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宋贬谪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贬谪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遭遇,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文人贬谪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以往的贬谪文学研究中,在年代上偏重于唐代,在文体上偏重于诗文,尚未有对唐宋贬谪词进行系统研究者。本文将对唐宋贬谪词史进行勾勒描绘,展现中唐、北宋、南宋三个阶段贬谪词的风貌;分析唐宋贬谪词中感伤、执着、达观这三大情感类型及文学传承;并以文人贬谪为视角探讨文人词兴起和词体诗化的原因。
     本文分为五章,大略内容如下:
     第一章在描绘中唐贬谪词风貌的同时探讨中唐文人贬谪与文人词兴起之间的关系。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人物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都经历过贬谪,又都是在贬谪后开始从事并重视词体创作的。贬谪在客观上使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民间的曲调,在主观上让他们的心态发生了由进取到闲隐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文人词的兴起。
     第二章以北宋党争中文人个体命运的升降沉浮为背景,考察北宋贬谪词的风貌。总的来看,北宋贬谪词的主题是个体生命在苦难中的感性挣扎与理性救赎。由于词人在性格上和贬谪处境上的不同,他们在贬谪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各有特点。基于对词作数量、词史影响力以及风格的代表性等考虑,本章将选择秦观、晁补之、黄庭坚、苏轼这四位词人作为个案重点论述。
     第三章将在南宋朝廷中主战主和之争的背景下介绍南宋贬谪词的风貌。南宋贬谪词人集中在高宗和孝宗两朝,高宗朝贬谪词人以南宋四名臣为中心,孝宗朝贬谪词人以张孝祥、陆游、辛弃疾这三大词人为代表。和北宋贬谪词相比,南宋贬谪词在主题上增添了“黍离之悲”即抗金爱国情怀;在面对个体命运的坎坷时表现出更加闲适旷达的情调。
     第四章通过分析宋玉、屈原、陶渊明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对唐宋贬谪词中的三大情感类型进行归纳论析。宋、屈、陶三人,分别代表了文人的感伤、志士的执着和达者的睿智,这三方面都传承于唐宋贬谪词中。辛弃疾贬谪词对屈原与陶渊明的继承均具有代表性,本章将对此作专门的探讨,并以其为例观照宋代贬谪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精神的扬弃与融合。
     第五章将论述词人贬谪与词体诗化的关系。贬谪中的畏祸心理使文人将诗文中的题材转移到词体当中,形成了词体在题材上的拓宽;词人贬谪中行遍千山万水的经历使词境由狭小变阔大,由柔媚变刚健;贬谪使词人更加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改变了“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写作方式;贬谪也使词体中香草美人的寄托表现得更加明朗可解,从而使词作的意蕴更加丰厚;贬谪词人们以词酬唱,表现出情感上的共鸣和志向上的共勉,提高了词体的功能。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在唐宋词的发展进程当中,文人贬谪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催进了文人词的兴起,还对词体在题材、风格、功能等各个方面向诗歌的靠拢产生了重要作用。没有文人贬谪,唐宋词史的脉络便无从谈起;没有文人贬谪,唐宋词便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Relegation is commonly encountered b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especiall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legation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relegation literature focused on the Tang dynasty in aspect of era and on poetry in aspect of stylistic,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study on Tang-Song relegation Ci yet. This thesis will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Tang-Song relegation Ci and show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ose Ci in three stages of Medium tang,Northern Song and Southern Song; Analyze the three main emotion types and their literary heritage;Explore the reason of Ci’s rise and poetical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i relegation.
     This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roughly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legation Ci in Medium Tang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s rise and literati Relegation. Several important Ci writers such as Liu Changqing, Liu Yuxi, Bai Juyi, and Zhang Zhihe all have experienced relegation. It is just after relegation that the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engaged in Ci writing. Objectively, relegation gave them a chance to contact with folk tunes; subjectively, relegation made their mentality changed from enterprising attitude to implicit leisure attitude, thus promoted the rise of Ci.
     The second chapter inspects the style of relegation Ci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aking the individual destiny's fluctuation in party struggle as the backgroun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Northern Song relegation Ci’s main subject is the individual’s emotional struggle and rational self-rescue in misery .At the same time,different Ci writers have their own style in relegation Ci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in relegation. Based on the quantity, influence and style representation, this chapter selects four Ci writers Qin Guan, Chao Buzhi, Huang Tingjian and Su Shi as case study.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tyle of relegation C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aking the struggle between those who advocate fight and those who advocate reconciliation in Southern Song government as the background. Most Southern Song relegation Ci writers live in the Time of Emperor Gao and Emperor Xiao. The four famous chancellors are center of relegation Ci writers in the former time, while in the latter time, Zhang Xiaoxiang, Lu You and Xin Qiji are representatives. Comparing to the relegation Ci in Northern Song, Southern Song relegation Ci added the patriotic subject. Facing the misfortune in life, Southern Song relegation Ci writers showed a more comfortable and broad-minded ton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major emotion types in Tang -Song relegation Ci by analyzing Song Yu, Qu Yuan and Tao Yuanming’s influence towards Tang -Song relegation Ci.Song, Qu and Tao,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literati’s sentimental, patriot’s persistent and Tatsu's wisdom. Xin Qiji’s relegation Ci are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both Qu Yuan and Tao Yuanming .This chapter will take him as a representative to inspect the subl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Qu Yuan and Tao Yuan-Ming’spirits by relegated people in Song 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 writers’relagation and Ci’s poetical change. Ci writers transferred the theme of poem to Ci because of the fear that poem may bring in disaster in relegation, so that Ci’s theme had been broadened; The Ci writer’s experience to travel faraway in relegation made Ci’s boundary changed from narrow to wide and from soft to energetic; Relegation made Ci writ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lf-expression,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way“Imitates woman as a man”; Relegation also made Ci’s deep meaning become more obvious and easy to be understand, so that Ci’s meaning become more abundant. Relegated Ci writers always have the same emotion and aspirations, so they often exchange their Ci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thus Ci’s function had been enhanced.
     Through the above elaboration,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ang -Song Ci’s developing process, literati’s releg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t not only promoted the rise of literati Ci,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i’s poetic change i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me, style ,function and so on .If there is no literati relegation ,Tang- Song Ci would not have such a complete history and such brilliant artistic charm.
引文
①尚永亮《从执着到超越——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页
    ②尚永亮《从执着到超越——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页
    ①以上参考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①【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三十,《叙诗寄乐天书》,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351页
    ②【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十,《上杜司徒书》,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第116页
    ③【唐】柳宗元撰,吴文治校点《柳宗元集》卷三十六,《上李中丞献所撰文启》,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26页
    ④《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三,《薛简肃公文集序》,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618页
    ⑤“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三不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088页
    ①【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8735页
    ②【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050页
    ③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2页
    ①蒋长栋《一个尚待开拓的文学研究领域》,《贬谪文学论集·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①《鲁迅文集》第四卷《且介亭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②王岳川《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462页
    ③蒋长栋《一个尚待开拓的文学研究领域》,《贬谪文学论集·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①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①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②曾于1993年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因两岸相隔,加之印刷数量不多,大陆很少得见。
    ③江立中《迁谪文学与岳阳精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④王运涛《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陶涛《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①许连军《迁谪现象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评判》,《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徐书奇《古代“贬谪文学”探析》,《现代语文》2005年第9期
    ③刘戈《幽怨起骚人——迁谪文学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初探》,《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④刘铁峰《关于“贬谪文学”的语词考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⑤吴在庆《略论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⑥吴在庆、李菁《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⑦张其凡、金强《宋代“谪宦”类型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⑧张玉璞《论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⑨周尚义的《北宋贬谪诗文论略》,《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张再林《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②刘铁峰《论刘禹锡贬谪诗中的“骚怨”表达》,《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
    ③刘铁峰《论刘禹锡、柳宗元贬谪创作中禽鸟意象的情感意蕴》,《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④刘铁峰《刘禹锡、柳宗元诗歌贬谪情感艺术范式刍议》,《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⑤张雪梅《刘禹锡贬谪生涯中的政治讽刺诗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⑥王恩灿、王晓虹《略论刘禹锡谪居朗州以后的文学创作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⑦刘梦初《刘禹锡对屈赋的接受》,《唐都学刊》2004年第1期
    ⑧贺秀明《刘禹锡与巴山楚水》,《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⑨孟陶宁、姚雪红《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继承》,《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⑩姚雪红、孟陶宁《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1柳海莉《永贞贬谪文人的“文以明道”思想》,《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12龚玉兰《长吟哀歌舒泄幽郁——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其文学创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3刘铁锋《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4张维《略论柳宗元之与柳州的文化意义——“粤西三载”中明代人咏柳诗文的解读》,《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15王峰《文学的孤独和生命的悲感——论柳宗元迁谪之后的山水诗文创作》,《甘肃高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16叶志衡《援佛入儒以佛疗伤——论柳宗元习佛的动因与目的》,《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17张映光《论柳宗元的渔翁诗——从柳诗渔翁形象的比照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心态》,《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①张利玲《贬谪:从屈原到柳宗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马百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谈苏轼由杭赴密词作及其贬谪心态》,《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③巨传友《东坡贬谪诗的意趣及表现特征》,《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④成杰《苏轼前后贬谪思想之异同》,《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李显根《试论苏轼的“师陶情怀”与精神创新》,《江汉论坛》2003年第8期
    ⑥陈小芒《苏轼寓赣诗文及其文化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⑦周奎生《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的文化意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⑧石艺《迁客骚人,儋州宜州——苏黄晚年贬谪心态与文学创作比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⑨王启鹏《“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苏轼遭贬厚的心理透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⑩王红生《从东坡词看苏轼贬谪时期的佛老心态》,《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8期11李黎《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童心分析及“思与无所思”的临界点考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12罗敏中《论秦观的政治态度和湖湘贬谪诗词》,《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13巨传友、卫亚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湘古文化对秦观诗词创作的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14高峰、戴月舟《论秦观的伤心词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5刘红红《超越与执着——张耒与秦观贬谪心态之比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5期16刘昭棠《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期的诗歌创作》,《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17郑泽黎《黄庭坚黔州诗论稿》,《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18王红霞《黄庭坚蜀中词简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19郭凌云《黄庭坚崇宁时期友朋唱和词的特点》,《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0陈善巧《黄庭坚入蜀与北宋党争》,《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1页
    ①【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②【晋】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恪妒浪敌掠镄<恪罚谢榫?1984年版,第307页
    ④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页
    ⑤【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⑥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2页
    ①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8页
    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②【唐】孟棨《本事诗》,上?偶霭嫔?1991年4月版,第15页
    ③【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7页
    ④【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30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第461页
    ⑥【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页
    ⑦【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6页
    
    ①《白居易全集》卷四十四,《与杨虞卿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46页
    ②《白居易全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59页
    ③《白居易全集》卷五十九,《论承璀职名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47页
    ①《白居易全集》卷五十九,《论元稹第三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48页
    ①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4页
    ①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7页
    ①【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3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299页
    ③《苏轼诗集》卷一,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24页
    ④【宋】陆游《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四十八,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296-297页
    ⑤高海夫《范成大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9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168页
    ②【清】毛先舒《诗辨坻》卷三,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6页
    ③【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657页
    ④【清】陈廷焯《词坛丛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19页
    ①【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2页
    ②【南唐】沈汾《续仙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473页
    ①【唐】李德裕的《玄真子渔歌记》,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页
    ②【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610页
    ①【唐】韩愈《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2308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一,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283页
    
    ①【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②《白居易集》卷一六,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343页
    ③【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06页
    ②【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56页
    ③【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57页
    ④《苏轼诗集》卷二一,《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仍用前韵》,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1105页
    ⑤《苏轼诗集》卷二七,《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1460页
    ①【宋】吴幵《优古堂诗话》,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92页
    ②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③【宋】范廖《宜州家乘·序》,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黄庭坚《宜州家乘》,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第1585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231页
    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228页
    ③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93页
    ①《白居易全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59页
    ②《白居易集》卷四三,《江州司马厅记》,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33页
    ①《白居易集》卷四三,《江州司马厅记》,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33页
    ②《白居易全集》卷七十,《醉吟先生传》,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485页
    ①【唐】孟棨《本事诗》,上?偶霭嫔?1991年4月版,第6页
    ①《白居易全集》卷三三,《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褉于洛滨……居易举酒抽毫奉二十韵以献》,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757页
    ②【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346页
    ③【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三十二,上?偶霭嫔?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④【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页
    ⑤《苏轼文集》卷一一,《醉白堂记》,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44页
    ①【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257页
    ②【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页
    ③【宋】秦观撰,周义敢等编校《秦观集编年校注》卷二六,《闲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86页
    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十,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123页
    ⑤【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版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615页
    ②《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序》,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16页
    ③杨海明《角色转换与唐宋词的人生意蕴》,《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86-93页
    ①【清】王夫之《宋论》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页
    
    ①《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一,《上皇帝书》,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367页
    ②【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校点本,第11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皇祐元年二月辛未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校点本,第13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二月癸卯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庆历三年九月丁卯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收兵权》,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7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皇祐元年十二月“是月”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何忠礼《论北宋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见《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八月己未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至和二年九月辛巳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一八,《国论要目·强兵》,宋集珍本丛刊第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九月庚子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清】赵翼撰,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7页
    ⑤《全宋文》卷八一,第3册,田锡《上太宗条奏事宜》,巴蜀书社点校本,第6页
    ⑥《全宋文》卷一四八,第4册,王禹偁《东观集序》,巴蜀书社点?荆?392页
    ①以上参见【宋】《范仲淹全集》中册《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523-528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〇,庆历四年六月壬子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五,《郭后之废》,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194页
    ②【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九,《庆历党议》,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232页
    ③以上史料参见【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九,《庆历党议》,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231-233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戊戌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七,庆历五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九,《庆历党议》,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247页
    ①【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二,治平元年五月辛亥条,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六,熙宁元年三月癸酉条,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二三,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苏轼文集》卷四八,《上富丞相书》,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375页
    ⑤《苏辙集·栾城集》卷二二,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367页
    ⑥《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0、518页
    ⑦《河南程氏文集》卷三,《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0、452页
    ⑧【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111页
    ⑨【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六〇,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765页
    ①《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1115页
    ①以上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十八元丰二年条,中华书局1998年2月版,第446-449页
    ②【宋】张方平撰,沈斐辑《乐全集》卷二十六,《论苏内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影印本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元丰三年十二月庚申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苏轼文集》卷五五,《与杨元素书》,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1655-166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宛委别藏本
    ④【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宛委别藏本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元祐二年十二月丙午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元祐三年正月丁卯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三,元祐六年二月丁未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三,元祐六年八月乙丑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苏轼文集》卷三三,《题辩诗札子》,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937—938页
    ④【清】秦緗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九,绍圣元年四月壬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以上苏轼贬谪事迹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2月版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28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四三,《陆佃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898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绍兴七年六月己未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804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引李焘《进〈长编〉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7页
    ⑤【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三,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370页。
    ①以上黄庭坚贬谪事迹参见【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四,《黄庭坚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②以上晁补之贬谪事迹参见【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四,《晁补之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乔力《晁补之词编年笺注·晁补之年谱简编》,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33-267页;刘乃昌、杨庆存《晁补之年谱》,收于《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附录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308-322页
    ③以上秦观贬谪事迹参见【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四,《秦观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
    ①以上张耒贬谪事迹参见【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四,《张耒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第21册
    ②【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六,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700页
    ③【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④【宋】佚名《道山清话》,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941页
    ①参见【元】脱脱《宋史》卷三四七,《张舜民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参见韩梅《孔平仲评传》,《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
    ③【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三,绍圣元年四月壬戌条,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1531页
    ④【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乘舟偏重》,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元】脱脱《宋史》卷三四五,《陈瓘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以上陈瓘贬谪事迹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四五,《陈瓘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七○,上?偶霭嫔?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②【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王安石变法》,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360页
    ③【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王安石变法》,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364页
    ④【元】《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元】《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元】《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王安石变法》,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366页
    ④【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与参政王禹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⑤关于王安石与吕惠卿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亦有其他的看法,认为吕惠卿并不像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是一个奸佞小人,王安石与他之间的矛盾只因国事而并没有私人恩怨。详见高纪春《关于吕惠卿与王安石关系的几点考辩》,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9期。
    ⑥见孙虹《清真集校注·附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4页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三月壬戌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457页
    ②以上周邦彦贬谪事迹根据《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彦传》,孙虹《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③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论苏东轼及其词》,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44页
    ①据【宋】秦观撰,周义敢编校《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②据【宋】晁补之撰,乔力编校《晁补之词编年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①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101页
    ①【宋】秦观撰,周义敢等编校《秦观集编年校注》卷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33页
    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239页
    ③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学界颇有争议,笔者赞同王水照先生先作于处州,后在衡阳赠孔平仲一说,见《王水照自选集·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28-645页。
    ④【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42页
    ⑤【宋】曾季鲤《艇斋诗话》,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302页
    ①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论稿·论秦少游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65页
    ②【宋】吴炯《五总志》,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第1312页
    
    ①【宋】陆佃《埤雅》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②【清】秦緗業、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论秦观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71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40页
    ①【唐】王绩《东皋子集》卷下,《醉乡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10页
    ①【清】冯煦《蒿庵论词》,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587页
    ②乔力《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3月版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39页
    ②【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83页
    ①【清】冯煦《蒿庵论词》,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587页
    ①【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302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692页
    ①【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360页
    ②载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28页
    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84页
    ①【宋】陆游《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四十八,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297页
    ②【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4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恪妒浪敌掠镄<恪罚谢榫?1984年2月版,第396页
    ②【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41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231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答黄鲁直五首》之一,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32页
    ③以上“自我主体精神的突出”这一部分参见华中科技大学宋先红硕士论文《“苏门四学士”的贬谪词研究》(2005年)25页“词人自我形象的突出”。
    ④【唐】司空图撰,杜黎均译评《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⑤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5页
    ⑥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5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赵晦之四首》之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11页
    ②【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61页
    ③【宋】周必大《平园续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46页
    ⑤【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912页
    ①【宋】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44页
    ②【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2页
    ③《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1115页
    ④【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130页
    ①【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77页
    ①【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584页
    ②《苏辙集·栾城集》卷七,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128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答秦太虚》,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36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答秦太虚》,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36页
    ③《苏轼文集》卷六十,《答李寺丞二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826页
    ④《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赵晦之四首》之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11页
    ⑤《苏轼文集》卷五十,《与范子蠡八首》之八,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53页
    ⑥《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林天和二十四首》之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33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四,《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3页
    ②《苏轼文集》卷七十一,《记游松风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71页
    ③《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三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28页
    ④《苏轼选集》刘乃昌选注,《在儋耳书》,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⑤《苏轼诗集》卷四十三,《别海南黎民表》,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2362页
     ①《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第409页
    ①《白居易全集》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73页
    ①【宋】胡寅《酒边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17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页
    ③【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582页
    
    ①【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395页
    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92页
    ③【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28页
    ①【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五,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783页
    ②【宋】苏舜钦撰,傅平骧、胡问陶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3月版,第610-611页
    
    ①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②见高克勤《王荆公诗文评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195页
    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49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甲午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191页
    ①【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050页
    
    ①【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050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论稿·张舜民和他的词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144页
    ③孙虹《清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7页
    ④【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84页
    ⑤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08页
    ①【宋】强焕《片玉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68页
    ①【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年版1986年11月版,第3089页
    ②【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宋】陆游《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四十四,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297页
    ①【清】冯煦《蒿庵论词》,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588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姑溪词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10页
    ③【明】毛晋《姑溪词跋》,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4页
    ④【宋】李之仪《跋跋吴思道小词》,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6页
    ⑤【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13页
    ⑥陈匪石《宋词举(外三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94页
    ⑦【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八,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208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24页
    ①《鲁迅文集》第四卷《且介亭杂文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十二,《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明】陈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檜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76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元】脱脱《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明】陈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3页
    ⑥【明】陈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3页
    ⑦【明】陈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23页
    ①以上李纲贬谪之事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五八、卷三五九,《李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李纲辅政》,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616-625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五九。《李纲本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以上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六〇,《赵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以上赵鼎贬谪事迹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六〇《赵鼎传》,卷四七三《秦桧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616-625页
    ②以上李光贬谪事迹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六三,《李光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616-625页
    ①以上胡铨贬谪事迹根据【元】《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616-625页
    ①【清】李慈铭《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②【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十,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743页
    ③王兆鹏《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182页
    ④【宋】蔡戡《定斋集》卷十三,《芦川居士词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⑤【宋】岳珂《珵史》卷十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432页
    ⑥【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主和》,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743页
    ①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向子諲年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551页
    ②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向子諲年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55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九月丁未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70页
    ⑥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七六,《吕本中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⑦【宋】洪迈《黄考功知稼翁集序》,见黄公度《知稼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明】毛晋《宋六十一家词·知稼翁词》,《好事近》“湖上送残春”黄沃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②【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7页
    ③据【元】脱脱《宋史》卷四四五,《朱敦儒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九《高登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3页
    ⑤【宋】高登《东溪集》附录《东溪先生言行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⑥据【元】脱脱《宋史》卷四三五,《胡寅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5页
    ⑦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3页
    ⑧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八二,《李弥逊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70页
    ⑨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4页
    ①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邓广铭《韩世忠年谱》,三联书店2007年3月版
    ②据【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隆兴和议》,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809-826页
    ①【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408页
    ②【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六,《论总揽权纲以尽更化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57页
    ③【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六,《乞改正迁谪士大夫罪名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58页
    ④【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六,《乞修日历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62页
    ⑤【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40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八九,《张孝祥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八,《论先尽自治以为恢复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4页
    ③【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七,《论治体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0页
    ④【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七,《论治体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0页
    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01册,卷三千八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
    ①傅明善《坚定的抗战者,清醒的思想者——论张孝祥的政治品格》,《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②【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409页
    ③【宋】陆游《陆放翁文集·渭南文集》卷七,《贺张都督启》,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37页
    ④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一,《送王景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⑤【宋】《陆放翁文集·渭南文集》卷三,《上二府论都邑劄子》,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8页
    ①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将赴官夔府书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山南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一,《鹅湖夜坐书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16页
    ①以上所述陆游贬谪事迹根据【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宋】辛弃疾撰,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辛弃疾诗文笺注·美芹十论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宋】洪迈《稼轩记》,见《辛稼轩诗文笺注》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01册,卷三千八百九十一,淳熙八年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落职罢新任,以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至是言者论列,故有是命。”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
    ⑤【元】脱脱《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台臣王蔺语,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隆兴元年五月乙巳条,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宋】辛弃疾撰,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辛弃疾诗文笺注·美芹十论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九,“弭盗门·淳熙己亥论盗贼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版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02册,卷三千八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
    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02册,卷三千八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02册,卷三千八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
    ③【清】王鹏运《校刊稼轩词成率成三绝于后》之二,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79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以上辛弃疾贬谪事迹除注明出处者外根据【元】脱脱《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邓广铭《辛弃疾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蔡义江、蔡国黄《辛弃疾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
    ⑥【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321页
    ①《苏轼诗集》卷二十一,《东坡八首》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第1079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林天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33页
    ③《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三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28页
    ④【明】俞彦《爰园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02页
    ①【清】李慈铭《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②【清】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跋》,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4页
    ③【清】李慈铭《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④【清】李慈铭《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⑤【清】李慈铭《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⑥【清】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跋》,见金启华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4页
    ⑦此两句诗是笔者对胡铨贬谪词的一个形象的概括,下李光、李纲、赵鼎、张孝祥、陆游同。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绍兴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571页
    ②【清】冯云濠、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十四,见张寿镛辑《四明丛书》第17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①【宋】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见《于湖居士文集》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
    ②【明】毛晋《于湖词跋》,见汲古阁本《宋六十一家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③【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82页
    ④【宋】朱熹《晦庵题跋》卷三,《书张伯和诗词后》,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关于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里来争论颇多,笔者这里认同辛更儒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的《略论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一文中的说法,即作于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
    
    ①【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53页
    ②【清】张德瀛《词徵》卷五,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161页
    ③【清】谭莹《乐志堂诗集》卷六,《论词绝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引,见张璋《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①【清】宋祥凤《乐府余论》,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2502页
    ①【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82页
    ②【宋】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64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293页
    ④【清】李佳《左庵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173页
    ⑤【清】刘熙载《词概》卷上,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08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页
    ⑦【清】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321页
    ①【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张安国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影印本
    ②【宋】汤衡《张紫薇雅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64页
    ①【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张安国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影印本
    ②【宋】陆游《长短句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54页
    
    ①【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临皋闲题》,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②《孟子·滕文公下》中“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
    ③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57页
    ④根据夏承焘《陆游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48页
    ②见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18页
    ③见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20页
    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147页
    ①见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02页
    ①【宋】刘宰《漫塘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知镇江》,吴兴刘氏嘉业堂1926年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91页
    
    ①【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9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版
    ③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20页
    ①【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925页
    ①【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73页
    
    ①【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8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二七,《张载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643页
    ①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②【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一《宋四家词选眉批》,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654页
    ③【清】陈廷焯《云韶集》,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15页
    ①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88页
    ①【晋】习凿齿撰,舒焚、张林川校注《襄阳耆旧记校注》卷一,荆楚书社1986年12月版,第15页
    ②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中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隋书·经籍志》中将所编宋玉作品集成为“《楚大夫宋玉集》”,明代张燮辑宋玉作品亦称为《宋大夫集》(《七十二家集》本,明天启、崇祯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藏。)
    ③姜书阁先生认为:“较早的资料,无论《史记》、《汉书》,或者《韩诗外传》、《新序》,都没有说过宋玉曾为楚大夫,而从有关他的故事中也看不出他曾任有关政事的大夫之职。”见《先秦辞赋原论·宋玉及其辞赋考辩》,齐鲁书社,1983年9月版,第409页。
    ④吴广平《宋玉研究》,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9月版,第81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②【晋】习凿齿撰,舒焚、张林川校注《襄阳耆旧记校注》卷一,荆楚书社1986年12月版,第15页
    ③【汉】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76页
    ④聂石樵《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第158页
    ⑤杨义《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18页
    ①转引自陆侃如《中国诗史》卷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4页
    ②林庚《屈原与宋玉》,见《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第429-431页
    ③【宋】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134页
    ④【汉】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页
    ①【宋】朱熹《楚辞集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16页
    ①刘学锴《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②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屈原与宋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434页
    
    ①杨义《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18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卷十,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第403页
    ③《白居易全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959页
    
    ①《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8月版,第533页
    ②孟修祥《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
    ③参见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新序疏证·杂事第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56页
    ①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如罗忠族先生认为(见《贬谪文学论集·迁谪文学探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4页)在屈原之前,《诗经》当中的《小雅·四月》亦表达了贬谪之意,因为清人姚际恒说:“此疑大夫之后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身历南国,而叹其无所容身也。”又清人方玉润说:“愚谓当时大夫必有功臣后裔,遭害被逐,远谪江滨者,故于去国之日作诗以志哀云”。不过这种看法终究是“疑”,是揣测之词,既无法确认其中的贬谪之意,又不能实指其人为谁。另一方面,从“祖”之意上来说,不仅有着“在时间上最早”的含义,更重要的则是能够给后世相同类型的文学以巨大的影响作用,成为人们模仿、祖法的对象。屈原和他的作品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
    ②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3页
    
    ①《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镇阳读书》,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35页
    ②《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睦州谢上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③《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④《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三,《薛简肃公文集序》,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618页
    ⑤【宋】李纲《梁溪集》卷二,《拟骚赋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李青《唐宋词与楚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提交,第68页
    ①【前苏联】《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68页
    ②【前苏联】《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23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三三,《洪兴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0页
    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0页
    ④参见沈松勤《从高压政治到“文丐奔竞”——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⑤【宋】朱熹《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40页
    ⑥【宋】朱熹《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40页
    ⑦【宋】朱熹《楚辞集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页
    ⑧【宋】王应麟《通鉴答问》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宋】胡铨《澹庵文集》卷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夏承焘《楚辞与宋词》,《光明日报》1958年2月2日
    ①【宋】洪迈《稼轩记》,见《辛稼轩诗文笺注》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①【汉】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页
    ①【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86页
    ②鲁迅《题未定草(六)》,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6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页
    ②【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327页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0页
    ②【宋】朱熹《向芗林文集序》,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第77页
    ③【宋】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第104页
    ④丁晓、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1页
    ①《苏轼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410页
    ②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第274页
    ①【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三四,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874页
    ②《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八,《与谢景山书》,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003页
    ③【宋】余靖《武溪集》卷三,《太傅临川十二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④【宋】徐积《节孝集》卷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⑤【宋】黄庭坚《次韵答常甫世弼二君不利秋官郁郁初不平故予诗多及君子处得失事》
    ①【清】王文诰辑订《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苏海识余》卷一,巴蜀书社1985年11月版
    ②《苏轼文集》卷四,《贾谊论》,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05页。
    ③《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八,《与谢景山书》,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1003页
    ④【宋】蔡居厚《蔡居厚诗话》,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18页
    ⑤【宋】陈傅良《和张端士初夏诗前序》,见《宋诗钞》,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034页
    ⑥【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3页
    ⑦【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十,《跋李眠龙<归去来兮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张可礼《陶渊明的文艺思想》,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①《苏轼文集》卷六七,《评韩柳诗序》,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2109页
    ②【宋】苏轼《与苏辙书》,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第35页
    ③【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098页
    ④【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本
    ①【清】李慈铭四印斋本《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①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②《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353页
    ①【宋】郑景望《蒙斋笔谈》,《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第1631页
    ②《黄庭坚全集》,《与俞清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486页
    ③【宋】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十二《答宋子茂殿直其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94页
    ④王以宁《满庭芳·陈觉叟雪中见过》
    ⑤【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⑥【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912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47页
    ②【清】黄苏《蓼园词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067页
    ①王兆鹏《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33页
    ②【宋】汪莘在《方壶诗余自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27页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3327页
    ②【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见《古代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第152页
    ③王水照《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见《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21页
    ①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辛弃疾》,齐鲁书社2002年9月,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辛弃疾爱陶的心路历程》,第362页
    ①《苏轼文集》卷六八,《书李简夫诗集后》,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2148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三,《与鲜于侁》,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60页
    ②【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85页
    ③【宋】胡寅《酒边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17页
    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晁补之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469页
    ①【清】李慈铭四印斋本《南宋四名臣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43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914页
    ③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页
    ①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②当然,到了南宋以后,因作词而得罪者亦屡有发生,如张元干因作《贺新郎》词送胡铨而下狱,胡铨因作《好事近》词而被加贬海南。但这是因为词体诗化风气已开,词中已经可以融入更多内容,包括对社会、时政的批判,遂为奸臣所忌。此是后话,暂不论述
    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281页
    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235页
    ⑤《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答刘沔都曹书》,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29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陈朝请二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09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与王定国尺牍四十一首》之八,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17页
    ③《苏轼文集》卷五十四,《与程辅提刑七十一首》之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94页
    ④《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答秦太虚》,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36页
    ⑤《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上官彝三首》之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13页
    ⑥《苏轼文集》卷五十八,《与沈睿达二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45页
    ⑦《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答李端叔书》,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33页
    ⑧《苏轼文集》卷六十,《黄州与人五首》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846页
    ⑨《苏轼文集》卷五十一,《与滕达顿六十八首》之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80页
    ⑩【明】俞彦《爰园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99页
    11《苏轼文集》卷五十六,《与陈大夫八首》之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98页
    12《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20页
    13《苏轼文集》卷五十三,《与陈季常十六首》之九,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67页
    14《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察景繁十四首》之四,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662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十九,《与朱康叔二十首》之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89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十九,《与朱康叔二十首》之二十,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792页
    ③《苏轼文集》卷六十,《与子明兄》,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832页
    ④《苏轼文集》卷六十,《与子安兄七首》之一,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829页
    ⑤《苏轼文集》卷五十,《与李公铎十七首》之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01页
    ⑥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九,《答王观复》其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75页
    ⑦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十二,《答宋子茂殿直其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94页
    ⑧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十二,《答王观复》,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94页
    ⑨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十五,《答徐甥师川》其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408页
    ①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②【宋】苏轼《张子野词跋》,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7页
    ①见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96页
    ①【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8页
    ①见【宋】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450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第382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页
    ②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212页
    
    ①【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091页
    ②【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617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616页
    ④《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答李端叔书》,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32页
    ⑤《苏轼文集》卷五十,《与司马温公五首》之三,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442页
    ①【宋】周必大《又跋黄鲁直蜀中诗词》,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0页
    ①【宋】晁补之撰,乔力笺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3月版
    ②【清】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六,《复鲁絜非书》,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71页
    ③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226-228页
    ①《苏轼文集》卷十七,《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508页
    ②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廿四“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③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71页
    ④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77页
    ⑤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71页
    ⑥【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①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75页
    ②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2页
    ③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227页
    ④“魏塘曹学士”或为清代柳州词派的曹尔堪,浙江嘉善人
    ⑤【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50页
    ①【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50页
    ②【宋】刘克庄《稼轩词集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73页
    ③【明】毛晋《稼轩词跋》,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75页
    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79页
    ⑤【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79页
    ⑥【宋】张炎《词源》卷下,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263页
    ①中书省和枢密院
    ②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③【宋】朱弁《曲侑旧闻》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960页
    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五,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6页
    ⑤《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八二四,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⑥【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057页
    ⑦【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⑧【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一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7页
    ⑨【宋】晏几道《小山词序》,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5页
    ①参见马建堂《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517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94页
    ③【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见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65页
    ④【梁】钟嵘《诗品序》,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3页
    ⑤【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十,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223页
    ①【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49页
    ②胡适《词选·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①【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656页
    ②【清】冯煦《东坡乐府序》,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2页
    ①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②郑骞《词选》,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1页
    ③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论稿·论晏殊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④【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42页
    ①【明】杨慎评点《草堂诗余》,明天启间乌程闵氏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②【宋】秦观撰,周义敢等校注《秦观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1页
    ①【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058页
    ②【宋】黄大舆《梅苑序》,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55页
    ①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819页
    
    ①【宋】陆游《花间集序》,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40页
    ②【宋】晁谦之《花间集序》,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339页
    ③【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四4048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词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07页
    ⑤夏敬观《淮海词跋》,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8页
    
    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164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3796页
    ③【宋】秦观撰,周义敢等校注《秦观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1页
    ①叶嘉莹《从女性主义文论看<花间词>之特质》,《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
    ①【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526页
    ②题目中有明确的“寄”、“赠”、“送”、“遗”、“次韵”、“和韵”等字样,下文中晁补之、辛弃疾的计算标准与之相同。
    ③根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根据乔力《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②根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①【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266页
    ②【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二,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235页
    ③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638页
    ①【宋】周必大《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见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23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芦川词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85页
    ①参见【元】《宋史》卷四三六,《陈亮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陈亮恢复之议》,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第847-866页
    ①【宋】贾似道《悦生随抄》,见《说郛》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白居易集笺注》,【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白居易全集》,白居易撰,顾学劼?悖谢榫?1999年版
    《埤雅》,【宋】陆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萧庆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本事诗》,【唐】孟棨撰,上?偶霭嫔?1991年4月版
    《贬谪文俸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尚永亮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贬谪文学论集》,蒋长栋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蔡忠惠公文集》,【宋】蔡襄撰,宋集珍本丛刊第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晁补之词编年笺注》,【宋】晁补之撰,乔力笺注,齐鲁书社1993年版
    《晁氏琴趣外篇》,【宋】晁补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
    《吹剑录全编》,【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楚辞诗学》,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楚辞新注》,聂石樵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
    《楚辞章句》,【汉】王逸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
    《词林纪事》,【清】张宗橚撰,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
    《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吴令华辑注,施议对校,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词选》,胡适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词学通论》,吴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词则》,【清】陈廷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澹庵文集》,【宋】胡铨撰,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定斋集》,【宋】蔡戡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东都事略》,【宋】王偁撰,上?偶霭嫔?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东皋子集》,【唐】王绩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东坡词编年笺证》,【宋】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东坡志林》,【宋】苏轼撰,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东溪集》,【宋】高登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唐】司空图撰,杜黎均译评,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范成大诗选注》,高海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范仲淹全集》,【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元】富大用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姑溪居士集》,【宋】李之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宋】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韩愈全集校注》【唐】韩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宋】程颐、程灏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杨仲良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宛委别藏本
    《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黄庭坚全集》,【宋】黄庭坚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晦庵题跋》,【宋】朱熹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鸡肋集》,【宋】晁补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剑南诗稿校注》,【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版
    《节孝集》,【宋】徐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旧唐书》,【后晋】刘昫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历代词话》,张璋编,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历代词话续编》,张璋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历代名臣奏议》,【明】杨士奇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
    《梁溪集》,【宋】李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两宋词人年谱》,王兆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临川文集》,【宋】王安石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唐】刘长卿撰,杨世明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禹锡全集》,【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点,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芦川词》,【宋】张元干撰,曹济平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鲁迅书信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8月版
    《鲁迅文集》,鲁迅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陆放翁全集》,【宋】陆游撰,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
    《陆游词编年笺注》,夏承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陆游年谱》,欧小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陆游传》,朱东润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论语注疏》,【晋】何晏注,【宋】邢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马建堂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漫塘文集》,【宋】刘宰撰,吴兴刘氏嘉业堂1926年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美的历程》,李泽厚撰,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学》,朱立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蒙斋笔谈》,【宋】郑景望撰,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
    《墨客挥犀》,【宋】彭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版
    《南涧甲乙稿》,【宋】韩元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影印本
    《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廿二史札记校正》,【清】赵翼撰,王树民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
    《欧阳修资料汇编》,洪本健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迁谪文学与岳阳精神》,江立中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版
    《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著,花城出版社1990年2月版
    《秦观集编年校注》,【宋】秦观撰,周义敢等编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秦少游年谱长编》,徐培均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清真集校注》,【宋】周邦彦撰,孙虹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月版
    《屈原问题论争史稿》,黄中模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全宋文》,【清】严可均辑,曾枣庄、刘琳主编,巴蜀书社点校本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人,诗意的安居》,【德】海德格尔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山谷老人刀笔》,【宋】黄庭坚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山海经校译》,袁珂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檆溪居士集》,【宋】刘才邵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集传》,【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悖谢榫?1984年版
    《士与中国文俸》,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中华书局1965年版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说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词举(外三种)》,陈匪石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宋词选》,胡云翼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张惠民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版
    《宋六十一家词》,【明】毛晋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宋论》,【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64年版
    《宋名臣言行录》,【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宋诗钞》,【清】吴之振编,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
    《宋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宋诗纪事》,【清】厉鹗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中华书局1977年5月版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宋史》,【元】脱脱,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玉研究》,吴广平著,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9月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宋元学案补遗》,【清】冯云濠、王梓材撰,见张寿镛辑《四明丛书》第17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苏东坡轶事汇编》,颜中其编注,岳麓书社1984年5月版
    《苏轼年谱》,孔凡礼编,中华书局1998年2月版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清】王文初辑注,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
    《苏轼研究》,王水照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王水照、崔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宋】苏舜钦撰,傅平骧、胡问陶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3月版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清】王文初辑订,巴蜀书社1985年11月版
    《苏辙集》【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校点,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97年版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词风格论》,杨海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3月版
    《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吴熊和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版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词人年谱》,夏成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宋词社会文俸学研究》,沈松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
    《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李剑亮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唐宋名家词论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
    《唐宋诗醇》,【清】乾隆御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以白居易、苏轼为中心》,张再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唐五代词史论稿》,刘尊明著,文俸艺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刘永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俞陛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尚永亮主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宋】胡仔撰,见《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五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年10月版
    《通鉴答问》,【宋】王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嘉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王荆公诗文评选》,高克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温国文正公文集》,【宋】司马光撰,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
    《文俸话语与意义踪迹》,王岳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文选注》,【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武溪集》,【宋】余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五总志》,【宋】吴炯撰,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
    《惜抱轩全集》,【清】姚鼐撰,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
    《西湖游览志馀》,【明】田汝成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先秦辞赋原论》,姜书阁著,齐鲁书社1983年9月版
    《襄阳耆旧记校注》,【晋】习凿齿撰,舒焚、张林川校注,荆楚书社1986年12月版
    《辛弃疾词心探微》,刘扬忠著,齐鲁书社1990年版
    《辛弃疾年谱》,蔡义江、蔡国黄撰,齐鲁书社1987年版
    《辛弃疾年谱》,邓广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辛稼轩诗文笺注》,【宋】辛弃疾撰,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辛弃疾资料汇编》,辛更儒编,中华书局2005年10月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序疏证》,【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版
    《续仙传》,【南唐】沈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中华书局1957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秦緗業、黄以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
    《颜鲁公集》,【唐】颜真卿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宜州家乘》,【宋】黄庭坚撰,见《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版
    《豫章黄先生文集》,【宋】黄庭坚撰,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本
    《于湖居士文集》,【宋】张孝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李剑锋著,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
    《元祐词坛研究》,彭国忠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元稹集》,【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
    《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撰,中华书局1963年版
    《乐全集》,【宋】张方平撰,沈斐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四库全书影印本
    《乐志堂诗集》,【清】谭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
    《张孝祥年谱》,韩酉山著,安初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张元干年谱》,王兆鹏著,南京出版社1989年8月版
    《知稼翁集》,【宋】黄公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中国古代贬谪文俸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王运涛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中国诗史》,陆侃如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中国文俸史》,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朱光潜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年2月版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柳宗元刘禹锡贬谪作品的对比研究》,安初大学,孔妮妮,2001年
    《刘禹锡贬谪时期的思想和诗歌》,辽宁大学,袁绣柏,2002年
    《论中唐的贬谪文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姜晓艳,2002年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湖湘文俸对唐宋迁谪文学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张铁军,2003年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他的山水文学》,安初大学,王德春,2003年
    《由尊屈到崇陶——中国贬谪士人心态探微》,河北师范大学,蔺文龙,2003年
    《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岭南贬谪诗述论》,华南师范大学,钟良,2004年
    《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思想及文学创作》,内蒙古师范大学,赵彦霞,2004年
    《论文学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以唐宋江西贬谪文学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刘永,2004年
    《唐代贬谪文学的构成及其审美趋向》,辽宁师范大学,吕明,2004年
    《唐代流贬文人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康栗丰,2004年
    《晚唐贬谪诗人和贬谪文学》,武汉大学,邹运月,2004年
    《王禹偁贬谪心态及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宁夏大学,范永锋,2004年
    《唯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陕西师范大学,白锐,2004年
    《刘禹锡的贬谪心路探析》,北京语言大学,万伯江,2005年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东北师范大学,姚雪红,2005年
    《“苏门四学士”的贬谪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宋先红,2005年
    《杨慎谪滇及其对云南文俸的贡献》,云南师范大学,戚红斌,2005年
    《“贬谪文俸”现象与古今游记文学——以柳宗元、苏轼、郁达夫、朱自清、余秋雨为例》,福建师范大学,沈雪明,2006年
    《论“刘柳”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内蒙古大学,崔凤珍,2006年
    《唐代岭南谪宦及其对该地区教育的贡献》,广州大学,兰美琴,2006年
    《贬谪与沈佺期宋之问的诗歌创作》,安初大学,李亚琦,2007年
    《从庙堂到江湖的人生咏叹——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文学创作》,东北师范大学,袁宝,2007年
    《论谪湘文人屈原、贾谊对湖湘文俸精神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蒋玉兰,2007年
    《明代正德年间谪官研究》,黑龙江大学,王丽娜,2007年
    《入狱贬谪与刘长卿诗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赵银芳,2007年
    《苏轼谪儋诗的民本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蔡兴科,2007年
    《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山东大学,高峰,2007年
    《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柳宗元迁谪之后的心路历程》,内蒙古大学,王智慧,2007年
    《宋初四朝官员贬谪研究》,山东大学,高良荃,2003年
    《论盛唐文人的伦谪心态》,复旦大学,蔡阿聪,2004年
    《宋代岭南谪宦研究》,暨南大学,金强,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