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是重要的。然而,制度的存在及其运行都是有成本的,而制度改革及其创新同样需要付出成本。过去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制度改革和创新的30年。虽然我们在一些重大的体制和制度改革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不乏流产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的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进展和成效很不相同,有的改革进展顺利,有的则一波三折;有的广受赞誉,有的抗议不断;有的如愿以偿,有的事与愿违!如此等等,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为何不同的制度改革和转型有不同的成效和后果?导致不同结局和后果的原因何在?本论文以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案例,尝试从制度转型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及成本分摊机制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导论介绍了研究方法和选题的缘起。制度是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但是未能说明预期收益等于或小于预期成本时,制度能否实现成功转型。通过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认为,如能建立成本合理分摊机制,使成本内部化达到成本均衡分摊进而实现成本最小化是制度成功转型的可能条件。
     第一章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进行分析。以撤并为特征的乡镇改革是对“人民公社”政治理想运动和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下的冲击-回应行为,但没有实现乡镇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服务性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湖北乡镇改革不仅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建立的“以钱养事”机制也是对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再造,实现了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第二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乡镇改革面临的直接困难是经济成本,即制度转型的费用。它主要包括分流人员经济补偿、社会保障费用、乡镇历史债务化解费用、机构撤销和重复建设费用,这是当前乡镇改革中面临的经济成本。在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以分担改革的经济成本。
     第三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成本。“改革者历来没有好下场”,这是改革者个人面临的政治成本;同时,改革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会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和认同,这也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政治成本。中央应该对地方政府改革者予以保护、支持、激励,分担改革政治成本,化解政治风险。
     第四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压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分流人员再就业困难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补偿低导致个人发展能力的相对剥夺,及由此引发的自杀、上访、动乱等社会问题,这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政府帮助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化解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讨论与结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有经济成本压力、政治风险和一定的社会后果,虽然化解改革风险存在困难,但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认同是有益的。因此,要对改革成本予以合理分担,以有利于推进乡镇改革。从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案例中,我们得出结论是成本合理分担是制度转型的条件。
Institutions matter.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have a cost, and the reform of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innovation also need the cost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Although we have a number of major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ic reforms which have had tremendous success, there are also many cases of abortion and failures.In particular, the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vary greatly in different times、different regions. Some of the reforms progressed smoothly, while others are twists and turns; Some are widely praised, and some are protested repeatedly; Some got his wishes, and some backfire; and so on, We can not help thinking:Why do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systems have different results and consequences?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outcomes and consequence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reform of rural institutions in Hubei Province for example, Attempting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it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 such as economic costs, political costs, social costs and cost-sharing mechanism.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origins of research topics. Institutions matter.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nks that the expected profit is greater than the expected costs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But it doesn't make it clear that when the expected profit is less than the expected costs,can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ake place successfully. In this Paper we make the conclusion by researching the reform of rural institutions in Hubei that if they can establish a reasonable cost-sharing mechanism to achive the cost internalization, to minimize the cost, to achieve a balanced cost-sharing,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China's Rural Reform. The rural reform with merge features is a kind of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people's communes" political ideals movement and the local impact of financial pressure, But it did not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total government to service government. While the rural reform in Hubei is not only a administration reform,whose "yi qian yang shi " mechanism is also a recycling system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achieving the change from total government to the service government.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costs of the township reform. The direct difficulty facing the township reform is economic cost, that is, the cost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t mainly includes diverting financial compensation, social security costs, costs of resolving the rural history debts and the revocation and duplication costs,which is the economic costs facing the current rural reform.In the case of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local government,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in order to share the economic costs of reform.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political costs of the township reform. "Reformers have always been to no good end," Which is the political costs faced by individual reformers; Meanwhile, the social stability caused by the reform will affect the Government's legitimacy and recognition, which is also the political costs faced by the township refor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protection,support, encouragement to local reformers to share the political costs of reform and resolve the political risk.
     Chapter IV analyzes the social costs of the township reform. The township reform bring great pressure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fter the reform the reformed people lost the system interests, leading to re-employment problems causing the decline of living standard and low compensation leading to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of development ability,in addition to suicide, petitions, and even unrest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This is the the social costs of the rural reform. That the government help the laid-off workers're-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the social costs.
     Chapter V: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he rural reforms have financial cost pressures, political risk and certain social consequences, Although there is some difficulty in resolving the risk of reform, but it is very usefulto promot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the government identity. Therefore, reform should be a reasonable cost-sharing for the benefit of promoting rural reform. From Hubei's case,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reasonable system of cost-sharing is possible conditi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
引文
①[美]D.C.诺斯、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②[美]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6页。
    ③[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陈听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4页。
    ④同上引,第269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67页。
    ②对意识形态和国家理论论述参见D.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载陈听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社会科学知识与商业、法律、社会服务、计划等方面知识的进步降低制度创新成本论述参见V.W.拉坦:“诱致性变迁理论”,载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1994年。
    ①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
    ②国内学者对制度成本概念的研究具有相当多的成果,有的概念名称相同,其内涵也是不同角度的讨论,对制度转型成本研究的国内学者有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发展研究》,1992年第4期;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文力:“制度变迁成本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1期;李含琳:“论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成本分析方法——与樊纲、刘世锦等先生商榷”[J],《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的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J],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孙天华:“社会转型采用的方式与成本”[J],《经济经纬》,1997年第6期;李建德:“论制度成本”[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第1期;邓大才:“成本分摊制度创新是新一轮农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3期;张旭昆:“制度的实施收益、实施成本和维持成本”[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汪毅霖、关晓光:“转轨成本的决定与公共选择约束”[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的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J],《决策》,2007第2期。
    ②项继权、罗峰、许远旺:“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J],《决策》,2007第1期。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09年3月25日,第13版。
    ②同上
    ③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1版。
    ④张五常(Cheung Steven N. 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87)》[M],裴小革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8页。
    ①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J],《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英]F.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③[美]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④樊纲原文在注释中认为“摩擦成本”更确切含义是“政治成本”,参见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①樊纲、陈瑜:“过渡性杂种: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制度转型”[J],《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①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②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张燕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③D.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M],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225~226页。
    ②[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1页。
    ③[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页。
    ①[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美]阿夫纳·格雷夫:《大分裂: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M],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③[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9页。
    ⑤[美]J.R.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2页。
    ⑥[美]迈克尔·威维尔卡:“改革或转型都不能描述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24日,第10版。
    ①由于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公共服务生产的社会组织,国外也无对应组织,因此其英文名称翻译也较多:世界银行采用"public service unit"译法,其他译法包括"publi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units"以及"non-profit organizations" 。参见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与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M],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此处乡镇事业单位概念表述来自于项继权,参看项继权:“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J],《政策》,2007年第1期。
    ①赵树凯:“困局中的乡镇财政—10省区20乡镇的调查”[J],《决策咨询》,2004年第10期。
    ②章青松:“两千亿债务困扰中国乡镇,财政危机埋下腐败伏笔”[N],《中国改革报》,2001年6月19日。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镇机构改革课题组:“从10省区20个乡镇调查看我国乡镇机构改革(上)”[J],《科学决策》,2005年第1期。
    ①马海伟:“河南‘撤乡并镇’背后的利益博弈”[N],《新闻周报》,2005年10月25日第2版。
    ②张新光:“当前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探析——以河南省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08]364号).财政部网站http://czzz.mof.gov.cn/200811/t20081121_91295.html。
    ①吴理财:《制度转型中的乡镇政府》[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镇机构改革课题组:“从10省区20个乡镇调查看我国乡镇机构改革(上)”[J],《科学决策》,2005年第1期。
    ③刘尚希:“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2月21日。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镇机构改革课题组:“从10省区20个乡镇调查看我国乡镇机构改革(上)”[J],《科学决策》,2005年第1期。
    ②项继权:“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J],《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①胡晓芹:“谁为乡镇减负”[J],《乡镇论坛》,2005年第10期。
    ②对“共谋现象”分析参见周雪光:“基层政府间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③河南访谈记录:编号09-07-09-HENANX(笔者2009年7月9日和河南X县宣传部长的谈话)。
    ①即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鄂发[2003]17号文件。
    ②调研资料:湖北老河口文件(河发[2003]35号)。
    ③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241页。
    ①贺雪峰:“‘以钱养事’的改革为什么错了”[J],《调研世界》,2008年第3期。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09年3月25日,第13版。
    ③吴理财:“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在http://www. xuanju. org/NewsInfo. asp?NewsID=103853上.
    ①[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M],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③[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①袁方成通过对湖北咸安“七站八所”的设立及职能考察后认为,“七站八所”最初的成立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以更快的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整合,为国家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准备基础和条件。参见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吴理财认为乡镇机构初始的“整合”与“汲取”两项职能实际上都偏重于“管治”目的,而不是“服务”于“三农”。详见“从“管治”到“服务”——鄂、渝、皖七县市乡镇职能转变问卷调查”,在http://www. ccrs. org. cn/show_2060. aspx上.
    ②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2页。
    ③参见《决策咨询》,2003年第5期第1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4362&record=274
    ②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可贵探索”[N],《经济日报》2005年6月24日。
    ③一位参与设计湖北乡镇综合改革[2003]17号文件的官员说:“人多人少,供养系数高低是浅层次的问题,关键是农村现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了,但我们的县、乡两级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安排仍旧是过去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农村工作还在依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无微不至。参见“湖北试解‘后税费时代’乡镇难题”,《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④湖北全省乡镇事业单位人数,按湖北统计省统计年报数据,截止2004年12月底,湖北共有乡镇966个,“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编制人数65882人,实有人数80529人;湖北省农委调查统计人数为14.51万人;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经过综合测算后认为,据保守估计,湖北全省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至少23万人。
    ⑤引自宋亚平,《市县领导参阅》,内部资料。
    ⑥韩俊、谢扬:“中国县乡公共财政现状:问题与影响——湖北省襄阳县、河南省鄢陵县、江西省泰和县案例研究”[J],《税收与社会》,2003年第9期。
    ⑦袁方成:《使公共服务运转起来》[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⑧韩俊:“县乡支付公共财政危机与治理——湖北省襄阳县、河南省鄢陵县、江西省泰和县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⑨张新光:“当前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②引自南方周末:湖北试解“后税费时代”乡镇难题,2004年6月17日。
    ③即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2003]17号文件。
    ①湖北访谈记录:08-08-11HBHK(2008年8月11日笔者与老河口市领导座谈记录)。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384页。
    ②[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274页。
    ①张维迎:“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J],《中国商界》,2008年第3期。
    ②[匈]贝拉·格雷什科维奇:《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①平均工资数来自于湖北统计局编《湖北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75页.
    ①湖北访谈记录:08-08-13HBHK(2008年8月13日在老河口市李楼办事处和改制服务中心6个主任座谈)。
    ②湖北访谈记录:08-08-12HBHK(笔者2008年8月12日和村民访谈)。
    ③湖北访谈记录:08-08-12HBHK(笔者2008年8月12日和村民访谈)。
    ①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区政府:《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2005年1月15日。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384页.
    ①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本补偿因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也有较大出入。根据湖北省的政策,所有参保人员补建个人账户,并补缴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的费用。按照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测算,人均补缴约9500元,其中财政单位4920元,个人4580元,为这些人购买养老保险大概有26亿元,因此政府最终要负担近15亿元,个人负担11亿元;湖北省农委的测算补偿人数为145100人,所需资金总额为37亿元:湖北省统计局按2.55万元/人标准,事业单位实有人数为80529人,置换身份需要11亿元~13.4亿元,支付社会保险5亿元~7亿元,资金总额为17亿元~20亿元;湖北省财政厅测算的人数为230000人,置换身份所需资金为38亿元,社会保险需要20亿元,共计58亿元。参见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179页。
    ②易颖、李思德:“湖北试解“后税费时代”乡镇难题”[N],《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③参见“努力推进乡镇运行体制的彻底变革”[N],《农民日报》2005年7月16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 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4页.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②傅光明:“湖北省7县农民负担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4期。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②水稻每亩生产成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53页。
    ①王一娟:“农村政府机构改革:无法回避的话题”[N],《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11日第6版。
    ②项继权:“税费改革,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政治分析及后续改革的建议”[R],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10月10日。
    ③项继权:“‘后税改时代’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①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5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中办发(1996)15号文)。
    ②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部:关于1999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报告(中办发(1999)32号)。
    ③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中办发(2000)21号文)。
    ④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中办发[2002]22号文)。
    ⑤农民有组织的抗拒和群体暴力事件,参看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46-572页。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②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走向”[J],《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004]411号)。
    ④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⑤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⑥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8页。
    ①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宋亚平访谈。央视国际“面对面”节目,2004年2月28日。全文载于《决策咨询》,2004年第4期。
    ②宋亚平访谈。央视国际“面对面”节目,2004年2月28日。全文载于《决策咨询》,2004年第4期。
    ③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④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⑤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张燕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②宋亚平:《咸安政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5页。
    ③宋亚平:《咸安政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④访谈记录:09-11-04SYP(笔者对宋亚平访谈)。“以钱养事”最早由宋亚平提出,他把过去国家为了履行公益服务责任,按照农村生活需要,由国家设置的事业单位,称之为“花钱建机构,养人搞服务”,即“以钱养人”;2002年宋亚平在咸安改革时,撤销乡镇事业单位建制,干部职工全部转换身份成为“社会人”,每年需要完成的农村公益性服务,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凡是具有规定资质的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参与政府“发包”和“买单”公益服务活动,他把这种做法称为“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即“以钱养事”。现在中央文件《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借用这一说法,宋亚平也感到欣慰,说明中央认可了他的改革。
    ⑤宋亚平:《咸安政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②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万里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①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②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何增科:“政治合法性与地方政府创新——一项初步性的经验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万里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R·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
    ②[匈]亚诺什·科尔内(Kornai Janos):《短缺经济学(上)》[M],张晓光、李振宁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8-287页。
    ③潘新超:“社会成本:经济转轨之痛”[J],《人民论坛》2006年,第7期。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①[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
    ③佐藤宏:“失业与再就业的行为变量与意向变量关系”[A],载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58页。
    ④ Appleton, Simon, John Knight,:“中国裁员的决定因素及后果”[A],宋丽娜,夏青杰译,载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2—118页。
    ⑤ Knight,John和Linda Yueh,“社会资本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A],载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346页。
    ⑥孟昕:“中国经济改革和城镇收入差距”[A],载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224页。
    ①此处职工福利待遇来自于《湖北统计年鉴》对财政供养人口支出项目统计。
    ①李芝兰、吴理财:《历史记忆影响着乡镇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1期。
    ①湖北访谈记录:编号08-08-10HUBHK(笔者和水利站赵站长谈话)。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6页。
    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6页。
    ①脸面:指一个人所受到的别人的尊敬。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
    ③调研资料:编号08-08-11HUBHK(湖北老河口调研资料)。
    ④资料来源:中央编办咸安调研组:《咸安区乡镇事业站所改制情况的调研报告》,载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典型材料及政策汇编》(内部资料)。
    ⑤咸发[2000]4号文件规定: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本人自愿,经任免机关批准可提前内部退休;凡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自愿,经任免机关批准可提前内部退休。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4页。
    ①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①[美]D.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M],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②[美]D.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M],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
    [3][美]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美]斯蒂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与西方的兴起》,郑江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曹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1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匈]贝拉·格雷什科维奇:《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8][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9][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帮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决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3][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穆怀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5][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版.
    [2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版.
    [27][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28][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美]梅尔文·科恩:《社会变革与稳定》,范长风、潘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4][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6][美]诺思、张五常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 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
    [38][美]米尔斯:《权力精英》,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润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年版.
    [40][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美]凡勃仑:《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4][美]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5][美]约翰·克劳奈维根编:《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朱丹、黄瑞虹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8][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9]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50][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
    [5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2][法]让-马克·思古德:《合法性与政治》,佟新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3][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5][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5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57]张五常:《佃农理论》,易宪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版.
    [58]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9]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2]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徐勇、项继权编:《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65]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66]项继权:《国外农村基层建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7]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9]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0]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71]宋亚平:《咸安政改》,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72]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73]毛寿龙、李梅:《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75]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从晓峰、刘溪:《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杨雪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8]马宝成:《政治合法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79]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基于多民族国家的终止子社会小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
    [81]董海军:《转轨与国家能力—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2007年版.
    [82]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公共行政之制度理论比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袁峰:《制度变迁与稳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85]徐家良:《制度、影响力与博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86]姚洋:《制度与效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7]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胡伟:《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90]詹世友:《公义与公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2]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3]汪行福:《社会公正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94]王绍光:《多元与同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5]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98]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徐湘林等:《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赵曼:《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10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3]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国企职代会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4]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5]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06]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0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0]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1]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示范效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2]程立学:《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4]郑国安等:《非赢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1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16]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18]华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19]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版.
    [120]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1]商晨:《利益、权利与转型实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2]黄学恒:《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3]邓国胜:《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与绩效评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4]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5]李银珠:《政府公共支出行为的成本—效益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2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7]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简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9]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0]中央编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结构改革指导》,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131]邹继础:《中国财政制度改革之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2]熊政平:《所有权配置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33]张曙光:《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4]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5]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136]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则与制度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期刊论文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改革的思路”,《经济日报(县市领导内参)》,2004年第9期.
    [3]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4]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5]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6]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8]徐勇:“势在必然:临界点上的突破”,《湖北日报》,2009年9月23日.
    [9]项继权:“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改革:湖北省仙桃市新里仁口镇政权状况的调查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2期.
    [10]项继权:“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对湖北京山县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1]项继权:“湖北乡镇改革的新思维”,《学习月刊》,2004年第7期.
    [12]项继权:“从‘养人’到‘养事’:湖北乡镇站所改制风暴”,《决策咨询》,2004年第6期.
    [13]项继权:“县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学习月刊》,2004年第3期.
    [14]项继权:“税费改革: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一一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政治分析及后续改革的建议”,2003年10月10日,咨询报告.
    [15]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16]项继权:“推进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规范乡(镇)村关系”,《研究与咨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1年12月30日.
    [17]项继权、袁方成:“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政策选择(咨询报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2月2日.
    [18]项继权:“‘后税费时代’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19]项继权:“从“咸安政改”到“湖北改制”:一种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20]项继权、袁方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
    [21]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2]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3]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4]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25]项继权、罗峰、许远旺:“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政策》,2007年第1期.
    [26]吴理财:“从管制到服务——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4期.
    [27]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28]吴理财:“乡镇内部权力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学习月刊》,2003年第5期.
    [29]吴理财:“乡镇改革的总体性思路:从“咸安改革”谈起”,《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30]吴理财:“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8期.
    [31]吴理财、朱红萱:“乡镇干部如何看待乡镇改革?—对湖北省4县市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32]吴理财:“逼出来的乡派式改革”,《决策》,2005年第4期.
    [33]吴理财、朱红萱:“乡镇改革—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11期.
    [34]韩俊:“县乡支付公共财政危机与治理——湖北省襄阳县、河南省鄢陵县、江西省泰和县案例研究”,《公共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35]李媛媛、陈国申:“从“放权”到“收权”:“简政放权”的怪圈:“莱芜经验”的反思”,《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36]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37]袁方成、李广、周伟民:“农民的公共需求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38]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39]赵树凯:“关于乡镇改革历史进程的考察”,《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1期.
    [40]黄宝玖:“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41]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42]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43]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44]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研究》,1992年第4期.
    [45]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年第10期.
    [46]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47]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48]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49]文力:“制度变迁成本分析”,《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1期.
    [50]李含琳:“论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成本分析方法——与樊纲、刘世锦等先生商榷”,《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
    [51]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的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52]孙天华:“社会转型采用的方式与成本”,《经济经纬》,1997年第6期.
    [53]李建德:“论制度成本”,《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第1期.
    [54]邓大才:“成本分摊制度创新是新一轮农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3期.
    [55]张旭昆:“制度的实施收益、实施成本和维持成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6]汪毅霖、关晓光:“转轨成本的决定与公共选择约束”,《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7]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58]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59]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60]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61]胡鞍钢:“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读书》,2005年第1期.
    [62]王长江:“制度创新要直面既得利益”,《学习月刊》,2009年第6期.
    [63]张维迎:“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中国商界》,2008年第3期.
    [64]杨帆:“利益分化与社会整合的不平衡:改革中期危机的根源”,《首都经济》,1995年第9期.
    [65]王仕军:“利益群体各顾各,改革难有新突破”,《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8期.
    [66]顾杰、李又才、周莉:“湖北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学荣、佘荣波:“‘以钱养事’机制下的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68]宋亚平:“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关于“以钱养事”的几点认识”,《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10期.
    [69]宋亚平:“一个区委书记的十二条”,《决策咨询》,2003年第5期.
    [70]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71]傅光明:“试论湖北“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年第2期.
    [72]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73]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4]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同一根源》[J],《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75]杨雪冬:“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中国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6]谢庆奎:“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与未来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7]王沪宁:“中国九十年代的战略选择:体制驱动”,《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
    [78]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79]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尤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0]段万兵:“‘以钱养事’服务农村”,《中国财政》,2007年第8期.
    [81]赵鸣骥:“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服务新机制”,《中国财政》,2007年第7期.
    [82]朱小梅,柏振忠,王红玲:“湖北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83]楚成亚:“乡(镇)政府自我利益的扩张与矫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2期.
    [84]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7期.
    [85]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86]刘义强:“湖北乡镇政府改革经验与趋势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87]周甲禄、皮曙初、袁志国:“湖北副省长刘友凡谈乡改:无情改革、有情操作”,《西部发展报》,2005年7月14日第5版.
    [88]何增科:“政治合法性与地方政府创新——一项初步性的经验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9]张方华:“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重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路径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90]李国友:“政府自身特殊利益问题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91]宋崇林:“乡镇机构改革的困难与出路”,《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12期.
    [92]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人往何处去—湖北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探析之一”,《经济日报》,2005年6月23日.
    [93]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钱从哪里来—湖北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探析之二”,《经济日报》,2005年6月23日.
    [94]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乡镇怎么干—湖北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探析之三”,《经济日报》,2005年6月23日.
    [95]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可贵探索”,《经济日报》,2005年 6月24日.
    [96]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农村新型管理体制:访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经济日报》,2005年8月6日.
    [97]张新光:“目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98]张新光:“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9]王绍光:《学习与适应: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Acemoglu,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 Persistence of Power,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12108,2006 (b).
    [2]Arthur.W.B.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Ann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Benedict. Roth.,Patters of Culture.New York:Mentor Books,1946.
    [4]Coase, Ronald. 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 (Nov.),1937, pp.386-405.
    [5]Coase, Ronald.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vol.3 (Oct.), pp.1-44.
    [6]David Li. Changing Incentives of the Chinese Bureaucra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88, No.2 (1988):393-397.
    [7]David, Paul,1985, "Clio and Economics of QUER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5, pp. 332-337.
    [8]David Zweig.FreeingChian's Farmers:RuralRestructuu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M.E. Sharpe,1997, pp.12-19.
    [9]Greif, Avner. "Reputation and Coalitions in Medieval Trade:Evidence on the Maghribi Trader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3, (4) pp.857-882.
    [10]HardinR.,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1996.
    [11]Li, David D., "A Theory of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cs:The Case of the Chinese Non-State Secto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3(1),1-19.
    [12]Lin, J.Y.. "Endowments, Technology and Factor Markets:A Natural Experiment from China's Rural Institutional Reform."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 vol.77 No.2: 231-242.
    [13]Liu, Y. 一L., "Reform From Below: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1992,130,293--316.
    [14]Milgrom, Robert, Douglass C. North & Barry Weingast,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Revival of Trade:The Law Merchant,1990.
    [15]North, Douglass 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6]North. Douglass C. 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Politic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990,Vol.2, No.4,355-367.
    [17]O' Brien,K. J. and Lian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1999 (a). Vol.32, January, pp167-186.
    [18]Searle, John R., 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9]Zhang, Xiaobo, et al. Loc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I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 Vol.23 No.5,468-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