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动产让与担保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动产让与担保制度可追溯到罗马法时期,在当代的德国、英美、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动产让与担保制度由于其标的物的特殊性及法律内涵的特殊性,常与动产抵押及所有权保留制度混淆。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动产让与担保制度由于其内涵的效率价值及安全价值决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相关的制度可以消除动产让与担保制度产生的风险。动产让与担保制度最常出现的问题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及动产让与担保权与其他权利之间的冲突问题。由其法律内涵决定,动产让与担保权的实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动产让与担保权人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动产让与担保权的实现方式具有自由性。同时,动产让与担保权的确立和实现也需要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System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can date from the period of Roman Law, and it gets broad approval in contemporary Germany, England and America, Japan. Ow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object,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often be confused with chattel mortgage and ownership reservation system. In fact, large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them. The value of safety and efficiency decides existent reasonability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meanwhile, related systems may clear up the risk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system. Two problems about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often arise. They ar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es and confliction between right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and other rights. Owing to the legal connot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right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has certain special. The identity of the person who holds the right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has double nature, and the right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has free nature. Meanwhile,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alization of guarantee for chattel transfer needs related system to guarantee.
引文
[1]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实行30周年的经验》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9页
    [3][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4]周楠,《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2页
    [5]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6]梅瑞琦,《让与担保制度的法律构成》,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4月
    [7]顾长浩,《论日本的让渡担保制度》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37页
    [8]同[7]538页
    [9]同[5],第175页
    [10]同[6]
    [1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54页
    [1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13]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见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页
    [14]尹田,《法国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15]陈本寒,《动产担保制度比较研究》,中法网,2004年3月
    [16]何欣,《简论动产担保制度》,《科技导报》,2002年第8期,第62页
    [17]赉寒,《动产抵押制度的再思考—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对动产抵押与让与担保制度之规定》,《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第45页
    [18]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19]邹海林,常敏,《债权担保的方式和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20]叶军,孔玲,《以物权公示原则为中心分析动产抵押的可行性》,《民商法学》,2003年第8期,第117页
    [21]徐焕茹,《我国动产担保制度立法模式的选择》,《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23页
    [22]余能斌,《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79页
    [23]余能斌,《现代物权法专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24]耿林,《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中美物权法的发展与现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8页
    [25]王文字,《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6]佟吉清,王保军,《波斯纳新实用主义法学的思考》见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27]姚辉,《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担保物权法的课题》,首届两岸民商法学术研讨会,中国民商法律网,2001年9月27日
    [28][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29]程宗樟,《关于让与担保制度的若干探讨》,《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第2期,第33页
    [30]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31][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凤良,吴汉洪等译,《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32]胡开忠,《破解担保之谜:担保法的价值取向》,《民商法学》,2003年第5期,第59页
    [33]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页
    [34]陈荣隆,《让与担保之借款信托契约》,《月旦法学杂志》,第27期,1997年8月,第47页
    [35]王利明,《物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3页
    [36]胡海宝,《现代金融担保法研究—不动产担保及其证券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37]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79页
    [38]田士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兼顾我国担保立法的健全与完善》,《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22页
    [39]谢在全,《民法物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5页
    [40]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41]温世扬,廖焕国,《论间接占有制度之存废》,《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4页
    [42]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43]同[5]368页
    [44]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页
    [45]洪逊欣,《民法总则》转引自《民法物权论》,谢在全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03页
    [46]徐雁,《试论我国物权法(草案)让与担保篇的成功与不足》,《引进与咨询》,2001年第5期,第20页
    [47]赵军蒙,《论占有改定》,《法学论坛》,2000年第3期,第50页
    [48]梅瑞琦,汪淑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3月
    [49]张驰,《关于动产担保制度的思考》,《法学》,2003年第4期,第68页
    [50][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王卫军,房兆融译,《担保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51]杨德明,《让与担保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2年第6期,第72页
    [52]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从功能法角度看民事规范的类型和立法释法方向》,《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第107页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余能斌,《现代物权法专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7、尹田,《法国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史尚宽,《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德]曼弗雷德.沃尔夫著,吴越,李大雪译,《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利明,《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3、邓曾甲,《中日担保法律制度比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4、邹海林,常敏,《债权担保的方式和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5、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谢在全,《民法物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高圣平,《动产抵押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
    20、[意]彼得罗.彭凡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周楠,《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2、[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王卫军,房兆融译,《担保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3、程啸,《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4、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凤良,吴汉洪等译,《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7、胡海宝,《现代金融担保法研究—不动产担保及其证券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道垣内弘人著,段匡,杨永庄译,《日本民法的展开 判例形成的法—让与担保》,《民商法论丛》第15卷
    2、江国勇,《台湾动产担保的三项制度》,《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4期
    3、陈志英,《让与担保制度论》,《民商法学》,1998年第6期
    4、胡开忠,《破解担保之谜:担保法的价值取向》,《民商法学》,2003年第5期
    5、赉寒,《动产抵押制度的再思考—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对动产抵押与动产让与担保制度的规定》,《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6、顾长浩,《论日本的让渡担保》,《民商法论丛》,第10卷
    7、王建源,《让与担保制度研究》,《民商法论丛》,第10卷
    8、季秀平,《物权法确认让与担保的几个疑难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张英,《关于让与担保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6期
    10、程宗璋,《关于让与担保制度的若干探讨》,《城市金融》,1999年第2期
    11、何欣,《简论动产让与担保制度》,《科技导报》,2002年第8期
    12、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3、张学军,《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移转占有担保债权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14、王闯,《动产抵押制度研究》,《民商法论丛》,第3卷
    15、梁慧星,《日本现代担保法制及其对我国制定担保法的启示》,《民商法论丛》,第3卷
    16、崔军,《动产担保物权位序关系研究》,《民商法学》,1998年第6期
    17、王轶,《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民商法论丛》,第6卷
    
    
    18、余能斌,《保留所有权买卖比较研究》,《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9、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实行30周年的经验》,《民商法论丛》,第2卷
    20、李开国,《关于我国物权法体系结构的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21、李江英,《动产抵押担保制度若干问题探讨》,《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报》,2003年第3期
    22、黄永庆,张为一,《动产让与担保》,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网站,1998年10月
    23、梅瑞琦,《让与担保制度的法律构成》,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4月
    24、冉昊,《所属和所有—论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含义》,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
    25、辜明安,《买卖合同中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若干问题论析》,《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赵军蒙,《论占有改定》,《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
    27、王利明,《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法学》,2000年第11期
    28、军华,《民法典制订之焦点》,《法学》,2000年第4期
    29、邓娟闫,《论所有权保留的性质——担保性所有权》,《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30、马新彦,《现实担保的救济——美国信托担保启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31、周林彬,《物权新论——一种法与经济学分析的思路》,《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2、周林彬,《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一种经济分析的思路》,《法学家》,2000年第4期
    33、加贺山茂著,于敏译,《担保物权法的定位》,《民商法论丛》,第15卷
    34、屈茂辉,《市场交易的内在需求与物权行为立法》,《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35、王利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北大法学论坛,2001年10月31日
    36、周林彬,李胜兰,《我国物权立法及其理论缺陷》,《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7、石纪虎,邓希泉,《动产担保物权竟合的位序效力规则研究》,《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8、姚辉,《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担保物权法的课题》,《法学前沿》,2002年4月6日
    39、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的起草》,《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0、陈小君,《我国他物权体系的构建》,《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
    41、叶军,孔玲,《以物权公示原则为中心分析动产抵押的可行性》,《民商法学》,2003年第8期
    42、陈本寒,《动产担保制度比较研究》,中法网,2004年3月
    43、徐焕茹,《我国动产担保制度立法模式的选择》,《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4、佟吉清,王保军,《波斯纳新实用主义法学的思考》见朱景文主编《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
    45、陈荣隆,《让与担保之借款信托契约》,《月旦法学杂志》,第27期,1997年8月
    46、田士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兼顾我国担保立法的健全与完善》,《郑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4期
    47、温世扬,廖焕国,《论间接占有制度之存废》,《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8、徐雁,《试论我国物权法(草案)让与担保篇的成功与不足》,《引进与咨询》,2001年第5期
    49、梅瑞琦,汪淑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逻辑前提重构》,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10月
    50、张驰,《关于动产担保制度的思考》,《法学》,2003年第4期
    51、杨德明,《让与担保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2年第6期
    52、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从功能法角度看民事规范的类型和立法释法方向》,《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