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机会或有条件出仕的士人长期或暂时性远离社会主流、主动规避政治活动的隐逸行为,由来已久。秦汉时期的隐逸在先秦隐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由于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秦汉各阶段具体情况的不同,这一时期又出现一些新情况。其中秦代、西汉早期黄老人士的归隐,两汉之际的不事二主与择主而仕,以及东汉崇隐风尚下的隐居、因经学而隐、因孝而隐、因“道术”而隐等,是较为突出的现象。与前朝后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隐逸具有类型多样、各阶段特色鲜明、隐士们“隐”的成分多而“逸”的色彩少、归隐动机相对单纯等特点。
     在秦汉隐士群体中,商山四皓、严光、王符、诸葛亮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四皓两次隐居的原因不同,他们出山平息了太子之争,有利于汉初社会、政局的稳定。严光不愿束缚于专制社会,盛世中归隐,代表了古代一类士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具有独特意义。王符积极事功,但目睹社会的黑暗,宁可不仕也不同流合污;他隐居乡下,著书献策,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诸葛亮早年隐居十年,不仅是因为“择主”,更是隐士清高心态使然;隐居生涯对诸葛亮的知识积累、个性完善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上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隐士或相关人物进行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秦汉隐逸风貌。
     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隐士坚守个体自由、独立人格的前提。秦汉隐士的生活经济来源以自耕自食、隐居教授为主,这跟他们自身素质有关,也与秦汉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与先秦相比,秦汉隐士更具人间气息,跟社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他们的衣食简陋贫乏,但有着丰富的精神、休闲生活,包括传经授道、交游、渔钓等。
     秦汉客观存在的众多隐士,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秦、两汉政府均征召过隐士。秦朝招隐士主要集中在前期,虽然效果不好,但不能因此否定其隐士政策。两汉对隐士的重视达到了空前高度,招隐士活动十分频繁。汉代招隐士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宽容性和高度重视的特点。汉代隐士政策的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吸纳人才、赢取民心、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由于社会普遍尊隐,导致了崇隐风气的出现;崇隐是尊隐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代士人走向自觉的先声。
     隐士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他们放弃或暂时放弃仕途追求,集中时间、精力于文化活动,对秦汉学术的发展、文化典籍的传承和保护有独特贡献。其次,隐士们或主动施教,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纯化了周围的民风民俗,对秦汉社会尤其是基层的教化起了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秦汉隐士的评价应该采取客观、全面的态度。隐士们有懦弱、逃避、消极的一面,但他们在“立德”、“立言”方面有自己的贡献,他们不畏权贵,不以仕进、利禄为荣,是对古代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反拨、消解与超越。
The seclusion behavior of being away from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long-termly or temporarily to avoid fame and power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e seclusion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Qin dynasty and changed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absolute monarch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ach stag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which some prominent phenomena were appeared such as the seclusion of Huang-Lao in the Qin and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ies, no serving two masters and selecting the master being an official, as well as the seclusion under the fashion of worship in Eastern Han dynasty due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filial piety and Taoism etc. Compared with the pre or post dynasties, the seclusion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posse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distinct features of each stage, prefering in "yin" to "yi" and relatively simple motivation, etc.
     Among the hermits group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representative hermits were the four hermits in Shangzhou mountains, Yan Guang, Wang Fu and Zhuge Liang, etc. The four hermits in Shangzhou mountains secluded themselves twice for different reasons and came out to quell the struggle for the position of prince,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Yan Guang was unwilling to be bound by authoritarian society, retiring from the world during the flourishing age, which represent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 class of scholars in the ancient times with a unique significance. Wang Fu pursued the fame positively before witnessing the social darkness and did not choose to be a bureaucrat. He secluded himself in the countryside to write books with strong feelings of going into the society. Zhuge Liang's seclusion for ten years at his early age was not only due to the selection of a master, but also the aloof state of mind of a hermit,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his knowledge and perfection of personality. 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lusion styl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alyzing the hermit or the related person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types for case studies.
     The basic life guarantee was the premise of hermit's sticking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main survival way of the Qin and Han hermits was self-farming and living in seclusion,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ir own qualities a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mpared with the Pre Qin dynasty, the Qin and Han hermits were with more world breath and contacting with the society ambiguously. Although their food and clothing were simple and poor, the hermits had a rich spiritual life of leisure, including teaching, socializing, fishing and so on.
     The existence of numerous hermits in Qin and Han dynasty aroused grea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hermits were recruited at that time. The Qin dynasty recruited hermits mainly in the early stage with less effect, but we can not deny their hermit policy. The hermits in Han dynasty were unprecedentedl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nd the recruiting of hermits was extremely frequ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r, stability, forbearance and valu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rmit policy in Han dynasty received good effect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s recruiting, the popular support winning and social stability. Nevertheless, there were also drawbacks such as stylization and formalism. The social respecting for the hemits led to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worshipping the hemits which was the precursor to conscious of ancient scholars.
     Evaluations on the hermit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should be given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s the hermits had certain impacts on the society, which were shown as follows:first, they abandoned or temporarily abandoned the pursuit of official career and focused, on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unique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and th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e; second, the hermits'active teaching or unconscious influence purified the folk customs, especial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grass-roots. Although the hermits were with the negative side of cowardice and escaping, they had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being virtuous or setting up a theory and were not afraid of the nobles or took pride in wealth and position, which was the washback, digestion and transcendence to the ancient thinking of official rank standard.
引文
①[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1-546页。
    ②李文实:《历代商山四皓诗文集注》,(香港)新天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③刘方:《严光的再塑造与宋代隐士典范的重构》,《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⑤[明]杨慎:《升庵全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44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②南怀瑾:《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144页。
    ①Alan J.Berkowitz: Patterns of Disengagement—THE PRACTICE AND PORTRAYAL OF ECLU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日]下见隆雄:《后汉末期之隐逸》,《哲学》1979年第31卷,第31-42页。Tan Soon Cheng: The Wives of the Han Recluses(《汉代隐士的妻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Vol 1,2.2009.
    ①刘泽华主编:《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五章《秦汉隐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三《效力》,中华书局1990年,第586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0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476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570页。
    ③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④[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6、2774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3页。
    ③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215页。
    ④周振甫:《周易泽注·乾·文言》,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系辞上》,中华书局1991年,第238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304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公孙丑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63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3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5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5页。
    ④士人的不同习性不仅指儒、道人士人生观的不同,也包括儒生内部之间的差异,正如崔驷《达旨》所言:“故士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饥;或重聘而不来,或屡黜而不去;或冒訽以干进,或望色而斯举;或以役夫发梦于王公,或以渔父见兆于元龟。”文见《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驷列传》。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24-2925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597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436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00页。
    ⑤《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7页。
    ①王利器:《新语校注·资质》,中华书局1986年,第112页。
    ②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毁学》,中华书局1992年,第229页。
    ③《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6页。
    ④《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索隐,中华书局1959年,第1973页。
    ⑤[宋]洪适:《隶释·隶续》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436页。
    ⑦[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62页。
    ①[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2034-2035页。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3页。像黄石公一样明道术、好相人的老父,秦末还有不少,如曾经面相过刘邦的“无名老父”,后来也不知踪影,见《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
    ④例如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见《老子》第九章。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2044页。
    ⑥道家的“一分为二”,以及“新道家”的概念,参见熊铁基先生所著《秦汉新道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⑦关于黄石公的神仙色彩,许地山先生曾指出过:“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见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⑧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收入《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436页。
    ②关于汉初黄老之学及其影响的阐述,贤家有诸多高论,如丁原明在《黄老学论纲》第五章《秦汉黄老学的思想》中,以《文子》、陆贾、贾谊、韩婴等为个案,对汉初黄老思想进行了探讨(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熊铁基在《秦汉新道家》中关于黄老思想的产生、衍变,以及对汉初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讨论(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论文方面有黄留珠《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的剖析》,对汉初黄老政治的分期、大臣崇尚黄老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辨析(《人文杂志》1979年2期);李零《说“黄老”》,作者“跳出黄老看黄老”,全新阐释了黄老之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等等。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165页。东郭先生、梁石君事迹亦见于此传。
    ④[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6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18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48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9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5页。
    ⑤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5页。
    ⑦[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候京翼李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67页。
    ①《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索隐,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1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216页。
    ③刘修明:《从崩溃到中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①[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上》,巴蜀书社1984年,第72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6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27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04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3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60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8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1979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85页。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6页。
    ⑦[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569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08页。
    ⑨[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十一“易水”条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79页。
    ①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96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4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68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68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69-2670页。
    ①[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八《光武皇帝纪》,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144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3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2、1750、1751页。
    ③清代学者皮锡瑞将汉武帝至西汉元帝、成帝之际称为经学的“昌明时代”,将元、成之后至东汉结束称为经学的“极盛时代”。参见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④[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12页。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593页。
    ①汉代的“四科取士”指:“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见《汉官仪》卷上,[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第125页。这则材料主要记载汉代丞相选取属吏的情况,亦是汉代取士标准的反映。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258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页。
    ④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9、55、66、71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588页。
    ⑥杨伯峻:《列子集释》卷六《力命》,中华书局1979年,第215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畦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59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7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9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649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29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5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08页。
    ⑧[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3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三《朱乐何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463页。
    ⑩[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69、1775页。
    ①[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39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8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90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下》,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142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44页。
    ①关于汉代仕进制度的“原始性”与“举士与举官不分”,参见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27-229页。
    ②隐士增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黄宛峰的《论东汉的隐士》一文有过详细讨论,《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下》,中华书局]965年,第2588页。
    ④“士大夫政治”初步形成于东汉,它与独尊儒术、经学兴盛有着密切关系,参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十章《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②东汉前、后期的划分,采用林剑鸣先生《秦汉史》中的观点。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为前期,约80年,之后为东汉后期。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77、883页。
    ③虽然从汉末黄巾大起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但由于部分隐士长期隐逸,有的甚至一直延续到三国初期,因此关于隐逸问题的讨论,时间上仍以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为止。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9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58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0页。
    ②[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本政》,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
    ③[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二十一《孝桓皇帝纪上》,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402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31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049-1050页。
    ⑥[南期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5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26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10-2311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68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4页。
    ⑤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81页。
    ⑥[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注引《先贤行状》,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43页。
    ⑦[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五《十反》,中华书局1981年,第247页。
    ⑧[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56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0页。
    ①[东汉]张衡:《七辨》。见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90页。
    ②[晋]葛洪:《神仙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③关于魏伯阳为汉末人氏,学界没有多大异议;对于魏氏作《周易参同契》,记载较晚,五代时期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言中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见《道藏》第2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1页。其后,为《周易参同契》做注者渐多,包括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并认为《周易参同契》为魏伯阳所作;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分别被后世看作道教外丹派的祖师爷和道教易学产生的标志。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746页。
    ①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②此据元朝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元]郭居敬编著,陈少梅绘图,赵遵礼注译:《二十四孝图文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另外,有学者根据宋金墓葬雕像与敦煌遗书统计,在元代之前流传较为广泛的孝子约有30人,其中仍以汉代人物居多,相关故事分别有:原谷拖舆谏父、文帝亲尝汤药、淳于缇萦舍己救父、刘平舍子救侄、董永卖身葬父、紫荆复萌、姜诗孝母、蔡顺拾葚供亲、赵孝舍己救弟、曹娥哭泣、茅生杀鸡、江革行佣供母、郭巨埋儿、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事亲等15则,占了“三十孝”的一半。参见魏文武等:《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敦煌研究》1998年3期,第75-86页。
    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73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65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8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023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驷列传崔驷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25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0页。
    ④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卷二《谏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祭义》,中华书局2001年,第694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祭义》,中华书局2001年,第692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庸》,中华书局2001年,第783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4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74页。
    ⑩[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0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02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3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中华书局]980年,第7页。
    ④[汉]韩婴撰,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94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08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79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21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19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73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三《朱乐何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0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4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73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88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19-2720页。
    ①《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冯衍列传下》注引,中华书局1965年,第1004页。冯衍曾拒绝王莽征辟,见两汉之际的统计表,此为东汉初年的再次归隐。文中作为特殊归隐现象叙述,但不计入东汉隐士统计表中。
    ①王仁祥:《先秦秦汉的隐逸》,台大出版委员会1995年,139页。
    ①[晋]皇甫谧:《高士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①唐代的“吏隐”情况参见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宋代隐士仿效唐人“吏隐”者也不少,可参看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文史哲》2005年第3期。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第5011页。
    ③[后晋]沈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15-5116页。
    ④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并序)》,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12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732页。
    ②王毅:《中国士大夫隐逸文化的兴衰》,《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③虽然《庄子》等文献说尧、舜时代便有许由、务光等隐者,但这些多为虚构之人,并不可信。有信史可考的隐者最早出现于商末周初,陈鼓应、白奚二人曾对此有过一番考证。见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2001,第68-79页。本文从其说。
    ①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蒋先生这里所说的“消极”是说仕、隐的人生观,并不是隐士的精神状态。相反作者认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隐士们生活贫困,但大多“安贫乐道”,他们以经籍、诗歌、书画等自娱,只要自己的行为合乎道,虽在野不在朝,精神上仍然十分快乐。我们这里讨论的“积极”与“消极”,也是就人生观而言,并不是隐士的实际生活状态。
    ②[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第923页。
    ③[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09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5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330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0页。
    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收入《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913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十,中华书局1961年,第66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页。另外,关于经学独尊之后士人中的利禄之风,可参见马彪:《东汉士风中的“禄利”、“名节”之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①关于汉代隐士的个案研究主要有王子今:《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兼说汉代“处士”的文化表现与历史形象》,《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王永平:《魏晋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等。总体来说,个案研究还比较少。
    ②李文实的《历代商山四皓诗文集注》,收录了四皓有关的诗文189首(篇),其中“秦朝2首,汉朝4首,三国、东晋、南北朝各1首,唐朝100首,宋朝27首,元朝1首,明朝25首,清朝27首。”见李文实:《历代商山四皓诗文集注》,香港新天出版社2000年,第4页。杜玉俭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唐代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大量吟咏四皓的诗歌。杜玉俭:《唐代文学中的商山四皓题材》,《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如注二提到的《唐代文学中的商山四皓题材》,以及雷文汉:《商州四皓庙四皓墓稽考——兼论商山即楚山》,《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郝臣杰《商山四皓后裔源流》,《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等。
    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注引《陈留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5页。
    ①《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三引崔琦《四皓颂》曰:“昔南山四皓者,盖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闇味,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据此,四皓可能曾仕于秦。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6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6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5、2047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3、34页。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677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4-2045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6-2047页。
    ①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6年,第1459页。
    ②《资治通鉴》卷十二引司马光按语,中华书局1956年,第400页。
    ③[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第99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三百零八,中华书局1999年,第3492页。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卷五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99年,第6034页。
    ⑥[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四,上海书店2005年,第27页。
    ⑦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83页。
    ⑧[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77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77页。
    ②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984年,第89页。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四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99年,第4885页。
    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五九,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⑤关于四皓的身份属性,清人魏源认为是道家:“汉人学黄老者,盖公、曹参、汲黯用世之学;疏广、刘德为知足之学;四皓为隐退之学。”见《魏源集·论老子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260页。不过《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四皓说:“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表明他们对“仁”、“孝”十分看重。同时,《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三引崔琦《四皓颂》说他们是“秦之博士”,后来看见“遭世闇味,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所以退隐山林。根据后面这两则材料来看,四皓的身份应该为“儒生”。
    ①如李贽在《藏书》中将张东方朔等人归于“吏隐外臣”一类。见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三卷《藏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94页。
    ②平原厌次的具体地望,今有争议。一般认为在今山东陵县神头镇,见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还有山东惠民、阳信、无棣、惠平诸说,见王继坤,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年第5期。
    ③[东汉]班固认为《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二赋乃东方朔的“代表作”,《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说:“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7页。
    ⑤《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7页。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1页。
    ⑦《全汉文》卷二十五,见[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265页。文中所引《答客难》、《非有先生》二文文字据《史记》、《汉书》。
    ①关于《七谏》的创作时间晚于《答客难》等文的观点,参考傅春明对东方朔作品创作时间的推测,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
    ②《全汉文》卷二十五,见[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264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四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第401、668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5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4页。
    ⑥如陈兰村、张根明认为,东方朔的朝隐是一种儒道结合的处世哲学,表明他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拥有独立的文人人格,不愿同流合污。见陈兰村,张根明:《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王继训也有大致相似的观点,王继训:《也谈朝隐与东方朔》,《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关于东方朔“朝隐”思想的成因,胡春润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见胡春润:《东方朔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本文从东方朔的早期思想属性、仕途经历、个性的角度分析。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1页。
    ③《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5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1页。
    ⑤熊铁基先生将“入世”概括为新道家即黄老学派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见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6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9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56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8页。
    ①冯沅君:《古优解》,《冯沅君古典文学论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页。又见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收入《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国语》卷八《晋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6页。
    ③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卷十一《渊骞》,中华书局年1987年,第484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页。
    ②《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翻传》引《会稽典录》,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1326页。
    ③[宋]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引《钟离意别传》,中华书局1966年,第16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2764页。
    ①参见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②霍布斯:《利维坦》第十四章《论第一与第二自然律以及契约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592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4页。
    ①刘方:《严光的再塑造与宋代隐士典范的重构》,《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191页。
    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6页。
    ④[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十三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5页。
    ⑤[澳]文青云著,徐克谦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124-130页的第101、165、18条注释多次谈及这个问题。
    ⑥此据刘文英先生考证,见刘著《王符评传》第一章《王符的时代、生平与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另有其他观点,如王步贵将王符的生卒年分别推定为80年、167年,见王著《王符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常文昌:《(潜夫论)的研究格局、历史定位与现代诠释》,《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29页。
    ③[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十《叙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465页。
    ④[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卷三《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65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3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30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7页。
    ④徐复观称秦汉时期士人面临着新的困惑,其中之一就是时代的“压力感”,这种压力感在东汉主要来自外戚、宦官专权等黑暗现象,见《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71-1772页。
    ⑥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8页。
    ①[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本政》,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
    ②[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交际》,中华书局1985年,第355-356页。
    ③[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交际》,中华书局1985年,第334页。
    ④[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贤难》,中华书局1985年,第51页。
    ⑤[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交际》,中华书局1985年,第337页。
    ①[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二《本政》,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
    ②[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三《实贡》,中华书局1985年,第158页。
    ③[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论荣》,中华书局1985年,第33、34页。
    ④[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明忠》,中华书局1985年,第363页。
    ⑤[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德化》,中华书局1985年,第380页。
    ⑥如韩非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主张惩罚、甚至杀戮隐士小臣稷之流:“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②杨剑虹:《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魏平柱:《试论庞德公之隐与诸葛亮之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黄晓阳:《诸葛亮、司马懿隐仕人生意义辨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③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柳春藩:《逐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①[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11页。
    ②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第166页。
    ③参见余明侠《诸葛亮评传》第二章的考证。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八顾”的说法不一,《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列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祜、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列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均无刘表;《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却说:“(刘表)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也记:“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21页。
    ⑥[晋]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217页。
    ①夏日新:《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江汉论坛》1999年第12期。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20页。
    ③杨剑虹:《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7页。
    ①《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12页。
    ②见王云五主编:《吕衡州文集》(附考证),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1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12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9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中华书局2005年,第158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2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12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11页。
    ①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卷一《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中华书局1960年,第5、7页。
    ②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第65-66页。
    ③《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11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董和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980页。
    ②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第275页。
    ③司马徽曾称诸葛亮为识时务的俊杰,《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①[德]弗洛姆:《人的境遇》,收入《人的潜能和价值》一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3-112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73页。
    ③[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88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6页。
    ①[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本政》,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
    ②[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第四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44页。
    ③许倬云著,王勇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与特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春秋战国对城市的依赖,还可参见臧知非:《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在该文中,作者区别春秋战国与秦汉的“里”时说到了这一特点,并指出当时的农民也大多居住在城邑之中。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4页。
    ⑤“集约性”、“精细化”农业经济的概念参考了许倬云的《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与特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26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96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04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3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7页。
    ①许倬云著,王勇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与特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4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30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3页。
    ②[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198页。
    ③[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20-21页。
    ④[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399页。
    ⑤[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8-2759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2-124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050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4页。
    ④[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卷十二《洪范》,中华书局1986年,第310页。
    ⑤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96-402页。
    ⑥彭卫指出,汉代人完婚要经过两度占卜,见《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⑦[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上》,巴蜀书社1984年,第701-702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0页。
    ⑨[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89页。
    ⑩《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褚少孙补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221页。
    ①[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891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2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2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6页。
    ⑤当时社会上以占卜、相术为生的人被并称为“卜相工”。如《后汉书》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王昌一名郎,赵国邯郸人也。素为卜相工,明星历,常以为河北有天子气。”义《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记:“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仇,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羊凉州。”
    ⑥[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上》,巴蜀书社1984年,第701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3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26页。
    ②秦汉时期以岩穴为室的凡三例:商山四皓、魏郡邺人台佟与扶风茂陵人矫慎。四皓隐居商洛山中.据《采芝操》说是“岩居穴处”:台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矫慎“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均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4页。
    ⑤事见《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不读非圣之书,不修贺问之好。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非身所耕渔,则不食也……举孝廉,贤良方正,特征,皆以疾辞。”
    ①[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62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下《郎(?)襄楷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1053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56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59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百八《逸民部》,中华书局1966年,第2316页。
    ①[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8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25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3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4页。
    ⑥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89页。古代男子有妻有妾,所以作者使用了“初婚”一词。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82-2783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6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9页。
    ④[美]法朗士著,梁永安译:《隐士:透视孤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6页。
    ②[唐]欧阳询等编,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九引《汝南先贤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0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6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8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31页。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7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4205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44页。
    ①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据笔者视野所及,关于秦汉的隐士政策,唯有一篇胡秋银的《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但该文着力点在于魏晋时期的隐逸政策,而对汉代隐士政策涉笔不多。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下之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508页。
    ③[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闲诂》卷二《尚贤下》,中华书局20012年,第68-69页。
    ④[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卷一《君道》,中华书局1987年,第22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〇一《逸民一》,中华书局1966年,第2293页。
    ⑥[汉]韩婴撰,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页。
    ⑦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校释》卷十六《先识览·观世》,中华书局2009年,第401页。周文王举吕尚一事又见《韩非子》卷七《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①[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七《喻老》,中华书局1998年,第168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5页。
    ③[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卷十四《至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4页。
    ④[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十一《外储说左上》,中华书局1998年,第281页。
    ⑤关于《文子》一书的内容、性质,学界分歧很大,甚至一度将其置入伪书之列。随着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墓竹简本《文子》等材料的公布,学界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今本《文子》尽管羼杂了很多后人的增补、附会,但却有一个早期底本。而这个早期底本的成书时间,极有可能在战国前后,可参见赵建伟的《(文子>六论》(《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三联书店2000年)、徐文武的《(文子)在楚国成书的新线索》(《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等。所以我们认为今本《文子》中的相关内容仍部分反映了先秦黄老学派的思想。
    ⑥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⑦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校释》卷十六《先识览·观世》,中华书局2009年,第401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万章下》,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232-233页。
    ①[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二《正论》,中华书局1988年,第331页。
    ②[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五《王制》,中华书局1988年,第172页。
    ③[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八《成相》,中华书局1988年,第471页。
    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九《致士》,中华书局1988年,第260页。
    ⑤[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八《成相》,中华书局1988年,第461页。
    ⑥[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六《富国》,中华书局1988年,第196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语,中华书局1959年,第283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24-2925页。
    ③又名《沈氏述祖德碑》,沈麟士撰写该碑一事见于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十三《吴兴沈氏祖德碑阴记》。颜真卿:《颜鲁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84页。
    ④《全梁文》卷四十引《沈氏述祖德碑》中的记述,与《金鹅山沈氏世德碑记》大致相同:“(沈郢)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诏封丞相,辞徙江南。”[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3180页。
    ⑤[梁]沈约:《宋书》卷一百《自序》,中华书局1974年,第2443页。
    ①[清]陈运溶辑:《麓山精舍丛书》,岳簏书社2008年,第114页。
    ②[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〇一,中华书局1966年,第2292-2293页。
    ④李裕民:《秦统治者绝对排斥儒家思想吗》,《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①该文收入常建华主编的《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卷七十一《校雠略·秦不绝儒学论二篇》,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3页。
    ③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3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20页。
    ⑤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卷四《阖间内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1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366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④陈其泰:《“过秦”和“宣汉”一一对史学社会功能思考之一》,《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2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677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71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1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6页。
    ③[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十九《孝顺皇帝纪下》,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37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39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76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页。
    ①[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258页。
    ②[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二十二《孝桓皇帝纪下》,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419页。
    ③参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编),齐鲁书社1984年,第25.26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112页。
    ⑤[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第38页。
    ⑥[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84页。
    ⑦[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406页。
    ⑧[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483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484页。
    ②参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编),齐鲁书社1984年,第435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0页。
    ④[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880页。《隶释·隶续》未收该文。
    ⑤《处士圈典碑》、《太尉刘宽碑》二碑碑文分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隶释·隶续》第884、124页。
    ⑥《后汉书》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注引《汉官仪》,中华书局1965年,第1145页。
    ①《汉官仪》卷上,见[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第133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1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87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87页。
    ⑤[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卷十六《传十一·韩棱》,中华书局2008年,第717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84页。
    ⑦[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⑧[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⑧[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90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1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570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71页。
    ③关于《招隐士》的作者,学界尚有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淮南王刘安,依据是《文选》直接署名该诗作者为“刘安”;二是淮南王的宾客或众宾客淮南小山,主要依据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三是宋玉,参见龚维英《宋玉作(招隐士>考辩》(《江汉论坛》1986年第3期)。前两种看法目前为学术界主流观点,在没有更多证据能说明该诗为宋玉所作之前,本文从前二说。另,该辞非宋玉所作不仅有王逸、《文选》的说明,还有版本源流上的支持,这点王德华已经从版本学的角度给予了考证,《王逸<招隐士小序>各本辨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第17-20页)。至于该辞作者究竟是淮南王还是其宾客,并不影响我们讨论的主题,因为淮南王与宾客之间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很难在作品中分出彼此。
    ④见[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476-477页。
    ①[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卷十二《程材篇》,中华书局1990年,第545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313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1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85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126-1127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0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07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39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36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1页。
    ⑥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7页。
    ⑦[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0页。
    ①[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6-411页。
    ②[东汉]王充,黄晖校释:《论衡》卷十二《程材篇》中华书局1990年,第545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66年,第18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2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2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71-177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95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33-2634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9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5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5-3096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6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中华书局1965年,第5392页。
    ③余华青主编:《中国廉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④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5页。
    ⑤如董氏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详见《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82页。
    ⑦[清]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四十八,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733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五行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3285-3286页。
    ①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第5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7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32页。
    ④[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三《愆礼》,中华书局1981年,第157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6-2767页。
    ①如王继训:《试论两汉隐逸之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牛润珍,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论汉代士人的隐逸之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等等。由于秦朝并不尊崇隐逸,所以本节所言的尊隐、崇隐之风主要指两汉。
    ②[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六《选举四》,中华书局1988年,第388.389页。
    ①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②徐震垮:《世说新语校笺》卷三《雅量》注引《文士传》.中华书局1984年.第195页。
    ③[明]朱元璋:《御制大诰三编·苏州人才》,《续修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304页。
    ⑤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卷四《问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289页。
    ⑥[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5页。
    ⑦[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7页。
    ①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年1987年,第399页。
    ②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年1987年,第450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4260页。
    ③《古今人表》将先秦近两千位历史人物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一等(“上上”)为圣人,少之又少,只有14位,而且多为传说时代的尧、舜、禹等帝王。因此,二等“上中”便是非常高的品位了。如果撇开商末之前具有传说性质的人物,我们以表中商末“大王宜父”(古公宜父)为起点,统计之后隐士在一等、二等人物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发现,宜父之后纳入《人表》的第一等者共3人,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孔子;第二等人物计50人,其中隐者6人,分别为伯夷、叔齐、少连、朱张、渔父、鲁仲连,占二等人物总人数的12%。若加上西周建立后远遁他乡的箕子、微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渊、“郯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的蘧伯玉4人,则计有10人,占二等人物总人数的20%。足见班固对隐:士评价之高。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9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6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颚襄楷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5页。
    ⑧[南朝宋]范晔:《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84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1页。
    ⑩[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9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74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6页。
    ③[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7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6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五〇八《逸民部八》,中华书局1966年,第2315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649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1页。
    ⑧[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50页。
    ⑨[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中华书局1988年,第374页。
    ⑩参见袁庭栋:《古人称谓》第五章《尊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94-24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8页。
    ②[西汉]扬雄撰,汪荣宝义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8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6页。
    ⑤[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18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71页。
    ③《全后汉文》卷七十八,见[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89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9页。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41页。曹操对隐士的概叹,还见于其诗歌作品,如《度关山》说:“世叹伯夷,欲以厉俗”、“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另一首《善哉行》也写道:“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①关于刘秀对于东汉隐逸风气的影响,可参见黄宛峰:《刘秀的奖励名节与东汉士风》等文(《南都学坛》1989年第1期),以下我们主要从人才制度的角度分析。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西汉]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29页。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41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67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3页。
    ⑦[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95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5页。
    ②[宋]张栻:《张南轩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89页。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页。
    ④[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三《愆礼》,中华书局1981年,第155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32.2233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97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25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1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7页。
    ①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八《正说》,中华书局1990年,第1123页。
    ②[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7页。
    ③[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十五《孝殇皇帝纪》.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299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66页。
    ⑤刘起钎:《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125-129页。
    ⑥[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二十五《孝灵皇帝纪下》,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488-489页。
    ⑦[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23页。
    ①关于经学历史的开端,古今学者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二。一是认为始于春秋后期孔子,“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见皮锡瑞《经学历史》第一章《经学开辟时代》,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二是认为应该始于两汉,而将先秦视为“前经学时代”,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5页。无论哪一种观点,易学的源头都要早于经学时代的形成。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11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597页。
    ⑤[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69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01页。
    ②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1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51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2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颤襄楷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1053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21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719页。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705页。
    ①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②[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上》,巴蜀书社1984年,第701-702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四《经籍三》,中华书局1973年,第1000页。
    ④《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托名之作,学界已无异议。关于该书的作者,原本有汉代人、魏晋人两说,学者们根据该书使用汉代常用名词、以汉代黄老思想来解说《老子》等特点,基本上否定了魏晋说。至于成书于汉代何时,仍有不同看法,如金春峰先生认为成书于西汉时期,且早于严遵为《老子》做注,见《汉代思想史》第十二章《(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和思想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版);王明先生认为成书于东汉后期,“盖当后汉中叶迄末间造”,见王明《(老子河上公章句)考》(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735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第2649页。
    ③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④[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中《先贤士女总赞中》,巴蜀书社1984年,第746页。
    ⑤钱穆:《国史大纲》,见《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7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39页。
    ①我们并不完全否认秦焚书后咸阳官方书府中还有大量藏书,关于秦官方藏书的讨论,可参见李锐:《秦焚书考》,《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王学理:《秦始皇烧书书未绝》,《咸阳师院学报》2011年第5期。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秦汉之际,社会动荡,官方有意识的保藏书籍色彩已基本淡化,其中民间士人反而起了重要作用。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24-3125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中华书局1956年,第244页。
    ④[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58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5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9页。
    ⑦[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37页。
    ⑧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八《书解》,中华书局1990年,第1159页。
    ⑨[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8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五《经部十五》(万有文库本总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页。
    ②[清]陈恭尹:《读秦纪》,见《清诗别裁集》卷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贲·彖传》,中华书局1991年,第80页。
    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五《王制》,中华书局1988年,第168-169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3-2504页。
    ⑥关于两汉重视教化,以及社会教化形式的多样性,可参看相关研究成果,如孙家洲:《巩固政权,教化为本——汉初君臣对思想教育社会效用的探讨》,《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李小树:《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仝晰纲:《道德教育与汉代乡治》,《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刘厚琴:《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黄今言:《汉代三老、父老的地位与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等等。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3624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67-2068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670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956页。
    ④[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24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17页。
    ⑥[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0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6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71页。
    ②这里所说的“里”不仅指农村的基层组织“里”,也包括城市中的“里”,因为两汉城市之中的基层单位也同样称为“里”,所以文中的教化包括闹市中隐士们的教化行为。关于汉代“里”概念的问题,参见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第六章《汉代城市居民的基本编制——里》,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上》,巴蜀书社1984年,第702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0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9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王丹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30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学记》,中华书局2001年,第513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经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727页。
    ②王仕杰:《染化·教化·悟化:论道德形成的“三要素”及其教育方法》,《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4期。
    ③[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十七《孝安皇帝纪下》,见《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第328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259、1260页。
    ⑤《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中屠列传》注引谢承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2页。
    ⑥《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田畴传》注引《表论田畴功》,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43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301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四十九章、六十三章,商务印书馆年2003年,第253、298页。
    ③黄晖:《论衡校释》卷二《率性》,中华书局1990年,第68页。另外,《礼记·中庸》也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说的也是以德报怨。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第129页。
    ⑤王利器:《新语校注·至德》,中华书局1986年,第117页。
    ①王子今:《东汉“学习型社会”》,《读书》2010年第1期。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2554页。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0页。
    ④关于汉代“亭”的性质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它是介于乡、里之间的一个地方基层组织;有学者以为它与乡、里不属于同一系统,而是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如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1期。本文从后说。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742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3624页。
    ⑦[美]余纪元著,林航译:《德行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1]、《周易》,周振甫译注本,中华书局,1991年
    [2]、《诗经》,周振甫译注本,中华书局,2002年
    [3]、《论语》,杨伯峻译注本,中华书局,1980年
    [4]、《孟子》,杨伯峻译注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5]、《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荀子》,[清]王先谦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
    [7]、《韩非子》,[清]王先慎集解、钟哲点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
    [8]、《庄子》,陈鼓应注译本,中华书局,1983年
    [9]、《孝经》,胡平生译注本,中华书局,1996年
    [10]、《吕氏春秋》,许维通校释本,中华书局,2009年
    [11]、《礼记》,王文锦译解本,中华书局,2001年
    [12]、[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13]、[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15]、[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16]、[西汉]陆贾:《新语》,王利器校注本,中华书局,1986年
    [17]、[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许维通校释本,中华书局,1980年
    [18]、[西汉]刘向:《说苑》,向宗鲁校正本,中华书局,1987年
    [19]、[西汉]扬雄:《法言》,汪荣宝义疏、陈仲夫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
    [20]、[东汉]王充:《论衡》,黄晖校释本,中华书局,1990年
    [2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2]、[东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吴树平校注本,中华书局,2008年
    [23]、[东汉]崔蹇:《四民月令》,石声汉校注本,中华书局,1965年
    [24]、[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王利器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年
    [25]、[东汉]王符:《潜夫论》,[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本,中华书局,1985年
    [26]、《两汉纪》,张烈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
    [27]、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28]、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9]、[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西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1]、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
    [32]、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
    [33]、《曹植集》,赵幼文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4]、《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本,中华书局,1999年
    [35]、[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
    [36]、[晋]皇甫谧:《高士传》,中华书局,1985年
    [37]、[晋]常璩:《华阳国志》,刘琳校注本,巴蜀书社,1984年
    [38]、[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徐震塄校笺本,中华书局,1984年
    [39]、[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40]、[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本,中华书局,2007年
    [41]、[唐]欧阳询等编,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
    [42]、[唐]韩愈:《韩昌黎文集》,马其昶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44]、[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
    [45]、[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年
    [46]、[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4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本,中华书局,1985年
    [48]、[元]郭居敬编著,陈少梅绘图,赵遵礼注译:《二十四孝图文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9]、[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5年
    [1]、[清]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
    [3]、[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书店,1988年
    [5]、[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2005年
    [6]、[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7]、[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8]、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2]、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王明:《(老子河上公章句>考》,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
    [1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
    [15]、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钱穆:《国史大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
    [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0]、许倬云:《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21]、许倬云:《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刘泽华主编:《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28]、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30]、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1]、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2]、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
    [33]、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刘修明:《从崩溃到中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5]、许倬云著,王勇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与特性》,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5年
    [36]、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
    [37]、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
    [39]、[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
    [40]、[美]余纪元著,林航译:《德行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德]弗洛姆:《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
    [42]、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
    [43]、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44]、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
    [45]、余华青主编:《中国廉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袁庭栋:《古人称谓》,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47]、李文实:《历代商山四皓诗文集注》,香港新天出版社,2000年
    [48]、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
    [49]、刘文英:《王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0]、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51]、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柳春藩:《诸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3]、[澳]文青云著,徐克谦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54]、[美]法朗士著,梁永安译:《隐士:透视孤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5]、王仁祥:《先秦两汉的隐逸》,台大出版委员会出版,1995年
    [56]、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7]、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传统的文化透视》,三联书店,1995年
    [58]、吴小龙:《适性任情的审美人生——隐逸文化与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9]、何鸣:《遁世与逍遥——中国隐逸简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
    [60]、孙适民、陈代湘:《中国隐逸文化》,湖南出版社,1997年
    [61]、陈洪:《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东方出版社,2009年
    [62]、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 析入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李零:《说“黄老”》,《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黄留珠:《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的剖析》,《人文杂志》1979年第2期
    [3]、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4]、李裕民:《秦统治者绝对排斥儒家思想吗》,《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5]、张分田:《秦朝统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因素——以全社会普遍意识为视角》,《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6]、李锐:《秦焚书考》,《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7]、王学理:《秦始皇烧书书未绝》,《咸阳师院学报》2011年第5期
    [8]、-陈其泰:《“过秦”和“宣汉”——对史学社会功能思考之一》,《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
    [9]、龚维英:《宋玉作(招隐士)考辩》,《江汉论坛》1986年第3期
    [10]、王德华:《王逸(招隐士小序)各本辨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
    [11]、王永平:《魏晋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2]、章义和:《论汉魏六朝的隐逸之风》,《探索与争鸣》1990年第1期
    [13]、王继训:《试论两汉隐逸之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齐涛:《论东汉隐士》,《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
    [15]、刘厚琴:《儒学与后汉士人的归隐之风》,《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16]、张骏翠:《试论两汉隐逸文化中的道统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7]、牛润珍,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论汉代士人的隐逸之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8]、黄宛峰:《刘秀的奖励名节与东汉士风》,《南都学坛》1989年第1期
    [19]、黄宛峰:《论东汉的隐士》,《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
    [20]、孟祥才:《评东汉时期的隐者群》,《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1]、孙家洲:《巩固政权,教化为本——汉初君臣对思想教育社会效用的探讨》,《贵州 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22]、胡秋银:《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23]、宋文娟:《西汉士人隐逸观》,《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七卷,2009
    [24]、李小树:《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25]、刘厚琴:《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26]、王仕杰:《染化·教化·悟化——论道德形成的“三要素”及其教育方法》,《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4期
    [27]、仝晰纲:《道德教育与汉代乡治》,《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
    [28]、黄今言:《汉代三老、父老的地位与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9]、魏文武等:《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30]、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31]、臧知非:《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32]、王子今:《东汉“学习型社会”》,《读书》2010年第1期
    [33]、王子今:《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兼说汉代“处士”的文化表现与历史形象》,《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34]、杜玉俭:《唐代文学中的商山四皓题材》,《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雷文汉:《商州四皓庙四皓墓稽考——兼论商山即楚山》,《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36]、郝臣杰:《商山四皓后裔源流》,《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37]、冯沅君:《古优解》,《冯沅君古典文学论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38]、陈兰村,张根明:《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9]、王继训:《也谈朝隐与东方朔》,《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0]、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
    [41]、王继坤,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年第5期
    [42]、刘方:《严光的再塑造与宋代隐士典范的重构》,《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3]、常文昌:《<潜夫论>的研究格局、历史定位与现代诠释》,《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4]、杨剑虹:《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45]、黄晓阳:《诸葛亮、司马懿隐仕人生意义辨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46]、魏平柱:《试论庞德公之隐与诸葛亮之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7]、夏日新:《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江汉论坛》1999年第12期
    [48]、赵建伟:《<文子>六论》,《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三联书店,2000年
    [49]、徐文武:《<文子>在楚国成书的新线索》,《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
    [50]、郜积意:《汉代隐逸与经学》,《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
    [51]、刘为博:《略论<史记>中的隐士》,《辅大中研所学刊》第19期
    [52]、朱锦雄:《东汉末年“黄宪现象”所展现的隐逸型态与理想人格》,《嘉义大学中文学报》2010年第3期
    [53]、许尤娜:《隐者、逸民、隐逸概念内涵之厘清——以东汉之前为限》,《哲学与文化》第25卷第11期
    [1]、胡春润:《东方朔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者——两汉隐逸探微》,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王洵:《西汉的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6]、肖玉峰:《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