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意味着人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人的超越性本质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人具有了不同于动物的超越性生命,即价值生命。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是人接受、认同社会普遍的生命价值观,形成相应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品格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价值观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世俗化以及价值多元化对人的生命价值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自然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果,从积极方面来看,诸如生命的平等意识、个性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就是其重要表征;而从消极方面来看,则导致了当代生命价值意识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人的目的性价值意识的遗忘;消费主义的流行与人的精神生命价值意识的迷失;科学主义的发展与生命神圣性价值意识的消解;价值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与人的形上价值意识的坠落等等。这种现状对现代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现代生命价值观教育来重构现代人合理的生命价值意识,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价值之所在。
     本论文在充分考察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既充分吸收其合理成分,又突破其研究的局限,补充完善其不足。论文的主体由四大部分组成,着重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如下:
     一、在对生命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闸释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当代条件下人的生命价值意识的危机,指出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提出了重构合理的生命价值意识是现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目标的观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一章。
     二、对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对人的科学理解为理论前提。论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做了多层次的解读,特别强调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的正确解读,从而为当代生命价值意识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点。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资源,论文就中西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流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了梳理,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以期为当代牛命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这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二章。
     三、对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释。当代牛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重构当代生命价值意识,这涉及到教育者把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灌输给受教育者的问题。论文从尊重生命、善化生命和美化生命三个层次上对当代生命价值观作了系统分析,指出尊重生命是当代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基础,善化生命是当代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升华,而美化生命则是当代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超越。尊重生命与生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价值以及生命平等的观点紧密相连,善化生命则要求人们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具备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自觉主动去承担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美化生命则以人对自由的追求为理论前提,认为,从境界形态上讲,美化生命需要人们在形下世界的生活中实现形上超越,如冯友兰先生讲的“天地境界”,亦如中国传统哲学的“即下学而上达”;从实践层面上讲,美化生命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与自我;从理想层而上讲,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指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涵摄人类发展的所有成果以及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尊重生命、善化生命、美化生命构成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内容系统。这部分内容分布于论文的第三、第四、第五章。
     四、对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实践做了阐释。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原则有自然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体验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等。运用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要求有针对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很多,如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体验法、团结协作学习法、心理咨询辅导法等等。当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对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In the view of Marxist materialism, the lif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are conscious. That means human being not only exists in a biological format, but also endows transcendence of life that differs from animals, i.e., the value life, due to nature of human transcendence and the pursuit for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value life is a process for people to accept, agree with the general life values of society, to form corresponding more stable behavior character and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Life values education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is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y, economy marketization,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cultural secularization, and value diversific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fe value consciousness of human, and those impacts naturally presen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dual" effect. From the positive aspects, the awakening and promotion of all kinds of consciousness, such as equal consciousness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ity,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consciousness of life particip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duty,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s. From the negative aspect, this led to the crisis of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value of lif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by tool rational expansion, the forgotten of purpose value consciousness, consumerism popular and the lost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spirit life value, the scientism development and digestion of sanctity life value consciousness, value relativism, the value of metaphysical nihilism and human value conscious fall and so on. The status exhibits new challenges to modern life values education. It becomes a very urgent topic on how to reconstruct a reasonably modern consciousness of life value. This is also the basis of the thesis topics and value lies.
     Based on the full study on this issu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ully absorbed its reasonable elemen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to supplement and improve its shortcomings.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focusing on four aspects:
     Firstl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life values and life values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life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 crisis of awareness of life value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e pointed out that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must go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proposed a concept of reconstructing reasonable awareness of life value is the prime objective of modern life values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part is mainly in the first chapter.
     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on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must be on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his paper made multi-level interpretation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from the point of biologial and socio-cultural field, and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roposition that Marx proposed "human is the summ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thereby provided a theoretical pivo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wareness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 Life values education is a permanent new topic. Therefore, wherever in China or in the West, there left rich life values educ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s summarized the Western mainstream form of life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as Marxist life values education, summed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insufficiency,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life and values education. This section is mainl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rdly, a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had been performed on the main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The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is to reconstruct the awareness of modern life value, which is involved in what kind of life values that the educators instilled into the educatee. This paper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from three levels including respecting for life, kindness to life and beautifying life.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respecting for life is the basis of awareness of modern life value, kindness to life is the sublimation of awareness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 whereas beautifying life is beyond of awareness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 Respecting for life closely links point of views tightly to life with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values and equality of life, while kindness to life demands people to have a sense of mission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for lif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nscious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bear on the nature, society, others responsibility, whereas beautifying life place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hat beautifying life, speaking from the realm of form, need people realize metaphysical transcendence in the life of shape of world, just like a state of "cosmic realm" by Feng Youlan, or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proposed "But the studies of men below are felt on high, and perhaps after all I am known". From practical level, beautifying life i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i.e., according to "virtues law" to shape the world and self. Speaking from the ideal level, it is "human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a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Human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fers to people living in this world through their own activities to subsumption human development fruits and comprehensive generated object relationship. Respecting for life, kindness to life, beautification of life constitutes more complete system of the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This part of the contents distributed in the third, fourth, fifth chapters.
     Fourthly, the principles, approaches, ways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were interpretated. The principles of life values education include naturality principle, living principle, experience principle, basic principle etc. The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need to be pointed, flexible and comprehensive, such as reasoning education method, the emotional scene molding experience method,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approaches to contemporary life values education are utilizing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to form a joint force, to perform scientific life values education on the social members.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①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第6页。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③李萍:《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M],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①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3期,第53-54页。
    ②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第1-2页
    ③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66页。
    ④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18页。
    ⑤冯建军等著:《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⑥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年,第14期,第57-59页。
    ①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②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求索》2008年第5期;
    ③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④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4页。
    ①[英]马克.布劳格,毕吉报译:《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李振烈,季令:《论科学创造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225-229页。
    ①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9页。
    ③李德顺著:《新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①冯小平:《从大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25页。
    ①竹立家:《道德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②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③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①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源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2期,第1页。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①梅萍等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②黄应全:《死亡与解脱》[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③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词典》[M],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④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htm.
    ⑤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①韩文旭:《论科学合理性是一种普世价值》[D].2008年第11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8页。
    ②孟凡密:《马克斯·韦伯思想的智慧之光一探析工具理性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D],2007年第3期,第6-8页。
    ③[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①《庄子·天下》
    ②《孟子·告子上》
    ①《礼记.大学》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页。
    ②张剑:《消费主义批判的生态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一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0第4期,第106页。
    ①黄文杰:《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第88页。
    ①庞楠:《价值虚无主义与价值秩序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86页。
    ②庞楠:《价值虚无主义与价值秩序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87页。
    ①[德]施米特:《价值的僭政》,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道风书社出版社,第16期,第42页。
    ①[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页。
    ①[日]池田大作著,铭九译:《我的人学》(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①《孟子·公孙丑》
    ②《荀子·非相篇》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岳麓书社2006年,长沙。
    ①《大正藏》第30册,102页,分别明《般若灯论释》卷十。
    ②《大正藏》第44册,613页,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七。
    ③《大正藏》第34册,55页,智顗《法华经文句》卷四。
    ①《大正藏》第26册,442页,舍利子《集异门论》卷十八。
    ②《大正藏》第31册,26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③《大正藏》第24册,1016页,《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④《大正藏》第31册,31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六。
    ①《大正藏》第25册,229页,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三。
    ①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28页,福建莆田广华寺印。
    ②《大正藏》第1册,135页,《长阿含经》卷二十
    ③《大正藏》第27册,867页,五百罗汉《阿毘达磨大比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
    ④《大正藏》第29册,460页,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
    ①《大正藏》第2册,694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
    ②《大正藏》第2册,705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
    ③参见《大正藏》第4册,291页,马鸣《大庄严论经》卷六。
    ④人身和人生,虽然有所侧重,本质上是阐述人的生命价值问题。
    ①《大正藏》第4册,528页,《佛说杂譬喻经》。
    ②《大正藏》第2册,126页,《杂阿含经》卷十八。
    ①《大正藏》第9册,19页,《妙法莲华经》卷三。
    ① 《大正藏》第13册,116页,《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
    ②《大正藏》第10册,105页,《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
    ③《大正藏》第7册,68页,《大般若经》卷四百一十
    ④《法华经》中观音菩萨即以国王、大臣等各种身份而进行度化众生的事业。
    ①《大正藏》第31册,144页,无著《摄大乘论》卷二
    ②《大正藏》第31册,378页,世亲《摄大乘论释》卷十。
    ③《大正藏》第31册,50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九。
    ④参见《大正藏》第31册,54页,《成唯识论》卷十。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⑥刘云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伦理思想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第1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第24页,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②[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荀子·非相篇》
    ①村上和雄:《生命的暗号——人体基因密码译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6.8.原著者前言。
    ②老子,第42、25章。
    ①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页。
    ②吴菁:《生命权利平等的伦理诠释》[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第12期,第32页。
    ①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周辅成序,第1-2页。
    ①陈和英:《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①H.加德纳著,《二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②陈和英:《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①刘礼元:《“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J],世纪桥,2008(5)。
    ①刘礼元:《“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J],世纪桥,2008(5)。
    ②刘礼元:《“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J],世纪桥,2008(5)。
    ①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第115-116页。
    ②《庄子·骈拇》
    ③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鲁迅全集》第2卷,1973年,第176页。
    ①丁福保编纂(清):《少年进德录》第二十七章达观。
    ②[德]云格尔著,林克译:《死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页。
    ①郭自力:《死亡标准的法律与伦理问题》[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页。
    ②陈忠华,袁劲:《脑死亡临床判定指南》[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黄应全:《死亡与解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②[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97页。
    ①周德新:《死亡价值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第14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②[印度]奥修著,林国阳译:《死亡》[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①冯泸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冯泸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丁福保编纂(清):《少年进德录》第二十七章达观。
    ①李建军:《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法]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页。
    ②[法]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4页。
    ③[法]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6页。
    ④[法]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61页。
    ①梁绍辉:《濂溪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永毅、晓华编:《论自杀与安乐死》,见《死亡论》[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
    ① Tom L.Beauchamp and Arnold,Davidson L.The Definition of Euthanasia,in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7, vol.4.no.3.p.304
    ②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Tenth Edition),Merriam-Webster, In corporated 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p.401, Euthanasia The act or practice of killing or permitting the death of hopelessly sick or injured individuals in a relatively painless way for reason of mercy.
    ①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92页。
    ①[美]许尔文·努兰著,杨慕华译:《死亡的脸》[M],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②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永毅、晓华编:《论自杀与安乐死》,见《死亡论》[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③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91页。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永毅、晓华编:《论自杀与安乐死》,见《死亡论》[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
    ①《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9/15361453464s.shtml,最近访问时间:2013年4月6日。
    ①邹寿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考》[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①《论语·为政第二》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①《孟子·尽心下》
    ①《礼记·中庸》
    ②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43页。
    ③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58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77页。
    ②《礼记》
    ③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99页。
    ④朱子《大学章句补传》
    ①张载:《正蒙·乾称篇》
    ②《论语·雍也第六》
    ③《史记孔子世家》
    ④《论语·里仁》
    ⑤《孟子·告子下》
    ⑥《论语·为证》
    ⑦《孟子·尽心上》
    ①《齐物论》
    ②《大宗师》
    ③《人世间》
    ④《庄子》
    ⑤《庄子·知北游》
    ⑥《庄子·盗跖》
    ①《达生》
    ②《刻意》
    ③《刻意》
    ①《易经》
    ②陶渊明《饮酒》
    ③《中庸》
    ①《中庸》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①陈成文、姜正国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②[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页。
    ①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①[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等译:《历史中的意义》[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①姚大志:《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4页。
    ①《毛泽东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列宁全集》[M],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②[德]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郭湛:《主体性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①李石:《国内第一套“生命教育”教材即将出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9期,第15页。
    ①孙正聿:《超越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第1版。
    ①[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②[苏]A.c.马卡连柯著,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③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2页.
    ②[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①[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②《江泽民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第1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20、40、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全集》[M],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中国人民大学编: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毛泽东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江泽民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第1版。
    [18][古希腊]柏拉图著,张竹明译:《理想国》[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德]黑格尔著,杨之一译:《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2][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3][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德]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7][德]贝勒等编著,张念东等译:《向死而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28][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9][德]云格尔著,林克译:《死论》[M],三联书店,1995年版。
    [30][德]埃·弗洛姆著,王泽应等译:《人的呼唤》[M],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31][德]埃里希·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等译:《历史中的意义》[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32][德]埃·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9年。
    [33][德]马克斯,舍勒著,陈泽环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3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5][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36][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9][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40][德]凯特琳·勒德雷尔著,邵晓光等译:《人的需要》[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1][德]威廉·赫舍尔著,槐仁莲译:《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4][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5][美]克托·E。弗兰克尔著,桑建平译:《人生的真谛》[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46][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孙依依译:《爱的艺术》[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47儿美]威廉·赖特著,郭本禹译:《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罗洛·梅著,宏梅、梁华译:《爱与意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嫡: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0][美]乔治·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51][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
    [52][美]弗罗姆著,万俊人译:《自为的人:伦理学的心理探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53][美]R·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4][美]艾温·辛格著,邹元宝译:《我们的迷惘》[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美]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译:《自我实现的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58][美]许尔文·努兰著,杨慕华译:《死亡的脸》[M],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59][美]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M],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60][日]岩崎允胤主编,刘奔译:《人的尊严、价值及其自我实现》[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61][日]池田大作著,铭九译:《我的人学》(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日]村上和雄著,李平等译:《生命的暗号——人体基因密码译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63][俄]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64][苏]鲍·季·格里戈里扬著,汤侠声等译:《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65][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66][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苏]A.c.马卡连柯著,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英]穆勒著,严复译:《群己边界论》[M],商务印书馆(上海),1935年版。
    [69][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0][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永毅、晓华编:《论自杀与安乐死》,载《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71][英]罗素著,罗莱湘等译:《走向幸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英]马克·布劳格著,毕吉报译:《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4][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5][法]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76][法]安德列·斯蓬维尔著,吴岳添译:《小爱大德》[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7][加]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8][印度]奥修著,林国阳译:《死亡》[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79]《易传·系辞下》
    [80]《论语》
    [81]《孟子》
    [82]《荀子》
    [83]《庄子》
    [84]《道德经》
    [85]《颜氏家训·养生篇》
    [86]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87]周敦颐:《通书·顺化》
    [88]《二程集·外书卷七》
    [89]《张子语录》
    [90]《礼记》
    [91]《大正藏》第30册,102页,分别明《般若灯论释》卷十。
    [92]《大正藏》第44册,613页,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七。
    [93]《大正藏》第34册,55页,智顗《法华经文句》卷四。
    [94]《大正藏》第26册,442页,舍利子《集异门论》卷十八。
    [95]《大正藏》第31册,26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96]《大正藏》第24册,1016页,《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97]《大正藏》第31册,31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六。
    [98]《大正藏》第25册,229页,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三。
    [99]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28页,福建莆田广华寺印。
    [100]《大正藏》第1册,135页,《长阿含经》卷二十。
    [101]《大正藏》第27册,867页,五百罗汉《阿昆达磨大昆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
    [102]《大正藏》第29册,460页,众贤《阿昆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
    [103]《大正藏》第2册,694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
    [104]《大正藏》第2册,705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
    [105]《大正藏》第4册,291页,马鸣《大庄严论经》卷六。
    [106]《大正藏》第4册,528页,《佛说杂譬喻经))。
    [107]《大正藏》第2册,126页,《杂阿含经》卷十八。
    [108]《大正藏》第9册,19页,《妙法莲华经》卷三。
    [109]《大正藏》第13册,116页,《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
    [110]《大正藏》第10册,105页,《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
    [111]《大正藏》第7册,68页,《大般若经》卷四百一十二
    [112]《法华经》中观音菩萨即以国王、大臣等各种身份而进行度化众生的事业。
    [113]《大正藏》第31册,144页,无著《摄大乘论》卷二
    [114]《大正藏》第31册,378页,世亲《摄大乘论释》卷十
    [115]《大正藏》第31册,50页,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九。
    [116]《大正藏》第31册,54页,《成唯识论》卷十。
    [1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8]陈成文、姜正国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0]李萍:《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M],中华书局,1991年版。
    [121]段德智著:《死亡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2]黄应全著:《死亡与解脱》[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123]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4]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M],中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5]晏涌涛、许卫国主编:《毛泽东的人生观》[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6]冯钢:《马克斯·韦伯一一文明与精神》[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7]吴宗正、何文荣:《漫话生命复制》[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8]张诗忠:《生物进化与人类进化的比较》[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29]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0]包利民:《生命的逻各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31]冯建军等著:《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33]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4]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5]梅萍等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36]陈家麟: 《学习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7]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8]晏涌涛、许卫国主编:《毛泽东的人生观》[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9]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0]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1]彭锋:《生与爱》[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2]应全:《死亡与解脱》[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143]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4]高清海:《人就是“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5]沈建国:《人的个性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6]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辽宁电子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
    [147]胡沛祖编:《人怎么拯救自己》[M],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148]贺来:《现实生活——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9]夏甄陶:《人是社么》[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0]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1]陈和英:《认知发展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2]丁福保编纂(清):《少年进德录》[M]第二十七章达观。
    [153]陈忠华,袁劲:《脑死亡临床判定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154]冯泸祥:《中西生死哲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5]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
    [156]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57]李德顺:《新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8]竹立家:《道德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9]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0]陈章龙: 《论主导价值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1]陈章龙、周莉: 《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2]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词典》[M],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163]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6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65]阎钢:《内圣外王——儒学人生哲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6]李建军:《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7]梁绍辉:《濂溪学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8]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
    [170]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1]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2]胡沛祖编:《人怎么拯救自己》[M],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173]贺淑曼:《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4]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5]刘传广:《实在与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6]江畅:《幸福之路》[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7]陈忠华、袁劲:《脑死亡临床判定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178]孙正聿:《超越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9]郭湛:《主体性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1]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2]邹寿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考》[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3]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184]吴菁:《生命权利平等的伦理诠释》[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第12期。
    [185]宋祖良:《海德格尔与当代西方的环境保护主义》[J],《哲学研究》,1993年。
    [186]蒙培元:《“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J_],《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87]卢毅,蒋意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分析与加强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88]周德新:《死亡价值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189]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3期。
    [190]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191]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92]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求索》,2008年第5期。
    [193]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94]李振烈,季令:《论科学创造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95]左益,李景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60年经验回顾》[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96]江作军,余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97]刘建荣,陈延斌:《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8]郑晓江:《论现代人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99]冯小平:《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00]段文灵:《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201]张剑:《消费主义批判的生态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一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0第4期。
    [202]黄文杰:《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203]庞楠:《价值虚无主义与价值秩序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04][德]施米特:《价值的僭政》,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道风书社出版社,第16期。
    [205]刘云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伦理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206]李兴濂:《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载《读者》2006年第2期。
    [207]吴惠琳等著:《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208]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21期。
    [209]刘礼元:《“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J],《世纪桥》,2008年第五期。
    [210]李振刚:《珍惜生命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J],《现代哲学》,1999年,第4期。
    [211]夏学銮:《如何提高精神生活水平》[J],《前线》,2002年,第3期。
    [212]聂清娟、李焕:《对“同命不同价”的再思考》[J],《科技风》,2008年7月(下)。
    [213]郭自力:《死亡标准的法律与伦理问题》[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14]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15]李石:《国内第一套“生命教育”教材即将出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9期。
    [216]孟凡密:《马克斯·韦伯思想的智慧之光—探析工具理性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D],2007年第3期。
    [217]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18]张娜:《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19]韩文旭:《论科学合理性是一种普世价值》[D],2008年第11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20]罗崇敏:《实施三生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百度文库。http://wenku, baidu, com/view/33201767783e0912a2162a09, html.
    [221]Tom L, Beauchamp and Arnold, Davidson L, The Definition of uthanasia, in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7, vol,4, no,3, p,304。
    [222]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Tenth Edition), Merriam-Webster, In corporated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U, S, A,, p,401, Euthanasia The act or practice of killing or permitting the death of hopelessly sick or injured individuals in a relatively painless way for reason of mercy,
    [223]http://news,sina,com,cn/s/2012-03-30/100524200288,shtml,华龙网-重庆晨报,2012年03月30日。
    [224]http://www,nndj,gov,cn/templet/dang18/ShowArticle,jsp?id=174729,南宁日报,2012年11月29日。
    [225]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4/06/13695732_0,shtml,华声在线,2012年04月06日。
    [226]http://env,people,com,cn/GB/18065832,html,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2-06-04。
    [2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新华网, 2005-02-19。
    [228]Lawrence C, Becker, Encyclopedia of EthicsVolume [Z],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2,431.
    [229]http://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_all,html,财新网,2012年11月08日,
    [230]http://gzdsb,gog, com,cn/system/2012/06/15/011490054,shtml,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12-6-15。
    [231]Tom L, Beauchamp and Arnold,Davidson L,The Definition of Euthanasia,in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7, vol,4, no,3, p,304
    [232]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Tenth Edition),Merriam-Webster, In corporated 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 S, A,,p,401, Euthanasia The act or practice of killing or permitting the death of hopelessly sick or injured individuals in a relatively painless way for reason of mercy.
    [233]http://news,163,com/10/0917/08/6GP4QSH400014JB5, html新华网(广州),2010年09月17日。
    [234]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4/06/13695732_0,shtml,华声在线,2012年04月06日。
    [235]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ehui/2010-12/27/content_11759339,htm,新华网,2010-12-27。
    [236]http://news,sina,com,cn/s/2012-03-30/100524200288,shtml,华龙网-重庆晨报,2012年03月30日。
    [237]http://www,nndj,gov,cn/templet/dang18/ShowArticle,jsp?id=174729,南宁日报,2012年11月29日。
    [238]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12/06/15/011490054,shtml,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12-6-15。
    [239]http://env,people,com,cn/GB/18065832,html,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06月04日。
    [24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新华网,2005年02月19日。
    [241]http://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_all,html,财新网,2012年11月08日。
    [242]李玫瑾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limeijin3
    [24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8/c_124358712,htm,光明日报,2013年02月18日。
    [244]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14011671,html,最近访问时间:2013-3-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