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无论在节目收视还是产业发展上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主动参与新媒体产业,发展电视融媒体才是广电传媒唯一出路。从近年来国家广电事业发展实践上看,中国主要的电视媒体已经充分意识到电视融媒体的重要性,并已逐步从电视融媒体事业和产业发展中获益。电视融媒体是以电视媒体为主导、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不同媒体形态融合的新型媒体样式。这种融合以牌照应用,内容销售和传播渠道整合为手段,充分发辉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平台的自身优势,进而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电视传播的利益最大化。广东拥有特殊的电视发展环境和最开放的电视市场,这令广东电视媒体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电视融媒体的实践工作;南方传媒集团的电视融媒体发展历程构成了整个广东电视融媒体的发展史,其多年电视融媒体所积累发展经验和教训成为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电视业宝贵的发展财富。论文以南方传媒集团的电视融媒体发展历程为样本,分析了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指出电视融媒体是广东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以南方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电视通过内容、技术、资金、牌照和地域五大优势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广东电视融媒体产业布局较完整、前期产业发展较好、电视融媒体项目齐备和牌照许可最齐全的基础。当然,和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融媒体发展相比,当前广东电视融媒体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和广东电视目前体制改革滞后、融媒体观念落后、融媒体战略规划不足、外来资本和新增资金对电视融媒体发展支持不足等原因分不开,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广东电视融媒体事业的发展。论文具体梳理、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发展经验和启示后,指出:面对新的融媒体发展要求和新兴媒体的挑战,广东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就是传统电视融媒体的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广东电视必须在观念上、管理体制上、节目内容制作和销售上、技术升级以及电视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要有所变革、有所创新,通过转型来适应电视融媒体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Emerging media such as internet videos are experiencing the most rapid developments in last years, leading to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aced by radio and television both in ratings and industry future in the Chinese media market. The only way to survive in the new media ecology is to converge with new media industry.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actices of nationwid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dicate that the major television media in China have alread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verged TV media which brings lots of advantages. The Chinese converged TV media, which is led by television, is a new kind of convergent medium based on modern internet and telecom technologies. With license application, content selling and distribution integration, such media convergence will take advantages of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and lead to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and maximiz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television. Guangdong has the most open and special television market in China. making it possible for local TV media to undertake the revolution of converged TV media. which has Southern Media Corporation (SMC)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experience of SMC is very valuable for other television group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verged TV media.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ged TV media in SMC as an instance. analyze the initiative and passive factors as well as concluding that converged TV media will be ultimate consequence of TV development. By taking the five advantages including contents, technologies, funds, licenses and regions, SMC makes a solid foundation of converged TV media that have complete industry sectors, well developments, full licenses as well as various equipments. Comparing wit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however, the converged TV media in Guangdong still have lots of problems and lacks which are caused by underdevelopment of operating theories, systems and strategic plan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upporting funds. In this thesis, we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verged TV media brought by the challenges of emerging media. SMC has to emphasize on the creation and changes of ideas, theories, management systems, content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echnologies upgrad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s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from the future of converged TV media by taking transformation as the key method.
引文
① 姚君喜 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第六期
    ① 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
    ② 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当代电视》,2009年第四期
    ① 易银军,《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革命》,《新闻前哨》2011年第二期
    ①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2010,10,第300页
    ② 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98页
    ③ 陈浩文《媒介融合的分类——以美国媒体为例》,中华新闻报网,2007年7月
    ① 周小普 黄彪文,《契机、转机或是危机》,《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四期
    ② 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
    ① 楼树军李德江王振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研究》,《现代视听》2010年第七期
    ① 郭东颖,《电信法将铲除两电藩篱》,《新京报》,2005年10月12日
    ① 李岚陆特丹,《融媒体格局下广电的业务布局》,《视听界》2010年第四期
    ① 楼树军李德江王振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研究》,《现代视听》2010年第七期
    ① 陆地,《浅论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广播》2011年第12期
    ①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的公司结构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三期
    ① 杜建华,《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当代传播》2010年第六期
    ① 陶世明,《三网融合与新媒体发展》,《广播电视信息》2010年第十期
    ① [英]麦奎尔,崔保国等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36页。
    ① [英]麦奎尔,崔保国等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36页。
    ① 王克曼 冯令沂,《中国广电体制改革南方模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2页
    ① 黄炜,《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一期
    ① 李鋆,《广电新媒体未来产业发展的七个关键点》,《电视研究》2011年第8期
    ① 李舒东,《国际一流媒体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27页
    ② 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版,第224页
    ③ Michael E Porter.Strategy and the Interme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2001.
    ① 王宁,《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五期
    ① 李舒东,《国际一流媒体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88页
    ② 高群耀,《传媒变革时代的来临及新闻集团的应对之道》,《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① Maney,Kevin.Mage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s in the Exploding Communications Industr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1995,第350页
    ① 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81页
    ① 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8页
    ① 李望,《广电新媒体未来产业发展的七个关键点》,《电视研究》2011年第8期总第261期
    ② 胡正荣柯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媒体所有权变化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电视研究》2010六期
    ① 王长潇,《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析》,《当代电视》,2012年第二期
    ① 周小普黄彪文,《契机、转机或是危机》,《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四期
    ① 陈欣跃安立国,《新旧融合:电视媒体经营的新突破》,《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五期
    ② 陆地,《浅论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广播》2011年第12期
    ③ 宋毅,《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内容变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十一期
    ① 喻国明,《传媒变革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5月,第9页
    ① [美]吉利恩·多伊尔,陆剑南等译,《传媒所有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2页、第35页
    ① 于晗,《基于数字技术的电视新媒体转型》,《今传媒》2011年第1期
    ② 罗以澄 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2010,10,第16页
    ③ 李岚陆特丹,《融媒体格局下广电的业务布局》,《视听界》2010年第四期
    ① 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32页
    ① 陈欣跃 安立国,《新旧融合:电视媒体经营的新突破》,《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五期
    ② 张惠建,《南方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的实践与探索》,《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四期
    ③ 王长潇,《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析》,《当代电视》,2012年第二期
    ① 张佰明,《新界面形式新产业规则》,《电视研究》2011年第5期
    ① 于唅,《基于数字技术的电视新媒体转型》,《今传媒》2011年第1期
    ① 阿诺德·汤比因,《历史研究》,刘比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页
    [1],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
    [2],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当代电视》,2009年第四期。
    [3],赵子忠,《电视新媒体之互联网电视》,《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年第10期。
    [4],王长潇,《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析》,《当代电视》,2012年第二期。
    [5],黄炜,《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一期。
    [6],罗以澄 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7],罗以澄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于晗,《基于数字技术的电视新媒体转型》,《今传媒》2011年第1期。
    [9],胡正荣 柯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媒体所有权变化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电视研究》2010年第六期。
    [10],罗以澄等,《新闻传媒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1],周鸿泽,《传媒经济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2],陆地,《浅论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广播》2011年第12期。
    [13],李岚 陆特丹,《融媒体格局下广电的业务布局》,《视听界》2010年第四期。
    [14],陶世明,《三网融合与新媒体发展》,《广播电视信息》2010年第十期。
    [15],张佰明,《新界面形式 新产业规则》,《电视研究》2011年第5期。
    [16],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7],单波 石义彬 刘学,《新闻传播学的跨文化转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8],姚君喜 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第六期。
    [19],周小普 黄彪文,《契机、转机或是危机》,《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四期。
    [20],冉华 张金海 程明 李小曼,《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1],易银军,《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革命》,《新闻前哨》2011年第二期。
    [22],楼树军 李德江 王振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研究》,《现代视听》2010年第七期。
    [23],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5],赵志立,《媒介融合的四个优势》,《中华新闻报网站》,2007年7月。
    [26],陈浩文《媒介融合的分类——以美国媒体为例》,中华新闻报网,2007年7月。
    [27],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9],喻国明,《传媒变革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5月。
    [30],王克曼、冯令沂,《中国广电体制改革南方模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31],张惠建,《南方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的实践与探索》,《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四期。
    [32],主编崔保国,《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3],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5],夏琼,《广告媒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4],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6],匡文波,《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7],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8],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9],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0],陆地,《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1],金冠军,《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
    [42],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3],张小兵,《中国媒体投资:理论和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4],崔保国主编,《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5],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6],陈欣跃安立国,《新旧融合:电视媒体经营的新突破》,《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五期。
    [47],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的公司结构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三期。
    [48],童兵主编,《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9],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0],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1],杜建华,《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当代传播》2010年第六期。
    [52],李望,《广电新媒体未来产业发展的七个关键点》,《电视研究》2011年第8期(总第261期)。
    [53],宋毅,《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内容变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十一期。
    [54],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新闻学论集》,第19辑。
    [55],汪文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战略构想与实践》,《新闻战线》2010年第2期。
    [56],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57],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石长顺、石永军,《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59],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1],杜骏飞,《弥漫的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2],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6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4,胡钮,《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5],金暗,《报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6],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67],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8],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美]吉利恩·多伊尔,《传媒所有权》,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版。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凯文·曼尼,《大媒体潮》,苏采禾李巧云译,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
    [5],[美]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
    [6],[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全: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英]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崔保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9],[美]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加]考林·霍斯金斯等,《金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刘丰海 张慧宇译,新华出版社,2004。
    [11],[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张苏,苏丹译,新华出版社,2001。
    [12],[美]罗兰·德·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彭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美]叶海亚,《全球传播》,尹宏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15],[美]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16],[美]约书亚·梅罗维茨,《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7],[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和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8],[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
    [19],[美]托马斯·鲍德温,《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20],[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
    [21],[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 金兼斌 童菲译,新华出版社,2004。
    [2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23],[美]凯丽·卢,《带宽的竞争:全面理解数据传输》,博彦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4],[美]格雷德尔,《产业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5],[英]戴维·M·纽伯里,《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何玉梅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6],[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7],[美]潘卡基·格玛沃特,《产业竞争博弈》,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8],[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9],梅多斯.《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
    [30],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三版)》卢泰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1],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2],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3],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4],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5],桂敬一,《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6],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7],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一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2000。
    [38],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39],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40],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姚坤、何卫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2],伊丽莎白切尔,《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 Shepard, Steven. Telecom Convergence,2/e:How to Profit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ies,Services, and Companies,McGraw-Hill Professional,2002.
    [2], Baldwin, Thomas F, McVoy, D Stevens, Steinfield Charles W.. Convergence: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SAGE Pubications,1996.
    [3], Watkinson John:Convergence in broadcast and communications Media, Focal Press,2001.
    [4], Ranly, Don Brooks Brain S,Kennedy George,Moen Daryl R..Telling the Story:The Convergence of Print, Broadcast, and Online Media, Bedford/St. Martin's,2003.
    [5], Atwan, Robert. Convergences:Message, Method, Medium, Bedford/St. Martin's,2004.
    [6], Inkeles,Alex. One World Emerging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Westview press,1999.
    [7], Renneboog Luc,Moerland Piet,Raaijmakers Theo, McCahery Joseph. Corporate Covernance Regimes Convergence and D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002.
    [8], Jenkins, Henry. Convergence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9], Lawson-borders, Gracie L..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10],Covell, Andy. Digital Convergence Phase 2:A Field Guide for Creator-Collaborators, Stipes Pub Lic,2004.
    [11], Friedman, Thomas L.. 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5.
    [12], Mol APJ. 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form: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MIT Press,2001.
    [13], Radcliffe. J. Green Politics:Dictatorship or Democracy?. Great Britain: Macmillan Press TMD,2001.
    [14], George Allen. 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2).
    [15], Duncan, T.& Caywood, C. The Concept,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dvertising Research,1993,33 (3).
    [16],Hewitt,Hugh · Blog: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Reformation That's Changing Your World, Nelson Business,2005.
    [17], Kline, David;Burstein, Dan;Keijzer, Arne j·De;Berger, Paul.. Blog!:How the Newest Media Revolution is Changi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Culture, CDS Books,2005.
    [18], Straubhaar, Joseph and LaRose, Robert..Media Now:Co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2). Belmont, CA:Wadsworht,2001.
    [19], MacKie-Mason, Jeffrey K and Waterman, David.. The Internet, and the Media:Selectde Papers from the 1997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Conference. Mahwah, 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
    [20],Kennedy,Peter.MacroeconomicEssentialsforMedialnterpret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7.
    [21], Prosser, Tony and Verhulst, Stefaan. EC Media Law and Policy. London:Longman.1998.
    [22], Towse, Ruth. Cultural Economics:the Arts, the Heritage, and the Media Industries. Cheltenham, UK, lyme, NH:E Elgar Pub,1997.
    [23], Straubhaar, Joseph and LaRose, Robert.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elmont.Calif:Wadsworrh Pub. Co.1997.
    [24], Rosenbush,Steve. Telecom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Entrepreneur's Guide to Making Mone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Newport:Aegis Pub. Group,1td.1998.
    [25], Viscusi, W · Kip, Vernon, John M, Harrington,Joseph 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0.
    [26], Beesley, M. E.. Privatization, Regulation and eregulation, London:Routledge,1997.
    [27], Bs, Dieter.Pricing and Price Regulation:An Economic Theory for Public Enterprises and Public Uilities. Amsterdam, New York:Elsevier,1994.
    [28], Gabel, David and Weiman, David F. Opening Networks to Competition:the Regulation and Pricing of Access.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s,1998.
    [29], Sichel, Werner and Alexander, Donald L.. Networks, Infrastructure, and The New Task for Regulation. Ann Arbor, Mich: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30],Majone,Giandomenico. Deregulation or Re-regulation?:Regulation Refor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0.
    [31],Vietor,Richard H. K.. Contrived Competition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in America. Cambri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2], Gillett, Sharon Eisner and Vogelsang, Ingo. Competition, Regulation, and Convergence:Current Trends in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Mahwah, N. J:Lawrence Erlbaum,1999.
    [33], Peter Gold ing and Gaham Murdock: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Mass Media and society. James Cirram (3rd edition). London:Arnold,2000.
    [34], Julia T. Wood:Communication in Our Lives, third edition. Wadsworth, a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2003.
    [35], Denis McQuail: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edi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0.
    [36], Pyungho kim, Harmeet Sawhney:A machine-like new medium-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ineractive TV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new Delhi,2002.
    [37], Williams, Etal: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New Medi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8], Ronald Rice, Charles K. Atkin: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3th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2000.
    [39]James G. Stappers:Mass Communication as Public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3,33(3).
    [40]Theodore L. Glasser, James S. Ettema:.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New York: Guilford,1999.
    [41]Deloughry, Thomas J:Guaranteeing Acess on the Data High way,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3(3).
    [42]Arterton, F. Choristopher:Teledemocracy. Beverly Hills., CA:Sage. Becker,T
    [43]Davis, Leonard: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Ommi, November,1993:24[34] Jon V. Paclik:Journalism and new medi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2001.
    [44]Lasswell, Harol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New York: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