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长安以其富有意味的选址以及对城市街道、里坊、建筑、园林的规划安排,为雄强奋发、博大兼容、光华璀璨的大唐气象的生发与展示提供了对应的空间载体,其自身也作为大唐气象的集合展品,对后世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通过对唐长安作为时代气象展现舞台的时空场景的历史性勾画,展现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的清晰轮廓,并结合相应的观念体系、制度体系、环境体系与技术体系背景,对城市进行审美文化剖析,阐释其城市审美气象的成因、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站在现代环境美学、城市景观学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其当代意义做出阐发。
     论文正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唐气象”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基础,以及大唐气象与盛世长安的现实关系。
     第二章至第五章为第二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选址、布局、建筑、园林四个方面对唐长安进行了场景勾画与审美气象分析。唐长安定址于关中平原中部。在这片兼有四塞之固、川原之丽与卉物之丰的土地上,唐长安将天地轴线、山川轴线与城市轴线真正全面地重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与民族的空间坐标与思想坐标的终极建构。唐长安城按照“象天法地”的宇宙模式、“礼法并用”的布局理念,以及轴线对称与模数扩展的空间原则,进行着从空间布局、功能安排到建筑设计的整体建构。唐长安城的建筑品类与营造法式还清晰地透射出时代文化的光芒:宫殿建筑壮丽、沉稳,于宏大、华美之中追求种和谐、宁静之感,既有皇权政治气派,也体现出一种帝王之家的生活趣味;寺观建筑遍布全城,殿塔参差,高下相形,轮廓鲜明,别具一格,构成极富文化意味与地标特色的城市景观。唐长安街道宽展,里坊浑厚,坊内居住建筑朴素有序,体现出浓郁的制度文化氛围。唐长安城谨严之余与繁华深处也极富闲适之趣与林泉之美。从禁苑游幸到公园游乐,从私园宴集到别业朴居,处处体现着唐朝人追求天地同乐的优游情怀,为长安城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象。
     第六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唐长安城市实践意义的历史总结,也是对其规划思想的现代思考。唐长安因其大唐文化的集中载体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坐标,它在城市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观念与实证并行的整体性思路、和谐与节用的生态性思路,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依然可以带来意味深长的启发。
With its vast territory and super power, Tang Empire embodies great cohesion and radiation, while its ope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licy made the capital of Chang'an the first bustling metropolis with millions of people. Its orderly layout, wide streets and magnificent architecture not only reflect the great vigor of the unified dynasty which had provided a tremendous impact to the capit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uture generations, but are also symbolized as a spatial carrier of the strenuous broad compatibility and magnificence of Tang Empire image, served as the Chinese culture symbol.
     Chang'an of Tang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the land with martial solidity and geomantic beauty, the earth, mountain and urban axis are coincided thoroughly in the city so that it transforms the Chinese consciousness from ideology to physical form, generating the ultimate unification of spatial and ideological coordinates.
     By using the universe model reconciled with heaven and earth, the layout idea ruled with laws and ethical codes and the spatial principle of axis symmetry and module extensions, the city is engaged in general construction from spatial layout, function arrangement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category and method still clearly exhibit the culture of that time:the grand and spectacular palaces were pursuing a feeling of placidity and harmony as well as magnificence, reflecting a style not only imperial but also vigorous; temples were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city while its clean-cut and unique appearance formed the urban landscape with dense cultural metaphor and landmark feature.
     The squares in the city are the living space of officials and people. They are uniform, tall and close, while certain featur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side such as the lobby size, decoration, color, building and frame number depen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owner, which exhibits the rich traditional living culture order. Guaranteed by the whole country, the city serves as a huge experimental site. Through vast practices in shap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of various sorts of architecture, Chang'an accidentally opens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ular system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great order.
     Other than the preciseness and business, the pleasure and beauty of quietness and artlessness is also deeply exhibited in Chang'an. In the bright and beautiful public garden, ordinary people were able to enjoy the natural view and the literati would drink and laugh, bringing about a lot of unfailing poems. In addition, the private parks, country parks and villas of the nobility were still of great number. So along with the exhibiting of the pleasure pursuing with heaven and earth by Tang people, all of these generate the spirits of literati owned by Chinese garden while Chang'an of Tang is granted as the birth land of the practice.
     Chang'an of Tang is a summary of past times, which is also the beginning of the future era.
     The great practice of Chang'an of Tang influenced a number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at that time. What is more, the city also became the spiritual coordinates of Chinese culture for its focus on cultur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ideas specially designed to suit local conditions create a culture atmosphere with magnificence, compatibility and enterprise, bringing a meaningful inspiration to today'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引文
①[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72页。
    ②《长安志·唐京城》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即位后,因以名城;《隋书·高祖纪》卷一《雍录》卷三记载:“太极殿所在地为大兴村,以此名城。”
    ②宇文恺,(555年~612年),字安乐,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内)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隋书·宇文恺传》对他有:“好学,博览全书”,“有巧思”的记载。他曾参与开凿广通渠、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等重要工程,其技艺之高超与经验之丰富深为隋文帝所重视。
    ①《新唐书·地理志》卷二七记载:“初名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夏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②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载于《考古》,1982年第2期。另有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认为,文献记载的东西宽度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而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是错误的,应为“十六里一百二十五步。”
    ①陕西省文管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3期,79-94页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8页。
    ②[清]黎翔凰撰:《管子校注》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页。
    ③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9页。
    ④[汉]王充撰:《论衡》,四部从刊景通津草堂本,第215页。
    ①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页。
    ②[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③[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0页。
    ④[魏]曹不《典论·论文》,见[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第1155页。
    ⑤[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8页。
    ①[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3页。
    ②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③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3页。
    ④[三国]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8页。
    ⑤[三国]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页。
    ⑥[三国]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39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0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3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页。
    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81页。
    ②《长安志》卷八:“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按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凑,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①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②林庚《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页。
    ①[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769页。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9页。
    ②[汉]刘熙撰:《释名疏证》清经训堂丛书本,第70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7页。
    ①刘俊玠等编注:《唐代诗人咏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①[唐]袁朗:《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4页。
    ②[唐]李显:《登骊山高顶寓日》,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页。
    ③[唐]沈佺期:《长安道》,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页。
    ①[清]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页。
    ②[清]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卷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50——151页。
    ③[清]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7——228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71页。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711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7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42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646页。
    ②[汉]班固:《西都赋》,见《文选》,见[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第3页。
    ③[汉]班固:《西都赋》,见《文选》,见[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第3页。
    ④[汉]张衡:《西京赋》,见《文选》,见[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第28页。
    ⑤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2页。
    ⑥张家诚、朱明道、张克恭等编著:《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第32-66页。
    ①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载于《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②[唐]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702页。
    ③[唐]李德裕:《瑞桔赋》,见《李文饶文集》卷二十《祈告·瑞橘赋并序》,四部从刊初编集部,121册。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3页。
    ②[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487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502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487页。
    ②[唐]白居易:《初贬官过望秦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932页。
    ③[唐]李嘉佑:《登秦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79页。
    ④[唐]岑参:《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0页。
    ①赵安启:《唐长安城选址和建设思想简论》,载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5),第667-672页。
    ②[汉]司马相l如:《上林赋》,见[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第181页。
    ①[唐]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6页。
    ①[清]阮元:《十三经注疏·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542-543页。
    ②[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211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55页。
    ④[晋]郭璞:《葬书·内篇》,《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14页。
    ⑤[晋]郭璞:《葬书·内篇》,《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15页。
    ⑧刘宗意:《说龙虎:一个被遗忘的文化现象》,载于《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①《黄帝宅经》,《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2页。
    ②《黄帝宅经》,《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5页。
    ③[晋]郭璞:《葬书》,《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15、16页。
    ④[晋]郭璞:《葬书》,《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14·术数类》,第8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08——14。
    ①[汉]佚名撰:《三辅黄图》,四部从刊三编景元本,第10页。
    ②[宋]欧阳修撰:《新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381页。
    ③[三国]管辂撰;[宋]王伋等注:《管氏指蒙》,明刻本,第8页。
    ①王维坤:《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页。
    ②[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四部丛刊景明刊本,第143页。
    ③吴庆洲《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载于《新建筑》,1997年第2期,第43——45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9页。
    ①[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337——338页。
    ①杨希枚:《中国古代神秘数字论稿》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3集),第104--105页。
    ②[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页。
    ③[唐]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①[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页。
    ②[三国]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7页。
    ①[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页。
    ②[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页。
    ③
    ④
    ①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1页。
    ②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1页。
    ③尸佼著,汪继培辑:《尸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页。
    ④[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0页。
    ⑤[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7页。
    ⑥[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7页。
    ⑦[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1页。
    ①[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L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81页。
    ②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
    ③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7页。
    ④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1页。
    ⑤[清]黎翔凰撰:《管子校注》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6页。
    ⑥[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8页。
    ⑧[唐]房玄龄撰:《晋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07页。
    ①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②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③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261页。
    ④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①北极星是移动的,但是移动得非常缓慢,因此,在古人看宋,极星是不变的。并且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所说的极星还有所不同。在周秦时代,小熊座之β星为极星,即天帝星;到了隋唐及宋代,以小熊座之α星为极星,即天枢星。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89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89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51-1252页。
    ⑤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9页。
    ②赵哗著,薛耀天译注:《吴越春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③伊世同:《中西对照恒星图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42页。
    ④陈江风:《天文与人文》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5-140页。
    ①[汉]班固:《西都赋》,见《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页。
    ②[汉]班固:《西都赋》,见《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页。
    ③[汉]张衡:《东京赋》,见《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页。
    ④[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见《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9页。
    ⑤[五代]刘晌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661页。
    ①尚民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思想与隋唐政治》,载《人文杂志》,1991第1期,第90-94页。
    ②[汉]刘安撰;许慎注:《淮南鸿烈解》,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第29页。
    ③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于《考古》,2000年第1期。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6页。
    ⑤陈喜波:《“法天象地”原则与古城规划》,载于《文博》,2000年第4期。
    ⑥秦建明、张在明、杨政:《陕西发现以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超长建筑基线》载于《文物》,1995年第 3期。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6页。
    ②王维坤:《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③[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从书本,第53灭。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19页。
    ①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6页。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9页。
    ②[汉]郑玄注:《周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2页。
    ③[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7934页。
    ①[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从书本,第2页。
    ②[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3172页。
    ①[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页。
    ②[汉]郑玄注:《周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3页。
    ③贺业钜:《考工计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74——85页。
    ④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25——526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53页。
    ②[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43页。
    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0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页。
    ①[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299页。
    ②[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5 册,第473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0页。
    ②[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86页。
    ③[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85页。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0页。
    ①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②《唐六典》卷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通典》卷三、食货引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唐律疏义》卷十一、职制下:“其里正、坊正,职在驱催。”同书卷三十、断狱下:“里正、坊正、村正等,唯掌追呼催督。”
    ③[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243页。
    ④[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75页。
    ⑤[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73页。
    ①[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39页。
    ②[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43页。
    ③[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43页。
    ④[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49页。
    ⑤[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86页。
    ⑥[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43544页。
    ①[唐]崔颢:《长干曲》,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7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83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28页。
    ④[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5页。
    ①参见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5年6期。
    ②[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2——750页。
    ①在周代有所谓的“五门三朝”制度:三朝者,一曰外朝,用以决国之大政;二曰治朝,乃群工治事之地; 三曰内朝,亦称路寝,图宗人嘉事之所也。五门之制,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又云毕门。
    ①[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7页。
    ③[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7页。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7页。
    ①[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300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7页。
    ①[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14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50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9页。
    ③[唐]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1页。
    ①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①[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89页。
    ②[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381页。
    ①[宋]欧阳修撰:《新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085页。
    ①[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②[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119页。
    ③[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页。
    ①[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5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46页。
    ③[清]毕沉撰:《关中胜迹图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8页。
    ④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①[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2583页。
    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4页。
    ③《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337-352。
    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5页。
    ②岳珂:《愧郯录》卷13“国忌设斋”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第6页。
    ③[唐]元稹:《西明寺牡丹》,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31页。
    ③[唐]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87页。
    ⑤[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63-1264页。
    ⑥[唐]温庭筠:《题西明寺僧院》,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14页。
    ⑦段成式:《寺塔记》(卷上),长乐坊安国寺条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版,2003年,第5页。
    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千福寺条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版,1964年,第58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兴唐寺条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版,1964年,第53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75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037页。
    ④[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164页。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载于《考古》1963年第11期。
    ②[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从书本,第2页。
    ③[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39页。
    ④[唐]白居易:《登乐游园望》,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95页。
    ⑤[唐]白居易:《谕友》,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00页。
    ①[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页。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载于《考古》,1963年第11期。
    ①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载于《考古》1982年第6期。
    ②马健超《<北里志>中的三曲》,载于《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①[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5页。
    ②[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5页。
    ③王社教:《论唐都长安的人口数量》《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475页。
    ⑤华林甫《唐亩考》,《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⑥[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页。
    ①[《昌黎先生集》卷七《示儿》。
    ②[唐《昌黎先生集》卷七《示儿》。
    ③[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53页。
    ④[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242页。
    ①[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②[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①中科院考古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出版社,1959年,48页。
    ②[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60页。
    ③[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30页。
    ④全唐诗:卷97-5
    ⑤全唐诗:卷73-21
    ⑥全唐诗:卷89-29
    ①全唐诗:卷81-35
    ②[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3页。
    ③[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④[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⑤[唐]李白:《侍从宜春苑、奉召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20页。
    ⑥[唐]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全唐诗》,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59页。
    ①[宋]李昉撰:《太平御览》,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1261页。
    ②[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②[唐]杜甫:《秋兴》,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10页。
    ④[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9页。
    ⑤[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7页。
    ⑥[唐]杜甫:《哀江头》,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8页。
    ⑦[唐]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92——3293页。
    ①[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2981页。
    ②[唐]李峤:《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3页。
    ③[唐]李义:《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6页。
    ④[唐]苏颋:《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9页。
    ①[唐]杜甫:《哀江头》,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9页。
    ②[唐]杜甫:《乐游园歌》,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2页。
    ①[唐]张九龄:《登乐游原抒怀》,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73页。
    ②[唐]唐彦谦:《曲江春望》,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82页。
    ③[唐]李商隐:《乐游原》,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686页。
    ④[唐]王维:《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3页。
    ①[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976页。
    ②[唐]李益:《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17页。
    ③[唐]朱庆余:《题青龙寺》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25页。
    ①[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2页。
    ②[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19页。
    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载于《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①[唐]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86页。
    ②[唐]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03页。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4页。
    ④[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6页。
    ⑤[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0页。
    ②[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7页。
    ②[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3页。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18页。
    ②[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18页。
    ③[唐]李端:《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54页。
    ④[唐]贾岛:《送于总持归京》,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991页。
    ⑤[唐]李洞:《颜上人房》,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26页。
    ⑥[唐]白居易:《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25页。
    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4页。
    ⑧[唐]元稹:《寻西明寺僧不在》,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29页。
    ⑨[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46页。
    ⑩[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34页。
    ①吴宏岐《唐代园林别业考补》,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1年第16期。
    ①[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2412页。
    ②[唐]丁仙芝《长宁公主旧山池》,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6页。
    ③[唐]刘禹锡:《城东闲游》,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9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页。
    ②[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9页。
    ③[宋]欧阳修撰:《新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84页。
    ④[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38页。
    ⑤[唐]沈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4页。
    ⑥[唐]韦应物:《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1页。
    ⑦[唐]姚合:《题崔骆马宅》,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23页。
    ①[唐]岑参:《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33页。
    ②[唐]朱庆余:《题崔骆马林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29页。
    ③.参见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8页。
    ④.《昌黎先生集》卷九《赛神》
    ⑤.《昌黎先生集》卷八《南溪始泛三首》
    ①.《昌黎先生集》卷八《南溪始泛三首》
    ②[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537页。
    ③[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页。
    ④[唐]王维:《宫槐陌》,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9页。
    ①[唐]裴迪:《斤竹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6页。
    ②[唐]王维:《华了冈》,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9页。
    ③[唐]王维:《南姹》,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9页。
    ④[唐]裴迪:《欹湖》,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7页。
    ⑤[唐]裴迪:《金屑泉》,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7页。
    ⑥[唐]王维:《栾家濑》,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0页。
    ⑦[唐]王维:《白石滩》,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70页。
    ⑧[唐]王维:《斤竹岭》,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9页。
    ①[唐]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见[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0页。
    ②[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从书本,第12页。
    ①参见凯文·林奇著,林庆怡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①[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②[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39页。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0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4页。
    ②[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0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86页。
    ①[三国]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30页。
    ②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③[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页。
    ④[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6页。
    ①[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79页。
    ②[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页。
    ①[唐]魏征撰:《隋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810页。
    ②[宋]宋敏求:《长安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页。
    ①[唐]杜甫:《暂往白帝复还东屯》,见[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06页。
    ①[清]董诰等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第4745页。
    ②[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243页。
    1、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2、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唐)萧篙等撰:《大唐开元礼》,四库全书本。
    4、 (唐)王径撰:《大唐郊祀录》,适园从书本。
    5、 (唐)韦述:《两京新记》(残),《南著札记》本。
    6、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7、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8、 (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9、(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唐)李肇:《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1年版。
    12、(唐)孙棨:《北里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后晋)刘响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15、(后晋)刘昀:《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6、(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7、(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9、(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20、(宋)宋敏求:《长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1、(宋)张礼:《游城南记》,丛书集成本。
    22、(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23、(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宋)宋钦若撰:《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25、(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7年。
    2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邓之诚注本。
    27、(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年版。
    28、(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
    29、(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
    30、(宋)李防等撰:《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31、(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四库全书》本。
    32、(元)骆天骤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33、(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5、(清)毕阮:《关中胜迹图志》,关中丛书。
    36、(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37、(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38、(清)徐松撰、阎文儒、阎万钧编著:《两京城坊考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9、(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40、(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41、(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一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陈寅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
    2、武伯伦:《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刘策:《中国古代苑囿》,宁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吕徽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
    6、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窒:《中国城市建设史厂南宋临安城复原想象图》,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2年版。
    8、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9、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一册、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2、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13、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叶晓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第二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6、张永禄著:《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武复兴:《唐长安旧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
    19、武伯纶:《古城记》,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20、叶晓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王贵祥:《中国古代都城演进探析》,建筑史论文集第10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版。
    22、平岗武夫:《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24、张永禄主编《唐代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辛德勇:《隋唐两京从考》,三秦山版社,1991年版。
    26、方立天:《佛教哲学》(增订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
    27、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9、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31、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32、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33、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修订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36、周云庵:《陕西园林史》,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37、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辛德勇:《隋唐两京通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39、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
    40、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4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4、《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7、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8、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版。
    49、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思想史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0、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51、樊光春:《古都西安·长安道教与道观》,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
    52、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
    53、金俊:《理想景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56、王铎:《中国古代园苑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长出版社,2004年版。
    6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2、中村圭尔、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李允稣:《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薛平拴:《古都西安·长安商业》,西安出版社,2005年版。
    65、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7、冉万里:《隋唐考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唐群:《开元史话》,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69、刘安琴:《长安地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70、王社教:《汉长安城》,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年版。
    71、(英)G·卡伦著、刘杰等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2、(英)J·麦克卢版斯基著、张仲一等译:《城市景观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73、(日)冈大路著、常壕生译:《中国古代宫苑园林史考》,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74、(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75、(德)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6、(美)凯文·林奇著、方盖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7、(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8、(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79、(日)足立喜六著、王双怀等译:《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80、(法)皮埃尔·克莱芒著,杨金平译,邢克超校:《中国:城市的形成与街区的形成丛书》,法国汉学编辑委员会:《法国汉学》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8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82、Rassmussen S, "Towanda Building", The MTI Press,1969。
    83、Alexnader C, "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 oxof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李志红:《唐长安城市景观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2、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王天航:《建筑与环境:唐长安木构建筑用材定量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王美子:《隋唐长安城格局、遗存及标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张永帅:《唐长安住宅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惠瑛:《从出土墓志看唐长安居民葬地》,西北大学,2006年。
    5、李华清:《盛唐长安的供给》,山东大学,2006年。
    6、温亚斌:《隋唐长安城“八水五渠”的水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马正林:唐长安风景区的地理特征,载《陕西师大学报》,1950年第4期。
    2、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载《考古》,1959年10期。
    3、傅熹年,唐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2期,131-158页。
    4、傅熹年,唐长安城明德门原状的探讨,《考古》,1977年6期,409-412页。
    5、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6期。
    6、徐苹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年第6期。
    7、王浅,隋唐长安城建筑的艺术成就,《美术研究》,1983年第2期。
    8、武伯伦,唐代长安东南隅(上、中、下),《文博》,1984年第1、2、3期。
    9、李广林,唐代曲江游览区的兴衰,《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
    10、马正林,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的特征,《历史地理》(第3辑),1983年。
    11、吴庆洲,中国古代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新建筑》,1987年第3期。
    12、赵立赢,论唐长安的规划思想及其历史评价,《建筑师》(29),1988年。
    13、黄煌,唐代的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经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3期。
    14、亿里,唐长安街道的绿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3期。
    15、徐君峰,唐都长安的人文景观,《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16、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
    17、秦建明、张在明、杨政,陕西发现以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超长建筑基线,《文物》,1995年第3期。
    18、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一,《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19、郭湖生,北宋东京,《建筑师》(71期),1996年。
    20、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1、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2、田银生,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
    23、王双怀,唐代曲江风景区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
    24、刘念雄,我国古代里坊制城市商业建筑初探,《建筑师》,1998年第2期。
    25、吴宏歧,论唐末五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
    26、王保林、王翠萍,“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探析,《规划师》,2000年第1期。
    27、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8、吴永江,唐代公共园林曲江,《文博》,2000年第2期。
    29、殷青,建筑形象的视觉显著点浅析,《建筑师》,2001年第99期。
    30、陈忠凯,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文博》,2001年第2期。
    31、康震,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2、康震,隋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33、李爽,都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从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文博》,2002年第4期。
    34、孙晖、梁江,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10期。
    35、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
    36、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年1期。
    37、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
    38、徐苗,城市意象的秩序与意义,《规划师》,2003年第4期。
    39、胡莹,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规划师》,2003年第6期。
    40、李志红,王维辆川别业的园林意境,《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1、史向军,唐长安城市文化特征探究,《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2、张牧华,隋唐长安规划与布局中的人文因素,《财经界》,2007年第5期。
    43、(日)妹尾达彦,大明宫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