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基德悲剧电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基德是二十世纪末韩国出现的一个异类电影作者,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瞩目的电影大师。金基德的悲剧电影为当前精神层面思考缺失的韩国电影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他的电影之路是伴随着争议的。
     本文旨在通过金基德悲剧电影的具体分析,试图揭示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金基德,尤其是他的悲剧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他的悲剧电影中,不仅对人性有深刻的刻画,也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表明作者“借影言志”:深刻的社会时代剧变中,人类无力的挣扎和艰难的精神现实。金基德的悲剧证明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在一些“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中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审美共通性。金基德在电影中充满东方色彩的细节渲染,再加上与西方相似的叙事结构设置,于是影片在东西方的观众群里就如同“熟悉的陌生人”,获得了来自不同角落的审美认同。
     最后,金基德的创作经历也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且是全世界正在面临的问题: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金基德的悲剧作品表明了其自身不仅得益于这个问题同时也在这个问题中左右摇摆,向“主流”靠近的金基德表明了一个信号:金基德要么和自身的文化传统对抗下去,臣服于另一个文明:要么,背上一个民族电影的标签,成为后殖民语境中的一个民族主义者。
Ki-duk Kim is a heretical Korean film author in the late of 20th century. He became an outstanding film master in a very short time. The tragedy film of Ki-duk Kim supplied the Korean film field that is short of mental world thought with fresh blood for the present, while his art life is companied with controversy.
     The thesis is aimed to reveal the real film author Ki-duk Kim, especially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his fil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his films in details. In his tragedy films, not only he deeply portrayed the humanity ,but he shows that the human weak struggle and difficult mental world in the violent society changes through his unique film language .His tragedy shows that the art from west and east could reach aesthetic judgment generality on some scale in the "typical and repeatedly" images. His film is filled with oriental flavor in details, as well as the narrate structure that is similar to western install. So Ki-duk Kim got aesthetic identity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audience.
     At last, the art life of Ki-duk Kim shows a deep problem that the whole world is confronted with: the Cultural-Merg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His tragedy films are proved to be that he not only has gotten benefits from the problem but has been fallen under its influence. The approach to so called "main sream" shows us: Ki-duk Kim will struggle with the culture tradition from his motherland and submit himself to the other civilization, or he will be a nationalism hero sticked by a national "label" in the post-colonial culture context.
引文
1数据来源:《银幕配额制度下的韩国电影》http://www.clzg.cn/wenhua/2006-08/30/content_183107.htm 2006年8月30日
    2[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第6页。
    3转引自搜狐博客 美人如刀 http:vcine.blog.sohu.com/38795458.html
    4此处评论转引自 http://www.x5dj.com/Blog/00555460/00197441.shtml
    5来源于《我关注的是欧洲-低预算导演金基德》搜狐2003年11月18日http://yule.sohu.com/2003/11/18/08/article215740852.shtml转引自《新京报》
    6参见《西方哲学史》48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初版
    7参见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05页
    8参见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32页
    9引自《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171.转引自[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诗学》
    10出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5/24/content_2994873.htm 转引自[韩国]郑圣一编著《金基德:野生,或者赎罪羊》
    11[法国]保罗·奥巴迪亚 著 杨伟波 顾晓燕 译《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页
    12该段采访转引自http://bbs.mov6.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446192007年6月25日
    13参见侯军著《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9页
    14此处评论转引自 http://www.x5dj.com/Blog/00555460/00197441.shtml
    15转引自Constance Penly所编《Feminism and Film Theory》New York,Routledge,1988
    16参见[法国]保罗-奥巴迪亚 著,《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杨伟波 顾晓燕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48页
    17此处金基德接受媒体采访,转引自《力与美的紧绷之<弓>》http://msn.mtime.com/group/movteach/discussion/183376/
    18参见《西方哲学史》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初版
    19参见侯军著《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 第13页
    20参见《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124页
    21参见侯军著《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 第157页
    22参见侯军著《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 第478页
    23参见[法国]保罗-奥巴迪亚 著,《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杨伟波 顾晓燕 译,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6年,2页
    24参见金文学 著《东亚三国志》中信出版社 中国北京2006年34页-35页
    25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作者周有光。日期:2007-11-19 发布时间:2007-11-19转引自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8915
    26参见《大众日报》,作者齐涛,2004年11月9日
    2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乐黛云 2006年5月27日
    [1]Constance Penly,Feminism and Film Theory,New York,Routledge,1988
    [2]Nichols,Bill,ed.Movies and Method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3]Andrew,J,Dudley.The Major Film Theor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Henderson,Brian.A Critique of Film Theory,New York:Dutton,1980
    [5]Monaco,James.How to read a Fi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挪威]G·希尔贝克 N·伊耶 著,童世俊 郁振华 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月
    [2]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3][法国]保罗-奥巴迪亚著,《佩德罗一阿尔莫多瓦》杨伟波 顾晓燕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玛 朱丹 著,《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张狂 著,《韩国情爱电影》,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年
    [6]贾磊磊 著,《影像的传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狄荣军 编,《影像-1979-2005最有价值影评》,兰州,敦煌艺术出版社,2006年
    [8]张会军 陈浥 王鸿海 主编《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9]张秋 著,《不准掉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10]《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 2002年
    [11]陈犀禾 吴小丽 编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侯克明 杜庆春 主编,《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3][英]帕特里克·富尔赖 著,李二仕 翻译,《电影理论新发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4]刘立滨 主编,饶晖 作者,《电影作者》,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15]李道 新著,《影视批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郑洞天 谢小晶 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大师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7][韩]李御宁 著,张乃丽 翻译,金文学 审校,《韩国人的心-这就是韩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王志敏 著,《现代电影美学基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19]金文学 著,《东亚三国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20][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
    [21]《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
    [22]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周有光。日期:2007-11-19 发布时间:2007-11-19
    [2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8915
    [24]《大众日报》,作者齐涛,2004年11月9日
    [25]《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乐黛云 2006年5月27日
    [26]《电影故事》,2006年第10期
    [27]《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