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绿色交通构建低碳枢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带来了环境污染、空间混乱、交通阻塞等问题,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以获得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高速铁路所具备的低碳化优势成为解决城市和交通问题的首选。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大规模的高铁枢纽建设任务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进行指导。高铁枢纽是构建绿色交通网络的关键性节点,通过低碳型高铁枢纽的介入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需求。因此,论文以构建“绿色交通”为出发点,以低碳型高铁枢纽为研究主体,探讨了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低碳型高铁枢纽的关键性要素;构建了低碳型高铁枢纽规划设计的研究体系;提出了系统化的低碳型高铁枢纽规划设计策略;展望了符合国情的低碳型高铁枢纽的建设构想。
     论文通过对绿色交通理念的借鉴,剖析铁路枢纽走向生态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高铁枢纽的发展现状及基本模式,从而提出了构建低碳型高铁枢纽的必要性及其本质内涵。论文分三大部分研究系统性低碳化策略的原则与运用:
     首先,低碳型高铁枢纽的整体规划必须贯彻系统性的环境观。通过系统性的环保理念来指导场址选择,通过评价体系的介入以及环境影响模型使选址方案理性化;以节能理念指导枢纽地区的交通组织;以系统的环境观指导功能布局,强调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便捷高效的换乘模式、适宜的尺度及出入口位置的规划。
     其次,与城市的协调、共生是低碳型高铁枢纽外部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要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延续和尊重,从城市的整体形态出发设计。
     第三,高效、低耗应作为内部空间的组织原则,强调高效的交通空间、人性化布置的商业空间、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高效的空间组织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论文通过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高铁枢纽建设实例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进行横向对比,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低碳型高铁枢纽的评判体系。论文最后对构建适宜于我国的低碳化高铁枢纽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and highly gathered population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os space and traffic jam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raffic system can obtain the good resul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T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ation of high-speed rail becomes the first choi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ity and traffic.
     The large-scale high iron hub construction tasks which were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need forward-looking theory guidance. High speed rail traffic is the key nodes of building network green hub. Through the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urban space structure, and can accord with the essenc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s. Therefor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paper is constructing "green traffic", and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paper is the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We discussed the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s key elements whic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ing system of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plan design; put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systematic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plan; looked forward the low carbon typ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iron hub conception which complied the Chinese Circumstance.
     In the paper we borrowed ideas from green traffic concept; analyzed the changing towards the railway hub and the high-speed railway’s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iron hub and the basic mode;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essence of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We divided the paper into three parts to reach the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systematic low carbonization strategy.
     Firstly,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s overall planning must implement systematic view of environment. We can choose suitable guidanc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con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e can location scheme rat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 influence the involvement of model. We should guide the hub area of traffic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energy-saving principle; and guide function layout under system environment view; emphasize the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 convenient an d efficient transfer mode, appropriate measure , entrances position of planning.
     Secondly, the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external space form the core elements of planning design of urban space is city’s coordination and symbiosis. We should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of and respect, and design from the whole pattern of the city.
     Third, high efficient and low-energy would be looked as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internal space.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efficient transport space and humanized layout commercial space,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aliz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ccording to the efficient and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ways.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of the representative high iron hub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we constructed the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terns to compar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generality low carbon type high iron hub'. And at last I was thinking over about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the suitable low carbonization high iron hub in our country.
引文
1黄志刚,荣朝和,国外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与原因,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4)
    2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
    1陈应先,高速铁路线路与车站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2
    1参见:孙伟等,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模式的分析,低温建筑技术,2004(4)
    2陈翠利,铁路客运专线与城市交通的衔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钱仲侯,高速铁路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12
    4杨中平,新干线纵横谈——日本高速铁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6
    1陈应先编著,高速铁路线路与车站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2
    1特点的总结参考:孙健,我国高速铁路客站设计浅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1郑健等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
    2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城市交通,2003(1)
    1定义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htm
    2钱仲侯主编,高速铁路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3盛晖,中国高速铁路车站设计之我见,2007中国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论文集
    1王新文,王迪生,高铁新城——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1 [美]肯尼思.W.格里芬著,史韶华等译,交通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1覃力,严建伟,王兴田编著,城市车站?站台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2张文,乔英忍,当代世界铁路简介,中国铁道年鉴,2000年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2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1郑健,当代中国铁路旅客车站设计综述,建筑学报,2009(4)
     1肯尼斯?鲍威尔著,王钰译,城市的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1高志荣,铁路车站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外建筑:2005(2)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高志荣,铁路车站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外建筑,2005(2)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
    2蔡良娃等,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理论,新建筑,2006(3)
    3本表格对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特点的归纳参考:(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王麟书,关于我国铁路客站站房建设的思考,中国铁路,2005(11)
    2刘继峰,中国铁路客站规划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世界轨道交通,2007(7)
    1刘继峰,中国铁路客站规划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世界轨道交通,2007(7)
    1陆化普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6)
    1 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刘云强,武汉站建筑设计,建筑创作,2007(4)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2 (英)肯尼斯?鲍威尔著,王钰译,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希格弗莱德·吉迪恩著,王锦堂、孙全文译,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9)
    4 (英)朱利安?罗斯编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
    1简?凯普里奇,“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世界建筑,2001(4)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1马书晓,王昊,高铁枢纽地区规划设计初探——天津西站地区规划方案国际征集,理想空间,2008,29(11)
    
    1郑健,大型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角色,时代建筑:2009(5)
    2张光、肖艳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华中建筑:2009(5)
    3沈宏婷等,中国大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城市问题:2005(4)
    1张明、刘菁,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7(1)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1 ]Sebasfiaan de Wilde,Andy van den Dobbelsteen, Space use optimizaion and 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comparison of intemational cases[J],Journal ofEnvironm ent Management,2004,7
    1杜胜品,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25
    1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Hamid Shirvani著,谢庆达译,都市城市设计程序,台北:创兴出版社,1979
    2郑健等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
    1陈江红,张晓春,基于系统模型的城市交通集散区交通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999(12)
    1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城市交通,2003(1)
    1何丽等,创造整体性多样化的建筑外部空间——以滨水城市中心区南海新CBD规划为例,南方建筑,2005(1)
    2 John Ormsbee Somonds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3rd ed?McGraw-Hill Commpanies Inc, 1998
    1杜洪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城市规划,2006(7)
    2参见:梁雪等著,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
    1郑健等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2栾滨等,当代建筑形态在城市空间更新中的独特作用,城市建筑,2009(2)
    1 (美)欧内斯特?伯登著,张国忠译,世界典型建筑细部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1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湖南大学,2004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1 Chermayeff.S.Tzonis,.Shape of Community (Realisation of Human Potential), Penguin Books, London,1971
    1李宏,斯图加特21世纪轨道交通综合体带动城市核心区可持续发展,时代建筑,2009(5)
    1梁雪等著,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
    1杜洪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城市规划,2006(7)
    
    1栾滨等,当代建筑形态在城市空间更新中的独特作用,城市建筑,2009(2)
    2韩冬青等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徐刚等,建筑室外空间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3)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局,1995,第1289页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美)E.N.培根等,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安藤忠雄在《走向建筑的新地平线》一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引自: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此时此地”是由我国的青年建筑师刘家琨针对地域性建筑的创造提出来的,希望通过此时此地建筑理念,“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好的设计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刘家琨,此时此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3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
    4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
    1铁三院提供的内部资料文件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1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2此处引用了铁三院提供的内部资料文件
    3韩冬青等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
    1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 (英)肯尼斯?鲍威尔著,王钰译,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1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支文军,徐千里,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凯瑟琳?斯莱塞著,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
    3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永恒的反叛——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1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永恒的反叛——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张楠,张平所著的综论)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姜帆,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2郑健,沈中伟,蔡申夫,中国当代铁路客运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日)彰国社著,郭晓明译,新京都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项立新,成都铁路客运站站内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1 (英)朱利安·罗斯编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孙健,我国高速铁路客站设计浅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2根据铁三院提供资料整理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昌晶,史俊玲,国外铁路客站大观,铁道知识,2008(6)
    1 (英)朱利安·罗斯编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范志高,大型铁路客运站商业空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李传成,城市中心火车站改造初探——以南京客站和上海二客站为例,华中建筑,2001(5)
    2陆华普,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1 (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马国馨,建筑:运用光线的空间艺术,新建筑,1992(4)
    1陈东杰,王美化,钱培编著,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技术研究——上海铁路南站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郑健,沈中伟,蔡申夫,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1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剑飞,高旋,高速铁路客站功能空间设计探索,城市建筑,2011(2)
    3 Klaus Daniels,Low-Tech Light-Tech High-Tech,Birkhauser Publishers,1998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麦哈德·冯-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心火车站,建筑学报,2009(4)
    1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华中建筑,2004(1)
    1铁三院提供
    2 AREP,欧洲里尔高速列车火车站,建筑创作,2005(10)
    1 G·勃罗得彭特著,张韦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陈东杰.王美化.钱培编著?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技术研究——上海铁路南站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1韩冬青冯金龙编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陆化普等著,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郑健,大型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时代建筑,2009(5)
    3王训国,马骥,都市再活化——上海虹桥地区功能完善与拓展研究,规划师,2005(6)
    1郭建祥,郭炜,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时代建筑,2009(5)
    1纪立虎,在探索中和谐有序发展——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解析,规划师,2007(11)
    1薛求理等,地铁站上的漂浮城市——香港九龙站发展案例研究,建筑学报,2010(7)
    
    1张明,刘菁,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7(1)
    2表格来源:铁三院提供
    1张育南,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大都市空间尺度,都市快轨交通,2007(6)
    2罗四维,泛商业设计,时代建筑,2005(2)
    3张育南,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大都市空间尺度,都市快轨交通,2007(6)
    1王蓉等,建筑综合体中城市化公共空间活力的探讨,中外建筑,2006(3)
    2 (英)朱利安·罗斯编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日)彰国社著,郭晓明译,新京都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韩冬青等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资料,建筑学报,1998(12)
    2 (美)Wayne Attoe, Donn Logan著,王劭方译,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台北:创艺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3刘宛,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世界建筑,2001(6)
    4郑健,大型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时代建筑,2009(5)
    
    1赵京,当代社会环境下我国综合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2盛晖等,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创作,2007(4)
    1王蓉等,建筑综合体中城市化公共空间活力的探讨,中外建筑,2006(3)
    1卢球,欧洲智能办公建筑与智能玻璃幕墙,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5(11)
    1梁粉宁,巨制“亚洲第一站”——新北京南站幕墙技术创新,建设科技,2008(21)
    1在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深化的今天,理论界提出紧凑型城市是应对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1] John Tillman Lyle,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s,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5
    [2] John Ormsbee Somon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3rd ed,McGraw-Hill Commpanies Inc, 1998
    [3] Chermayeff.S.Tzonis,A., Shape of Community (Realisation of Human Potential),Penguin Books, London,1971
    [4] Klaus,Daniels,Low-Tech Light-Tech High-Tech,Birkhauser Publishers,1998
    [5] Dawes,Richard,Modern Trains and Splendid Stations: Architecture andDesig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Merrell,2001
    [6] Ross,Julian,Railway stations:planning,design,and management, 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2000
    [7] Carroll L.V.Meeks,The Railroad Station: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Dover Publications,1995
    [8] Parissien,Steven,Station to station,London:Phaidon,1997
    [9] Uffelen,Chris van,Stations,Salenstein:Braun,2010
    [10] Burman,Peter,Stratton,Michael,Conserving the railway heritage,London: E&FN Spon, 1997
    [11] Paredes, Cristina, Costa, Sergi., Vranckx, Bridget,The architecture of private residential complexes,Barcelona:Loft Publications,2008
    [12] Bradley, Simon,St Pancras Station, London:Profile, 2007
    [13] Lansley, Alastair,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Pancras Station,London : Laurence King, 2008
    [14] Bennett, David,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bilee Line Extension,London:Thomas Telford, 2004
    [15] Brindle, Steven,English Heritage,Paddington Station: its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Swindon: English Heritage, 2004
    [16] Hackelsberger, Christoph,U-Bahn-Architektur in Munchen Subway architecture in Munich,Munich: Prestel, 1997
    [17] Pearce, Greg, Richters, Christian., Arup Associates? Arup:Hong Kong station
    [18] Potter, Janet Greenstein,Great American railroad stations,[Washington,D.C.] : New York : Preservation Press ; Wiley, c1996
    [19] Ballon, Hilary., McGrath, Norman,New York's Pennsylvania stations, New York ; London : W. W. Norton, c2002
    [20] Belle, John, Leighton, Maxinne Rhea,Grand Central: gateway to a million lives,New York: Norton, 1999
    [21] Baruch Givoni,Climate Considerations in 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Van Nostrand Reinhold,1998
    [22] Brenda and Robert Vale,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SustainableFutur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1
    [23] Colin Porteous, The New Eco-Tech: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High Technology, Thames Press, 1999
    [24] Frey Hildebrand , Designing the City: Toward A more Sustainable Form, E&FN Spon, 1999
    [25] H.T.Odum, Environment, Power and Society, John Wiley& Sons, Inc. New York, 1971
    [26] John A. Dutton, New American Urbanism: Re-forming the Suburban Metropolis, Skira Architecture Library, 2000
    [27] Sim Van Der Ryn, Integral Design. In: The Design Connection: Energy and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1
    [28] Ken Yeang,The Skyscraper——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r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Prestel,1999
    [29] N Tavlor,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 Bage Publication,1998
    [30]周俭,张凯,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1]陈易编著,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2] H·Shirvani著,谢庆达,庄建德译,An introduction To Urban,台北:尚林出版社,1988
    [33]陈应先,高速铁路线路与车站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3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
    [35]曹振熙,客运站设计与智能化客运站,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6]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7]钱仲侯,高速铁路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8]杨中平著,新干线纵横谈——日本高速铁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9]刘志军主编,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0]郑健等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1]陆化普,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42]王新文,王迪生,高铁新城——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3] [美]肯尼思?W?格里芬著,史韶华等译,交通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4]覃力,严建伟,王兴田编著,城市车站?站台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5]张文,乔英忍,当代世界铁路简介,中国铁道年鉴,2000
    [46] (韩)建筑世界杂志社编,车永哲译,交通建筑I,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7]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8] (英)休?科利斯著,孙静、段静迪译,现代交通建筑规划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9]肯尼斯?鲍威尔著,王钰译,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0]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2] (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3] 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4] (英)朱利安?罗斯编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5]杨子葆,世界经典城铁建筑,北京:三联书店,2006
    [56]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交通建筑设计案例精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57]刘云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从高技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8]李东华主编,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9]史立刚,刘德明著,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编,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1]夏云等编著,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2] (美)戴维?纪森编著,林耕等译,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5
    [63] (英)麦克?占克斯等编著,韩林飞等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4] (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66]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7]蔡希贤,夏士智,物流合理化的数量方法,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6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9]梁雪等著,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70] (美)欧内斯特?伯登著,张国忠译,世界典型建筑细部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1]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2]韩冬青等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7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4] (美)E.N.培根等,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6]支文军,徐千里,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77]凯瑟琳?斯莱塞著,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8]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永恒的反叛——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9] (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0]吉迪恩?S?格兰尼著,张哲,张燕云译,城市设计的环境伦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81] (日)彰国社著,郭晓明译,新京都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2]陈东杰,王美化,钱培编著,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技术研究——上海铁路南站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3]王文新、王迪生编著,高铁新城——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4]覃力等,国外交通建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5]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86]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扩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87]于文,现代铁路旅客站规划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88]刘其斌,马桂贞,铁路车站及枢纽第二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89]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0] G.勃罗得彭特著,张韦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1] (美)Wayne Attoe, Donn Logan著,王劭方译,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台北:创艺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92]马库斯?弗朗西斯著,俞孔坚,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3]刘重庆,张连有,国外铁路主要技术领域发展水平与趋势,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94] (德)海诺.恩格尔著,林昌明译,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95]吴念祖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开发策划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6]邵毓宾,现代铁路旅客车站规划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1] Reg Harman,High speed 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genenration of city, Greengauge 21,2006
    [2] Hugo Priemus,HST-Railway Stations as Dynamic Nodes in Urban Networks, 3rd CPN Conference Proceeding,
    [3] Marc Wolfram,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igh-speed train—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 in four European regions, Universit?t Stuttgart, Fakult?t Architektur und Stadtplanung, 2003
    [4] Brian D. Sands ,The development effects of high-speed rail s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A 94720
    [5] Will Jones,New Transport Architecture, Mitchell Beazley, Great Britain,2006
    [6] Michel Maillard,Three New French TGV Stations,Japan Railway&Transport Review,2001.9
    [7] Stefan Krummeck? Towers and Urban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CTBUH 8th World Congress,2008
    [8] Mr. Stefan Krummeck,Redefining the railway journey:Creating unparalleled multi-modal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High Speed RailSeminar 9 ,November 2009
    [9]李少星,巨型区域: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辨析与实证探讨,城市规划,2010(4)
    [10]万娟,吴挚,从城市建筑一体化角度看新型城市火车站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7(5)
    [11]李蕾,从交通综合体到城市综合体——论交通枢纽型商业中心的开发,现代城市研究,2010(7)
    [12]张发才,大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客运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12)
    [13]李蕾,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地区综合开发探析——以三个近郊高铁规划设计创作为例,华中建筑,2010(1)
    [14]胡侃,彭建东,速度.活力.梦想——浅谈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影响下城市地区的发展策略,华中建筑,2009(9)
    [15]陈茜,李洪,铁路客运枢纽站外部市场竞争力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1)
    [16]郑德高,杜宝东,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探讨国内外高铁车站与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城市规划,2007(1)
    [17]刘娜等,中心地空间理论在铁路客运枢纽设施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1)
    [18]闵雷,黄焕,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城市设计——记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汉口火车站站区综合规划的设计实践,城市规划,2009(8)
    [19]宋健,大型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时代建筑,2009(5)
    [20]盛晖,中国高速铁路车站设计之我见,2007中国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论文集
    [21]孙伟等,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模式的分析,低温建筑技术,2004(4)
    [22]郑健,当代中国铁路旅客车站设计综述,建筑学报,2009(4)
    [23]高志荣,铁路车站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外建筑,2005(2)
    [24]蔡良娃等,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理论,新建筑,2006(3)
    [25]王麟书,关于我国铁路客站站房建设的思考,中国铁路,2005(11)
    [26]刘继峰,中国铁路客站规划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世界轨道交通,2007(7)
    [27]刘云强,武汉站建筑设计,建筑创作,2007(4)
    [28]林树森,战略规划应该突出三个“概念”,城市规划,2011(3)
    [29]刘先觉,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共融,世界建筑,1999(1)
    [30]简?凯普里奇,“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世界建筑,2001(4)
    [31]马书晓,王昊,高铁枢纽地区规划设计初探——天津西站地区规划方案国际征集,理想空间,2008,29(11)
    [32]张光肖艳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华中建筑:2009(2)
    [33]巢尔康,张健,上海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I)空间形态研究,华中建筑,2009(3)
    [34]沈宏婷等,中国大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城市问题,2005(4)
    [35]程里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世界建筑,1981(6)
    [36]张明,刘菁,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7(1)
    [37]张明宇,杜振远,大城市之未来——城市结构上的定向扩展与城市建设上的内向扩展,建筑学报,1982(6)
    [38]黄志刚,荣朝和,国外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与原因,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4)
    [39]丹尼尔?克拉里斯,火车站与城市,建筑创作,2005(12)
    [40]朱自煊,中外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国外城市规划,1991(2)
    [41]杜胜品,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25
    [42]陈江红,张晓春,基于系统模型的城市交通集散区交通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999(12)
    [43]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城市交通,2003.01
    [44]李德芬等,以布局引导客流,充分体现“综合型”、“零换乘”的火车站枢纽规划——苏州火车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规划,理想空间,第29辑
    [45]杜洪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城市规划,2006(7)
    [46]栾滨等,当代建筑形态在城市空间更新中的独特作用,城市建筑,2009(2)
    [47] AREP,埃维纽高速列车(TGV)火车站,建筑创作,2005(10)
    [48]徐刚等,建筑室外空间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3)
    [49]崔恺,浅议火车站的地域特色,建筑学报,2009(4)
    [50]刘云强,黄咏梅,高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2007中国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论文集
    [51]马国馨,建筑:运用光线的空间艺术,新建筑,1992(4)
    [52]胡炜,勒·柯布西耶的神圣空间结构形态研究,建筑师,2007(6)
    [53]李传成,城市中心火车站改造初探——以南京客站和上海二客站为例,华中建筑,2001(5)
    [54]朱兆慷,张庄,铁路旅客车站流线设计和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建筑学报,2005(7)
    [55] AREP,艾克斯昂普罗旺斯高速列车(TGV)火车站,建筑创作,2005(10)
    [56]陈剑飞,高旋,高速铁路客站功能空间设计探索,城市建筑,2011(2)
    [57]麦哈德?冯-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心火车站,建筑学报,2009(4)
    [58]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华中建筑,2004(1)
    [59] AREP,欧洲里尔高速列车火车站,建筑创作,2005(10)
    [60]王训国,马骥,都市再活化——上海虹桥地区功能完善与拓展研究,规划师,2005(6)
    [61]郭建祥,郭炜,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时代建筑,2009(5)
    [62]纪立虎,在探索中和谐有序发展——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解析,规划师,2007(11)
    [63]王睦等,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筑学报,2009(4)
    [64]黄波,铁路新客站(十一)——广州南站,铁道知识,2010(1)
    [65]姚燕华等,火车站地区开发的新模式探讨——以广州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为例,规划师,2005(4)
    [66]卜菁华,韩中强,“聚落”的营造——日本京都车站大厦公共空间设计与原广司的聚落研究,华中建筑,2005(5)
    [67]薛求理等,地铁站上的漂浮城市——香港九龙站发展案例研究,建筑学报,2010(7)
    [68]王蓉等,建筑综合体中城市化公共空间活力的探讨,中外建筑,2006(3)
    [69]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资料,建筑学报,1998(12)
    [70]刘宛,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世界建筑,2001(6)
    [71]盛晖等,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创作,2007(4)
    [72]张志强等,火车客运站综合流通空间规划探索——以广州市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为例,人文地理,2007(6)
    [73]卢球,欧洲智能办公建筑与智能玻璃幕墙,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5(11)
    [74]梁粉宁,巨制“亚洲第一站”——新北京南站幕墙技术创新,建设科技,2008(21)
    [75]杜立柱,刘德明,从理想城市到健康城市的角色认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6]张耀民,采集太阳光的照明系统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2(9)
    [77]张明,刘菁,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学刊:2007(1)
    [78]张育南,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大都市空间尺度,都市快轨交通,2007(6)
    [79]罗四维,泛商业设计,时代建筑,2005(2)
    [80]支文军,城市触媒——轨道交通综合体,时代建筑,2009(5)
    [81]吴彩兰,京沪高速铁路客运站站址选择有关问题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9(12)
    [82]朱琳,欧阳文,基于城市空间的整体思考——国外铁路客站地区更新设计浅析,城市建筑,2009(1)
    [83]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城市规划汇刊,1999(3)
    [84]杜洪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城市规划,2006(7)
    [85]郝之颖,城市功能与土地拓展反向控制思考——无锡高速铁路站场地区发展解析,规划师,2008(6)
    [86]张亚芹,北京: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对北京城市群(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趋势的思考,北京规划建设,2009(3)
    [87]叶青,本土、低耗、精细——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中华建设,2006(7)
    [88]陈佐,城市轨道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铁道科学,2001(3)
    [89]王登云,许文发,低碳城市建设与建筑区域能源规划,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2010
    [90]蒋育红等,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
    [91]张志勇,姜涌,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CASBEE、LEED、GOBAS为例,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8)
    [92]宗凤良,国外建筑综合环境绿色生态效能评估体系和方法综述,智能建筑,2006(5)
    [93]姚燕华等,火车站地区开发的新模式探讨——以广州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为例,规划师,2005(4)
    [94]王建国,徐小东,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则的绿色城市设计交通策略——来自《绿色城市主义》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8(S1)
    [95]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报,2006(12)
    [96]刘强,健康、绿色、可持续性——当今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4)
    [97]翟峰,交通枢纽建设勿忘生态环保,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15)
    [98]傅岩,绿色建筑发展策略与高效益用地规划的互动——解读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关内容,规划师,2003(4)
    [99]唐国安,戴正平,浅谈大型交通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中心设计投标方案为例,中外建筑,2010(9)
    [100]徐毅松,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08(4)
    [101]曹波宁,生态与唯美,现代高速轻轨客运站新区规划设计分析探讨——以武广铁路新衡山站区规划为例,中外建筑,2009(1)
    [102]黄捷,董晓文,生态站场——广州海珠客运站设计,新建筑,2004(1)
    [103]李珂,生态综合体划时代的绿色城市构想,绿色中国,2005(1)
    [104]王成新等,现代化城市的生态枢纽建设实证分析,地理研究,2007(1)
    [105]李存东,原生态地域景观的现代重塑——拉萨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景观设计,2007(5)
    [106]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城市交通,2009(4)
    [107]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108]张树伟,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与能源消费——分析与情景模拟,城市问题,2006(9)
    [109]张姿,托宾,城市网络中的新链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站,时代建筑,2000(4)
    [110]胡映东,张昕然,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设计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建筑学报,2009(4)
    [111]沈中伟,当代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基于城市综合换乘的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设计关键,建筑学报,2009(4)
    [112]郑德高,蔡震,区域网络中的关键性节点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研究为例,城市规划,2008(5)
    [113]郭建祥,郭炜,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时代建筑,2009(5)
    [114]李宏,斯图加特21世纪轨道交通综合体带动城市核心区可持续发展,2009(5)
    [115]郑刚等,形象源于理念上海南站的“大交通、大空间、大绿化”设计理念,时代建筑,2007(2)
    [116]王睦等,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新建北京南站的设计与创作,?建筑学报,2009(4)
    [117]周静敏等,在协调与融合中精明增长——国外交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筑学报,2009(4)
    [118]李春舫等,“文化性”在大型交通枢纽站设计中的体现——从郑州东站到杭州东站,建筑学报,2009(4)
    [119]陈静,王玲,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交通与运输,2009(12)
    [120]许添本,台大土木所交通组,建设台湾成为国际绿色交通典范岛屿的发展理念,2005年国际无车日座谈会,2005
    [121]孙翔,田银生,日韩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特点及其借鉴,规划师,2010(1)
    [122]吴彩兰,京沪高速铁路客运站站址选择有关问题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9(12)
    [1]孙健,我国高速铁路客站设计浅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2]甄栋,新现实与新动向——当代铁路客运站(区)的考察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叶君放,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基于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7
    [4]赵旭,城市铁路客运站周边地区环境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
    [5]程婕,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6]侯明明,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7]陈蓁,以北京西站为例的大型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8]赵京,当代社会环境下我国综合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9]邬琦夫,新型铁路交通枢纽换乘复合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0]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4
    [11]姜帆,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12]徐小东,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2
    [13]刘万明,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14]邹珊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15]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以商业综合体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同济大学,2007
    [16]李得伟,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集散模型及微观仿真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0
    [17]张琦,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与环境交互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8]吕慎,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4
    [19]廖明君,轨道交通站内行人行为建模:[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20]陈尚云,我国特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和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1] http://www.tyayg.com/
    [2] www.terryfarrell.co.uk
    [3] http://baike.baidu.com/
    [4] www.arep.fr
    [5] www.arcspace.com
    [6] www.calatrava.com
    [7] www.foster and partners.com
    [8] www.gmp-architekten.de
    [9] www.grimshaw-architects.com
    [10] www.terryfarrell.co.uk
    [11] http://en.wikipedia.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