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的伟大事业。然而,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四个方面发展的位阶性,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党对发展的侧面强调不尽相同。换言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化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仅重视经济或社会的发展,相反,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良冲击、政治多极化深度映射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我国的文化安全和长远建设日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惑,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从党的十七大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从建党90周年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无一不在反复强调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深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指针。
     如果说民族国家的核心实力从根本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那么,民族凝聚力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般表征。而民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来因于一国居民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或者说,提升和建设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言之,文化软实力与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互动和正比关系,于是,一方的建设成功必然意味着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也必然意味着己方建设成就的提高。
     既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伟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规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孪生关系决定了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且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力,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仅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且能巩固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借鉴西方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包容力,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不仅能提高对西方文化的辨识力,而且能说明“北京共识”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防控落后文化,争取民族文化的优秀力,通过落后文化批判与防控,不仅能界别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而且能消除落后文化的影响,从而使民族文化的优秀力得到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需要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处理好若干关系,并把握好几个关键。通过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研究与建设、国家理性与人民理性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平衡中获得水平的提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关键的阐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不同的路径。通过研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动力,设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动力模型;指出了教育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要继续以“学科”教育方式和“非学科”教育方式即人文与素质教育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交往新视角,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路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路径,积极开展文化事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丰富文化产业。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great cause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They need propel in an all-round way.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reali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for a long time decides rank of four aspects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 this reas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s on different aspec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In another wor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we never se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trary, 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negati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dverse impact of ideology theory's end, the depth mapping of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and the plurality cases of value, the cultur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However, the Chinese people of high and vigorous spirits have not been puzzled by difficult and did not shrink from the challenges. From the17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ninetieth of the CPC founding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ninetieth of the CPC founding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venteen sessions of six CCP plenary conferences, we has been emphasized the culture importance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the17th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gre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pproved'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abou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s decision'with high responsibility and urgency. It is an important pointer for 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rising new climax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stimulating deeply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of the whole nation, enhancing continuously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with high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f the national core strength is a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of soft power, 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nation is the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cohesion of the nation is from core value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a country's resident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It contains Marx ideology,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with the opening and reform as the core spirit of the times,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It not only is the value goal 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but also is the spirit guarantee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strength. In other words,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oft strength of cultu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ssentially. Furthermore, the soft strength of cultur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highly interactive and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One side of the success implies the other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necessarily, conversely the same too.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fundamentally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key of the cultural soft strength to a great degree. Particularly, Marx's ideology is the sou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important pointer of cultural soft streng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ommon ideal is the them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grand target of cultural soft strength.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with the opening and reform as the cor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the distill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key of cultural soft strength.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is code of practic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must be propelled from four aspects.
     Tw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cultural soft strength decides the task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at is: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 guide and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dissemin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not only tamp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ut also can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hould absorb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trengthen basis of national culture. B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sprea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an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hould learn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to highlight cultural tolerance. Through utilizing the outstanding factor of the western culture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capability, but also can explain the pardon of "Beijing consensu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hould control the backward culture to strive for excellent force of national culture. By means of criticizing and controlling the backward culture not only can separate outstanding culture from backward culture, but als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backward culture and display the excellent for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 handle several relations and hold several key. By process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reason and people's rational can promote the level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balance. Through the key elab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n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right track smooth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 different paths. Through studying,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tion, set the dynamic model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point out the basic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mphasize on continuing to propel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y discipline and indiscipline educ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export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xplain the paths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at is: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 pay attention to he paths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develop cultural undertakings,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rich in cultural industry.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5.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5.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90.
    ①[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17-218.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③[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夏蒂安·夏尔.超越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组织编写.公民道德建设与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4.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0.
    ②希腊传说记载,在纪元前四世纪的时候,叙拉古国王迪奥尼西阿斯在就餐饮宴时,在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的头的上方,用一根马鬃将一把宝剑悬挂其上,一不小心头就可能碰到宝剑上。用以比喻千钧一发,危险迫近的意思。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①张东丽.永远的摩根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②转引自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122-123.
    ①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5-16.
    ②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6.
    ③霍桂恒.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J].学术研究,2011,(3):13-18.
    ④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09,(10):60-63.
    ⑤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05-811.
    ⑥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05-811.
    ①苏忠林,等.中国软实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56-60.
    ②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J].长白学刊,2009,(2):144-147.
    ③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05-811.
    ④孙兰英.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与提升路径[J].高校理论阵线,2011,(4):40-42.
    ⑤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J].学术研究,2011,(3):19-25.
    ①韩振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党政论坛,2011,(2):46-47.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36.
    ③[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
    ①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3-66.
    ②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25.
    ③邬焜,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1-25.
    ④庞井君.论社会价值源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0,(6):4-10.
    ⑤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09-352.
    ⑥详见文献综述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价值理论的梳理与一点想法》中的阐述。
    ①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18-21.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07-08-28.袁立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J].滁州学院学报,2007,(5):40-42.
    ②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11):17-23.高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J].新疆社科论坛,2007,(4):7-1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5-7.
    ③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7.
    ④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术研究,2006,(12):5-10.
    ⑤周和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学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56-57.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11-12.
    ⑥石开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学建构[J].党政论坛,2009,(8):41-42.
    ⑦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11-12.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J].中国党政十部论,2007,(10):18-21.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0,(3):83-86.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53.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19-25.
    ⑧王联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12-15.郑国玺.简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7,(6):14-16. 郭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条件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14.
    ①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6-7.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1-7.韩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2):4-8.
    ②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7.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32-37.黄凯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责任主体、路径依赖和结构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26-29.赵耀.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针对性[J].人民论坛,2007,(2):6-7.戴木才,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6-39.巩建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J].学习与实践,2008,(8):77-80.荣开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17-20,77-80.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1-7.石书臣,徐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及其把握[J].云南社会科学,2011,(2):24-28.
    ③张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21-22.石国亮.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7,(5):12-14.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78-82.田心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9-12.何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07,(7):1-5.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党建研究,2006,(11):27-30.梁周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7.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6):50-52.吴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王爱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质及作用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8,(5):55-58.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齐鲁学刊,2009,(4):55-61.张国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J].学习与实践,2008,(8):81-85.韩振峰.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6-8.王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1.(2):40-44.
    ①胡宝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批判性问题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125-131.高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53-54.金显跃.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特性[J].滁州学院学报,2007,(2):67-71.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38-39.王永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08,(9):20-22.谢松明.试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三明学院学报,2009,(1):22-26.罗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11-27.庄锡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4-17.韩振峰.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征[J].前进,2007,(4):40-41.
    ②唐泽,等.社会认同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53-56.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杂志,2007,(20):56-57.工文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9):32-36.杨义芹.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7,(9):41-43.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杨业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科学社会主义,2007,(5):68-71.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186-188.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实意义[J].党政干部论坛,2007,(10):18-21.程样国,周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求实,2009,(5):88-89.
    ③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5-12.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孟宪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关系[J].理论学刊,2008,11(1):34-39.
    ①转引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26.
    ②转引自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5.
    ①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53.
    ③转引自林坚.文化概念的演变及文化学研究历程[J]文化学刊,2007,(4):5-16.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⑤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1.
    ④[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代序言8.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②邹广文.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J].求是学刊.2010,(1):29-3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①[德]霍克海默尔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58-259.
    ②[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0.
    ①[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5-136.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5.
    ③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1971 b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p.90.
    ④[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8.
    ①[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8.
    ②[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和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0.
    ②谭劲松,梁静.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5):136-138.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考茨基言论[M].上海:三联书店,1966:295.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2.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1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2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9.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2.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4.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6.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
    ④毛洋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①毛洋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
    ③(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0.
    ④(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8-499.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②[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①刘以鼎.邓小平文化观探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4):33-3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④[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3.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176.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4.
    ①[美]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M].孙雍军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160.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29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④邓小平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7-2.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9-400.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1.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1.
    ①人民日报社论.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00-2-26.
    ②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8.
    ①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7.
    ①这里的重要是从两个角度上说的,其一是科技教育本身的重要,第二是国家的统治者和人民群众意识到的重要。
    ②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6.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
    ②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1.
    ③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9.
    ④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2.
    ⑤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3.
    ⑥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4-164.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560.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560.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1.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1.
    ①中共中央关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22.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①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10.
    ②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10.
    ①[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3.
    ②转引自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9.
    ③[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①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4.
    ②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①[德]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34-188.
    ②[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9.
    ③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48.
    ①[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l.艾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0-286.
    ②[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08.
    ③[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51.
    ④[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62.
    Daniel Bell,The End ofldeology:On the Exhaustion of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p.397.
    ②江洋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4-02.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
    ①[俄]B·A·利西奇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M].谢列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98.
    ②刘燕明.亚·季诺维也夫谈后苏联意识形态环境[J].国外理论动态,2002,(6):22-23.
    ③[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①[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8.
    ②[英]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93.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5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0.
    ③[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7.
    ①[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57.
    ②[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于目标[M].魏楚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9.
    ①[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于目标[M].魏楚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
    ②张光辉.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生产力标准的继承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6):26-28.
    ①本书编写组.十七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②本书编写组.十七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6.
    ③衣俊卿.20世纪文化批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③[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
    ④[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①[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20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②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6.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①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91.
    ②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A].<中共中央关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②[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③[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67.
    ②[美]宾客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序言14.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30.
    ②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国外理论动态.2009,(6):1-6.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
    ①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04.
    ②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06.
    ①[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
    ②[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9.
    ③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24-425.
    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
    ①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09.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7-2.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6.
    ②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01.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7-1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75.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2.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8.
    ①斯塔夫里阿诺斯.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A].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C].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
    ②安东尼·斯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序言3.
    ③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5.
    ①他者指创造民族精神的人和社会。
    ②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2.
    ③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44.
    ①吉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44.
    ②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3.
    ①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8-169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9.
    ②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
    ③江洋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
    ④中共中央关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①[英]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L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①[英]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②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3.
    ①[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英译者序言5.
    ④[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英译者序言5.
    ⑤[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
    ②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
    ③[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
    ④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
    ⑤[英]美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⑥转引自西方德育原理[M].钟启泉,等.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1998:1172.
    ①[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②[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②360是一种杀毒软件,我在这里借用的目的是想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杀毒(社会发展之负面因素)”的作用。
    ③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37.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6.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
    ①转引自David Damrosch,What Is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 and Oxfrod: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3, P:1.
    ①本节的传统文化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
    ②[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
    ③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
    ①[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0.
    ②[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
    ③[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原序1.
    ①[法]德萨米公有法典[M].黄建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
    ①[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①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长江艾艺出版社,1997:148.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7.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5.
    ④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9.
    ①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J].文化建设,1935,(1):4.
    ②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J].文化建设,1935,(1):4.
    ①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大公报·星期论文,1935-3-31.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①万尼尼(1585—1619),意大利无神论者,以无神论罪名于1619年被烧死。
    ②柯某指英国的自然神论者柯特华姿。
    ③莎某指英国自然神论者莎夫兹柏利。
    ④[法]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⑤[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0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7.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①[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原序2.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①唐弊.文化国力: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文化国力》评介[N].中国教育报.2000-07-18
    ②黄凯峰.解放文化生产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
    ①[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②[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
    ①王安忆.记忆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89.
    ②[英]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24.
    ③[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序2.
    ④[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序3.
    ⑤[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①[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107.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7.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序言8.
    ④[法]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馆,1997:58.
    ①[美]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德社会[M].黄世瑞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46.
    ①C·J·弗里德里希与德里希·马奈克二位使用拉丁语汇Ratio status来阐述国家理性观念.ratio本来具有与事物本质相联系的含义,它与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智(sense或intellect)明显不同,他们是在形而上意义的使用的概念,这种理性表明事物在本质上的定位,因此具有根源、理由乃至正当性的意义。换句话说,国家理性不是一般意义上国家观念,而是一种从国家构成的本质或国家得以存在的正当性角度来理解的理性认识。
    ②C.J.FriedrichConstitutional Reason of State,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Preface.3.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1.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4.
    ③[美]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德社会[M].黄世瑞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8.
    ②C.J.FriedrichConstitutional Reason of State.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Preface.4-5.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80.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制度[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1.
    ②[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制度[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①[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2.
    ②[英]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7.
    ③[英]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8.
    ④[新]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324.
    ⑤[新]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489.
    ⑥[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6.
    ⑦[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6.
    ①[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98.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
    ③汪业周.科学发展观及其战略思维要求[J].理论探索,2006,(6):21-2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9-180.
    ①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描绘了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的蓝图,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把这三个发展阶段界定为“新三步走”。
    ②[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3.
    ③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64.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29.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5.
    ②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8.
    ③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5.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4.
    ①[法]F·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5.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6.
    ①因为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主要在学校进行也是正确的命题。所以,我们本节中阐述的教育培育仅以学校为例。因为,一旦在学校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培育,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成功了。而此种成功也必然会辐射和带动其他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培育。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
    ②李建群.文化交往人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④[美]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②转引自[美]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57.
    ①特殊主义普遍化和普遍主义特殊化这一观点是美国文化学者罗伯森持的主要观点。
    ②[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fMl.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④[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5.
    ①[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7.
    ②转引自河清.破解进步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63.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1979:序言4.
    ①郑百灵,周萌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十思考[J].当代财经,2002,(9)51-55.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1.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8.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8.
    ①[美]斯考契波.论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与历史的批判[A].萧新煌.低度发展与发展[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85:404.
    ②转引自[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卷首语.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①意大利语,请放弃一切希汪吧,到这儿来的是您!
    ②德语,彼岸。
    ③[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9.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0.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2.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8.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9.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2.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人民日报重要言论会变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9.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组织编写.公民道德建设与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6.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玉栋.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刘长龙,计宝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韩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6.阮青著.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7.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8.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19.王玉栋.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郭广银等.伦理新论[M].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1.李剑锋.价值和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3.孙伟平著.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4.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5.王玉栋.价值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6.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7.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8.邬焜,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9.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0.门忠民.价值学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1.黄锦奎.现代点石成金术——价值转化工程[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3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3.江畅.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冲突[A].王玉栋等.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4.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5.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6.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7.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8.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9.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0.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1.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2.陈章龙.冲突与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3.张书琛.探索价值产生奥秘的理论——价值发生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5.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6.俞建兴,朱旭红.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7.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8.马俊峰.评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9.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0.陈新汉.评价论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1.何萍.生存与评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52.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3.张东丽.永远的摩根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4.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5.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6.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7.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9.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62.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4.衣俊卿.20世纪文化批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5.陶德麟.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6.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7.苏力.送法下乡[M]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8.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9.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1998。
    70.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71.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72.黄凯峰.解放文化生产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3.王安忆.记忆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4.河清.破解进步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5.中共中央编译局.考茨基言论[M].上海:三联书店,1966。
    1.[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德]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A].洪谦译.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1993。
    4.[英]艾耶尔.真理语言与逻辑[M].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M].马俊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英]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冯·赖特等编,许志强译.杭州:浙江文化出版社,2000。
    9.[阿根廷]R·方迪启.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M].黄藿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
    10.[英]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德]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北京:三联书店,1916。
    12.[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3.[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4.[美]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M].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5.[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6.[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仁小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8.[德]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9.[美]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0.[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2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渠敬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2.[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艾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3.[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8.[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9.[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本书翻译组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30.[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4.[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5.[德]伊曼努尔·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6.[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夏蒂安·夏尔.超越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7.[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38.[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谭朝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39.[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0.[德]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1.[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3.[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4.[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夏蒂安·夏尔.超越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45.[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7[德]霍克海默尔.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和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9.[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0.[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3.[美]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M].孙雍君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
    5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55.[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6.[俄]B·A·利西奇金.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M].谢列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7.[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东西[M].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8.[英]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9.[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0.[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1.[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于目标[M].魏楚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2.[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3.[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64.[美]宾客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6.[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A].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C].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8.[英]安东尼·斯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1.[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73.[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4.[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5.[英]莫尔.鸟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6.[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7.[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9.[法]德萨米.公有法典[M].黄建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0.[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81.[德]尼采.历史对人生的利弊[M].姚可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2.[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3.[法]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等,译.[M].北京:商务印馆,1997。
    84.[英]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6.[英]霍布斯.利维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7.[美]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德社会[M].黄世瑞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8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制度[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89.[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0.[英]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91.[新]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
    9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3.[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5.[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6.[美]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97.[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8.[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9.[德]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张世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0.[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1.[美]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庞井君.论社会价值源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0,(6):4-10。
    2.万俊人.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J].哲学研究,1990,(2):32-40。
    3.庞井君.社会价值主体的结构探析——研究社会主体及其结构的价值论视角[J].哲学研究,2010,(10):116-119。
    4.闫顺利,敦鹏.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后现代主义价值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伦理学研究,2010,(3):11-16。
    5.马杏苗.论实施与价值二分的消解[J].道德与文明,2010,(6):46-51。
    7.袁贵仁.价值观念研究与价值学的发展[J].哲学研究,1992,(9):24-30。
    8.马俊峰.应重视对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J].哲学动态,999,(7):25-27。
    9.李德顺.普通价值及其客观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1998,(6):4-14。
    10.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J].人文杂志,2010,(1):40-47。
    11.薛伟江.三个代表思想对毛泽东价值理论的发展[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6:34-35。
    12.利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价值思想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5,(7):7-15。
    13.张彦论.价值排序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0,(3):23-28。
    14.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18-21。
    15.袁立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J].滁州学院学报,2007,(5):40-42。
    16.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11):17-23。
    17.高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J].新疆社科论坛,2007,(4):7-11。
    18.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5-7。
    19.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7。
    20.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术研究,2006,(12):5-10。
    21.周和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学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56-57。
    22.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11-12。
    23.石开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学建构[J].党政论坛,2009,(8):41-42。
    24.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
    26.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2007,(10):18-21。
    27.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0,(3):83-86。
    28.王联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12-15。
    29.郑国玺.简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7,(6):14-16。
    30.郭郭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条件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14。
    31.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6-7。
    3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1-7。
    32.韩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2):4-8。
    3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32-37。
    34.黄凯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路径依赖和结构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26-29。
    35.赵耀.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针对性[J].人民论坛,2007,(2):6-7。
    36.戴木才,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6-39.
    37.巩建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J].学习与实践,2008,(8):77-80。
    38.荣开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17-20。
    39.石书臣,徐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及其把握[J].云南社会科学,2011,(2):24-28。
    40.张民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21-22。
    41.石国亮.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7,(5):12-14。
    42.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78-82。
    43.湖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索,2007,(1):6-7。
    44.田心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9-12。
    45.何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07,(7):1-5。
    46.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党建研究,2006,(11):27-30。
    47.梁周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7。
    48.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6):50-52。
    49.吴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
    50.王爱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质及作用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8,(5):55-58。
    51.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齐鲁学刊,2009,(4):55-61。
    52.张国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J].学习与实践,2008,(8):81-85。
    53.韩振峰.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6-8。
    54.楼军江.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层目标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9,(5):28-33。
    55.周艳,王洪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育分层功能的弱化及其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95-99。
    56.金久仁.我国教育分层意识的历时考察[J].理论探讨,2010,(6):6-9。
    57.王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1,(2):40-44。
    58.高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53-54。
    59.金显跃.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特性[J].滁州学院学报,2007,(2):67-71。
    60.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38-39。
    61.王永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08,(9):20-22。
    62.谢松明.试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三明学院学报,2009,(1):22-26。
    63.庄锡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8,(5):14-17。
    64.韩振峰.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征[J].前进,2007,(4):40-41。
    65.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杂志,2007,(20):56-57。
    66.王文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9),32-36。
    67.杨义芹.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7,(9):41-43。
    68.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
    69.杨业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J].科学社会主义,2007,(5):68-71。
    70.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186-188。
    71.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J].党政干部论坛,2007,(10):18-21。
    72.李慎明.大价值体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系建设[J].理论前沿,2007,(21):11-13。
    73.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新视野,2007,(5):9-11。
    74.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2007,(20):56-57。
    75.彭建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4):27-31。
    76.程样国,周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求实,2009,(5):88-89。
    77.韩军,庄锡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0,(2):85-88。
    78.胡松,冯兆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J].前沿,2007,(1):105-108。
    79.毛勒堂.马克思生存论哲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85-187。
    80.张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2-84。
    81.陈世润,陈开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1-5。
    82.詹世友,张军宝.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价值及其文化含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
    83.韩振峰.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2009,11(2):5-7。
    84.陈勃.知荣辱促和谐:夯分实创业兴赣的精神文化之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10。
    85.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5-12。
    86.陆树呈,朱晨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内在需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7-22。
    87.胡伯项,贾凌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维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0,(9):203-207。
    88.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2-16。
    89.程恩富,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23-30。
    90.谢苏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机制[J].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1):19-20。
    91.孟宪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关系[J].理论学刊,2008,11(1):34-39。
    92.王秀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9-125。
    93.辛向阳.国际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1,(2):24-27。
    94.霍桂恒.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J].学术研究,2011,(3):13-18。
    95.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09,(10):60-63。
    96.于莉莉.论文化软实力的内构[J].求索,2008,(7):77-78.
    97.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2010,(6):805-811。
    98.叶小青.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J].长白学刊,2009,(3):145-148。
    99.谢雪屏.文化软实力竞争:关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5。
    100.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8,(1):14-17。
    101.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J].长白学刊,2009,(2):144-147。
    102.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J].学术研究,2011,(3):19-25。
    103.韩振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党政论坛,2011,(2):46-47。
    104.郑百灵,周萌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当代财经,2002,(9):51-55。
    105.汪业周.科学发展观及其战略思维要求[J].理论探索,2006,(6):21-25。
    106.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大公报·星期论文,1935年3月31日。
    107.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国外理论动态.2009,(6):1-6。
    108.刘燕明.亚·季诺维也夫谈后苏联意识形态环境[J].国外理论动态.2002,(6):22-23。
    109.张光辉.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生产力标准的继承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6):26-28。
    110.李建群.文化交往人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10。
    111..刘以鼎.邓小平文化观探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4):33-38。
    112.谭劲松,梁静.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5):136-138。
    113.邹广文.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J].求是学刊.2010,(1):29-35。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
    2.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年4月2日。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6.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年1月10日。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8.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9.人民日报社论.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00年2月26日。
    10.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07年8月28日。
    11.罗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年11月27日。
    12.唐弊.文化国力: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文化国力》评介[N].中国教育报,2000年7月18日。
    1.Christine Swanton, Virtue Ethics A Pluralistic Vie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M.Redclif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xploring the Contradictions, London/New York, Methuen & Co.Ltd,1987.
    3.Rath s, L. E., M. Harm in, S. B. Simon. Value sand teaching:work ing with values in the classroom [M].2nd Columbus, Ohio:Charles E. M 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8.
    4.Good.D.Individuals,interpersonallrelations,andtrust[A].D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8.
    5.C.J.FriedrichConstitutional Reason of State,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
    6.Peter Bachrach, MortonS. Baratz. Two Faces of power[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ume56,lssue4,Dec.1962.:PeterBaehraeh,Morton5.Baratz.DeeisionsandNondecisions:A nAnalyticalFramework[J]. American Political Seience Review,SePtember,1963.
    7.Schmidt,A.Thec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London:1971.
    8..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1971 b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p.90.
    9.Daniel Bell,The End ofIdeology:On the Exhaustion of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p.397.
    10.David Damrosch,What Is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 and Oxfrod: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3.
    11.C.J.FriedrichConstitutional Reason of State,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