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20世纪初期发生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清末新政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对此后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变革方面,商部的创设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近代工业化的全面启动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政治史和现代化的角度,围绕商部创设的背景、历程以及社会绩效来探讨商部创设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影响及其局限性。分析制度创新与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
     文章认为,商部的创设是清末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清政府自身需求的共同结果;商部机构的制度安排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也有先天的不足和缺陷;商部成立后的行政行为,系统的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概要如下:
     第一章:近代以来,在西方势力的侵入和中西贸易发展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失序和制度的失位。西方工业文明的输入、政府财政的窘迫导致重商思潮兴起。而这些正是商部诞生的历史基础和背景。
     第二章:商部的主要官员有尚书、侍郎、丞参、郎中、员外郎等,其职掌均有定制。顾问官则是一个新的设置。地方管理中主要依靠经过改造后的商务议员。中央机构主要是四司一厅,另设有直辖机构如律学馆、官报、商标注册局、实业学堂等。从机构设置到官制和职掌都反映了新机构的特点。而从商部到督抚到府县、从商部到商务局到商会、从商部到驻外使臣和商务随员正是商部职权运作、实现的三条主要途径。商部的社会绩效如何都与此职权运作的三条途径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三章: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清政府内部矛盾和政治改革诉求的人为结果。从机构变革的角度看,改组后的农工商部具有现代科层制和专业化的制度设计,且管理体系也更为完善。从实际效果看,随着官员队伍的膨胀、经费的困窘,最终严重影响了农工商部的正常运转。同时,农工商部地位的下降也反映了此时清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向。
     第四章: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在商部到农工商部的短暂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近代经济法规体系逐渐建立起来;鼓励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创业奖赏制度确立;专利制度、商标保护制度和商务考察制度等近代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被广泛运用;治理经济环境、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注重实业教育和重视保护华侨利益的政策和措施逐渐确立和实施,以及对近代意义的公司、局、厂的提倡和规范管理等都促进了中国社会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已经启动。
     第五章:商部和农工商部对农会组织的重视和劝导,使农会组织在全国广泛的设立,并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内部体系。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在农会组织的参入下,随着农事教育的兴起和农业学堂的广泛创办,以及农事实验场的创设,并以此为平台进行的品种引进和改良、新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的普及等,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已经开始发生近代化的转型。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结语:“双向服务型专职职能机构”是对商部农工商部角色的定位。它标志着政府职能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商部的诞生使中国“基本形成了一种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上下呼应的早期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规模、影响都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已经真正启动,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社会观念和商人的社会角色进一步发生了转变。这些都为此后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体制局限性以及商部农工商部本身的制度缺陷,严重制约了商部农工商部制度创新的绩效发挥。
     综上所述,商部农工商部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得以真正开始启动。但由于清政府政权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导致商部农工商部的制度创新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桎梏,说明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仅有体制内的制度创新是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
Be an important reformation movement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20~(th) centuries, the New Policies in Late-Qing dynasty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henceforth social change of China, although it didn't succeed. Particularly in economic re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overall start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This text tries to inquiry its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produced to moder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al history and modernization and focusing on its background, process and social results. Furthermore, the tex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innovation and system reformation.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as a common result of the chang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Late-Qing and the inherent demanding of Qing Government.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historical progression as well as congenital shortage and blemish. Its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started China's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in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he text contains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Chapter 1: Since modern age, it was the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disorderliness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of China behind the incursion of the western influence. It caused the rising of mercantilism that the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put, and the government public finance sank into predicament. And these were the historian found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Chapter 2: The main officials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ere Shang-Shu, Shi-Lang, Cheng-Can, Lang-Zhong, Yuan-Wailang etc., whose duties had custom-made. Therefore, the Adviser Official was a lately-established job. The local management mainly depended on reformed commercial congressmen. Central organization mainly contained four Si and one Ting, equipped with some direct jurisdiction organizations, such as law school, official news agency, trademark registration bureau, and industry school and so on. It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organization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establishment to the officer system and the officer's duties. Paths from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o the governors and to the counties, from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o the commercial bureau and to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from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o envoy and commercial attendant were the three main paths for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o carry out its authority operation. The social results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a great relation with the three paths.
     Chapter 3: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s reforming into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was the n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Qing Government and its need of political reformation. Looking from the angle of organizational reformation,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d more specialized system design and more perfect manage system. As for its actual effect, the inflating officer group and embarrassed funds had seriously affected its normal operation in final. In the mean time, its descended position reflected the work center's change of Qing Government in that time.
     Chapter 4: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 series of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social economic field: The modern econom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had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reward system to encourage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d been built; modern economic management method had been widely utiliz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gradually to manage economic environment,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the industrialists and businessmen, take attention to industry education, and so on; Its advocating and standard managing to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companies, bureaus, and factories ha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economy of China. This symbolized that the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started.
     Chapter 5: Because of the valuing and advising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farmers' association had been established widely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more complete internal system of which had been also set up. Under the predominating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interpolating of the farmers' association, the agricultural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widely, experimental farms were built, which provided a platform to introduce and improve breeds, promote new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and so on. All of above reflected a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had already started transforming into modern formation, which further impe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Conclusion: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as a "two-way servicing special agency". It symbolized that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already started to transform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oth the depth, extent, and the 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s industry and commerce expressed that the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had truly started, and get initial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the social concept and merchants' social role also changed. These all ha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ereafter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stem limitation of Qing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system flaw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ocial achiev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s system creation.
     In summary,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d enabled China's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truly to start. But the government's nature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Qing Government had limite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s system creation from breaking the restraint of traditional system, which explained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impel the social progress fundamentally only through the inside system innovation without the reformation and progress of political system.
引文
① 除此之外对清末新政进行综合研究的海外成果还有:徐中约著《近代中国的兴起》(Immanu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梅卡伦著《中国的维新运动(1898—1912)》(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New York:Octogan Books,INC.,1963),梅恩伯格著《中国立宪政府的出现(1905—1908):慈禧太后认可的概念》(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1905-1908):The Concep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es Dowager Tz’u_His,Bern,Peter Lang,1980),傅吾康著《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Wolgang Franke,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巴斯蒂著《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该书于1971年由法国莫顿出版社出版,1988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译成英文出版)。以上参考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近代史研究》 2003年第4期。
    ① 赵秉忠:《略论清末官制改革》,《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
    ② 吕美颐:《论清末官制改革与国家体制近代化》,《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③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
    ④ 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⑤ 温哲君:《简评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惠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此外,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陈尚胜的《清朝体制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慈鸿飞的《清末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历史教学》1994年第2期),田晓红的《清朝末年的改革与中国现代化之思考》(《晋阳学刊》1996年第6期),闾小波的《简论晚清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失败》(《河北学刊》1999年第1期),牟东篱的《论清末的官制改革》(《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沈振辉的《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梁严冰的《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陈晓东的《清王朝最后七年的政体嬗变》(《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庄梦兰的《试论清末官制改革》(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戴玉琴的《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黎俊祥的《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⑥ 侯宜杰的《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吴春梅的《预备立宪与 清末政局的演变》(《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罗华庆的《丙午厘定官制与封建政治文化》(《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梁义群、宫玉振的《袁世凯与丙午改制》(《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侯宜杰的《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袁亚忠的《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谢霞飞的《清末督抚与官制改革》(《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刘伟的《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宫玉振的《铁良南下与清末中央集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 周武、张雪蓉:《晚清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社会效应》,《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
    ② 罗大正:《清末奖励实业政策剖析》,《齐鲁学刊》1993年第4期。
    ③ 徐卫国:《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④ 张践:《晚清自开商埠述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⑤ 方小芬、曹均伟:《论清末新政期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⑥ 郑义风、张九洲:《论清末之“自开商埠”》,《天府新论》1996年第1期。
    ⑦ 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⑧ 李玉、熊秋良:《论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熊秋良、李玉:《清末公司制度检讨》,《求索》1995年第4期;李玉:《制约清末公司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5页。
    ① 严复:《上今上皇帝万言书》,《侯官严氏丛刊五卷》,光绪二十七年南昌印本,第9页。
    ② 《光绪大清会典》卷237,《关税》。
    ③ 《中国历代食货典》(五),台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5页。
    ④ 王孝通编:《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7页;《中国历代食货典》(五),台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6页。
    ⑤ 马端临:《清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871页。
    ⑥ 《清世宗实录》卷5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6页。
    ① 马端临:《清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882页。
    ②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401页;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 据《清史稿·食货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统计;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32页。
    ① 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6页;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32页。
    ②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④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9页。
    ①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5页。
    ②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③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127页。
    ④ 《光绪会典》卷8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第169页。
    ① 清代地方政权分为省、府、县三级(厅、州或同于府,或同于县),在省与府之间还设有一个“道”,“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只是省级政权的派出或办事机构。但也有人把清政府地方政权看作是省、道、府、县四级制。“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也有称观察。道员的办公机关称为道台衙门,道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藩、臬诸地方大员管理政务、监督府、县。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道员“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率所属而廉察其政治”。正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人们通常把道员与藩、臬二司连在一起,统称为司道官员,简称“司、道”。这既说明其地位之重要,也说明其属员身份。由于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无地方专责,所以实权很小。“分巡一官,上之不如藩、臬黜陟有权,下之不如守、令措施在我,驭吏而吏不畏,辖兵而兵不知,名为监司,实与闲曹等。”按其职责的不同,清代的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掌管一事的道,一是掌管一地的道。前一种道以所管职事命名,实际上是省的办事机构;后一种道以所辖地区命名,实际上是省派往各地的行政或监察机构。前一种道权力及于全省,仅以自己所掌管的部门为限;后一种道权力及于各个方面,但以自己的辖区为限。清代道的设置,经过多次整顿,到鸦片战争时,专管一事的道就只有粮、盐、河三种了。
    ① 章开沅、林增平编《辛亥革命史》(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② 段本洛、张圻福编《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③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④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9页。
    ⑤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02—1605页。
    ①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06—1607页。
    ② 张岱年:《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①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序。
    ②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
    ③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73页。
    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1页。
    ⑤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① 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350页。
    ② 高诱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331页。
    ③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 History,Ⅰ,1(1958),p.59.
    ④ 参见:李陈顺妍:《晚清的重商主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1972年第3期(上)。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页。
    ③ 王尔敏:《商战观念与重商思想》,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1976年第5期。
    ①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20,广州羊城富文斋光绪十六年刊本,第28页。
    ②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3页。
    ③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9页。
    ④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0页。
    ⑤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十(下),第17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9辑,台湾文海出版 社1965年版。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卷一,岳麓书社1985版,第19页。
    ② 薛福成:《筹洋刍议》,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③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④ 冯桂芬:《上海设立同文馆议》,《校邠庐抗议》(下)聚丰坊光绪丁酉年校刻,第99页。
    ⑤ 王韬:《弢园文录外篇》卷十,第20页。转引自王尔敏《商战观念与重商思想》,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1976年第5期。
    ⑥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⑦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①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5—606页。
    ②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617页。
    ③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④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3—234页。
    ⑤ 郑大华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① 盛宣怀:《上海奏建专祠疏》,《李鸿章全集》第一册·奏稿(1862—1870),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② 《万国公报》月刊,卷75。
    ③ (清)夏燮著:《中西纪事·互市档案》,清同治年间旧铅印本。转引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小组主编:《鸦片战争前的工商行政管理》,工商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574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9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②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第582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9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① 《光绪会典》卷100,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①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37,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版,第30页。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60页。
    ③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137页。
    ④ 《上谕》第47条,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⑤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1,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9页。
    ⑥ 《上谕》第117条,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⑦ 《上谕》第141条,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⑧ 毛佩之编:《变法自强奏议汇编》(四),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56—57页。
    ⑨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96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631页。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09页。
    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⑤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7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48页
    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58—4764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山西巡抚岑春煊奏折》。
    ⑧ 《光绪政要》第25册,卷39,沈桐生等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版,第10页。
    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江西巡抚李兴锐奏折》。
    ① 《光绪政要》第25册,卷39,沈桐生等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版,第10页。
    ② 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第4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第595页。
    ③ 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第4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第587页。
    ④ 盛宣怀:《愚斋存稿》卷3,第6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⑤ Wellington K.K.chan:《merchants,mandarins,and moofern Enh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F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7.P.163。转引自沈祖炜《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⑥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一,第96—97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3页。
    ⑦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9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63页。
    ② 《时报》1905年1月9日。
    ③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3页。
    ①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第160—165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唐文治文选》72—7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申报》1903年10月16—18日。
    ② 《申报》1903年10月20日。
    ③ 《商部奏定新章五种》,《大公报》1905年1月24日。
    ④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第16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版。
    ①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 《论保商政策》,《大公报》1906年7月20日。
    ③ 《商部不改早署》,《大公报》1906年7月9日。
    ④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⑤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⑥ 《纪商务报》,《大公报》1904年1月5日。
    ① 《江督周照会商务报馆扣提宁属报费文》,载1905年2月17日《南洋官报》。
    ② 《商务报暂行停办》,《大公报》1906年2月22日。
    ③ 《商报将归官办》,《大公报》1906年2月27日。
    ④ 故宫博物院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0页。
    ⑤ 这些机构的情况后文有详细阐述,此处略过。
    ①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页。
    ②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1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631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91,实业1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97—11398页。
    ⑤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22—3723页。
    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23页。
    ⑦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23页。
    ① 张之洞:《筹设商务局片》,《张文襄公全集》卷42,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11—12页。
    ②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4,第2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③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84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96页。
    ⑤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2册,第249页。
    ⑥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实业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39页。
    ⑦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24页。
    ⑧ 《刘坤一遗集》卷29,奏疏,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页。
    ① 王笛:《试论清末商会的设立与官商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② 《东方杂志》第1卷第11期,商务,第119—120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22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22页。
    ①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第145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唐文治文选》72—7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申报》1903年10月16—18日。
    ② 故宫博物院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0页。
    ① 胡思敬著:《国闻备乘》,上海书店1997年版,第713页。
    ②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47—48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③ 《申报》1903年10月20日。
    ① 甘厚慈编:《北洋公牍类纂》,卷20,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版,第8页。
    ②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0页。
    ③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7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④ 《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1984年12月,第33页。
    ⑤ 《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1984年12月,第46页;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8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⑥ 《农工商部奏遵设统计处编成第一次农工商统计表册》,《东方杂志》第5年第10期。
    ⑦ 钱实甫编:《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2页。
    ① 据载振之子溥铨先生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记:“我父只是粗通文墨,不擅写作……《英轺日记》系由随行参赞唐文治整理。”见黄汉文《记唐文治先生》,《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93页。
    ② 唐文治著:《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47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③ 唐文治著:《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48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④ 唐文治著:《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49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⑤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159—16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⑥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①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166—169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②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163—165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③ 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唐文治著:《茹经堂奏疏》,第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④ 据《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0页记载:曾有“某藩司之子来馈二百金,并持某尚书函,求得帮主稿”。唐文治“立即掷还。遂宣言倘有纳贿求差者,当予严参”。
    ⑤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2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⑥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定年谱正续篇》,第5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
    ⑦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26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⑧ 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唐文治著《茹经堂奏疏》,第4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① 钱实甫编:《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7页。
    ② 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唐文治著《茹经堂奏疏》,第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③ 王清穆:《茹经堂奏疏序》,唐文治著《茹经堂奏疏》,第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④ 《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公牍,第18页。
    ⑤ 《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公牍,第19页。
    ⑥ 《商部代奏左参议王考察长江一带商务情形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2期。
    ⑦ 《署商部右丞左参议王考察闽粤沿海各埠商务情形折》,《东方杂志》第3年第3期。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31页。
    ①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6—947页。
    ②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8页。
    ③ 据王清穆回忆,1905年秋,王奉命前往苏、鄂、闽、广等地考察商务时,有华侨商人陈某前来谒见,王“立即延见”,陈某竟“放声号哭”,王莫明其妙,“大骇之下,急询其故”,陈谓从前“迭次求见商务总办而不可得,今遇商部堂官毫无阻隔”,由是“大喜过望而思及往事悲从中来”。(《茹经堂奏疏》第2页)。仅此可见商部设立后商人地位以及商部官员工作、处事作风之一斑。
    ①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唐文治文选》72—7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申报》1903年10月16—18日。
    ② 刘世龙:《中国工业化与清末产业行政》,日本株式会社溪水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 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综合整理。
    ① 《商务》,《申报》1903年10月17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
    ②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19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③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第5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④ 《大公报》1904年10月17日。
    ⑤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19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⑥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7页。
    ⑦ 胡思敬撰:《退庐全书》,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8页。
    ① 《请设立商会折》,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二,第162—166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
    ② 《商部议派各省商务议员章程》,《东方杂志》第1卷第11期。
    ③ 《调查秋冬季农工商诸政问题》,《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4—15页。
    ④ 《劝办农务蚕桑》,《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⑤ 《山东商务议员朱钟琪为详遵光绪三十一年春夏二季兴办农工商矿各项事宜清册事致商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
    ⑥ 《东方杂志》第1年第9期,实业,第150页。
    ① 《调查报告》,《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4—16页。胡翔林根据商部要求制定的本省的调查内容非常详细,大致有:第一类:农政调查。一、境内秋粮共若干种,每种各播种若干顷亩,核计以何项为大宗。每年秋冬粮食,按照仓斗,每顷各收稳若干石,收成分数比较上年若何。二、现在时价各项粮麦按照仓斗每石售钱若干。三、秋冬所获粮食有无输出,或本境不敷从何处输入,以何项为最多。四、秋冬季除粮食以外,各项种植之物,收成若干。五、荒芜之地所在多有,已经开垦者若干,地质若何。未经开垦者若干,作何筹办。六水利关系农田,或旧有河渠而今湮境者,当速筹疏竣之方,或本无河渠而资井溉者,宜兼谋潴池之利。七畜牧亦关农政,泰西计学家,无不讲求牧养。近者食牛公司已奉部饬筹设,凡各牧畜及禽羽等类,宜如向豢养,如何圈牧,前颁农学书,已详言之,民间能考究否。八、境内秋冬间果园之利,何项果品居其多数。九、本年秋冬季果木收成如何,某果收若干斤,某果收若干担试分别举其总数。十、秋冬所收各东,有无输出,民间能否制造饼干等类,以便行销。十一、春夏间所种各项树木现在成活若干。十二、旧种新种湖桑以及土桑,时阅秋冬,培护最关紧要,作何办法。与春夏季调查成活株数是否相符。十三、各处养蚕或桑蚕或椿蚕情形不同,试就地所宜,举其留存蚕子种数,并考查收护蚕子是否得法。十四、来春续购湖桑分拨各处,另文饬知,栽种之地若何预为布置。第二类:工政调查。一、设工艺局厂或工艺学堂各处,本年秋冬季办理情形,比较春夏季,其推广者何事,其进步者何在,局厂中所制货品,何项成货若干,何项行销最畅,通计一年成本若干,销数若干,能否获有余利,籍为扩充地步。二、未设工艺局厂及工艺学堂各处,春夏季调查书中,或报正在筹办,或报已有端倪,为时又阅半年,当能一律设立,其一切办法章程,如何因地制宜。三、各处习艺所,已皆设立,本年秋冬季制造何项货物,每项共制若干,通计一年成货若干,销售若干,余利若干,在所习艺现有几人。四、民间暨近之制造,有新奇可行用者否。第三类:商政调查。一、本年秋冬间境内输出之物共有几宗,每宗若干,行销何处,并合计其一年输出总数。二、秋冬间由外境输入之物共有几宗,每宗若干,并合计其一年输入总数。三、所辖城市集镇秋冬间贸易衰旺情形,比较春夏间若何,通计一年比较上年若何。四、商务学堂春季调查书中,各处均报设法筹办,或有附设商会中者,现在已否一律办有端绪。五、商会一事,各处率以地非繁盛为辞,夫有经商立业之处,即可以立会兴商,或因会馆,或因公所,籍以兴办,兼可附设学堂,最属简便明易行之法,极宜就地筹集。六、数月以内,有无商民筹议集股,设立各项行栈公司,铁路之设,所以便商,集股造路亦即所以经商,现在本省洛潼开济铁路,均议集股自办,宜如何劝导绅商广筹股份,集附各项铁路分司,以资路政而兴商业。
    ②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③ 《东方杂志》第1年第7期,第42页。
    ④ 《东方杂志》第1年第8期,第54页。
    ① 《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记事,第34页。
    ② 《商部答湖南商务局拟立红茶公司仰即切实筹办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档案号:20-1-103。
    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④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⑤ 《东方杂志》第1年第9期,《商务》,第109页。
    ⑥ 《浙江巡抚、上海商务总会等为职商韩焜请在硖石设立四大官丝行公所,其它为散行,众商请从缓办并请整顿丝业事与商部往来咨呈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89。
    ① 《浙江巡抚、上海商务总会等为职商韩焜请在硖石设立四大官丝行公所,其它为散行,众商请从缓办并请整顿丝业事与商部往来咨呈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89。
    ② 《湖绉机户臧维春等为绉庄侵吞弊巨恳恩行咨札饬认真除弊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90。
    ③ 《总商会致商部电》,《申报》1906年2月6日。
    ④ 《商部批教谕高登鲤等禀:开设公司提倡垦务准予立案请饬职员筹款补助事俟咨复到日再示遵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1页。
    ⑤ 《商部电询新宁铁路》,《申报》1905年11月24日。
    ① 《大清法规大全·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卷九,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② 《商部箚各商会拟具帐薄格式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290。
    ③ 嵇璜等:《清朝通志》卷69,职官六,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161页。
    ④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3336页。
    ⑤ 嵇璜等:《清朝通志》卷69,职官六,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161页。
    ①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实业考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41页。
    ③ 《商部奏请旨饬下各省将军督抚会同筹划商部所设公司事宜片》,《大公报》1903年10月3日。
    ④ 《山东巡抚续填济南等处农工商综计表呈请查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1。
    ⑤ 《商部调查江南实业》,《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⑥ 《大公报》1906年8月4日。
    ① 《商部咨饬推广土货》,《大公报》1906年5月31日。
    ② 《通咨各省速立工厂》,《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实业考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2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实业考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3页。
    ⑤ 《广西设立制革厂》,《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⑥ 《劝办农务蚕桑》,《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0,实业考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65页。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0,实业考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67页。
    ② 《奥国盛销华茶》,《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③ 《驻外使臣申报考察外国棉茶情形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103。
    ④ 《出使英法俄意德和比国大臣等为调查各国棉花情形与商部来往咨电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106。
    ① 《光绪三十年中日全年进出口各货列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284。
    ② 《咨出使德国大臣所解各物品到部业已照收到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案卷》490-20-208。
    ① 《商部议派各省商务议员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
    ② 《通商情以前贸易说》,《申报》,1901年6月19日。
    ③ 盛宣怀:《请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折》,《愚斋存稿》卷7,奏疏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页;《厘定阁部院官制总说帖》,《东方杂志》第3年增刊。
    ②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79页;《裁定奕劻等覆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1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2—373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0页;《厘定阁部院官制总说帖》,《东方杂志》第3年增刊。
    ① 王我臧:《论中国外债及财政之前途》,《东方杂志》第8年第4期,第8页。
    ② 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3,1991年,第27页。
    ③ 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091—11092页。曾鲲化著《中国铁路史》第255页载有:“三十二年正月五日专奏厘定轨道,同日奉旨依议”。
    ④ 《商部奏请预定路线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公牍,第16页。
    ⑤ 《商部奏广西官绅筹筑本省铁路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16期,公牍,第13页。
    ⑥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55页。
    ⑦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91页。
    ⑧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9页、952页、1008页。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81页。
    ② 唐文治著:《茹经堂奏疏》卷二,第160—162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
    ③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57页。
    ④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56页。
    ⑤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58页。
    ① 《时事要闻》,《大公报》1903年10月1日。
    ② 《归并局所纪闻》,《大公报》1905年10月14日。
    ③ 工部的宝源局裁撤归并户部后,户部派员进行了盘查。《大公报》1906年7月26日报道:“户部以宝泉宝源二局自归并之后,一切库储尚未盘查,颇不足以示郑重,故钱宝臣尚书已于日前派司员赴局详查,以资整顿”。
    ④ 《工部改章近闻》,《大公报》1905年8月21日。
    ⑤ 《拟裁撤工部为农部》,《大公报》1906年1月30日。
    ⑥ 《奏请裁撤工部》,《大公报》1906年5月24日。
    ⑦ 《归并工商部确闻》,《大公报》1906年10月14日。
    ⑧ 《商部开办章程奏折》,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⑨ 李鹏年等编:《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74页。
    ② 朱寿朋:《议拟严定解款限期》,《大公报》1906年8月12日。
    ③ 《户部电催京饷》,《大公报》1906年8月28日。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30页:《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
    ⑤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30页。
    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30—5531页。
    ⑦ 《盐务拟归商部》,《大公报》1903年12月14日。
    ⑧ 《各省盐务拟归商部》,《大公报》1906年1月30日。
    ① 《商部批示》,《大公报》1904年12月26日。
    ② 《商部饬整盐政》,《大公报》1906年8月3日。
    ③ 《误准运盐要志》,《大公报》1904年6月19日。
    ④ 《商务官报》1906年第10期,公牍,第19页。
    ⑤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6页。
    ① 《立宪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② 《驻法国孙钦使宝奇条陈时政折》,《大公报》1904年2月24日。
    ③ 《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大公报》1905年4月28日。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页。
    ⑤ 《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论》,《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⑥ 《考察宪政大臣达筹奏考察日本宪政情形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页。
    ①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页。
    ② 《泽公密陈大计请定立宪折》,《大公报》1906年9月22日、23日。
    ③ 《立宪先改官制》,《大公报》1906年8月22日。
    ④ 《庆亲王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4-465页。
    ⑤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卷三,第23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① 《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64、867页。
    ② 《申报》1906年3月22日。
    ③ 《派载泽等编纂官制奕劻等总司核定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5页;
    ④ 《奏请改良官制》,《大公报》1905年12月10日。
    ⑤ 《裁定奕劻等复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1页;《拟定官制大纲》,《大公报》1906年9月21、22日;《东方杂志》1906年增刊。
    ⑥ 《归并部务确闻》,《大公报》1906年9月1日。
    ⑦ 《新定官制将见发表》,《大公报》1906年10月1日。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6页。
    ⑨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3页。
    ⑩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3—465页。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1页。
    ② 《商务官报》1906年第23期。
    ③ 《农工商部奏酌留工部人员并妥筹位置办法折》,《商务官报》1907年第1期。
    ④ 《农工商部划清权限》,《大公报》1906年11月14日。
    ⑤ 《记陆文端公事》,唐文治著《茹经堂文集》卷六,第45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9—480页。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0—481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2—483页。
    ④ 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中国近代史论丛——自强运动》第1辑第5册,台北正中书局1956年版,第19-20页。
    ⑤ 《邮传部总务沿革概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第47卷。
    ⑥ 陈炽:《急修铁路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9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372—373页。
    ② 《请设邮电专部》,《大公报》1906年3月9日。
    ③ 《香帅条陈未允》,《大公报》1906年4月14日。
    ④ 《政府拟添设路船专部》,《大公报》1906年7月18日。
    ⑤ 《路船专部决议从缓》,《大公报》1906年7月22日。
    ⑥ 《决意设立邮电专部》,《大公报》1906年9月15日。
    ⑦ 《官制先添二部》,《大公报》1906年9月18日。
    ⑧ 《拟定官制大纲》,《大公报》1906年9月21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462—471页。
    ⑨ 《新设邮电部之名称》,《大公报》1906年10月2日。
    ⑩ 《阻挠新政纪闻》,《大公报》1906年9月18日。
    11 《新政策大受阻力》,《大公报》1906年10月5日。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037页:参见《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470页。
    ② 《商部咨行各督抚》,《大公报》1906年7月20日。
    ③ 《演省请核铁路章程》,《大公报》1906年9月6日。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15—5516页。
    ⑤ 《邮传部总务沿革概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第47卷。
    ⑥ 《农工商部奏移交铁路档卷并陈历年办理情形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27期,公牍,第11页。
    ⑦ 《路事应向邮传部禀办》,《申报》1906年11月25日。
    ① 《农工商部划分权限》,《大公报》1906年12月13日。
    ② 《批港商杨蔚彬等禀》,《商务官报》1907年第19期,公牍,第14页。
    ③ 曾鲲化:《祝中国交通界之前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7辑;参见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页。
    ④ 《农工商部职掌事宜奏折》,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大公报》1907年2月1日。
    ① 《厘定各部院官制总说帖》,《东方杂志》1906年增刊,第11页。
    ② 《农工商部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三年所办事宜统计表·农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 《农工商部阖署住址单》,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① 《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劝业道官制细则酌加增改折》,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 《劝业道邮电科之权限》,《申报》1907年11月28日。邮传科权限为,一、掌全省邮政电政之调查统计,按季造表呈部存案;二、筹备邮政电话之分局子局应行添设推广及办法;三、稽查民间信局筹划与官局联络事宜:四、提倡电灯、电机制造及各公司集款开办事宜;五、承邮传部之命筹议邮电价目之增减及邮便储金办法等事。
    ③ 《各部官制通则清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7页。
    ④ 农工商部内部科层制的设置深受日本的影响。以日本的农商省为例:日本农商部设六局一所,其各局内部设课:农务局设有:农政课、农产课、畜产课、牧马课、马匹去势处。商工局设有:商事课、会社课、保险课、工务课、权度课、商品陈列所。山林局设有:林政课、林业课、调查课、主计课、庶务处。矿山局设有:矿政课、矿业课。水产局设有:渔政课、水产课、调查课、庶务处。特许局设有:审判课、发明审查课、意匠审查课、商标审查课、再审查课、登录课、庶务课、图书馆、外务处。地质调查所:设土性课、分析课、地形课。可见,农工商部的职掌与日本农商省大致相同,但在内部的分科设置上还远没有日本农商省的专业、细致。而与商部时期相比显然前进了一大步。
    ① 《拟饬设农政厅》,《大公报》1911年5月1日。
    ② 《农矿拟派专员之计划》,《大公报》1911年6月22日。
    ③ 《农工商部近日之计划》,《大公报》1911年7月5日。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5页。
    ⑤ 《申报》1906年5月26日。
    ⑥ 《商务官报》1906年第6期,记事,第36页。
    ⑦ 《清实录》第59分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74,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7页。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8—19页。
    ① 《清实录》第59分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74,第597页。
    ② 《宪政编查馆奏考核直省劝业道官制细则酌加增改折》,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 农工商部编:《农工商统计表》1909年,第5册,第17页。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④ 《商务官报》1910年第19期,公牍,第5页。
    ⑤ 《皖省举办劝业公所》,《申报》1908年7月20日。
    ⑥ 《奉天行省公署谘议局会同各司道公议分科职掌章程》,《盛京时报》1907年7月22日。
    ⑦ 《矿政调查局已准归并》,《申报》1908年4月25日。
    ⑧ 《政治官报》宣统元年五月十七日,第22册第289—290页。
    ⑨ 《商务官报》1909年第5期,公牍,第10页。
    ① 《申报》1910年5月8日。
    ② 《东方杂志》第4年第11期。
    ③ 《不准撤换劝业员》,《申报》1911年8月2日。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7页。
    ⑤ 《商务官报》1908年第9期,公牍,第5页。
    ⑥ 《商务官报》1910年第22期,公牍,第7页。
    ① 《商务官报》1909年第28期,公牍,第10页。
    ② 《东方杂志》第7年第8期。
    ③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④ 胡思敬:《审国病书》,《退庐全集》,第127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辑。
    ⑤ 1904年春季《爵秩全览》,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⑥ 1905年春季《爵秩全览》,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⑦ 《农工商部奏免分发》,《大公报》1906年12月19日。
    ⑧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① 1907年夏季《爵秩全览》,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 《吏部奏举贡录用部属人员拟请统分各部折》,《东方杂志》1907年第10期。
    ③ 《本部奏陈签分本部举贡就职游学毕业小京官暨奏咨札调人员分别办理折》,《商务官报》1909年第19期。
    ④ 据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所藏《农工商部档案》可知:农工商部人员1910年5月为182人,9月为219人,到1911年1月为264人。
    ⑤ 《农工商部有先见之明》,《大公报》1910年8月27日。
    ① 《农部人员之恐慌》,《大公报》1911年4月4日。
    ② 《议拟汰尽散走司员》,《大公报》1911年8月20日。
    ③ 《农工商部人员将大更动》,《大公报》1911年4月7日。
    ④ 《内部将来之用人》,《大公报》1911年7月28日。
    ①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皆为京平足银。
    ③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工商部第二次统计表》,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皆为京平足银。
    ④ 包括:张翼交开平煤厘库平银94070两8钱9分8厘5毫;路矿总局移交库银178539两1钱2分6厘5毫;注册矿照等共收1879两6钱6分9厘;浮存利息11022两6钱2分。共计302938两3钱6分4厘。
    ⑤ 包括:工艺官局移交13433两3钱8分7厘;练兵处拨还城内铁狮子胡同工艺官局房价京平银1600两;湖南解顺天备荒经费提拨工艺官局二成京银9430两2钱4分1厘;学务处拨补实业学堂光绪三十年经费京银二万两,共计京平足银44463两6钱2分8厘。
    ① 皆为京平足银,《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工商部第二次统计表》。
    ② 包括:堂司各官公费共京银87425两;饭食共京银6736两9钱2分;供事、武弁、听差、皂役人等工食共京银7928两,三节津贴3035两;心红纸张、茶烛煤炭及一切零用4947两6钱1分6厘;阖署凉棚、听差皂役杂役人等暖巾、凉巾补赏208两;邮费224两3分8厘。共计110504两5钱7分4厘。
    ③ 包括:修理衙署等项10738两:置买桌凳铺垫一切家具、糊吊棚窗等3257两9钱2分7厘;制造商勋176两;印刷注册开矿等执照及文件1917两7钱6分;左参议王清穆及章京杨道霖等赴沪川资5000两;咨调日本留学生川资1957两3钱2分;上海造纸公司入股本58829两8钱1分4厘;京师丹凤火柴公司股本2566两;京师商报馆入股本2000两;捐助英国医院200两。共计86642两8钱2分1厘。
    ④ 包括:农务局借成本京银2642两4钱9分2厘9毫6丝;工艺官局购地盖房并各科采办材料成本9685两7钱;工艺官局常月开支16000两;实业学堂建筑工程添置地基30770两;实业学堂购买仪器书籍及一切开办费用34125两8钱1厘;共计93223两9钱9分3厘9毫6丝。
    ⑤ 指本年年终存银或欠银数。
    ① 《咨度支部造送宣统三年试办预算表册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庶务司第40号。
    ② 《摄政王之新政见》,《华商联合报》第二期,《海内外纪闻》,第2页。
    ③ 《具奏本部先将存款四十万两尊旨统交度支部库存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庶务司第40号。
    ④ 《度支部奏详核在京衙门赢亏情形酌批拨补办法折》,《大公报》1911年5月1日。
    ⑤ 《拟设商业普通大银行》,《大公报》1910年2月23日;《无本求利之难》,《大公报》1910年8月20日。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88页。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89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④ 《载振奉旨筹订商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90。
    ⑤ 《商律》,《东方杂志》第1年第1期。具体内容如下:第1条,凡经营商务、贸易、买卖、贩运货物者,均为商人;第2条,满十六岁以上之男子得经营商业;第3条,女子于法定之场合,得营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条,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能辞其责;第5条,凡商人营业或用本人真名号或另立店号;第6条,商人贸易,无论大小,必须立有流水帐薄,凡银钱货物出入以及日用等项均宜逐日登记;第7条,商人每年须将本年货物产业器具等盘查一次,并造册备存;第8条,凡商业帐薄及关于营业之信书,要保存十年,若于十年内有丧失,要呈报商部;第9条,无论是商人、公司、还是店铺,都必须遵守上述第6、7、8条的规定。
    ① 《商律》,《东方杂志》第1年第1期。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页。
    ③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89—290页;《大清法规大全》卷九,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1页。
    ④ 《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
    ⑤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0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9页。
    ② 左旭初:《中国近代商标简史》,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③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3-16页。
    ④ 陈灿编:《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27页; 关于破产律的全文,可参见《东方杂志》第3年第7期。
    ⑤ 《商部奏劝办商会著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第1年第1期。
    ① 《商部奏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第1年第1期
    ② 《商部劝办商会谕贴》,《东方杂志》第1年第2期。
    ③ 《商部定接见商会董事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2期。
    ④ 《商务官报》1906年第23期,公牍,第11页。
    ⑤ 《商务官报》1908年第6期,法律章程,第19页。
    ⑥ 1906年3月,商部颁布了《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对设立商务分会及有关问题作了补充规定。
    ⑦ 《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东方杂志》第3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8页。
    ⑧ 《商部奏筹办商船公会酌拟章程》,《东方杂志》第3年第5期。
    ① 《商部核定商船公会章程》,《东方杂志》第3年第1期。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9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51页
    ③ 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州商会档案》,第73卷,第29页。转引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④ 《商务官报》1909年第20期,公牍,第11页。
    ⑤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8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49页
    ⑥ 关于路矿方面的章程厘定情况,在下文中专题论述。
    ⑦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23页。
    ① 《商务官报》1907年第21期,专件,第33页。
    ② 《商务官报》1907年第8期,公牍,第9页。
    ③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56页。
    ④ 慈鸿飞:《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在清末的产生、特点及历史作用》,《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第74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5页。
    ⑥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4页。
    ⑦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5页。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1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2页。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7—698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5843页。
    ⑤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65页。
    ⑥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90—11291页
    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90—11291页。
    ① 《东方杂志》第3年第12期。
    ①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1页。
    ② 《十年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1913年第7期。
    ③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336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9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405页。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9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405页:《东方杂志》第1年第8期。
    ② 《论商部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大公报》1904年12月15日。
    ③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
    ④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44页。
    ①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东方杂志》第4年第12期;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45页;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9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406页。
    ②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46页。
    ③ 《奏请奖励工艺商局》,《大公报》1904年5月19日。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3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5页。
    ② 《商部奏酌拟奖给赏勋章程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20期,公牍,第384页。《商部奏定奖给商勋章程》原文可见《商务官报》1906年第20期,第387页。
    ③ 《东方杂志》,第3年第10期;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2—643页。
    ④ 《上谕恭录》,《大公报》1904年4月18日。
    ⑤ 《大公报》1904年4月21日:《振兴商业得奖》。
    ① 《商部谨奏为在籍绅士独力办机器厂商业行号卓著成效请旨破格奖励以资观感恭折》,《申报》1905年1月20日。
    ② 《商部奏绅商承办劝业银行恳恩特予奖励折》,《申报》1905年6月5日。
    ③ 《商部奖励公司表》,《申报》1905年3月6日;《大公报》1905年3月4日。
    ④ 《商务官报》1907年第22期。公牍,第5页。
    ⑤ 《农工商部奏遵议拟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折》,《东方杂志》第4年第12期。据徐卫国研究,清末获奖的商人有43人,他们是:张煜南、张謇、袁树勋、丁宝铨、周廷弼、李厚佑、叶璋、严义彬、许鼎霖、楼景辉、顾钊、萧永华、马吉森、蒋汝坊、刘世衍、史履晋、程恩培、曾涛、程祖福、顾思远、顾润章、黄阑生、祝大椿、吴金印、杨占甲、杨占儒、林尔嘉、孙多森、冯恕、林汝舟、郭承立、谭学裴、李煜瀛、严良沛、石盛球、王鸿图、罗乃馨、王清穆、张振勋、刘人祥、宋炜臣、吴懋鼎、黄思永。《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58—59页。
    ① 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东方杂志》第8年第7期。
    ②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③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第53页;《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
    ④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进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编,《自强运动》(五),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页。
    ⑤ 《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0页。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7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10页。
    ② 《商部重订铁路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3期。
    ③ 《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
    ④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1册,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第108-109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0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4页。
    ⑥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1册,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第104页。
    ① 《大清国矿务正章》,《东方杂志》第4年第6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8册,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第24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7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10页。
    ③ 《德人拒我矿章》,《东方杂志》第1年第4期。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5页。
    ⑤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2页。
    ① 《电催饬查巩县矿产》,《申报》1906年1月8日。
    ② 《咨查独石口银矿情形》,《申报》1905年5月3日。
    ③ 《各省矿务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第96页。
    ④ 《外部咨请缓发铜官山开矿执照》,《申报》1906年1月8日。
    ⑤ 《商部奏定路务议员办事章程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0页。
    ⑥ 《商部奏定路务议员办事章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法律章程,第34页。
    ⑦ 《奏订路务议员章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① 《商部奏请饬铁路大臣将历年办理情形报部折》,《东方杂志》第1年第10期。
    ② 王我臧:《论中国外债及财政之前途》,《东方杂志》第8年第4期,第8页。
    ③ 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3,1991年,第27页。
    ④ 《商部奏请预定路线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公牍》第16页。
    ⑤ 《商部奏广西官绅筹筑本省铁路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16期,公牍,第13页。
    ⑥ 《奏订路务议员章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⑦ 《奏请厘订轨道之由》,《申报》1905年11月18日。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② 《各省矿务汇志》,《东方杂志》第3年第6期,第136页。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69页。
    ④ 《商务官报》1909年第7期,公牍,第4页。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0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4页。
    ⑥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9页。
    ⑦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4页。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89页。
    ⑨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第123页。
    ⑩ 《商务官报》1908年第3期,公牍,第6页。
    11 《禁止近陵地开矿》,《大公报》1905年2月17日。
    12 《咨查康托山之煤矿章程》,《大公报》1906年3月10日。
    ① 《咨查山西煤窑铁炉》,《申报》1905年5月3日。
    ② 《商部咨查临城矿务》,《申报》1905年5月3日。
    ③ 《各省矿务汇志》,《东方杂志》第2年第11期,第196页。
    ④ 《开矿须知》,《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记事,第78页。
    ⑤ 《各省矿务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第98页。
    ⑥ 《商部批职商刘鹏等禀:办齐家司属列峰岩煤矿着不准行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2页。
    ⑦ 《禀开金矿》,《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53页。
    ② 《核议修筑浦和铁路》,《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③ 《电告测勘闽省路线》,《大公报》1906年5月24日。
    ④ 《划一铁路购地章程》,《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⑤ 《江苏铁路设立公司》,《大公报》1906年6月17日。
    ⑥ 《议举粤西铁路总办》,《大公报》1906年3月10日。
    ⑦ 《粤路电文略志》,《商务官报》1906年第8期,记事,第158页。
    ⑧ 《商部咨催京汉铁路通车后各项帐册》,《申报》1906年1月9日。
    ⑨ 《派员考察路务》,《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记事,第78页。
    ① 《请添铁路速成科》,《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② 《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9日。
    ③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4—95页。
    ④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70—877页。
    ⑤ 《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8日。另据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和《商务官报》、《申报》、《东方杂志》等反映,商部时期,由商部促使成立的铁路公司有:1903年7月设立的川汉铁路总公司,1903年冬设立的高油铁路有限公司,1904年6月成立的湖南全省枝路总公司,1904年11月成立的江西全省铁路总公司,1905年5月成立的滇蜀铁路总公司,1905年7月成立的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1905年8月成立的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1905年9月成立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2月成立的新宁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4月成立的广东全省粤汉铁路总公司,1906年5月成立的江苏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906年6月成立的同蒲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7月成立的湖南全省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9月成立的广西铁路有限公司。
    ① 《调查清国全部铁道之资本与其里数》,《申报》1905年9月1—2日。
    ② 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230页。
    ③ 《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④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9—1150页。
    ⑤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8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29页;鲁传鼎:《清代政府发展商业的措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47期,1984年版第114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3页。《商部咨行专利办法》,《申报》1906年1月9日。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4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3页。
    ③ 《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7日。
    ④ 《商部奏招商设立京师火柴公司并拨助官本片》,《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163页;《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8日。
    ⑤ 《开办笔铅公司》,《大公报》1905年2月20日;《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7日。
    ⑥ 《东方杂志》第4年第12期。
    ⑦ 《商部批示照录》,《大公报》1906年8月2日。
    ⑧ 《请给专利事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档案号:20-1-105。史料反映的这类专利保护还有很多,如“沙市地方贸易日渐起色,近有职员王鸿宾筹设创办电灯,请予专利十年,业在督署具禀立案。”(《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94页。);安徽人王蓉棠曾游学美国,于理化制造诸学颇有心得,将乱丝败 茧加入化学材料用机器织成纯丝再织成彩绸,其洁润与纯丝所成无异,曾经试验有效,近因至汉口集股创设公司,推广制造并禀请商部给予专利年限。(《东方杂志》第3年第6期,第136页);上海商会总理严筱舫纠集同志创设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有限公司,共拟招股二十万两,禀请商部注册,予以年限地段以保利权,(《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164页)。
    ① 《商部近闻》,《大公报》1904年12月4日。
    ② 《请保专利权》,《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记事》,第140页。此事《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汉口爕昌火柴公司以前蒙准专利二十五年,限内不准他商另设火柴厂。近有汉镇人吴得厚等勾结日商福岛丰太郎买桥口外基地续开火柴厂,有碍销路。特禀请商部转咨鄂督照会日本驻汉领事,禁阻日商不得于该公司专利年内在湖北境内开设火柴厂,以杜争端。商部当即据情咨行鄂督查办。张香帅以爕昌公司前经批准专利二十五年并咨部立案,嗣有人禀请在武汉开设大成公司,在宜昌府开设华昌公司均经一律批驳,复因已革知府韩监拟在汉镇开设火柴厂,亦经札道严查禁阻,并照会各国领事一并备案。现在吴得厚等复有勾结日商买地开厂,事情实属违背商律,即札饬汉口关道照会日领事将日商丰昌公司赶紧查明,立予禁阻,以复爕昌公司专利原案,一面札饬夏口厅,如查有吴得厚等勾结日商情事,即严行禁止”。
    ① 《论商标注册不应展期》,《新闻报》1904年9月18日。
    ② 《商标注册开局》《大公报》1904年5月25日;《商标局员纪闻》,《大公报》1904年6月15日。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80页;《商部奏拟订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折》,《大公报》1904年8月14日;《申报》1904年8月18日。《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可见《大公报》1904年8月14—15日。
    ② 《商部电谕上海关道商标事宜办法七条》,《大公报》1904年10月18日:(一)分局应即先行收呈,至9月15起本部即可给发执照。(二)前呈各商标式样说帖应候部审查斟酌核办。(三)挂号费一项,从前所呈各件由道按件补收交部,分局收呈后即由分局按件照收交部。至注册费应一律候部核准知照再改以符定章。(四)呈请挂号注册事项可由呈请人送呈核办。(五)洋标未在本国注册者照华标一律核办可,无须领事署经手,惟已在本国注册者须有本国注册局印照为据。(六)呈请人应各商标式样照章程第四条附呈三纸说帖则但须一纸,分局应如例再收副本一套存查。(七)商标式样无著明之,各类可认者系指商人任绘绘写作为标记,莫可明像者而言。总之,分局责在转递。无论合式与否,但须随时收呈与挂号费一律寄部,听候总局准驳。各领事官及各商有所诘问迳行函询总局可也。
    ③ 《商标注册近闻》,《大公报》1905年5月2日。
    ④ 《商标局有款》,《大公报》1904年6月19日。
    ⑤ 《商部组织商标注册局》,《大公报》1906年5月9日;《商标局开办日期》,《大公报》1906年5月1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商务司290。
    ⑥ 《各省商业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第78页。
    ⑦ 《禀立商标寥寥》,《大公报》1904年10月18日。
    ① 《咨催耀徐等各公司注册》,《申报》1905年5月3日。
    ② 《咨查镇江电灯公司情形》,《申报》1905年5月3日。
    ③ 《商部饬业勤缫丝厂赴部帐册》,《申报》1906年1月8日。
    ④ 《饬催安徽垦务公司注册》,《申报》1905年5月3日。
    ⑤ 《批职商沈寿康等禀撤销鸡鸣山煤矿原案仍遵前批速将探照缴销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商部批示一览表》第49页。
    ⑥ 《各省工艺汇志》,《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第170页。
    ⑦ 《批湖北工业学堂监督程颂万等禀广艺兴公司准予立案俟注册费寄到后再行发给执照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1页。史料反映商部处理类似的企业很多,如职商孙钟伟等集股银一万五千两在汉口开设福华纸烟公司,查该公司此次呈内有无期限及所举查察人姓名住址均未声明,公费银两并印刷股票样张亦未随呈缴入,核与部章不符,碍难照办。应先行准予立案,俟该公司按照注册呈式声叙并将公费股票缴到,饬局注册。(《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2页。);商部顾问官周廷弼呈给商部的注册申请,由于注册公费未有缴齐,因而,商部批示曰:“据呈声叙各款,查核相符,章程亦属周妥。惟五十万股本应缴注册公费银二百二十四圆,该号仅缴二百零四圆……应俟补足公费银两到部再行核办,前缴公费暂存此。”(《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3页。)
    ① 《咨催行号一览表》,《大公报》1906年6月17日。
    ② 《商部咨饬保商》,《大公报》1906年7月26日。
    ③ 《商部分咨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保护注册各公司》,《申报》1905年9月2日。
    ④ 《湘抚电复纪闻》,《大公报》1905年6月14日。
    ⑤ 《和丰火柴厂已愿另立新牌》,《申报》1905年12月27日。
    ⑥ 《奏定商部开办章程》,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① 《商部奏请旨饬下各省将军督抚会同筹划商部所设公司事宜片》,《大公报》1903年10月3日。
    ②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89—290页;《大清法规大全》卷九,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1页。
    ③ 《商部奏拟订公司注册试办章程折》,《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第57—58页。
    ④ 《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第66—70页。如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利源公司的注册清单式样为:一、公司名号:利源公司。二、公司作何贸易:收买布匹棉花皮麻毡毯。三、公司总共股份:总共十股。四、每股银数若干:每股洋银二千元。五、公司设立后布告股东:通讯布告。六、公司总号设立蔚州,分号张家口、三河、孙邑等县。七、公司设立之年月日先期禀明。八、公司营业期限:并无期限。九、公司合同另折善呈。十、创办人(集股人):王郁文大城县人、武嘉膜武邑人、李等云南宫县人、郑静宁翼州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档案号:20—1—106。)
    ①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商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② 《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商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③ 《商部奏定破产律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公牍,第48—49页。
    ①《商部奏定破产律》,《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法律章程,第72—73页。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第13-16页;陈灿编:《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27页;关于破产律的全文,可参见《东方杂志》第3年第7期。
    ②《电准公司立案》,《大公报》1905年1O月24日。
    ③《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8日。
    ④《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6日。商部支持创设公司的此类史料较多,如“浙省职绅刘锦藻禀呈商部,拟筹集巨款前往伦敦设立通商公司,并先遣派金绍棠亲赴欧洲组织一切,商部获禀后予以批准并咨行驻英大臣随时照料。(《大公报》1906年5月24日);“商部唐傅郑部郎以呢绒一项需用最繁,购自外洋漏卮甚巨,特于赴日本时考察千住织绒厂,颇有心得。近经禀请商部准予集股设厂仿织呢绒。当奉批准并允量拨官款藉资提倡”。(《东方杂志》第3年第6期,第133页);“上海商会总理严筱肪纠集同志创设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有限公司,共拟招股二十万两,禀请商部注册,予以年限地段以保利权……(《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164页)等。
    ⑤《商部饬呈绢丝有限公司合同契约》,《申报》1905年11月23日。
    ⑥《江督批设轮步公司须候商部核示》,《申报》1905年5月5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103。
    ②《奏准设立皮毛公司》,《大公报》1905年8月7日。
    ③《饬查通惠有限公司》,《申报》1906年1月18日。
    ④《预防扰累》,《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记事,第59页。
    ⑤《商部批职商宋麟阁等拟设猪棕牛羊皮毛税用公司可以济饷需一节事归地方官办理所请着毋庸议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0页。
    ⑥《咨催耀徐等各公司注册》,《申报》1905年5月3日。
    ⑦ 如“镇江电灯公司自去岁禀准商部立案后,已购买机器、建造厂屋、树立电杆,克日开办。惟各项开办情形迄未报部”。商部行咨江督苏抚查询现办情形,“饬令该公司来部注册,以符定章”。(《申报》1905年5月3日);“日前商部札饬苏州商务局议员陆树藩观察传知无锡业勤缫丝厂即日按律赴部注册,以便保护”。(《申报》1906年1月8日);“商部议员江宁商务局总办刘聚卿观察前禀本部承办安徽贵池垦务公司,业经禀准立案,惟开办日久,尚未照章赴部注册,刻已札饬该议员转饬该垦务公司迅即赴部注册”。(《申报》1905年5月3日);“京师职商任光裕纠集资本在江擦胡同设立和丰织布有限公司,业经禀准商部立案,惟查阅所拟章程尚未妥洽,特饬其遵照更正,再行呈请注册”。(《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第170页);湖北工业学堂监督程颂万等合资在武昌创办广艺兴公司分设造纸、印刷、木工竹工漆工、绒绣等科,力图扩张以开风气.由湖广总督咨送到商部陈列所的各件大半出自该员之手制,且都具匠心。此项禀请注册并开具提议章程各条,条理秩如,深堪嘉尚,商部批示:“自应准予先行立案,仍俟将注册公费并按照本部注册章程所订呈式逐款声叙禀报本部,再行发给注册执照。”(《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1页);“职商孙钟伟等集股银一万五千两在汉口开设福华纸烟公司,查该公司此次呈内有无期限及所举查察人姓名住址均未声明,公费银两并印刷股票样张亦未随呈缴入,核与部章不符,碍难照办.应先行准予立案,俟该公司按照注册呈式声叙并将公费股票缴到,饬局注册”。(《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2页);职商张其准等禀请在安平等县创设振兴皮毛行栈,商部批示:“所称安平东鹿蠡县等县为各色皮张羊毛马鬃云集之所,拟合资本创设振兴行栈,照章纳税一节,禀内并未声明拟筹资本若干,现在已集若干,该处每年贸易约有多少,既称向无行栈亦无税项,则该行栈设立以后所纳之税系照何章,以上所指各节仰即切实声明,仍俟本部行查与该地方情形有无窒碍再行核办”。(《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1页)。
    ①《商部批示》,《商务官报》1906年第6期,公牍,第113页。
    ②《批生员孙乐修禀所请在烟台设立牲畜公司抽收使费著不准行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公牍,第134页。
    ③《商部劄各商会拟具帐薄格式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290。
    ④《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6—9日。
    ①《一九00年后筹办北京善后工艺局的倡议》,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6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4页。
    ③《商部等衙门会同议复夏侍御奏请推广工艺折稿》,《大公报》1904年6月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第66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2页;《准提漕折银为商部工艺局经费》,《申报》1905年5月5日。
    ①《奏请奖励工艺商局》,《大公报》1904年5月19日。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05页。
    ①《提倡工艺》,《商务官报》1906年第4期,记事,第78页。
    ②《通咨各省速立工厂》,《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③《设考工厂》,《大公报》1905年3月15日。
    ④《各省工艺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第100页。
    ⑤《江督周为咨查宁苏皖赣工艺调查表事札江南商务局文》,《大公报》1905年5月2日。
    ⑥《咨请扩充工艺厂》,《大公报》1906年4月13日。
    ①《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6日。
    ②《饬送商品陈列》,《大公报》1905年9月14日。
    ③《商部拟设劝工厂》,《大公报》1904年12月25日。
    ④《纪劝工陈列所》,《大公报》1905年,7月15日。
    ⑤《劝工厂开办改期》,《大公报》1905年8月27日。
    ⑥《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工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⑦《奉省创设陈列所》,《商务官报》1906年第5期,《记事》第101页;《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⑧《山西设立劝工陈列所》,《商务官报》1906年第13期,《记事》第259页。
    ①《川省设立标本陈列所》,《商务官报》1906年第13期,《记事》第259页。
    ②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8页。
    ③ 据《农工商部统计表》工政,第5—7页,1908年:《第二次农工商部统计表》工政,第4—5页,1909年。附经费:光绪33年改建工程费京平足银108643.07两,扩充各科经费京平足银20000两,各科材料费京平足银50000两,经常费京平足银30338.9251两。光绪34年经常费京平足银42000两,售品处经常费京平足银5640两,添置各科经费京平足银6239.2351两;全局额订工师10名,匠目7名,副匠目5名,头等工匠5名,二等工匠31名,三等工匠16名,工徒426名,共计500名;两处售品所光绪34年共售进银34886.384两,除工料外盈余银4652.804两。
    ①《派员调查工艺》,《大公报》1905年3月9日。
    ②《日本绣工业之优劣谈》,《商务官报》1906年第14期,记事,第178页。
    ③ 商部对工艺局厂的支持从经费上就可以看出:仅光绪三十年,商部从部办经费中支出9685两7钱给工艺局购地盖房,支出16000两供工艺局常月开销;光绪三十一年,商部拨出经费17000两给工艺局日常开销;60000两给艺徒学堂用于建筑工程;600两给绣工科用于教习川资;8693两3钱5分2厘4毫6丝给银器科用于置备标本及教习川资,5555两2钱3分给银器科用于常月开销;600两给劝工陈列所用于购买地基等。
    ④《商业首重调查说》,《大公报》1905年3月15日。
    ⑤《商业首重调查说》,《大公报》1905年3月15日。
    ⑥《商业首重调查说》,《大公报》1905年3月15日。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7—78页。
    ②《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东方杂志》第1年第1号。
    ③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6—17页。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23页。
    ⑤《农工商部第四年筹备事宜清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103。
    ⑥《商务官报》1909年第25期,公牍,第7页。
    ⑦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32,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3页。
    ⑧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48,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1页。
    ⑨《大公报》1905年8月1日。
    ①《调查进出口货》,《大公报》1905年5月24日。
    ②《申报》1905年11月24日。
    ③《商部调查江南实业》,《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④《商部调查渔业界限》,《大公报》1906年1月30日。
    ⑤《商部电查浙省渔业》,《大公报》1906年5月13日.
    ⑥《调查上海商务》,《大公报》1906年5月20日。
    ⑦《拟订实业比较表》,《大公报》1906年11月6日。
    ⑧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86,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7—8页。
    ⑨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87,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5页。
    ① 世续等编:《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卷11,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42页。
    ② 世续等编:《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卷38,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23页
    ③《咨查新省商务情形》,《大公报》1906年10月4日。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73页。
    ⑤《大公报》1903年10月24日。
    ⑥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28,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9页。
    ①《商部王参议清穆考察长江商务要折》,《大公报》1904年12月8日: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35,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9页。
    ①《查勘东省实业》,《大公报》1905年12月10日。
    ②《商部调查房山煤矿》,《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③《调查奉省森林》,《大公报》1906年2月24日。
    ④《议拟调查商业》,《大公报》1906年3月4日。
    ⑤《商部派员赴东》,《大公报》1906年5月13日。
    ⑥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20,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2页。
    ⑦《农工商部奏南洋各埠华侨商会渐次成立请派大臣考查奖劝折》,《东方杂志》第4年第12期。
    ⑧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5册,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第3001页。
    ①《张京卿已出京》,《大公报》1904年11月22日。
    ②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76,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1页。
    ③ 世续等编:《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卷49,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8页。
    ④ 世续等编:《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卷57,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9—20页。
    ①《商部饬查火柴公司开办情形》,《申报》1905年5月27日。
    ②《咨调燮昌火柴公司控和丰公司案》,《申报》1905年12月4日。
    ③《和丰火柴厂已愿另立新牌》,《申报》1905年12月27日。
    ①《浙江巡抚、上海商务总会等为职商韩焜请在硖石设立四大官丝行公所,其他为散行,众商请从缓办并请整顿丝业事与农工商部来往咨呈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89。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89。
    ③《浙江巡抚、上海商务总会等为职商韩焜请在硖石设立四大官丝行公所,其他为散行,众商请从缓办并请整顿丝业事与农工商部来往咨呈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89。
    ①《湖绉机户臧维春等为绉庄侵吞弊巨恳恩行咨札饬认真除弊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蔽《农工商部档案》20-1-90。
    ②《湖绉机户臧维春等为绉庄侵吞弊巨恳恩行咨札饬认真除弊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90。
    ①《各省商务汇志》,《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第108页。
    ②《商部调查房山煤矿》,《大公报》1906年1月6日。
    ③《咨查违律制造纸烟》,《申报》1905年5月3日。
    ④《批上海商会总理曾铸等禀振新纱厂据禀候开机出货时照业勤纱厂一体认捐查无不合应即照准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0页。
    ⑤《批上海商会总理曾铸等禀布商许养之被石港厘卡扣船索费一案经南洋大臣查明业已放行应毋庸议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32页。
    ①《商部批示》,《大公报》1906年6月3日。
    ②《咨催行号一览表》,《大公报》1906年6月17日。
    ③《确查私收旗照等费》,《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④《批职商郭廷树禀:所禀多一面之词候札该管地方官秉公讯断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公牍,第134页。
    ⑤《批浙江职商屠福喜禀》,《商务官报》1906年第13期,公牍,第252页。
    ⑥《商部奏整顿商务请旨饬各省清理词讼严禁需索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商务》第88页。
    ①《咨催速结倒骗商案》,《大公报》1906年3月22日。
    ②《商部奏整顿商务请旨饬各省清理词讼严禁需索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89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44—5346页;《商部奏整顿商务请旨通饬各省清理词讼严禁需索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89—90页。
    ④《拟订商讼暂行章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记事,第41页。
    ①《各省商务汇志》,《东方杂志》第3年第8期,第103—104页;《商部为理结讼案、按年报部事札苏商总会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商务官报》1906年第9期,公牍,第168页。
    ②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第204页。
    ③ 鲁传鼎:《清代政府发展商业的措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47期,1984年版第112页。
    ④ 鲁传鼎:《清代政府发展商业的措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47期,1984年版第113页。
    ①《李鸿章全集》第三册,奏稿(1880—1887),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9页.
    ②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6—191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6页。
    ③ 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一,第13—14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④《商务官报》1907年第4期,1907年2月25日。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24页。
    ②《英商求便》,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5页。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037页。
    ④ 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四,第5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
    ⑤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304页。
    ⑥《商部奏请旨通饬保商》,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304页;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9页。
    ①《江督咨赣抚整顿各厘局弊窦文》,《申报》1905年4月19日。《申报》1905年11月17日至19日载有江苏省各个厘金局的设置处所以及各局每年征收的厘金数目,合计竟有160余处。
    ②《茶商禀复商部》,《大公报》1904年11月1日.
    ③《商部咨江督文》,《大公报》1905年1月29日.
    ④《严驳抽收小轮关费》,《大公报》1905年10月4日。
    ①《严禁各卡留难需索》,《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②《查验面粉之公文》,《商务官报》1906年第8期,《记事》第158页。
    ③《查大生纱厂免厘成案》,《大公报》1906年1月7日。
    ④《商部咨文照录》,《大公报》1906年5月20日;《照洋商例完纳烟卷税》,《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102。
    ⑥《严防留难需索》,《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记事,第140页。
    ⑦《商部咨取关卡罚章》,《大公报》1906年6月3日。
    ⑧《咨禁关役需索》,《大公报》1906年1月7日。
    ①《饬禁需索茶商》,《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②《电饬裁撤茶税局》,《大公报》1906年5月10日。
    ③《商部咨各省文》,《大公报》1905年3月22日。
    ④ 汪敬虞:《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99页。
    ⑤《商部纪事》,《大公报》1904年6月14日;《商务官报》1908年第6期。
    ⑥《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8日。
    ⑦《商部纪事》,《大公报》1904年8月20日。
    ⑧《开办铅笔公司》,《大公报》1905年2月20日.
    ①《提倡商务》,《大公报》1906年8月12日。
    ②《大公报》1905年3月15日。
    ③《照洋商例完纳烟卷税》,《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④《禀请减轻运费》,《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记事,第59页。
    ⑤《江督周通饬各关准免华商机器面粉公司税厘札文》,《大公报》1905年4月19日。
    ⑥《商部批职商宋麟阁等拟设猪棕牛羊皮毛税用公司可以济饷需一节事归地方官办理所请着毋庸议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0页。
    ⑦《奏办机器造纸公司招股章程》,《大公报》1904年10月13日。
    ⑧《东方杂志》第3年第6期。
    ⑨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369页。
    ⑩《商部奏招商设立京师火柴公司并拨助官本片》,《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163页:《商部甲辰年纪事》,《大公报》1905年2月28日。
    11《批京师陈列所总理禀》,《商务官报》1906年第22期,公牍,第430页。
    ①《奏办机器造纸公司招股章程》,《大公报》1904年10月13日。
    ②《各省商业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第78页.
    ③《各省工艺汇志》,《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第100页。
    ④《商部咨各省购用萍矿煤焦文》,《商务官报》1906年第18期,公牍,第345页。
    ⑤《大公报》1906年8月4日。
    ⑥《咨查轮船赔款》,《大公报》1906年4月7日。
    ⑦《商部咨催川督声复坚拒洋商包揽煤油公司事》,《申报》1905年9月2日。
    ①《批职商恽毓昌等请麦粉弛禁并免麦厘禀》,《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公牍,第135页。
    ②《面粉不准出洋》,《商务官报》1906年第8期,记事,第158页。
    ③《火柴公司纳税之覆文》,《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记事,第140页。
    ④《丹凤火柴之畅销》,《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
    ⑤《商部奏办实业学堂折稿》,《大公报》1904年4月18日。
    ①《商部奏设实业学堂》,《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第26页。
    ②《高等实业学堂》,《大公报》1905年3月2日。
    ③《实业学堂监督示》,《大公报》1904年10月3日。
    ④《推广实业》,《大公报》1905年12月10日。.
    ⑤《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大公报》1906年2月12日;《申报》1905年4月9日。
    ⑥《振兴商务学堂》,《大公报》1904年6月25日;
    ⑦《咨查学堂提款数目》,《大公报》1906年1月13日。
    ①《路矿设学》,《大公报》1905年5月2日。
    ②《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11期,第265页。
    ③《商部乙巳年纪事简明表》,《大公报》1906年2月6日。
    ④《商务官报》光绪32年第17期;《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工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⑤《振兴工艺》,《大公报》1906年10月25日;《艺徒招生》,《大公报》1906年10月26日。
    ①《商部奏筹办艺徒学堂并酌拟简明章程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17期,公牍,第325页。
    ②《两宫注重实业》,《大公报》1906年12月17日。
    ③《商部奏定艺徒学堂简明章程》,《商务官报》1906年第17期,法律章程,第327页。
    ①《通饬筹兴实业教育》,《大公报》1906年8月28日。
    ①《商部请自筹实业学堂经费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7期,公牍,第133页。
    ②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档案·农工商部经费表 (光绪三十年)》。
    ③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档案·农工商部经费表 (光绪三十一年)》.
    ④《认解水产学校之经费》.《商务官报》1906年第18期,记事,第359页.
    ⑤《商部批户部郎中张履谦等禀:苏经苏纶两厂改归各老股自办已否定妥合同费商有何未洽即声覆以凭核夺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1页。
    ①《商部批江苏候补同知卢洪昶禀:所呈宁波农工小学堂章程折等件业经咨送学部备案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2页.
    ②《商部批江南商务总局司道呈所订陈列馆章程已札本部劝工陈列所采择仿行商业学校章程仍俟学部批示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12页.
    ③《广西续派实业学生》.《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④《广西设立制革厂》,《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⑤《批锡金商会总理周廷弼禀》,《商务官报》1906年第21期,公牍。第407页。
    ⑥ 琚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⑦《东方杂志》第1年第10期,第236页.
    ①《批商人王肇桓禀》,《商务官报》1906年第18期,公牍,第346页.
    ②《监生董文田发明卫生礳请求专利保护及商部批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148.
    ③《留日学生陈文哲编译矿物教科书一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37.
    ④《商部堂批:陈文哲编译教科书一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37。
    ⑤《各省工艺汇志》,《东方杂志》 第3年第6期,第136页。
    ⑥《大公报》1903年2月26日。代表团成员为:钦差:贝子载振、户部侍郎那桐、外务部左参议陈名侃.委员、翻译七员:杨来昭 陶大均 诚璋 章士荃 全森 祝瀛元 程大微.振贝子特奏随带二员:曾广荃 李经楚。
    ⑦《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东方杂志》第3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第78页.
    ①《商部札饬各海关晓谕商民广习方言以资赴奏之益》,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1304页.
    ②《比国赛会志要》,《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96页。
    ①《奏请奖励工艺商局》,《大公报》1904年5月19日.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01页。
    ③《东方杂志》第4年第4期,商务。
    ① 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页。
    ② 陈碧笙:《南洋华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44—5346页:《商部奏整顿商务请旨通饬各省清理词讼严禁需索折》,《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第89—90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27页。
    ⑤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924页。
    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970页。
    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39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1402页。
    ⑧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15页。
    ⑨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15页。
    ①《商部咨各省文》,《大公报》1905年3月22日.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02页.
    ③《商部咨闽浙总督文:为保商事宜由》,《商务官报》1906年第15期。公牍,第289页。
    ④《商部奏参保护回籍华商不力官员折》,《商务官报》1906年第6期,公牍,第111页。
    ①《电查地震遇难情形》,《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记事,第41页。
    ②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0页.
    ③ 转引自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879页。
    ⑤ 林金枝、庄为巩:《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⑥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03页。
    ① 孙中山:《致郑藻如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②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③ 赵泉民:《论晚清重农思潮》,《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39页。
    ⑤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33页;《谨拟厘定臣部职掌暨分司隶事办法缮具清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9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58页;《东方杂志》第5年第5期.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9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58页。
    ③《农工商部奏筹办农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第5年第5期,第75—76页。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51页。
    ① 苏州市档案馆藏:《苏州商会档案》,第73卷,第23页。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5页。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81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5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8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47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3。
    ⑥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台湾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09页。关于清末农务总会和分会设立的数目问题,各种资料显示有些歧异,可参见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5。
    ①《钦差大臣太子少保直隶总督给农工商部的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②《两广总督呈农工商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③《农工商部堂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④《两广总督呈农工商部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⑤《农工商部咨粤督准发防城县农务分会札文图记式样希饬祗领由》,《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⑥《农工商部札准允防城县农务分会总理由》,《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①《农工商部咨两广总督嘉应州设立农务分会所举总理是否公正经费是否认捐饬查见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②《武强农会补送总理履历准予立案并发委札图记式样由》,《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③《农工商部为答复邢台县设立农务分会呈送总理人选恳即批示立案搭委总理等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④《为复事宣统三年元月二十六日按据祥称平山等八州县设立农务分会呈送各分会规则总理董事会员名册恳即批示立案委派总理益颁发图记式样等情》,《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5。
    ⑤《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①《顺德府邢台县农务分会办事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②《广平磁州农务分会办事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③《直隶劝业道上报南乐县城北岳村集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①《东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①《农工商部奏筹办农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第5年第5期,第75—76页。
    ②《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8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49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1。
    ⑤ 世续等编:《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卷12,台湾华文书局影印1970年版.第10页。
    ⑥《收买农桑旧书广告》,《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①《商务官报》宣统元年第20期,第11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5。
    ③《东方杂志》第3年第9期。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5。
    ⑤《广东劝业道呈鹤山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⑥《农工商部奏直隶保定设立农务总会请予立案并饬各省仿办折》,《东方杂志》第4年第12期.
    ⑦ 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⑧ 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二,中华书局1963年,第1359页。
    ⑨ 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二,中华书局1963年,第1340页.
    ⑩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0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②《劝业道高札发各属劝农白话告示》,《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③《广东劝业道呈鹤山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④《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⑤《广东劝业道呈平远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⑥《广东劝业道呈鹤山县农务分会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4。
    ①《顺德府邢台县农务分会办事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②《东鹿县第六乡农务分所规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22.
    ④《全国农务联合会草章》,《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⑤ 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⑥ 转引自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① 高劳:《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
    ②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4页。
    ③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21页。
    ④ 廖一中等编:《袁世凯奏议》(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63页。
    ⑥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62页.
    ⑦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6页。
    ⑧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3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84页。
    ⑨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8—19页。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15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3页。
    ③ 在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所藏的《农工商部档案.农政》卷内,把此八所学堂统计为农工商部直接创办。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2页。
    ⑤《农业中学堂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2。
    ①《农业中学堂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2。
    ①《农务学堂章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2。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5。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4.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4,490-20-195。
    ②《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要批》,第23页。
    ③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6页。
    ④《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⑤ 王达、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⑥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第137页。
    ⑦《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1910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3页。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8,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41页.
    ④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①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②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档案·农政》。
    ③《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17页。
    ④《商务官报》1906年第2期,《公牍》,第17页。
    ⑤《兴办农事试验场》,《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⑥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57,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26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3。
    ⑧《兴办农事试验场》,《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第20页。
    ⑨《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⑩《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农政,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
    ①《农工商部咨各省督抚催解试验场动植物品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5。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案卷》490-20-206;
    ③《札苏松太道各出使大臣寄回物品派员接收寄部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5。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8。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12.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6。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6。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工商部档案》490-20-207。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205。
    ③《东方杂志》第6年第5期。
    ④《广益丛报》第9卷第8期。
    ⑤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农工商部档案·农工商部经费表》。
    ①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86,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
    ②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87.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9,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54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11。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12。
    ②《安庆商务总会于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报给农工商部的棉业调查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11。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2页。
    ④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2,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89页。
    ⑤《东方杂志》 第4年第2期,第46页。
    ⑥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4页。
    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2,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92页。
    ①《内阁等为试种美棉成效及议决实业教育分认学科案事与农工商部的来往文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5。
    ②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第614页。
    ③《商务官报》1908年第2期,公牍,第5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92.
    ⑤ 衣保中:《清末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近代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⑥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1页。
    ⑦ 李允俊:《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2页。
    ①《山东农事试验场试办章程》,《东方杂志》第2年第12期。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0页。
    ③《山东农事试验场试办章程》,《东方杂志》第2年第12期。
    ④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80—881页。
    ⑤《江西农场交换种子》,《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⑥ 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2页。
    ②《广东农场试验成效》,《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③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4页。
    ④《各省农牧总志》,《东方杂志》第3年第10期,第192页。
    ⑤《研究南洋劝业奖进会农业报告》,《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⑥《东方杂志》1909年第4期,第96页。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490-20-15,
    ⑧《山东农事试验场试办章程》,《东方杂志》第2年第12期。
    ①《法国农业之感言》,《湖北农会报》1910年第5期。
    ① [美]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15—217页。
    ②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③《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唐文治:《茹经堂奏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第160页.
    ①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3页。
    ②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6页。
    ②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③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57页。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6、729页。
    ② 林增平:《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与清末立宪派》,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③ 黄逸峰:《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④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
    ⑤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7页。
    ⑥ The Maritime Customs , Decennial reports, 1902—11, Shanghai , published at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3. Vol. 11 , P58.
    ⑦《光绪三十年槟榔屿与中国关涉商务事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84。
    ⑧《中德商务情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288。
    ⑨ 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38页。
    ① 高劳:《实业篇》,《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
    ② 北洋政府时期的1912年3月—1913年12月,中央设有农林、工商二部:1914年1月—1916年4月,合并为农商部。
    ③ 参考刘世龙:《中国工业化与清末的产业行政》,日本株式会社溪水社2002年版,第262页;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附录。
    ①《请用前清商律、公司律为工商部现行条例呈》,《张謇全集》(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②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第222页。
    ③ 参考刘世龙:《中国工业化与清末的产业行政》,日本株式会社溪水社2002年版,第63、172、261页。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②《经商要言》,王忍之等:《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890页
    ③《湖南熊庶常希龄上前湖南巡抚端推广实业学堂办法》,《东方杂志》第2年第9期。
    ④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①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45,奏议45,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18页.
    ②《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习气要旨》,张怡祖:《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③ 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东南文化》1990年第2期。转引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④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⑤《兴商为强国之本说》,《东方杂志》第1年第3期。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32页。
    ② 高劳:《实业篇》,《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64页。
    ② 世续等编:《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44,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版,第13页。
    ③ 刘春荣:《“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冬季号,第166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③《咨江督江海关欠解经费银两饬筹解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②《二品衔调授浙江温处关瓯海关监督为申解事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4。
    ③《江苏巡抚据江海关道刘燕翼呈称宣统三年上半年应解经费遵章改解度支部兑收咨请查照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20-1-53。
    ⑤《商务官报》1906年第1期,《论说》,第1页。
    ⑥《商务官报》1906年第3期,《论说》,第3页。
    ⑦《商务官报》1906年第9期,《记事》,第35页。
    ①《商务官报》1907年第31期,《公牍》,第5页。
    ②《为苏浙路债事忠告外务部》,《论苏杭甬外债问题事机之急迫》,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江浙铁路风潮》,第166、171页。
    ③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当代变革研究:范式转换的意义》,《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5页。
    ⑤《商务官报》1910年第12期,《公牍》,第7页。
    ⑥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44页。
    ⑦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4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13页.
    ①《论中国欲自强宜先消融各种界限》,《东方杂志》第4年第5期。
    ②《商部咨闽浙总督文》,《商务官报》1906年第15期。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15页。
    ④ 吴春桐:《法律习惯化与习惯法律化》,《东方杂志》第32卷第10号。
    ⑤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6册.商务印书馆1909版,第45页。
    ⑥ 高劳:《实业篇》,《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
    ⑦ 李玉:《论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申报》1907年9月10日。
    ② 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转引自李华兴编《粱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0页。
    《商务官报》、《湖北农会报》、《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政治官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农工商部档案、外务部档案、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朝)、《光绪朝硃批奏折》
    国家图书馆清史文献中心藏:《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1907年)、《农工商部第一次统计表》(1908年)、《农工商部第二次统计表》(1908年)、《邮传部的三次统计表》(1909年)、《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宪政编查馆考核直省劝业道官制细则》、《浙江劝业公所第一届成绩报告书》、《日本官制通览》、《厘定直省官制酌改官制官俸意见书》、《宣统元年部库出入款目表》、《商部开办章程》、《农工商部职掌事宜》、《农工商部现行章程》、《农工商部丙午纪事简明表》、《商部甲辰纪事简明表》、《商部乙巳纪事简明表》、《汉员爵秩俸禄考》、《八旗爵秩俸禄考》。
    甘厚慈编:《北洋公牍类纂》,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铅印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马端临:《清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王孝通编:《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1896—1914),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1958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矿务档》,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
    余秉权编:《中国史学论文引得(1902—1962)》,香港亚东学社1963年。
    《皇朝经济文新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9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8辑,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唐文治:《茹经堂奏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光绪会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编》第13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光绪会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钱实甫编:《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版。
    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赵尔巽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9年版。
    故宫博物院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赵靖、易梦虹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铁路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张怡祖辑:<张季子九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合编:《清史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进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编,《自强运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辑,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袁世凯:《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版。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
    徐舸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1980—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郑大华:《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秦国经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
    苑书义:《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允俊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方军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王桐荪等:《唐文治文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
    魏秀梅:《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5)。
    陈灿编:《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
    李恩函:《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8),1978年版。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章开沅、林增平编《辛亥革命史》(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
    肖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段本洛、张圻福编《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
    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3,1991年。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章开沅:《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巴蜀书社1993年版。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岱年:《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晋藩:《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
    张研:《清代经济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相钦、吴太昌:《中国近代商业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玉茹:《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左旭初:《中国近代商标简史》,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周新国:《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 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 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虞和平校:《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Meribeth E. Cameron, 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 1898-1912, New York:Octogan Books, INC. ,1963.
    Immanuel C.Y. Hsu,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Wellington K. K. Chan,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 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7.
    李时岳:《论1905—190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人文杂志》1959年第1期。
    苏云峰:《湖北近代工矿业之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1970年7月。
    李陈顺妍:《晚清的重商主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2年7月。
    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收回矿权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沈祖炜:《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樊百川:《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与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鲁传鼎:《清代政府发展商业的措施》,《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47期,1983年5月。
    王笛:《清末新政与挽回利权》,《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朱英:《清末商会研究述评》,《史学月刊》1984年第2期。
    赵秉忠:《略论清末的官制改革》,《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
    何玉畴:《清朝末年河南人民向英商福公司收回矿权的斗争》,《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张连起:《清末发展实业初探》,《北方论丛》1985年第3期。
    宋宁:《试论中国近代重商思想》,《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闽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刘世龙:《略论收回利权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历史教学》1985年第5期。
    仓桥正直:《清末的振兴实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辑,1985年。
    德尔伯·L·麦基:《1905—1906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的再参察——美国华人的作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7辑。
    吕美颐:《论清末官制改革与国家体制近代化》,《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谢俊美:《清代的政治机构和官制》,《历史教学》1985年第6期。
    郭蕴静:《略论清代商业政策和商业发展》,《史学月刊》1987年第1期。
    王笛:《清末设立商部述论》,《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1期。
    汪岳波:《晚清赴美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史料》,《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
    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5),1987年。
    马敏:《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郑起东:《清末振兴工商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丁进军:《光绪末年徐锐考察外洋商务史料》,《历史档案》1988年第4期。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果鸿孝:《论清末政府在经济上除弊兴利的主要之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周武、张雪蓉:《晚清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社会效应》,《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
    崔志海:《中国近代第一部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
    丁进军:《清末商务史料(上)》,《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丁进军:《清末商务史料(下)》,《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罗大正:《清末奖励实业政策剖析》,《齐鲁学刊》1993年第4期。
    曹立前、郭大松:《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慈鸿飞:《清末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历史教学》1994年第2期。
    张连起:《论清末国策转移的背景和目的》,《北方论丛》1994年第2期。
    李平生:《论晚清蚕丝业改良》,《文史哲》1994年第3期。
    朱英:《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黎仁凯:《论晚清的改革与社会变迁》,《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丁进军:《清末海外华商设立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
    戴鞍钢:《清末新政与华侨对国内的投资》,《安徽史学》1995年第2期。
    李玉:《论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吴福环:《社会变迁中清政府的一个官员群体》,《河北学刊》1995年第5期。
    费维照:《习俗与制度创新》,《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
    丁进军:《清末各省设立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张东刚:《论晚清工商管理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张海林:《论本世纪初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
    朱英:《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中央政府的对策》,《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期。
    王燕梅:《中国农业近代化探讨》,《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朱荫贵:《论晚清中国新式工商企业对清朝政府的报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刘文实:《清末民初的企业管理思想(1860—1913)》,《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4期,1997年5月。
    陈勇勤:《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与实践》,《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陈向阳:《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李群:《清代畜牧管理机构考》,《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刘增合:《论清末工商产业行政整合的初始努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朱英:《清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牟东篱:《论清末的官制改革》,《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刘伟:《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陈安丽:《清末新政时期的实业政策与措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雷颐:《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贾孔会:《试论清末的经济立法》,《福建论坛》1999年第6期。
    杨丽英:《关于晚清近代工业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99年第9期。
    张东刚:《商会与近代中国的制度安排与变迁》,《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孙凤山、张增国:《略论清末商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天水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成晓军:《近20年来晚清官制改革研究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周彦:《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学习与探讨》2000年第1期。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赵泉民:《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
    赵朝峰:《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
    夏如冰:《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化农业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叶扬兵:《论新政时期清政府振兴实业的政策》,《学海》2002年第4期。
    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古今农业》2003年第2期。
    夏奇:《清末新政时期的职业教育》,《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刘伟:《晚清新政时期中央与各省关系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赵朝峰、宋艳丽:《清末新政时期的“重农”思潮评述》,《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
    朱锴:《晚清中央机构改革研究评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振兴实业局限浅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韩金玲:《简论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于建胜:《伍廷芳与清末新政法律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柳捷:《1906—1911年清末吏治透视》,《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闽宗殿:《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
    余子侠:《唐文治与清末商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永进:《清末新政与社会转型》,《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赵学聪:《清末政治制度的转型》,《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