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变革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国有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关键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断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有企业融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愈发加快了我国国有企业转变为市场主体以及其战略、结构、制度与文化的变革。为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核心内容。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在现行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国有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
     首先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相关理论文献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为后续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革动因、变革内容、变革模式、变革趋势等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在系统总结分析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制度、环境、动因、模式这四个相关核心问题入手,较为深入剖析并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索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支持体系。
     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进行剖析。结合具体实际,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变革案例剖析作为落脚点,试图为我国国有企业新一轮的组织结构变革活动提供新举措与新方法。
     本文最后部分为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提出对策建议。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模式,从制度环境、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对策建议。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been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economic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is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hich have been dramatic changes. With Chinese economic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oriented, knowledge-based degree, increasingly accelerat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o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market and its strategy, structure, systems and culture change. To this en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has always been in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With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problem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ollowing some aspects.
     First, based on th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rporat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literature of change motivation, change content, change mode, change trends stud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upport for the subsequent study of change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change systematically, at the start points of the four core issues of the system,environment, motivation, mode,, this paper analy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issues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explores further to improve the summar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supporting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to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With the specific reality, this paper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hange case,and of tries to find new initiatives and new method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new roun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ese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r combined with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mode, this pap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s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rporate strategy, business process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rporate culture.
引文
①刘海潮和李垣,“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趋势”,《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pp12-13。
    ①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361。
    ②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p367-368。
    ①王丽娟,“企业文化变革的自组织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①李志强,“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p32。
    ②资料来源:郑海航,《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p198。
    ①资料来源:李荣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②在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主管机构既是行业的管理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垄断利益和行政权力相结合导致了极强的垄断势力。
    ③主要是利用各种行政手段限制潜在竞争者入市,通过立法程序赋予本行业的国有企业各种特权,同时合法化部门利益。
    ④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p86。
    ①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97。
    ① 王国兵,“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问题演进”,《国有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调查研究报告”,2005年5月。
    ②资料来源:肖丕楚,“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p109。
    ③ 肖丕楚,“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p78。
    ①关于这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分析。
    ②本部分分析主要参考郑小华,“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段莉芳,“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研究与策划》,2006年第2期。
    ②于立明,“基于企业再造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裴蕾,“我国转型期吲有企业的薪酬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裴蕾,“我国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转引自齐振宏,“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p55。
    ①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期:黄速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演进与经验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①资料来源:“商界·名家午餐会:“跨国公司在中国””,搜狐则经,2007年1月26日。
    ①资料来源: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p325。
    ①沈波和李岩,“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管理组织变革与创新趋势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①核心层包括战略管理、关键技术开发、入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品牌或销售渠道等核心功能,往往由少数企业家和精干的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核心人才所统一管理和控制。
    ②外围层由若干独立的公司组成,这些独立公司往往是核心企业根据产品、地区、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业务的需要与它们形成投资持股或购买、联合、委托、发包等合同的联结关系。通过这些联结关系,使核心企业可以获得诸如设计、生产、质量、营销等具体功能。
    ③资料来源:转引自李书治,“试论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第6期。
    ④资料来源: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p49。
    ①资料来源: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p49。
    ②这类虚拟组织往往都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为纽带,将价值链相关的企业连结起来,向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③谢卫红、蓝海林、蒋峦,“组织柔性化管理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①张扬、田星亮,“柔性化组织:组织变革的新模式”,《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资料来源:张扬、田星亮,“柔性化组织:组织变革的新模式”,《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③袁选民、殷志云,“无边界组织的产生、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④资料来源:转引自王松涛,“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 刘中晏译:《21世纪CEO的经营理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①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好盈利能力的行业如电信、电力、石油、银行等。
    ②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南开大学博十论文,2010年,p123。
    ③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p256-257。
    ①资料来源:林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②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国务院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③郭小聪,《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④赵莹,“转变政府职能:东北振兴中国有企业重振雄风的作用机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王国兵,“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问题演进”,《国有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①资料来源:钱卫清、李智慧,《成功改制——企业改制操作与诉讼实务》,法律出版社,2004年。
    ②肖丕楚,“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5年,pp81-84。
    ②资料来源:左霖,“中国国不大中型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难点和对策”,中国远洋航务,2001年第8期。
    ②内部控制框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① 内部控制框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②内部控制框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郑小华,“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郑小华,“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郑小华,“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郑小华,“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于立明,“基于企业再造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于立明,“基于企业再造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裴蕾,“我国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裴蕾,“我国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厉以宁,《管理脉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p66。
    ①齐振宏,“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p77。
    ①黄群慧,“国有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之路”,中国企业报,2010年3月12日。
    ①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这一流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用全局观点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做到全局优化: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制生产(JIP)和精良生产;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
    ②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 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黄映辉,“供应链管理: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新思维”,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
    ③资料来源:“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发展新趋势”,中国信息产业网:http://www.cnii.com.cn/dzsw/content/2010-11/02/content_808213.htm。
    ①栾醒,“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观察》,2008年8月。
    ②栾醒,“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观察》,2008年8月。
    ③栾醒,“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观察》,2008年8月。
    ①刘娜,“构筑我国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物流科技》,2004年第8期。
    ②郑小讯,“国有企业实施BPR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期。
    ①刘力卓,“浅析我国BPR的推行及对策”,《价值工程》,2003年第1期。
    ②关于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本文将在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③张成恩,“企业再造——国企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商周刊》,2010年S1期。
    ④许红,“中国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评价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许红,“中国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评价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单莹洁,“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变革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
    ①韦雪芹,“论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pp35-36。
    ②单莹洁,“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变革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
    ③外部边界模糊化是指企业与企业外部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内部边界模糊化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
    ④邵奇刚,“基于柔性战略的组织结构变革研究”,《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6期。
    ①邵奇刚,“基于柔性战略的组织结构变革研究”,《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6期。
    ①王立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变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②罗明新,“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罗明新,“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冯东梅、张寅初、柳迎红,“企业管理中员工团队及共同愿景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①郭海燕,《愿景:企业成功的灵魂》,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②http://www.epri.sgcc.com.cn/qywh/qyyyjsm/。
    ①郭海燕,《愿景:企业成功的灵魂》,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②郭海燕,《愿景:企业成功的灵魂》,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①骆九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构建(上)”,《中国远洋航务》,2011年第12期。
    ②黄群慧、钟宏武,“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体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刘昕,“改善国企组织文化建设的建议”,首都建设报,2011年7月25日。
    ②王成荣,“国有企业亟须文化转型”,中国企业报,2008年7月18日。
    ③王成荣,“国有企业亟须文化转型”,中国企业报,2008年7月18日。
    [1]Audia, PG, Locke EA, Smith KG. The Paradox of Success:an Archival and a Laboratory of Study of Strategic Persistence Following Radical Environment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Vol43, Issue 5,837-853.
    [2]Bate, Paul, Khan Raza. Towards a Culturally Sensitiv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Structuring:Where Organization Design Meets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0, Vol11, Issue 2,197.
    [3]Beer, Michael.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a systems view[M]. Dallas:Scott Foresman,1980.
    [4]Bloodgood, James M.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thin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0, Vol 12, Issue 2,208.
    [5]Charles W L. Hill, Garet R. Jape. Strategic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2001.224-225.
    [6]Donaldson, Lex. Organization Portfolio Theory:Performance Driven Organizational Change[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0,18 (4):217-228.
    [7]Doyle, M, Claydon T, Buchanan D. Mixed Results, Lousy Process: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 Vol11, Issue 9,59-80.
    [8]Duck, Jeanie Daniel. Managing Change:The Art of Balanc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11/12.
    [9]Forte, Monique, Hoffman James J.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Between-form and Within-form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Vol 21, Issue 7,753.
    [10]Francisco Gerardo Barroso Tanoira.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Or Complexity For Structure Designing?[J]. Panorama Administrativo,2007,2, (3):11-34.
    [11]Friedlander F.& L. D. Brow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J]. Review of Psychology, 1974.
    [12]Greiner, L. E.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6, May-June,119.
    [13]Gwendoline, Tregunno, Rutherford Gillian. Changing Routes[J]. People Management,1999, Vol 5, Issue 7,64-66.
    [14]Harper, Stephen C.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J]. Industrial Management,1998, Vol40, Issue 3,25-31.
    [15]Horne, Jone F Ⅲ, Orr John E. Assessing Behaviors that Create Resilient Organizations[J]. Employment Relation Today,1998, Vol 24, Issue 4,29-39.
    [16]Jansen, Karen J. The Emerging Dynamics of Change:Resistance, Readiness and Momentum[J]. Human Resource Planning,2000, Vol 23, Issue 2,53.
    [17]Joseph E. Stiglitz. Incentives,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R]. NBER Working Papers,1990, with number 2979.
    [18]Kotter John P. 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3/4.
    [19]Kotter J P, Schlesinger L A.Choosing Strategies for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Apr),1979.106-114.
    [20]Leavitt H. J.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James G. March (ed) Handbookof Organizations, Skokie:Rand McNally,1965,1144-1168.
    [21]Lewin K.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M]. New York:Harper & Row, 1951.201-225.
    [22]Liedtka, Jeanne. Strategic Planning as a Contributor to Strategic Change:a Generative Model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0, Vol 18, Issue 2,195.
    [23]Lindbeck, Assar & Snower, Dennis J. Multitask Learning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Work:From Tayloristic to Holistic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00, vol.18(3), pages 353-76, July.
    [24]Lommelen, Tinne & Hertog, Friso den & Beck, Lien & Sluismans, Raf. Designing plans for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three large-scale SME-initiatives[R]. UNU-MERIT Working Paper Series,2009, with number 027.
    [25]25、M. J. Avenier. Shaping 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Science[R].2010, Paper provided by HAL in its series Post-Print with number halshs-00526730.
    [26]Maija Halonen. Organizational Design, Technology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J]. Economica,2010, vol.77 (307):544-564,07.
    [27]Matejka, M.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Organizational Design:Three Essays[R]. Open Access publications from Tilburg University,2002, with number 12-89705.
    [28]Michael Tushman & Wendy K. Smith & Robert Chapman Wood & George Westerman & Charles O'Reilly. 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innovation stream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 (5):1331-1366.
    [29]Mills, Peter K, Cerardo R. Ungon. Reassessing the Limits of Structural Empowerment:Organizational Constitution and Trust as Control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 (1):143-153.
    [30]Nadler, David, and Michael Tushman. Organizational Frame bending:Principles for Managing Reorien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89, Vol 3, 194-202.
    [31]Ola Kvatoy & Trond E. Olsen.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gent hold-up and firm organization[R]. NBER Chapters, i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Finn Performance,2008, pages 229-241.
    [32]Parhizgari, A. M. & Ronald Gilbert, G.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J]. Omega,2004,32, (3):221-229.
    [33]Raghuram G. Rajan & 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R]. NBER Working Papers,1997, No.6274.
    [34]Recardo R J. The What and How of Change Management[J].Manufacturing System, 1991, (5):52-58.
    [35]Rene Tissen, Tissen, Lekanne Deprez, Frank. Towards a Spatial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Creating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to improve business performance[R]. Nyenrode Research Papers Series,2008, with number 08-04.
    [36]Robbins S P.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M]. Fifth Edition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95.381-409.
    [37]Russ, Diane, Darling Jeri. Building Relationship Capital for Managing Change[J].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1999, Vol 12, Issue 4,28.
    [38]Shoichet, Richard. An Organization Design Model for Nonprofits[J].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8, Vol 9, Issue 1,71-88.
    [39]Son Ku Kim, Keunkwan Ryu. Joint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Design: Decision-Making, Task Allocation, and Incentive Scheme[R].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s,2001,5502001-07, Osaka University.
    [40]Wanous, John P. Cynicism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J].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0, Vol 25, Issue 2,132.
    [41]Daniel R. Llgen, Elaine D. Pulakos变革的绩效评估——员工安置、激励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2]W. Warner Burke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3]白艳.基于系统观的西方企业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商业时代,2011,4.
    [44]鲍尔.企业组织变革的系统科学思考.化工管理,2010,3.
    [45]编写组.变革之道:华北电网管理创新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10.
    [46]蔡利忠.企业变革的动阻力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7]陈春花、张涛.组织变革的“力场”结构模型与企业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科技管理研究,2006,4.
    [48]陈道志.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9]陈方根、王秀华.浅谈组织变革的驱动动因.经营管理者,2010,20.
    [50]陈澍、袁晓玲.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探讨.财会通讯,2010,20.
    [51]陈晔武.组织变革的动因、障碍与管理策略.经济论坛,2008,13.
    [52]成如刚、林茜、成超.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企业组织变革研究.河南建材,2010,3.
    [53]邓向荣. 企业组织创新动因的经济学思考. 生产力研究,2006,9.
    [54]杜艳琼、郑玲超.信息化中的企业组织变革.辽宁经济,2008,4.
    [55]段从清、杨国锐.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再论企业组织变革下心理契约的重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56]冯海龙,企业战略变革: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与测量方法.经济管理,2007,5.
    [57]付朝渊、刘韦、朱满德.企业组织变革指导机制. 中小企业科技,2007,7.
    [58]付朝渊、朱满得.企业变革的指导机制.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6.
    [59]傅鸿震. 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60]高天鹏. 基于管理熵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61]高天鹏.企业组织变革的系统科学思考.统计与决策,2010,24.
    [62]弋丹、刘西林.基于信息化的集团企业组织结构建模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3]郭党怀. 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变革.科技创新导报,2007,31.
    [64]郭鞠.转型时的中国企业组织变革与案例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
    [65]郭丽斌、董介成.企业如何规划变革.新材料产业,2006,6.
    [66]郭韬.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7]胡承波、毕育恺.扁平化组织:国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方向.工业技术经济,2007,S1.
    [68]胡国辉.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新方向——流程组织刍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9]胡玲海.一汽装备公司流程再造方案设计.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70]胡苗苗.国际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以松下公司为例.经营管 理者,2010,1.
    [71]黄崇超.我国固定电信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2]黄蕾、刘帆.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新型模式类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3]黄利蒙.关于企业组织变革的研究.新西部(下半月),2007,12.
    [74]黄伟中.制造业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5]黄伟中、翟丽丽.试论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北方经贸,2007,7.
    [76]纪楠.企业信息化在组织创新中的作用.学术交流,2007,3.
    [77]姜秀萍、杨亚达.国有企业组织变革: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2.
    [78]井润田.国有企业改制的组织动因、环境约束与变革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
    [79]柯健、裴亮亮.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6.
    [80]赖芨宇、郑建国、邱喜兰.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建筑企业组织变革.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1]李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中企业的组织变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82]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3]李长生、刘海涛.煤炭企业组织变革探讨.学习与探索,2010,1.
    [84]李贵平.基于BPR战略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85]李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6]李桦.成功进行企业变革的要求.企业活力,2002,1.
    [87]李慧才、邓小克.变革领导力研究述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
    [88]李军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组织变革的五个原则.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89]李筠婷.如何成功进行企业组织变革.当代经济,2009,2.
    [90]李懋.国有企业改制的组织动因、环境约束与变革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1]李琪.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策略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8.
    [92]李荣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3.
    [93]李松媛.企业组织变革的网络化趋势.现代商业,2008,18.
    [94]李志强.基于价值重构的企业变革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5]林山、黄培伦、蓝海林.组织创新:基于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 技术管理,2005,3.
    [96]林喜乐.文化变革:组织变革的关键.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2.
    [97]林志扬.从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互动的角度看企业的组织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3,2.
    [98]林志扬、林泉.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策略探析经济管理.2008,2.
    [99]林仲豪.试论我国企业组织的变革.经济问题,2008,3.
    [100]刘德才、杜晓林.浅析企业组织变革中个人阻力及其控制策略——以海尔集团为例.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1.
    [101]刘帆.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新视野.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102]刘芳芳.我国民营企业组织变革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103]刘锋.扁平化改造是大型粮食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5.
    [104]刘海潮、李垣.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趋势.科学学研究,2004,1.
    [105]刘洪.组织结构变革的复杂适应系统观.南开管理评论,2004,3.
    [106]刘洪、胡以文.组织变革的方向——建立学习型组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107]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8]刘景江.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与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9]刘坤荣.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0]刘秦利.组织变革理论及其对国建集团的借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1]刘石兰.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变革:一个变革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
    [112]刘昱、刘石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变革影响的研究述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113]龙正平.论企业变革的连续性——一个拓展的模型框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
    [114]逯笑微.基于组织变革的产业演化机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
    [115]罗帆、佘廉.我国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16]吕绿绮.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变革之道.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7]马春光.全球化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18]麻兴斌、蒋衔武、尹燕霞.企业变革管理中的矛盾分析与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02,4.
    [119]马作宽.组织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20]孟范祥、刘波林.基于大型集团企业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
    [121]孟范祥、张文杰、杨春河.西方企业组织变革理论综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22]蒙钢.基于分工理论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3]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2.
    [124]孟执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趋势初探.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125]米旭明、黄黎明.企业组织变革影响因素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5,1.
    [126]明秀娴.论组织改革的新方向——扁平化管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127]莫宗强.江苏盐业集团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8]牛秀去.国企组织变革的讨论.中国劳动,2004,7.
    [129]齐振彪、齐振宏.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组织变革机制分析.经济师,2007,11.
    [130]齐振宏.企业组织变革的五大阻力透析.未来与发展,2004,3.
    [131]齐振宏.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
    [132]庞博.中钢吉炭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133]濮泽飞、聂鹏晨.企业组织变革的系统思考.经济论坛,2006,3.
    [134]钱卫清、李智慧.成功改制——企业改制操作与诉讼实务.法律出版社,2004.
    [135]钱晓明.浅析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企业病及其防范.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136]秦泗凯.试论企业组织扁平化及其实现路径.商业经济,2010,1.
    [137]任凤玲.组织变革的阻力:组织惯性分析.管理科学文摘,2003,10.
    [138]桑强.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模式.管理科学,2004,2.
    [139]邵仲岩.基于权力—权利系统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0]邵仲岩、孙永军.企业组织变革与权力——权利系统关系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5,3.
    [141]沈宏亮.企业组织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2]沈哲峰.企业组织为何需要变革?.人才资源开发,2006,5.
    [143]隋忠海.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变革.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2.
    [144]孙彬彬.组织变革中的企业内分工——对Becker-Murphy分工模型的扩展.中国工业经济,2006,2.
    [145]孙嫣、刘海云.跨国公司的组织扁平化变革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3,4.
    [146]谭祖雪、杨博文、李慧.中国石油企业组织演化过程的动阻力及路径优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147]王凤彬.科层组织中的异层级化趋向——基于宝钢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9,2.
    [148]王关义、高海涛.浅析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特征.生产力研究,2007,17.
    [149]王乐星.基于权变领导理论的领导风格与组织变革的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0]王丽娟.企业文化变革的自组织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06,6.
    [151]王立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变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52]王松涛.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53]王铁骊.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4]王铁骊、高阳.后现代管理思潮与现代企业组织变革研究.价值工程,2006,4.
    [155]王雪莉.影响中国企业组织变革成功的因素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
    [156]王雪莉、张力军.企业组织革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57]王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组织和谐变革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58]王志莲、张红.TCL集团组织创新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4.
    [159]韦雪芹.论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0]吴德贵.企业组织变革五大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1.
    [161]肖丕楚.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2]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2.
    [163]谢卫红、蓝海林、蒋峦.组织柔性化管理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11.
    [164]谢英.XX地质大队企业化转型阶段组织变革探讨.厦门大学MBA学位论文,2005.
    [165]徐操志、完颜绍华、许庆瑞.组织创新的生命周观.科研管理,2001,6.
    [166]徐敏敏.D公司组织变革的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7]徐世伟.论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财经科学,2007,10.
    [168]徐天明.组织变革中的规则浅析.商场现代化,2010,32.
    [169]薛志辉.浅谈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途径.煤炭经济研究,2005,11.
    [170]杨斌、陈士俊.基于复杂性科学与方法的高技术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171]杨海峰、李志翠.技术进步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青政治学院学报,2005,5.
    [172]杨路明、战甬、陈雨青.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1.
    [173]杨青、季晓丹、张燕楠.组织结构类型比较与企业组织变革.金融经济,2008,14.
    [174]杨文选、王艳.组织变革中动力与阻力的共生演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8.
    [175]杨晓春.企业生命周与组织变革.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76]杨学义、周艳春.信息技术驱动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商业研究,2007,9.
    [177]杨永清.事业部制在外贸企业组织变革中的运用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7.
    [178]游传新、李刚.企业组织变革及其绩效变化规律性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5,4.
    [179]袁斐、朱婧.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影响因素及途径.现代企业,2008,8.
    [180]袁选民、殷志云.无边界组织的产生、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5,3.
    [181]张炳义.关于国有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有关配套措施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4.
    [182]张炳义.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83]张钢.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在逻辑过程研究——兼论组织创新的策略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0,5.
    [184]张钢、张灿泉.基于组织认知的组织变革模型.情报杂志,2010,5.
    [185]张剑.企业变革的无痛选择.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8.
    [186]张柳梅、戴永秀.企业组织变革阻力因素分析.科技广场,2007,6.
    [187]张楠、王恒山.浅谈如何成功实现企业的组织变革.商场现代化,2009,5.
    [188]张骁、杨忠.垄断性企业柔性再造的动因、举措和障碍研究——以江苏盐业集 团的组织变革为例.管理世界,2006,6.
    [189]张雪冰、杨忠.变化与变革——从组织学习视角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06,5.
    [190]张焱等.信息经济与企业组织变革.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191]张扬、田星亮.柔性化组织:组织变革的新模式.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192]赵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理论界,2006,8.
    [193]朱传杰.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组织变革问题探析.当代经济,2009,7.
    [194]朱磊、曹静.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195]朱颖俊、陈荣秋.论拓扑网络型企业组织.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2.
    [196]周海燕.企业组织变革的阻碍因素分析.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7]周海燕、李轶芳.企业组织变革动阻力分析.经营管理者,2008,17.
    [198]邹纯和.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的过程模式思考.皖西学院学报,2005,3.
    [199]邹新凯.基于超循环理论的组织创新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