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标志性人物,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无法规避的一个现实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隔膜正日益加深,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鲁迅这样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时,首先可能必须回答的,是鲁迅及其作品到底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实现与当今读者的心灵对话,进而满足他们通过文学阅读获得精神抚慰的内在愿望的问题。由于汪晖“反抗绝望”的论断仍然代表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鲁迅的精神实质最为普遍的看法,上述关于鲁迅当代意义的追问又可以被转化为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动力到底在哪里?这能否成为可供今天的中国人借鉴的一种精神资源?等问题。在这方面,通过考察鲁迅作品中有关食物的描写,可以发现,由于使命感的过于强烈和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鲁迅往往难以用一种余裕的态度去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他所追求的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作为最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鲁迅在这里某种意义上却是最不具备“个人性”的。正因如此,他感到绝望的原因就与“人”的存在境遇和个人的“生活”处境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与国族的命运紧密相关,他因无力改变环境而产生的悲愤感、寂寞感和虚无感也就更加强烈,他反抗绝望的行为就特别需要借助理性与意志的力量。根据许寿裳的说法,这种理性与意志的力量与鲁迅独特的爱与憎有关,憎使他在看清了历代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的方法之后,在看透了中国人的懦弱、卑怯与毫无心肝之后,依然保持了“与黑暗捣乱”的勇气;爱使他心灵中始终保持着一些温暖人心的东西,使他始终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只有在对于“爱”与“憎”的对立把握中,才能更好的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探索他能够坚持“走”下去的灵魂奥秘。
     正因如此,以“一个人的爱与憎”作为论文的题目,是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强调“一个”,不仅意在突出鲁迅孤独、决绝的人生处境,而且意在呈现鲁迅作为独立个体的特异存在。其二,强调一个“人”,意味着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能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他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折的时间点的追寻上,而应该把鲁迅的人生历程看成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时光之河,发现日常生活中看似无足重轻的一点一滴对于他的精神意义。其三,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政治的、哲学的、文化的思想都是通过文学的也就是“诗”的、情感的方式来表达的,同时这也与中国“诗言志”的抒情传统也是相通的,从这个角度切入,更有利于用“文学”的方式、用更适合中国作家的方式把握鲁迅。其四,关于鲁迅爱与憎的根源的探索有着深切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今天我们更好地处理与传统及西方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论述的范围限定在鲁迅的文本世界中,采用文本细读、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等研究方法,力图用一种“文学的”方式去接近鲁迅的精神实质,发现鲁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些因素对他的作用。具体说来,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讨论童年经验对于鲁迅的意义。回忆在鲁迅作品及其精神世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参照周作人与周建人的相关记述,鲁迅在将记忆中的经验转化为现实中的文本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如下“改造”:其一是采用拼贴的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集中在一个人物或事件上,形成一种累积的效果,强化这些人、事对于鲁迅心理的影响。其二是按照或然率,推演出一些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其三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做细节上的调整。在此意义上,鲁迅的回忆总是与他所面对的现实难题有着内在的呼应,总是与他纾解心情的需要紧密相关,他笔下的人生因之是他以自己的喜乐厌憎过滤后的现实。
     另一方面,鲁迅屡次返归童年而不是他人生的其他阶段的行为,说明了童年经验对于他的重要意义。鲁迅童年回忆里生命力的充盈和飞扬植根于人与自然生命亲密无间的内在关联,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永不因循守旧的创造精神,并导致一种强烈自信的产生,他童年视角的作品因此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诸如不公、专制、虚伪等问题的深切反思,成为有关人性的寓言。
     童年经验孕育了鲁迅最基本的价值准则,直接影响到了他此后对各种人和事的情感判断,每到生命最艰难的时刻,他总是倾向于回到这段时光以获得内心的强力支撑、印证他对于人世的看法、强化他的喜怒爱憎,鲁迅的作品因此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回溯的特质。在中国文学中,回忆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方面(并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两者的糅合),其一是通过回忆表达对于以往的生活、流逝的岁月等的依依不舍与深情怀恋,其二是借古鉴今,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助将来。真正显出鲁迅文学的独特风貌、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回忆性作品,是他的那些对传统怀旧文学的第二方面内容加以现代改造的文章,这使他在进化论的乐观信仰中,始终无法排除那种“往事重现”的循环论历史观念,鲁迅的回忆性作品因此具备了“史镜”的功能,反映了他对“遗忘”的一种拒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故鬼重来”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使鲁迅始终能够洞察历史、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他却从未因自己的这种“看破”而沾沾自喜,相反,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克服自己灵魂中的这种“鬼气”,更在努力寻找一种可以使一盘散沙的人心得以凝聚的可信的东西,接近鲁迅,他“不信”的一面固然值得我们重视,但他“相信”的一面同样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二章主要揭示青年时代的鲁迅表达鲜明爱憎的独特方式。鲁迅早期的翻译小说带有很多“林译小说”的印记,是一种意译甚至改译,这具体表现为从某种宣传的目的出发,而不是在对外国文学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基础上来选择翻译对象;在小说的内容上,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加入一些具有鲜明情感倾向性的议论;在小说的形式上,表现出了对于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的大量借鉴,显示了鲁迅为了宣传的需要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顺应。
     如果说“五四”之前鲁迅的文章大都充满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豪侠之气,那么,在此之后,他开始更多发现“笑”的力量。《呐喊》中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包含了一定的喜剧元素,这直接造成了《呐喊》特有的叙述角度和时空结构,在这个停滞的时间、封闭的空间里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让人啼笑皆非的喜剧,而作者对于《儒林外史》“感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手法的借鉴使《呐喊》喜剧性的表层结构下,又埋藏着一种悲剧性的深挚情感,《呐喊》喜剧与悲剧的互渗有助于实现他说服读者的内在目的的,——突出人物行为的喜剧性可以让读者对我们社会的种种痼疾和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有更深刻的认识,表现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因此产生的悲壮情绪可以更好调动读者的同情心,激发他们改革现状的行动。
     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是更类似于演讲的一种文学体裁,说服性文章自然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逻辑关系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情感反应。鲁迅杂文逻辑性的主要表现是构筑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形成新与旧的鲜明对比;强调“西方”与“中国”的对照。这种逻辑建构在五四作家其实是非常普遍的,鲁迅杂文的个性特征在于其巨大的象征性和概括力。他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用极为精简的语言将之提炼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形象。
     第三章主要呈现中年鲁迅的孤独处境及他的突围努力。
     鲁迅是一个爱夜的人,夜帮助他更清楚地看到人生的一些真相:看透人类压抑心底的种种卑琐与阴暗的念头,看清革命能够真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看到人永远无法真正认识自我的悲剧,这些使鲁迅产生了巨大的虚无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与外界环境的隔离感。为改变这一心境,《彷徨》中采取了一种对话的方式,通过虚构使他在想象中完成对放弃责任和报复世人两条道路的实行,并看清楚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毅然决然的通过小说结尾与吕纬甫、魏连殳的正式告别,宣布了现实中对这两种选择的同时否定,显现出他永远无法放弃的对于他人的爱,最终获得反抗绝望的精神动力。这些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独特思想品质,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他真正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创作个性的中国现代作家。
     第四章主要演绎后期鲁迅的独特生存方式。
     某种意义上,爱和憎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以杂文创作为标志的鲁迅“中间物”的身份认定使他的爱与憎带上了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征——既是从现代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又是从中国的角度对西方文化的取舍迎拒。对鲁迅的爱与憎在内容方面逐渐演变过程的勾勒,因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时代变迁的一个侧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传统的建立过程,获得处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问题的适当态度。
     鲁迅后期的小说《故事新编》与巴赫金提到的带有狂欢色彩的庄谐体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它们的对象,或者说它们理解、评价和表现现实的出发点,是十分鲜明、时常又是十分尖锐的时代性;不是凭古老传说让读者对自己肃然起敬,而是有意地依靠经验和自由的虚构表现对传说神圣性的解构;拒绝史诗、悲剧、庄严的雄辩、抒情诗的那种修辞的统一性而表现出的杂体性和多声性,从而显现了鲁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现民族重建的理想。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有着鲜明文体意识的作家,鲁迅作品在叙事上的先锋性是有目共睹的,这具体表现为对元叙事和戏仿、拼贴等技巧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作品中这些后现代叙述方式的存在,并不能证明鲁迅在叙述技巧上要超前于西方作家。这是因为,他对于这些技巧的应用,与其说是像西方后现代作家那样,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特有哲学观念和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不如说是源于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技巧的辩证扬弃。在这方面,鲁迅对于日本之善于学习外国的肯定与竹内好等日本学者把他当成东方国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特殊国情走属于东方的现代化道路的最好代表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对话关系,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加以体会。
     总之,鲁迅杂文式生存方式,即在始终不放弃对现实关注的同时,始终用文学的方式关注现实的特点,使他与“第三种人”,与“纯粹”的左翼作家始终有着一定的距离,给我们今天更好处理文学与现实以及政治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现今“物质至上”观念冲击下,每个人都面临信仰危机的情况下,更有它的独特意义。
Lu Xun,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represented thoughtful and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pecial period a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e-modernity to modernity,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by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utlook on certain aspects, it becomes harder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his works in the original way. That how do we connect with Lu when reading his words, spiritually and essentially, therefore, turns out to be the primary issue of current research. Namely, we have to figure out the significance that Lu's works bear on modern readers, diminishing the distinctions caused by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s toward his works, thereby acquire spiritual comforts and realization of inside hopes. These issues are possible to viewed in another way. For instance, Wang Hui and some other scholars claim that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Lu's works is actually "Anti-Desperation". Then the quest to figure 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his works turns out to be asking about the origin of his fighting spirit, as well as whether it could be learned by modern people, as a source of national soul or not. Based on his strong feelings of responsibility and highly tensed spirit, Lu Xun always treat chaos and details in daily life with the view of indifference, namely to ignore the lack in material and physical respects in harsh life, but to rich his spiritual life instead. As one of the toughest guy among individualists, he's lacking of individuality according to the facts above. With regard of this, the reason why Lu felt desperate presents weak correlation with his life status, but with the destiny of country and nation. Since he's powerless in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and destination of the nation, Lu needed more power from rationality and will, hence, to make his revolution of Anti-Desperation come true. According to Xu Shou shang, this power from rationality and will depends on Lu's special emotion of love and hate. On the one hand, the aspect of hate enables him to keep fighting with the darkness, after examining the domination by ancient rulers that reflected weakness, timid behaviors and coldness of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spect of love enables him to keep something warm deep inside to realize the responsibility upon country and nation. Only with the aid of this grasp of love and hate could we find the way to walk into Lu's spiritual world, exploring the secrets that support him to keep fighting with the darkness.
     Thus, to take love and hate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emphasizes that Lu existed as one individual that is special and unique in history; secondly emphasizes that as a human being, Lu existed as a real person with real flesh and blood in the real world. Consequently, we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s life journey,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timing of transformation in thought and outlook. Lu's life journey performed like a unceasingly running river of time, full of life details and chaos that might be useful to enlighten the research of his works. In addition, as a writer, Lu expressed hi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oughts through literary method poetically. We have to understand him via this poetic path to make it more appropriate for research on a writer. Moreover, to research from love and hate in his works has profou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at would be helpful to a better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 as well as with the western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research on Lu Xun's texts, with close reading,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ory of ideology, etc., trying to approach his spiritual essence in a poetic wa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ethod he used to convey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d him. It'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Chapter One, I would discuss the influence from Lu's childhood on his writings. It's crucial to Lu Xun literature research that we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his early years. According to memories of his brothers Zhou Shuren and Zhou Jianren, Lu xun modified his childhood memory in three ways. Firstly of all, to pasting fragments of memories, Lu collected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childhood to concentrate them into one story, creating an atmosphere, which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upon him. Secondly, he guessed and deducted events might happen and write them into stories. Moreover, he made adjustments to details in the events that have already happened. According to this, Lu combined his memories with the complaints towards issues in reality, always relating to the demands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As a consequence, 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in his works perform as products filtered from true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the real memories, mingled with Lu's personal emotion of happiness and anger.
     In addition, Lu wrote more about his childhood instead of other periods in his life, which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childhood. Derived from deep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Lu's words full of energy and richness of life, presents strong curiosity and creative spirit that always breaks the tradition out of date. This creative spirit helps Lu become a confident person, reflecting profoundly on social problems as allegory of humanity. Childhood is significant to Lu's life for conceiving standard of value judgment, which affects the judgment of people and events directly and essentially. Every harsh time he intended to come back to this peculiar period of his life to acquire spiritual support and prove the rightness and adjustment of his judgments, deepening emotions of love and hate. Thus, his works is actually fulfill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emory and memorization are subject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splitting in two respects (of course, sometimes they combine as one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n the one hand, he wanted to express yearn of the past by telling stories of his childhood. On the other, he attempted to criticize on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darkness by creating and adapting ancient stories, aiming at proposing solutions for the future. The most typical works that reflect this dimension are the adoption o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ith modern styles and techniques, which makes his evolutionary faith and refuse to forget about the past together into one story. Therefore, his works of childhood memory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mirror of history. To memorize the ghost, firstly indicates that Lu Xun was such kind of person who consciously inspects into history and society and secondly, he was never arrogant for his profound introspection, but instead, he had tried all his life to overcome this orientation of writing about ghost and the past, by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that unifies people faithfully. To understand Lu better,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his unfaithfulness though, the aspect of belief turns out to be as important too.
     In Chapter Two, I intend to uncover the particular way that young Lu Xun conveyed his feelings of love and hate. In his early period of composition, Lu presented styles like translated novels by Lin Shu, which translated works according to their meanings or modified a great deal based on personal propaganda aims, instead of fu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s. As to the content of the novel, he added intentional criticism into the translation work, based on his own demands of propaganda. Similarly, as to the form of the novel, he adapted and modified the foreign works with narrative way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By diminish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foreign cultures and modern readers, the works translated by Lu Xun provide familiar styles of narration with reading habits.
     If his works composed before the May4th Movement (1919) are full of excitement and justice, the works after that perform more power of laughter. Almost each novel in the corpus Nahan contains factors of comedy, which directly form the special angels of nar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ime and space. He described several comedy scenes in ceasing time and limited space, by imitating the ironic style of Rulinwaishi. However, his works also express deep feelings of tragedy and sadness. The combination of comedy and tragedy fiercely confirms his intentionality of persuading readers and helps his words to influence them,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darkness, as well as the weakness of personality. Readers are supposed to understand him better, then, with more passion and enthusiasm,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 in actions of social revolution.
     Essays in this period are more likely to be speeches in terms of its genre. To persuade readers, Lu made more efforts to write in clear logic and serious deduction,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precise statement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he enlightened readers with the deduction of logic narrations, by construing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enlightened and the barbaric,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Although to emphasiz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is common among composition of writers in the same period with Lu Xun, he was still distinguished for enormous generalization and symbolization. He was truly good at grasping the nature of objects quickly, and describing it with the most precise words. As a result, his works are full of characters with power of expression and influence.
     I examine the solitude status of middle-aged Lu Xun in Chapter Three, as well as his endeavor of breaking through. Lu was such kind of person who loved night pretty much, since night helps him recognize truth in life, and introspect into the weakness and darkness deeply inside human soul. He realized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revolution to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gedy that people cannot know themselves truly. These provide him with huge emptiness, broad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himself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To change this psychological status, Lu adopted conversation as narrative way of his works, like the ones in Panghuang, completing his task of revenge to mass, abandon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ealizing the awful consequence of these behaviors in his imagination fictionally. He claims his choice of abandoning two ways above by conveying it in the conversation among characters in the end of the article. It indicates that Lu was unable to discard love and care for others forever, and acquire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Anti-Desperation, which constitute the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styles of his works. Because of this, he is regarded as the modern writer with special individual creativity.
     I discuss the unique living style of the aged Lu Xun in Chapter Four. To some extent, love and hate as the consequence of value judgment reflec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Represented by essay composition, Lu is regarded to be as in the middle of love and hate, which not only absorbs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sm critically, but also accept and refuse certain aspects of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o outlin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love and hate, therefore, identifies and reflects time and social changes,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ulture better and approach an appropriate attitude of issues and solution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 as well as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 named Gushixinbian is similar to the seriocomic style mentioned by Bakhtin in his theory of carnival, namely the literary genre, which is serious and facetious simultaneously, for their objects both reflect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in an ironic way. Instead of getting respect from the readers by borrowing ancient stories, he de-construed sacredness of myth and legend by intentionally composing fictions freely, relying on experience. He refused to use identification style of epic, tragedy, poem and argument, but emphasizing nonidentity and polyphony. Consequently, the ideal to reconstruct nation and dialectical abandon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fully presented in his works.
     Additionally, as a writer with specific consciousness of genre, Lu Xun performed as a pioneer of narration in modern literary, in the realm of usage of meta-narration, parody and paste, as well as other writing skills. What' crucial here, is that these skills and narrative styles are not enough to prove the perfection of Lu better that western writers of post-modernism, since these skills are not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of the western world, namely on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n unique philosophy and economy, as well as cultural aspects, but being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absorbing and abando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riting theory in the ancient time. Moreover, Japanese scholars take Lu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keeping national style in writing in modern literary composition is reasonable, which also gets positive resonance in Lu's work back. The two voices constitute so significant rel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 that need us to examine exactly.
     In conclusion, the life style of Lu Xun, namely never abandoning the focus toward reality and simultaneously reflecting the attention in a poetic way, separates him with the Left-Wing writers, providing us with an improved measure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ity. It performs unique and valuable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at our faith toward reality and life confronts with the crisis of Fetishism.
引文
①陈涌:《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的道路》,《鲁迅论》,第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④⑤同书第3、4、2页。
    ①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23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李长之:《鲁迅批判》,第34-35页,岳麓书社2009年版。
    ③绍兴一带的歇后语,“黄胖”指黄疸病人,见鲁迅致周作人信210825、210829,《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409、4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林贤治:《人间鲁迅·下卷》,第94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比如,在《阿Q正传》有这样一个情节:走投无路的阿Q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只好跳进静修庵里偷萝卜,周作人认为春末夏初的时候地里已经不可能有萝卜了,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小说化手法,许钦文却则替鲁迅解释说,那时菜地里还会有人们留作种子或没吃完的“老”萝卜。其实,鲁迅的确只是希望借助这个细节表现阿Q“求食”的艰辛和欺软怕硬义颇有些无赖的性格,是一种情节逻辑的真实,而不一定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也无须用另一种生活真实来替他辩解。参见周作人:《阿Q正传里的萝卜》,《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第10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鲁迅:《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林贤治:《人间鲁迅·上卷》,第36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28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⑤许寿裳:《怀亡友鲁迅》,《鲁迅传》,第115页,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⑥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八期(1925年1月30日)。
    ⑦鲁迅:《两地书·一五》,《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55页。
    ⑧许广平:《两地书·七八》,《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214页。
    ①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第58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②同书,第57页。
    ③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第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④林贤治:《人间鲁迅·上卷》,第47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第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⑥鲁迅:《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鲁迅全集第十卷》,第183页。
    ⑧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4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①孙郁:《鲁迅与周作人》,第17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鲁迅:《七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全集第六卷》,第4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王士菁:《鲁迅的爱和憎》,第6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同书,第64页。
    ①(美)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3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周作人:《鲁迅的笑》,《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第99-10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第1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第16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第2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钱理群:《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与鲁迅相遇》,第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⑤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3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13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郭沫若:《庄子与鲁迅》,《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第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巴人:《论鲁迅的杂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三卷》,第27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⑤同书,第280页。
    ⑥同书,第294页。
    ①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给捷克译者写的几句话》,《雪峰文集第四卷》,第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第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第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第42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②傅斯年:《随感录(四)》,《新潮》第一卷第五号(1919年5月1日)。
    ①唐弢:《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初版序》,第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周作人自编文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3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林非:《鲁迅与中国文化》,第54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①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28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顾琅川:《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第24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鲁迅:《“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第六卷》,第6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鲁迅:《两地书·二》,《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1 5页。
    ①(日)竹内好:《鲁迅》,第157页,李心峰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②李长之:《鲁迅批判》,第36-37页,岳麓书社2009年版。
    ③(日)竹内好:《鲁迅》,第157页。
    ①钱理群:《樊骏参与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②鲁迅:《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鲁迅全集第四卷》,第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葛兰西认为,“思想的有机性与文化活动的稳定性只能在下列条件中产生:知识分子与‘普通人’有一种应该存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性,即要是(原文如此)知识界能成为这些群众的有机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知识分子能对于这些群众的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原则和问题加以研究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同这些群众组成一个文化的和社会的集团。”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世界,在与群众融合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克服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重压。参见(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12页,葆熙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建人认为父亲的死与同房子京公公近乎惨烈的自杀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子京公公的死一方面加重了周伯宜的事物负担,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另一方面在他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使得他在临死前也像子京公公那样,一边喃喃地说:“呆子孙,呆子孙!”,一边用手轻轻地在自己身上拍打几下。这也造成了周建人一生的心结——父亲为什么要谴责自己?这一记忆方式与鲁迅无疑是很不相同的,也是饶富意味的。参见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鲁迅故家的败落》,第十一章:《谁是呆子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98-2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作人:《父亲的病·下》,《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上》,第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谁是呆子孙》,《鲁迅故家的败落》,第10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鲁迅全集第八卷》,第118页。
    ①贵志浩:《记忆遮蔽下的文化反思——<朝花夕拾>的互文性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4期。
    ②《鲁迅故家的败落》,第107-108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父亲的病·下》,第36-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比如,对于鲁迅难以忘怀的那段“乞食者”经历,周作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我们在皇甫庄的避难生活,是颇愉快的;但这或者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因为我在那时候是有点麻木的。”参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上》,第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2辑》,第10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日)吉田富夫:《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李冬木译,《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
    ④鲁迅:《致蒋抑卮》,《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3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
    ②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①索良柱:《重释鲁迅所经历的幻灯片事件》,《文学教育》,2008年第2期。
    ②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③卢建红:《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求索》,2006年第7期。
    ①程巍:《鲁迅:“幻灯片事件”与“国民性”的构建》,《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2010年6月9口。
    ②《鲁迅全集第七卷》,第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自传》发表于1930年,记述了鲁迅同样的情感历程,只不过在字句上与此稍有不同,或许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幻灯片事件”给鲁迅造成的心理伤害正在逐渐减小,他已经不愿再花费力气来重新讲述这一事件。
    ③《鲁迅在仙台的记录》,《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2辑》,第10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2辑》,第10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同书,第56页。
    ③同书,第62页。
    ④《鲁迅全集第八卷》,第119-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风筝》,《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87-1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建人:《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回忆大哥鲁迅》,第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周建人:《祖父活下来了》,《鲁迅故家的败落》,第158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鲁迅与弟兄》,《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第86-8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彷徨》中《弟兄》的处理也是如此,周作人认为:“这篇既然是小说,论理当然应该是诗的成分加多了,可是事实却并不如此,因为其中主要关于生病的事情都是实在的,虽然末后一段里梦的分析页带有自己谴责的意义,那却可能又是诗的部分了。(《鲁迅与弟兄》,《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第88页)许寿裳也强调:“此外,描写那凌乱的思绪,以及那一段惝怳迷离的梦境,乃是上文所述的(一)‘生发开去’,出于虚造,并非实情。”(许寿裳:《关于<弟兄》,《鲁迅传》,第149页,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①周作人:《漫画与画谱》,《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故家》,第5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周作人:《东关》,《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第252页。
    ③《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回忆大哥鲁迅》,第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⑤《升叔要求替斩》,《鲁迅故家的败落》,第8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周作人:《邬波尼沙陀》,《周作人自编文集知堂回想录·上》,第26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如果我们同意周作人的观点,《伤逝》也表现了这样的悔恨之情。
    ③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先生》,《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2辑》,第179-18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第245-24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魏泽黎:《还<一件小事>的本来面目——兼与李靖国先生商榷》,《名作欣赏》,1999年第4期。
    ②参见周作人:《范爱农》,《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里的相关记述。
    ③《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李春林:《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⑤贵志浩:《记忆遮蔽下的文化反思——<朝花夕拾>的互文性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4期。
    ①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②《野草》的最后两篇《腊叶》、《淡淡的血痕中》发表于1926年4月,《朝花夕拾》的前两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发表于1926年3月,暗示了两部作品内在的某种情感联系。
    ③赵建晖:《鲁迅在<社戏>中为什么选用儿童视角?》,《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①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②藤井省三:《鲁迅比较研究》,第158页,陈福康编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林贤治:《人间鲁迅·下卷》,第93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杨青、耿延宏:《译者参与文本艺术价值的审美创造》,《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3年8月)。
    ①鲁迅:《小约翰·引言》,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荷)望·蔼覃:《小约翰》,《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15页。
    ①《狗·猫·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日)上野阳一:《儿童之好奇心》,《鲁迅译文全集第八卷》,第4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周建人:《鲁迅与自然科学》,《回忆鲁迅》,第48-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④《鲁迅全集第八卷》,第527页。
    ①《鲁迅全集第八卷》,第5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许寿裳:《西片町住屋》,《鲁迅传》,第26页,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③《小约翰·引言》,《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8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动植物译名小记》,《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110页。
    ⑤周建人:《鲁迅与自然科学》,《回忆鲁迅》,第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⑥(日)上野阳一:《儿童之好奇心》,《鲁迅译文全集第八卷》,第5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②肖俊:《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论鲁迅小说的童年视角》,《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09年3月)。
    ③《小约翰》,《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第2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德)至尔·妙伦:《小彼得》,许霞(许广平)译,鲁迅校改,《鲁迅译文全集第五卷》,第1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在《东关》中,周作人详细介绍了鲁迅是如何对原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如由事实上只是和长妈妈或闰土的父亲一起去,改为阖家出门看会,以扩大欢乐气氛被破坏的程度。由事情发生时的10岁改为7岁,减小年龄以增大此事造成的心理创伤等等,来表现他鲁迅如此“小题大做”的不甚理解。
    ②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第100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③周建人:《四世同堂》,《鲁迅故家的败落》,第58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鲁迅:《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同》,《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致母亲》,《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490页。
    ③《致母亲》,《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190页。
    ④《致母亲》,《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233页。
    ①《致母亲》,《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2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十四卷》,第317页。
    ③周作人:《童话略论》,《周作人自编文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姜彩燕:《试比较鲁迅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翟瑞青:《童年经验和鲁迅的文学创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江红英:《梦中化城的永恒魅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2期(2004年4月)
    ③姜彩燕:《试比较鲁迅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顾琅川:《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周明鹃:《论怀旧写作的哲学意蕴与历史性本质》,《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第2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七卷》,第3页。
    ③《坟·题记》,《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页。
    ①《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丽华:《鲁迅与萧红的故乡情结》,《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1期。
    ①《伪自由书·后记》,《鲁迅全集第五卷》,第19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热风·题记》《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08页。
    ①《鲁迅全集第六卷》,第634页。
    ②邱焕星:《错位的批判:鲁迅与“青年必读书”论争》,《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①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②张德明:《时间、追忆与身份认同——从荷马、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笔下的三个经典细节说起》,《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1卷第4期(2008年7月)。
    ③(加)查尔斯·泰勒:《两种现代性理论》,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第1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第3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鲁迅:《难行与不信》,《鲁迅全集第六卷》,第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第三卷》,第260页。
    ①(美)戴尔·卡耐基:《演讲的技巧》,第143页,张志雄、李文科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鲁迅:《几条“顺”的翻译》,《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鲁迅:《小彼得·序言》,《鲁迅译文全集第五卷》,第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七卷》,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法)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第1页,陈筱卿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第6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鲁迅曾在《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中介绍了宋话本中“得胜头回”四种基本构成方式:“以略相关涉的诗词引起本文”、“以相类之事引起本文”、“以较逊之事引起本文”和“以相反之事引起本文”(《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见“得胜头回”大概是起到一种铺垫的作用,以引导读者更快进入故事,更好了解故事的深层寓意,这和他在翻译小说的开头加入介绍、议论性质的文字有相似之处。
    ②《地心游记》,第40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第7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第2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八卷》,第5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第24-25页,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②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6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③同书,第72页。
    ④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5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国沉思梁启超读本》,第1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同书,第78页。
    ④汪晖:《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汪晖自选集》,第4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同书,第143页。
    ③(日)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第5页,李冬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①孙郁:《鲁迅与周作人》,第12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鲁迅译文全集第一卷》,第10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第56页,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7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毅:《鲁迅:悲剧感与幽默感》,《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期。
    ②张华:《鲁迅与尼采悲剧观比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为2005年版。
    ①靳新来:《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沈光明:《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阿Q正传>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漫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③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第14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第21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第132-13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呐喊》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现代日本小说集》中的一些文章,如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则1918年1月发表于日本的《新潮》杂志上,《阿末的死》更早一些(1916年1月《白桦》)。《呐喊》正式结集出版的时间是1923年8月,《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至少说明,鲁迅在写作《呐喊》时,一定程度上是会受到《现代日本小说集》各种理论观点、文学技巧等的影响的。
    ③《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第3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第107页,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
    ①(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42页,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第二版)》,第9-10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英)谢伊·麦康农:《演讲的艺术》,第134页,贾宗谊、卢爱君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第147页,鄢爱华、张书珩译,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⑤《鲁迅作品的黑暗面》,《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3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随感录·四十二》,《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根据周作人的记述:鲁迅“所作随感录大抵署名‘唐俟’,我也有几篇是用这个署名的,都登在《新青年》上,后来这些随感编入《热风》,我的几篇也收在内,特别是三十七八、四十二三皆是。”(《关于鲁迅》,《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第122页。)虽然周作人的记忆也可能会存在偏差,如《随感录·三十八》的署名不是“唐俟”,而是“迅”,但学界普遍认为他的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过,既然鲁迅仍然默认将其收入《热风》,而且这些文章也与鲁迅的其他作品构成了内在的共鸣,说明鲁迅是认可其中的观点的,可以看作是鲁迅思想的一部分。
    ②《随感录五十九·“圣武”》,《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71页。
    ①《随感录·四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随感录·四十九》,《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54-355页。
    ③《随感录·四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49页。
    ④(美)理查德·海勒:《演说的技巧》,第187页,爱丁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⑤陈铁生:《拳术与拳匪——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转引自《鲁迅全集第八卷》,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随感录·四十三》,《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46页。
    ③《随感录·四十一》,《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40页。
    ①《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道路》,《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23页。
    ③《随感录·四十一》,《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41页。
    ④《随感录六十一·不满》,《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75-376页。
    ⑤《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38页。
    ⑥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八卷》,第111-112页。
    ①《随感录·五十九》,《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钱玄同:《随感录·十六》,《新青年》5卷1号(1918年7月15日)。
    ③《随感录·五十》,《新育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④《随感录·三十》,《新青年》5卷3号(1918年9月15日)。
    ①陈独秀:《学术与国粹》,《每周评论》,1918年4月15日。
    ②《学术独立》,《每周评论》,1918年7月15日。
    ③《北京十大特色》,《每周评论》,1919年6月1日。
    ④刘半农:《随感录·七》,《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15日)。
    ①《随感录·十五》,《新青年》5卷1号(1918年7月15日)。
    ②(美)哈雷特·密尔斯:《鲁迅:文学与革命——从摩罗到马克思》,《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9页。
    ③李长之:《鲁迅批判》,第75页,岳麓书社2009年版。
    ④鲁迅:《两地书·一二》,《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李长之:《鲁迅批判》,第6页,岳麓书社2009年版。
    ①(日)藤井省三:《鲁迅比较研究》,第10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参见翁志鹏:《<野草>与佛典》,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中有关佛典中的曼陀罗花的考证。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七卷》,第121页。
    ②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第52-53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③鲁迅:《谈蝙蝠》,《鲁迅全集第五卷》,第212页。
    ①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写于深夜里》,《鲁迅全集第六卷》,第5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00-501页。
    ③杨义:《<庄子>还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①张闳:《<野草>的空间意象与文明颓败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4期。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7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迁葬》、《小兄弟》、《小照》和《孤独者》、《祖母》等章节,以及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五章《孤独者》的相关记述。
    ②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提到:“我所用的笔名也不只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其中“神飞”可以和“申飞”看作是同一个名字。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10页。
    ③钱理群:《“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及其他》,《鲁迅作品十五讲》,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钱理群:《“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及其他》,《鲁迅作品十五讲》,第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罗华:《文化重复困境中的叙事反思——在<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之间》,《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72页。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国玲:《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以<离婚>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比较为例》,《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①(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第37页,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②(美)帕特里克·哈南:《鲁迅小说的技巧》,《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3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朱郁文:《从<伤逝>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第10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0-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第151页,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全集第三卷》,第5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第22页,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茅盾全集第一卷·小说一集》,第4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王建:《人性世界的艺术审视与再现——路翎小说艺术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②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第6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冯至:《伍子胥》,《冯至选集第一卷》,第314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冯至选集第一卷》,第320-321页。
    ③王卫平,徐立平:《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新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第1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①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27-3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殷国明:《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③鲁迅:《<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六卷》,第536页。
    ④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54页。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第1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②《论语·泰伯第八》里孔子对禹是这样评价的:“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第115页,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鲁迅:《扣丝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第5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全集第二卷》,第422-423页。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第158-15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第544页,陶铁柱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①王洪岳:《元叙事与互文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4年11月)。
    ①《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肖莉,林钰婷:《元叙述:叙述者“侵入式”叙述与传统叙述的似真性》,《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德)布莱希特:《幻觉与共鸣的消除》,《布莱希特论戏剧》,第184页,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②王洪岳:《元叙事与互文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4年11月)。
    ①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第14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温瑞萍:《<史记>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③如研究界对《知识即罪恶》是科学幻想小说,小说还是杂文的讨论,参见谢介龙:《鲁迅研究小札(二则)》,《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6期:吴作桥:《<智识即罪恶>仍应编入<热风>中——与胡尹强先生商榷》,《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11期等等。
    ①彭定安:《鲁迅杂文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②(荷)D·佛克马:《俄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2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捷)雅罗斯拉夫·普实克:《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第470-471页。
    ④鲁迅:《致台静农》,《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7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永兵:《影响与误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新潮作家的时间塑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第1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26页,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169-170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16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第32页,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③李怡:《1907:周作人“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两地书·六六》,《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187-1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坏孩子和别的奇闻·前记》,《鲁迅全集第十卷》,第4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第12页,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③(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七卷)》,第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第133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①顾琅川:《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同书,第71页。
    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5-6页,葆熙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同书,第7页。
    ⑤(日)厨村白川:《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第24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日)《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文全集第二卷》,第25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同书,第251-252页。
    ③邱焕星:《错位的批判:鲁迅与“青年必读书”论争》,《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④鲁迅:《竖琴·前记》,《鲁迅译文全集第6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鲁迅译文全集第6卷》,第11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同书,第116页。
    ③鲁迅:《致王志之》,《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4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第287页,王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泽厚:《胡适陈独秀鲁迅》,《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112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期。
    ①(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第3页,徐文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②罗岗:《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日)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第28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孙郁:《鲁迅与周作人》,第17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王鹏权:《“娱乐至死”风潮考问文化业责任担当》,《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7期。
    ①钱理群:《让自己更有意义地活着——“90后”中学生“读鲁迅”的个案讨论》,《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7期。
    ②吴效刚:《怅恨世情与文化批判——论老舍小说的叙述形态》,《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③陶杰:《何谓“软实力”?》,《南风窗》,2011年第13期。
    ④戴木才:《时代大变革离不开思想文化创新》,《南风窗》,2011年第13期。
    ⑤(英)罗素:《西方哲学史》,第11-12页,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译文全集(8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周作人自编文集(32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人口述;周晔编写:《鲁迅故家的败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周建人:《回忆大哥鲁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周建人:《回忆鲁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4年出版。
    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5辑)》,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986年出版。
    许寿裳:《鲁迅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林贤治:《人间鲁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朱正:《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朱正:《周氏三兄弟:三兄弟的三种价值取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5卷1分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990年出版。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下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002年版。
    李长之:《鲁迅批判》,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
    王瑶:《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涌:《鲁迅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日]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李冬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士菁:《鲁迅的爱和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郁:《鲁迅与周作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日]藤井省三:《鲁迅比较研究》,陈福康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张华:《鲁迅和外国作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旭东:《鲁迅与英国文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顾琅川:《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贵志浩:《记忆遮蔽下的文化反思——<朝花夕拾>的互文性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4期。
    (日)吉田富夫:《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李冬木译,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索良柱:《重释鲁迅所经历的幻灯片事件》,文学教育,2008年第2期。
    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卢建红:《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求索,2006年第7期。
    程巍:《鲁迅:“幻灯片事件”与“国民性”的构建》,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2010年6月9日。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李 春林:《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赵建晖:《鲁迅在<社戏>中为什么选用儿童视角?》,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杨青、耿延宏:《译者参与文本艺术价值的审美创造》,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3年8月)。
    姜彩燕:《试比较鲁迅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翟瑞青:《童年经验和鲁迅的文学创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江红英:《梦中化城的永恒魅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2期(2004年4月)
    周明鹃:《论怀旧写作的哲学意蕴与历史性本质》,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刘丽华:《鲁迅与萧红的故乡情结》,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1期。
    邱焕星:《错位的批判:鲁迅与“青年必读书”论争》,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张德明:《时间、追忆与身份认同——从荷马、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笔下的三个经典细节说起》,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1卷第4期(2008年7月)。
    王毅:《鲁迅:悲剧感与幽默感》,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期。
    张华:《鲁迅与尼采悲剧观比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靳新来:《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沈光明:《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阿Q正传>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漫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翁志鹏:《<野草>与佛典》,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杨义:《<庄子>还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张闳:《<野草>的空间意象与文明颓败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4期。
    罗华:《文化重复困境中的叙事反思——在<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之间》,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张国玲:《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以<离婚>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比较为例》,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朱郁文:《从<伤逝>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
    王建:《人性世界的艺术审视与再现——路翎小说艺术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王卫平,徐立平:《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新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殷国明:《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王洪岳:《元叙事与互文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4年11月)。
    肖莉,林钰婷:《元叙述:叙述者“侵入式”叙述与传统叙述的似真性》,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温瑞萍:《<史记>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吴作桥:《<智识即罪恶>仍应编入<热风>中——与胡尹强先生商榷》,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11期。
    彭定安:《鲁迅杂文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王永兵:《影响与误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新潮作家的时间塑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李怡:《1907:周作人“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李春林:《角色同—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期。
    罗岗:《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鹏权:《“娱乐至死”风潮考问文化业责任担当》,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7期。
    钱理群:《让自己更有意义地活着——“90后”中学生“读鲁迅”的个案讨论》,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7期。
    吴效刚:《怅恨世情与文化批判——论老舍小说的叙述形态》,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陶杰:《何谓“软实力”?》,南风窗,2011年第13期。
    戴木才:《时代大变革离不开思想文化创新》,南风窗,2011年第13期。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邵牧君、齐宙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
    [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德]尼采:《苏鲁支语录》,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第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鄢爱华、张书珩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尔·卡耐基:《演讲的技巧》,张志雄、李文科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查德·海勒:《演说的技巧》,爱丁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英]谢伊·麦康农:《演讲的艺术》,贾宗谊、卢爱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李元授、
    邹昆山:《演讲学(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徐洪兴:《孟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