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助了现代世界政治发展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基本范畴、实践状况、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取向以及基本的社会保障条件等方面内容作了系统分析。
     文章分析了国家政治公正的涵义及特点,国家政治公正的基本功能,我国政治公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国家政治公正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总结了国家政治公正的历史理论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的基本主张。介绍了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公正的发展现状,包括基本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形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和具体的解决对策。论证了中国国家政治公正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的政治公正建设,我们必须实现四个基本观念的转变,并具体阐明了进行这些方面转变的必要性,及转变得以实现的基本路径。文章还强调了我国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社会保障问题,指出政治公正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行为,它应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而进步。最后,对上述基本学术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再一次强调了在目前中国社会条件下加快国家政治公正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有关我国国家政治公正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本文选题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作一些理论上的梳理及尝试性的探索,唤起更多人对国家政治公正问题的重视。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够把我国的国家政治公正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With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 caused b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our country for many years, as well as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expanded the political vision of the public, the political justice question of has been attentiv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Marxism as a guide,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use som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heory , studies on political justice of China today : the basic areas of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 analysis of value.
     In the Firs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features.just that political justice is defin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interests of the reasonable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value for the acts of state. It has a class nature, social,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to clarify the basic functions of political impartiality. pointing out that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but also be able to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for the country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provide basic social ethics.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impartiality,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justice to be historical tradition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Introduce the country's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need to adhere to some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equal opportunities, the principle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the principle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 benefit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sonable balance and so on.
     Secondly, the article system summary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justice theory. Pointed out that the country's political justice thought Arise from the end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slave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s a theory of cognitive model. In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Middle Ages in Western, the basical just has been dominated by an absolute Equalitarianism and religious concep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justice ideas just start to ente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eriod, this period, the country created a humanitarian political justice conception and a functionalism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justice conception as well as liberalism conception of political justice etc. In China today, Influential political justice theory have the social justice theory by Rawls, the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by Nozick , and communities justice theory by Walzer and others people, The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basic views and ideas system of political justice of Marxist theory.
     Thir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olitical situation. in order to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political justice development , 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 the analysis is begin from the idea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country, the general society policy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reas. At each one areas, I not only analysis the fairness i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but also analysis the reasons and the specific solution about itself.
     Fourth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value Direction of our country's political impartialit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mpartiality better, we must realize the changes in four basic concepts: that is, one are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justice" to the "administration justice"; two are from the "political country "to" civil society "; three are from the " efficiency first "to" balanced development "; four are from the" control-oriented government "to" service government ". The article set out the necessity for the change in these areas in detail, analysis the basic path to achieve these.
     Fifthly,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political impartiality.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justice is not an isolated act, it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mmon progr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justice better, 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our country's democracy,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justice system; increase the Government's social justice supervision, deepen and perfect the social transfers; people ne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ir own Freedom , and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need to build a more just and harmonious political - culture concept, ensure the new type of social culture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
     Finally,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basic academic opinion of the author, and once again summing up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justice i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引文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
    ①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王光绍: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29页。
    ②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法国《世界报》,转载于2008年06月23日中国网。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c38aa01000b1u.html.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147。
    ③Aristotle.EudemianEthics,trans.byJ.Solomon,inJonathanBarnes(ed.), TheCompleteWorksofAristotle:theRe-visedOxfordTranslation.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13-15.
    ①许耀桐、刘昌雄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④邓宏图、李亚:《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政治正义与制度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⑤张荣国:《政治公正与和谐社会》,民主与法制,2006年9月。
    ⑥王维:《政治正义及其价值功用》,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①[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①P·塞尔兹尼克:《有组织的武器》(The Organizational Weapon),麦克劳-希尔出版社,1952年版,第242页。
    ②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6页。
    ②《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5页。
    ③《管子·牧民》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①[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①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②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①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转引: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129。
    ②The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 .Vol .Ⅲ,No1, Spring 1993,p.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③[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④[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主义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4页。
    ⑥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②[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0页。
    
    ①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版,第73页。
    ②同上,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①[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6页。
    ②同上,第177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第201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第40页。
    
    ①[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4页。
    ②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1页。
    ②同上。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9页。
    ②同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第88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③同上,第234页。
    ④同上,第94页。
    ①同上,第9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1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第90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6页。
    ⑤孔子:《论语·季氏》。
    ①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②转引: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
    ①[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23页。
    ②[美]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11页。
    ④[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9页。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20页。
    ②[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9页。
    ③[英]洛克:《论政府》,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④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页。
    
    ①穆勒:《论自由》,严复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转引: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5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③同上。
    ①孙健:《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及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同上,第155页。
    ③同上,第157页。
    ④同上,第159页。
    ①转引:顾萧:《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②M. Walzer , Spheres of Justice : A Defence of Complex Equality ,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 1983,p.6 .
    ③同上,第9页。
    ④M. Walzer ,“The Moral Standing of States”, 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9(1980), p. 212 .
    ⑤M. Walzer , Just and Unjust Wars ,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97 , p. 82n .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9页。
    ④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3页。
    ⑤《圣西门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⑥《付立叶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32页。
    ⑦《欧文选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④同上,第1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4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1页。
    ③同上,第703页。
    ④同上,第183页。
    ⑤同上,第17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①10届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⑤同上,第258页。
    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上,胡代光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②[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来正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①[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主义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①Tilo Shabert ,“Power Legitimacy and trurh”n Zthanasios Moulakis . Berlin H Heenemann GmbH and co. 1986 ,p. 102 .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88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②Habermas, Legitimation Crisis,Boston:Beacon,1973, p. 45 .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④同上,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④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版,第31页
    
    ①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浙江学刊,2002.(4).11.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③同上,第5页。
    ①[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页。
    
    ①[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曹海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c38aa01000b1u.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09页。
    ①中共16届6中全会报告。
    
    ①孙开、彭健:《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王晓林:《马克思主义利益视角的社会稳定及政府控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②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6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①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李迎生:《社会政策与社会和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2期。
    ③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④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①孙立平:《失衡一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材料》,2002年5月。
    ①章剑生:《论行政公正原则》,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余世维:《赢在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行政法学研究.1998,(2):29.
    ②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页。
    ③施瓦茨:《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567页。
    ①英.彼德·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4页。
    ①休谟:《休漠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6页。
    ①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②顾萧:《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③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④[菲]德·古斯曼等:《亚太地区各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步骤和经验》,转载于《中外政府行政管理发展趋势》,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胡建淼:《行政程序比较研究》,转载于《比较法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②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46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②李成言:《现代西方行政领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③张永桃主编:《行政管理学》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④黄达强主编:《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⑤叶必丰:《公共利益本位论与行政程序》,政治与法律,1997第4期。
    ①皱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②[英]安德鲁·甘布尔:《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王晓冬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①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②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夏季卷。
    ①JohnKeane:DemocracyandCivilSociety,Verso,London/NewYork,1988.15.
    ②民政部网站: [2007-10-05] , http://www.mca.gov.cn/mztj/yuebao0603.HTML.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②同上,第211页。
    ③托马斯·罗瑟斯:《市民社会》,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7).
    ④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390页。
    
    ①同上,第3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朋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②(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2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0页。
    
    ①参见《中共16大报告》。
    ②参见《中共17大报告》。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8页。
    ①转引: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 期。
    ②李承、王运生:《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政治学研究》,2000年低4期。
    
    ①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③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④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同上,第57页。
    ②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①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历史可能性的证明》,社会科学研究.2002,(2):3.
    ②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④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 //news xinhua net com /newscenter /2008-03/19/.
    
    ①〔英〕简·埃里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者序第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是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①[美]约瑟夫·拉帕隆巴拉和迈伦·韦纳:《政党和政治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页。
    ②顾萧:《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③同上,第112页。
    
    ①参阅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4—332页。
    ②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4页。
    ③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
    ①参见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浙江学刊,2002,(4):11.
    ②转引自潘一禾:,《观念与体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同上。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离松玉:《制度权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②黑格尔:转引自《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的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531页。
    ③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62页。
    ④[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上,第76页。
    ①[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顾朝阳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第44页。
    
    
    ①[美]基斯格里芬:《可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②参见尹钢、梁丽芝主编:《行政组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①[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黄险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参见M·P·托达罗:《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上册,于同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3页。
    ②[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6页。
    ①黄黎若莲:《“福利化”、“福利多元化”和“福利社会化”探索与反思》,《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1期。
    ②吴忠民:《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科技导报》2000年第9期。
    ③[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中国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②参见:顾萧:《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③[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①罗玉中、万其刚:《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郭道晖:《岳麓法学评论》(第二卷),《人权理论的困惑与质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②徐显明:《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①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①转引:谢名家主编:《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陈炳辉:《当代中国的民主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②柳伍氏:《当代中国民主政治面临的五大障碍》,求实,2005(2).
    
    
    
    ①L·W·Pye. China: An Introduction. M·I·T·Press,1972.31.
    ②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③〔美〕派伊:《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转载于《21世纪》,1992. (2) .
    ④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①虞崇胜:《实现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平衡》,转引:长白学刊, 2007(5).
    ①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9]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0]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孔子:《论语》。
    [5]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7]顾萧.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0]孙开、彭健.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12]孙立平.失衡一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余世维.赢在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7]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
    [18]施瓦茨.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
    [19]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20]李成言.现代西方行政领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张永桃主编.行政管理学.高教出版社2003.
    [22]黄达强主编.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3]皱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尹钢、梁丽芝主编.行政组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罗玉中、万其刚.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郭道晖.岳麓法学评论(第二卷).《人权理论的困惑与质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8]徐显明.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9]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0]谢名家主编.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人民出版社2002.
    [31]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2]施雪华著:《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屏南著:《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祥平著:《制度对话——中国传统资源与西式模式优劣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5]孙健著:《社会公正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36]许耀桐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7]杨宏山著:《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8]侯树栋主编:《实践的呼唤与理论的回声——当代重大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40]林勋建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2]唐代兴著:《公正伦理与道德制度》,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3]王海明著:《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徐文渊著:《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45]金雁、秦晖著:《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7]李云龙著:《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9]汤玉奇编著:《社会公正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50]张书琛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史仲文著:《正义、你听我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52]夏文斌著:《走向正义之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美)罗伯特·A·达尔.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9.
    [6](英)J·S·密尔.汪暄译.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美)罗伯特·达尔.李柏光等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德)罗伯特·米歇尔斯,任军锋等译.寡头统治铁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1](美)约瑟夫·熊彼特.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法)让·布隆代尔.政党与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华夏出版社,2001.
    [16](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8] P·塞尔兹尼克.有组织的武器.麦克劳-希尔出版社,1952.
    [19]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0(]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2]拉法格.思想起源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63.
    [23](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吴寿彭译.商务出版社,1965.
    [25](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改革出版社1999.
    [26](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7](英)威廉·葛德文著.政治正义论.1、2、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8]詹姆斯.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9]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0]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王建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2]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3]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4]美,威廉·帕·克莱默著.理念与公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36]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3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38]迈克尔·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9]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0]拉法格.宗教及正义、善的观念之起源[M].北京:昆仑书店出版社,1930.
    [41]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
    [4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3]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44]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5] [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主义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8.
    [47]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
    [48] [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49]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
    [50]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
    [5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
    [5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53]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6.
    [54] [英]洛克.论政府.商务印书馆1964.
    [55]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8.
    [56]穆勒.论自由.严复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7]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及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8]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2008.
    [59]圣西门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2.
    [60]付立叶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59.
    [61]欧文选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5.
    [62]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3] [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胡代光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64]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来正译,三联出版社1997.
    [65] [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曹海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6]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67]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68]英.彼德·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69]休谟.休漠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
    [70]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72] [英]安德鲁·甘布尔.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王晓冬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3]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译,东方出版社1993.
    [7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
    [75]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76](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59.
    [77](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7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79]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0]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1]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3] [英]简·埃里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4]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85] [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是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6] [美]约瑟夫·拉帕隆巴拉和迈伦·韦纳.政党和政治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6.
    [87]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
    [88]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顾朝阳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89] [美]基斯格里芬.可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0]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黄险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1] M·P·托达罗.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上册.于同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2]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8.
    [1]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3.
    [2]王光绍: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1.
    [4]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6.
    [5]邓宏图、李亚.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政治正义与制度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7.2.
    [6]张荣国.政治公正与和谐社会.民主与法制,2006.9.
    [7]王维.政治正义及其价值功用.道德与文明.2008.1.
    [8]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浙江学刊,2002.(4).
    [9]王晓林.马克思主义利益视角的社会稳定及政府控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0]李迎生.社会政策与社会和谐.教学与研究.2005年.12.
    [11]章剑生.论行政公正原则.法商研究,2001.5.
    [12]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行政法学研究,1998.(2).
    [13]叶必丰.公共利益本位论与行政程序.政治与法律,1997.4.
    [14]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6.
    [15]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3.
    [16]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夏季卷.
    [17]托马斯·罗瑟斯.市民社会.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7).
    [18]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3. 6 .
    [19]李承、王运生.当代公共行政的民主范式.政治学研究,2000.4.
    [20]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1]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历史可能性的证明.社会科学研究,2002,(2).
    [22]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的转移.浙江学刊,2002,(4).
    [23]黄黎若莲.“福利化”、“福利多元化”和“福利社会化”探索与反思.社会保障制度,2000.1.
    [24]陈炳辉.当代中国的民主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25]柳伍氏.当代中国民主政治面临的五大障碍.求实,2005(2).
    [26]〔美〕派伊.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转载于21世纪,1992.(2).
    [27]虞崇胜.实现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平衡.长白学刊,2007(5).
    [1]法国《世界报》,转载于2008年06月23日中国网。
    [2]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c38aa01000b1u.html
    [3][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页。
    [4]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
    [5]学术研讨会会议材料》,2002年5月。
    [6]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7]民政部网站: [2007-10-05] , http://www.mca.gov.cn/mztj/yuebao0603.HTML.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9]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 //news xinhua net com /newscenter /2008-03/19/.
    [1]Aristotle.EudemianEthics,trans.byJ.Solomon,inJonathanBarnes, TheCompleteWorksof Aristotle:theRe-visedOxfordTranslation.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13-15.
    [2] The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 .Vol .Ⅲ,No1, Spring 1993,p.32.
    [3]M. Walzer , Spheres of Justice : A Defence of Complex Equality ,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 1983,p.6 .
    [4]M. Walzer ,“The Moral Standing of States”, 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9(1980), p. 212 .
    [5]M. Walzer , Just and Unjust Wars ,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97 , p. 82n .
    [6]Tilo Shabert ,“Power Legitimacy and trurh”n Zthanasios Moulakis . Berlin H Heenemann GmbH and co. 1986 ,p. 102 .
    [7]Habermas, Legitimation Crisis,Boston:Beacon,1973, p. 45 .
    [8]JohnKeane:DemocracyandCivilSociety,Verso,London/NewYork,1988.15.
    [9]L·W·Pye. China: An Introduction. M·I·T·Press,1972.31.
    [10]Krishna, Sankaran, Cartographic Anxiety: Mapping the Body Politic in India, Alternatives,19(1994),507—521.
    [11]Roberts, Charles W , Wordsworth, The Philanthropist, and Political Justice, Studies in Philology, 31(1934)p.84.
    [12]Pickering, James H ,McWilliams, Political Justice in a Republic: James Fenimore Cooper’s America, New York History, 55:1(1974)p.104.
    [13]REMPEL, GERHARD, H·W·Koch, Political Justice in Hitler’s Germany’Historian, 53:3(1991:Spring) p.551
    [14]MARSHALL, PETER, Mark Philp, Godwin’s Political Justice, 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 19(1989) p.328
    [15]Theoharis, Athan, Belknap, Michal R., Cold War Political Justice; The Smith Act,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Historian, 41:3(1979:May)p.578.
    [16]MATHIE, WILLIAM, Politic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of Aristotle,Review of Politics, 49:1(1987:winter)p.59.
    [17]Brady, James P.,Poli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Justice Policy in People’s China, Contemporary Crises, 1:2(1977:Apr.)p.127—162.
    [18]SCHAEFER, DAVIDL., Moral Theory’Versus Political Philosophy: Two Approaches to Justice, Review of Politics, 39:2(1977: Apr.)p.192—218.
    [19]Margolis, Joseph, Political Equality and Political Justice, Social Research, 44;2(1977:Summer)p.308—329.
    [20]ROSEN, F. ,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Aristotles Categories of Justice, Phronesis, 20(1975)p228—24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