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玛拉沁夫文学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以玛拉沁夫的文学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
     玛拉沁夫(1930-)是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当代蒙古族著名作家。他勤奋、敏锐,在艺术上勇于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富于时代感和新的生活气息,其主题发掘的深刻和题材的广泛,都具有开拓性。
     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玛拉沁夫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作品的数量在蒙古族当代作家中名列前茅。在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心得,都饱含着他精辟的文学观点。然而至今,我们对玛拉沁夫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对其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研究上,而很少对他其他方面的成就进行研究。
     目前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作家个体的文学观或文艺思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归纳总结玛拉沁夫的文学思想观点,并评价其对蒙古族当代文学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突出贡献,对蒙古族当代文学及蒙古族当代文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并且对丰富我国文学理论宝库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和探讨玛拉沁夫创作历程、其文学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根源、文学艺术传统、对本民族文学的传承及对其他文学观点的借鉴与发展等。诸如此类,本文以多学科,多角度对玛拉沁夫文学观点进行比较全面地考察,探寻其形成、发展的过程。
     通过分析玛拉沁夫的成长及创作历程,深入分析其文学观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轨迹及时代背景,探寻其对蒙古族当代文学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所做的贡献。
     本文由绪论、正文(三个章节)及结论五大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就玛拉沁夫的成长及其创作经历做简单介绍、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目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资料,并对玛拉沁夫文学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玛拉沁夫文学观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分析了玛拉沁夫文学观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生活积累阶段(1946-1951)、探索实践阶段(1952-1962)和逐步成型阶段(1979-)。作家文学观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执着探索的过程。玛拉沁夫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索,随着创作的成熟也出现了理论思维的飞跃。
     第二章《玛拉沁夫文学观的基本内涵》,一、具体分析了玛拉沁夫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人物塑造的典型观、注重细节描写等现实主义文学观点。提出玛拉沁夫的文学观是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范畴,即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二、分析了玛拉沁夫关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的观点,即在继承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强调创新精神。提出作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其他民族作品创作的经验,首先是从民族大家庭和世界进步文学中汲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因素,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三、通过分析玛拉沁夫的文学批评观点,即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品的时代精神。肯定了玛拉沁夫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批评态度。提出:玛拉沁夫的文学观是在继承、借鉴之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电影、报告文学,都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党性。
     第三章《玛拉沁夫文学观的基点》,主要分析了玛拉沁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思想,提出了:草原是玛拉沁夫创作的源泉与灵魂,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他创作的主旋律,这两点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作品中。在这样一个主线上作家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观察草原人民的历史命运,去探索历史给自己民族留下的优良品德和劣根性,去挖掘自己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因此,他总是把草原人民的生活放在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头来加以表现,从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民族在民族危难的转折点时的历史抉择,到解放后草原新旧生活的对比、热情歌颂草原幸福生活,到揭露“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理伤痕,到内蒙古发展中的历史问题的回顾和思索,到探索和展示内蒙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显现的矛盾和问题,挖掘和反思本民族中旧的封建思想意识等等。力求探索草原人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分析玛拉沁夫的两次进言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探讨归纳玛拉沁夫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建构的建树,即玛拉沁夫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前辈们一起,在建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时,力求在宏观意识的引导下,力求开拓一条既有文学的共性追求又有少数民族文学个性突破的道路。
     结论中主要归纳总结了本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study on literary view of Malqinhu.
     Malqinhu(1930-present)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Mongolian writer, who celebrated for the great productivity and diligence. In the past 60 years of Malqinhu's long literary career, he constantly brought forth new ideas and gradually resolved through practice. For these, his work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ontemparaneity and rich flavour of life.
     At present, in the region of Mongolian contemperay literature,and even for national minority literature region, a study into the writer thoughts on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is still in the starting phase.
     Based on the former summarization of Ma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and evaluation of Malqinhu's contribution to Mongolian contemperay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minority literature, the author follows in the footsteps of precedent achievements related and attempts to probe Malqinhu's creation proces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roots of Malqinhu's culture thoughts, the fully consid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ference of other writers'viewpoints, etc.
     From above mentioned angles, this dissertation quite comprehensively promulgates Mu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and focuses on its founding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author utilizs the relevant knowledge, such as Literary Theory, the Scienc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al Theory, etc.
     This dissertation concerns prologue, text and epilogue.
     The prologue dwells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lqinhu's upbringing and his creation process. Mainly discribs the worth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new points of it.
     The text is composed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er is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er is the basic conotation of Ma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er is the centers of Ma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The epilogue mainly summarizes the author's own views and the definition in writing process. As for future study of Malqinhu's views on literature,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further make an inquiry.
引文
1玛拉沁夫.想念青春——玛拉沁夫散文精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63页
    2茅盾.读《花的草原》.收于周作秋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92页
    3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6页
    4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49-150页
    5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0页
    6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0页
    7特赛音巴雅尔.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3页
    8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5页
    9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8页
    10周作秋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92页
    11周作秋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92页
    12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67页
    13玛拉沁夫.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页
    15玛拉沁夫.青年作家的历史使命.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8页
    16玛拉沁夫.青年作家的历史使命.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9页
    17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1页
    18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60页
    19玛拉沁夫.更全面地反映内蒙古.草原,1964年7月号
    20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7页
    21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8页
    22玛拉沁夫.青年作家的历史使命.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9页
    23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8页
    24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1页
    25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6页
    26玛拉沁夫.读报告文学有感.草原.1964年.8月号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55页
    2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16页
    29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8页
    30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9页
    31玛拉沁夫.读报告文学有感.草原.1964年.8月号
    32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7页
    33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7页
    34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7页
    35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8页
    36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8页
    37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3页
    3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21页
    39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8页
    40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2页
    4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3页
    42玛拉沁夫.短篇小说杂谈.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页
    43玛拉沁夫.短篇小说杂谈.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页
    4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年.268页
    45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5页
    46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7页
    47玛拉沁夫.人物·感情·创新.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3页
    48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48页
    49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0页
    50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1页
    51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9页
    52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4页
    53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66页
    54玛拉沁夫.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页
    55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3页
    56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4页
    57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4页
    58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8页
    59玛拉沁夫.文学创作的突破点.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8页
    60玛拉沁夫.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38页
    61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4页
    6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58页
    6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92页
    64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8页
    65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0页
    66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8页
    67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页
    68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0页
    69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81页
    70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6页
    71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7页
    72玛拉沁夫.青年作家的历史使命.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5页
    73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56页
    74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
    75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花的草原》后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76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5页
    77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答《萌芽》编辑部问.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5页
    78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下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页
    79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53页
    80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访谈记录。
    81玛拉沁夫.要全面地反映内蒙古.草原.1964年7月号
    82玛拉沁夫.想念青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83页
    83玛拉沁夫.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8页
    84玛拉沁夫.命名.玛拉沁夫文集(第三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51页
    85周作秋.《玛拉沁夫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4页
    86玛拉沁夫.诗的波浪.玛拉沁夫文集(第三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5页
    87玛拉沁夫.花的草原.玛拉沁夫文集(第三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1页
    88玛拉沁夫.春的喜歌.玛拉沁夫文集(第三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1页
    89玛拉沁夫.踏过深深的积雪.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19页
    90玛拉沁夫.荒漠.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 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35页
    91玛拉沁夫.轨道.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3页
    92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93玛拉沁夫.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6页
    94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95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96明江.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第二次“上书”.文艺报.2008.2.26第二期
    97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98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99引自笔者与玛拉沁夫的访谈录.2009年4月28日于玛拉沁夫北京家中
    100仲阳.记玛拉沁夫.收录于周作秋.《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116页
    101玛拉沁夫.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家通讯.1955年4月.58页
    102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第1期
    103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
    104玛拉沁夫.《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分集导言.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20页
    105玛拉沁夫.《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分集导言.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19页
    106玛拉沁夫.答文艺报记者问.玛拉沁夫文集(第六卷文学评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52页
    [1]玛拉沁夫.玛拉沁夫文集(1-7卷).栗原小荻、黄神彪主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玛拉沁夫.玛拉沁夫代表作.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3]玛拉沁夫.玛拉沁夫小说散文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4]玛拉沁夫.祖国啊,母亲!电影文学剧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5]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6]玛拉沁夫.第一道曙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7]玛拉沁夫.花的草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8]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9]玛拉沁夫.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10]玛拉沁夫.春的喜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11]玛拉沁夫.玛拉沁夫小说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12]玛拉沁夫.绿色的沙漠电影文学剧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
    [13]玛拉沁夫.远方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14]玛拉沁夫.想念青春——玛拉沁夫散文精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15]玛拉沁夫.更全面地反映内蒙古.草原.1964年7月号
    [16]玛拉沁夫.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家通讯.1955年4月.
    [17]玛拉沁夫.玛拉沁夫作品选(巴·敖斯尔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玛拉沁夫.读报告文学有感.草原.1964年.8月号
    [1]周作秋编.玛拉沁夫研究专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朱兵.草原交响诗——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张燕玲.大草原——玛拉沁夫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4]李晓峰.玛拉沁夫小说艺术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5]娜弥雅.蒙古族当代小说解读(1949-1966).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6]莫·扎拉丰嘎.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
    [7]乌·苏古尔 苏来巴特尔.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8]策·杰尔嘎拉.文艺新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9]苏尤格.蒙古族现代文学史(上,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上下册).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1]中国蒙古文文学学会.内蒙古蒙古文学五十年(上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2]荣苏赫.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苏尤格.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4]巴·苏和.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5]纳·赛西雅拉图.蒙古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6]查·乔旦德尔.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7]哈斯其木格.蒙古族现代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
    [8]乌·苏古尔.蒙古族现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9]王满特嘎.文学理论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10]仁钦道尔吉.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批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道日那腾格里.批评的功能.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色·斯楞.接受视野中的20世纪蒙古文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3]金海.中国新时期蒙古学回顾与反思.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策·杰尔嘎拉.走进花的原野.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娜弥雅.娜弥雅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书版社,2005年
    [16]内蒙古当代文学丛书.贺·宝音巴图 策·杰尔嘎拉评论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乌恩巴雅尔.蒙古小说评论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阿·乌日图那斯图.蒙文小说发展概述.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乌恩巴雅尔.八十年代蒙古文学小说现象.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
    [20]哈斯其木格.20世纪蒙古文学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
    [21]巴·格日勒图.异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年
    [25]刘思谦.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7]季水河.文学理论导引.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王彦霞.文学理论向度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0]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铭.文学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德)沃尔夫冈·伊瑟尔.How to do theory(怎样做理论,朱刚、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傅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生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33](美)卡勒(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文学理论入门).江苏:译林出版社,2008年
    [34]张一兵.当代文学理论系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英)特雷·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杨春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37]赵连元.文学理论的美学阐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
    [38]金永兵.文学理论本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美)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1](英)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英)彼得·威德森(Peter Widdowson),(英)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童庆炳.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英)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美)华莱士·马丁(Wallace Martin).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加)马克·昂热诺(M. Angeot)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4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9](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50]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刘忠.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2]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5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54]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55]特赛音巴雅尔.特赛音巴雅尔选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57]周启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58]周红莉.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59]王杰.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60]王杰,廖国伟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1]余虹著.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2]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3]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4]杨荫隆.西方文学理论大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65](英)杰斐逊(Jefferson,A.),(英)罗比(Robey, D.).当代国外文学理论流派(卢丹怀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66]畅广元.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67]王春元,钱中文.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1]朱兵.文坛千里马——为玛拉沁夫小说创作40年而作.民族文学,1992年,第1期:4-11页
    [2]沙驼.民族新生活的颂歌——评玛拉沁夫短篇小说创作.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6-12页
    [3]荣·苏赫.评玛拉沁夫的散文创作.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3年,第3期:100-105页
    [4]王科.哲理,铸入了燃烧的诗情——谈玛拉沁夫散文的哲理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79-82页
    [5]姜革锋.论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5期:103-107页
    [6]刘之昆,华南,柳林.玛拉沁夫开创草原新文学.中华儿女,2007年,第9期: 15-18页
    [7]徐美恒.论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中歌谣的艺术功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2-24页
    [8]茯苓花.浅谈玛拉沁夫的“草原文学”.语文学刊,2007年,第11期:144-145页
    [9]黄神彪,粟原小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里程碑——写在《玛拉沁夫文集》出版之际.民族文学,2006年,第10期:20-23页
    [10]李晓峰.玛拉沁夫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上).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24-27页
    [11]李晓峰.玛拉沁夫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下).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1-26页
    [12]李晓峰.夏天.象征与诗意——玛拉沁夫小说艺术新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02期:64-70页
    [13]李晓峰,夏天.论玛拉沁夫小说的美学风格.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第2期:88-92页
    [14]李晓峰,夏天.选择与建构——玛拉沁夫小说的叙述艺术(上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63-71页
    [15]李晓峰,夏天.选择与建构——玛拉沁夫小说的叙述艺术(下篇).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75-81页
    [16]何联华.玛拉沁夫心中的草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81-84页
    [17]李晓峰,夏天.民族、时代的歌手——论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85-93页
    [18]孙桂森.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论玛拉沁夫散文选材之技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19"23页
    [19]白屋.论玛拉沁夫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69-75页
    [20]曹式哲.玛拉沁夫散文创作试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22-25页
    [21]孙桂森.草原·力·美——玛拉沁夫创作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8年,第1期:59-63页
    [22]沙驼.哲理·诗情·启示——谈玛拉沁夫近年短篇小说中的哲理探索.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54-56页
    [23]黄亦青.浅谈玛拉沁夫小说的艺术特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106-112页
    [24]陈岩.阴霾下的曙光——谈《茫茫的草原》中的笃日玛形象.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卷,61-62页
    [25]李晓峰.论《茫茫的草原》中的莱波尔玛形象.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5期:1-3页
    [26]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第1期
    [27]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61-6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