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文学艺术与社会机制的动态交互作用为研究切入点,以元明清“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为研究对象,将相关素材放入编创、传播与接受的文学活动现场进行考察分析,探讨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平民性、商品性三大本质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论文对元明清三代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递嬗脉络,体裁类型与文化意蕴等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解读。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可据资料以及研究设想。
     正文凡三编。第一编为元代“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从继承到转型。第一章综合考察了元代通俗小说的传播环境,分析了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以及受众等文学传播要素。第二章探讨了先秦两汉题材平话的创作与传播。特殊的社会制度,深厚的历史传统,求知尚古的心理诉求是平话在这一时期得以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动因。平话所展现的历史是脱胎于正史,不断俗化的历史,又是自成体系的历史。受众审美趣味又反过来影响到平话的敷衍分寸。第三章通过分析民俗文化与话本小说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出元代话本小说有着迎合民间审美趣味的倾向,它秉承民间叙事的通俗性,吸收民俗信仰的成分,呈现出鲜明的民间特色。第四章揭示了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与杂剧在题材选取上相互因袭,在艺术手法上相互借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现象。
     第二编是明代“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从新变到繁荣。第一章指出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状况发生较大的改变。逐渐放开的文化政策,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的普及以及消费文化的蔚兴等因素为通俗小说的编创与传播提供了较之前代更为广阔的平台。综合考察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可以发现,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队伍不断发展,传播方式渐趋多样,传播手段逐步机制化以及受众范围日益扩大。第二章以明代历史演义中的先秦两汉题材为中心,研究了历史演义形成与传播的动因、历史演义的编创动机和编创方式。第三章集中考察了明代先秦两汉题材的神魔小说。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三教融合以及不断世俗化的文化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神魔小说中涵摄了古典神话的思维方式、形象原型以及精神内涵。神魔小说的产生与流行契合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普遍审美心理,揭示出人们对鬼神故事的偏爱其实也是对自身局限性的一种心理补偿。第四章梳理了先秦两汉故事题材的拟话本篇目,发现这些小说经过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呈现出了文人化、雅致化的时代特色与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第五章选取《七十二朝人物演义》进行个案研究,认为明代通俗小说内蕴着儒家文化,以此自觉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
     第三编为清代“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从成熟到衰蜕。本编延续之前的研究体例,第一章统观巡视清代通俗小说的创作环境,发现古代通俗小说伴随着清廷的建立、鼎盛与衰退呈现出较为契合的律动状态。就传播要素而言,传播队伍更加专业化,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受众群体更为普及。第二章以先秦两汉题材历史演义为考察对象,发现基于文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清代通俗小说不复明代的发展热度,整体呈现出衰微趋势,这也与更为严厉的统治政策和严谨的学术氛围不无关联。第三章以先秦两汉题材神魔小说为研究中心,发现经历了清初创作的低谷之后,清代中期神魔小说又出现了一次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神魔小说普遍存在“混类”的现象,续书、仿书占大多数。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神魔小说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折射出新的时代变化。
     结语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对通俗小说的影响以及元明清各代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的演变轨迹。
Taking the Chinese popular novels of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in Yuan, the Ming andthe Qing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literature and art and social mechanism, puts the related materials into the edition and creation,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n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it in order toexplor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popularnovels, that is, entertainment, common people orient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The paper conductsfurther resear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on the Chinese popular novels of “Pre-Qin Period and HanDynasties” in Yua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such as social background that gave birth to thesenovels, the evolution, genre type an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se novels. The introduction part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 status and solid data and research ideas.
     The bod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alks about the traditions and changes of popularnovels in the Yuan Dynastycenter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The firstchapt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YuanDynasty and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transmission elements including distributor, mode of distribution,distribution methods and the audience as well.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Pinghua. The main reasons that Pinghua emerged and spread during this period are the special socialsystem, profound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for seeking knowledge of theancient times. The history in which Pinghua spread is away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y. It is the history ofthe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the history with its own system.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audience inturn influences the sense of propriety of Pinghu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the folk culture and colloquial stories, the third chapter reveals that colloquial stories in Yuan Dynastyhave the tendency to cater to the folk aesthetic taste, adhere to the popularity of folk narration andabsorb the folk belief, thus showing a distinctive folk features. The fourth chapter reveals the mutualconvention in the theme selection of the popular novels and dramas in Yuan Dynasty and the mutuallearning in the technique of art, which forms a two-way intera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opular novels of Ming dynastycenter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rt firstlypoints out that the spread of popular novels of Ming dynasty has undertaken a large change. Theelements including the gradually relaxing cultural policy, the social economy with sustainabledevelopment,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nsumption cultureetc, provide broader platform for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novels. After the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spread,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pread of popular novels of Ming dynasty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ode of distribution hasbeen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become mechanism and the audience scope has been graduallyexpanded. The second chapter, center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in thehistorical novels of Ming Dynasty,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he historical novels have been producedand spread and the creation motivation and creation ways of historical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in thispart focuses on the survey of Ming Dynasty God evil spirit novels of the subject of the Pre-Qin Periodand Han Dynasties. These novels has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fusionand gradual seculariz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Ming Dynasty. The god evil spirit novels contain thethinking patterns, image prototype 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classical mythology. The emergence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god evil spirit novel conforms with the creator’ and recipients’ common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reveals that people's preference to ghost story is also a kind of psychologicalcompensation for its own limit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 overviewed the titles of colloquial stories ofthe subject of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and found out that these novels, after elaboration andpolishing, present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i and elegance and the distinct Jiangnan regionalfeatures. The fifth chapter selected Historical Figure of Seventy-two Dynasties as a case for study andconcluded that popular novels of Ming dynasty embodies Confucian culture, thus bearing the functionof social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maturity and metamorphosis of Chinese ancient popular novelsin the Qing Dynasty, centering on subject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inthis part takes a overall view about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novels in Qing Dynasty and found that theancient popular novels presents the more proper rhythmic stat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prosperity andrecession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erms of transmission elements, spread team has become moreprofessional, transmission media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 audience more popular. The second chapterfound with historical novels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that the popular novels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general development rule of literature, do not develop heatedly like before but shows a trend of decline,which is definitely related to the strict ruling policy and the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thirdchapter centers on god evil spirit novels, and discovers tha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low period of thecre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od evil spirit novel in the Qianjia Period appearedanother creation peak. All these novels has the feature of “mixed type”. The continuation and simulationof the books have been a tre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raditional color of god evil spirit novels gradually faded and reflected the new era change.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literature and culture on the popular novels and the evolution path of the Chinese popular novels of“Pre-Qin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in Yua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引文
①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329页。
    ③(明)郎瑛:《七修类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1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④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3页。
    ⑤陈平原:《中国小说史论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1517页。
    ⑥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8号。
    ⑦郑振铎:《宋元明小说的演进》,《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①(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叙》,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②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分见第8页,第12页。
    ③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9页。
    ⑤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江苏省社科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凡例》,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7页。
    ②陈策:《论我国通俗小说的起源和流变》,《渤海学刊》,1990年,第2-3期。
    ③萧相恺:《关于通俗小说起源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辩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光明书局1935年版。
    ③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⑦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⑧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⑨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①王桂枝:《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蔡铁鹰:《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与形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⑤曹萌:《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袁锦贵:《论忠孝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及改造》,《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谭正璧撰,谭寻补正:《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⑤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⑥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⑦张兵:《话本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⑧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⑨张兵:《宋元话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⑩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2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
    13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4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5黄霖、杨红彬:《明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③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④齐裕焜:《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⑥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⑧竺青:《列国志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⑨靳雨生主编:《东周列国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⑩曾良:《<东周列国志>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
    11潘晓玲:《列国志系列小说研究——以<列国志传>与<新列国志>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2陈铭:《虚实之间——列国系列小说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王冰:《<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研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②宋莉华、孙逊:《封神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③聂双武、胡斌《虚实封神》,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李爱红:《<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
    ①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汪燕岗:《明清通俗小说出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③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④曹萌:《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⑤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小说出版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④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⑤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⑥蔡亚平:《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⑦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⑧丁合林:《近代小说传播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①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②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③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23页。
    ④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①石昌渝:《明代印刷业的发展与白话小说的繁荣》,见矶部彰编《东亚出版文化研究(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学术国际会议论文集)》,二玄社2004年版,第301页。②王平主编:《明清小说传播研究·绪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法)罗兰·巴尔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①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②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①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②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③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54页。
    ⑤参见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116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56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7),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13页。
    ③(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④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分见第268页,第198页。
    ⑤(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⑥(元)马祖常著,李叔毅点校:《石田文集·建白一十五事》(卷7),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4),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01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0),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4页
    ③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④(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乐善堂记》(卷19),《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50页。
    ⑤《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57),《刑部·札忽儿歹陈言三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皈,第2084页。
    ⑥(明)徐一夔:《始丰稿·思政堂记》(卷10),《四库全书》,第12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①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5页。
    ②(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③参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④(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3页。
    ①徐大军:《元代的直说作品与书面白话著述的自觉》,《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4期。
    ②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1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51页。
    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5页。
    ⑥《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57),《刑部卷十九·杂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3页。
    ⑦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7页。
    ⑧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林干:《元代出版史·序》,见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③韩儒林主编:《元朝史·前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④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绪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⑤张兵:《<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⑥苗书梅:《宋代出版史研究·序》,周宝荣《宋代出版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②王毓瑚校注:《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
    ③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⑤(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18),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44页。
    ⑥叶德辉:《书林清话》(卷4),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7页。
    ⑦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⑧潘国允、赵坤娟编著:《蒙元版刻综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②(美)卡特著,胡志伟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1页。
    ③潘国允、赵坤娟编著:《蒙元版刻综录·前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113页。
    ⑤(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4),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93页。
    ⑥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⑦(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4),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94页。
    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31),《礼部·学校一·儒学·禁治搔扰文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1),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32页。
    ③(元)黄溍:《文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文学书院田记》(卷10),元刻本。
    ④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⑤王颋:《元代书院考略》,《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⑥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①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前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王颋:《元代书院考略》,《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③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④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3页。
    ⑤(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8),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①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53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7页。
    ③参阅吴小如:《释“平话”》,《古典小说漫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④(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3页。
    ⑤(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⑥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卷1),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3页。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②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兼容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晤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皈)》,2008年,第2期。
    ④张宜斌:《论小说与汉赋的亲缘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7期。
    ⑤王猛:《赋与古代小说的关系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⑥(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见严可钧《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05页。
    ①郑振铎:《中国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化的趋势》,《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②浦江清:《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④牛景丽:《<太平广记>与白话小说的崛起》,《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⑥张勇:《崛起的叙事:新编<醉翁谈录>“小说”理论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⑦牛景丽:《<太平广记>与白话小说的崛起》,《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①杨庆存:《略论宋元小说批评的开拓与发展》,《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
    ②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③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④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⑤(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
    ①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②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0页。
    ③(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3页。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史论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1517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④参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⑤参见(宋)周密:《武林旧事》(卷6),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3--460页。
    ⑥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65页。
    ⑦(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1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5页。
    ⑧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元)陶宗仪撰,王雪玲校点:《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②(元)杨维祯:《东维子文集》(卷6),《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第408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本,第149页。
    ③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①(宋)耐得翁:《都城记胜》,《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页。
    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6),《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54页。
    ③(元)贾仲明:《书<录鬼簿>后》,钟嗣成《录鬼簿》,《续修四库全书》,第17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④参见阙真:《试论元代的书会》,《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4期。
    ⑤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⑥吴戈:《“书会才人”考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9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43页。
    ③沙莲香主编:《出版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①章培恒:《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②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③袁书会:《从传播方式上看唐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差异》,《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④刘永济:《说部流别》,《学衡》,1925年,第40期。
    ①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②张锡厚:《敦煌话本研究三题》,《甘肃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③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④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8--304页。
    ⑤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11--730页。
    ①卢世华:《论元代通俗小说的数量和版面特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②纪德君:《宋元“说话”的书面化与“说话”底本蠡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③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31页。
    ④周兆新:《“话本”释义》,载《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
    ①杨义:《古代白话小说的口传潜流及书面转型的契机》,《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②石昌渝:《明代印刷业的发展与白话小说的繁荣》,见矶部彰编《东亚出版文化研究(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学术国际会议论文集)》,二玄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①卢世华:《论元代通俗小说的数量和版面特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页。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杨立民:《古代小说传播手段论》,《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第2期。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1页。
    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
    ③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④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①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②郑振铎:《插图之话》,《郑振铎全集》(14),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④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5页。
    ⑤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郑振铎全集》(14),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⑥聂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①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②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4页。
    ③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④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7页。
    ①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②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③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④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⑤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⑥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⑦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⑧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页。
    ⑨《新编五代史平话·例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①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页。
    ②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③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⑤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5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3页。
    ②(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17),《嘉定钱大听全集》,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③(元)陶宗仪撰,王雪玲校点:《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④(元)杨维祯:《东维子文集》(卷6),《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第408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本,第149页。
    ①(元)陶宗仪撰,王雪玲校点:《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281页。
    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页。
    ③(宋)苏轼:《东坡志林》(卷1),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页。
    ①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②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29--7330页。
    ④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0页。
    ①孙楷第:《词话考》,《沧州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4页。
    ②浦江清:《谈京本通俗小说》,《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7页。
    ③吴小如:《释“平话”》,《古典小说漫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④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页。
    ①郑振铎:《论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皈,第406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8页。
    ①(明)宋濂:《元史》(卷5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5页。
    ②彭建英:《元代民族政策的类型、特点及其主要指导思想》,《西北史地》,1996年版,第2期。
    ③(明)宋濂:《元史》(卷6),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6页。
    ④(明)宋濂:《元史》(卷1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页。
    ⑤(明)宋濂:《元史》(卷17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41页。
    ①(元)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页。
    ②(明)陆深:《明太祖平胡录》(卷53),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①(清)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②李小树:《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③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④李小树:《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⑤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①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4页。
    ②周少川:《元代史学思想研究·引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田建平:《元代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7页。
    ④周少川:《元代史学思想研究·引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①参见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0页。
    ②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页。
    ③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史学与文学》,见《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④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92页。
    ①邓锐:《宋元讲史平话的史学史研究价值》,《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5页。
    ③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④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2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1页。
    ②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④欧阳健:《民间艺人在“正史”之外另造的历史世界:宋元讲史平话新论》,《南岳论丛》,1992年,第5期。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3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③丁锡根编著:《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2页。
    ⑤李梦生:《秦并六国平话前言》,《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⑥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3页。
    ⑦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⑧沈燮元编:《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
    ②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5页。
    ③楼含松:《拟史:宋元讲史平话的叙事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④刘金亮:《论宋元文化生态对<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⑤王意如:《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邓锐:《宋元讲史平话的史学史研究价值》,《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0页。
    ③(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8页。
    ④丁锡根编著点校:《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269页。
    ⑤《武王伐纣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3页。
    ①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②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5页。
    ③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5页。
    ④《武王伐纣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3页。
    ①《前汉书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1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
    ①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朱忠元、米文佐:《明代审美风尚与小说价值取向的世俗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3年,第1辑。
    ③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35页。
    ④纪德君:《宋元平话与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析异》,《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①郑振铎:《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页。
    ②郑振铎:《论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③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5--146页。
    ①《七国春秋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1),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①潘承玉:《论宋元明小说、戏曲发迹变泰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版,第329页。
    ②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5页。
    ④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郑振铎全集》(卷4),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33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8-304页
    333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247页
    334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①袁健:《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②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郑振铎全集》(卷4),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339页。
    ③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46页。
    ④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47页。
    ⑤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
    ⑥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8页。
    ②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④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小说话本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0页。
    ②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皈)》,2008年,第2期。
    ③(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笔记小说大观》,第7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32页。
    ④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⑤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⑥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小说话本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⑦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9页。
    ①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464页。
    ①何根海、朱迪光:《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民间视角》,《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②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②徐岱:《中国古代叙事理论》,《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①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3页。
    ②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涂秀虹:《浅说小说与戏曲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①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②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③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④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①傅惜华:《元代杂剧总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①参见姜伟:《元杂剧之“两汉故事戏”略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增刊。
    ①参见傅惜华:《元代杂剧总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②陈翔华:《三国故事剧考略》,见周兆新主编《三国寅义丛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皈,第388--396页。
    ①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1页。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9页。
    ②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1页。
    ①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②李修生、李真渝:《古代小说与戏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七国春秋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①魏子云:《元杂剧的上下场艺术》,《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②《武王伐纣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85页。
    ③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④徐大军:《元杂剧演述体制中说书人的叙述质素》,《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⑤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⑥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366页。
    ①潘建国:《古代小说中的戏曲因子及其功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41页
    ③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97-103页。
    ④程毅中:《明代小说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⑤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郑振铎全集》(卷4),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①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4-66页。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③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④欧阳健:《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⑤(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214页。
    ①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5页。
    ②(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13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皈,第291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577页。
    ①(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0),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7--348页。
    ②(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4),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55--1256页。
    ③(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9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7),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7页。
    ⑤(明)钱稀言:《桐薪》(卷3),明万历刊本。
    ①(明)陈良谟:《见闻纪训引》,《丛书集成初编》,第2688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页。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③(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嘉靖壬午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1975年版,第5页。
    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⑤(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67-668页。
    ⑥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0页。
    ⑦胡广等纂修《明太祖实录》(卷3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第749页。
    ⑧(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4),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5页。
    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5页。
    ①(明)何孟春:《余冬序录》(卷5),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①(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84页。
    ②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6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6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6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6页。
    ⑤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②邱兴跃:《明代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研究:以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③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92页。
    ④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93页。
    ⑤邱兴跃:《明代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研究:以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⑥钱穆:《略论王学流变》,《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1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199页。
    ⑦张涟:《从流行价值论王艮思想的历史评价》,《东华人文学报》,2002年,第4期。
    ⑧陈世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⑨(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①(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②(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③(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25页。
    ④(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7页。
    ⑤(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20页。
    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4),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页。
    ⑦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⑧(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①石昌渝:《王阳明心学与通俗小说的崛起》,《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0),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9页。
    ③(明)范濂:《云间据目钞》,《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④(明)焦竑:《玉堂丛语》(卷5),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9页。
    ⑤吴晗:《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8页。
    ⑥(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⑦(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7),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2页。
    ①(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②(明)李贽:《焚书》(卷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页。
    ③(明)李贽:《李贽文集》(卷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④刘志琴:《晚明世风漫议》,《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3期。
    ①(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0),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129页。
    ②(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214页。
    ③(明)叶盛:《水东日记》(卷12),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
    ④(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⑤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2页。
    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⑦(清)魏崧编:《壹是纪始》(卷7),上海会文堂书局1925年版,第31页。
    ⑧张秀民:《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⑨张秀民:《中国活字印刷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⑩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①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②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④(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3),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第381页。
    ⑤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文物》,1980年,第11期。
    ⑥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8页。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①(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0),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9页。
    ②(清)独逸窝退士辑,武铭点校:《笑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6页。
    ④(明)江盈科著,黄仁生校注:《雪涛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⑤(明)田汝成辑:《西湖游览志余》(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①(明)姜南:《蓉塘诗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页。
    ②(明)陶辅:《花影集》,《明人稀见小说丛刊》,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922页。
    ③(明)田艺衡撰,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卷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④(明)李延昰:《南词旧话录》(卷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页。
    ①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③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543页。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艺术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③钱曾撰,丁瑜点校:《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①(清)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6页。
    ②(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13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页。
    ④(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⑤(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61--362页。
    ⑥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214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页。
    ③(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嘉靖壬午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1975年版,第5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2页。
    ①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②程国赋:《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③刘永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和改造》,《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①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林岗:《明清小说评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180页。
    ②(明)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71页。
    ①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5页。
    ③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④(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⑤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⑥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⑦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316页。
    ⑧范凤仪:《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①聂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②袁咏秋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③(法)罗贝尔·艾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2页。
    ①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②尹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③薛冰:《插图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39页。
    ④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序》,《郑振铎美术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0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0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4页。
    ①曹之:《中国古籍编辑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2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2页。
    ③(清)永瑢,纪昀主编,周仁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687页。
    ④(清)叶德辉: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①宋莉华:《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②(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17),《嘉定钱大昕全集》,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③(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上),《闲居集之六·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④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140页。
    ②(德)歌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③(明)刘若愚《酌中志》(卷1),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明)刘若愚《酌中志》(卷18),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页。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6页。
    ②(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③(明)袁宏道《董思白》,《袁中郎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④(明)袁宏道《董思白》,《袁中郎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⑤(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1),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页。
    ⑥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3-1484页。
    ②(明)熊廷弼:《气性先生传》,《熊襄愍公集》,清同治三年刻本。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⑤程国赋:《明代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刊刻之关系阐析》,《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⑥石昌渝:《通俗小说与雕版印刷》,《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⑦李舜华《从经济因素看明中叶小说的接受层:关于“章回小说价格昂贵”说与“文人接受”说质疑》,《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⑧(明)余邵鱼:《列国源流总论》,万历三十四年刊《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卷首。
    ⑨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0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4页。
    ②(明)东山主人:《云合奇踪序》,清致和堂刊《云合奇踪》本卷首。
    ③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8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页。
    ⑤(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214页。
    ⑥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⑦(明)朱一是:《蔬果争奇》,清白堂崇祯十五年刊本。
    ①欧阳健:《明人历史小说宏伟系列的构建》,《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②余季岳:《盘古至唐虞传识语》,《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页。
    ①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0页。
    ③吴观文:《论明代党争的特点》,《船山学报》,1997年,第1期。
    ④(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17),岳麓书社1994年皈,第622页。
    ⑤吴观文:《论明代党争的特点》,《船山学报》,1997年,第1期。
    ①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商传:《从朋党到朋社:明代党争之浅见》,《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①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103页。
    ②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③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④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⑤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①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②刘毓庆:《“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明)高儒:《百川书志》(卷6),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③(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嘉靖壬午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1975年版,第5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4页。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7页。
    ⑥(明)郑晓:《今言》(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页。
    ⑦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5页。
    ①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0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页。
    ③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6-957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0页。
    ②(明)余邵鱼:《列国源流总论》,万历三十四年刊《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卷首。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5页。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2页。
    ⑥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5页。
    ⑦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3页。
    ①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8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页。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0页。
    ⑥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页。
    ⑦《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5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7页。
    ⑤(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⑥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5页。
    ⑦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5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页。
    ②邬国平、黄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页。
    ③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1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6页。
    ③(清)金圣叹《水浒传总评》,见陈曦钟等辑《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8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6页。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6页。
    ①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3页。
    ②程国赋:《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①纪德君:《明末五部上古史演义的史料来源》,《文献》,2007年,第2期。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1页。
    ③参见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④程毅中:《明代小说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汪燕岗:《<全汉志传>与<两汉开国中兴志传>的成书》,《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②(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3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②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5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4-865页。
    ④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5页。
    ②聂付生:《<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页。
    ④曾良:《<东周列国志>史实与虚构》,《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1期。
    ①参见聂付生:《<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明)冯梦龙:《新列国志·引首》,《冯梦龙全集》(卷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①(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91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③胡胜:《神魔小说的初兴》,《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①胡胜:《神魔小说的初兴》,《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
    ④周玉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考述》,《贵州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⑤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
    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①陈桂声:《<禹会涂山记>考索(外三种)》,《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
    ②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8页。
    ①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63页。
    ③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85页。
    ①王猛:《三教合流与神魔小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③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演进轨迹》,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①林辰:《中国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分见第72-73页,第77页,第83页,第89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0页。
    ④(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页。
    ①(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②(英)特伦斯·霍克斯,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陈富元:《浅析明清神魔小说对<山海经>构象意识的继承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④参见王猛:《论神话与神魔小说之关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参见李保均主编:《明清小说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④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9-630页。
    ⑤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4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分见第413页,第301页。
    ②参见王猛:《论神话与神魔小说之关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李保均主编:《明清小说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④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⑤胡胜:《论文化心理机制对神魔小说生成的影响》,《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①胡胜:《明清神魔小说创作思想试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②(明)沈榜:《宛署杂记》(卷19),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页。
    ④石昌渝:《<封神演义>政治宗教寓意》,《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⑤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页。
    ①(清)小亭道人:《蟫史序》,清磊砢山人著《蟫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5页。
    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4页。
    ⑤刘彦彦:《论<封神演义>的戏笔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①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97-103页。
    ②宋莉华、孙逊:《封神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③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9页。
    ④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⑤沈燮元编:《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5页。
    ①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②《齐国春秋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53页。
    ③李建武、尹桂香:《<三国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④陈鹏录:《<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的模仿与创新》,《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⑤李爱红:《<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①徐朔方:《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②黄永年:《今本<西游记>袭用<封神演义>说辨证》,《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页。
    ②程毅中:《明代的拟话本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4-545
    ①鲁迅:《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鲁迅全集》(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①程毅中:《宋元小说的写实手法与时代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9页。
    ②王庆华:《论明末话本小说文体之雅俗分流》,《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③(明)周清源:《西湖二集》(卷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郑振铎:《明清二代的平话集》,《郑振铎文集》(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页。
    ⑤(明)周清源:《西湖二集》(卷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明)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11),《续修四库全书》,第9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梅新林:《小说史研究模式的偏失与重构》,《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第2版。
    ②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4页。
    ①刘勇强:《晚明“西湖小说”之源流与背景》,见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②胡胜:《古代小说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6期。
    ③朱玲、林佩璇:《城市和山水:话本小说的空间修辞幻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④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①李忠明:《明末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迁移与小说风格的转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③李桂奎:《论话本小说创作的浙江特征及其时空构建的浙江属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④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⑤刘勇强:《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②(美)韩南著,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③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0页。
    ②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49页。
    ③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页。
    ④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9页。
    ②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7页。
    ③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页。
    ④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5页。
    ⑤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2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5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1页。
    ①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
    ②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③石昌渝:《王阳明心学与通俗小说的崛起》,《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④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⑤吴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41页。
    ①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②赵杏根:《佛教与文学的交会》,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03页。
    ③陈曦钟等辑:《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84页。
    ①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5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6页。
    ③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1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6页。
    ⑤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⑥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03页。
    ⑦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6页。
    ⑧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9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15页。
    ②屈原著,闻一多疏:《天问疏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4页。
    ③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②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页。
    ③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④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⑤(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
    ⑥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75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0页。
    ②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①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
    ②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③(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①(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17),《嘉定钱大听全集》,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②(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6页。
    ③(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④(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①(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00页。
    ②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③(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6页。
    ①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②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③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④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②世:《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见《中外小说林》,1908年,第4期。
    ③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②张俊、沈治钧:《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页。
    ④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⑤萧相恺:《中国小说的近代化——试论古、近代小说史的分界》,《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
    ⑥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①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②许之衡著,赵春霞注:《许之衡谈瓷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90页。
    ②(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③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④方行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⑤戴逸:《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①戴逸:《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②方行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方行:《对清代经济的一些看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②戴逸:《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③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④戴逸:《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⑤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0页。
    ①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②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③朱赛虹、曹凤祥、刘兰肖等著:《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上),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④朱赛虹、曹凤祥、刘兰肖等著:《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上),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⑤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5页。
    ①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①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②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种类及社会功能》,《湖北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②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前编》(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4页。
    ③参见潘君祥:《戊戌维新》与我国近代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页。
    ③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皈,第38页。
    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页。
    ①参见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258页。
    ③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4-630页。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艺术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①转引自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159页。
    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②李家瑞:《清代北京馒头铺租赁唱本的概况》,见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34页。
    ①(清)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三,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35页。
    ②《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③参见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5页。
    ①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4-630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258页。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页。
    ④转引自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艺术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②孙毓修:《新说书·序例》(第1集),商务印书馆1913年,第417页。
    ③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8页。
    ①(清)琴川居士编:《皇清名臣奏议》(卷22),都城国史馆琴川居士排字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①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②阿英:《小说二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③李家瑞:李家瑞:《清代北京馒头铺租赁唱本的概况》,见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38页。
    ④阿英:《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⑤石昌渝:《清代小说禁毁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敖堃:《清代禁毁小说述略》,《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清圣祖实录》(卷258),中华书局1986年版,影印本。
    ②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③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①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4页。
    ②参见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参见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②《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③(清)罗振玉辑录《天聪朝臣工奏议》,见于浩辑编《明清史料丛书八种》,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④(清)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78页。
    ⑤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4页。
    ⑥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68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
    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页。
    ③(清)昭梿:《啸亭续录》(卷2),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6页。
    ④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②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404页。
    ③(清)齐学裘:《见闻随笔》(卷15),《续修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④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⑤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①(清)程穆衡:《水浒传注略》,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刻王开沃补注本。
    ②(清)许宝善:《北史演义叙》,《古本小说集成》,据清乾隆原刊本影印《北史演义》卷首。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8页。
    ④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258。
    ⑤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⑥(清)绿园老人:《歧路灯序》,《古本小说集成》据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影印《歧路灯》卷首。
    ⑦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9页。
    ①(清)王昙《古本金瓶梅考证》,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5页。
    ②(清)蒋敦良:《古本金瓶梅序》,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③世:《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见《中外小说林》,1908年,第4期。
    ①参见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4-165页。
    ①钱静方:《小说丛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8页。
    ②石昌渝主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提要》,见陈迩冬主编《艺文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④(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8页。
    ②曾良:《<东周列国志>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64页。
    ③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④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3页。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01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②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③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①纪德君:《清代英雄传奇小说文体创作特征阐析》,《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16页。
    ①黄霖、韩同文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5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0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页。
    ④(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⑤(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⑥(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①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②曾祖荫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
    ③曾良:《<东周列国志>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64页。
    ①参见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328页。
    ②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③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①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②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1页。
    ③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7页。
    ①(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85页。
    ②(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③(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④(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34页。
    ⑤王先慎,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页,第452页。
    ⑥王利器注疏:《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089页。
    ①(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57页。
    ②(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55页,第3810页。
    ③王利器注疏:《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089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43页。
    ⑤(宋)白玉蟾.琼管白真人集《种桃斋写神赞》,万历年间重刊道藏辑要本。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7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00页。
    ③(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35页。
    ④(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清乾隆十八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
    ⑤(清)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812页。
    ①(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凡例》,《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③(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三》,《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④(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一》,《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⑤(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一》,《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①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②林辰:《神怪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②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③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④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①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②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③(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④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⑤林辰:《小说的混类现象和小说发展的轨迹》,《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4期。
    ①(清)俞樾撰,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茶香室从钞》(册3),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41页。
    ②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8页。
    ③吴兆路、甲斐胜二、林俊相主编:《中国学研究》(第8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页。
    ④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⑤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⑥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3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②胡胜:《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试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考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③林辰:《中国小说的发展源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④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
    ①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页。
    ②胡胜:《因革期神魔小说试论》,《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32页。
    ④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
    ①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文体交叉、融混现象刍议》,《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②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③胡胜:《近代神魔小说试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
    ①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
    ①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②胡胜:《因革期神魔小说试论》,《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①徐道:《中国神仙大演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47-153页。
    ②赵红:《论明清小说中‘嫦娥奔月’神话重构的文化意蕴》,《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④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页。
    ⑤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①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2页
    ③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④江苏省社科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651页。
    ⑤林辰:《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和发展的轨迹》,《中国出版》,1990年,第10期。
    ①马焯荣:《中国宗教文学史》,银河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页。
    ②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①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35页。
    ①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刘向:《列仙传》,出《正统道藏》,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汉·东方朔:《汉武故事》,出《正统道藏》,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汉·郭宪:《洞冥记》,出《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出《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
    晋·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晋·葛洪:《神仙传》,《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晋·陶渊明:《搜神后记》,出《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笔记小说大观》,台湾新兴书局1981年版。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周密:《武林旧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耐得翁:《都城记胜》,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吴自牧:《梦粱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李李(日方)等编,汪绍楹点校:《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笔记小说大观》,台湾新兴书局1981年版。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元·黄溍:《文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元刻本。
    元·张之翰:《西岩集》,文渊阁四库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元·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元·马祖常著,李叔毅点校:《石田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元·杨维祯:《东维子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本。
    明·钱稀言:《桐薪》,明万历刊本。
    明·陈良谟:《见闻纪训引》,《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6),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明·田汝成辑:《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臧懋循:《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范濂:《云间据目钞》,《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明·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李延昰:《南词旧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明·徐一夔:《始丰稿·思政堂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田艺衡撰,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陶辅:《花影集》,《明人稀见小说丛刊》,齐鲁书社1996年版。
    明·叶绍袁:《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明·江盈科著,黄仁生校注:《雪涛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版。
    明·陆深:《明太祖平胡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姜南:《蓉塘诗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顾宪成:《小心斋札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瞿佑:《剪灯新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明·汤显祖:《邯郸记》,见《不登大雅堂戏曲丛刊》,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明·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许宝善:《北史演义》,《古本小说集成》,据清乾隆原刊本影印。
    清·程穆衡:《水浒传注略》,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刻王开沃补注本。
    清·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41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康海:《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琴川居士编:《皇清名臣奏议》,都城国史馆琴川居士排字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版。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昭槤:《啸亭续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张景星:《元诗别裁集》,岳麓书社1982年版。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华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影印本。
    清·俞樾撰,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茶香室从钞》,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齐学裘:《见闻随笔》,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
    钱静方:《小说丛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萧欣桥:《宋元明话本小说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蒙恩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华书局1980年版。
    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曦钟等辑:《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曾祖荫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曾祖荫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5年版。
    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1991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致忠、袁瑞萍点校:《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燕京书社1989年版。
    王秋桂,李丰懋:《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方土人、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版。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林辰:《中国小说的发展源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2年版。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孙宜君:《文艺传播学》,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青木正儿:《元杂剧概说》,中华书局1997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97年版。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鲁迅:《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版。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曾良:《<东周列国志>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神仙信仰在道教与民间的互动》,巴蜀书社2000年版。
    林辰:《神怪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赵杏根:《佛教与文学的交会》,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李修生:《全元文》,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白如祥辑校:《马丹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
    于春松:《神仙传》,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徐朔方:《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李爱红:《<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
    朱一玄编,朱天吉校:《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胡志伟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译,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赵立玮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黄永年:《今本<西游记>袭用<封神演义>说辨证》,《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吴戈:《“书会才人”考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徐振贵:《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王若,韩锡铎:《<韩湘子全传>探源》,《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
    林辰:《小说的混类现象和小说发展的轨迹》,《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4期。
    敖堃:《清代禁毁小说述略》,《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刘志琴:《晚明世风漫议》,《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3期。
    阙真:《试论元代的书会》,《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4期。
    莫其逊:《道教与明清神魔小说》,《学术论坛》,1993年第4期。
    蒋见元:《神魔小说与道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
    鲁德才、雷勇:《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杨义:《古代白话小说的口传潜流及书面转型的契机》,《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刘永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和改造》,《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程毅中:《宋元小说的写实手法与时代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吴观文:《论明代党争的特点》,《船山学报》,1997年第1期。
    涂秀虹:《浅说小说与戏曲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胡胜:《论文化心理机制对神魔小说生成的影响》,《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种类及社会功能》,《湖北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李舜华:《从经济因素看明中叶小说的接受层:关于“章回小说价格昂贵”说与“文人接受”说质疑》,《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程毅中:《明代的拟话本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陈桂声:《<禹会涂山记>考索(外三种)》,《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
    欧阳健:《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涟:《从流行价值论王艮思想的历史评价》,《东华人文学报》,2002年第4期。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欧阳健:《明人历史小说宏伟系列的构建》,《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刘勇强:《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及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李桂奎:《论话本小说创作的浙江特征及其时空构建的浙江属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石昌渝:《<封神演义>政治宗教寓意》,《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李忠明:《明末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迁移与小说风格的转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皋于厚的:《民间性:清中叶神魔小说蜕变的表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欧阳健:《“神魔小说”,还是“神怪小说”?——小说类名辨正之一》,《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猛:《论神话与神魔小说之关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庆华:《论明末话本小说文体之雅俗分流》,《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汪燕岗:《<全汉志传>与<两汉开国中兴志传>的成书》,《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程国赋:《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李建武、尹桂香:《<三国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刘勇强:《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戴逸:《在清代经济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价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张兵:《<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方行:《对清代经济的一些看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陈鹏录:《<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的模仿与创新》,《贺州学院学报》,200年第4期。
    周玉娴:《<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考述》,《贵州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邓锐:《宋元讲史平话的史学史研究价值》,《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王猛:《赋与古代小说的关系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汪燕岗:《雕版印刷业与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陈宝良:《晚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
    路善全:《论明代建阳书坊媒介生态下的文人群落》,《成都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石昌渝:《清代小说禁毁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胡胜:《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试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考察》,《沈
    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宜斌:《论小说与汉赋的亲缘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7期。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兼容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小说出版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缪小云:《建阳本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丁合林:《近代小说传播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