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媒体框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关系中合作加强与冲突加剧并存,在此新形势下,两国新闻媒体对中美和中美关系的报道是否出现新的变化?本文以《纽约时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和《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0月21日至2011年1月31日对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和该事件紧邻前后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新闻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角度,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中美媒体各自从如何理解合作与冲突之于各自国家利益考虑而在相关题材报道中的区别,以及中国媒体是否在报业市场和媒体竞争中对合作与冲突在国家利益概念解读下报道策略的差异,分析考查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新形势下国际新闻报道中是否出现规律和趋势性的新的现象或问题。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中重视细节与冲突,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负面报道“妖魔化”中国的现象,在报道中呈现出新的报道态势——既存在传统的负面报道又存在积极肯定倾向的报道,其倾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美国对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及外交战略;《中国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平衡谨慎,而《环球时报》文风犀利,态势强硬,呈现出一定的攻击性。
This content analysis compares news coverage by The New York Times, China Daily, Global Times and Xinhua Daily Telegraph of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s state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jor events and issues around the visit during January 2011 for finding differences in the coverage’s framing and news sourcing. The thesis found that while focusing on 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York Times did not covered relative events and issues so negatively the way as U.S. media used to do but took a realistic, balanced and somewhat positive stances, especially in framing of economic news stories. To some extent, the tendency may reflect U.S.’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the U.S.-China relations. Different from relatively balanced and cautious reporting by China Daily and Xinhua Daily Telegraph on U.S. affairs and China-U.S. relations, the Global Time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depth of relative coverage and takes a harsh tone toward the U.S., especially in framing news coverage of military affairs. Based on that and background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 available, the paper discusses reasons and attempts to present explana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引文
1袁校斌,晋军. 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01-105
    2达巍.对近期中美关系波折的几点反思[J].外交评论. 2010(2):8-15
    3王帆.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12):31-53
    4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48页
    6金苗,熊永新.美国25家日报要闻版伊拉克战争报道新闻构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3):71-82
    7认知心理学.高定国,肖晓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Baron, R. A. & Byrne, D. (2003). Social psychology(10th). Pearson Education, Inc.
    9高芳.简析框架理论[J].青年记者, 2008,(17) :31-33
    10 Anderson, J. R. (1995). Cogn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4th.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1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论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 2010(9):18-24
    12胡幼伟.争议性外交议题之新闻文本框架分析:以“凯德磊隐匿访台”事件为例[EB/OL].2005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论文[C], http://www.docin.com/p-12946449.html
    13藏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构建—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EB/OL]. http://www.docin.com/p-5928141.html
    14谢曦.《人民日报》有关中印新闻的框架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16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 2000,33.
    17王卓.框架理论下中西媒体国庆60年报道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19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6(1):17-46
    20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10):88-91.
    21贾国飚.论新闻的框架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06,(02) . P32.
    22戴元光,倪琳,孙健.《纽约时报》的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以“7.5”事件报道为例[J].环球视野, 2010(1):57-61
    23孔震,白琨,单娟.中美主流报纸报道角度对比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1): 21-24.
    24翟峥.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J]美国研究, 2002,(03)
    25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J].国际观察, 2007(1):51-56.
    26邓雄鹰.美国传媒对华报道失真原因探微[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5(11):25-27.
    27维基百科:human right字条[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rights#Asia
    28李青藜.中美会晤的媒介镜像及成因——浅析《纽约时报》奥巴马访华报道[J].国际新闻界, 2010(4):76-81.
    29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J].国际新闻界, 1996(5):5-10.
    33焦国标.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J].国际新闻界, 1997(6):39-45.
    3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媒体和战争[M].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
    35王蔚,屈涛.“妖魔化”与《纽约时报》对华报道[J].前沿, 2007(2):213-216.
    36史安斌,周庆安.新闻构架、符码与制造同意的艺术——美国媒体“十六大”报道综合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3(2):12-16.
    37王辟长.报海一路凯歌去[J].新闻战线, 2000(11):44-45.
    38《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0日第03版文章《美指控中国公司帮伊朗搞核武并无具体证据》,文章引述来源: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10-10/1193265.html
    39《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0日第14版文章《和平奖事件根源在于西方对中国崛起集体焦虑》,文章引述来源: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10-10/1197268_3.html
    40《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1日第14版评论文章《专家:美联合南海相关国对付中国将难以收场》,文章引述来源: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10-10/1191343.html
    41刘祖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争取最佳宣传效果——《环球时报》印象[J].中国报业, 2005(7):39-42.
    42贾靖峰.《环球时报》探索国际报道的市场化操作[J].传媒观察, 2004(1):23-25.
    43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 2001(7):31-36
    45杨斌.国家利益视角中的国际传播——从《纽约时报》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谈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4145.
    50李莉.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看中美关系的前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2):38-41.
    51中国歼-20亮相[EB/OL]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1/54/97/7_1.html
    52专家:歼20未窃取他国技术[EB/OL] http://news.qq.com/a/20110127/001144.htm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http://baike.baidu.com/view/1241213.htm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http://baike.baidu.com/view/1241189.htm?fromenter=%D6%D0%C3%C0%BD%A8%BD%BB%B9%AB%B1%A8
    55王建民.对台军售:中美实力较量的体现[J].世界知识, 2010(6):52-53.
    56屈新儒.中西人权观的差异之处与融合之道[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5(18):73-75.
    57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58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对方(美、中)新闻报道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4):19-21.
    59林子慧.两岸传媒报道与真实建构的互动研究:以PRD台商投资环境报道为例[D].广州:暨南大,2008年
    62注释:本条目中原创的统计数包括本报记者的新闻报道以及报纸特约评论员文章。
    63戴元光,倪琳,孙健.《纽约时报》的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以“7.5”事件报道为例[J].环球视野, 2010(1):57-61
    73唐小松.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下的战略互需及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 2007(2):36-40.
    74宋国友.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度[J].现代国际关系, 2007(5):58-64.
    92郑汉江.国际新闻报道的国家民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 105-107.
    93何英.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J].国际观察, 2004(2):12-18.
    94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95张陈琛. 2009年《纽约时报》上国家形象的框架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96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97段鹏,周畅.从微观层面看目前中国政府对外传播的不足——《中国日报》对外报道阶段性抽样[J].现代传播, 2007(1):44-47.
    1、[美] Melvin Mencher:《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Nin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第53页
    2、HA Semetko and PM Valkenburg. (2000).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2), 93-109.
    3、Robert M. Entman (1991), Framing U.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1:6-27
    4、William A. Gamson and Andre Modigliani(1989),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5:1-37
    5、Julie L. Andsager and Angela Power (1999), Social or Economic Concern: How News and Women’s Magazines Framed Breast Cancer in the 1999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Autumn 1999:76(3):531-550
    6、Zhou Yuqiong &Patrica Moy (2007). Parsing Framing Processes:the Interplay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Coverage[J]. Journal and Communication, 57(1):79-98.
    7、Chang, Tsan-Kuo and Lee, Jae-Won, 1990. Factors Affecting Gatekeepers, Selection of Foreign News: A National Survey of Newspaper Editor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inneapolis, MN.
    8、Anderson, J. R. (1995). Cogn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4th.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9、Li, Xigen and St. Cyr, Charles, 1998. Human Rights in China, A Pawn of a Political Agenda,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New York Times (1987-1996), Gazette, 60(6), 531-547.
    10、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11、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袁校斌,晋军. 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01-105
    13、达巍.对近期中美关系波折的几点反思[J].外交评论. 2010(2):8-15
    14、王帆.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12):31-53
    15、赵雪波.大众媒介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J].现代传播. 1997(5):41-44
    16、Wilson. J, (1996) Understanding Journalism. London: Rout ledge. P45
    17、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48页
    18、李新.探析西方记者在涉华报道中表明立场倾向的技巧[J].国际关系学报, 2005(4):9-11
    19、贾国彪.论新闻的框架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06(2):32
    20、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 1999.
    21、[荷]梵迪克,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2、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23、清华大学课题组.新闻架构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0(1):15-22
    24、[美]伯纳德?戈德保.偏见[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
    25、王庚年.国际传播探索与建构[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26、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10) .
    27、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J].开放时代, 2009,(02) .
    28、张楠.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从框架理论看国内媒体“非典型肺炎”报道[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2) .
    29、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14) .
    30、王雷,申从芳.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东南传播, 2009,(05) .
    31、高芳.简析框架理论[J].青年记者, 2008,(17) .
    32、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 2007,(04) .
    33、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J].大学时代(B版) , 2006,(03) .
    34、刘丰,田春燕.用框架理论分析媒体导向——以“9?11”事件后美国主要媒体报道的分析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6) .
    35、张成良,高家林,李静.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理论的观点[J].新闻界, 2008,(05) .
    36、夏雯.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形象——框架理论的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6) .
    37、周婷.从框架理论看《华商报》“神七”报道中宇航员角色的塑造[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 2009,(07) .
    38、李春颐.谈新闻框架意义的价值体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6) .
    39、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02) .
    40、周粟,宿可,陶馨宇,周凇铖,郑学军,王红艳.中、美、英三国报纸新闻框架比较——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头版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 2008,(02) .
    41、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 2006,(08) .
    42、王伟男.试论新形势下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J].太平洋学报, 2010(4):42-48.
    43、李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2).
    44、刘建明,袁永友.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8).
    45、金苗,熊永新.美国25家日报要闻版伊拉克战争报道新闻构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3):71-82
    46、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论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 2010(9):18-24
    47、胡幼伟.争议性外交议题之新闻文本框架分析:以“凯德磊隐匿访台”事件为例[EB/OL].2005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论文[C], http://www.docin.com/p-12946449.html
    48、藏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构建—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EB/OL]. http://www.docin.com/p-5928141.html
    49、谢曦.《人民日报》有关中印新闻的框架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50、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6(1):17-46
    51、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 2000,33.
    52、王卓.框架理论下中西媒体国庆60年报道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3、戴元光,倪琳,孙健.《纽约时报》的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以“7.5”事件报道为例[J].环球视野, 2010(1):57-61
    54、李莉.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看中美关系的前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2):38-41.
    55、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对方(美、中)新闻报道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4):19-21.
    56、林子慧.两岸传媒报道与真实建构的互动研究:以PRD台商投资环境报道为例[D].广州:暨南大,2008年
    57、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58、张陈琛. 2009年《纽约时报》上国家形象的框架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59、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J].新闻大学, 1998,夏,45-48
    60、邹嘉彦.评述新闻报道或文章色彩-正负两极性自动分类的研究[C].全国第八届计算机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8月27日,南京, 2005年.
    61、王玮,梁虹.中美首脑互访的双边报道之比较[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8(4):10-16.
    62、郑汉江.国际新闻报道的国家民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 105-107.
    63、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玉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1):10-15.
    64、吴心伯.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10.
    65、唐小松.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下的战略互需及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 2007(2):36-40.
    66、宋国友.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度[J].现代国际关系, 2007(5):58-64.
    67、周林.中美经贸摩擦分析[J].外交评论, 2006(4):88-92.
    68、严从亮.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调整——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年.
    69、何英.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J].国际观察, 2004(2):12-18.
    70、李艳红.政治新闻的模糊表述:从中国大陆两家报纸对克林顿访华的报道看市场化的影响[J].新闻学研究, 2003(75):169-199.
    71、胥琳佳,刘佳莹.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J].国际新闻界, 2009(10):54-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