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理论的创新应源于文学文本观照方式的创新。文学文本问题是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基础问题,也是本土化理论话语生成的前提,特别是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正处于传播方式电子化、信息编制数码化、交流对话网络化的空间优位的后理论时代,文学文本研究对文艺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论文以文艺学知识生产中的“问题”为主线,强化文本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对文本进行动态而非静态、开放而非封闭、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深入思考本土化、民族化文本研究的特点、规律及走向;同时,通过对文本个案的扎实、细致研读,在其“裂隙”处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创造性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命题,重新阐释一些经典文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前言就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点作了说明。
     第一章: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中的文本问题。分析当代文学理论失语及批评困境的根源,敞亮问题症结,突显出文本研究重要性,并从文学研究与文本问题的关系出发,综合论证文本研究的合法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的存在问题。分析既有文本研究的弊端、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中,审视在不同理论视野下文本存在的主要形态、进而思考文本存在的合理形态,最后论述文本存在问题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关系。
     第三章:文本文本的结构问题。分析文本结构在历时性嬗变中的两种基本形态:线性结构和空间结构,探讨结构转变的各种因素及既有的理论成果,并且着重论述空间叙述学和空间理论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两种研究对话的可能。
     第四章:文学文本的叙述问题。对文本叙述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当下语境的拓展,探讨先前叙述理论忽视的问题,重在以具体文本分析为参照,以叙述者、叙述声音、视角等概念为理论依据,更新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自我成长式叙述者”这一原创性概念,并深入论述了概念如何语境化、实践化的问题。
     第五章:文学文本的接受问题。从历时性视角论述了读者身份的变化及意义;着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读者介入文本、特别是后现代文本的方式方法、身份特征。在此提出“读者叙事”这一原创性概念。
     第六章:文本研究:文艺学知识创新的一种可能。本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简明陈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从文本研究维度对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进行再反思,全面总结文本研究的性质、特点及内在机制,进而指出文本研究有着理论创新的潜在空间,为文艺学知识生产提供拓展空间。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text is the basic problem which the knowledge of literary theory produces. It is also the premise which generates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localiz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optimal space post-theory where contemporary literary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transmitted electronically, encoding of information digitalized, conversation networked, the study of literary tex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theory knowledge production as the primary topic of this paper;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relevance of the text study, studying the text in dynamic manner, both macroscopically and microscopically, thinking deeply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law and the trend of.local and national text study. Using meticulous study of individual text cases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theoretical growing points in the text "fracture", creating new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n the micro-level. The thesis focuses mainly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preface describes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theme, situation of study, research objectives, main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ology, meaning and the innovation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Chapter 1:the problem of literary text of literary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nalyzing aphasia and predicament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also demonstrating synthetically the legitimacy and meaning of text research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 of text.
     Chapter 2: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text. Analyzing and putting forward significance of text research, the diachronic changes and some thoughts of text existence,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oblem of text existence and literary theo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apter 3:The problem of the textual structure. Analyzing two kinds of basic forms of textual structure in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linear structure and space structure, probing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tructure transition, demonstrating the meaning of spatial narratology and the study of spatial theory relative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Chapter 4:The problem of the narration of text. Expanding on some basic concepts of the narration of text in the environment in present language, discussing the problem which previous theory ignores. Updating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texts for reference by analyzing particular versions according to concepts such as narrator, narrative voice and angle of view etc. More importantly,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on some concepts, putting up the original questions. Putting up doesn't sound right but 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rying to say.
     Chapter 5:The problem of acceptance of the text. Elaborating the change of the identity of the readers and its significance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ways, means and ident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der entering the text especially the post-modernist texts in Post-Modern Context. Putting up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reader narrative.
     Chapter 6:The problem of textual analysis:a possible approach to literary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final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papers; briefly presenting the main points of papers, rethinks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knowledge production from textual research dimensions, makes an overall summary on nature, characteristic,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demonstrates there is potential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n text study.
引文
①(美)J·希利斯·米勒.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M]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16页
    ②(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3页
    ①(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序[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美)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年97页
    ②(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06页
    ①陈平原、夏晓虹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4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99页
    ①董学文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页
    ①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①张旭东辩证法的诗学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24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67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29-130页
    ① Mills,Sara.Discourse[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7.p.22-23
    ② D..Macdonell, Theory of Discourse.[M]Basil Blackwell,1986,p.2
    ①参阅拙文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困境与策略选择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8(1)
    ①蒋寅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J]文学评论2005(2)
    ②蒋寅文学医院:“失语症”诊断[J]粤海风1998年第9-10期
    ③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④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引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茅盾‘文学批评’管见[J]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1922年,收入茅盾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②谭好哲走向文艺理论研究的综合创新[J]文史哲2003(6)
    ①陶东风关于中国文化“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2004(5)
    ②董学文、盖生: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化战[N]文艺报,2003-2-0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8页
    ①(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27页
    ①(法)福柯词与物[M]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2000年29页
    ①刘再复 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J]读书1995(2)(3)
    ①(俄)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9-60页
    ②(英)拉曼·塞尔登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26页
    ③(美)米勒.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M]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16-217页
    ④(德)伊瑟尔沃.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3页
    ①引拉曼·塞尔登著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28页
    ②引拉曼·塞尔登著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29页
    ③引拉曼·塞尔登著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①参阅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6);我所理解的“文化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诗学[Z]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0(5);文化与诗学丛书·总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J]东南学术2002(2)等。
    ②童庆炳我所理解的“文化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诗学[Z]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0(5)
    ③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6)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55页
    ②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页,
    ③(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47页
    ④(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页
    ①(美)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3、4、5页
    ①(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7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32、31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07页
    ①陈涌 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评阿垅<.论倾向性>[N]人民日报1950—03—12
    ②李初梨 请看我们中国DOn-Quixte的乱舞[C]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A](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③韩石山 谢冕:教人怎敢信你[J]文学自由谈1997(6)
    ④(美)威廉·维姆萨特、蒙罗·比尔兹利:意图谬见,罗少丹译,见“新批评”文集[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09、228页
    ①雷达思潮与文体[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64页
    ②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97页
    ③孟繁华“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话题[J]探索与争鸣2008(5)
    ④童庆炳 新时期文艺批评之省思[J]文艺争鸣2008(1)
    ①何向阳 批评家的精神资源[J]南方文坛2001(4)
    ②周成平 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③黄发有 影子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危机[J]文艺争鸣2005年(5)
    ④李小华 批评“文学批评”[J]故乡网2002-11-11
    ①陶东风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年(6)
    ①雷达 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J]文学世界1996(6)
    ①(美)W·布斯修辞的复兴[M]穆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53页
    ②成访吾 成访吾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17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4页
    ②(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A]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下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67页
    ③(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A]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下册[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67页
    ①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页
    ①(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9页
    ②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3页
    ①参阅拙作当下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难点及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6),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4)全文转载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3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8页
    ①(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28页
    ②李西建本体论创新与视界开放——对文艺学美学科问题的哲学思考[J]陕西师大学报2004(3)
    ①刘俐俐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8(4)
    ②(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逻辑[M]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478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9-20页
    ②(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31页
    ①(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23页
    ②周宪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J]文学评论2008(5)
    ③参阅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页
    ④(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页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5页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41页
    ②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8-29页
    ③李春青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J]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文艺学网站"http://www.wenyixue.com
    ④(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页
    ①Jonathan Culley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Oxford Unversity Press,1997,p.15
    ②J Baudrillard,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p 6
    ①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6)
    ②引黄必康试论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J]外国语1998(4)
    ①(德)阿多诺美学原理[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585页
    ①斯塔逻宾斯基批评的方法见乔治·布莱批评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页
    ①(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巴赫金全集(二卷)[M]李辉凡、张捷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36-137页
    ②(英)T·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7页
    ③(英)T·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4页
    ①(英)T·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页
    ②Http//www:arts.manchester.ac.wk/subjectareas/englishameri:camstudies/academi(staff/engeagleton/)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99页
    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97-198页
    ①(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
    ①李思纯论文化[A]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07页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21、23页
    ①Niall Lucy, Postmodern Literary Theory,Oxford:Blackwell,1997,p.110,170
    ②(德)阿多诺美学原理[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4、591页
    ③(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7页
    ④(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00-301页
    ①刘颁中山诗话[M]历代诗话(上)f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85页
    ②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1)[M]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1983年506页
    ③(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65页
    ①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240-241页
    ②安纳·杰弗森等著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和比较fM]陈昭全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4页
    ③(俄)罗曼·雅各布森最新俄国诗[M]引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76页
    ④(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1917—1922年回忆录[M]引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76页
    ①(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65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129页
    ①(英)T·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4页
    ②现在有研究者把“文本”理解为巴特意义上的文本概念,强调文本是“能指漂浮”、“丧失中心”等,而把“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的研究对象称为“作品”,笔者不拟采用。在笔者看来,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割裂作品与其他因素关系的,都应该称为“文本”
    ③(俄)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的理论[M]引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4页
    ④引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7页
    ①(法)茨·托多洛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C]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24页
    ②文艺理论研究[J]1992(2)
    ①Renee wellek.and 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Harvest Books.1962,p.156
    ②(法)列维·斯特劳斯悲伤的热带[M]见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5页
    ①(英)T·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75页
    ②王佐良 中楼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60页
    ③Derida.Jacques. Position, trans.by Alan Ba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34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A]见符号学原理[C]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72页
    ② Jacques Derida.Living on;Border Lines,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Bloom et al.,New york: Seabury,1979,P.83
    ①De La grammatologie,Les Editions De Minuit,1967,p30-21
    ①(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3、24页
    ①(法)朗松朗松文论选[C]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4-16页
    ②(法)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224页
    ③(法)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225页
    ①(德)马克思1840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6-107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1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0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4页
    ①(匈)卢卡奇叙事与描写[A]刘半九译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一)[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7、76页
    ②引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76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58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48页
    ②引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42页
    ③S.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78
    ④(法)托多洛夫从<十日谈>看叙事作品语法[A]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80页
    ①(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69页
    ①(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李辉凡等译,巴赫金全集(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299页
    ①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1)
    ②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自序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页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8页
    ①陈雪虎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答单小羲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3(2)
    ②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
    ③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3-28
    ④钱中文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6(1)
    ①盖生论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及价值剩余[J]文艺理论研究2004(5)
    ②汪正龙本质追寻和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2)
    ③(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9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6页
    ②(荷)杜威·佛克马初步探讨[A]走向后现代主义[C]王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页
    ①(法)福柯知识考古学导言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109
    ② Harold Bloom,The western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NewYork:Harcourt Brace &company,1994,P18
    ③(波)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禾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306
    ④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朱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1页
    ①(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页
    ①(俄)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M]晓河译,巴赫金全集(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233页
    ②(捷)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5页
    ①引杰罗姆·科林柯维支作为人造物的小说:当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A]约瑟夫·弗兰克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57页
    ②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463页
    ①奥尔巴赫模仿论[M]吴麟绶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544-551页
    ①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A]约瑟夫·弗兰克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15页
    ②转引何冲生、项晓敏主编欧美现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罗伯—格里耶新小说[J]董友宁译国外社会科学1979(4)
    ①JJerome Klinkowitz:"Experimental Realism".In Postmodern Fiction:A Bio-Bibliographical Guide (ed.Larry McCaffery).Greenwood Press,1986.pp.67-68
    ②Allen Thiher:Words in Reflection:Modern Language Theory and Postmodern Fic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185
    ③Charles B.Harris.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ist of the Absurd.New Haven,Conn:College &University Press,1971.p.100
    ①高宣扬 弗洛伊德传[M]广州,南粤出版社1980年269页
    ①伍尔夫 论现代小说瞿世镜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7-8页
    ②Virginia Woolf,Between the Acts,Penguin Books,1976,p.67
    ③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108页
    ④杰克·弗拉姆编马蒂斯论艺术[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21页
    ⑤Benjamin,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Selected Writings(Ⅳ),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ss,2003,p.397
    ⑥ Benjamin,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Selected Writings(Ⅳ),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ss,2003,p.396
    ①柏格森思考的电影装置和机械论的错觉[A]见朱立元、李钧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选(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3-34页
    ①格罗斯乔伊斯[M]袁鹤年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92页
    ②林秀清诗画结合的新小说选自克劳德·西蒙著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译本前言[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③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7页
    ④约瑟夫·弗兰克等著,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前言[A]见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①Marie-Laure Ryan.Cyperspace Cybertexts.Cybermaps [EB/OL] http://www.dichtang-digital.org/2004/1-Ryan.htm.2005-05-21
    ②空间叙事学的代表性著作请参阅弗兰克主编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①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空间理论”问题的探讨,一直把“空间转向”、“空间批评”、“空间理论”等看作同一意义上的概念,为了与学术界的论述一致,本论文也根据不同的语境而使用不同的表述。
    ②(美)爱德华·W·索亚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2、5-7页
    ①(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00页
    ①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1954-1988,Gallimard,1994,p754-755
    ①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A]引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A]引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J.B.Justiceas Translation:An Essay in Cultural and Legal Criticism,Chicago,1990,p264
    ①(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王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2页
    ①(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王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58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2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52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56页
    ①(美)雷·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3页
    ②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页
    ①陈平原小说类型于小说史研究[A]文学史(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7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56页
    ①(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王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66页
    ①戴维·米切尔森叙述中的空间结构类型[A]见弗兰克主编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4页
    ① Wegner Philip E,Spatial Criticism:Critical Geography,Space,Place and Textuality In JulianWolfreysEd. IntroducingCriticismatthe21stCentury. Edinburgh:EdinburghUP,2002.pp.194-195
    ②引(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页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页
    ①(美)爱德华·W·索亚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4、35、35-36页
    ②马克·柯里关于叙事的时间与空间的讨论并不像有人所说:“米克·巴尔与马克·柯里的著作对叙事与空间关系问题的论述比较肤浅,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能给人带来启发的观点”(参阅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6))而是深刻意识到后现代叙事的质变,强调叙事在时间与空间转向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因素,彰显出鲜明的语境化色彩。
    ③(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4页
    ①(英)T·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3页
    ②(英)柯尔律治文学生涯(卷二)选自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38页
    ③Percy Rysshe.Shelley. A defence of Petry.http//www.thornaslovepell lock.net//defence.htmal/.
    ①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326页
    ②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4页
    ③W.K.Wimsatt. The verbal won The Unversity of kentuoky 1954,pp.3-4
    ①恩格斯 致玛·哈克奈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4页
    ①(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页
    ②(法)拉法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71页
    ③(法)拉法尔·热奈特叙述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0年151页
    ④Harry E.Shaw,Loose Narrators:Display Engagement.and The Search for a place in History in Reality Fiction:Narrative.3(1995)
    ①选自(美)詹姆斯·费伦、玛丽·玛汀威茅斯经验:同故事叙述、不可靠性、伦理与<人约黄昏后>[A]见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C]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8页
    ①(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1页
    ①(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2、43—44页
    ①Wayne C.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61, pp.73-74
    ②(美)詹姆斯·费伦、玛丽·玛汀威茅斯经验:同故事叙述、不可靠性、伦理与<人约黄昏后>[A]见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C]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2页
    ①Genette:Narrative.Discourse,trans,J.E.Lewin.Ithaca orcell universitv Dress.1980.p195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8-303页
    ③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下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106页
    ①选自鲁迅鲁迅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2页
    ①(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页
    ①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71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94页
    ③(德)哈贝马斯沟通与行为理论[A]谢中立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①选自鲁迅鲁迅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1—13页,以下引文皆出自该文,不再另注
    ①(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见反思社会学导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90页
    ①(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运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204页
    ②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64-165页
    ①严家炎 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5)
    ①(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80-81页
    ②(美)詹姆斯·费伦、玛丽·玛汀威茅斯经验:同故事叙述、不可靠性、伦理与<人约黄昏后>[A]见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C]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2—43页
    ①David Herman. 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100
    ①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A]孙郁、孙伏园、许钦文等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Z]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文<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Z]鲁迅集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页
    ①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45-86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4页
    ②高利克 求索现代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13页
    ①瓦西列夫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年174页
    ②(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4页
    ①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89页
    ②伊利莎白·考伊等表现与交流[A]英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227页
    ①(美)马里·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3页
    ②康正果生命的嫁接[M]上海,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2年311页
    ①Dale eSpender, Man Made Language (London:Routlede)1980,192
    ②(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59页
    ①庐隐庐隐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45页
    ②鲁迅鲁迅小说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页
    ③(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4页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12页
    ②(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20,12,20页
    ①Lubbock, Percy.The craft of Fiction,,Neww York:the Viking Press.1957.p,251
    ②(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3—114
    (美)③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30页
    ④珀·卢伯克小说技巧[M]方土人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14-115页
    ①杰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4页
    ②马可·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2页
    ①Robert Scholes&Robert Kellogg.The Nature of Narrative.p.272引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4页
    ②引自张寅德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3)
    ③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3)
    ①君实小说之概念[J]东方杂志第16卷第1号1919年1月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青年杂志1915年
    ③新青年4卷6期
    ④管达如说小说[J]小说月报第3卷第5、7—11号,1912年
    ①沈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J]改造第3卷第1号,1920
    ②沈雁冰自然主义的怀疑与问答[J]小说月报第13卷6号,1922
    ③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J]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
    ①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J]第7期,1922年7月10日
    ②陈钧小说通义总论[M]文史学报第3册,1923年3月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41—242页
    ①夏曾佑小说原理[A]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C]上海:上海书店,1995年
    ②夏沔尊 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J]立达季刊1卷1号,1925年
    ③玄珠创作坛杂评:一般的倾向[J]文学旬刊第33期,1922年4月1日
    ④谢六逸小说作法[J]文学旬刊第16、17期,1921年10月11-12日
    ⑤朱自清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N]载大公报1929年2月11日
    ①孟悦视角问题与五四小说的现代化[J]文学评论1985(5)
    ②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6—87页
    ③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1号
    ①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A]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87页
    ②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改革[Z]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208页
    ③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87页
    ①W·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页
    ②郁达夫 日记文学[J]洪水1927年5月1日
    ①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51页
    ①J.Hills Miller,On Litera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p 118-119
    ①赵景琛 几个短篇小说作家琐忆集[M]北新书局1936,109页
    ②王任叔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动向的蠡测[J]创作周报1卷3期,1935年9月15日
    ①冯乃超 艺术与社会生活[J]文化批判1928年创刊号
    ②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J]太阳月刊2期,1928年2月
    ③冯雪峰 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水>[J]北斗2卷1期1932年1月20号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页
    ①韩子勇 西部文学:文化的接触和影响(上)[J]中国西部文学1995(7)
    ②萨义德 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418页
    ①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9、89、88页
    ②冉云飞 阿来 通往可能之路——与藏族作家阿来谈话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5)
    ① Hayden,Patrick, Multipliccity and Becoming:The pluralist Empiricism of Gilles Deleuze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1998,p.98
    ② Bogue,Ronald,Deleuze on Litera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91
    ③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523页
    ①J.B.,Justiceas Translation:An Essay in Cultural and Legal Criticism,Chicago.1990.p.264
    ②Homi K.Bhabba,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hledge,New York:Routhledge,1994,p.23
    ③引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的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82页
    ①Ross Chambers,Story and Situa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4
    ② Michael J. Toolan.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sitic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 p.227
    ③Maureen Whitebrook:Identity,Narrative and Politic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p.4
    ①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8 p.17
    ②(法)戴维·洛奇小说艺术[M]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28页
    ③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8 p.17
    ①(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275页
    ②参阅拙文后现代理论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4)
    ③参见马国栋文化意蕴双重视角民族身份[J]民族文学研究2003(4)
    ①引(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3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6页
    ①吉狄马加吉狄马加诗选fMl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237、282—283页
    ②(美)W·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275页
    ①(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3页
    ①Ian Watt. 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d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London:Chatto &Windus,1963,p.13、 p.12、p.13
    ②转引Richard Stang,The.Theory of the Novel in England 180-1870,p.75
    ①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169页
    ②蔡翔.主体性的衰落[J]文艺争鸣1994(6)
    ①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说评论1991(3)
    ②(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35页
    ①何顿写作维生[J]文学自由谈1995(4)
    ①参阅拙文20世纪中国文学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的语境与价值缺失[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
    ②林白记忆与个人化写作[J]花城1996(12)
    ③何顿写作状态[J]上海文学1996(2)
    ①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J]上海文学1995(8)
    ①查尔斯·L·斯蒂文森伦理与语言[M]姚新中、秦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378页
    ①(美)W·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275页
    ②哈维尔我相信什么 哈维尔文集[M]崔卫平等译207-208页
    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298页
    ②(德)齐格尔·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109页
    ③IhabHassan,"The literature of Silence"from 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3-22
    ①林舟 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40页
    ①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J]上海文学1995(8)
    ②(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55页
    ①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M]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61页
    ① Jonathan Culler:On 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3rd Prt.1984.p.30
    ②具体参阅拙文从作者到到读者——兼论20世纪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
    ①(英)雪莱 诗辩 选自 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77页
    ②Wayne C.Booth.Rhetoric of Fic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pp.138
    ①引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12-113页
    ①亨利·菲尔丁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9页
    ②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328页
    ③康德 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4、76页
    ①萨特什么是写作[A]程晓岚译,选自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②萨特什么是文学[Z]见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01页
    ①引自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8页
    ①引自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63页
    ②引自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9页
    ①引自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23页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2卷)[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15页
    ③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99页
    ①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34—136页
    ②(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M]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755页
    ③(美)莫里斯·迪克斯坦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M]刘玉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271—272
    ④(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0页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8页
    ②Ross Chambers,Story and Situa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4
    ③ Mark Currie. 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8.P.55
    ④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65页
    ①马·布雷德伯里等编 现代主义[M]胡家峦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300—301页
    ①雅各布森何谓诗[Z]见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91页
    ①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0页
    ②Positions,trans.by Alan Ba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84
    ③La voix et la pbenomene,Pres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67 p103-104
    ④上述引文引自周荣胜论德里达的本文理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0(4)特表致谢
    ①福柯作者是什么?[A]见王逢振编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①福柯作者是什么?[A]见王逢振编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②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作为充满空白点的“图式化结构”,召唤着“隐含读者”的介入去揭示其价值。如英伽登的“多重图式化结构”、“空白点”、伊塞尔在布斯“隐含作者”基础上创造的“隐含读者”、“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前理解”、“视野融合”、姚斯的“期待视野”……等,都是强调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性。
    ①(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3页
    ①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卞之琳译,见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25—26页
    ①引(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66、124页
    ①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4页
    ②(美)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7页
    ①参阅拙文后经典叙事学中的读者叙事[J]东方丛刊2008(2)
    ①罗兰·巴特叙述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叙述学[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4—5页
    ②引(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5页
    ①安贝托·艾柯悠悠小说林[M]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7页
    ②安贝托·艾柯 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①Georges poulet,"Criticism and the experlance of Interiority",in Richard Macksey and Eugenio Donato eds,The
    Structuralist Controversy:The languages of Criticism & the seience of ma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ry Press,1982.pp.56
    ②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334页
    ③转引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7页
    ①H·波特·阿博特叙事的所有未来之未来[A] James Phelan Peter J.Rabinowitz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C]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17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52页
    ②(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290页
    ③Julia Kristeva,'Word,dialogue and novel'in The Kristeva Reader.ed.Toril Moi,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p.37
    ④Julia Kristeva,"The Bounded Text "in Richter,D.H.,(ed.),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St.Martin's, 1989,p.989
    ①陈永国理论的逃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2页
    ① Frederic Jameson,The end of temporality,In Critical Inquiry 29(summer 2003),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3
    ②恩格斯 致玛·哈克奈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3—684页
    ①(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86页。
    ①(法)鲍德里亚物的体系[M]载鲍德里亚文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2页
    ②(法)鲍德里亚物的体系[M]载鲍德里亚文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5页
    ③(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47页
    ④(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83页
    ①(法)鲍德里亚类像[M]引(美)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张志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5页
    ① Broich,Ulrich," Intertextuality", in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Hans Bertens,Douwe Fokkema(eds.),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1996
    ①(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216
    ②参阅拙文“拼凑”的后现代与“总体性”文本阐释[J]东方丛刊2009(3)
    ①F.James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p,75
    ②Frans de Bruyn,"Fredric R.Jameson."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p.381
    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56—58页
    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7页
    ②(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钱汝佼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46—147页
    ①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Criticism.Michael Groden&Martin Kreiswirth.eds.The Johns Honkins
    ②(美)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4页University Press,1994
    ①李心峰著元艺术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5页
    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10—111页
    ①(英)T·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4页
    ②(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7页
    ③(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5页
    ④(德)黑格尔逻辑学[M]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0页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75页
    ①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教程编著手札[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②陶东风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1)
    ③参见董学文等著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59—179页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5页
    ② Paul deMan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p.7
    ③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J]读书1993(5)
    ①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6)
    ②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评论2006年(3)
    ③Antoine Compagnon,Literature,Theory and Common Sense (Princetion: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11.
    ①(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5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5、1页
    ①Derrida,Jacques.Points de suspension,entretiens.Chosis et present s par Elisabeth Weber.Paris:Galilee,1992,pp89
    ②王元骧 探寻文艺学的综合创新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③(英)T·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84、37—38页
    ①(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7-48页
    ②(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48页
    ①(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4页
    ②孟繁华“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话题[J]探索与争鸣2008(5)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1页
    ②(美)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4、16、序言、2、411页
    ①(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30页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32页
    ①朱寿桐论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J]东南学术2002(4)
    (德)韦尔海姆·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M]赵稀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7页
    ①Edward.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lfred A.Knopf,1993,p.71
    ②Geenblatt,S.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peare,"Introd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29-44页
    ①参阅拙文文本研究的重要性[N]文艺报2010-03-08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54页
    ①(英)T·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后记[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44页
    ①(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78页
    ②(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C]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年9页
    ①(英)T·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后记[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27页
    ② Claire Colebrook,"Deleuzean Criticism",in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 st Century,Julian Wolfreys ed,Edm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p.110
    ③ The Foucault Effect:studies in Government Rationality.Harvester Wheatsesf,1991,p.78
    ①(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页
    ②Harold Bloom.Thewestem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of the Ages.NewYork:HarcourtBrace&company,1994p18
    ①陶东风、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第一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3页
    ②蒋述卓 李凤亮编批评的文化之路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fc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陶东风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J]天津社会科学2000(4)
    ④Cf. Terry Eagleton,After Theory(London:Penguin Books,2004),p.7
    ①(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6页
    1.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7.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3.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6.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17.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18.王炎.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9.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20.计红芳.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经典[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1.殷企平等著.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2.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4.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5.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6.董学文、金永兵.中国当代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9.陈永国.理论的逃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0.朱立元、李钧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1.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2.刘禾.跨语际的实践[M].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英]朱利安·沃尔弗雷斯编著.21世纪批评述介[M].张琼、张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7.[英]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论[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9.[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1.[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3.[法]迈克尔·伍德.沉默之子[M].顾钧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4.[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5.[法]米歇尔.福柯.癫狂与文明[M]孙淑强译.金筑云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6.[法]尤瑟夫·库尔泰.叙述与话语符号学[M].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7.[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M].顾嘉琛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8.[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9.[美]詹姆逊.批评理论与叙事阐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0.[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51.[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2.[美]约瑟夫·弗兰克等著.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5.[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6.[美]詹姆斯·费伦,拉比诺维茨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C].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7.[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8.[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C].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9.[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0.[美]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1.[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2.[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3.[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65.[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66.[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67.[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8.[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9.[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0.[美]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张志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1.[美]威尔弗雷德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姚锦清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7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3.[日]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郑民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4.[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75.[意]贝托·艾柯 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76.[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唐晓渡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77.[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余中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8.[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9.[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0.[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1.[加]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2.[以]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83.[匈]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M].张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 Carter,Paul.The Road to Botany Bay:An Essay in Sptial History.London:Faber & Faber,l987.
    2. 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Vintage,1977.
    3. Jameson,Fredric.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4. Morris,Meaghan.TooSoon,TooLate:HistoryinPopularCulture.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
    5. W.C.Booth. The Company We Keep:A Ethics of Fi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les,California,1988.
    6. James Phelan & Peter J. Rabinowitz, eds.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Oxford: Blackwell,2005.
    7. Ihab Hassan.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8.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s: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9. David Herman.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10. Rimmon-Kenan, Shlomith. 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 Florence, KY, USA: Routledge,1983.
    11. S.S.Lanser.The Narrative Act.Point of View in Prose Fiction,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12. Andrew Bennett and Nicholas Royle,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London:Prentice Hall Europe,1999.
    13. Alastair Fowler,Kinds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Genres and Mod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4. Deleuze,Gilles.Essays:Critical and Clinical,trans.Daniel W.Smith and Michael A.Greco.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15. Jonathan Culler:On 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3rd Prt 1984.
    16. Julia Kristeva,'Word,dialogue and novel'in The Kristeva Reader,ed.Toril Moi,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17. Abbott,H. Porter.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8. Gerald Prince.A dictionary ofnarratology.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19. Jacques Derida.Living on Border Lines,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Bloom et al,New york:Seabury,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