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家具有双重性质,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必须履行公共职能才能保证政治统治上的稳固,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国家权力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公共服务是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是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由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非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国家最初因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也将逐步回归社会。在政体层面,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表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社会化,就会发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就是结社,实现社团参与,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就是民间组织,因此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构成了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可以说,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在认识国家本质和民主的实现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农业灌溉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业灌溉服务体制改革中普遍将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确立为基本的目标模式。由于参与式灌溉管理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农业灌溉服务组织机构的社会化、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绩效评估与问责的社会化。所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探索上要领先于我国。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经验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各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当代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明显不足,因此大幅度削减对国有灌区的投入,进而造成农业灌溉服务效率的低下,这也是近3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当然,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援助机构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下,墨西哥、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走上参与式灌溉管理之路。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早于大陆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有得也有失,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次与改革之前的灌溉管理体制之间有着承接关系的制度变革。要理解我国为什么会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就必须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封建时期的灌溉管理中就已经存在有民间自主治理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中依然延续了封建时期民间自主治理的传统。尽管在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统一全国水政,试图通过法制建设将旧有的民间自主治理机制纳入到国家管控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水利组织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全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主导建立的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当然,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更是明确具备了“政社合一”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了人民公社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意志,用水户不再具有自主参与的环境和能力。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呈现出国家化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导旋律。为了增添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在这一历史时期被引进到灌溉管理中来,一般被称之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被承包给个别村民或联户。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与之前的国家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开始呈现出民营化的特点。上述三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构成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
     1994年开始,通过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我国得以正式引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序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和湖南两地展开。但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主要还是依附于外援项目,外援项目决定了实施改革的具体地区。也就是说,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基本的政策导向。2000年以后,由于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开始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央政府支持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具体表征就是各项为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有利环境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2万多个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所管理的灌溉面积近667万hm~2,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在大型灌区由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2%。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就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而在这些表面困境的背后其实在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在分析了制约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之后,论文的着重点正在于对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出总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According to the Marxism,the state has twofold nature,one is class nature,the other one is public character.The state must perform its public function so that it can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its political rule.In other words,only when the state provides public services which is needed for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state power can possess its legitimacy foundation.For this reason,public services are the origin of growth of the state power,and are the value of state power.But,the state provides public services to the society which is not eternal subject during human society's development,the state theory of Marxism indicates that the state will go forward withering away necessarily.During the process of withering away of the state,the power of state which is from the society for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will go back to the society gradually.The people's democracy of the Marxism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power of state going back to the society is registered as the enforcement of people's democracy,an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the necessary means for the enforcement of people's democracy.On that basis,if we survey the soci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newly,we will find that the soci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ctually is the presentation of state power going back to the society.Because forming an association is the basic way to broaden citizen participation,and NGO is the indispensable cartier of soci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In reality,the content of public services is very abroad,irrigation service is one of those.After 1980s,the reform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many countries all set their goal for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Because from the content of PIM,it brings about th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s,socialization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socialization of resource input,the socialization of evaluate and accountability.So,PIM is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irrigation service.
     The time of the other countries and Taiwan Region carried out PIM is earlier than us.So,we can draw lessens from the other countries and Taiwan Region about PIM.Around the world,bo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PIM.The contemporary PIM first appear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for example USA and Japan.After 1970s,because of the economic crisis,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o cutting down the input to state-owned irrigation districts.This is the common context of PIM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last 30 years.Of cause, the World Bank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gressing PIM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Under the request from World Bank,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e Mexico,Turkey,Colombia, Philippines and so on began to carry out PIM.For China,the time of Taiwan Region carried out PIM is also earlier than Mainland China Area.Irrigation association is the main form in Taiwan Reg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Area,PIM was continued from the preced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why PIM could appear in our country,we must find out the history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According to historical information,there are irrigation self-management in the feudal age.Tongji Weir in Zhejiang,Tongli Channel in Shanxi and Dujiang Weir in Sichuan all are emblematical delegates of irrigation self-management in the feudal ag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the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self-management in the feudal age.Although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tate had begun to consolidate the water administration,the state tried to take the irrigation self-management under its control through legalization,but the state failed.After 1949,the old irrigation groups were cleared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substitute,many kinds of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state were set up.Of course,thes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did not keep its nongovernmental character any more,especially the peoples commune was "political and social unity".This character endowed the peoples commune to manage irrig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state, water users din not hav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rrigation management by self-determination.So,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was nationalization after 1949.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economy became the core of socialist reform.For enhancing the energy in development of drainage and reclamation,market mech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irrigation management,this was known as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small hydraulic in countryside.During this reform,the right of management is contracted out.From the view of public management,this essence of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is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So, the character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had begun to change from nationalization to privatization.
     From 1994,the theory of PIM began to carry out pilot project with the help from the World Bank. The pilot projects firstly were carried out in Hubei and Hunan.But until 2000,PIM in our country still were attached itself to the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projects.In other words,implementing PIM had not become basic policy orientation in nationwide.After 2000,because of the achievement from PIM pilot projects,central government began to support PIM to spread in nationwide.The main form for PIM in our country is Water User Association,WUA.After 10 years,PIM in our country not onl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but also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These problems which hinder the reform show up universality in space,and immobility in time,so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se superficial problem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which are more deep-seated.
     After analysis of the more deep-seated reasons why PIM in our country can not go forward any more,we must provide the overall vis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for the deepening of PIM in China.
引文
[1][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2]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00(8)。
    [2]夏书章:《公共服务》,中国行政管理,2003(3)。
    [3]卢映川、万鹏飞等:《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1]汪玉凯:《西方公共管理社会化给我们的启示》,陕西行政学院、陕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8)。
    [2]年立新:《参与式灌溉管理——灌区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4页。
    [1]胡继连、武光华:《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2]郭宗信、刘光弟:《参与式灌溉管理在石津灌区的探索与实践》,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增刊)。
    [3]年立新:《参与式灌溉管理——灌区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4]Groenfeldt.Electronic Learning Guide Book for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http://www.worldbank.org/wbi/pimelg/index.htm.
    [5]Ruth Meinzen-Dick.State Administration,Devolution,And Water Markets In Irrigation Management.The DVWK Bulleting 20:5-24.
    [6]Mark Svendsen,Jose Trava,and Sam H.JohnsonⅢ.Participatury Irrigation Management:Benefits and Second Generation Problems.Less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held at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Agricultura Tropical (CIAT),Cali,Colombia,1997.
    [7]Douglas L.Vermillion.Impact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A Review of the Evidence.IIMI Research Report 11.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1]Mark Svendsen,Jose Ttava,and Sam H.JohnsonⅢ.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Benefits and Second Generation Problems.Less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held at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Agricultura Tropical (CIAT),Cali,Colombia,1997.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民用水户协会知识普及读物:自主、参与、合作》,第1页。
    [1]马庆珏:《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天津行政学院院报,2007(4)。
    [1][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2][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1]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8802.htm。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7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2]《列宁全集》第2s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8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4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1][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13页。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5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3-214页。
    [1][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2]张静:《“合作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社会学研究,1996(5)。
    [1]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2]梁启超:《政闻社宣言书》,载于胡振良、李印中:《社会团体》下册,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1]孙中山:《农民大联合》,载于胡振良、李印中:《社会团体》下册,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3-94页。
    [2]李大钊:《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载于胡振良、李印中:《社会团体》下册,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6-97页。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48592.html?si=1。
    [1]石玉林、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2]胡月琳、刘永功:《探索不同模式的农民用水者协会——以北京市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山西水利,2007(2)。
    [1]《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2]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页。
    [1]张慧琴:《诗人范成大与<通济堰规>》,农业考古,2005(3)。
    [2]黄竹三、冯俊杰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导言”,第31-34页。
    [3]张建民:《清代两湖堤垸水利经营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4).
    [4]黄竹三、冯俊杰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导言”,第32页。
    [5]黄竹三、冯俊杰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导言”,第32页。
    [6]张慧琴:《诗人范成大与<通济堰规>》,农业考古,2005(3)。
    [1]李可可:《古代农户自主管理灌溉工程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2)。
    [2]郭成伟、薛县林:《民国时期水利法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3]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1]白尔恒、蓝克利、魏丕信:《沟洫轶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5-137页。
    [1]朱尔明、赵广和:《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版,第16页。
    [1]山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 山西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版,第4页。
    [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29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29页。
    [2]本部分参见水利部农田水利司:《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四)》,转引自刘俊浩:《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1]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第60页,转引自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1]郑通汉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培训讲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水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516页。
    [1]裴志宏、田圃德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参见裴志宏、田圃德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5页。
    [1]参见裴志宏、田圃德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7页。
    [1]黄竹三、冯俊杰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导言”,第38-39页。
    [1]李强、沈原、陶传进等:《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1]参见翟浩辉:《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中国水利,2006(15)。
    [1]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1]参见马庆钰:《论家长本位与‘权威主义人格'——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3]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199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会》,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7.《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俞思念:《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黄达强、孙国华:《社会主义民主:跨世纪的沉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唐铁汉:《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周泽之、罗保国等:《社会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5.江德兴:《马克思社会化理论与政治权力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侯才、牟宗艳等:《政治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5.王国良、李小云:《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6.荣尊堂:《参与式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办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叶敬忠、刘燕丽等:《参与式发展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汪玉凯:《公共管理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9.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1.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程样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宋世明等:《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4.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周大仁:《创建服务型政府:应对全球化挑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27.冯云廷、陈静:《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冯云廷、苗丽静:《公共事业管理导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
    29.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32.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33.康绍邦、赵黎青、杨青:《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34.卢映川、万鹏飞等:《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6.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7.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9.陈干全:《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中国(南海)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版
    43.中国(南海)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4.中国(南海)改革发展研究院:《直谏中国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5.中国(南海)改革发展研究院:《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6.中国(南海)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7.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0.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1.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征服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52.王建芹:《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53.王建芹:《第三种力量——中国后市场经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58.刘培峰:《结社自由及其限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9.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0.赵黎青:《非征服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2.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63.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任静:《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与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6.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吴忠泽、李勇、邢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70.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2.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73.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5.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性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77.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0.刘俊浩:《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81.杜威漩:《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框架、制度透视与创新构思》,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
    82.汪志农、雷雁斌等:《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监测评价》,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
    83.裴志宏、田圃德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84.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灌区用水者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85.张庆华、姜文岱:《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与管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86.王彦军、徐成波等:《说说咱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事——英国赠款“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项目”征文汇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
    87.年立新:《参与式灌溉管理——灌区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
    88.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89.水利部农田水利司、中国灌区协会:《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调查与评估报告》,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灌溉农业的可持续性:农民对可持续灌溉农业的参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版
    91.胡继连、葛颜祥等:《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兼论水利设施产权及农田灌溉的组织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92.胡继连、武光华:《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93.王金霞、黄季焜等:《灌溉、管理改革及其效应——黄河流域灌区的实证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94.李强、沈原等:《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郭成伟、薛县林:《民国时期水利法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96.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权制度建设试点经验总结(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97.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郑通汉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培训讲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
    99.黄竹三、冯俊杰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100.白尔恒、蓝克利、魏丕信:《沟洫轶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101.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2.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103.水利部农田水利司:《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
    1.[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版
    6.[英]达霖·格里姆赛、[澳]莫文·K·刘易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基础设施供给和项目融资的全球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美]丽莎·乔丹、[荷兰]彼得·范·图埃尔:《非政府组织:政治、原则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1.[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18.[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3.[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6.[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7.[德]魏伯乐、[美]奥兰·扬、[瑞士]马塞厄斯·芬格:《私有化的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9.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30.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区:《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1.理查德·瑞丁格:《中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6)
    2.高虹、王彦军、李振琪:《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内涵与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8)
    3.李友生、高虹、任庆恩:《参与式灌溉管理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4)
    4.冯广志、陈菁:《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案例调查——安徽省淠源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调查之一》,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7)
    5.冯广志、陈菁:《用水户协会建设后评估案例——安徽省淠源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调查之二》,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9)
    6.张海涛、刘玉龙、山岗和纯等:《都江堰灌区用水者协会现状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1)
    7.李甲林:《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经济与社会影响评价探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1)
    8.钟玉秀:《国外用水户协会有关法律问题浅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
    9.张陆彪、刘静、胡定寰:《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绩效与问题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3(2)
    10.王雷、赵秀生、何建坤:《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践及问题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1)
    11.翟浩辉:《培育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新农村水利建设》,求是,2006(3)
    12.赵金河、陈崇德、彭亮:《农民用水户协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9)
    13.杨平富、李赵琴、伍梅:《农民用水户协会在漳河灌区的实践与展望》,节水灌溉,2006(3)
    14.陈祖梅、杨平富、郑国:《漳河灌区农民水者协会现状调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3)
    15.仝志辉:《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农村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16.杜秀文、李远华、郭慧滨:《从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看灌区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17.赵永刚、何爱平:《农村合作组织、集体行动和公共水资源的供给——社会资本视角下 的渭河流域农民用水者协会绩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1)
    18.应若平:《参与式公共服务的制度分析——以农民参与灌溉管理为例》,求索,2006(7)
    19.李琼、游春:《民间协会的集体行动——以“管水协会”为例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0.许东屹:《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与实践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8)
    21.李文:《日本农业土地改良区》,世界农业,1997(1)
    22.彭克加:《日本按水系建立“土地改良区”》,中国水利,1994(11)
    23.李文:《日本农业土地改良(水利)基层组织——土地改良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6(10)
    24.刘洪先:《日本灌溉工程管理及其费用》,海河水利,2004(4)
    25.宋实、卓汉文:《台湾农田水利会介绍》,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1)
    26.宋实、卓汉文:《台湾农田水利会的运营体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2)
    27.杨垣进:《“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之组织与运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6)
    28.李凌:《相关利益主体的互动对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发育的影响——以湖南省铁山南灌区井塘用水户协会为案例》,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9.张莉:《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以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0.穆贤清:《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1.郭善民:《灌溉管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以皂河灌区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2.蒋俊杰:《我国农村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1949——2005)——以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为例》,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3.丁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4.陈伟:《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困境与制度选择——基于湖北荆门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5.李友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6.周晓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7.刘杰:《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及其使用权转让补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8.余利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9.常红:《贵州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模式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 Douglas L,Vermillion and Carlos Garces-Restrepo.1994.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Colombia:A pilot experi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Short Report Series on Locally Managed Irrigation,no.5.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2. Douglas L,Vermillion and Carlos Garces-Restrepo.1996.Result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two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Colombia.ⅡMI Research Report 4.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3. Douglas L,Vermillion.1997.Impact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A Review of the Evidence.ⅡMI Research Report 11.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4. Wim H.Kloezen,Carlos GarceVRestrepo,and Sam H.Johnson Ⅲ,1997.1mpact Assessment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the Alto Rio Lerma Irrigation District.ⅡMI Research Report 15.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5. Carlos Garces-Restrepo.Irrigation management devolution in Mexico.International E-mail Conference on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June-October 2001.
    6. Sam Johnson IE.1997.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Mexico:A Strategy to Achieve Irrigation District Sustainability.ⅡMI Research Report 16.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7. Douglas L,Vermillion,and Carlos Garces-Restrepo.1998.Impacts of Colombia's Current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Program.ⅡMI Research Report 25.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8. M.Samad and Douglas Vermillion.1999.Assessment of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Schemes in Sri Lanka:Partial Reforms,Partial Benefits.ⅡMI Research Report34.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9. Douglas L.Vermillion,Madar Samad,Suprodjo Pusposutardjo,Sigit S.Arif,and Saiful Rochdyanto.2000.An Assessment of the Small-Scale Irrigation Management Turnover Program in Indonesia.ⅡMI Research Report38.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10.Mark Svendsen and Douglas L.Vermillion.1994.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the Columbia Basin:Lessons and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Colombo,Sri Lanka: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11.Douglas L.Vermillion.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the Columbia Basin,USA:A Review of Context,Process and Results.International E-mail Conference on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June-October 2001.
    12.Cecilia M.Gorriz,Ashok Subramanian,and Jose Simas.1995.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Mexico:Process and Progress.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umber 292.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13.Ashok Subramanian,N.Vijay Jagannathan,Ruth Meinzen-Dick.User Organizations for Sustainable Water Services.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umber 354.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14.Salman M.A.Salman.The Legal Framework for Water Users' Associ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umber 360.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15.Namika Raby.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hilippines:National Irrigation Systems.Consultant Re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he World Bank.
    16.Namika Raby.From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to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the process and progress in Sri Lanka.EDI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Series.Consultant Re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he World Bank.
    17.Mark Svendsen and Gladys Nott.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Turkey:Process and Outcomes.EDI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Series.Consultant Re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he World Bank.
    18.Jasveen Jairath.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Andhra Pradesh.2000.Society for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Hyderabad,India.
    19.Herve Plusquellec.The Search for a PIM Model for Vietnam:Cooperative,User Group or A Reform of Governance,http://www.inpim.org /files/Documents/pimvietnam.pdf.
    20.Bryan Bruns.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Water Control in Vietnam: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National Seminar on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April 7-11,1997.Vinh City,Nghe An Province.
    21.Mott McDonald.2003.Privatization/Transfer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Central Asia.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Research Services Contract R8025.
    22.V.Palacios,Enrique.Benefits and Second Generation Problem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Mexico.EDI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Series.Consultant Repor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he World Bank.
    23.INPIM,DSI,WBI.2007.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 on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DSI Gumuldur Training Centre,Gumuldur-Izmir,Turkey.
    24.Yuko Tanaka,Yohei Sato.An institutional case study of Japanese Water Users Association: towards successful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Paddy Water Environ(2003) 1:85-90.
    25.C.Chandrasekaran,P.T.Umashankar,V.Duraiswaminathan and R.Jayakumar.Water Users 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Experiences from the Irrigation Sector,Tamil Nadu,India.UNESCO New Delhi Office.
    26.Sergio Mario Arredondo Salas and Paul N.Wilson.A framer-centered analysi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in Mexico.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18:89-107,2004.
    27.Jeff Dayton-Johnson.Irrigation organization in Mexican unidades de riego:Results of a field study.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13:55-74,1999.
    28.Ruth Meinzen-Dick.Farmer Participation in irrigation:20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the future.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11:103-118,1997.
    29.Groenfeldt.Electronic Learning Guide Book for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http://www.worldbank.org./wbi/pimelg/index.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