行循环经济”,《中国环境报》,2009年1月19日,第3 版。
    [78]苏杨、尹德挺:“我国基本国策的实施机制: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8年第2期。
    [79]李岩:“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责任的变迁”,《环境经济》,2008年第9期。
    [80][日]佐藤孝弘:“日本循环型社会立法”,《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1]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立法项目组:《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总报告》,2007年6月25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7]《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
    [8]《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1]日本《环境基本法》(1993年)。
    [12]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2000年)。
    [13]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
    [1]赵成: “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茅院生:“设立中公司本体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4]杨伟敏:“制度本体论”,中共中共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6]胡静: “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7]刘爱军: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立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夏少敏、林锡东:“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探析”,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7594,2009年6月10日访问。
    [2]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德国的循环经济”,该处官方网站http://de.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11/20061103600672.html,2009年6月2日访问。
    [3]徐伟敏:“德国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办资源网:http://www.lrn.cn/policy/lawresearch/200701/t20070130_27924.htm,2009年6月2日访问。
    [4]“欧盟系列环保指令(WEEE/RoHS/EuP)介绍(一)”,企博网http://www.bokee.net/company/weblog_viewEntry/63751.html,2009年6月5日访问。
    [5]“欧盟环保新指令EuP",引自衢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http://qz.cnzjqi.com/contents/1287/13321.html,2009年6月5日访问。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美国1990‘污染预防法’”,引自该部官方网站http://www.zhb.gov.cn/tech/qjsc/gjhzxm/199004/t19900407_89169.htm,2009年6月16日访问。
    [7]“瑞典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引自新华网浙江频道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17/content_7018129.htm,2009年6月16日访问。
    [8]郭薇:“实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孙佑海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载于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hjyw08/200809/t20080905_128231.htm,2009年7月11日访问。
    [9]孙佑海:“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胡萝卜加大棒”“,载于中国循环经济网http://xh.chinaxh.com.cn/show.aspx?id=20173&cid=27,2009年10月20日访问。
    [10]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于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56,2009年7月21日访问。
    [11]李昌麒、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论纲”,载于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http://www.swupl.edu.cn/mweb/jjfyj zx/content.asp?cid=842693181&id=843849244,2009年7月26日访问。
    [12]黄德林、朱清:“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刍议”,载于中国环境法网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7516,2009年7月16日访问。
    [13]盛华仁:“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2006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http://www.npc.gov.cn/npc/xinwen/jdgz/bgjy/2006-08/27/content_353854.htm,2009年8月27日访问。
    [14]“张力军:严格问责制等五项促动减排取得好成绩”,载于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hjyw08/200903/t20090311_135216.htm,2009年7月28日访问。
    [15]“质检总局抽检出23款问题月饼名单曝光”,人民网http://news.163.com/09/0929/07/5KC5NNHQ0001124J.html,2009年9月29日访问。
    [I]Jan H. Jans,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Groningen:Europa Law Publishing,2000.
    [2]Maire Mulloy, Eike Albrecht and Tanja Hantsch, German Environmental Law, Berlin:Erich Schmidt,2001.
    [3]Ellen Margrethe Basse, Environmental Law in Denmark,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4]Ludwig Kramer,E. C,E Environmental Law, Fourth dition, London:Sweet & Maxwell,2000.
    [5]Niels S.J. Koeman, Environmental Law in Europe,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6]Black's Law Dictionary, London:West Publishing Co.,1983.
    [7]Bryan.A.Carner, 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 Second Edi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1995.
    [8]A.kiss-D.shelton.Manual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Little Brow Company, 1994.
    [9]Nancy K. Kubasek, Gary S. Silverman, Environmental Law (Fourth Editon), Peason Education, Inc.,2002.
    [10]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11]Holmes RolstonⅢ, Value i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Valu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Stewart,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the Limits of Legal Control", Hav. Env L. Rev. Vol.1(1985).
    [2]Donald A.Carr and William L.Thomas, "Devising a Compliance Strategy under the IS01400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andards", Pace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Vol.15, (1997).
    [3]Daniel A.Farber, Scholarship, " Taking Slippage Seriously:Noncompliance and Creative Compliance in Environmental Law", Harv. Envl.L.Rev.297(1999).
    [4]Lawrence Gerscher, "Note:Informational Standing Under NEPA:Justici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Colum. L.Rev.996(1993).
    [5]John Bellamy Foster. Organizing Ecological Revolution. Monthly Review: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Oct.2005, Vol.57 Issue 5.
    [1]EUR-Lex, Prevention and recycling of waste:Legislative instruments, avialable at http://eur-lex.europa.eu/en/dossier/dossier_32.htm.
    [2]OECD (1997), Extended and Shar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Phase 2, Framework Report,http://www.olis.oecd.org/olis/1997doc.nsf/43bb6130e5e86e5fc12569fa005d004c /c125692700623b95c12569b9006ad6e5/$FILe/0043837.PDF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