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从康德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然”与“自由”观念出发重建康德美学体系,对康德美学中两个关键性的概念“自然”和“自由”进行挖掘,从自然观念出发建构康德的先验美学,寻求康德美学的先验特质;从自由观念出发建构康德的本体论美学,探究康德美学的形上之思,将长期被遮蔽的康德美学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挖掘出来,从而形成对康德美学新的解释。
     论文第一章从康德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出发,深入的分析康德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正是康德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的冲突导致了康德美学体系的诞生,因而理清康德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是理解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的理论前提。
     论文第二章从康德美学中自然观念出发重建康德的先验美学。康德美学是其先验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康德美学的先验特质一直在学术界没有清晰的界定。本章决定从《判断力批判》的下卷出发,从“目的论自然的发现”到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纠正康德美学研究中习惯认为“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审美判断力批判”的附庸的观点,正是目的论自然的发现,才找到审美判断力的先验原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而先天原理的发现才使判断力批判成为可能,审美才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就成为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康德在自然美中就深入的论证了康德美学的核心问题“先验美学是如何可能的”,从而对自然美的理解就成为解释康德先验美学特质的一个路径。因而从“目的论自然”到“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再到“自然美”的论述就形成了康德先验美学中一条隐含着的内在逻辑,其内在理路就是康德的先验美学方法论。
     论文第三章从康德美学中自由观念出发重建康德的本体论美学。对康德美学中自由概念的论述学术界论述的很多,到目前为止还主要停留在“审美无利害”的论述上。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有着不同的层次,而“审美无利害”仅仅是其感性的经验的层次,在先验的和超验层次上还蕴涵着康德美学的本体论基础。论文通过对康德美学中自由观念三个层次的解析,形成对康德美学中“自由概念”的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即在经验层面上审美自由表现为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感,而在先验的层面上审美自由则表现为审美共通感,在超验的层面上审美自由则又表现为对实践理性的追求,而康德审美自由的最终目标则是建构以“自由”为核心的实践理性本体论美学。
     论文第四章从康德哲学精神出发论述了自然与自由在美学中的和谐。通过反思判断力沟通了了自然与自由的鸿沟,而这一切只有在对康德“先验人类学”的全面理解下才有可能。康德通过审美达成的自然界向自由界的过渡的真正内涵是怎样的,这对理解康德美学的目的很重要,本章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这一论题对康德美学的这一真实内涵给于解释,即通过审美沟通经验的自然世界与超验的自由世界,从而形成对康德美学的整体理解。但是康德通过反思判断力所形成的自然与自由的和谐只能是主观意识的和谐,只有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下的自然与自由的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论文第五章从中国当代美学出发,论述康德美学“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意义。本章尝试从“对话”的视角来研究康德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这种“对话”并不准备拿康德整体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当代美学整体进行比较和阐释,而是选择康德美学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来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影响研究,看看康德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有那些重要的意义。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康德“自然与自由和谐论”论述了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从经验现象界的自然中体验(类比、象征)到超验的自由(道德、实践理性)的意义,因而美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沟通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完成对自身人格的建构,这样美学的学科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兼顾的一门人文学科,因而美学的主题就是“自然与自由的和谐”。通过对康德美学主题的阐释我们可以分析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误区,分析中国当代美学的在“自然与自由”问题的发展道路,分析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虚假性,而这一切从康德美学中我们也许都可以寻求到答案。
     正是由于学术界对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这两个概念的忽视和误解,从而导致了康德美学研究没有能够深入的进行下去,特别是康德美学中许多隐含着的东西没有被发掘出来,本论文决定在这些方面作出新的探询。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system of Kant's aesthetics is re-formed which is based on two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is, "nature" and "freedom". based on the former, Kant's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s founded so that the transcendental essence of Kantian aesthetics is founded; and based on the latter Kant's ontological aesthetics is founded so that metaphysics of Kantian aesthetics is probed and the long covered subject of Kantian aesthetics, that is, "the harmony theory of nature and the freedom", is unearthed, so there will be new interpretations for Kantian aesthetics.
     In chapter one,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nature and freedom in Kantian philosophy, the concepts of nature and freedom are deeply analyzed. It is just due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in Kantian philosophy tha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Kantian aesthetics system. So exploring the concepts of nature and freedom clearly is the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of nature and freedom in Kantian aesthetics.
     In chapter two, Kant's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Kant's aesthetics, Kant's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antian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but the transcendental essence of Kant's aesthetics has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by scholars. So in this chapter base on the second part of book Critique of Judgment, the commonly accepted viewpoint in the study of Kantian aesthetics, that is,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is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is improved from the discovery of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to transcendental transition of Kantian aesthetics, it is just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that thetranscendental principle of aesthetic judgment——formal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isfounded, which makes Critique of Judgment possible and enables aesthetics to be universally necessary, s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 and aesthetics issue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udy of Kantian aesthetics. Kant deeply proved a key point in natural beauty, that is ,how is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possibl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beauty becomes a way to interpret the essence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So the expounding of three subjects, that is from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to "formal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then to "natural beauty", forms an implied inherent logical which is the methodology of Kantian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n chapter three Kantian ontological aesthetics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n Kantian aesthetic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has been expounded in academic circles, yet so far it has been concentrated mainly on the expounding of "aesthetic disinterestness". in fact ,the concept of freedom has different levels and "aesthetic disinterestness" is only the levels of its perceptual experience. While on the transcendental and ontological levels implies the ontological base of Kantian aesthetic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levels in Kantian aesthetics, a new interpreting way for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s formed, that is ,aesthetic freedom appears as a kind of sense of freedom of disinterestness on experiential levels, as aesthetic common sense on transcendental level, and as probe into practical rationality on transcendental level, while the ultimate goal of Kantian aesthetic freedom is to construct ontological aesthetics of practical rationality based on "freedom".
     In the chapter four,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in aesthetics is expounded based on Kantian philosophy. The gap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is linked up through reflective judgment, while it can not be possible except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Kantian 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 What is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e to freedom which Kant achieved through aesthetics? in this chapter .the real connotation is interpreted with the theory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so tha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Kantian aesthetics is formed, but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which Kant achieved by reflective judgment can be only the one from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al harmony can only come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Marxism.
     In chapter fi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armony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ies is expounded based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in this chapter it is tries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Kantian aesthetic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ies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which is not based on comparing and expounding of the whole Kantian aesthetics ideas and the whole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ideas :but based on the connective study between the harmony theory and the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ies, so that it will be clear how much significances Kantian aesthetics ha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ies, in the above, it has been expounded in the harmony theory that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from experiencing (analogizing, symbolizing)in the nature of experiential phenomenon to transcendental freedom(morality, pratical rationality),so the aim of aesthetics is to link up experiential world and transcendental world .and to finish constructing self-personality, so aesthetics is the humanities featured with both metaphysics and phenomenon, then the theme of aesthetics i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Through expounding the theme of Kantian aesthetics .the following can be analyzed, the methodological misleading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sue "nature" and "freedom"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 argument between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ranscending aesthetics, the issue of aestheticalization of daily life ,so the answers for the above can be get from Kantian aesthetics.
     It is just due to the neglect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oncepts "nature" and "freedom" in Kantian aesthetics by the academic circle that lead to being unable to study Kantian esthetics deeply, especially mang issues implied in Kantian esthetics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which are to be given new probings in this dissertation.
引文
① L.W.Back.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The Bobbs-herill Company, 1965.P.4.。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页。
    ① 刘再复《李泽厚与中国现代美的历程》,见李泽厚《美学旧作集》代前言,第14-17页。
    ②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4-347页。
    ① 邓晓芒:见戴茂堂的《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视野》的序,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页。
    ① 曾繁仁:张正文的《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序言。
    ②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43页。
    ③ 见《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辩证》(载《中国美学》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文史哲》2005年2期)、《何谓审美——兼谈康德美学的地位和评价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④ 叶秀山:《<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浙江学刊》,2003年第三期。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4页。
    ②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原序”。
    ③ 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0页。
    ① 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① 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8第20页。
    ②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
    ① 同上,第117页。
    ② 同上.第122页。
    ③ 约翰.科廷汉:《理性主义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6页。
    ④ 斯宾若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1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页。
    ① 张政文:《康德启蒙自然观的文化批判》.裁《世界哲学》2006年第2期。
    ①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0-51页。
    ①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页。
    ② 康德《来来形而上学导论》,第5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0页。
    ③ 同上,第57页。
    ④ 同上,第57-58页。
    ⑤ 同上,第93页。
    ①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 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转引《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2页。
    ②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8页。
    ③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④ 同上,第2页。
    ①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第163页。
    ① 美国学者阿利森的《康德的自由理论》和我国学者宋继杰的《康德的自由概念》(载《场与有:中西哲学比较与融通》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对康德的自由观念研究的比较深入,在这两部专著中两位学者对康德的自由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但他们只是局限于在第一和第二批判中来研究康德的自由理论.而没有能够对其整体的考察。我国学者邓晓芒在其论文《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载《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了整体的分析,认为康德的自由观可以分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这是很有见地的,本文就是在邓先生的基础上进行探讨.由于分析的是哲学中的自由观,我在这里主要阐释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对于自由感,我将在后面的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中进行系统的分析。
    ② 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导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③ 参见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第310页。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见《十六-十八世纪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99页。
    ② 莱布尼滋:《人类理解新论》,见《十六-十八世纪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504页。
    ③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66页。
    ④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第6页。
    ① 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②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载《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
    ① 俞吾金:《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和形成过程》,载《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② 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信中所说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照《纯粹理性批判》排列应该是“第三个二律背反”。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② 同上.第375-376页。
    ③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
    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⑤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①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29页。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第433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第434页。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第434页。
    ③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④ 同上,第2页注释。
    ⑤ 同上,第38页。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39页。
    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79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85页。
    ②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31页。
    ③ 同上,第32页。
    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39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39页。
    ② 同上,第140页。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39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第8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9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9页。
    ③ 同上,第10页。
    ①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2页。
    ② 该书中文有两个译本,并且译本的名称也不统一,曹俊峰、韩明安将其翻译为《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何兆武翻译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但是从该书的的写作特点来看,主要采取经验观察的方法。而不是后来在批判期使用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因而第一种翻译方法更能够体现该书的写作特征,故在本文中主要采取第一种翻译方法。
    ① 鲍姆加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第13页。
    ② 康德:《康德美学文集》曹俊峰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2页。
    ③ 同上,第11页。
    ④ 同上,第13页。
    ⑤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31-3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 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② 同上,第119页。
    ① 曹俊峰对这种划分持有异议,他认为康德前批判期和批判期的界限为1777年,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前两年,是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时间,对次分类方法我不敢苟同,因为康德的这篇求职论文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现象和物自体的划分,时空为主观认识的条件等论题,虽然还没有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命题,但基本上奠定了批判期的哲学基础。
    ②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39页。
    ③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119页。
    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第26页。
    ① 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第110页。
    ②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61页。
    ③ 康德:《宇宙发展史论》,全增嘏译,王福山较,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第5页。
    ①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1,第21页。
    ①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1,第185-186页。
    ② 瓦.费.阿斯穆斯:《康德》,孙鼎国译,王太庆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第329页。
    ①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1,第183页。
    ② 同上,第184页。
    ③ 同上,第188页。
    ④ 同上,第188-189页。
    ⑤ 瓦.费.阿斯穆斯:《康德》,孙鼎国译,王太庆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第324页。
    ⑥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第412页。
    ⑦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134-135页。
    ①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34页。
    ② 邓晓芒:《论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① 这一点在康德哲学中并不鲜见,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证实了自由的可能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与道德的互证才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因而将可能性与实在性分开阐释可以说是康德哲学的一个特征。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5页。
    ③ [英]斯克拉顿:《康德》,周文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第145页。
    ① 参见Paul. Guyer. Kant and the Claim of Taste. Cambridge Univerity Press,1997年,第27页。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页。
    ③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页。
    ④ 同上,第2页。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1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1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5页。
    ① 同上,第15页。
    ② 同上,第19页。
    ③ 同上,第20页。
    ④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5页。
    ⑤ 同上,第15页。
    ① 同上,第18页。
    ② 同上,第19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26-27页。
    ② 关于这两个问题,赵汀阳在《美学与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提了出来,并认为它们是康德审美理论的要义所在。参见赵汀阳:《美学与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57-63页。
    ① 这一段内容主要参考了曹俊峰的观点,见《康德美学引论》,第241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37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7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② 同上,第45页。
    ③ 同上,第44页。
    ④ 同上,第45页。
    ⑤ 同上,第52页。
    ① 同上,第53页。
    ② 赵汀阳:《美学与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第61-63页。
    ③ 关于康德的自然美理论主要研究者有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阐释康德的自然美理论:冯以宣在《康德的自然美论》中也谈及康德自然美的缺憾在于从主观出发,没有能从社会实践的观解释自然美:彭锋在《完美的自然》中论及康德的自然美是康德美学的核心问题,与天才的艺术一样都是符合其审美四契机的,而Malcolm Budd在Delight in The Natural World:Kant on The Aesthetic Apprecation of Nature为题所写的三篇论文中,认为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自然美)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愉快:对自然质料完善的愉快,这依赖于对象的概念;对自然美的愉快,这依赖于自然的形式:对自然存在的愉快,这依赖于自然的存在;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对自然的崇高鉴赏也是如此,就是对自然本身的崇高判断,并不依赖于人的道德观念,见《英国美学杂志》1996年7月第3期,1998年4月第2期,1998年7月第3期,可见对康德自然美理论的理解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① 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58页。
    ② 关于康德“艺术像似自然”的含义见第三章第一节中有着详尽的分析,在这里自然的含义已经不是日常经验的自然,而是具有本体内涵的自然,相当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造化”含义。
    ③ 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375页。
    ① 冯以宣:《康德的自然美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37-38页。
    ③ 同上,第37-38页。
    ④ 同上,第38页。
    ⑤ 同上,第39页。
    ① 同上,第39页。
    ② 同上,第45页
    ③ 同上,第46-47页
    ①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39页。
    ② 同上,第58页。
    ③ 同上,第59页。
    ④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2页。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4页。
    ⑥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4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85页。
    ② 同上,第82页。
    ③ 同上,第83页。
    ④ 同上,第83-8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88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9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95页。
    ④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89页。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98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96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4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6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286页。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直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286页。
    ①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年,第54页。
    ②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第5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8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4-45页。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102页。
    ② 叶秀山《论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外国美学》第1辑。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99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99页。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2页。
    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78年,第79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10页。
    ①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第43页。
    ②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212页。
    ① 关于这一论题,参见拙作《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载《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② 哈罗尔德.奥斯本:《美学与艺术理论》,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22页。
    ③ 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美学译文》(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④ 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翻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310页。
    ⑤ 关于曼德维尔对夏夫兹博里观点的攻击可以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219-220页。
    ⑥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220页。
    ① 哈奇生:《论美、秩序、和谐、艺匠》,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②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22页;另参见哈奇生:《论美、秩序、和谐、艺匠》,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1-62页。
    ③ 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美学译文》(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④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第235页。
    ① 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李庆善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第128页。
    ② 同上,第101-102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118页。
    ④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19页。
    ⑤ 鲍姆加通 《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年,第13页。
    ① 见范大灿为《美学》中文译本所写的前言,同上书,第10-11页。
    ②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77-78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37-38页。
    ① 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 1995年,第430页。
    ②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第173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6页。
    ② 同上,第146页。
    ③ 同上,第149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7页。
    ② 同上,第150页。
    ③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第175页。
    ①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第86页。
    ① 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全集》(第三卷),秦典华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66页。
    ② 这一段材料主要参考了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第87-88页的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③ 关于夏夫兹博里的“内感官说”,哈奇生和爱迪生进一步的发展的夏夫兹博里的“内感官说”在第一节“自由感的理论渊源”中有着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重述。
    ① 休谟:《人性的高中与卑劣——休谟散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88年,第140页。
    ② 同上,第145页。
    ③ 同上,第148页。
    ④ 同上,第160页。
    ⑤ 鲍桑葵:《美掌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第2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164页。
    ② 转引自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第430页。
    ① 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 1995年,第430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4页。
    ③ 转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第86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4页。
    ② 同上,第75页。
    ① 同上,第75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5页。
    ④ 同上,第76页。
    ⑤ 同上,第135-136页。
    ① 同上,第136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37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38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1页
    ② 同上,第44页
    ① 王元骧:《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5页
    ①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172页康德自注。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7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7页。
    ② 同上,第69页。
    ③ 同上,第70页。
    ④ 同上,第72页。
    ① 如唐桃《尘世之美与天国之美——论康德美学的两套思想体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索松华《康德的两种美论:<判断力批判>学习札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柯尊全《康德美学的两重结构》(《西部学坛》,1992年第四期,蔡艳山《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浙江学刊》2002年第三期。
    ②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第57页。
    ③ 在目前的资料中,对这两者关系的探讨有这三篇论文,Geoffrey Scarre:"Kant on Free Beauty and Independent Beauty",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21,1981。蒋峦:《康德的徘徊——康德纯粹美与依存美关系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蔡艳山《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浙江学刊》2002年第三期。遗憾的是这三篇文章都没有看出康德实际用意。康德的实际用意是通过对纯粹美的先验分析,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验原理,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先验哲学体系之中,这是一种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对审美经验的经验描述,依存美不是纯粹的审美鉴赏却能够充当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这是因为依存美一方面与概念相互关联,另一方面又与目的相互关联。这样依存美就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而是一种目的论判断了。这才是纯粹美与依存美的最大不同之处。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7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3页。
    ③ Malcolm Budd在Delight in The Natural World:Kant on The Aesthetic Apprecation of Nature为题所写的三篇论文中,认为对自然的审美鉴赏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愉快:对自然质料完善的愉快,这依赖于对象的概念;对自然美的愉快,这依赖于自然的形式;对自然存在的愉快,这依赖于自然的存在;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对自然的崇高鉴赏也是如此,就是对自然本身的崇高判断,并不依赖于人的道德观念,而康德所说的对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判断都是不依赖概念的,所以都不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在这里,可以看出Malcolm Budd并没有认识到纯粹美的先验性质,以及依存美的目的论判断性质,所以认为对自然的审美鉴赏是不可能的,根源还是没有分清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异同。实际上康德通过对自然纯粹的审美鉴赏解决了先验美学的特质问题,通过对自然的客 观合目的性的应用的审美鉴赏,将自然美与道德性关联起来。见《英国美学杂志》1996年7月第3期,1998年4月第2期,1998年7月第3期。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88页。
    ①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4页。
    ①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1页。
    ②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第81页。
    ③ 玛克斯.德索:《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第13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美学》,商务印书馆 1982年,第3页。
    ①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第78页。
    ② 同上,第78页。
    ③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10页。
    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第116页。
    ⑤ 克罗齐:《美学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第19页。
    ⑥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29页。
    ① 转引自朱立元:《美的感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5页。
    ②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33页。
    ③ 朱立元:《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载《文学评论》1996年6期。
    ① 叶秀山:《说不尽的康德哲学》,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9期。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页。
    ② 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说明了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在这里我们不在赘述。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页。
    ① 转引自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4页。
    ② 同上.第10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3-14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页。
    ② 梁仪众:《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合法性问题》,载《外国哲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翻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286页。
    ① 康德:《逻辑学讲义》,商务印书馆,第81页。
    ② 邓晓芒:《论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先验人类学建构》,见邓晓芒翻译《判断力批判》第389页。
    ① 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翻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页。
    ① 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② 在第二章第一节中我们对康德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做出了阐释,在此不在赘述。
    ③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第4页。
    ① 见第一章第二节中“自然形而上学问题”这一部分。
    ②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86页。
    ③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译本第51页,A51=B75。
    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译本第223页,A246=B303。
    ⑤ 同上,第261页,A298=B355。
    ⑥ 同上,第607页,A797=B825。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39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5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38页。
    ② 同上,第42页。
    ③ 同上,第45页。
    ④ 同上,第54页。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77页。
    ①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74页。
    ②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③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第3页
    ④ Dabney Townsend,Aesthetics:Classic Readings from Western Tra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2002年,第118页。
    ①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第1页。
    ② 王元骧:《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③ 何兆武:《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译序》,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2页。
    ② 同上,第4页。
    ③ 同上,第8页。
    ④ 参见鲍桑葵《美学史》.张今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12页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页,同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曾经指出:自由世界即“道德世界”是一个“理智的世界”,“只有一个理念,但却是一个实践的理念,它能够、也应当对感官世界现实地有影响,以便使感官世界尽可能地符合这个理念,因此,此一道德世界的理念具有客观现实性……指向感官世界……”A808=B836,见邓晓芒译本第614页。
    ② 参见习传进、蒋峦《康德依存美价值新探》,《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3期。
    ③ 从自由到自然并不需要任何的中间媒介物,自由概念自己直接作用于现象界,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的实践自由的实在性中已经确证了的,也就是说,自由对自然的认知活动具有某种“范导”的意义,它虽然对现实中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提供不了任何的建构功能,但是其范导作用是依靠道德的实在性而存在着,这里的关键是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这就需要一个中介物,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就集中的反映了这一问题,这就是自由是自然必然律的一个先验设定,否则自然就没有自己的边界。
    ④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0页。
    ①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第360页。
    ② 同上,第354页。
    ③ 同上,第365-366页。
    ④ 同上,第371页。
    ⑤ 同上,第354页。
    ① 对此问题论文第三章第三节有着详细的分析。
    ② 王元骧《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思想辩证》,《中国美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③ 阎国忠《关于美学学科的定位问题.内容摘要》,《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① 对康德美学“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的会通我将在第五章中通过方法论问题、自然与目由观念在美学中的演进逻辑、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究来说明康德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的意义,在此不多做叙述。
    ② 王元骧:《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文史哲》2005年第2期。
    ① 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②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翻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1页。
    ③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翻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74页。
    ① 同上,第12页。
    ② 同上,第15页。
    ③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第76页。
    ④ 王元骧:《美是道德的象征》,《中国美学》第二辑2004年,商务印书馆。
    ①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第69页。
    ② 同上,第69页。
    ③ 同上,第70页。
    ④ 同上,第71页。
    ⑤ 同上,第129-134页。
    ① 王元骧《美是道德的象征》,《中国美学》第二辑2004年。
    ② 黑格尔《美学》,第127页。
    ③ 同上,第39页。
    ④ 黑格尔《美学》,第2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6-237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③ 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④ 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58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86页。
    ① 转引自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1-122页。
    ② 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9页。
    ③ 参见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148页。
    ④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9页。
    ① 阎国忠等著;《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3-395页。
    ② 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37页。
    ②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32页。
    ③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① 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② 参见《外国美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第5页。
    ① 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21页。
    ②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③ 周来祥:《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美学、文艺学方法论》,载《文学评论》1986年4期。
    ④ 林兴宅:《科学革命的启示》,载《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
    ⑤ 阎国忠等著:《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29页。
    ① 李泽厚:《李泽厚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① 朱志荣:《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编)《批判哲学的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36页。
    ③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关于主体性的哲学提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631页。
    ④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关于主体性的哲学提纲之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645页。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页。
    ①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
    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03~104页。
    ①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② 见刘成纪:《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
    ①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② 徐碧辉:《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哲学研究》2005年9期
    ③ 见刘成纪:《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
    ④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页。
    ①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81页。
    ②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第174页。
    ③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④ 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①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②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③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④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⑤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⑥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①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
    ①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
    ② 朱立元《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张玉能:《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4期。
    ②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③ 张玉能:《实践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②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学术月刊》2002年1期。
    ③ 邓晓芒《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学术月刊》2002年10期。
    ① 杨春时《实践乌托邦批判》,《学术月刊》2004年1期。
    ② 邓晓芒《评美学上的“厌食症”》,《学术月刊》2005年3期。
    ③ 参见第四章第四节“自然与自由和谐论理论沿革”,其中论述马克思以实践融合自然与自由问题时论述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问题。
    ④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① 张玉能《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①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6页。
    ② 同上,第6页。
    ① 参见俞吾金:《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兼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② 见论文的第一章第三节“康德哲学中自由观念”。
    ③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解详见论文第四章第四节。
    ①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1期。
    ② 王元骧《文艺理论研究中审美主义与文化主义》,《文艺研究》,2005年5期。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①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10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② 王元骧《文艺理论研究中审美主义与文化主义》,《文艺研究》,2005年5期。
    ③ 曹顺庆,吴兴明:《正在消失的马托邦》,《文学评论》,2003年3期。
    ①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① 《巴赫金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 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93页。
    ① 刘康:《普遍主义、美学、乌托邦——弗莱“文学原型”散论》,见王宁、徐燕红编的《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一书第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 韩水法:《<判断力批判>与现代美学十二问》,《江苏社会科学》2004(6)。
    1.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
    4.康德:《康德美学文集》,曹俊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康德:《对美感与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1。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
    1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13.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
    14.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5.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1991。
    1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17.康德:《康德文集》,郑保华主编,改革出版社,1997。
    1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9.康德:《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三联书店,1988。
    20.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1987。
    21.康德:《宇宙发展史论》,全增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 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2 阿斯穆斯:《康德》,孙鼎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福尔伦德:《康德生平》,商章孙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4 斯克拉顿:《康德》,周文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 安培能成:《康德的实践哲学》,于凤梧、王宏文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6 波波夫:《康德和康德主义》,涂纪亮译,人民出版社,1986。
    7 周贵莲、丁冬红编译:《国外康德哲学新论》,求实出版社,1990。
    8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79。
    9 陈元晖:《康德的时空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 李质明:《康德<导论>评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1 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 杨祖陶、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3 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4 谢遐龄:《砍下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云南人民出 版社,1989。
    15 陈嘉明:《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6 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7 范进:《康德文化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8 温纯如:《逻辑、认知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 张能为:《康德与现代西方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20 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
    21 齐良骥:《康德知识学》,商务印书馆,2000。
    22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 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三联书店,2006。
    24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5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6 马新国:《康德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7 劳承万:《康德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8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29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0 张正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1 韦卓民:《康德<判断力批判>解读》,《韦卓民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2 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3 亚里斯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
    4 亚里斯多德:《马可尼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1992。
    5:斯宾若莎:《笛卡尔哲学原理》,王萌庭、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1。
    6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7 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
    8 丹皮尔:《科学史》,李衍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9 约翰.科廷汉:《理性主义者》,江诒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 斯宾若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11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1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
    1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
    14 鲍姆加通:《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5 赵汀阳:《美学与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6 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8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
    19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20 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 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翻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2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3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 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李庆善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25 休谟:《休谟散文集》,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8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美学》,商务印书馆,1982。
    30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1 克罗齐:《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2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3 朱立元:《美的感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4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1-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6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翻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1。
    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39 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人民出版社,2004。
    40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1 阎国忠等著:《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2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3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4 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45 李泽厚:《李泽厚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6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下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7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8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9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0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1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2 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5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6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8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9 王宁、徐燕红编的《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
    61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2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
    63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 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
    65 吉尔伯特和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6 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
    67 李咏吟:《走向比较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8 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9 徐岱:《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2001。
    70 徐岱:《批评美学》,学林出版社,2004。
    71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 黄克剑:《“审美观念”辩微——对康德美学形而上祈向的一种探寻》,《福建论坛》 2003 (1)。
    2 陈增福:《关于康德“艺术像似自然”命题的探索》,《社会科学战线》 2002 (2)。
    3 叶秀山:《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浙江学刊》 2003 (3)。
    4 叶秀山:《论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外国美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84。
    5 叶秀山:《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哲学研究》 1995 (9)。
    6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哲学研究》 2004 (6)。
    7 邓晓芒:《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文艺研究》 2005 (5)。
    8 冯以宣:《康德的自然美论》,《广西师院学报》 1997 (3)。
    9 温纯如:《康德论想像力的创造性》,《哲学研究》 2001 (12)。
    10 蔡艳山:《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浙江学刊》 2000 (3)
    11 俞吾金:《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兼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2001 (3)。
    12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安徽大学学报》 2004 (5)。
    13 何兆武:《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读〈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学术月刊》 1995 (1)
    14 蒋峦:《康德的徘徊——康德纯粹美与依存美关系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8 (3)。
    15 王元骧:《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辩证》,《中国美学》第2辑,商务印书馆 2004。
    16 王元骧:《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文史哲》 2005 (2)。
    17 王元骧:《何谓审美——兼谈康德美学的地位和评价问题》,《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
    18 王元骧:《康德美学的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浙江学刊》 2006 (1)。
    19 王元骧:《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文艺研究》 2005 (4)。
    20 李咏吟:《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及其根源》,《社会科学战线》 1996 (3)
    [1].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lated by Werner S. Pluhar, Beijing, 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 1999.
    [2].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Beijing, 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 1999.
    [3].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anslated by Lewis White Beck, 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 1999.
    [4]. L.W.Back,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The Bobbs-herill Company, 1965.
    [5]. Cohen, Ted&Guger, Paul, Essays in kant's Aesthe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
    [6] Guger, Paul, 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 1997.
    [7] Guger, Paul, Ka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Freed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3
    [8] Henry. E. Allison, kant' s theory of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 2001
    [9] Paul Guyer, 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Jul. 2002.
    [10] Paul Guyer, Free and Adherent Beauty: A Modest Proposal,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Oct 2002.
    [11] Allen W Wood, 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The Review of Metaphyics, Mar 2003
    [12] Dabney Townsend, Cohen on Kant's Aesthetics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Jan, 2003.
    [13] Miles Rind, what is claimed in a kantian judgment of tast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jan,2000
    [14] Christian Wenze, kant finds nothing ugly,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Oct, 1999.
    [15] David Schier, Why Kant Finds Nothing Ugly,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Oct, 1998.
    [16] Malcolm Budd, Dlight in the Natural World: Kant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Jan, 1998.
    [17] Malcolm Budd, Dlight in the Natural World: Kant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Part Two: Natural Beauty and Morality,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Apr, 1998.
    [18] Malcolm Budd, Dlight in the Natural World: Kant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Part Two: The Sublime in N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Aethetics, Jul,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