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独特学术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规律,对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传统制作技艺成熟于宋代,历史悠久,距今有千年历史。传统钧瓷制作技艺釉、型和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
     本文的写作题眼是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并以传承为主线,剖析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中传承何来、传承何在、传承何往等诸多问题及答案。文章通过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历史、传承环境、传承内容、传承形式、传承现状的研究,寻求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文的关注视野:首先,强调钧瓷传统制作技艺在当代“活态”传承;其次,关注传承人,强调“以人为本”;最后,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性的研究。
     本文的写作诉求:首先是找到钧瓷技艺本身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是钧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传统制作技艺的普遍规律,通过对钧瓷“这一个”的深入研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项目有序传承、科学保护提供经验与借鉴。
"Live transmiss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i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unique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 Research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ve transmission" rul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set up a scientific system of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roblem of jun porcelain art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ase studies. Jin jun porcelai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is the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Jun porcelain traditional craft mature in song dynasty, has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on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Jun porcelain glaze of skills, and traditional type and firing system of the three core techn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in order.
     This article writing task eye is a 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jun porcelain "inheritance". And heritage as the main line, analyze the jun porcelain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no, what is the tradition, how to inheritance and so on many questions and answers. Based on jin jun porcelain art history, environment, content and expressing form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seeks the ju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the inherent law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ye of this article:first, emphasis on jun porcelain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living state" inheritance; Secondly focus on inheritance, emphasis on "people-oriented"; Finall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jun porcelain art inheritance is not isolated, but the integrity of the study.
     This article writing demands:first is to find the particularity of jun porcelain art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tself. Followed by the jun porcelain art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al law of traditional craft, 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f jun porcelain "this one",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traditional craft project orderly succession,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protection.
引文
② 苑利, 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3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① 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3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① 向云驹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士课程录》,第67页北京:中华书局2013.4
    向云驹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第283页北京:中华书局2013.4
    ① 彭兆荣著《文化遗产学十讲》第70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7
    ① 已发现的100多处窑址中,烧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②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第26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2006.12重印)
    ③ 孔大强,苏朝阳,王彩玲《钧窑名由及钧瓷起源刍议》,《许昌学院学报》2012.5.30
    ④ 这里的北方主要是指黄河南北包括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
    ⑤ 冯先铭著《中国陶瓷》第2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① 孔大强,苏朝阳,王彩玲《钧窑名由及钧瓷起源刍议》,《许昌学院学报》2012.5.30
    ① 阎夫立著《钧瓷十八讲》第6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②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第465页北京:三联出版社2011.3
    ③ 周健《钧瓷始烧年代评述》,《许昌学院学报》2009.7.30
    ④ 周健《钧瓷始烧年代评述》,《许昌学院学报》2009.7.30
    ① 清陈浏著《匋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4
    ② 许之蘅著《饮流斋说瓷》北京:中华书局2011.7
    ③ 何新所辑注《钧瓷历史文献辑注》第7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
    ① 蔡文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册)第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
    ②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22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① 李东阳纂《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窑治·陶器》明万历本北新:文海出版社1984
    ② 李东阳纂《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窑治·陶器》明万历本北新:文海出版社1984
    ③ 李东阳纂《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窑治·陶器》明万历本北新:文海出版社1984
    ①孙彦春主编《中国钧窑志》第2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
    ① 钧窑磁业公司章程《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光绪三十年
    ② 钧窑磁业公司章程《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光绪三十年
    ③ 钧窑磁业公司章程附件《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光绪三十年
    ① 林斌著《钧瓷英魂——任坚传》第15页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11
    ① 法丹纳《艺术哲学》(第二版)第29页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7.5
    ① 田松山 晋佩章《从禹县九十六处古窑址的调查浅谈钧台窑的艺术成就》《景德镇陶瓷》1984第28期
    ① 郑永彪《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2009.5中国知网
    ② 郑永彪《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2009.5中国知网
    ① 郑永彪《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研究》博士论文2009.5中国知网
    ②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③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①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②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③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④ 王国谦著《禹州故城》第239-24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
    ① 苗锡锦主编《中国钧瓷志》第5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006.6重印)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②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王国谦主编《禹州故城》第4页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2008.10
    ① 张自然《钧瓷窑变传说中的文化阐述》《许昌学院学报》2011.1.30
    ① 彭兆荣,Nelso n G r a b u r n,李春霞《艺术,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中操行的体系》《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9月
    ① 《许昌日报》2009年10月23日《钧瓷釉研究的扛鼎者》
    ① 唐群喜主编 《禹州志》第20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王建伟访谈录2013.1宋元钧瓷坊
    ① 王建伟访谈录2013.1宋元钧瓷坊
    ① 成彩虹,刘冬梅《五大名窑史话》(第2版)第118页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3
    ② 王洪伟《另一种钧瓷史》第15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① 杨国政,杨永超编著《中国钧瓷工艺》第35页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2
    ② 王建伟著《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第111页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③ 苗锡锦编著《钧瓷志》第107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006.6重印)
    ① 王建伟访谈录2013.3宋元钧瓷坊
    ② 王建伟访谈录2013.3宋元钧瓷坊
    ① 杨志访谈录2013.3杨志钧窑
    ① 任英歌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② 王文杰《论手工艺操作中手、工具与材料》《艺术百家》2008.11.15
    ③ 王文杰《论手工艺操作中手、工具与材料》《艺术百家》2008.11.15
    ① 王前《道技之间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哲学》第63页人民出版社2009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第292页北京:三联书店2011
    ②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第292页北京:三联书店2011
    ③ 数据来自任星航自传《钧艺千秋》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④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瓷
    ②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③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刘红生《环保型柴烧窑炉结构原理》
    ① 苗长强访谈录2013.3苗家钧窑
    ① 苗长强访谈录2013.3苗家钧窑
    ① 许昌学院访谈录2012.12许昌学院
    ①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第2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②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第2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③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第351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④ 王林,赵彩虹,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① 以孝为道德的宗法道德观念
    ② 孙芳《文化濡化与场域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探析》《道德与文明》2009.8.10
    ① 《国语·卷六·齐语》
    ① 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第8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① 王洪伟著《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第8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①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河南教育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 徐乙艺,董静《中国工艺美术传承发展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10.15
    ① 《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1904.8
    ② 《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1904.8
    ③ 《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1904.8
    ④ 《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八期1904.8
    ⑤ 孙彦春主编《中国钧窑志》第3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
    ① 袁贵仁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第9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② 袁贵仁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第9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G]文化部外联局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 法律出版社,2006: 22
    ②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1988
    ① 冀德强访谈录2013.3许昌学院
    ① 许昌学院访谈录2013.1许昌学院
    ② 冀德强访谈录2013.1许昌学院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① 2012年8月《河南陶瓷》33-34页
    ① 王前著《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技术哲学》第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① 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中华书局第1页
    ① 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第4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① 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 第43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② 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 第70—7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3.2
    ②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3.2
    ① 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第26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① 任星航访谈录2013.3星航钧窑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2]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4.
    [3]顾军.苑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10.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1.
    [6]夏挽群.程健君主编.《薪火—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传略》[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5.
    [7]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7.
    [8]高小康主编.《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9]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10]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
    [11]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12]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人学阐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13]刘敬鲁.《海尔格尔人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14]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15]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2007.1.
    [16]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17]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18]唐正序.冯宪光.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9]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20]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
    [21]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
    [2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3.
    [23]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24]回顾.《中国图案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0.
    [25][明]文震亨.《长物志》[M].李瑞豪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7.
    [26][明]曹昭.《格古要论》[M].杨春俏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7][明]吕震等.《宣德鼎彝图谱》[M].北京:中国书店2006.1.
    [28]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M].杜斌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7.
    [29]阎夫立.阎飞.王双华.《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30]孙彦春主编.《中国钧窑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
    [31]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32]梅建国.熊云新.张金伟编.《中国历代钧瓷釉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
    [33]王根发.张天惠.周占林.《中国钧瓷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0.
    [34]苗锡锦主编.《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
    [35]何新所辑注.《钧瓷历史文献辑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0.
    [36]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37]王洪伟.《中国钧瓷艺人录——政治,市场和技艺框架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社会学叙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38]王洪伟.《另一种钧窑史——钧瓷技艺的手工艺人口述及地方性知识想象》[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39]李争鸣.《中国当代钧瓷名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8.
    [40]谢一菡.谢玉好.《中国钧瓷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41]辛丽贞主编.《神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2.
    [42]任星航.《钧艺千秋一钧瓷传人任星航自述》[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4.
    [43]杨国政.杨永超编著.《中国钧瓷工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2.
    [44]王建伟.《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1][美]鲁道夫·P·霍梅尔.《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实录》戴吾三等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
    [2][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乙艺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3][日]柳田南国.《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
    [4][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英珂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5][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4.5.
    [6][加拿大]卡尔松.《环境美学》[M].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6.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6.
    [1]赵维绥.王文章主编.《中国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C].(上册)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
    [2]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3]冯骥才.罗杨主编.《呵护传承人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0.
    [1]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2]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R].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
    [1]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郑永彪.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杨高林.钧瓷呈色的物理模型及应用[D].郑州大学,2007.
    [5]张小丽.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研究古钧瓷的物理性能和呈色机理[D].郑州大学,2007.
    [6]王升.基于现代核分析技术的古钧瓷鉴别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07.
    [7]温昶.钧官瓷断代和不同时期刘家门窑钧瓷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张自然.钧瓷窑变传说的文化阐释[J].许昌学院学报,2011,01:26-30.
    [2]李建峰.钧瓷的兴衰与发展[J].中国陶瓷,2011,08:36-38.
    [3]周健.钧瓷始烧年代研究述评[J].许昌学院学报,2009,04:45-51.
    [4]王洪伟.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钧瓷史的社会学叙述(一)[J].许昌学院学报,2009,04:52-55.
    [5]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J].许昌学院学报,2010,04:27-36.
    [6]丁建中.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因素[J].陶瓷工程,1998,06:7-10+17.
    [7]田士兵,刘渝珍,张茂林,汪丽华,谢亚宁,王昌燧.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J].核技术,2009,06:413-418.
    [8]阎飞,王双华.传统钧瓷窑炉结构及装烧工艺[J].中国陶瓷,2009,12:51-53.
    [9]郭演仪,李国桢.古代钧瓷的科学分析[J].中国陶瓷,1992,04:52-57+66.
    [10]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宋祥云,周学林,张毓俊,赵青云.宋、元钧瓷的中间层、乳光和呈色问题[J].硅酸盐学报,1983,02:129-140+257.
    [11]李虎侯,梅屹,孙用均.钧瓷中的微量元素[J].硅酸盐学报,1986,01:28-37.
    [12]李兵,杨素.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J].中国陶瓷,1990,05:55-62+67
    [13]阎夫立.钧瓷的发展及其特点[J].史学月刊,1994,05:25-27+50.
    [14]高正耀,王杰,陈松华,黄忠祥,韩松,贾秀琴.古钧瓷和现代钧瓷的模糊聚类分析[J].核技 术,1997,09:50-56.
    [15]郭景康,承焕生,陈显求,朱海信,黄瑞福,郭贤性.从化学组成上区分宋代汝瓷与民窑钧瓷[J].陶瓷学报,1999,03:153-157.
    [16]李国霞,谢建忠,赵维娟,高正耀,李融武.古钧瓷和现代钧瓷的指纹元素分析[J].河南科学,2000,04:370-373.
    [17]孙洪巍,王淑玲,曹国喜,崔书瑾.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J].陶瓷,2000,03:27-29.
    [18]孙洪巍,王淑玲,崔书瑾,封鉴秋,曹国喜,杜新玲.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0,06:20-22.
    [19]郭强.钧瓷釉的仿制实验[J].中国陶瓷,2001,04:10-13.
    [20]赵维娟,谢建忠,高正耀,李国霞,李融武,张斌.用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古钧瓷和古汝瓷起源关系[J].核技术,2002,02:144-150.
    [21]赵维娟,谢建忠,李国霞,高正耀,李融武,张斌,冯松林,黄忠祥,贾秀琴,韩松.用指纹元素分析古汝瓷和古钧瓷的起源关系[J].核技术,2002,06:461-4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