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镞。青铜镞是青铜时代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中国北方先秦时期的青铜镞从分类、分期、演变特征、区域分布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各不同时期考古出土的青铜镞为研究对象,对青铜镞的形制做类型学的分析,并进行了分期研究,通过对青铜镞分布区域的研究,解析不同区域青铜镞的文化因素构成,最后将研究结果汇总,建立起青铜镞的编年序列,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青铜镞在形制上的演进与其在军事上的意义,考证了青铜镞不同的形制所具备的不同功能,并对先秦时期箭在军队使用弓箭的兵种与非实战用的礼射与弋射用箭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This paper aims at bronze arrows before Qin Dynasty discovered in Northern China.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has several contents as follows: outlines the geological and chronological range; reviews brief research history of bronze arrows; makes the intention clear and what means would be taken, defines standard that would be used in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makes textual research on subjects and collects all previous appellations for arrows, then raises appellation standard this paper would take.
     Chapter One: researches on bonze arrows in Xia-Shang Dynasty. In this part, on the basis of unearthed bronze arrows in Xia-Shang Dynasty, the author firstly makes typological analysis on bronze arrows patterns, divides them into two sorts, each had analysis on types separately. The author divides bronze arrows in Shang-Zhou Dynasty into four periods and six stages. Based on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sort, type or sub-type on space distribution, the area could be classified as Central Area and Northern Area, in each area, according to inner differences, has several sub-area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cultural factors and tries to find out rules how bronze arrows evolves in Xia-Shang Dynasty.
     Chapter Two: researches on bronze arrows in Western Zhou.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continues to use the analysis standard for Xia-Shang Dynasty. And firstly, concerned of typo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divides bronze arrows in Western Zhou into three stages. Distribution area could be distinguished as Central Plain and Northern area, in each area, according to inner differences, has several sub-areas.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cultural factors reflected by bronze arrows. Meanwhile, researches on bronze arrows evolvement and its rules.
     Chapter Three: researches on bronze arrows in Eastern Zhou. Arrows in this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reas: central area, including Qi-Lu, Yan and Qin counties area; northern area, including western,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sub-areas. In the central area, standard by Three-Jin and Two-Zhou area, arrows in this region are typologically analyzed and ordered by stages, and are made comparison with areas outer central area.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s involving and distributing characters. Through the difference on patterns, we can
引文
[1]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2 本,44~59页,1950 年。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19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
    [3] 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 年第 1 期,39~58 页。
    [4]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 年。
    [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 5 期,文物出版社,1981 年 12 月,1~83 页。
    [6]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 1 集,27~81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年 11 月。
    [7] 列宁:《在全俄哥萨克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0 年 3 月 1 日),《列宁全集》三十卷,360 页。
    [8]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624~667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
    [9] 肖永明:《乐都县柳湾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2 年。
    [10]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 年 3 期,239~277页。
    [1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86~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年。
    [12] 原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后收入《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524~529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3] 原载于《中国考古学报》第 4 期,1949 年。后收入《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624~667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4]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
    [15] 郭宝钧:《殷周的青铜武器》,《考古》1961 年第 2 期,111~118 页。
    [16]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2 本,44~59页,1950 年。
    [17]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275~277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8]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190~206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19] 杨泓:《商代的兵器与战车》,《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358~365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20] 林巳奈夫:《中国殷周时代の武器》,321~374 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 年。
    [21] 刘一曼:《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考古》2002 年 3 期,63~75 页。
    [22] 郭鹏:《殷墟青铜兵器研究》,《考古学集刊(15)》,129~173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23] 陈志达:《殷墟武器概述》,《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年。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 308~310 页,科学出版社,1994 年。
    [24] 巨万仓:《周原岐山出土的青铜兵器》,《文博》1988 年 5 期,6~9 页。
    [25] 罗西章:《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 年 1 期,92~100 转 18 页。
    [26] 唐晓燕:《河北商代青铜兵器初探》,《文物春秋》2003 年 5 期,15~19 转 74 页。
    [27] 齐心:《北京出土西周兵器研究》,《北京文博》1998 年 4 期,5~22 页。
    [28] 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81~84 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9]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53~61 页,文物出版社,1986 年。
    [30] 陈春慧:《矰矢、恒矢、绕缴轴—兼与何驽先生商榷》,《文博》1998 年 6 期,50~53 转 65页。《恒矢考—平首镞定名》,《考古与文物》2000 年增刊。
    [31] 宋兆麟:《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文物》1981 年 6 期,75~77 页。
    [32] 何驽:《缴线轴与矰矢》,《考古与文物》1996 年第 1 期,46~48 页。
    [33] 丛文俊:《弋射考》,《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220~232页,知识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
    [34] 李学勤:《镇江文物精华笔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 9 期。
    [35]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275~277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6] 郭鹏:《殷墟青铜兵器研究》,《考古学集刊(15)》,129~173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37]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 I 区“梅苑”地点发掘一期简报》,第 4~65 页,《文物》2004 年第 4 期。
    [38] 林巳奈夫:《中国殷周时代の武器》, 322 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 年。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2 本, 45 页,1950 年。
    [39]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2 本,44~59页,1950 年。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275~277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40]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624~667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
    [41]《考工记》:五分其长而羽其一。《释名》:其旁曰羽。
    [42]《释名》:其末曰括,括会也,与弦会也。《天工开物》:衔口: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
    [4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4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45] 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第八册,65~107 页,1954 年。
    [4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47]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48]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6 年。
    [49] 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考古学报》1960 年第 1 期,1~5 页。
    [5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51]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 1985—1986 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年。
    [5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5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5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5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 II 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 年 11 期,963~977 页。
    [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 年~1999 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5 集,296~358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57] 同上注。
    [58]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59]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6 年。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年。
    [61]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以下老牛坡标本同,注略。
    [6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63]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 年 7 期,1~15 页。
    [64] 石璋如、高去寻:《侯家庄第七本·150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4 年。
    [65]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 年。
    [6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67]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68]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69]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 年第 3 期,14~23页。
    [7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 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段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 年第 4 期 471~498 页。
    [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 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 年第 2 期,125~142 页。
    [72] 石璋如、高去寻:《侯家庄第七本·150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4 年。
    [73] 石璋如、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8 年。
    [7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梅园庄东南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98 年第10 期,48~65 页。
    [7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7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 年第 2 期,126~132 页。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文物出版社,2005 年。
    [8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 6 期,488~405 页。
    [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8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 年~1999 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5 集,296~358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8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8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86] 同上。
    [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年。
    [8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8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9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9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92] 同上。
    [93] 同上。
    [94]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年。
    [95] 石璋如、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2 年。
    [9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9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9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9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 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 4 期,332~335 页。
    [10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10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10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 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 1 期,27~146 页。
    [10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 年 1 期,3~28 页。
    [104]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 1987 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2000年。
    [10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6]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0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3 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10 期,872~879 页。
    [108] 石璋如、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6 年。
    [109]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研究所:《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 年。
    [11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 1 期,73~96 页。
    [112]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歧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 年 1 期,31~38 页。
    [11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15] 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 年 5 期,29~31页。
    [116] 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 年 5 期,29~31页。
    [117] 朱帜:《河南舞阳县陆续发现商代文物》,《考古》1987 年 3 期,275 页。
    [118] 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 年 8 期,760~761 页。
    [119]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28~86 页,《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120]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 163-171 页,《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 年。
    [121]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2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12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24] 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 年 5 期,29~31页。
    [125]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 年。
    [12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2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9 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296~358 页,《考古学集刊》15 集,2004 年。
    [128]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考古所:《垣曲商城 1985—1986 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13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3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 2 期,185~214 页。
    [132] 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 年 3 期,36~44 页。
    [133] 同上。
    [1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 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 1 期,27~146 页。
    [135] 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 年 3 期,36~44 页。
    [1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99年 1 期,73~96 页。
    [13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 》,《文物》1986 年第 11 期,1~18 页。
    [138]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 年1 期,8~13 页。
    [139]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 年 4 期,421~454 页。
    [14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年。
    [142]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664 页,张光直等,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4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14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 年第 4 期,234~248 页。
    [14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46]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考古所:《垣曲商城 1985—1986 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47]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4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第 2 期,185~214 页。
    [149]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工作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 年第 1 期,8~13 页。
    [150]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 年第 4 期,421~454 页。
    [151]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163~171 页,文物出版社,1977 年。
    [152] 李水城 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 年第 3 期,36~44 页。
    [15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15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15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 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第 4 期,332~335 页。
    [15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15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58]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考古所:《垣曲商城 1985—1986 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5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1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 II 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 年第 11 期,963~977 页。
    [16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3 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10 期,872~879 页。
    [16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16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16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琉璃阁商墓的分期,本文参照张新斌:《辉县商代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华夏考古》1994 年第 1 期,68~77 页。
    [16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许昌大路陈村发现商代墓》,《华夏考古》1988 年第 1 期,23~26 转 85 页。
    [16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6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68]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69]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 81 页,2000年第 5 期。
    [170] 张文立:《青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研究》, 60 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17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17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 年第 2 期,126~132 页。
    [17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 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 9集,45~137 页,1995 年。
    [17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9 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5 集,296~358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175] 武陟县文化馆:《武陟县早商墓葬清理简报》,《河南文博通讯》1980 年第 3 期,38~39 页。
    [17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77]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 36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 26 号墓》,《考古》1998年第 10 期,36~47 页。
    [17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1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 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 M539 发掘简报》,《考古》1992 年第 6 期,509~517 页。
    [1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第 10 期,865~874 页。
    [18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年。
    [183]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184]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 年。
    [1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 4 期,491~518 页。
    [186]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七本·150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4 年。
    [187]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8 年。
    [188]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2 年。
    [189]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6 年。
    [190]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 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1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 259、260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 1 期,99~117 页。
    [19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年。
    [1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 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 年第 10 期,880~903 页。
    [19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 1982 年~1992 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19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7 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 年第2 期,125~142 页。
    [196]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梅园庄殷代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 年第 2 期,56~63页。
    [197]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铁西刘家庄南殷代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 年第 3 期,14~23页。
    [19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 年第 3 期,329~364 页。
    [199] 朱凤瀚先生认为它是春秋中期偏早时始现,(《古代中国青铜器》,277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郭宝均先生认为它出现在战国初,(《殷周的青铜武器》,《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考古》1961 年第 2 期,111~118 页)
    [200]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殷代墓葬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5 年第 1 期,1~13 页。
    [201]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 年第 10 期,902~908 页。
    [202]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 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 年第 2 期,8~27 页。
    [2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 1046 号墓》,《考古学集刊》15 集,359~390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2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 1982 年~1992 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2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 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第 1 期,27~146 页。
    [2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梅园庄西的一座殷墓》,《考古》1992年第 2 期,187~189 页。
    [2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 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 年第 1 期,97~127 页。
    [2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 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 年第 4 期,471~498 页。
    [20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 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 年第 10 期,880~903 页。
    [210] 郭沫若:《安阳圆坑墓中鼎铭考释》,《考古学报》1960 年第 1 期,1~5 页。
    [2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21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等:《陕西麟游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 年第 1 期,3~28 页。
    [213] 陕西省博物馆等:《陕西歧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 年第 1 期,31~38 页。
    [2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 1 期,73~96 页。
    [215]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16] 旅顺博物馆等:《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文物》1983 年第 9 期,3~28 页。
    [217]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 1987 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2000年。
    [2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 年。
    [219] 夏名采 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 年第 5 期,29~31页。
    [22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 1 辑,254~274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年。
    [2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 年第 11 期,1~18 页。
    [222]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 310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223]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 年 3 期,239~277 页。
    [224]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28~86页,科学出版社,1994 年。
    [225] 田广金 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 53 页,文物出版社,1986 年 5 月。
    [226] 《青海文物》,1994 年 8 期。封三。
    [227]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林沄学术文集》,第 262~288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228] 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第 1~12 页,2002 年。
    [229] 张明东:《略论商周墓葬的毁兵葬俗》,《中国历史文物》2005 年 4 期, 71~79 页。
    [23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
    [23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32] 扶风县图博馆 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 2 期,21~27 页。
    [23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 年。
    [234]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 J6、J7 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 11 期,29~36 页。
    [235]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 年。
    [236]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37]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3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239]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4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4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42]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 年第 9 期,853~855 页。
    [24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 年第 10 期,895~909 页。
    [24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 1999 年第 9 期,19~28 页。
    [24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247]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4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4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25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25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5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5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5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三),科学出版社,1959年 10 月。
    [255]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2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 3 期,197~209 页。
    [25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 年第 8 期,704~712 页。
    [25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 1 期,111~144 页。
    [2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 期,457~502 页。
    [26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261]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 年。
    [262] 淮坊市博物馆:《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 年第 1 期,69~102 页。
    [26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专业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23~58 页,文物出版社,1985 年。
    [264]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65]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 年第 2 期,118~123 页。
    [266]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 年第 2 期,118~123 页。
    [26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 年第 8 期,704~712 页。
    [268] 建平县文化馆 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年第 8 期,679~694 页。
    [26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 1 期,111~144 页。
    [270] 建平县文化馆 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年第 8 期,679~694 页。
    [2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 102 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 4 期,304~308 页。
    [272]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队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第 2 期,27~40页。
    [27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天马—曲村遗址 J6、J7 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11 期,29~36 页。
    [27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研究室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1 期,14~20 页。
    [27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7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7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78]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1995 年琉璃河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 年第 6 期,4~15 页。
    [279]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8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28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28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考古》1987 年第 8 期,692~700 页。
    [283]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 1976 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七辑,文物出版社,1983 年,138~146 页。
    [284]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队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第 2 期,27~40 页。
    [285]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286]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28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88] 郑同修 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 年第 1 期,23~26 页。
    [28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90] 本文将西周时期流行的条形双翼、无锋利尖倒刺的镞简称为周式镞,将商代流行的三角形双翼、后锋锐利的镞简称为商式镞。
    [291] 扶风县图博馆 罗西章:《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 2 期,21~27 页。
    [292]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 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年。
    [29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 年第 4 期,457~502 页。
    [29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29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296]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9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
    [29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299]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 12 期。
    [300] 郭宝钧:《濬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 年。
    [301]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302]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 年第 9 期,853~854页。
    [3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 年第 6 期,584~590 页。
    [304]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30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 年第 8 期,704~712 页。
    [306] 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58~72 页,海洋出版社,1991 年。文中提到对 M1 的棺板做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经树轮校正距今 3240±150 年。
    [307] 王立新 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 年第 1 期,15~23 页。
    [3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309]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骨器制造作坊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0 年第 4 期,27~38 页。
    [310]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 年第 3 期,1~12 页。
    [311]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 J6、J7 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 11 期,29~36 页。
    [312] 北京大学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13]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 1976 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七辑,138~146 页,文物出版社,1983 年。
    [314] 建平县文化馆等:《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第 8 期,679~694页。
    [315]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451~499 页。
    [316]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451~499 页。
    [3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3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1987、1991 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发掘》,《考古》1994年第 10 期,895~909 页。
    [31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 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 年第 3 期,197~209 页。
    [32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研究室等:《陕西米脂张坪墓地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 年第 1 期,14~20 页。
    [3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天马—曲村》1980—1989 年,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2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天马—曲村遗址 J6、J7 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 年第11 期,29~36 页。
    [32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
    [32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32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 年第 9 期,19~28 页。
    [326] 北京大学 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 年。
    [327]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 年第 1 期,33~43 页。
    [328] 淮坊市博物馆:《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 年第 1 期,69~102 页。
    [329] 郑同修 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 年第 1 期,23~26 页。
    [33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满城要庄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 年增刊,253 页。
    [33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 年。
    [332] 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 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第 5 期,405~416 页。
    [33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 1 期,111~144 页。
    [3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 102 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 4 期,304~308 页。
    [3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 2 期,27~40 页。
    [33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专业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23~58 页,文物出版社,1985 年。
    [337] 建平县文化馆等:《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第 8 期,679~694页。
    [338]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 年第 2 期,118~123 页。
    [339]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340] 郭妍利:《中国商代青铜兵器研究》,100~102 页,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 年。
    [341] 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387~396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342]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 第 860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4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34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34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34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3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4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34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123~13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5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351]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5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5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5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35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35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35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3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6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第236~238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61] 山西省文物管理处:《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103~118 页。
    [36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发掘一座战国墓》,《考古》1989 年第 5 期,414~417 页。
    [363]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64]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365]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6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6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6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69]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第 4 期,38~46 页。
    [37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371] 李有成 徐海丽:《山西省忻州奇村战国墓》,《文物季刊》1995 年第 2 期,11~18 页。
    [37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37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74]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76]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37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北京燕山出版,1989 年。
    [37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123~13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7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123~13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8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38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382]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383]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38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38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386]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87] 刘龙启 李振奇:《河北临城柏畅城发现战国兵器》,《文物》1988 年第 3 期,50~54 页。
    [388]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89]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39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91]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39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1984~1986 年洛阳市区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 9 期,789~798 页。
    [3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9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 212 号东周墓》,《文物》1985 年第 12 期,21~22 页。
    [39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9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39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3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39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0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0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503~529 页。
    [40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1~19 页。
    [4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0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考古学集刊(5)》,157~19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40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503~529 页。
    [40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1] 猫儿岭教研队:《1984 年榆次猫儿岭战国墓葬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266~2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1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子孟家庄战国墓地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288~303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1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41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1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 212 号东周墓》,《文物》1985 年第 12 期,21~22 页。
    [419]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420] 洛阳市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42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考古学集刊(5)》,157~19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422] 山西省文管会等:《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 年第 5 期,229~245 页。
    [42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唐宫西路东周墓发掘报告》,《文物》2003 年第 12 期,12~28页。
    [42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唐宫西路东周墓发掘报告》,《文物》2003 年第 12 期,12~28页。
    [425]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2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年第 12 期,613~634页。
    [427] 李有成 徐海丽:《山西省忻州奇村战国墓》,《文物季刊》1995 年第 2 期 11~18 页。
    [428]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429]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118~120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43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邢台市葛家庄 10 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 年第 2 期,45~54 页。
    [431]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32]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33] 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8年第 1 期,3~13 页。
    [43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3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36]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3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3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 C1M3352 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文物》1992 年第 3 期,23~26页。
    [4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4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111~137 页。
    [44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4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44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4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4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4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4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4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49]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141~150 页,文物出版社,1985 年。
    [450] 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第八册,127~162 页,1954 年。
    [45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45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5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5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5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5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5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458]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59]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46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46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46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6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年。
    [46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6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503~529 页。
    [46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6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46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3 期,359~393 页。
    [469]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470]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杨建军:《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中原文物》2005 年第 3 期,33~46 页。
    [471] 张辛:《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 年。
    [47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0 月。
    [47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47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7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47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77]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南工作组等:《长治分水岭 269、270 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 2 期,63~86 页。
    [478] 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第 95~122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7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 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第 123~138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80] 张颔 张万钟:《庚儿鼎解》,《考古》1963 年第 5 期,第 270~272 页。
    [481] 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41 页,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877 页。
    [482] 河南博物院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48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第 5239 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 年第 4期,3~8 页。
    [4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 年第 3 期,第 359~393 页。
    [48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8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48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3 月。
    [48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49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491] 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8年第 1 期,3~13 页。
    [49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邢台市葛家庄 10 号墓的发掘》,《考古》2001 年第 2 期,45~54 页。
    [493] 杨建军:《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中原文物》2005 年第 3 期,第 33~46 页。
    [49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49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发掘一座战国墓》,《考古》1989 年第 5 期,第 414~417 页。
    [49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 C1M3352 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文物》1992 年第 3 期 23~26 页。
    [497]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3),118~120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4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99]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郑大高庄东周墓》,《文物》1995 年第 3 期,16~30 页。
    [500]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501] 山西省文物管理处:《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 年第 1 期,103~118 页。
    [502]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 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 年第 4 期,38~44 页。
    [50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504] 运城行署文化局等:《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5~11 页。
    [505] 邓林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 年第 12 期,38~46 页。
    [50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 年第 4 期,503~529 页。
    [50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 年第 6 期,1~19 页。
    [508]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 年 9 月。
    [50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年第 12 期,613~634页。
    [5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511] 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988 页。 张崇宁:《太原金胜村 251 号墓主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5 年第 1 期,64~68 页。
    [51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 212 号东周墓》,《文物》1985 年第 12 期,21~22 页。
    [51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 月。
    [514]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9),141~150 页,文物出版社,1985 年。
    [51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文物》1995 年第 8 期,7~18 页。
    [51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唐宫西路东周墓发掘报告》,《文物》2003 年第 12 期,12~28页。
    [517]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55~65 页。
    [51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3 月。
    [519] 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第八册,127~162 页,1954 年。
    [520]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 年。
    [52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218~250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52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 年第 3 期,111~137 页。
    [52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子孟家庄战国墓地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288~303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52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科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
    [525] 李有成 徐海丽:《山西省忻州奇村战国墓》,《文物季刊》1995 年第 2 期,11~18 页。
    [526] 猫儿岭考古队:《1984 年榆次猫儿岭战国墓葬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第 266~2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52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考古学集刊(5)》,157~19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52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52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年第 12 期,613~634页。
    [530] 林巳奈夫:《中国殷周时代の武器》,第 321~346 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 年。
    [531]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 年第 1 期,33~43 页。
    [532]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新泰郭家泉东周墓》,《考古学报》1989 年第 4 期,449~472 页。
    [533]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 年第 1 期,33~43 页。
    [534]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 年第 9 期,18~30 页。
    [535] 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 年。
    [536]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 期,11~21 转 31 页。
    [53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9 期,803~810 页。
    [538]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73~104 页。
    [539] 淮坊市博物馆:《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 年第 1 期,69~101 页。
    [540] 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 年第 11 期,59~64 页。
    [541]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9 期,803~810 页。
    [54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543]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73~104 页。
    [544] 程继林 吕继祥:《泰安城前村出土鲁侯铭文铜器》,《文物》1986 年第 4 期,12~14 页。
    [545] 文化部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 8 期,45~55 页。
    [546] 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 年。
    [547] 烟台市博物馆等:《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 年 9 月。
    [548]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549] 孙柱才:《山东滕州市北辛村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3 期。
    [550] 夏名采:《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年 9 月,196~200 页。
    [551]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552]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553]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554]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期,11~21 转 31 页。
    [555]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金沟寨战国墓葬》,《考古》2003 年第 3 期,18~26 页。
    [556]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73~104 页。
    [55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市金山东周遗址的清理》,《考古》1996 年第 4 期,17~35 页。
    [558]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市金山东周遗址的清理》,《考古》1996 年第 4 期,17~35 页。
    [559]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73~104 页。
    [560]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61] 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 年第 1 期,27~29 页。
    [562] 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 年第 11 期,59~64 页。
    [563]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64]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 年。
    [565]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6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 年第 4期,27~46 页。
    [56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市金山东周遗址的清理》,《考古》1996 年第 4 期,17~35 页。
    [568]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69] 孙柱才:《山东滕州市北辛村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3 期。
    [570] 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 年第 1 期,27~29 页。
    [57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57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73] 莱芜市图书馆等:《山东莱芜市戴鱼池战国墓》,《文物》1989 年第 2 期,67~71 页。
    [57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575] 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 年第 11 期,59~64 页。
    [576]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7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578] 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 年第 3 期,317~336页。
    [579]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 期,11~21 转 31 页。
    [58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故城》,齐鲁书社,1982 年。
    [581] 孙柱才:《山东滕州市北辛村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2004 年第 3 期。
    [582]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金沟寨战国墓葬》,《考古》2003 年第 3 期,18~26 页。
    [583] 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 年。
    [584]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585]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绣惠分队:《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586]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9 期,803~810页。
    [587]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绣惠分队:《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588]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 年第 6 期,506~510 页。
    [589] 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 年第 1 期,27~29 页。
    [590]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济南市左家洼出土战国青铜器》,《考古》1995 年第 3 期, 209~213 转 225 页。
    [591] 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月。
    [592] 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 年第 9 期,778~783 页。
    [593]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 年第 1 期,33~43 页。
    [594]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 年第 9 期,1~10 页。
    [595] 程继林、吕继祥:《泰安城前村出土鲁侯铭文铜器》,《文物》1986 年第 4 期,12~14 页。
    [59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故城》,齐鲁书社,1982 年。
    [59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9 期,803~810 页。
    [598] 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 年。
    [599]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古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600]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新泰郭家泉东周墓》,《考古学报》1989 年第 4 期,449~472 页。
    [601] 烟台市博物馆等:《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 年。
    [602] 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 年第 1 期,27~29 页。
    [603] 山东省博物馆:《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 年第 3 期,317~336页。
    [604]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 年第 6 期,506~510 页。
    [605]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古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 年第 4 期,457~494 页。
    [606] 烟台市博物馆等:《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 年。
    [607]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 期,11~21 转 31 页。
    [608] 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赵铺遗址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96~200 页。
    [609]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第 9 期,803~810页。
    [610] 莱芜市图书馆等:《山东莱芜市戴鱼池战国墓》,《文物》1989 年第 2 期,67~71 页。
    [611]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山东济南市左家洼出土战国青铜器》,《考古》1995 年第 3 期,209~213 转 225 页。
    [61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栖霞市金山遗址的清理》,《考古》1996 年第 4 期,17~35页。
    [613] 宫德杰:《山东临胊湾头河春秋墓》,《考古》1999 年第 2 期,89~90 页。
    [614] 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 年第 11 期,59~64 页。
    [61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故城》,齐鲁书社,1982 年。
    [616] 郑同修 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 年第 1 期,23~27 页。
    [617]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1 期,73~104 页。
    [618]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619]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王推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 年第 4期,27~46 页。
    [620]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绣惠分队:《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 年。
    [621] 淮坊市博物馆:《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考古学报》1990 年第 1 期,69~101 页。
    [622]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市金沟寨战国墓葬》,《考古》2003 年第 3 期,18~26 页。
    [62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 10 期,509~518 页。
    [62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年,166~168 页。
    [625] 晏琬:《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考古》1975 年第 5 期,274~279 页。
    [626]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27]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28]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29]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3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3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32]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3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34]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1965 年第 1 期,13~16 页。
    [635] 郑绍宗:《唐县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铜器》,《文物春秋》1991 年第 1 期。
    [63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燕下都第 13 号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1987 年第 5 期,414~428 页。
    [63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3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39]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40]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4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4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4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4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4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燕下都第 13 号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1987 年第 5 期,414~428 页。
    [646]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47] 顾铁山 郭景斌:《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文物》1996 年第 3 期,4~17 页。
    [648] 顾铁山 郭景斌:《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文物》1996 年第 3 期,4~17 页。
    [64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0]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51]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5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58] 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8 期,701~703页。
    [659]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 44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 年第 4 期,228~243 页。
    [660]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 44 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 年第 4 期,228~243 页。
    [66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6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6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64] 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8 期,701~703 页。
    [665] 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1987 年第 4 期,318~322页。
    [666] 安志敏:《河北唐山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57~116 页,1953 年。
    [667] 顾铁山 郭景斌:《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文物》1996 年第 3 期,4~17 页。
    [668] 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 年第 8 期,694~700 页。
    [66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67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第 22 号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5 年第 11 期,562~570页。
    [671] 尹盛平 张天恩:《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 年第 6 期,15~22页。
    [672] 吴镇烽 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67~85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673] 景宏伟:《凤翔出土春秋时期文物》,《文博》2003 年第 4 期,30~37 页。
    [67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3 期,1~17 页。
    [675] 赵丛苍:《陕西凤翔发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窖藏》,《考古》1986 年第 4 期,337~343 页。
    [676] 赵丛苍:《凤翔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文物》,《考古与文物》1991 年第 2 期,2~13 页。共 52件镞,皆双翼有铤式,报导者将其定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未发表线图。
    [67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 年第 2 期,13~18 页。
    [678] 王子今等:《陕西丹凤商邑遗址》,《考古》1989 年第 7 期,598~602 页。
    [679] 吴镇烽 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67~85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680] 吴镇烽 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67~85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681] 吴镇烽 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67~85 页,文物出版社,1980 年。
    [682]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 年第 2 期,13~18 页。
    [683] 吴镇烽 尚志儒:《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 年第 1 期,12~38页。
    [684] 尹盛平 张天恩:《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 年第 6 期,15~22页。
    [68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3 期,1~17 页。
    [686] 赵丛苍:《陕西凤翔发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窖藏》,《考古》1986 年第 4 期,337~343 页。
    [68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3 期,1~17 页。
    [688] 赵丛苍:《陕西凤翔发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窖藏》,《考古》1986 年第 4 期,337~343 页。
    [689] 赵丛苍:《陕西凤翔发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窖藏》,《考古》1986 年第 4 期,337~343 页。
    [690] 赵丛苍:《陕西凤翔发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窖藏》,《考古》1986 年第 4 期,337~343 页。
    [691] 肖琦:《陕西陇县边家庄出土春秋铜器》,《文博》1989 年第 3 期,79~81 页。
    [69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 年。
    [69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 年第 3 期,1~17 页。
    [694] 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2 年。
    [695] 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263~265 页,三秦出版社,1994 年 6 月。
    [696] 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95~145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97]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第 5期,8~15 页。
    [69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699]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 年第 5 期,41~51 页。
    [700]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页。
    [70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 5 期,417~426 页。
    [70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03] 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齐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 年第 3 期,8~14 页。
    [70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 5 期,417~426 页。
    [70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06] 滨田耕作 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亚考古学会,1938 年。
    [707]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页。
    [708]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县小白杨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 年第 5 期,41~51 页。
    [709]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 页。
    [71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1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1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13]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14]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 页。
    [715]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第 5期,8~15 页。
    [716]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县小白杨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 年第 5 期,41~51 页。
    [717]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 页。
    [718]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第 5期,8~15 页。
    [71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 年第 5 期,231~242页。
    [720]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21]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22]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23]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24]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第 5期,8~15 页。
    [725]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 年。
    [726]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县小白杨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7 年第 5 期,41~51 页。
    [727] 贺勇 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第 2 期,23~40 页。
    [72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 5 期,417~426 页。
    [729] 滨田耕作 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亚考古学会,1938 年。
    [730]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 年 12月,99~128 页。
    [731]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第 4 期,451~499 页。
    [732] 王立新 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 年第 1 期,15~23 页。
    [733] 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齐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 年第 3 期,8~14 页。
    [734]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第 5期,8~15 页。
    [735] 承德地区文保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第 2期,15~30 页。
    [73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 年第 8 期,17~35 页。
    [737]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 年第 5 期,231~242 页。
    [738]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1 期,84~12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739] 田广金等:《桃红巴拉墓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203~219 页,文物出版社,1986 年 5月。
    [740]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 年第 7 期,1~10 页。
    [741] 塔拉 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 年第 7 期,11~12 页。
    [742] 田广金 郭素新:《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227~315 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5 月。
    [743] 田广金 郭素新:《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227~315 页,文物出版社,1986 年 5 月。
    [744] 内蒙古博物馆等:《玉隆太战国墓》,《鄂尔多斯式青铜器》,366~371 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5 月。
    [74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1 期,84~12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746]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 年第 7 期,1~10 页。
    [747]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二 O 八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 年第 2 期,72~74 页。
    [748]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二 O 八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 年第 2 期,72~74 页。
    [749] 乌兰察布盟博物院:《内蒙古丰镇市十一窑子战国墓》,《考古》2003 年第 1 期。
    [750]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1 期,84~12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75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 年第 3期,26 页。
    [752]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85 页,文物出版社,2004 年。
    [753]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754]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755]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56]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57]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卫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 年第 9期,773~777 页。
    [758]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59] 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 年第 5 期,11~34 页。
    [760]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61] 刘得祯 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 年第 5 期,413~424 页。
    [762] 甘肃省博物馆 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5 期,21~76 页。
    [763] 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89 年第 11 期,971~980 页。
    [764]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 年第 1 期,79~108 页。
    [765]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766]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 年第 1 期,79~108 页。
    [767]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 年第 1 期,79~108 页。
    [768]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4 年第 7 期,598~600 页。
    [769] 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锥、镞、钉、棒》,《青海文物》1996 年第 10 期,75~79 页。
    [770]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71]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卫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 年第 9期,773~777 页。
    [772] 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89 年第 11 期,971~980 页。
    [773]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 年第 1 期,79~108 页。
    [774] 杨宁国 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 12 期,28~37 页。
    [775] 刘得祯 许俊臣:《甘肃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清理》,《考古》1988 年第 5 期,413~424 页。
    [776] 甘肃省博物馆 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 年第 5 期,21~76 页。
    [777] 张文立:《青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研究》, 61 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778]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第 1 期,63~71 页。
    [779] 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第 1 期,141~156 页。
    [780] 张静等:《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第 2 期。
    [78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洋墓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782] 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第 1 期,141~156 页。
    [783]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林沄学术文集》, 321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2 月。
    [784]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134 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785] 潘玲 林沄:《平洋墓葬的年代与文化性质》,《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194~203 页,科学出版社,2002 年。
    [786] 翟德芳:《试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296~316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
    [787]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林沄学术文集》, 33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2 月。
    [788]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 年第 1 期,51~58 页。
    [789] 匡瑜:《吉林蛟河县石棺墓清理》,《考古》1964 年第 2 期,73~75 页。
    [790] 清原县文化局:《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 年第 2 期,189 页。
    [791]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宁二道河子石棺墓》,《考古》1977 年第 5 期,302~305 页。
    [792] T.J.ARNE:《滦平和宣化的考古发现》,《远东博物馆馆刊》第 5 期,Tafel III,5、8,斯德哥尔摩,1933 年。
    [793] 乌拉第米尔 V. 德沃尼赤赫恩克:《萨夫罗马特文化》,《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的游牧人》,伯克利,1995 年,105-120 页。图 6,a。
    [794] 左亚 A. 巴拉巴芮诺娃:《早期萨尔马特文化》,《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的游牧人》,伯克利,1995 年,121-136 页。图 13,d。
    [795] 乌拉第米尔 V. 德沃尼赤赫恩克:《萨夫罗马特文化》,《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的游牧人》,伯克利,1995 年,105-120 页。图 6,a。
    [796] 左亚 A. 巴拉巴芮诺娃:《早期萨尔马特文化》,《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的游牧人》,伯克利,1995 年,121-136 页。图 13,e。
    [797]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 243 页,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798] 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391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99]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2002 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2004 年第 1 期,第 6~18 页。
    [800] 孙淑云 韩汝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文物》1997 年第 7 期,75~84 页。
    [80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 月。
    [802]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529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0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 年。
    [80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第 97~101 页,文物出版社,1993 年。
    [805] 刘善沂:《汶上县出土战国矢镞陶范初论》,《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第 355~363 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 月。
    [806]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2 本,第 44~54页,1950 年。
    [80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 年。
    [80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第 88 页,文物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80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810]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8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年。
    [812]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 2 期。
    [8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第 88 页,文物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814]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 年第 9 期,18~30 页。
    [8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816]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 年 9 月。
    [8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 年。
    [818]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释文》,第 42 页,文物出版社,1988 年。
    [819] 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第 312 页,三秦出版社,1994 年。
    [820]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 年第 1 期,57~88 页。
    [821] 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235 页,三秦出版社,1994 年。
    [822] 林沄:《商代兵制管窥》,《林沄学术文集》,第 154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823] 钟柏生:《卜辞中所见殷代军礼之二—殷代的大蒐礼》,《中国文字》新 16 期,第 41~165页,艺文印书馆 1992 年第 4 期。
    [824]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第 465 页,东京汲古书院,1975 年。
    [8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年。
    [826]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年。
    [827] 陈春慧:《矰矢、恒矢、绕线轴---兼与何驽先生商榷》,《文博》1998 年 6 期,50~53 转 65页。
    [828] 丛文俊:《弋射考》,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第 220~231 页,知识出版社,1993 年。
    [829] 陈春慧:《论一号铜车上的 II 型箭》,《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830]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 第 64 页,科学出版社,1959 年 9 月。
    [831]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图版 22,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1957 年。
    [832]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7 期,1~24页。
    [833] 刘一俊 冯沂:《山东郯城县二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6 年第 3 期,第 8~12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