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现阶段普法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6年以来,普法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宣传了党的民主法制建设方针、宣传了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宣传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即:初步实现了从对一切有能力接受教育公民的启蒙教育到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为重点的全民法律意识的跨越;初步实现了由单一普及法律条文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跨越;初步实现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由虚变实,由弱变强,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跨越。
     在准备撰写本文的初期,在所收集的资料中,笔者发现对于普法教育的学术研究几乎为空白,目前的文章大多是从事普法教育的工作人员,从工作实践出发,探讨普法教育的具体问题,偏重政治性和实践性,因此我萌发了从学理上研究普法教育的想法。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普法教育概述”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的方法,从普法教育的主体、客体、定义、特征、目标、功能出发,力争科学、严谨的研究普法教育理论。
     本文通过对第二部分“现阶段普法教育的必要性”和第三部分“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的论述,着重探讨传统法律思想和近现代因素对普法教育的阻碍,和普法教育对于中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普法教育的内容”按照普法教育阶段性的要求,提炼归纳,总结出二十五年来的重点内容和阶段性的侧重内容。
     本文的第五部分是本文着重强调的,通过前面对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和难点的分析,提出对“五五”普法教育的建议,建议从七个方面完善: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树立基层普法典型,抓好试点工作;引导公民正确认识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法制宣传教育立法,规范普法教育活动;引入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新内容;努力提高普法宣传人员队伍素质;积极探索普法宣传的长效机制。并在文章结尾对未来的普法教育进行展望,分析普法教育的发展趋势。
China's univers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Law have been carried on for two decades ever since 1986. With efforts, we made the guideline of the Party's democratic an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s, the Democratic and Legal Thought of Late Deng Xiaoping as well as the principal Strategy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by Obser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ublicly aware of. We also realized three historical strides, namely the stride from the preliminary enlightening for all citizens with the abili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 to formulating a nationwide legal awareness emphasizing on cultivating the leading cadres' at all levels of the country for their work ability of deciding and administer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tride from issuing the articles on enhancing the leg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s the sole method, to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by Obser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all around manner; and the stride, concerning on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dvancing from intangible to tangible, from infant level to developed, systemized, regulated and legalized phrase.
    In the early period for this paper preparation, I found no academic researches, at least within my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in the area of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is Undertaking, herein and after referred as). Currently the works released toward this issue are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eople engaging this Undertaking, heavy more on the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constitutions of this Undertaking.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discussions in 5 parts.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s the first part is with the help of pedagogics, the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tical-method, and starting from the subjective, objective, definition, character, goal as well as function of this Undertaking, to conduct the scientific and serious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his Undertaking.
    Second part "The Necessity of Current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third par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ddress in focus the obstacles against this Undertaking set by traditional thoughts on laws and some other factors occurring in the recent centuries and even modern times.
    "Content of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s the fourth part makes the summary of the 25-year-period' s focus and specific tasks in every phrase during this period, rega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from this Undertaking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paramoun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fifth.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is Undertaking's importance and arduousness, this part raises the suggestions on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ive-Five Program" and analyzes from 7 aspects:
    1. Specific guidance solutions concerni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2. Good sample effect, particularly from the grass-root level;
    3. Correct guidance for citizens when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law enforcement;
    4. Accelerating and standardizing this Undertaking's legislation and education;
    5. Bringing-in the new content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6. Efforts put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people engaging in this Undertaking;
    7. Active pursuit of long-time mechanism of this Undertaking.
    With detailed and eloquent analyses, this paper will end with the comments on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significant and meaningful Undertaking.
引文
1 《中共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
    2 周帮扬:《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2004.9,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页。
    3 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第3页。
    4 韩世强:《法制教育机制及其实现形态的理论框架》,载《中国司法》2006年10月。
    5 本期话题:《普法和依法治理》,载《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7月。
    6 该部分观点参考李啸虎主编:《教育概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7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8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9 李啸虎:《教育概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10 邓小平:《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11 李啸虎:《教育概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12 载《论语·季氏》
    13 载《论语·尧曰》
    14 张悦、陶维兵:《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一期。
    15 夏利民:《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6 转引自刘本燕:《关于清除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现金法律制度消极影响的几点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17 姜帅、钟英敏:《略谈中华法律工具性传统》,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8卷。
    18 载《论语·公冶长》
    19 转引自张晋藩、焦利:《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与互动》,载《新视野》2003年第5期。
    20 杨文丽:《法律移植于中国法制现代化》,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11月第3卷第4期。
    21 转引自秦国荣:《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载《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2 格林顿等著《比较法律传统》,转引自高军:《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6期。
    23 冯玉军:《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4 高军:《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今法制建设的阻碍作用》,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5 王滨起:《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基础——兼论“四五”普法的重心任务》,载《中国司法》2001年2月。
    26 吴爱英(全国普法办主任、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第六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律师》2006年6月。
    27 吴爱英(全国普法办主任、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第六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律师》2006年6月。
    28 何金鑫:《略论江泽民法制宣传教育思想》,载《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9卷第3期。
    29 《关于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6]66号)》,载《中国司法》2006年10月。
    30 《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司法部胡泽君副部长答<中国司法>记者问》,载《中国司法》2004年3月。
    31 《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司法部胡泽君副部长答<中国司法>记者问》,载《中国司法》2004年3月。
    32 本段观点参考 海南省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正确评估“四五”普法工作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水平》,载《海南人大》2005年第2期。
    33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司发通[2006]48号)》
    34 本部分观点参考:杨红:《关于西北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雷敬:《农民学法莫入误区》,载《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2期。
    3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1年7月1日。
    36 江泽民:《在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1日。
    37 本部分内容参考 陈志新:《建立社会化大普法格局》,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11月。
    38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司发通[2006]48号)》
    39 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 江泽民:《在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6年2月9日第一版。
    41 本部分观点参考 彭永林:《充分认识四五普法的重要意义 认真落实瞽法规划的各项任务》,载《经济视角》2002年4月。
    42 李啸虎:《教育概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43 金一鸣:《教育原理》,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44 金一鸣:《教育原理》,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45 裴锡新:《关于对“五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和标准有关问题的解读》,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2期。
    46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47 本部分观点参考:张小虎:《法制教育内容的原则定位》,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何志敏:《谈谈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载《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第17卷第3期。
    1.莫于川:《“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载《探索》2006年第一期。
    2.沈强:《“四五”普法要增强“四性”》,载《中国司法》2001年2月。
    3.宋士雷、臧宝东:《把普法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基层》,载《当代矿工》2000年9月。
    4.周恺有:《把握五个结合抓好学校普法教育》,载《教育革新》2005年第三期。
    5.牡丹江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创普法工作新局面》,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6.张方:《“五五”普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2005年5月。
    7.刘永祥:《“五五”普法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审视与培育》,载《中国司法》2006年5月。
    8.朱秋国:《“五五”普法中做好农村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11月。
    9.陈丽:《创设普法载体提高普法成效》,载《中国司法》2002年9月。
    10.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载《探索》2006年第一期。
    11.杨玉春:《当前农村普法内容的重点和对象的重点》,载《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7月,第12卷第4期。
    12.黄文玢:《对“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载《中国司法》2001年2月。
    13.李传华:《对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两个问题的思考》,载《中国司法》2001年1月。
    14.殷志云:《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几点认识》,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9卷第5期。
    15.赵庆鸣、孙苏云:《对我国“普法”活动导向的有关思考》,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23卷第1期。
    16.曾坚:《对我国“普法”目标取向的法理学思考》,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7期。
    17.谭利:《对于普法教育的几点思考》,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8.汪奇志:《对制定“五五”普法规划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5月。
    19.徐继敏:《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载《探索》2006年第一期。
    20.孙建新:《二十年普法工作回顾与展望》,载《江淮法制》2005年12月,第4期。
    21.王滨起:《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基础一兼论“四五”普法的重心任务》,载《中国司法》2001年2月。
    22.戚艳华、戎雪峰:《服务大局作贡献任重道远谱新篇》,载《青海统计》2006年第1期。
    23.龙江:《高层次全方位启动“四五”普法》,载《中国司法》2001年10月。
    24.潘公亮:《高起点新突破全面推进“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载《中国司法》2002年11月。
    25.刘小廷、杨丽华:《搞好普法教育应努力做到“五个”坚持》,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
    26.冯静:《构建“大普法”格局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2002年6月。
    27.张倓志、邵先海、龚鹤强:《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载《中国司法》2006年2月。
    28.林梓新:《构建社会普法格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载《中国无线电》2006年3月。
    29.薛虹:《关于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科学定位和设置的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11月。
    30.裴锡新:《关于对四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和标准有关问题的解读》,载《中国司法》2005年2月。
    31.张福森:《关于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开展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三年来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4年4月。
    32.范倩:《关于普法的几个问题》,载《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3.俞振华、毛建一:《关于制定全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的若干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5月。
    34.肖义舜:《积极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新发展》,载《中国司法》2000年11月。
    35.施勤志:《加入WTO给普法教育带来的新思考》,载《中国司法》2000年6月。
    36.陈嘉佑、林锦清:《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普法方式》,载《中国司法》2002年3月。
    37.董轶刚、冯立:《建立普遍的法律信仰应成为普法工作的重点》,载《中国司法》2005年6月。
    38.王建国:《开展普法教育 促进社会稳定》,载《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1月。
    39.谢稍来:《立足新形势 形成新机制 重在依法治理》,载《广西电业》2005年1月。
    40.梅义征:《论“五五”普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载《中国司法》2005年8月。
    41.王金增:《论加强我国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19卷第4期。
    42.李刈:《论普法教育的法治意义》,载《人大研究》2002年第3期。
    43.王金增:《论树立大普法理念的重要性》,载《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7卷第4期。
    44.戴者春、王珉:《民众法意识的启蒙与法治普法》,载《理论观察》2001年第2期。
    45.袁薇:《明年开展“五五普法”外来人口纳入重点》,载《浙江人大》2005年6月。
    46.王国辉:《摸准症结积极推进“四五”普法工作》,载《河北建筑科学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2卷第2期。
    47.梁发祥:《农村普法工作中阻碍因素及对策探讨》,载《甘肃农业》2003年第5期。
    48.王廷勇:《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3期。
    49.张福森:《努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载《求是杂志》2002年6月。
    50.罗书平:《普法首先应该面向谁》,载《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18期。
    51.谢天:《普法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极》,载《法律与生活》2005年3月下半月。
    52.杨爱军:《普法和依法治理》,载《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7月。
    53.张荣:《普法教育的作法》,载《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第8期。
    54.宋方青:《普法教育与法治》,载《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8月。
    55.张锐:《普法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形成》,载《中国司法》2005年lO月。
    56.王学栋:《普法教育与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6期。
    57.姚俊廷:《普法普什么》,载《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9期。
    58.张坤世:《普法热中的冷思考—以法律文化为视角》,载《行政与法》2000年2月。
    59.袁洪涛:《普法效果与法治实践》,载《人大研究》2001年第5期。
    60.李柱超:《普法要注意实效》,载《创造》2003年第3期。
    61.吕树明:《普法应侧重培养法律思维》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10期。
    62.杨柯:《浅析普法教育的法治意义》,载《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12月第10卷第4期。
    63.陈春来:《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载《江淮法制》2001年2月。
    64.李茂管、罗素英:《深化普法教育强化依法治理》,载《求是杂志》2005年8月。
    65.高峰:《试论普法工作的目标转向——从权利意识的角度分析》,载《中国司法》2005年11月。
    66.何铭清:《适应依法执政的时代要求推进普法工作的创新发展》,载《中国司法》2003年4月。
    67。王金增:《树立大普法理念的一些思考》,载《沧桑》2005年第4期。
    68.李荣光:《树立新观念采取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一关于提高“四五”农村普法效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载《中国司法》2001年6月。
    69.唐菁:《苏格拉底的选择与法律的信仰——浅析中国普法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司法》2005年11期。
    70.王丽敏:《谈青年学生的普法教育》,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1.李林:《探索普法依法治市新方法、新途径》,载《中国司法》2004年7月。
    72.赵丽君:《探索网络普法新途径增强普法实效性》,载《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73.肖义舜:《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发展》,载《求是杂志》2002年2月。
    74.河北省保定市妇联:《推动普法向纵深发展》,载《中国妇运》2002年3月。
    75.王有贵:《推进“四五”普法亟待解决4个关键性问题》,载《中国司法》2001年10月。
    76.张其辉:《推进普法说“三化”》,载《中国司法》2006年3月。
    77.丛州:《未成年人“普法”课程新构想》,载《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年7月。
    78.王金增:《我国普法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6期。
    79.胡虎林:《新时期深化普法工作之我见》,载《中国司法》2004年10月。
    80.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努力提高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法律素质》,载《中国司法》2006年3月。
    80.田传平、文心:《运用网络推进“四五”普法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载《中国司法》2002年12月。
    81.焦素莹:《在普法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载《内蒙古煤炭经济》2002年第4期。
    82.海南省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正确评估“四五”普法工作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水平》,载《海南人大》2005年第2期。
    83.周信、吴军:《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应注重四个创新》,载《中国司法》2005年6月。
    84.卓泽渊:《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载《探索》2006年第1期。
    85.侯江波:《抓住机遇构建和谐促进普法工作协调发展》,载《中国司法》2005年12月。、
    86.公丕祥:《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四大矛盾》,载《探索与争鸣》1995年3月
    87.万安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嬗变及特征刍议》,载《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8.栗克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初探》,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2002年第3期。
    89.胡利明、杨志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
    90.高军:《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今法制建设的阻碍作用》,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91.张悦、陶维兵:《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2月。
    92.秦国荣:《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载《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5月。
    93.张文显:《论立法中的法律移植》,载《法学,》1996年第1期。
    94.刘宏宇:《论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1月第15卷第6期。
    95.刘本燕:《关于清除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现今法律制度消极影响的几点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96.彦斌彬、陈月秀:《关于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问题》,载《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0卷第1期。
    97.杨文丽:《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现代化》,载《北京理工人学学报》2001年11月第3卷第4期。
    98.石茂生,李远明:《法律移植的理论及原因评析》,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99.周永坤:《法律工具主义及其对司法的影响》,载《学习论坛》2006年7月第22卷第7期。
    100.王琪:《法律的也是社会的——关于法社会性问题的若干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6月。
    101.孙光妍:《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反思》,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102.耿志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再认识》,载《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18卷第1期。
    103.冯玉军;《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04.夏利民:《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05.汤唯、于飞:《中华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载《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24卷第3期。
    106.曾宪义:《中国古代社会的“德法”并治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1月第21卷第6期。
    107.王明翠:《中国古代法律特权性的形成》,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6期第25卷。
    108.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载《学术研究》2000年10月。
    109.张荣华、柴楠:《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现状与出路研究》,载《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5月第19卷第3期。
    110.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证——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11.朱婵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改造》,载《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112.李声炜、王哲:《法律制度的需求层次、博弈及路径分析》,载《河北法学》2004年5月第22卷第5期。
    113.王淑艳:《浅析法律工具主义对法律信仰的影响》,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
    114.唐宏强:《社会需求:法律生命之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7月。
    115.张玉光:《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东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16.陈海平、杨开拓:《中国传统法律中礼法关系的历史演进》,载《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17.刘娟:《国家法语习惯法的取舍》,载《云南法学》2000年第13卷第3期。
    118.张晋藩、焦利:《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与互动》,载《新视野》2003年5月。
    119.李有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20.周祖成:《民主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及其对法律功能的规制》,载《行政与法》2003年11月。
    121.高军、龙一平:《传统工具主义法律观的现代影响及其克服》,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11月第6卷第6期。
    122.姜帅、钟英敏:《略谈中华法律工具性传统》,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8卷。
    123.周帮扬:《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2004.9,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页。
    124.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第3页。
    125.李啸虎:《教育概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6.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7.邓小平:《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8.吴爱英(全国普法办主任、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第六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律师》2006年6月。
    129.何金鑫:《略论江泽民法制宣传教育思想》,载《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9卷第3期。
    130.《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司法部胡泽君副部长答<中国司法>记者问》,载《中国司法》2004年3月。
    131.雷敬:《农民学法莫入误区》,载《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2期。
    132.杨红:《关于西北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载《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
    13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1年7月1日。
    134.江泽民:《在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1日。
    135.陈志新:《建立社会化大普法格局》,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11月。
    136.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7.彭永林:《充分认识四五普法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普法规划的各项任务》,载《经济视角》2002年4月。
    138.金一鸣:《教育原理》,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139.裴锡新:《关于对“五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和标准有关问题的解读》,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2期。
    140.何志敏:《谈谈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载《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第17卷第3期。
    141.邹荐轩、彭明:《法制教育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浅谈》,载《南方农机》2005年4月。
    142.张小虎:《法制教育内容的原则定位》,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143.许文琼、王光石:《法制教育主体探究》,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44.韩世强:《法制教育机制及其实现形态的理论框架》,载《中国司法》2006年10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