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1网络环境下语文思维培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物理学家劳厄曾明确地指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1毫无疑问,剩下来的就是各种能力(自然也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语文思维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已经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教学机构的一致认可,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现状却并未尽如人意。
     以网络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和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它不仅为语文思维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原始思维素材和更多的语言实践内容,也有利于实现更自如的思维视角切换。随着先进的1:1网络环境走入课堂,探讨如何通过技术环境下的常规教学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认为,要想为1:1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思维培养提出应用指导策略,必须首先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梳理语文思维是什么,语文思维的特点和机制是怎样的。
     教学环境变了,语文思维的本质和基本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无论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还是在传统的黑板、纸笔教学环境下,只有首先弄清语文思维的本质才能讨论如何促进语文思维之养成。
     基于对语文一线课堂教学实践的长期而大量的观察,广泛涉猎有关心理学、美学、哲学、文艺理论、符号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梳理出语文思维的要素、特点和机制。这种梳理和研究不是立足于大而全的面面俱到,而是集中研究感触深刻、典型的思维方式及其培养策略。
     第二,分析1:1网络环境对语文思维培养的支撑作用。
     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丰富生动的直觉体验,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面对整个世界。然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直觉体验,它本身更是促进语文思维培养的认知工具。通过网络环境提供拓展阅读资源、设计随堂写话活动,师生可共同构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让阅读来拓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各种图式的感悟和内化,勾连起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经验,帮助学生生成自己对世界的特有的意向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创作奠定基础。学生在有感悟、有思考、有灵感的状态下,他们的写作就可以充满创造性、更富于感染力和有意义;而通过写作,学生们对于阅读也会更加有兴趣,理解会更深入、想象会更宽广丰富。”2
     第三,制定分文体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在明确了语文思维本质的基础上,如何利用1:1网络环境去促进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在并未具有序列和结构关系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率、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这仍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各种文体特点的学习和梳理,制定出分文体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以便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设计教学,实现对人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Developing think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education. Physicist Laue hasmade it clear that:"It's important not to acquire knowledge but the development of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all things forgotten when the remainingdow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remaining thinking skills. Language thinking as animportant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the unanimous approval of domesticand foreign expert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and teaching practice status quo does not keep pace.
     IT-based on network and multimedia provides a tremendous opportunity for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IT givesLanguage Thinking more original thinking material and more language practicecontent,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achieving a more comfortable thinking perspectiveswitch. With the1:1network environment into the classroom, to explore ways todevelop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issue. This studysuggests that we must solve three problems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guidanceof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in the1:1network environment:
     The first, combing what is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and mechanism of it.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change in abasic 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We discuss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ingof it only by kn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either in the IT environment, or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eases out the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the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observation on theChinese language front-lin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ensive study on psychology,aesthetics, philosophy, literary theory, semiotics, and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The sorting out and researching is not based on a large and exhaustive study, butrather focused on the feeling profound, a typical way of thinking and training strategy.
     Second, analysising of the supporting role of1:1network environment todeveloping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brings a rich and vivid intuitive experience in Chineselanguage classroom and gives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face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network multimedia technology for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is not onlyintuitive experience, but also cognitive tools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With the expand resource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words appropriately designedeveryda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actic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n this mode, students can integrate the reading and the writing. Reading trulybecome the basis for writing. Reading can enrich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inspire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about various schemata, and colludebetwee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author’s experience, and helpstudents generate their own unique intention about the world, so as to lay the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elf-creation. Students’ articles can be creative, appealing andmeaningful because they have the perception, thinking, inspiration. On the other hand,students will be more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imagine broader.
     Third, putting forward the sub-stylistic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teachingstrategies.
     On the research base of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we need to explore in detailabout how to use the1:1network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goals of this teaching, especially how to achieve their goals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at has n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ofthe text. This paper has studied and teased out various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utforward Sub-stylistic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grasp the text's core values and training on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引文
1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续),大学物理,2000年12月。
    3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续).大学物理,2000年12期。
    4郭海燕,新课程背景下民族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思维培育,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4月。
    5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6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7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8卫灿金,《语文思维教学论》(冉正宝)序言之二,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卫灿金,《语文思维教学论》(冉正宝)序言之二,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1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2曾祥芹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5。
    13李建东,《文章鉴赏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9。
    14黄耀红,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1月。
    15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6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7.陈新夏等著,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18.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9.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0.[苏]雅科布松.王玉琴等译.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8.
    21.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2.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15。
    23.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24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25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26初中“语文思维训练”实验报告,1995年第5期
    27朱光潜,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2)。
    28朱作仁,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6月
    29黄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训练,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30廖昌燕,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中学语文,1998年4月。
    31刘晋生,语文思维的科学训练与培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
    33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4冉正宝、古晓君、董芳远,师范生全形思维结构与语文思维关系的阐释,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4月。
    35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2.01。
    36程勇,借助电影锻炼语文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8月。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度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电影与文学文本相似性研究》,项目主持人:程勇。
    37胡皓,浅谈电影课对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促进作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38王萍,读图时代:语文思维训练的应对与发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39程勇,借助电影锻炼语文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8月。
    40胡皓,浅谈电影课对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促进作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41王萍,读图时代:语文思维训练的应对与发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42本部分综述内容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丁杰博士的研究综述。
    43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
    56。
    44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6-57。
    45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6-57。
    46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
    59。
    47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9。
    48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49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28。
    50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69-70。
    51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70。
    52马力,《儿童文学符号所指的模糊性》,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5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3,转引自马力,《儿童文学符号所指的模糊性》,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54马力,《儿童文学符号所指的模糊性》,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55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0-81,转引自马力,《儿童文学符号所指的模糊性》,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56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57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8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59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216。
    60宋晓蓝,《论文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月。
    61宋晓蓝,《论文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月。
    62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7。
    63张守海,《试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4宋晓蓝,《论文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月。
    65张守海,《试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6张守海,《试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7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8陈斯金,《谈文学思维的情感取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六期。
    69李传龙,形象思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70陈斯金,《谈文学思维的情感取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六期。
    71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14页,膝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73张达.论艺术思维是情感思维[J].理论学刊,2001,(2):116-119,转引自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74孙兰欣,《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3月。
    75尹鑫,《思维创新艺术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96,转引自《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孙兰欣,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3月。
    76孙兰欣,《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3月。
    77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8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50。
    79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50。
    80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50。
    81孙兰欣,《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3月。
    82孙兰欣,《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3月。
    83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63。
    84李传龙,《形象思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85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6温婷,论苏姗·朗格符号论美学的艺术创造理论,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9期。
    87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绪论:18
    88《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摘要:2。
    89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译者序言。
    90《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摘要:2。
    91Ern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1,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p.50.
    92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04。
    93邹平,形象思维的语符化过程——作家的文学思维。
    94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07-208。
    95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96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97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98诗歌鉴赏(全)
    99颜丙芹、程桂红,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诗歌鉴赏技巧浅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年9月。
    100颜丙芹、程桂红,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诗歌鉴赏技巧浅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年9月。
    101颜丙芹、程桂红,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诗歌鉴赏技巧浅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年9月。
    102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103《中国小百科全书(7):思想与学术》
    104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105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6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7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08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唐涛博士的学位论文《身体思维论》的研究成果,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9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1962.p169,转引自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10[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111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23。
    112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9。
    113陈晓南译,《叔本华论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第158页,转引自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9。
    114陈晓南译,《叔本华论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第159-160页,转引自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9。
    115詹姆士.心理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25、449。
    116詹姆士.心理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25、449。
    117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37。
    118[美]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张志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84页,转引自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19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4。
    120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8。
    121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24。
    122邹平,形象思维的语符化过程——作家的文学思维。
    123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8。
    12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14页,膝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5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0。
    126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0。
    127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0。
    128赵克明,《象征:文学创作的思维艺术》,文学修养,2010年11、12期。
    129[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42,转引自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130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131赵克明,象征:文学创作的思维艺术,文学修养,2010年11、12期。
    132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133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134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135恩格斯:《给哈克亲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页),转引自秦旭卿,论象征,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136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37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38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39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7。
    140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7。
    141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20。
    142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70。
    143[法]萨特,《想象心理学》,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25。
    144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90。
    145李建东,《文章鉴赏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
    146李建东,《文章鉴赏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
    147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165。
    148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49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绪论2-3。
    150百度百科——意境
    151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绪论7-9。
    152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3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4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5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6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7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8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9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39。
    160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专集》第二十二册,《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19,转引自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68。
    161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06。
    162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07。
    163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89。
    164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6。
    165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谢冬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66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6-57。
    167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
    59。
    168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59。
    169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谢冬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0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谢冬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1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谢冬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2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谢冬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3韩刚,语言学习与直觉思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74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5金秋,语言形式的直觉感悟,山东教育,1998年24期。
    176金秋,语言形式的直觉感悟,山东教育,1998年24期。
    177金秋,语言形式的直觉感悟,山东教育,1998年24期。
    178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28。
    179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1。
    180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181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182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24-125。
    183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24-125。
    184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98。
    185本部分内容参考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18-141。
    186[德]黑格尔,《美学》,1卷,朱光潜译,25页,转引自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27。
    187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88陈殿玺,语感和语文思维——语文教学的核心,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189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07-109
    190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9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02。
    192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93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月。
    194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95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徐特立研究,2004年第2期。
    196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徐特立研究,2004年第2期。
    197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徐特立研究,2004年第2期。
    19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9,转引自黄文娟,《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199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徐特立研究,2004年第2期。
    200黄文娟,《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201Spivey, N. N. Transforming texts: Constructive processe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J]. written Communication.1990.(7):256-287,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3Kucer Stephen B. The Cognitive Base of Reading and Writing.In James R. Squire(ed). The Dynamics ofLanguage Learning. Urbana Ⅲ: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and Comntmieation.1987:28,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4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5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6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7南西·纳尔逊·斯皮维.书面语言:一种建构主义观[A],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高文,徐斌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4.
    208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09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0.
    210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11史立,《图式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功用和应用方法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21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45-46页,转引自史立,《图式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功用和应用方法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213本部分内容,作者已经发表在《以“跨越式”试验建构卓越课堂文化》,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6期。
    214杨海棠,从“阅读本位”走向“写作本位”——读写结合教学的审视与前瞻,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0年05期。
    2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16杨海棠,从“阅读本位”走向“写作本位”——读写结合教学的审视与前瞻,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0年05期。
    217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5页。
    218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5页。
    219湘子译注.增广贤文[M]岳麓书社.2005.110.
    220胡适.怎么读书[A]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C]中华书局.1998:97.
    22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5页。
    22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6页。
    223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6页。
    224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7页。
    22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6,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26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7页。
    227刘永斋,《读写结合训练的三种类型》[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4),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28南岩,《读写结合的三条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29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30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5。
    23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98页。
    23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5.
    233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
    234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
    235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
    236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
    237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
    238百度百科“文学体裁”,http://baike.baidu.com/view/454693.htm
    239百度知道“文学体裁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优缺点各是什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8739399.html
    240百度知道“文学体裁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优缺点各是什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8739399.html
    241于虹,《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目录2-3页。
    242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缓绳[N].中国教育报2004-07-08.
    243陈寿江,论话题作文的淡化文体与语文的读写教学,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2-107页。
    244黄伟,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语文建设,9-12页。
    245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语文建设,2008.1,38-40页。
    246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语文建设,2008.1,38-40页。
    247邱祖锡,中学语文教学要教出各种文体的“不同味道”,蒙自师专学报,1990年6月第7卷第1期。
    248于虹,《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9-128页。
    249于虹,《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50-153,166-170页。
    250于虹,《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41-255页。
    251于虹,《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81-294页。
    252孙聪、钟家莲,语文科文言文教学内容“基本结构”设想,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0期,32-35页。
    253许先则,把“根”留住——也谈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9月,27-31页。
    254百度百科“文言文”,http://baike.baidu.com/view/9011.htm
    255百度百科“文言文”,http://baike.baidu.com/view/9011.htm
    256百度百科“古诗词”,http://baike.baidu.com/view/902166.htm
    257余光中,掌上雨,香港:香港文艺书屋,1975,转引自:施春晖,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教学与管理,2011年4月,41-43页。
    258伏斐,感悟文言文不同文体教学方法的异同,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23卷第1期,76-77页。
    259吴妍,神话叙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14-18页。
    260[美]R·蔡斯.神话研究概况[A].[美]约翰·维克雷.神话与文学[C].潘国庆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3,转引自:吴妍,神话叙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14-18页。
    261杨春艳,神话思维与神话,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43-47页。
    262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45-51页。
    263杨海涛,中国古代审美意象与神话思维,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5月,140-142页。
    264杨春艳,神话思维与神话,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43-47页。
    265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45-51页。
    266详见本文第二章“语文思维的机制”。
    267参见第二章第二节(二)创造艺术符号。
    268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45-51页。
    269陈寿江,论话题作文的淡化文体与语文的读写教学,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2-107页。
    270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儿童诗。
    271刘艳玲,略谈儿童诗的意象与意境,淄博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31页。
    272刘艳玲,略谈儿童诗的意象与意境,淄博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33页。
    273刘艳玲,略谈儿童诗的意象与意境,淄博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33页。
    274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童话。
    275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童话。
    276姚晋婷,由中外童话分析童话思维与原始思维的联系性,安徽文学,2010年第5期,295‐296页。
    277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0‐151。
    278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0‐151。
    279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0。
    280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0。
    281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0。
    282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7。
    283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儿童小说。
    284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童话。
    285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儿童故事。
    286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2。
    287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88耿丽蓉.试论文言文语感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89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文言文。
    290肖连珠.教出“本色”文言文[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89-90页。
    291吴风芹.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1.
    292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古诗词。
    293滕守尧著,李泽厚主编,《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94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45-51页。
    295见本章(一)文体思维方式浅析·几种常见文体的思维特点·神话。
    296李欣复,女娲神话之流布及现代解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杜汉魁,王玉珍等.初中“语文思维训练”实验报告[J].前沿,1995,(5):87-93.
    [2]陈宝莲.在合作探究中造就语文思维——李白诗歌活动课教学浅探[J].科技信息,2009,(16):281-282.
    [3]陈殿玺.语感和语文思维——语文教学的核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54-57.
    [4]陈斯金.谈文学思维的情感取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25(6):123-125.
    [5]程勇.借助电影锻炼语文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36-39.
    [6]董燕.培养语文思维能力之我见[J].读与写,2010,7(3):86.
    [7]杜艳霞.论启发式教学模式与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汇文教,2008,(10):105.
    [8]韩刚.语言学习与直觉思维[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1):88-93.
    [9]韩满琦.阅读教学中语文思维素养的培养[J].双语学习,2007,(9):94.
    [10]胡皓.浅谈电影课对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促进作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69-72.
    [11]黄琼.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12]黄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训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119-121.
    [13]黄文娟.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98-99.
    [14]黄雪峰.感悟——点燃学生语文思维的火花[J].教育科研论坛,2007,(6):30-31.
    [15]金秋.语言形式的直觉感悟[J].山东教育,1998,(24):23.
    [16]李国文.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20.
    [17]廖昌燕.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J].文学教育,2010,(8):122.
    [18]刘晋生.语文思维的科学训练与培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1):64-65.
    [19]刘静杰.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J].才智,2010,(24):2.
    [20]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80-191.
    [21]刘永斋.读写结合训练的三种类型[J].河北科研,1999,(4):16-18.
    [22]罗定中学语文课题组.形象直观与抽象思维——电教媒体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4,(3):71-75.
    [23]马力.儿童文学符号所指的模糊性[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4):1-3.
    [2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2,(1):9-13.
    [25]孟宪玉.浅谈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7):37.
    [26]莫艳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学科教学在线,2010,(7):92-93.
    [27]南岩.读写结合的三条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41-42.
    [28]裴先杰.谈过渡期语文思维习惯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1):34.
    [29]冉正宝.论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3):79-81.
    [30]冉正宝.语文思维网络及其对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1):55-58.
    [31]冉正宝、古晓君、董芳远.师范生全形思维结构与语文思维关系的阐释[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1(2):82-85.
    [32]邵淑媚.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今日科苑,2008,(2):281.
    [33]史立.图式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功用和应用方法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4]宋晓蓝.论文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54-57.
    [35]孙兰欣.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0,25(1):14-16.
    [36]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7]唐涛.身体思维论[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8]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59-61.
    [39]王萍.读图时代:语文思维训练的应对与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2):46-48.
    [40]卫灿金、郝丽琴.苏霍姆林斯基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68-72.
    [41]卫灿金、王建英.于漪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6):83-86.
    [42]温婷.论苏姗·朗格符号论美学的艺术创造理论[J].文化艺术研究,2008,(25):73-74.
    [43]谢冬冰.逻辑语言的直觉源头——兼论语言的表现性与艺术性之关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6):48-51.
    [44]于沛文.提倡语文思维,加强品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00.
    [45]张达.论艺术思维是情感思维[J].理论学刊,2001,(2):116-119.
    [46]张守海.试述文学语言的超越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4):48-49.
    [47]张小芳.试论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J].读与写,2009,6(7):97.
    [48]赵克明.象征:文学创作的思维艺术[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z6):107-109.
    [49]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50]朱作仁.谁在抽象地思维——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杭州大学学报,1985,15(3):124-132.
    [51]朱作仁.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杭州大学学报,1982,12(2):105-114.
    [52]诸小霞、于琴妹.高级英语教学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6):105-108.
    [53]邹平.形象思维的语符化过程——作家的文学思维[J].文学评论,1987,(6):116-124.
    [54]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38-40.
    [55]百度百科.文学体裁[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54693.htm.
    [56]百度知道.文学体裁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优缺点各是什么?[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8739399.html
    [57]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缓绳[N].中国教育报.2004-07-08
    [58]陈寿江.论话题作文的淡化文体与语文的读写教学[J].毕节学院学报,2008,(6):102-107.
    [59]黄伟.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J].语文建设,2009,(1):9-12.
    [60]邱祖锡.中学语文教学要教出各种文体的“不同味道”[J].红河学院学报,1990,7(1):82-84.
    [61]孙聪、钟家莲.语文科文言文教学内容“基本结构”设想[J].现代教育论丛,2010,(10):32-35.
    [62]许先则.把“根”留住——也谈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5):27-31.
    [63]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4):41-43.
    [64]伏斐.感悟文言文不同文体教学方法的异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1):76-77.
    [65]吴妍.神话叙事[J].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18.
    [66][美]约翰维克雷.神话与文学[C].潘国庆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3):.
    [67]杨春艳.神话思维与神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3-47.
    [68]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J].晋阳学刊,2000,(6):45-51.
    [69]杨海涛.中国古代审美意象与神话思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9(3):140-142.
    [70]肖连珠.教出“本色”文言文[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89-90.
    [71]百度百科.“文言文”[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011.htm
    [72]百度百科.“古诗词”[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02166.htm
    [73]耿丽蓉.试论文言文语感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2.
    [74]吴风芹.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1.
    [75]刘艳玲.略谈儿童诗的意象与意境[J].淄博师专学报,2006,(3):31-35.
    [76]姚晋婷.由中外童话分析童话思维与原始思维的联系性[J].安徽文学,2010,(5):295-296.
    [77]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J].徐特立研究,2004(2):51-54.
    [78]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续)[J].大学物理,2000,19(12):37.
    [79]杨海棠.从“阅读本位”走向“写作本位”——读写结合教学的审视与前瞻[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0(5):11-13.
    [80]姚远、尉小荣、丁杰.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策略——《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深度点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1):52-53.
    [81]姚远、王水发、吴焕庆.以“跨越式”试验建构卓越课堂文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2(6):101-104.
    [82]姚远、徐世东、袁磊.“语文思维”及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57-58.
    [83]李欣复.女娲神话之流布及现代解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431-435.
    [84]百度知道.金木水火土,怎么个相生相克法?[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659805.html
    [85]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王士平.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续)[J].大学物理,2000(12).
    [86]郭海燕.新课程背景下民族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思维培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4).
    [87]黄耀红.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建构[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1).
    [88]宋晓蓝.论文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1).
    [89]颜丙芹、程桂红.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诗歌鉴赏技巧浅谈[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9).
    [90]王炳社.象征的艺术隐喻本性及其营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91]温婷.论苏姗朗格符号论美学的艺术创造理论[J].文化艺术研究,2008(9).
    [1]卫灿金.语文思维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德]黑格尔.美学[M]:第1卷.朱光潜译.
    [3][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4][法]萨特.想象心理学[M].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5][美]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苏]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王玉琴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8]曹文轩.思维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9]叔本华论文集[M].陈晓南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
    [10]恩格斯.给哈克亲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陈新夏等.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12]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3]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教育[C].中华书局.1998
    [19]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20]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2]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3]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4]李传龙.形象思维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25]李建东.文章鉴赏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6]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8]彭华生.语文教育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9]冉正宝.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0]冉正宝.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膝守尧、朱疆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滕守尧著,李泽厚.审美心理描述(M):膝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4]湘子译注.增广贤文[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5]谢冬冰.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6]叶圣陶、夏丐尊.文心[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37]尹鑫.思维创新艺术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8]詹姆士.心理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9]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1]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5]【美】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6]【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7](德)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M]:陈晓南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48]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9]余光中.掌上雨[C].香港:香港文艺书屋,1975
    [50]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Ernst Cassirer.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vol.1,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1953,50.
    [2]Merleau-Ponty.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 Routledge,1962,169,转引自唐涛,《身体思维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3]Spivey, N. N.Transforming texts: Constructive processe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J].writtenCommunication.1990(7):256-287,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4]Kucer Stephen B.The Cognitive Base of Reading and Writing.In James R. Squire(ed). TheDynam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Urbana Ⅲ: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andComntmieation.1987,28,转引自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Activating children's thinking skills (ACTS): The effects of an infusion approach to teachingthinking in primary school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9,79(2):329–351.
    [6]Educating Adaptable Minds: How Diversified Are the Thinking Preferences of Interior DesignStudents? Journal of Interior Design.2010,35(3):21–32.
    [7]Mind and Anti-Mind: Why Thinking Has No Functional Definition.Midwest Studies InPhilosophy.1984,9(1):283–328.
    [8]Effects of a ‘Learn to Think’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81(4):531–557.
    [9]Is thinking merely the action of language mechanism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100(S1):169–180.
    [10]Pseudo-Existential Writings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Theory.1973,23(3):240–259.
    [11]Main Text,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s1):1–202.
    [12]Writing affects the brain network of reading in Chinese: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study.Human Brain Mapping.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29FEB2012Psychology of Literacy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Handbook of Psychology.Published Online:15APR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