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在社区中对罪犯执行刑罚的制裁措施,通过对社区矫正人口的更新帮助和监督控制,以期实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的愿望。社区矫正人口实质是在社区服刑的罪犯。受法律剥权、惩罚心理和重刑思想的叠加压力,他们虽然也生活在社区,却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与此同时,其在工作机会、劳动保护、社会救助与医疗保障等方面缺失社会支持的客观状态,也使该群体呈现出典型的弱质人口特征。因“木桶效应”可能在这一内含社会破坏力的特殊人口群体中率先催生出社会风险并进而危及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不容忽视。
     在行刑社会化理念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刑罚体系引入社区矫正制度的日益强化和深入,社区矫正人口群体的绝对数量将呈现出继续增加的态势。而基于二元制人口结构、人口总量及占比份额,农村籍犯罪人因适用非监禁刑被纳入社区矫正而形成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实际上是我国社区矫正人口总量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并且,社区矫正人口的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性也以农村社区矫正人口为甚。不应回避的是,农村社区矫正人口虽然仍是受到国家强制约束的对象,但基于实现社会普遍公正的人类共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亦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维护和支持。
     由于我国刑罚执行状况不易被调查的客观现实以及社区矫正人口的自卑、躲避心理,社区矫正人口在现实中相对难以接触,相关数据也难以准确获取和统计。因此,无论是法学界还是社会学界,既往关于社区矫正人口研究的文章不多,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社区矫正人口开展的研究更是甚少,而全面、系统地对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进行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法制、文明程度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不相称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是以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差序格局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LQY区和PJ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的社会支持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的一次对我国西部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现状、影响因素及后果的实证研究。
     通过着力于对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络形态、感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以实地深入农村社区矫正机构和矫正人口群体内部采集到的大量真实的一线数据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网络测量工具和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学计量技术,从以农村社区矫正对象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角度上,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了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客观状况,并在现有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和后果,揭示了我国西部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目前的生存实况。
     本研究从社会支持视角深入认识到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后续研究切入点,也将对进一步完善该人口群体的处遇政策,从人权保护的高度上创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制度产生参考价值。
     本研究共7章,包括四个部分。即,理论(第一、二章)、调查(第三章)、实证(第四、五、六章)、总结(第七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列明开展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界定本次研究所涉的各项基本概念,并综合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本次研究的思路、分析框架和内容;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理论框架。分别从社会交换、社会资源、差序格局和行刑社会化等社会学和法学理论上阐释开展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研究过程中起到的工具作用。同时,基于质性调查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社会支持状况、影响因素、后果等三个不同的方面构建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设计。分别介绍本次研究就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状况实施实证研究的调查设计、方案设计的具体思路。
     第四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现状实证分析。从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的规模、构成和网络成员特征等几个不同侧面展开对现实社会支持的研究,并结合该人口群体感知社会支持的现状形成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在参考既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时实地所作问卷调查采集到的大量一手数据,按照自行构建的分析框架,运用统计学分析技术,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等两个方面开展并形成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六章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后果实证研究。侧重于从社会支持后果的研究设计、社区矫正人口的心理状况评估以及影响社区矫正人口心理状况的因素分析等方面,对成都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后果展开实证研究并形成相应结论。
     第七章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在综合全文各章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整个研究的路径、方法以及各分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同时,分析解构研究结论的成因,并就所获的研究启示提出相应建议。
Community correction, as a kind of penalty enforcement approach for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coul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crime reduction, social harmony and public security by means of supervising and updating help to the offenders in the community.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re the offenders who serves a sentence in community. Under the pressures of being deprived of rights by law, punishment psychology and heavy sentence thought, although they live in the community, they have obvious heterogeneity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job opportunity, labor protection, social assistance, medical insurance and other social supports, the group show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ulnerable people. Because of the concept of the cask effect, the special groups may have the hidden danger to threaten the social stability,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when our country's penalty system is deeply introduced into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the correction targets will continues to increase. But based on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population gross and the proportion, the rural offenders are suitable for the non-custodial penalty, so they have been involved into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total correction targets. Moreove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have more problems of economic poverty, low levels of life quality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ical enduring capacity. Although they are constrained by law, based on the universal and just human consensus, their basic right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Because the penal execution in our country is not easy to be investigat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inferiority of correction targets,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Therefore, there are a few previous studies on correction targets in the field of law or sociology. The researches which us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correction targets are much less. There are few papers which study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is disproportio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nomy, legal system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resources theory, and preface-structure theory. Taking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LQY district and PJ County in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o do an empirical study to investigate social support status quo,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correction targets in the western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Based on in-depth data design which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network form, and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network measurement tools and statistic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nsequence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reveals the present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
     The study goes deep into the problems of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provid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follow-up research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improve policy and establis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This study contains seven chapters, including four parts:first two chapters introduce the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makes example analysis, the last chapter makes summary.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rt list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is study and makes general survey of related refer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ontributed to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ideas,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points to the innovation and inadequacy.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theory frame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t st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ts function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exchange, social resources, preface-structure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penal execution.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qualitative data, it constructs the frame of theory analysis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from the social support statu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ideas of survey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design.
     The fourth chapter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the realistic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 paper mak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from the scale, 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embers.
     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ocial support in reference to both theoretical basis, first-hand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framework self-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study develops and forms conclusions of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from two aspects of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The sixth chapter places extra emphasis on empirical study's consequences of social support for the correction targets of rural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Chengdu, assess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correction targets,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makes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The seventh part makes conclusion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full comprehension of each chapter,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ath, method and conclusion, generalize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econstructs the causes of the study conclus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引文
3 源自司法部网站。http://www.moj.gov.cn/sqjzbgs/content/2013-02/27/content_4226851.htm?node=30092《我国社区矫正每月净增长上万人》
    该数据来源于成都市司法局。
    张福森:《完善刑罚执行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83581/83585/5735734.html2007-5-4
    李均仁:《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3。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理哲学与法理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86。
    8 朱力、肖苹、翟进:《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6。
    9 R.E.帕克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110。
    10 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88。
    11 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56。
    12 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86。
    13 民政部2000年《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14 中途之家是19世纪美国的一项具有社区矫正意义的社会处遇。中途之家主要是运用社区资源,以协助少年犯、女犯、即将出狱、初出狱的犯人适用社会为目标的矫正方法。
    15 假释是对监狱或者看所所服刑的犯人有条件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16 缓刑是司法运行中促使犯人以积极态度改造自己尽早回归社会、适用社会的一种社会处退。
    8 徐莉:《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19 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4)。
    20 参见郑杭生:《转型中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6。
    21 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生活科学学报》,2006(6)。
    22 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生活科学学报》,2006(6)。
    23 郑杭生:《转型中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
    24 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江苏社会科学》,1995(6)。
    25 张风、李宗华:《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综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6 参见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5。
    27 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天府新论》,2004(6)。
    28 林顺利、孟亚男:《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评述》,《甘肃社会科学》,2010(1)。
    29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30 第一个层面是按社会支持主体分为配偶支持、代际支持、亲属支持、同辈人支持、邻里之间支持、单位支持和付费支持七种形式.第二个层面按社会支持的具体形式分为经济支持、实际的支持、工具性的支持、情绪支持或情感支持、建议和指导以及一些生活中具体化的支持形式
    31 Coyne J C, Downey G,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 [J]. Ann Rev Psychology,1991:401-426。
    32 李棉红等:《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初步调查》,《社会心理学研究》,1997(1)。
    33 汪向东等:《深圳移民者心理健康水平及有关因素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
    34 例如韦尔曼等人进行的第二次东约克调查和史怀特对南加尼福尼亚的调查。
    35 Crohan, S. & Antonucci,1989, Friends as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in old age, in Adams, R. (eds), Older Adult Friend ship, New bury park, CA:Sage.
    36 徐勤:《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人口研究》,1995(5)。
    37 高林芝:《论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理论学刊》,2003(4)。
    38 蒲新微:《当代社会老年人赡养支持网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2)。
    39 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2005(29)。
    40 郑宏志、陈功香:《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5.(5)。
    41 刘静林:《湖南省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5)。
    42 韦璞:《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初探》,《人口与发展》,2010(2)。
    43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何种人提供何种支持》,《海河大学学报》,2006(3)。
    44 Wong D FK. Diffculties and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 of mature college students in Hong Kong: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servic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gce&Counseling,97,8,25(3):377
    45 Lin N,Walter AD. 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1986.
    46 Torres JS, Solberg VS. Role of Self-Efficacy, stres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in Lation college student persistence and health.Journal of Bocationgal Behavior,2000.
    47 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2)。
    48 赵景欣、申继亮、刘霞:《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心理科学》.2008(4)。
    49 淘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50 Jiang. Shanhe&L. Thomas Winfree, Jr. social, Gender, and immate Adjustment to Prison Life:Insights from A Nation Sample, [J]The Prison Journal,2006 (86)
    Robbers, Monica L, P. Revisi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 on Strain:A General Test[J]Sociological Inquiry,2004 (74)
    52 梅轶等:《暴力违法青少年生活事件即社会支持水平》,《精神医学杂志》,2010(5)。
    53 陈钟林、杨娜:《从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看社区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南开社会学评论》,2002(2)。
    54 谭春生:《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55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侯伟、李永鑫等:《法官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4)。
    57 贺寨平、曹丽莉、张凯著:《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9。
    58 汤道刚:《社区矫正制度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56-159。
    59 王华婷:《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治初探》,《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4)。
    60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77-178。
    蒋莉莉:《关于加强境外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9)。
    62 崔会如:《社区矫正实现研究》,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12-218。
    63 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141。
    64 骆群:《弱势的镜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排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60-86。
    65 姬莉平:《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关系市场网络分析——以上海市某三个街道为例》,《晋阳学刊》,2007(4)。
    66 夏宗素:《犯罪矫正与康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7
    67 湘君:《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及立法贯彻》,《广州大学学报》,2006(5)。
    68 魏然:《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5)。
    69 刘素珍、朱久伟、樊琪、杨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6(29)。
    70 Ruth E. Masters杨波等译:《犯罪心理咨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11。
    71 湘君:《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及立法贯彻》,《广州大学学报》,2006(5)。
    72 李罗海、普照:《对保障和维护监外罪犯养老保险合法权益的思考》,《犯罪研究》,2005(4)
    73 骆群:《弱势的镜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排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28-143。
    74 董明伟:《社区矫正对象的增权及其策略选择》,《中国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7)。
    75 靳利飞:《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重构——以上海Z社区服务社为例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6 金碧华:《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7 李晓娥:《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市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78 李光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上海的实地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2(9)。
    库拉圈(KulaRing)是马林诺斯基在对新几内亚东面跨岛圈土著民的研究中对当地人际关系密切的交换关系圈所作的命名。
    80 陆绯云:《苏南农村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体系》,上海三联书店.2011:3。
    8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
    82 中心势力可以理解为“己”的地位。
    83 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出版社,1999:22。
    84 参加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94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7
    95 骆群著《弱势的镜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排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6。
    参见李沛良:《社会结构与精神健康》.“21世纪与由国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 刘邦惠等:《对220名男性罪犯人格障碍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4)
    100 樊琪等:《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6(29)。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事》,1987:1卷(4)。
    胡美娟等:《当代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2011(6)
    李艳、李树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7。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黄光国著:《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
    3.许俍光著:《宗族、种姓、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年
    4.张怀承著:《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5.郑杭生著:《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6.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7.朱力、肖苹、翟进主编:《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翟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孙文恺著:《社会学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11.银平均著:《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12.陆绯云著:《苏南农村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体系—历史与现状》,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13.姚远著:《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市老龄问题应对方式的再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14.钱再见著:《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年
    16.张彦、吴淑风编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7.刘军著:《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8.刁鹏飞著:《中产阶级的社会支持网—北京和香港的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9.梅运彬著:《老年残疾人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李艳、李树茁著:《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1.贺寨平、曹丽莉、张凯著:《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22.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
    23.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24.刘强著:《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刘强著:《美国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制度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丁寰翔、余建明、陈立峰等著:《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
    27.骆群著:《弱势的镜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排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28.汤道刚著:《社区矫正制度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29.但未丽著:《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高莹主编:《矫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1.莫瑞丽著:《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中的社会排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32.司法部基础工作指导司编:《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资料汇编》(一)、(二)、
    33.鲁加仑主编:《中国罪犯人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34.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35.周国强著:《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36.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
    37.翟中东主编:《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2005年。
    38.冯卫国著:《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季卫东著:《正义思考的轨迹》,法律出版社,2007年。
    40.何显兵著:《社区刑罚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
    41.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
    42.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
    43.狄小华著:《犯罪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2004年。
    44.夏宗素著:《罪犯矫正与康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李均仁著:《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
    46.周沛著:《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2.0·W·法利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劳伦斯·纽曼著,邓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约翰·斯科特著,刘军译:《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凯西·卡麦兹著,边国英译:《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
    6.R·E·帕克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
    7.斯丹纳·苛费尔、斯文·布林克曼著,范丽恒译:《质性研究访谈》,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8.彼得·布劳著,王春光、谢圣赞译:《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9.大卫·E·杜菲著,吴宗宪等译:《美国社区矫正政策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D·斯坦利·艾兹恩、杜格·A·蒂默著,谢正权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
    11.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12.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3.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等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99年。
    14.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孙晓雳等译:《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弗里德曼著,李琼英、林欣译:《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 Ruth E·Masters著,杨波等译:《犯罪心理咨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17.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陈向明著:《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2倪赤丹著:《社会支持的研究范式与模型构建》,《岭南学刊》,2012(5)。
    3梁君林著:《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保障再认识》,《苏州大学学报》2013(1)。
    4陈成文、潘泽泉著:《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5陈成文、喻名峰著:《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6沙俐著:《社会支持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例》,《赤峰学院学报(社会教育版)》,2011(5)。
    7梅轶、邵阳、乔屹、谢斌、黄乐萍著:《暴力违法青少年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水平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12(5)。
    8姜涌、王艳丽、张秀君著:社会支持、心理控制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上半月刊。
    9管向梅、高健著:《社会支持视阈下的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0李晓娥著:《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市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1杨奎臣、任颖栀著:《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理念、主体与功能》,2010(21)。
    12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著:《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3李强著:《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
    14崔丽娟、李虹著:《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20)。
    15韦璞著:《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初探》,《人口与发展》,2010(2)。
    16徐勤著:《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人口研究》,1995(5)。
    17岳春艳、王丹、李林英著:《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2006(5)。
    18管向梅著:《青少年犯罪原因剖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0)下半月。
    19周湘斌、常英著:《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0任娟娟、周晓霞著:《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2(3)。
    21蒋涛著:《社会支持网理论综述》,《经济师》,2012(1)。
    22赵景欣、申继亮、刘霞著:《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心理科学》2008(4)。
    23刘慧君、李树茁著:《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心理福利与社会支持》,《公共管理学报》,2012(4)
    24陈成文、刘剑玲著:《当前弱势青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探究》,《青年探索》,2006(2)。
    25蔡禾等著:《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7(6)。
    26张友琴著:《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以厦门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4)。
    27贺寨平著:《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中国社会科学》,2002(3)。
    28肖水源著:《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29陈立新、姚远著:《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2005(29)。
    30罗艳红、蔡太生、张玉宇著:《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女性罪犯抑郁的关系》,《中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
    31谭春生著:《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2张旭、胡泽卿、杨曦、章皎洁、王飞雁、李焱著:《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卷(5)
    33邱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改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4)。
    34吴小桃、刘旭峰著:《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3)。
    35张其仔著:《社会网与基层社会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3)。
    36冯景著:《国内社会支持的自我中心网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08 (8)。
    37贺寨平著:《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1)。
    38全宏艳著:《社会支持研究综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9阮丹青、周路、布劳、魏昂德著:《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析》,《中国社会科学》,1990(2)。
    40张文宏、阮丹青著:《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3)。
    41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著:《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社会学研究》1999(2)。
    42李光勇著:《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2(9)。
    43马广海著:《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4林顺利、孟亚男著:《国内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评述》,《甘肃社会科学》,2010(1)。
    45丁明亮著:《农村社区矫正的困境与出路》,《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5)。
    46蒋莉莉:《关于加强境外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9)下半月刊。
    47王华婷著:《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治初探》,《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4)
    48湘君著:《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及其立法贯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9靳利飞著:《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重构—以上海Z社区服务社为例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0金碧华著:《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化教育》,《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1卢方著:《论我国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法律保障》,《皖西学院学报》,2013(6)。
    52何君著:《我国罪犯再社会化问题研究》,《研究生法学》,2006(4)。
    53高芸著:《社区矫正价值论》,《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4)。
    54连春亮著:《论社区矫正的内涵》,《中国监狱学刊》,2004(3)。
    55王顺安著:《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政法论坛》,2004(2)。
    56陈剑著:《试论假释制度的完善》,《公安研究》,1999(4)。
    57余冬梅著:《犯罪的“弱势群体”问题研究》,载《中国监狱学刊》,2004(4)。
    58周国强著:《社区矫正的人道价值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59吴宗宪著:《论社区矫正中服刑人员处遇的协调与参与机构》,《法律适用》,2005(10)。
    60吴敦著:《社区矫正刑:法院的司法定位及法律构建》,《法律适用》2005(10)
    61曾赟著:《论中国农村社区矫正之模式与途径》,《浙江社会科学》2006(3)。
    62冯卫国等著:《社区矫正的中国实践:实践、问题与对策》,《中国监狱学刊》。2006(2)。
    63王明著:《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思考》,《人民司法》,2004(3)。
    64刘东根著:《公安机关与社区矫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5陈琥等著:《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中国监狱学刊》,2004(4)。
    66王利荣著《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法丛》2004(2)
    67孔一著:《中国农村社区矫正的困惑—以枫桥为例》,《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68杨家庆、肖君拥著:《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权诠释》,《人民检察》2006(3)上半月刊。
    69丁钢著:《社区文化:社区矫正的门槛与酵母》,《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0陈钟林、杨娜著:《从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看社区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南开社会学评论》,2002(2)
    71张昱、费梅苹著:《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广东社会科学》,2005(2)。
    72朱久伟著:《社区矫正重犯预防的理论与实践—以发挥社区有事构建罪犯回归支持系统为视角》,《犯罪研究》,2009(4)。
    73赵娴著:《社区矫正的中国式沿革》,《法制与社会》,2009(3)。
    74周湘斌著:《社会工作充权视角下的释犯社区矫正政策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1、 Belinda Rogers Mccarthy and Bernard J Mccarthy.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Second edition.
    2、Evans,Donald G.(1996).Defining community corrections.Corrections To day,58(6):p124-125.
    3、Crohan,S. & Antonucci,1989,Friends as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in old age,in Adams,R.(eds),Older Adult Friend ship.New bury park,CA:Sage.
    4、Wong D FK.Diffculties and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 of mature college students in Hong Kong: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services.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gce&Counseling,97,8,25(3):377
    5、Lin N,Walter AD.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1986.
    6、Torres JS.Solberg VS.Role of Self-Efficacy,stress,social integration.and family support in Lation college student persistence and health.Journal of Bocationgal Behavior,2000.
    7、Jiang.Shanhe&L.Thomas Winfree,Jr.social,Gender,and immate Adjustment to Prison Life:Insights from A Nation Sample,[J]The Prison Journal,2006(86)
    8、Robbers,Monica L.P.Revisi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 on Strain:A General Test[J] Sociological Inquiry,2004(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