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申报》的对日舆论研究(1931.9~1937.1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社会舆论在对日问题上究竟持什么样的主张?承载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是观察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申报》是当时中国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之一,它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和受众的对日态度。本文在弄清楚《申报》舆论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试图对它进行历史定位。
     1931年到1937年的《申报》对日舆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日本侵略的态度和应对主张,二是对于国民政府的态度。《申报》从九一八事变起,就一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以武力抵抗日本的入侵。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申报》呼吁实行全民抗战,实行持久战,认为中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申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31年9月到1932年8月激烈批评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时期;二是1932年8月到1936年底缓和对政府的态度,在《时评》栏目表现出顺从政府的态度,却在《自由谈》引进左翼作家以所撰写的杂文激烈批评政府及当局;三是1937年年初开始主张在国民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抗日。将《申报》舆论和《大公报》舆论就九一八事变后和战问题的主张与全面抗战后两者的主张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申报》的对日舆论是一种激进的抗日舆论。
     《申报》激进的抗日舆论与诸多方面相关联。首先,它受到其受众主张的影响。《申报》在与读者互动的过程当中,既起到了引导舆论和民众认识的作用,同时又接受民众的意见并将它放大,形成更为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其次,国民党左派如宋庆龄、杨杏佛等对《申报》的支持;左翼作家投稿《申报》,使得《自由谈》成为引人注目的言论场所;众多社会名流支持和参加《申报》的工作等。正是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申报》激烈批评政府和当局,并在禁邮之后能够在《自由谈》继续监督和批评政府。最后,史量才个人的政治态度对《申报》言论的倾向性同样也有巨大的作用。
     《申报》在1931年到1937年间,由于其关心时事,关心国难紧急关头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大声呼吁政治改革,呼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因此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倾向。但是,在运作模式上,仍然是商业运作模式,《申报》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平和时期对商业利益的谋求依然存在。《申报》在商业性和政治性之间的徘徊,反映了国难时期报人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
After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what was the public opinions’main content on Japanese invasion?Media which published the public opinions was the best way to observe.Shun Pao was one piec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nfluencial private newspaper.It reflected its readers’attitute against Japan to a great degree.This artcle is to orientate its historical position,on the basis of showing the concrete opinion of Shun Pao.
     From 1931 to 1937,Shun Pao’s opinion against Japan included two aspects:one is its opinion against Japan and its reply.Shun Pao always opposed Japanese Imperialist’s invasion,advocated resisting Japan’s invasion with weapon.After the July 7th Incident of 1937,Shun Pao appealled to fight agaist Japan with all people and a lasting war,and believed China was sure to get th final victory.Shun Pao’s attitude against National Government can be de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first stage was from September 1931 to August 1932,when Shun Pao sharply criticised Government’s policy of nonresistance.The second stage was from August 1932 to the end of 1936,when Shun Pao relaxed attitude against Government.It obyed the Government in editorial,but at the same time,the left-wing writers who were engaged by Freedom Forum sharply critised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ers with their essays.The third stage wa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37,when Shun Pao began to advocat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under the centralized leadership.If we compare Shun Pao with Ta Kung Pao on their propositions about peace or fight after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and also on their propositions after the July 7th Incident of 1937,we can see that Shun Pao’s opinion on Japan was radical.
     Shun Pao’s radical attitude was influenced by many aspects.First,the readers’propositions affected its attitude.When Shun Pao interacted with the readers,it did not only guide public opinion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but also accepted people’s idea and magnified it,thus produced bigger power and more influence.Second,the support from Song Qinglin and Yang Xingfo,and the articles submitted from the leftist writers,thus made Freedom Forum became a spectacular expression location.Additionaly,many democrats also supported and participated Shun Pao.Under these conditions, Shun Pao sharply criticized Goernment and the governors.And Freedom Forum continue to supervise and criticize Goernment after Shun Pao was prohibitted to post.Last,Shi Liangcai’s political protest also had great effect on the tenency of Shun Pao’s opinions.
     From 1931 to 1937,Shun Pao cared about current events,cared about a way out when the nation and nationality suffered from national crisis.It strongly appealled for political reform,appealled to guarantee people’s democratic rights.Evidently,Shun Pao had the political tendency .But as for the operation mode,Shun Pao operated commercilly. Shun Pao’s estately operation and its pursue for profit was just like before.Shun Pao hesitated between commerciality and political nature.It reflected the journalists’complicated feelings in the period of national crisis.
引文
1天虚我生:《我于申报之感想》,《申报》1932年4月30日。
    1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1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4页。
    1宋军:《申报的兴衰》,第137页。
    1宋军:《申报的兴衰》,第85-86页。
    2陈冷对于自己离开《申报》馆的愿望,曾经有所表示。他说:“凡百事业,任事之人,皆有休息之时,而报馆之编辑,则一年仅有数日之休息”,“无日不在匆忙急促之中,若有鞭策之在其后”。“自夜中十时以后,至一二时间,无不舌敝唇焦,商量辩论”,“此窘苦之状况,有为常人所常遇者乎?”而编辑“几于无日无夜不遇者。此其痛苦,岂报馆编辑部以外之人所能想象?”陈对于这种辛苦工作的厌烦情绪一览无余。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近年来之变故,属于不幸者多。每当一变故消息之传来,既感任事之困难,又惧国家之危殆。报之编辑部同是人心,孰不惊骇忧惧?神经受剧烈之刺激,而又欲于无可如何中,为国家与人民少受损害与痛苦,其于言论无论矣,即于纪载之间,过于轻淡,则不但失事之真相,且或因此而反激起热烈者之愤怒,而风潮愈大,纪载过于张皇,又恐激动人心,因之而引起意外之事变。即此轻重之间已千斟万酌,就其力之所及,以求心之所安。然而人非仙佛,孰知后来变化?人非贤圣,安能评量悉当?稍有出入,责备纷来。故在此等时期,非但不求有功,即求无过,亦复有所不可能矣。”(陈冷:《申报二万号纪念感言》,《申报·申报二万号特刊》1928年11月19日。)他自己对报人职责的理解是:“记者之职业,不可自视太高。报纸之一方面,固可指导舆论,而又一方面,亦当受舆论之指导。”(云间陈冷:《二十年来记者生涯之回顾》,《最近之五十年第三编·五十年来之新闻业》,申报馆民国十二年(1923年),第35页。)陈冷在这种理想和信念的指导下,写出的时评始终保持不过火、不偏激的不偏不倚的风格,这和现实中风云际会的轰轰烈烈的斗争相去甚远,读者视他的文章为“温吞水”而大为不满。史量才对他的过于沉稳亦表示不满。于是,他辞职去江浙财团投资的中兴煤矿公司任董事兼总经理。
    3史量才聘陈景韩为《申报》总编辑,月薪300元。而当时一般编辑月薪为60元。为此,《时报》主人狄楚青与史量才交恶,终生不与史量才往来。
    
    1汪英宾(1898~1971),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192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后进入《申报》馆工作。在史量才的支持和资助下,1922年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学,192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他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报业的兴起》首页上打印“谨以此书献给史量才先生一人”,以表感恩之情。(《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1924年10月,汪回国,重返《申报》馆,并成为报馆重要骨干。1930年随张竹平一起离开报馆。史量才甚是失落。
    2张蕴和(1872~1940)原名默。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早年任教于中学,并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2年由《申报》编辑金剑华、雷君曜推荐入申报馆工作,初任编辑,后任副总主笔,与总主笔陈景韩轮流写短评,署笔名“默”发表。1929年秋,陈景韩辞职,由他继任《申报》总主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短评站在抗日爱国立场,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在社会上影响颇大。上海沦陷初期,日本方面提出要进行新闻检查,他与《申报》的其他主持人一致表示拒绝。
    3主笔一般指报刊编辑部中负责言论工作或分任撰写评论的人,有时也指编辑部的负责人。此处总主笔指的是总编辑。
    4马荫良(1905~1995),江苏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人。1928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8月进《申报》工作,任史量才秘书。1930~1934年任《申报》馆经理,同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一道,协助史量才革新《申报》,创办《申报月刊》、《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年鉴》、《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并支持《申报》副刊《自由谈》刊登鲁迅杂文与其他左翼作家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暗杀后,任《申报》馆代总经理,曾派记者俞颂华、孙恩霖赴延安采访。1937年任《申报》总经理,同年12月,因拒绝日军对《申报》实行新闻检查,宣布自动停刊。
    5《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年宣言》,《申报》1931年9月1日。
    1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报坛逸话》,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初版,第98页。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2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开始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政府当局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封闭晓庄师范学校,并通缉陶行知。陶行知遂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经黄炎培介绍,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陶行知当时受国民政府通缉,为掩人耳目,未列入《申报》职工名册,不到馆上班,顾问名义亦不对外公布,商讨工作在史量才家里进行,多由马荫良联络并开汽车接送。陶行知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浦东川沙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与史量才《申报》合作有较深的渊源。他是史量才的老朋友,且于辛亥革命之后,成为《申报》的兼职记者。并于1923年主编《申报》五十周年大型纪念册《最近之五十年》。由于黄的社会交往极为广泛,遇有合适人选,即极力向史量才推荐。陶行知、陈彬龢都是由他推荐而进入《申报》馆的。尽管陈后来变节投敌,似乎不应该苛责黄荐人不明。
    4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学家。1927年1月自费出国考察欧美各国新闻事业。1928年年底回国,应史量才邀请进入《申报》馆,担任总经理助理,负责调查研究,进行报纸业务改革,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1932年1月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救亡。1932年3月,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一度为日伪警宪所拘捕。9月,随调查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举行的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大会。1933年3月辞去在《申报》馆的职务,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去莫斯科考察采访,为国内报刊写了不少通讯报道,后辑为《从东北到苏联》一书出版。
    5陈彬龢(1897~1945),江苏吴县人。1917年到上海,任仓圭明智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二十年代去北方担任中俄大学总务长、天津南开学校总务长等职;因参加1926年3月18日的反帝爱国运动遭段祺瑞政府通缉。1929年起编辑出版《日本研究》。1931年6月进《申报》馆工作,任社评主撰,以左派爱国志士的面目出现,撰写大量文章谴责日军暴行。1932年底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戈公振、邹韬奋等一起发起筹备出版《生活日报》。在这段时间,陈至少在表面上是一个激进的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者。
    6陈彬龢:《申报评论选·张序》(第一集),上海申报馆民国廿一年(1932年)。
    7陈彬龢为《申报》舆论的昂扬向上出力不少,“他召集了一班人马,几枝健笔,其中有杨幸之、汤建勋、李组绅、江汇益、陈赓雅、邹云涛等,专门为撰写时评出谋划策、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加上黄炎培,顾问陶行知和史量才的参与,申报社论一时成了风靡全国的冠盖时评。”(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174页。)但陈彬龢亦有为当时同仁及后人诟病的不齿行为。据陈的老熟人、老同事胡山源后来回忆,他曾经以招聘翻译为名,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任务拆散给应聘者去翻译,但在收到他们的译稿之后,并不回复应征者,从而以这种方式完成该翻译任务。另外,在老报人流传的口碑当中,许多人都称那些署名“彬”的文章有不少是他人捉刀代笔的作品。(见《现代报业巨子:史量才》,第174页。)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陈彬龢当了汉奸,劫持《申报》。人们根据此前陈在自己为《申报评论选》所作的序言中提到的为其本书做出帮助的人员名单(即前面所提到的杨幸之、汤建勋、李组绅、江汇益、陈赓雅、邹云涛等人)而有此议论,似乎不足为怪。
    1陈彬龢:《申报评论选·自序》(第一集)。
    2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3详见第三章第二节的相关内容,此处从略。
    4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曾广受大众读者欢迎,也曾广受新文学界的批判,其影响非常广远,甚至于到了今天,还有人在批评所谓“媚俗、低级文化”时仍将它拿出来作为代名词。其实,对于鸳鸯蝴蝶派的正确解释,应当是:清末民初大都会兴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承袭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通俗文学流派。这一流派一直得不到新文学界各派别的承认,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时代潮流的激荡,文学观念的演进,读者心态的变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其本身的先天的缺陷,都决定了它必然要经历一段受压抑的历程。该派与“新派”文学之间的论争,说到本质上,也就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平民”文学与“革命”文学之间的矛盾的产物。
    1朱家骅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称史量才是上海报阀,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专做危害党国的事情,并欲称霸一方,图谋上海独立。正是朱家骅的信,使得蒋介石将所有对于《申报》以及史量才的怨恨发泄出来。蒋介石遂亲自批示对《申报》实施禁邮处分。见宋军:《申报的兴衰》,第155页。
    2凌其翰:《我的外交官生涯》,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7页。书中第3页称他是考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1《编辑室启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2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报坛逸话》,第101页。
    3《今后本报的努力工作——纪念本报六十周年》,《申报》1932年11月30日。
    1周天度主编:《七君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03页。该书称:“他(李公朴)还在《申报》开辟‘读书问答栏’、‘店员通信’、‘业余周刊’等专刊”。
    2他还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并管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史量才遇刺后,李公朴于1935年7月接办申报业余补习学校,更名为量才业余补习学校和量才流通图书馆。补习学校另组校董事会,脱离《申报》。1936年11月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上海市社会局派员接管了量才补习学校。
    3许晚成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上海龙文书店1936年,第1页。
    1胡憨珠:《史量才与上海申报》,《传记文学》第67卷第5期,第127页。
    
    
    1陈彬龢:《申报评论选·张序》。
    2陈彬龢:《申报评论选·自序》。
    3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第174页。
    
    1马荫良:《报纸革新要抓“头”和“尾”——回忆一九三一年申报的改革》,《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第24页。
    2《读者通讯四个月间之统计》,《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31日。
    3《读者通讯四个月间之统计》,《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30日。
    
    1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第1页。
    2康咏秋:《黎烈文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7页。
    3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第112。
    4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第202-203页。
    1根据舆论学的基本原理,报刊舆论是除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报刊的舆论监督功能为第四权力,对其他三权起制衡作用。
    2康咏秋:《黎烈文评传》,第84页。
    3《幕前致词》,《申报·自由谈》1932年12月1日。
    4转引自康咏秋:《黎烈文评传》,第84页。
    
    1《编辑室启事(二)》,《申报·自由谈》1932年12月12日。
    2《申报自由谈·序》,上海图书馆影印,1981年,第9~10页。该序为唐弢所作。
    3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选载·三)》,《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第229页。
    4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第1页。
    5《编辑室》,《申报·自由谈》1933年1月30日。
    1《编辑室》,《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2康咏秋:《黎烈文评传》,第104页。
    3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第9页。
    4鲁迅:《准风月谈·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页。
    5鲁迅:《伪自由书·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页。
    6鲁迅:《伪自由书·后记》,第133页。
    7谢冰莹:《由头痛说起》,《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1日。
    1唐弢:《说实话》,《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6日。
    2徐懋庸:《苟全性命法》,《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9日。
    3另境:《读全国期刊目录有感》,《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4日。
    4周幼瑞:《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申报〉》,《〈申报〉介绍》,第43页。
    1《本报发刊星期论坛启事》,《申报》1937年1月10日。
    1宜:《又一次侵略行动》,《申报·时评》1937年7月9日。
    2《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74-275页。
    3《蒋在庐山谈话会席上阐明政府外交立场·政府已确定方针和立场》,《中央日报》1937年7月20日。
    
    1《国府昨发表声明》,《中央日报》1937年8月15日。
    2《蒋委员长发表谈话,集中力量挽救危亡》,《中央日报》1937年9月24日。
    3《本报启示》,《申报》1937年9月30日。
    1《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对日本宜力避冲突》,瞿韶华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七至十二月份》,国史馆1991年,第57页。
    2《东北军奉令不抵抗》,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综合月刊社1973年,第84页。
    3张学良著,毕万闻等编注:《张学良文集》(第1卷),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473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3期,第56页。
    5《通告日军侵占沈阳电》,张学良著,毕万闻等编注:《张学良文集》(第1卷),第481页。
    1《日军突然占据沈阳》,《申报·时评》1931年9月20日。按:1932年1月1日之前,由于《申报·时评》发表的文章均不署名,之后也有部分文章未署名,凡原文未署名者,在本文中均依原样缺省文章署名。
    
    1《异哉日政府之声明书(一)》,《申报·时评》1931年9月26日。
    2《异哉日政府之声明书(二)》,《申报·时评》1931年9月27日。
    
    1《异哉日政府之声明书(一)》,《申报·时评》1931年9月26日。
    2《日人其自省(一)》,《申报·时评》1931年9月24日。
    3《日人其自省(一)》,《申报·时评》1931年9月24日。
    1《日人其自省(二)》,《申报·时评》1931年9月25日。
    1《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一)》,《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7日。
    2《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一)》,《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7日。
    3《九一八事变之经过情形(荣臻参谋长报告)》,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264页。
    4《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一)》,《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7日。
    5《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二)》,《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8日。
    1《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二)》,《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8日。
    2《辟日人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三)》,《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9日。
    1《怎样体认田中奏折(一)》,《申报·时评》1931年11月9日。
    2《怎样体认田中奏折(二)》,《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0日。
    3郑孝胥(1860~1938),福建省闽侯县人,郑孝胥早年中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后担任溥仪的内务大臣与顾问。郑孝胥与日本方面也多有接触,致力于溥仪的复辟。九一八事变之后,郑孝胥劝说溥仪前往满洲,并且与日本方面达成建立满洲国的协议,并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出任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四),中华书局1993年,第2342页。
    2《日军突然占据沈阳》,《申报·时评》1931年9月20日。
    3《抗日救国运动中军人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9月30日。
    
    1《镇静与准备》,《申报·时评》1931年10月8日。
    2《国人勿徒倚赖国联》,《申报·时评》1931年9月28日。
    3《和平解决满洲问题方法已穷》,《申报·时评》1931年11月3日。
    1《国人乎速猛醒奋起》,《申报·时评》1931年9月23日。
    2《日军暴行之扩大》,《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1日。
    3《吾人能坐视马占山孤军抗暴乎》,《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9日。
    4《蒋主席决心收复失地》,《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1日。
    5《和乎守乎战乎》,《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6日。
    1《再告读者通讯诸君:推论张学良不抵抗之病根为之谋晚盖》,《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5日。
    2袁旭等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3《再告读者通讯诸君:推论张学良不抵抗之病根为之谋晚盖》,《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5日。
    4《忠勇哉马占山将军》,《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4日。
    
    1《三告读者通讯诸君:马占山研究》,《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6日。
    2《从今年双十节到明年双十节——一年的计划》,《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0日。
    3钟燮华:《敬告全市义勇军》,《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3日。
    
    1清源:《义勇军的训练,怎样才能推广,怎样才能持久》,《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16日。
    2《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22日。
    3彬:《义勇军抗暴之重大意义》,《申报·时评》1932年1月14日。
    4《一致对外究待何时》,《申报·时评》1931年10月5日。
    1《请大家一致向外看》,《申报·时评》1931年11月7日。
    2《抗日救国运动中军人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9月30日。
    
    1《抗日救国运动中官吏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日。
    2《抗日救国运动中教育界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3日。
    3《抗日救国运动中一般国民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4日。
    1《市商会实施经济绝交》,《申报》1931年9月30日。
    1《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政府声明(1931年9月24日)》,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1-42页。
    2 1931年9月27日,张学良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重建行政中枢。日军视为阻止其拼凑傀儡政权的障碍,并认定是张学良的反攻据点,遂决意加以摧毁。
    3该会议原定于14日召开。
    4《注意芳泽之致辞》,《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6日。
    1《注意芳泽之致辞》,《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6日。
    
    1《辟日方之要求》,《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3日。
    2《日人所谓基本原则》,《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5日。
    3《辟直接交涉》,《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5日。
    1《两支孤军》,《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0日。
    2《注意当前外交上之严重情势》,《申报·时评》1931年12月4日。
    3翰:《外交危言》,《申报·时评》1932年1月10日。
    4《充实外交》,《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7日。
    5《勖施代表》,《申报·时评》1931年12月7日。
    
    1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2页。
    2默:《上海日军实力发动》,《申报·时评》1932年1月29日。
    3《上海之恐怖》,《申报·时评》1932年1月30日。
    4默:《爱护金融》,《申报·时评》1932年2月7日。
    1彬:《从上海恐怖说到远东和平》,《申报·时评》1932年2月5日。
    2彬:《日井上前藏相突遭暗杀感言——日本往那里去》,《申报·时评》1932年2月10日。
    3《申报》刊载的《从盐泽通牒到植田通牒》一文中谓六项要求,有些研究文章据此亦谓植田通牒要求为六项,根据档案资料,应是七项。
    4《日将植田致蔡军长通牒》,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1彬:《从盐泽通牒到植田通牒》,《申报·时评》1932年2月20日。
    2彬:《和平果有望乎》,《申报·时评》1932年3月1日。
    3彬:《我国惟一之生路》,《申报·时评》1932年2月1日。
    
    1斋:《国民的军队》,《申报·时评》1932年1月31日。
    2斋:《敬告国民》,《申报·时评》1932年1月31日。
    3彬:《国人应知此战关系重大》,《申报·时评》1932年2月4日。
    4《国民必须注意三事》,《申报·时评》1932年2月2日。
    
    1彬:《应付严重局势之办法》,《申报·时评》1932年2月3日。
    2彬:《如何与日军作持久之抗争》,《申报·时评》1932年2月8日。
    3彬:《中国的出路何在》,《申报·时评》1932年2月11日。
    4翰:《本届国联行政会议之面面观》,《申报·时评》1932年1月25日。
    5《国人勿徒倚赖国联》,《申报·时评》1931年9月28日。
    6彬:《抵抗与同情》,《申报·时评》1932年2月19日。
    7彬:《读史汀生致波拉函(二)》,《申报·时评》1932年2月29日。
    
    1彬:《质问关内东北军》,《申报·时评》1932年2月12日。
    2默:《爱护金融》,《申报·时评》1932年2月7日。
    3彬:《应付严重局势之办法》,《申报·时评》1932年2月3日。
    4彬:《募集御侮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5日。
    5彬:《募集兴国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6日。
    6彬:《募集御侮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5日。
    7彬:《募集兴国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6日。
    8彬:《募集御侮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5日。
    1彬:《募集兴国公债》,《申报·时评》1932年2月16日。
    2彬:《租界应保持其中立性》,《申报·时评》1932年2月6日。
    1对此,顾维钧深有感触。他在1931年11月就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时就特别提出要满足其经费要求。见《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420页。
    2翰:《军事战与外交战》,《申报·时评》1932年2月17日。
    3翰:《国际间宣传之重要》,《申报·时评》1932年3月8日。
    4彬:《正告二中全会(二)》,《申报·时评》1932年3月5日。
    5彬:《正告二中全会》,《申报·时评》1932年3月4日。
    6彬:《正告二中全会(二)》,《申报·时评》1932年3月5日。
    
    1彬:《评二中全会(一)》,《申报·时评》1932年3月10日。
    2彬:《评二中全会(二)》,《申报·时评》1932年3月11日。
    1彬:《救亡与训练青年》,《申报·时评》1932年3月28日。
    2《本馆军事画报不日发刊》,《申报》1932年2月3日。
    3图片刊于《申报》1932年2月3日。
    4《申报》1932年2月19日。
    5《报界工会筹款慰劳》,《申报》1932年1月30日。
    
    1《前方急需之物品》,《申报》1932年2月17日。
    2《慰劳迄未稍衰》,《申报》1932年3月6日。
    3宋军:《申报的兴衰》,第146页。
    4《申报》1932年2月1日。
    5《地方维持会为十九路军乞援电》,《申报》1932年2月5日。
    6《上海地方维持会募集救国捐启事》,《申报》1932年2月16日。
    1《申报》1932年7月22日。
    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第334-335页。
    3马荫良:《一位爱国的新闻事业家——纪念史量才先生殉难五十周年》,《新闻记者》1984年第11期,第12页。
    4马荫良:《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史量才在一九三二年》,《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2页。
    5《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公约》,亦称《巴黎非战公约》(Pact of Paris)或《凯洛格—白里安公约》(Kellogg-Briand Pact)。该公约由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于1927年发起,目的是法美联手抑制德国的力量。1928年8月27日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捷克、日本、印度等15国在巴黎签署。中国于1929年5月8日加入。1929年7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该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1又称“九国公约”,全称是《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
    2《迫害世界之日军暴行》,《申报·时评》1931年9月21日。
    3《日军突然占据沈阳》,《申报·时评》1931年9月20日。
    4《世界列国其注意日人之暴行》,《申报·时评》1931年9月22日。
    
    1《世界列国其注意日人之暴行》,《申报·时评》1931年9月22日。
    2《国际协约国当前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4日。
    3《国际协约国当前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4日。
    
    1《九国协约维持远东和平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7日。
    2《国际协约国当前之重责》,《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4日。
    1《国联之成绩如此》,《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日。
    2《国联之最后关头》,《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3日。
    
    1《国联之决议案》,《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4日。
    2《九国协约维持远东和平之责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7日。
    3《质问美副国务卿》,《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日。
    4《和平解决满洲问题方法已穷》,《申报·时评》1931年11月3日。
    
    1《日军暴行扩大》,《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1日。
    2《美参议员琼森之言》,《申报·时评》1931年10月30日。
    3《国人勿徒倚赖国联》,《申报·时评》1931年9月28日。
    4《盟约欤废纸欤》,《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2日。
    
    1《吾人对于国联最后之认识》,《申报·时评》1931年12月6日。
    2翰:《国难紧急中之外交(上):国联之虚伪与英法之旁观》,《申报·时评》1932年1月15日。
    
    1翰:《国难紧急中之外交(下):苏美之态度与中国自救之道》,《申报·时评》1932年1月16日。
    2彬:《日军果能抑止世界一致之舆论乎》,《申报·时评》1932年2月24日。
    3彬:《读史汀生致波拉函(一)》,《申报·时评》1932年2月28日。
    1彬:《读史汀生致波拉函(二)》,《申报·时评》1932年2月29日。
    2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1彬:《国联之新决议》,《申报·时评》1932年3月6日。
    2彬:《上海停战协定与东北问题》,《申报·时评》1932年5月6日。
    3《蒋主席日记七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275页。
    4《蒋主席召集会议决定对日方略纪事——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81页。
    1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综合月刊社1973年,第84页。
    2《蒋主席日记七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76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国同胞书——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84-285页。
    4《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86-287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国学生书——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89-290页。
    2《蒋主席讲词——拥护公理抗御强暴——民国二十年十月十二日在国民政府总理纪念周报告》,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295页。
    3《蒋主席致马占山代主席奖勉我军奋勇摧敌电二件》,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00-301页。
    4《国民政府令张学良主任对日军攻锦应积极抵抗二件》,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3页。
    5《国民政府令张学良主任对日军攻锦应积极抵抗二件》,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3页。
    1《外交部长陈友仁宣言——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一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5页。
    1《蒋主席辞职后在奉化故里讲: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一日在奉化武岭学校纪念周讲》,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7-318,320-321页.
    2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八册),中央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3《将委员中正入京协助政府肆应内外纪事——民国二十一年一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430页。
    4《将委员中正手定对日交涉之原则与方法——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431页。
    1《军事委员会划分全国为四个防卫区通电——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四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438页。
    2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32年1月-6月),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4年,第214-215页。
    3《汪兆铭签署之停战条件要点》(1932年2月25日),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外交部档案。转引自余子道、张林龙:《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4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22页。
    5《十九路军通电全体将士》,《申报》1932年3月7日。
    1《外交部长罗文干为停战会议事对记者谈话——民国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535页。
    2《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0日。
    
    1张玮:《九一八事变后关于抗战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与〈申报〉的讨论为例》,《光明日报》2007年8月4日。
    2《当前亟务中之亟务》,《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2日。在注释中未注明出版地的,均为天津版。
    3《国联发言后之辽吉被占事件》,《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4日。
    4《日军突然占据沈阳》,《申报·时评》,1931年9月20日。
    1《国际公论与中国自处》,《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5日。
    2《马占山之教忠》,《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0日。
    3《施肇基与马占山》,《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5日。
    4《国家真到严重关头》,《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2日。
    5《转祸为福在共同努力!》,《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6日。
    
    1《日本攻我愈急矣!》,《大公报·社评》1931年12月19日。
    2《新政府速定对日整个方针》,《大公报·社评》1931年12月30日。
    3《明耻教战》,《大公报·社评》1931年10月7日。
    1胡政之:《回首一十七年》,《大公报》1943年9月5日。笔者经过查找,未能在当天的《大公报》桂林版和重庆版中找到该文章。引文见王瑾,胡玫编:《胡政之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51页。
    2《勖施代表》,《申报·时评》1931年12月7日。
    3翰:《国难紧急中之外交(下):苏美之态度与中国自救之道》,《申报·时评》1932年1月16日。
    4《国际公论与中国自处》,《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5日。
    5《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0日。
    6《津市治安不容长此扰乱》,《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17日。
    7《炮轰市街为人道所不容》,《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8日。
    
    1《愿日本国民反省》,《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6日。
    2《日本军阀之责任》,《大公报·社评》1931年12月3日。
    
    1《对日本国民尽最后忠告》,《大公报·社评》1932年1月10日。
    2《当前亟务中之亟务》,《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2日。
    3《国联发言后之辽吉被占事件》,《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4日。
    4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144页。
    5《外交上应付国难之道》,《大公报·社评》,1931年10月3日。
    6《御侮勿忘祛毒》,《大公报·社评》,1931年10月30日。
    1《王外交部长殴伤事件》,《大公报·社评》,1931年9月29日。
    2《望军政各方大觉悟!》,《大公报·社评》1931年10月6日。
    3《国难煎迫中政局急转》,《大公报·社评》1931年10月14日。
    4《三五领袖皆应感严重责任》,《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4日。
    5《上海和会关键》,《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6日。
    6《上海和会成功!》,《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8日。
    7《转祸为福在共同努力!》,《大公报·社评》1931年11月26日。
    
    1《目前政治上之需要》,《大公报·社评》1931年12月14日。
    2《政局急转》,《大公报·社评》1931年12月16日。
    3《请求全国军人觉悟》,《大公报·社评》1932年1月4日。
    4《祸福相倚决无悲观》,《大公报·社评》1932年1月28日。
    
    1《政局感言》,《大公报·社评》1932年1月7日。
    2《当局误国至何地步!》,《大公报·社评》1933年3月5日。
    3《中日停战协定痛言》,《大公报·社评》1933年6月1日。
    1朱泽甫:《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99页。
    2并不是如某些著作及文章所说是1月31日停刊。检阅《申报》即可知。
    3《读者通讯四个月间之统计》,《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31日。
    
    1沈天保:《反对对日不抵抗》,《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4日。
    2安阳:《抗日问题》,《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9日。
    3沈天保:《反对对日不抵抗》,《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4日。
    4安阳:《抗日问题》,《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9日。
    5沈赓耀:《问救国对日方法》,《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3日。
    6黄继曾:《怎样中国才有救呢》,《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2日。
    7马玉良:《问民众对日工作》,《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9日。
    8康际丰:《抗日须从自己做去》,《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15日。
    9陶君:《对义勇团几个问题》,《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7日。
    10李民瘁:《救国与孝道孰重,《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7日。
    
    1张超:《问义勇军状况》,《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1日。
    2郑修元:《拟在江西德安发起义勇军》,《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6日。
    3王毓湘:《早息内争激劝兵士作战》,《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17日。
    4吴有责《请辟救国专栏商抵制日货法》,《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9月27日。
    
    1《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22日。
    2《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22日。
    3林义芳:《怎样才是抵制日货切实有效方法》,《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25日。
    4刘伯詠:《怎样才是抵制日货切实有效方法》,《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30日。
    5《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22日。
    6南铁:《问对私售日货者组织密探暗杀队如何》,《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24日。
    7寒云:《主张对于私售日货商人应处以极刑》,《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2日。
    8顾祥熙:《问私售日货的奸商可否枪毙》,《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0月28日。
    9张立旸立时:《关于处置封存日货办法问题》,《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1月21日。
    1刘新陶:《述景德镇的造瓷大略》,《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1日。
    2王永康:《商量发起瓷业公司》,《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5日。
    3张水淇:《日本内阁改组与我国之关系》,《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4日。
    4张水淇:《报告日本谋我益急》,《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9日。
    5李众荣:《注意法俄最近举动》,《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23日。
    6石玉才:《国际形势与救国工作》,《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8日。
    1罗大凡:《罢课——自杀》,《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13日。
    2张吻天:《对于学生质问粤委的意见》,《申报·读者通讯》1931年12月20日。
    3《悬酬征答》,《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日。
    
    1张息羽:《救国三策》,《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8日。
    2余文豪:《政治上至少应有六大改革》,《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3日。
    3王季国:《取消党治》,《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8日。
    4张息羽:《救国三策》,《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8日。
    5王懋勋:《答案三则》,《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9日。
    6余文豪:《政治上至少应有六大改革》,《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3日。
    1余文豪:《政治上至少应有六大改革》,《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3日。
    2金开慄:《政治改革五项意见》,《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20日。
    3不除庭草斋夫:《新政府小影》,《申报·自由谈·不除庭草斋夫谈荟》,1932年1月14日。按:不除庭草斋夫是陶行知当时用的笔名。
    4朱双玉:《政治上轨道以安定人民生活》,《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26日。
    5张息羽:《救国三策》,《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8日。
    6金开慄:《政治改革五项意见》,《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20日。
    7屠广圻:《人民对于政府的新希望》,《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1月19日。
    8《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2月13日。
    9《启事》,《申报·读者通讯》1932年2月25日。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7页。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19页。
    1《四届一中全会》,《申报·时评》1931年12月21日。
    1《谨贡献于一中全会——整顿军事》,《申报·时评》1931年12月23日。
    2《学生爱国运动评议》,《申报·时评》1931年12月8日。
    3《谨贡献于一中全会——改革教育》,《申报·时评》1931年12月24日。
    
    1《谨贡献于一中全会——整理财政(一)》,《申报·时评》1931年12月25日。
    2《谨贡献于一中全会——整理财政(二)》,《申报·时评》1931年12月26日。
    
    1《一致对外究待何时》,《申报·时评》1931年10月5日。
    2《从今年双十节到明年双十节——一年的计划》,《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0日。
    3《国人勿徒倚赖国联》,《申报·时评》1931年9月28日。
    4《和平解决满洲问题方法已穷》,《申报·时评》1931年11月3日。
    1《民众慰劳马将军之心理》,《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7日。
    2《申报》自己解释,“当其(即马占山及所部,引者注)与强敌出死入生肉搏鏖战之际,万福麟之子万国宾,复席卷黑省库款一千一百万潜遁。库空如洗,粮秣艰难,三军粮绝,二日不食。”(《吾人能坐视马占山孤军抗暴乎》,《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9日。)
    3《吾人能坐视马占山孤军抗暴乎》,《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9日。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36页。1931年11月19日通过的《对于蒋中正同志代表主席团提议团结御侮办法之决议案》第一条谓“一致通过蒋中正同志亲自北上,首赴国难。”
    5《蒋主席决心收回失地》,《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1日。
    
    1《战乎守乎和乎》,《申报·时评》1931年11月26日。
    2《一致对外究待何时》,《申报·时评》1931年10月5日。
    3《国民党新生之最后时机》,《申报·时评》1931年10月20日。
    1《请大家一致向外看》,《申报·时评》1931年11月7日。
    2《国难中之孙中山先生诞辰与四全大会》,《申报·时评》1931年11月12日。
    3政治分会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名义上是各当地最高的决策机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政治会议在武汉、北京、广州等地曾设立政治分会。政治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地方军政实权人物所控制,成为他们可以随意摆布的工具,并不具有中央的权威。
    4《北方将设政治分会》,《申报·时评》1931年12月19日。
    
    1《从今年双十节到明年双十节——一年的计划》,《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0日。
    2《民众与政治》,《申报·时评》1931年10月12日。
    1《言论自由之真义》,《申报·时评》1931年12月13日。
    2 1932年1月6日,国民政府免去张群上海市长职务,由吴铁城继任上海市长。
    1《上海日报公会宣言》,《申报·时评》1931年12月12日。
    2《民国日报》创办于1916年1月22日。其初衷是为反袁而办,曾在讨袁窃国称帝、抨击贿选、鼓吹北伐、讨论“劳工神圣”、介绍革命思潮、支持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等活动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成为国民党机关报。1937年停刊。
    
    1《宋庆龄之宣言》,《申报》1931年12月20日。
    2彬:《新年与新政府》,《申报·时评》1932年1月1日。
    3彬:《精诚团结与国难》,《申报·时评》1932年1月7日。
    1默:《三领袖将如何——各要人将如何》,《申报·时评》1932年1月12日。
    2彬:《正告政府与国民》,《申报·时评》1932年1月13日。
    
    1翰:《所谓新的外交方案》,《申报·时评》1932年1月18日。
    2彬:《节缩政策与廉洁政治》,《申报·时评》1932年1月24日。
    3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88~90页。
    1《外交部长陈友仁宣言——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一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5页。
    2《蒋主席辞职后在奉化故里讲: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一日在奉化武岭学校纪念周讲》,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318-319,317页。
    3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八册),第132页。
    4《民众三日刊》第1卷第28期,1932年1月24日。转引自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第17页。
    
    1默:《上海日军实力发动》,《申报·时评》1932年1月29日。
    2彬:《我国惟一之生路》,《申报·时评》1932年2月1日。
    3彬:《中国的出路何在》,《申报·时评》1932年2月11日。
    4《总工会请国府对日宣战》,《申报》1932年1月31日。
    5《各团体乞援电·市总工会》,《申报》1932年2月6日。
    6《上海市总工会宣言》,《申报》1932年2月17日。
    7《各界对时局表示》,《申报》1932年2月2日。
    8《孙科等联名电汪蒋》,《申报》1932年1月30日。
    9《孙科等请增援》,《申报》1932年2月1日。
    
    1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2000年,第594页。
    2彬:《政府果和乎》,《申报·时评》1932年3月27日。
    3《申报》1932年3月31日及4月4日在刊头之下,4月9日在时评前以大号字体刊出。
    4《申报》1932年4月30日。
    
    1彬:《从政者之人格》,《申报·时评》1932年1月27日。
    2彬:《正告二中全会》,《申报·时评》1932年3月4日。
    3彬:《正告二中全会(二)》,《申报·时评》1932年3月5日。
    4彬:《评二中全会(一)》,《申报·时评》1932年3月10日。
    
    1彬:《评二中全会(二)》,《申报·时评》1932年3月11日。
    2不除庭草斋夫:《国难会议与名人会议(上)》,《申报·自由谈》1932年1月28日。
    3不除庭草斋夫:《国难会议与名人会议(下)》,《申报·自由谈》1932年1月29日。
    
    1彬:《召集国难会议平议(上)》,《申报·时评》1932年1月28日。
    2沈云龙:《国难会议之回顾(上)》,《传记文学》第30卷第6期,第100页。
    3《国难会议沪会员不赴洛:电陈不到会理由》,《申报》1932年4月6日。
    4《一周内国内外大事述评》,《国闻周报》第9卷第14期。
    5彬:《论绥靖》,《申报·时评》1932年4月12日。
    1彬:《如何救灾》,《申报·时评》1932年4月13日。
    2《国难会议宣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九辑·国难会议纪录》,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2-3页。
    3《主席臧启芳致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九辑·国难会议纪录》,第29页。
    4彬:《国难会议之成绩》,《申报·时评》1932年4月15日。
    5不除庭草斋夫:《国难会议与名人会议(下)》,《申报·自由谈》1932年1月29日。
    6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李一氓《为周恩来辟谣》一文以及马荫良、储玉坤《关于“伍豪启事”的一些背景材料》一文。李文出于《潘汉年在上海》一书。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马文出于《〈申报〉介绍》一书。该书未公开出版发行。
    
    1《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党启事》,《申报》1932年2月20日。
    2《申报》1932年2月22日。
    1《巴和律师代表周少山紧要启事》,《申报》1932年3月4日。
    2彬:《评二中全会(一)》,《申报·时评》1932年3月10日。
    
    1彬:《论绥靖》,《申报·时评》1932年4月12日。
    2彬:《社会之真危机》,《申报·时评》1932年6月11日。
    3彬:《“剿匪”与“造匪”》,《申报·时评》1932年6月30日。
    4彬:《再论“剿匪”与“造匪”》,《申报·时评》1932年7月2日。
    1彬:《三论“剿匪”与“造匪”》,《申报·时评》1932年7月4日。
    1关东军司令部:《对热河政策》,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139-140页。
    1何柱国:《榆关失陷前后》,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事变》,中华书局2000年,第43-44页。
    2晦:《热河告急》,《申报·时评》1932年12月21日。
    3乃:《今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之行动》,《申报·时评》1932年12月26日。
    
    1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77页。
    2晦:《山海关战端已开》,《申报·时评》1933年1月7日。
    3文:《热河告急与华北治安会议》,《申报·时评》1932年12月27日。
    4晦:《山海关战端已开》,《申报·时评》1933年1月7日。
    1晦:《地方解决之失策》,《申报·时评》1933年1月10日。
    
    1晦:《最后之一刻》,《申报·时评》1933年1月31日。
    2元:《热河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2月21日。
    3穗:《日军攻热与我们的总动员》,《申报·时评》1933年2月22日。
    
    1乃:《攘外与安内孰先》,《申报·时评》1933年1月20日。
    2乃:《攘外与安内孰先》,《申报·时评》1933年1月20日。
    3乃:《攘外与安内孰先》,《申报·时评》1933年1月20日。
    4穗:《今日之两大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1月23日。
    
    1彬:《从粤乱说道废止内战》,《申报·时评》1932年6月23日。
    2彬:《粤中武剧终了》,《申报·时评》1932年7月13日。
    3梓:《国难与韩刘冲突》,《申报·时评》1932年9月21日。
    4翰:《韩刘内战将如何制止》,《申报·时评》1932年9月24日。
    
    1都良:《如何而消弭内战乎》,《申报·时评》1932年10月2日。
    2梓:《如何安定川局》,《申报·时评》1932年10月18日。
    3诚:《论川战》,《申报·时评》1932年11月16日。
    
    1晦:《一致御侮》,《申报·时评》1933年1月25日。
    2晦:《抵抗与争斗》,《申报·时评》1933年1月11日。
    3力:《“抗争”之事实如何》,《申报·时评》1933年1月12日。
    4元:《最后决心如何》,《申报·时评》1933年1月13日。
    
    1元:《英海军调停提议失败》,《申报·时评》1933年1月14日。
    2乃:《当前之抗日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1月16日。
    3晦:《国联调解热河垂危》,《申报·时评》1933年1月22日。
    4子谷:《发动民族革命战争》,《申报·自由谈》1933年1月17日。
    5穗:《日军攻热与我们的总动员》,《申报·时评》1933年2月22日。
    1《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宋张赴热士气奋发》,《国闻周报》第10卷第8期。亦可见:《宋院长演词》,《大公报》1933年2月19日。
    2《张汤等通电》,《大公报》1933年2月19日。
    3乃:《承德失陷》,《申报·时评》1933年3月5日。
    4晦:《热河失陷后之危机》,《申报·时评》1933年3月6日。
    5晦:《哀热河》,《申报·时评》1933年3月7日。
    1公:《勖蒋军委员长》,《申报·时评》1933年3月10日。
    2晦:《哀热河》,《申报·时评》1933年3月7日。
    3晦:《热河失陷后之危机》,《申报·时评》1933年3月6日。
    4晦:《哀热河》,《申报·时评》1933年3月7日。
    5赓:《死有余辜的热汤》,《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3年3月9日。
    1玄:《哀汤玉麟》,《申报·自由谈》1933年3月11日。
    2皙:《如何救亡》,《申报·时评》1933年3月19日。
    3《蒋委员长致杨杰委员转张学良代委员长、何应钦部长指示反攻战略电——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六日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14页。
    4《蒋委员长致杨杰委员并转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望协同一致力图反攻电——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六日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13页。
    5《蒋委员长致杨杰委员转张学良代委员长、何应钦部长指示反攻战略电——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六日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14页。
    1基玛尔(1881~1938),现译为凯末尔。1921年5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1922年8月亲赴西部前线,指挥土军向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发起总攻,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他成为土耳其的民族英雄。《申报》以此鼓励蒋介石建立像基玛尔一样的历史功勋。
    2公:《勖蒋军委员长》,《申报·时评》1933年3月10日。
    3晦:《事尚可为》,《申报·时评》1933年3月11日。
    1济:《勖前线将士》,《申报·时评》1933年3月17日。
    2中国艺术公司:《长城血战记》,京城印书局1993年,第2页。
    3觉:《抗战之前途》,《申报·时评》1933年3月22日。
    4晦:《不夸胜不讳败》,《申报·时评》1933年3月25日。
    1晦:《多伦张家口地位之重要》,《申报·时评》1933年3月29日。
    2震:《我们在前线等你》,《申报·时评》1933年4月1日。
    3晦:《滦东告急,多伦紧张》,《申报·时评》1933年4月7日。
    4衷:《放弃滦东》,《申报·时评》1933年4月18日。
    
    1明:《日本退出滦东与我国之对策(上)》,《申报·时评》1933年4月29日。
    2明:《日本退出滦东与我国之对策(下)》,《申报·时评》1933年4月30日。
    3实:《敌渡滦河平津危急》,《申报·时评》1933年5月17日。
    4动:《平津危急》,《申报·时评》1933年4月22日。
    1元:《将何以救平津》,《申报·时评》1933年5月16日。
    2德:《平津华北与整个局面》,《申报·时评》1933年5月18日。
    3《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为昨午与日本中山代办等交涉停战事致蒋委员长电——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45页。
    
    1梓:《平津局势之转变》,《申报·时评》1933年5月24日。
    2明:《西北亟应开发》,《申报·时评》1933年4月26日。
    1元:《沉闷之局势》,《申报·时评》1933年4月9日。
    2景:《所望于华北政委会》,《申报·时评》1933年5月13日。
    3伟:《新途径何在》,《申报·时评》1933年3月14日。
    4《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何应钦等报告日方提出停战条件四项情形呈中央当局电——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645页。
    5公:《谈判停战》,《申报·时评》1933年5月25日。
    1公:《谈判停战》,《申报·时评》1933年5月25日。
    2梓:《华北停战交涉真相如何》,《申报·时评》1933年5月29日。
    3信:《华北停战协定签字》,《申报·时评》1933年6月2日。
    
    1《中日停战协定痛言》,《大公报·社评》1933年6月1日。
    2《评中日停战协定》,《益世报·社论》1933年6月1日。
    1根据舆论学的基本原理,报刊舆论是除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权力。报刊的舆论监督功能为第四权力,对其他三权起制衡作用。
    
    1不除庭草斋夫:《假好人》,《申报·自由谈》1931年9月25日。
    2不除庭草斋夫:《长忙玩忘完》,《申报·自由谈》1931年11月2日。
    3不除庭草斋夫:《颠倒的逻辑》,《申报·自由谈》1932年1月8日。
    1《中大风潮原因》,《申报·教育消息》1932年7月1日。
    2彬:《政治纷乱与学潮》,《申报·时评》1932年6月15日。
    3彬:《中大学潮评议》,《申报·时评》1932年7月3日。
    4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第192页。
    5当时任《申报》经理的马荫良也在一片回忆文章中提到此事。他说:“三篇时评发表以后,上海国民党市党部、上海市政府、上海警备司令部纷纷电告蒋介石,诬称史量才利用他的报业权威,勾结上海一般无聊文人,谣言惑众,反对政府,危害党国,亟应加以制裁。蒋亲手批了‘申报禁止邮递’六个大字,由上海警备司令部派员驻上海邮政总局监督执行。”(马荫良:《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史量才在一九三二年》,《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1马荫良:《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史量才在一九三二年》,《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7页。
    1高兴亚遗稿:《回忆抗日同盟军筹建初期的几件事》,中国人民政协河北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2《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冯蒋反对休战》,《国闻周报》第10卷第22期。
    
    1梓:《察哈尔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6月3日。
    2明:《边情紧急》,《申报·时评》1933年6月11日。
    
    1中国人民政协河北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第196-197页。
    2梓:《华北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7月1日。
    3《察哈尔民众贺克复多伦电》,赵谨三编:《察哈尔抗日实录》,军学书社1933年,第162页。
    4《上海各团体救国联合会贺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164页。
    5《克复多伦!》,《申报》1933年7月17日。
    1梓:《多伦收复后之问题》,《申报·时评》1933年7月15日。
    2 Youli Sun Chin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pacific war (1931~1941),p.48.转引自王晓荣:《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3《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91页。
    1《西南政委会请北方各将领一致主张正义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04页。
    2《西南政委会请庞关冯等勿为个人所利用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05页。
    3《胡汉民陈济棠请京平当局速停入察之师若仍抑内媚外决取断然处置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07页。
    4《全国民众救国团体联合会请力排魔障坚持到底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01页。
    5《庐山会议与汪蒋俭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20页。
    6《答覆汪蒋之世电》,《察哈尔抗日实录》,第226页。(《大公报》称:由于冯玉祥“原电对中央多所指摘,措辞过于激烈,经当局检查扣留,未予发出”。《察局一幕即将揭开》,《大公报》1933年8月3日。另见芸生:《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察局和平希望日少》,《国闻周报》第10卷第31期。)
    7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85页。
    1梓:《察哈尔之和平解决》,《申报·时评》1933年8月7日。
    2明:《察局之善后》,《申报·时评》1933年8月12日。
    1蔡廷锴:《回忆十九路军在闽反蒋失败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77页。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政府及十九路军抗日作战协定》,《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70页。
    1元:《闽变痛言》,《申报·时评》1933年11月23日。
    2《吴迈电沪市闻人速赋同仇群起讨贼》,《人民日报》(福建)1934年12月24日。见薛谋成、郑全备选编:《“福建事变”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5页。
    3都:《如何使个人感情趋于合理化》,《申报·时评》1933年11月24日。
    4元:《克复福州之后》,《申报·时评》1934年1月14日。
    
    1元:《克复福州之后》,《申报·时评》1934年1月14日。
    2《解决闽局合理的途径》,《益世报·社论》1933年11月23日。见《国闻周报》第10卷第47期,第12页。
    3《闽局如何善后?》,《世界日报》1934年1月25日。见薛谋成、郑全备选编:《“福建事变”资料选编》,第239页。
    1唐弢:《茅盾杂文集·序》,第5页。
    2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第1页,第5页。
    3玄:《血战后一周年》,《申报·自由谈》1933年1月23日。
    4玄:《欢迎古物》,《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29日。
    
    1玄:《“惊人发展”》,《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15日。
    2阳秋:《关于“救国”》,《申报·自由谈》1933年3月17日。
    3《汉奸》,《茅盾杂文集》,第244-245页。
    4《启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第11页。
    2鲁迅:《伪自由书·前记》,第2-3页。
    1何家干:《“逃”的合理化》,《申报·自由谈》1933年1月30日。
    2何家干:《崇实》,《申报·自由谈》1933年1月31日。
    
    1何家干:《航空救国三愿》,《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5日。
    2《上海日报》1933年2月9日,见何家干:《战略关系》,《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13日。
    3何家干:《战略关系》,《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13日。
    4干:《赌咒》,《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14日。
    5何家干:《对于战争的祈祷》,《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28日。
    6何家干:《文人无文》,《申报·自由谈》1933年4月4日。
    
    1何家干:《推背图》,《申报·自由谈》1933年4月6日。
    2何家干:《文章与题目》,《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5日。
    3何家干:《中国人的生命圈》,《申报·自由谈》1933年4月14日。
    4干:《天上地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19日。
    5《伪自由谈·前记》,第3页。
    6《编辑室启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7《准风月谈·前记》,第1页。
    8《准风月谈·前记》,第2页。
    9鲁迅:《致黎烈文》,《鲁迅书信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378页。
    1真锅滕治:《对最近的国际形势和华北工作的看法》,《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事变》,中华书局2000年,第307页。
    2南开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组编:《华北事变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0-493页。
    3 [日]重光葵著,齐福霖等译:《日本侵华内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1非黎:《华北危机四伏》,《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4年4月8日。
    2员:《应付华北危机之感想》,《申报·时评》1934年4月10日。
    3《日人努力华北经济调查》,《申报》1935年7月12日。
    4《日方积极准备开发华北资源》,《申报》1935年7月19日。
    5 [日]近代日本研究会:《东亚与日本》,山川出版社1980年,第161-162页。转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337-338页。
    6《日外务省派员调查华北经济》,《申报》1936年4月22日。
    1《开发华北经济日人完成基础调查》,《申报》1936年4月21日。
    2 [日]会田勉:《华北大观》,早稻田出版部1937年,第314页。转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第339页。
    3满铁调查部:《中国经济开发方策及调查资料(中国立案调查书类,2编1卷)》1937年,第97页。转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第339页。
    1《一月来之中国与世界·华北中日“经济提携”》,《申报月刊》第4卷第8号。
    2《日关东军召开会议驻华武官全体出席决定华北根本方针》,《申报》1935年7月19日。
    3蓝天照:《华北五省的经济地位及日本的企图》,《外交评论》第6卷第2期。
    4 [日]重光葵著,齐福霖等译:《日本侵华内幕》,第113页。
    5《“七七”事变前兴中公司的经济侵略方针和活动概况》,《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2004年,第67页。
    6《中日经济提携影响下的东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第94页。
    1昂:《柳江矿案如何解决乎》,《申报·时评》1935年9月11日。
    2吴承明编:《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58页。
    3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第94-97页。
    1非黎:《华北危机四伏》,《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4年4月8日。
    2《山海关东罗城日伪人组私运机关》,《申报》1935年9月28日。
    3育:《上年度之我国对外贸易》,《申报·时评》1936年2月3日。
    4瑞:《华北漏税走私问题》,《申报·时评》1936年3月13日。
    1《海关当局报告华北走私税收损失统计》,《申报》1936年5月13日。
    2《某国宪兵保护下私货益源源输津》,《申报》1936年4月8日。
    3《海关发表华北走私依然猖獗》,《申报》1936年5月30日。
    4《日宪兵在津东站包庇浪人运私》,《申报》1936年6月17日。
    5《海关当局报告华北走私》,《申报》1936年5月13日。
    6浪人在华北走私当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正如通讯《日本人在东北》所言,浪人往往经营不法事业,如贩运白银、贩运铜元、贩运走私货物,开白面房子、开赌窟,开跳舞场等。在中国国民政府未实行币制改革之前,“公然用皮箱柳包之类,成捆成堆,强运白银出关”,造成北平市面金融不安。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之后,浪人“乃改业运贩铜元”,致使“市面铜元,大感缺乏,铜元票之票面价额,与实际之铜元兑换价格,出入甚大。因而日用物品价格,涨落无定,中小市民,大受影响。”1936年,“走私货物赚钱较多,此辈浪人,乃又转而经营走私货物。平津道上,以及平通道上,仆仆来往,以致北平私货山积,皆此辈浪人为之。”(《日本人在北平》,《申报》1936年8月19日。)浪人对于中国的危害,于此可见一斑。
    7《津关缉堵严密浪人走私渐少》,《申报》1936年7月29日。
    
    1《华北缉私全由津关负责》,《申报》1936年8月4日。
    2《华北走私风较去夏更形披猖》,《申报》1937年1月14日。
    3《日商在津组设华北满蒙运输公司》,《申报》1937年1月16日。
    4《华北走私益形猖獗》,《申报》1937年1月24日。
    5《华北走私猖獗》,《申报》1937年1月29日。
    6《华北方面私货侵入愈形严重》,《申报》1937年2月7日。
    7《梅乐和华北走私报告》,《申报》1937年5月15日。
    
    1端:《关税偷漏之严重性》,《申报·时评》1935年10月6日。
    2瑞:《华北漏税走私问题》,《申报·时评》1936年3月13日。
    
    1瑞:《再论华北走私问题》,《申报·时评》1936年4月2日。
    2纬:《华北现势之分析》,《申报·时评》1936年4月22日。
    3柳:《走私与减税》,《申报·时评》1936年4月23日。
    4年:《人民团体协助防遏走私之有效办法》,《申报·时评》1936年6月6日。
    1华:《华北走私危急的增重》,《申报·时评》1937年1月27日。
    2禹:《华北的新局势》,《申报·时评》1937年2月1日。
    3禹:《杜绝走私问题》,《申报·时评》1937年5月13日。
    1子彬:《如何缉私》,《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6年6月30日。
    2 1937年3月21日子夜,百余名日韩浪人统一穿特制衣服,衣服上做有巨型口袋,装满铜元,每人携带五千余枚,总值一万七八千元,他们由汇山码头登“上海丸”。22日3时左右,最后一批浪人装满铜元上船时,被海关关员发觉,即上前搜查。日韩浪人遂以预先藏匿的铁尺殴打关员,致中外关员七人严重受伤,其中一人手骨被打断。驻沪日本总领事得到报告后,救出关员,并以此事既然败露,令浪人缴出铜元二三千元,运往海关,其余一万多元,仍由“上海丸”运出。这就是上海丸事件。
    3史楫:《希望政府把我们武装起来!》,《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7年3月26日。
    4史楫:《再谈“走私”》,《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7年3月29日。
    1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69页,第224页。
    2 [日]岛田俊彦等编:《现代史资料》第8卷第23页,转引自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上册),第423-424页。
    3 [日]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62-63页,转引自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上册),第424页。
    4真:《一月来之中国与世界·日关东军大连会议之后之东北与华北》,《申报月刊》第4卷第2号,第123页。
    1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十册),第33页。
    2《情报部长关于对中国的国际援助问题发表的非正式谈话(天羽声明)》,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选编》,第159页。
    3廷:《国际对日与我国方针》,《申报·时评》1934年4月23日。
    1贞:《读日本外务省声明之愤言》,《申报·时评》1934年4月21日。
    2廷:《国际对日与我国方针》,《申报·时评》1934年4月23日。
    3贞:《国民应严切注意今日之局势——各国政府应该明瞭日本的野心》,《申报·时评》1934年4月24日。
    4行妥:《日本妄想独霸东亚》,《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4年4月27日。
    1《西南政会痛斥日声明书》,《申报》1934年4月28日。
    2《胡汉民发表告友邦文》,《申报》1934年4月28日。
    3《情报部长关于对中国的国际援助问题发表的非正式谈话(天羽声明)》,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160-161页。
    4廷:《日本立场何尝取消?》,《申报·时评》1934年4月29日。
    5琼声:《“国际原则”》,《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4年5月15日。
    
    1徐道邻:《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申报·特载》1935年1月27日。
    2徐道邻:《敌乎?友乎?》(三续),《申报·特载》1935年1月29日。
    3徐道邻:《敌乎?友乎?》(四续),《申报·特载》1935年1月30日。
    4富:《中日关系改善之关键——广田来华说之感想》,《申报·时评》1935年1月19日。
    5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1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0页,11页。
    2徐道邻:《敌乎?友乎?》,《申报·特载》1935年1月26日。
    3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3页,15页,18页。
    4 1935年2月20日,汪精卫在中央政治会议报告外交方针,谓:“中国愿意与任何友邦保持友谊与和平,中日两国所发生的纠纷,可用诚意来解决。广田外相之演说,与我们素来主张大致吻合。”(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7页。)3月2日,蒋介石致电汪精卫,对汪2月20日在中政会所作关于对日关系的报告表示赞赏,谓:“灼见宏猷,至深钦佩,与弟在京时对中央社记者所谈各节,实属同一见解。中央同人既有所决定,弟能力所及,自当本此方针,共策进行。”(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22页。)
    5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41页。
    6《国府明令敦睦中外邦交》,《申报》1935年6月11日。
    1纪:《有吉大使到任》,《申报·时评》1935年6月14日。
    2舒:《广田外交与中日关系》,《申报·时评》1935年1月24日。
    3年:《调整中日关系之前提》,《申报·时评》1936年1月9日。
    
    1年:《日本增兵华北之立场何在》,《申报·时评》1936年5月19日。
    2瑞:《日驻军强化后的华北》,《申报·时评》1936年5月30日。
    1穆藕初:《中日经济提携之商榷》,《申报·特载》1935年3月4日。
    2穆藕初:《中日经济提携之商榷(三续)》,《申报·特载》1935年3月7日。
    3穆藕初:《中日经济提携之商榷(五续)》,《申报·特载》1935年3月12日。
    4穆藕初归纳指出,两个前提是,双方在经济关系以外均处于不侵胁不畏忌关系之下;双方都有对于两国经济发展关系的真正认识,都有共同使经济调整发展的诚意。五大原则是,不得以经济提携或调整的名义实行经济统制,应以平等互惠为原则;不得用经济调整名义,对中国或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影响,应发挥经济方面的互利性与互助性;不得包含任何借款合约及信用设定,在中日经济调整上所发生之新会议或合办的经济或金融组织中,中日双方能完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不得以取消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与中日经济调整相提并论,应奖励中国的国货生产运动;不得将中国经济萧条原因在于排斥日货,应认识中日经济调整,只不过是中日双方救济各自困难的一种方法。见《中日经济提携之商榷(五续、六续)》,《申报》1935年3月12日,13日。
    5穆藉初:《中日经济提携之商榷(六续)》,《申报·特载》1935年3月13日。
    6《东京读卖新闻论中日经济提携难关》,《申报》1935年3月9日。
    
    1年:《向讨论华北经济提携诸君进一言》,《申报·时评》1935年7月28日。
    2端:《河北经济协会之发起》,《申报·时评》1935年9月4日。
    3宜:《川越大使与经济提携》,《申报·时评》1936年6月22日。
    1禹:《棉纺织业之危机》,《申报·时评》1936年7月28日。
    2《日本的对华国策》,《申报》1936年9月3日。
    3都:《调整中日国交之先决问题》,《申报·时评》1936年9月29日。
    4星:《日本统制华北纸业之意义》,《申报·时评》1936年10月2日。
    
    1《经济提携不可能》,《申报·中日问题座谈会》1936年10月10日。
    2隅:《空言与事实》,《申报·时评》1937年3月3日。
    3我:《武力侵略与经济侵略》,《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7年3月4日。
    4华:《经济与外交》,《申报·时评》1937年3月6日。
    5《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219页。
    6华:《经济与外交》,《申报·时评》1937年3月6日。
    7《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221页。
    
    1都:《中日经济提携前途》,《申报·时评》1937年3月29日。
    2《对华投资会社设立要纲》,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第49页。
    3《“七七”事变前兴中公司的经济侵略方针和活动方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67-68页。
    4《中日经济提携具体化》,《申报》1935年10月21日。
    5《兴中公司进行中日经济提携》,《申报》1936年1月30日。
    6《开发华北经济日方有具体计划》,《申报》1936年10月21日。
    1邓葆光:《华北棉花与日本纺织工业》,《申报》1937年2月1日。
    2 [日]土肥原贤二刊行会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土肥原秘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
    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6编(二),第74页。转引自《中华民国史》(第三卷第二编上册),第425页。
    4主要指两件事,一件是天津日本租界两个汉奸报社社长,《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及《振报》社长白逾桓被杀引起纠纷;另一件是日军“围剿”抗日武装孙永勤部军事行动。
    5 1935年5月,日本四名特务潜入察哈尔省境内偷绘地图,6月5日在张北被中国驻军扣留。日方就此事与中方交涉,于6月27日达成协定,称为《秦土协定》。
    6《何梅协定(1935年6月—7月)》,《华北事变资料选编》,第151-152页。
    7《土肥原·秦德纯协定(1935年6月27日)》,《华北事变资料选编》,第193-194页。
    
    1《多田骏声明》,《华北事变资料选编》,第216页。
    2《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308页。
    3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02页。
    1都:《香河事变之严重性》,《申报·时评》1935年10月29日。
    2国民政府于1933年将冀东分为滦榆、蓟密两区,分别由陶尚铭、殷汝耕负责治理。1935年7月27日,陶辞职,两区实权遂落入殷一人之手。
    3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十册),第85页。
    
    1《鼓动华北自治日本动机所在》,《申报》1935年12月21日。
    2宜:《大可注意之通州事件》,《申报·时评》1935年11月26日。
    3李敏:《“志在救国”》,《申报·谈言》1935年11月29日。
    4《北平教育界同人宣言(1935年11月24日)》,《华北事变资料选编》,第381页。
    1秉:《读北平文化教育界宣言》,《申报·时评》1935年11月29日。
    2宜:《国人对于华北事态应有之认识》,《申报·时评》1935年12月1日。
    3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15页。
    
    1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第124页。
    2《阎冯副长军委会·宋氏谈话》,《大公报》1935年12月19日。
    3道:《冀察政委会成立以后》,《申报·时评》1935年12月24日。
    4梦若:《“华北的丑剧”》,《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5年12月28日。
    
    1纪:《大可注意之察北交涉》,《申报·时评》1936年1月8日。
    2星:《察北问题之严重性》,《申报·时评》1936年1月18日。
    3行安:《“以夷制夷”与“以华灭华”》,《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6年2月3日。
    
    1《北平续商河北问题:宋对报界表示听命中央平教育界谒何供献意见》,《大公报》1935年12月5日。
    2梓:《宋哲元之态度与华北局势》,《申报·时评》1936年2月10日。
    3李云汉:《七七事变的爆发与宋哲元的应付》,《传记文学》第23卷第1期,第8页。
    4宜:《华北日军人之活跃》,《申报·时评》1936年1月14日。
    5梦若:《石殷“通”而不“缉”》,《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6年1月29日。
    
    1瑞:《冀察外交的难题》,《申报·时评》1936年4月14日。
    2泰:《中日两国应走的路》,《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6年2月15日。
    3《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一二九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1《北平数校学生昨举行请愿对何部长提出六项希望》,《大公报》1935年12月10日。
    2秉:《学生运动之复兴》,《申报·时评》1935年12月11日。
    3李敏:《平市学生游行请愿》,《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5年12月12日。
    
    1籁士:《恢复学生运动》,《申报本埠增刊·业余周刊·业余漫谭》1935年12月15日。
    2子南:《爱国运动》,《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5年12月21日。
    3年:《再谈学生爱国运动》,《申报·时评》1935年12月20日。
    4李敏:《保障爱国运动》,《申报本埠增刊·谈言》1935年12月19日。
    1年:《再谈学生爱国运动》,《申报·时评》1935年12月20日。
    2李建芳:《学生在救国运动中应有的认识和目标》,《申报·出版界》1936年12月19日。
    3年:《如何维护学生爱国运动》,《申报·时评》1935年12月25日。
    1《九六老人告复旦同学书》,《申报》1935年12月28日。
    2年:《再谈学生爱国运动》,《申报·时评》1935年12月20日。
    1在组织国防委员会之前,国民政府当局还组建了类似性质的国防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一个秘密机构,所以《申报》当时未能就此加以评述。1932年10月,蒋介石在征求相关的著名实业家和知名的专家学者后,决定组建国防设计委员会,并亲自担任该委员会委员长。11月1日,该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从1932年底到1934年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工作以国防经济及资源的调查统计为主,尚未制定具体的建设计划。1943年9月,各项调查统计工作基本完成。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将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组建资源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国战略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动员工作。国防设计委员会“为中国的抗战准备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充实抗战的实力、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做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大后方的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王卫星:《论国防设计委员会》,《学海》2004年第6期,第53页。)
    2《中央准备组织国防委员会》,《申报》1934年1月15日。
    1《申报》此处的认识有误。其实,蒋介石在组建国防设计委员会时,就明确指出日本是中国的假想敌。国防设计委员会提案中就明确指出:“言国防必有一国或数国为我假定之敌,我国当前之敌国,当然为日本。”(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提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见王卫星:《论国防设计委员会》,《学海》2004年第6期,第50页。)可见当时,当局者非常清楚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并已经把日本当作假想敌。
    2廷:《中央准备组织国防委员会》,《申报·时评》1934年1月17日。
    3恒:《我国之国防问题》,《申报·时评》1934年8月2日。
    4敬:《军事教育与征兵制度》,《申报·时评》1934年7月19日。
    5募兵制,即以雇佣招收形式募集兵员的制度。征兵制,即根据兵役法规定,国家按规定征集一定数量的公民服兵役的制度。
    
    1敬:《军事教育与征兵制度》,《申报·时评》1934年7月19日。
    2年:《兵役法之施行》,《申报·时评》1936年3月3日。
    1秉:《学生运动之复兴》,《申报·时评》1935年12月11日。
    2 1934年11月15日,史量才遇害。当时人们对他的被害,有种种猜测。后据沈醉的回忆交代,此事是蒋介石指使其手下戴笠所为。与史量才生前关系密切的人如马荫良、黄炎培等都对他的死进行过推测。黄炎培在《八十年来》一书中声称史量才之死是由于他的孤傲的性格以及对蒋介石的不肯俯首所致,并称自己亲身经历的蒋、史对话为其死难买下伏笔。《申报》经理马荫良回忆说,史量才支持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揭露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公开批评国民党法西斯专政,于是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的时刻,就成为蒋的眼中钉。史量才和《申报》对民权保障同盟的支持,激怒了上海市地方党政当局。吴铁城、潘公展等人经常造谣、密报。蒋遂决定暗杀史量才,并安排戴笠执行任务。(马荫良:《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史量才在一九三二年》,《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史量才之死,震动上海报界及全国人民。后世人民对其死因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史量才主持的上海市地方协会是上海资产阶级重新崛起的标志,填补了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出现的严重统治危机和上海市政府出现的短暂权力真空。蒋介石1932年重新上台,必然要夺回被地方协会暂时占去的权力,重建国家权威。白华山认为,蒋介石刺杀史量才,不但可以达到控制地方协会进而控制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目的,还可以起到箝制抗日舆论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史量才与其说是直言惹祸,不如说是蒋介石政府强力遏制抗日潮流的一种政治态势。(白华山:《史量才与上海市地方协会》,《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董滨指出,一般的意见都认为是史量才及《申报》的抗日言论激怒了国民政府及当局,他认为应该注意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史量才被刺是国民政府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三十年代初日本入侵的局势下急剧激化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推行新闻统制政策、控制全国舆论界的重要举措。(董滨:《论史量才被刺之原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笔者也认为,尽管在禁邮之后,《申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国民政府当局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决定维护其政治权威,对异己采取严厉惩处的政策。史量才遂难逃厄运。
    1左翼记者联盟和记者座谈会分别成立于30年代初,由《申报》、《新闻报》、《时报》等进步记者组成中国新闻研究会,后经变动,形成此二组织。
    2星:《华北时局与美国声明》,《申报·时评》1936年5月21日。
    3宜:《怎样根除贪污》,《申报·时评》1936年7月30日。
    4《西安昨发生重大事变》,《申报》1936年12月13日。
    1《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编》,第3-4页。
    2宜:《中国还是整个的中国》,《申报·时评》1936年12月14日。
    3《申报》1936年12月20日。
    4中:《蒋委员长离陕抵洛》,《申报·时评》1936年12月26日。
    1陶希圣:《民族与民主》,《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1月31日。
    
    1顾颉刚:《中华民族的团结》,《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1月10日。
    2陶希圣:《民治与割据》,《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5月9日。
    1白寿彝:《论设立回教文化研究机关之需要》,《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2月28日。
    1李安宅:《民族创作性的培育》,《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3月28日。
    1白寿彝:《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5月23日。
    2张荫麟:《民生主义与中国的农民》,《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3月14日。
    3 1936年1月,蒙古上层反动分子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投降日本,成立伪蒙古军总司令部。5月在化德成立伪蒙古军政府。秋,在日本侵略军的支持下,大举侵犯绥远东北地区。绥远诸君傅作义等部奋起还击,收复百灵庙和大庙等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1顾颉刚:《后套的移垦事业》,《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4月25日。
    2连士升:《走私问题的严重性》,《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6月13日。
    3李安宅:《墨西哥农村建设的经验》,《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7月4日。
    1张荫麟:《土地法的修改和民生的改善》,《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6月6日。
    
    1吴其玉:《论中日经济提携》,《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3月7日。
    2吴世昌:《欧美和日本对华认识的不同及其影响》,《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4月11日。
    
    1张忠绂:《英日谈判》,《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7月11日。
    2叶公超:《抗战的前幕》,《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2月21日。
    3冯友兰:《中国救亡图存的大道》,《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7月25日。
    1陶希圣:《苟存的心理》,《申报·星期论坛》1937年8月1日。
    
    1邹韬奋:《国际响应与抗战前途》,《申报·专论》1937年10月1日。
    2邹韬奋:《全国应注意的重要关头》,《申报·专论》1937年11月2日。
    3周宪文:《主和者就是汉奸》,《申报·专论》1937年11月5日。
    4孙怀仁:《长期抗战与民生》,《申报·专论》1937年10月31日。
    1周宪文:《中日经济基础与抗战前途》,《申报·专论》1937年10月4日。
    2周宪文:《看你横行到几时》,《申报·专论》1937年10月17日。
    1金仲华:《华北战局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申报·专论》1937年11月6日。
    1金仲华:《敌人军事上的第一次摇动》,《申报·专论》1937年10月21日。
    2胡愈之:《保卫大上海!》,《申报·专论》1937年10月27日。
    3金仲华:《从第一线到第二线》,《申报·专论》1937年10月28日。
    
    1孙怀仁:《抗战军事刍议》,《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5日。
    2张志让:《在抗战中纪念中山先生的诞辰》,《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2日。
    1胡愈之:《团结第一》,《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1日。
    2胡愈之:《到胜利的路》,《申报·专论》1937年10月11日。
    3邹韬奋:《中国当尽量运用自己的优点》,《申报·专论》1937年10月13日。
    1章乃器:《抗战时期中的民主问题》,《申报·专论》1937年10月22日
    1张志让:《抗战时期的民主集权》,《申报·专论》1937年10月7日。
    2沈志远:《从国际的同情说到我们的外交》,《申报·专论》1937年10月8日。
    
    1沈志远:《我国对布鲁塞尔会议应取之态度》,《申报·专论》1937年10月18日。
    2张志让:《宣布日本违约侵犯中国以后》,《申报·专论》1937年10月20日。
    3张志让:《抗战新阶段中的比京会议》,《申报·专论》1937年10月30日。
    4章乃器:《以抗战到底的决心去运用九国公约会议》,《申报·专论》1937年11月4日。
    5侵略者是苏联在1933年军缩会议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凡用武力侵入他国领土者,无论曾否宣战均应认为侵略者。”(张志让:《苏联革命与中国抗战》,《申报·专论》1937年11月7日。)
    1胡愈之:《苏联能不能帮助我们?》,《申报·专论》1937年10月3日。
    2张志让:《苏联革命与中国抗战》,《申报·专论》1937年11月7日。
    3冯列山:《德国与我们》,《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8日。
    4胡愈之:《德意与远东事件》,《申报·专论》1937年11月3日。
    
    1冯列山:《德国与我们》,《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8日。
    2冯列山:《是大家的事情》,《申报·专论》1937年11月14日。
    3金仲华:《国际间的纵横离合与中国前途》,《申报·专论》1937年11月20日。
    4张志让:《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路线》,《申报·专论》1937年11月21日。
    1刊名为《申报每周增刊》,多写为《申报周刊》。其前身是1932年7月15日创办的《申报月刊》。从1936年元旦起改为周刊,仍由俞颂华主编。
    2《由西安到陕北(一)》,《申报每周增刊》第二卷,第十八期,封二。
    3宋军:《申报的兴衰》,第190页。
    4照片见《申报周刊》第二卷,第十八期,封面。
    5俞颂华:《从上海到西安和陕北》,《申报每周增刊》第二卷第二十期,第441页。
    6俞颂华:《从上海到西安和陕北》,《申报每周增刊》第二卷第二十期,第441页。
    7《申报周刊》的发行量比《申报》的发行量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申报周刊》的影响要小于《申报》。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尚不知《申报周刊》的确切发行量。
    1宾:《晋北捷音》,《申报·时评》1937年9月29日。
    
    1《日使署发表对两租界之申请》,《申报》1937年11月23日。
    2《申报》1937年11月9日。
    
    1中央社记者王少桐:《今日的朱彭》,《申报·夕刊》1937年10月17日。
    2《申报》1937年12月14日。
    3《河北问题》,《大公报·短评》1935年6月11日。
    
    1《有吉大使将再入京》,《大公报》1936年11月26日。
    2《时局》,《大公报·短评》1935年11月28日。
    3《学潮》,《大公报·短评》1935年12月19日。
    4《勿自促国家之分裂》,《大公报·社评》1935年12月3日。
    5《本报解除停邮处分》,《大公报·社评》1935年12月12日。
    1 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创刊出版,地址在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18号。张季鸾在社评《今后之大公报》中告知全国各界,《大公报》沪版创刊,“既非扩张事业,亦非避北就南,徒迫于时势急切之需要。”(《今后之大公报》,《大公报·社评》1936年4月1日。)张季鸾、胡政之看到日本并非以东北为满足,而是步步进逼,全国抗战的爆发,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以中、日两国实力悬殊而论,在平津要想再出一份抗战的报纸,是不可能的。为此,只有先行南移。《大公报》于1936年下半年将骨干全部南移上海,张季鸾、胡政之亦坐镇上海。从而与《申报》、《新闻报》共居一城。1937年7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平津,天津对外交通断绝,《大公报》天津版只能在市内发行。30日天津陷落,8月5日,《大公报》天津版停刊。
    2《卢沟桥事件》,《大公报·社评》1937年7月9日。
    3《卢沟桥案善后问题》,《大公报·社评》1937年7月10日。
    4《昨天形势》,《大公报·短评》1937年7月13日。
    5《希望日本政府持重》,《大公报·社评》1937年7月13日。
    6《国民一致的要求》,《大公报·短评》1937年7月16日。
    
    1《对时局真相的解释》,《大公报·社评》1937年7月17日。
    2《最低的和战论》,《大公报·社评》汉口版1937年12月8日。
    3《切莫错过时机》,《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11月8日。
    4王芸生:《再答青年(上)》,《大公报》汉口版1938年1月23日。
    5《晋北大胜》,《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9月25日。
    6《礼赞军神!》,《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10月19日。
    1《八百壮士》,《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10月30日。
    2丁作韶:《北战场给我们的教训》,《大公报》汉口版1937年11月1日。
    3《德国调解之声》,《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12月5日。
    4《德国调解之声》,《大公报·短评》汉口版1937年12月5日。
    1《国家主权与国际信义》,《大公报·社评》汉口版1937年12月6日。
    2《最低调的和战论》,《大公报·社评》汉口版1937年12月8日。
    
    1《诉诸全国军民各界》,《大公报·社评》汉口版1937年12月16日。
    2《暂别上海读者》,《大公报·社评》上海版1937年12月14日。
    3《不投降论》,《大公报·社评》上海版1937年12月14日。
    1《谈老〈申报〉》,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1《本报作报本意》,《申报》1875年10月11日。
    1徐忍寒:《申报七十七年史料》,国家图书馆藏本,第49~50页。
    2史量才购进《申报》之后,由于发行量逐步增加,不但清偿所有债务,还陆续兴建馆舍,购进机器,兴办其他文化事业,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是《申报》的赢利解决史量才所有这些活动的资金。
    《申报》、
    《申报月刊》、
    《申报周刊》、
    《申报馆内通讯》、
    《大公报》、
    《外交评论》、
    《国闻周报》、
    《中央日报》、
    《益世报》、
    《新闻记者》、
    《新闻研究资料》、
    《新文学史料》、
    《传记文学》、
    《文史资料选辑》、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
    《文献和研究》
    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报坛逸话》,世界书局民国廿九年(1940年)。
    《申报概况》,申报馆民国廿四年(1935年)。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申报〉介绍》,上海书店《申报》影印组编印1983年。(内部刊物)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卷,中华书局1983年。
    《顾维钧回忆录》,第二卷,中华书局1985年。
    王瑾,胡玫编:《胡政之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凌其翰:《在河内接受日本投降内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凌其翰:《我的外交官生涯》,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颜惠庆著,吴建雍等译:《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
    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中华书局2000年。
    《鲁迅书信集》(两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鲁迅杂文选》,1972年。
    鲁迅:《伪自由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鲁迅:《准风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鲁迅:《花边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韦韬、陈小曼编:《茅盾杂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郑逸梅:《书报话旧》,中华书局200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四、五册),中华书局1993年。
    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
    方仲伯编:《李公朴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天度主编:《七君子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康咏秋:《黎烈文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周天度,孙彩霞:《李公朴传》,群言出版社2002年。
    李勇、张仲田编著:《蒋介石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朱泽甫:《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人民政协河北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徐忍寒:《申报七十七年史料》,国家图书馆藏本。(内部刊物)
    《申报自由谈》(上、下),上海图书馆影印1981年。
    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
    《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印刷1923年。(民国十二年)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八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二、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
    中央档案馆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2004年。
    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事变》,中华书局2000年。
    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年。
    唐弢主编:《〈申报·自由谈〉杂文选(1932~1935)》,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陈彬龢:《申报评论选》,上海申报馆1932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九辑·国难会议纪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
    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抗日风云录: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专辑》(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一二九运动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一二九运动资料》(第二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一二·九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
    南开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组编:《华北事变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薛谋成,郑全备选编:《“福建事变”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瞿韶华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二十年七至十二月份》,国史馆1991年。
    
    张静庐:《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光华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年)。
    钱伯涵编:《报馆管理与组织》(新闻函授学校讲义)。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凌其翰编:《出版法》(新闻函授学校讲义)。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胡道静:《报坛逸话》,世界书局民国廿九年(1940年)。
    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香港申报馆民国廿七年(1938年)。
    赵谨三编:《察哈尔抗日实录》,军学书社民国廿二年(1933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刘德军主编:《抗日战争研究述评》,齐鲁书社2005年。
    中国人民政协河北文史资料委员会:《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潘汉年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国伟、柳尚彭:《寻访鲁迅在上海的足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贾晓慧:《〈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日]草柳大藏著,刘耀武等译:《满铁调查内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中央日报出版社1986年
    王晓荣:《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吴明刚:《1933:福建事变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春祥主编:《卢沟桥事变与八年抗战》,北京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上海革命文化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耀东:《国民外交常识》,新月书店1930年。
    陶文钊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重庆出版社1987年。
    张静如等:《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苗士心编:《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
    徐乃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曾健戎,刘耀华编:《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重庆出版社1986年。
    李良志等编著:《抗战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泰谷编:《笔名引得》,文海出版社1971年。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重庆出版社1987年。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赵勤轩编著:《马占山抗日传奇》,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
    陈少校:《黑网录》,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
    [日]重光葵著,齐福霖等译:《日本侵华内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张志强主编:《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林志浩主编;张永泉副主编:《鲁迅杂文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巴人:《论鲁迅的杂文》,上海书店1984年。
    山东师院中文系《鲁迅杂文辞典》编写组编:《鲁迅杂文中的事件》,山东师范学院1975年。
    李何林等编:《鲁迅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金人,王培等编著:《民国涉外案》,群众出版社2006年。
    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郝明工:《无冕国度的对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芝琛,刘自立编:《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英]弥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
    荣维木主编:《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济南出版社2005年。
    张敬录:《苦恼的国联: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来华始末》,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刘建明:《舆论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法]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孙准植:《战前日本在华北的走私活动(1933~1937)》,台北县新店市国史馆1997年。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下册),综合月刊社1973年。
    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
    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沈宗洲、傅勤:《上海旧事》,学苑出版社2000年。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徐万胜:《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高书全等:《中日关系史》,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10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上、下),中华书局2002年。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
    林升栋:《中国近现代经典广告创意评析:〈申报〉七十七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法]安克强著,张培德等译:《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方舟:《一代报王史量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曾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潘君祥:《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余子道、张林龙:《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培吉:《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丽凤等:《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齐卫平等:《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袁旭等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档案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潘汉年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鲁毅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76年。
    赵兴元:《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求是学刊》1997年第2期。
    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庞亮:《“九一八”事变前后陶行知在〈申报〉的活动》,《新闻大学》2001年夏。
    沈洁:《〈大公报〉与西安事变》,《新闻大学》2005年夏。
    石建国:《研究新四军军史的重要史料—抗日战争时期〈申报〉有关新四军报道评析》,《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石建国:《对皖南事变的另一种反应—〈大公报〉、〈申报〉有关报道评析》,《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3期。
    白华山:《史量才与上海市地方协会》,《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高艳萍、刘连城:《浅析“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国内的舆论动员》,《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古琳晖、李峻:《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际舆论动员》,《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俞春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殷启翠:《中共在福建事变问题上的失策及经验教训》,《北方论丛》2001年第5期。
    曾祥健、朱喜来:《近十年来西安事变重大问题研究述略》,《历史教学》1996年第7期。
    尹海全:《论〈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史料价值——以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董滨:《论史量才被刺之原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王卫星:《论国防设计委员会》,《学海》2004年第6期。
    吴明刚:《国内外对福建事变的反映》,《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1期。
    宫向阳:《黎烈文〈申报·自由谈〉编辑思想管窥》,《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王儒年:《国货广告与市民消费中的民族认同—〈申报〉广告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
    王晋玲:《〈申报〉与中法战争》,《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
    姚小鸥:《〈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肖海艳:《一二八事变前后〈申报〉的抗日宣传》,《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赵建国:《1905—1912年〈申报〉对革命的态度演变》,《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贺琤:《琉球事件中的中国社会关于宗藩体制的舆论—以〈申报〉为主要考察对象》,《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贺琤:《晚清中国社会关于中国与琉球关系的认识—以〈申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韩小林:《从〈申报〉资料看中日甲午战争前国民的社会心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范继忠:《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许纪霖:《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黄娟:《不自由的“自由谈”—论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2期。
    李春雨:《〈申报·自由谈〉与鲁迅杂文意识的成熟》,《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4期。
    黄晋祥:《晚清〈申报〉的主笔与社评》,《光明日报》2007年6月28日。
    吴翔:《1931~1934年:作为〈申报〉改革家的陶行知》,《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温崇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追思总经理马荫良》,《新闻记者》1995年第11期。
    张玮:《九一八事变后关于抗战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与〈申报〉的讨论为例》,《光明日报》2007年8月4日。
    徐煜、向开斌:《〈申报〉与一二八事变》,《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王卫星:《论国防设计委员会》,《学海》2004年第6期。
    白华山:《史量才与上海市地方协会》,《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陈鹏:《甲午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岑洪:《义和团运动时期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刘君:《维新运动时期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孟庆修:《武昌起义前后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苏东军:《〈申报〉对法国侵略越南的关注和反应:1872年—1883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何晶:《简论鼎盛时期的〈申报〉(1931-1935)》,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李彦东:《早期申报馆:新闻传播与小说生产之关系》,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黄晋祥:《〈申报〉社评与晚清的民族运动:1900-1905》,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王灿发:《30年代〈申报〉副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李岚:《中国近代救荒思想——以〈申报〉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孟金蓉:《现代性钩沉:〈申报〉文学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范继忠:《晚清〈申报〉与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方迎九:《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消长:早期〈申报〉文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