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以实现人类幸福为最高价值的理想社会和实践模式。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和谐社会由低度和谐向中度和谐迈进并进而向高度和谐提升,随着和谐社会由局部向整体的发展,和谐文化研究正成为理论界的重要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以文化角度来审视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不仅有助于文化理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史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使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推进社会的深度和谐。实践意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继而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团结的强大凝聚力。通过和谐文化研究,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世界和平。
     本文围绕和谐文化这一主题,以文化的一般理论为前提和基础,以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实践为落脚点,在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作一些梳理的同时,对和谐文化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多角度全方位探讨和谐文化的理论框架,阐明其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构成要素、社会功能、实现途径等,力图准确把握和阐述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为和谐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平台。
     第一章主要阐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文化、和谐文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阐述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第三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论证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和支柱,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必须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要以天人和谐文化、人际和谐文化、自我和谐文化、社会和谐文化和世界和谐文化为目标任务。
     第四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基于我国现实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主导文化善待多元文化,正视文化冲突注重文化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当代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吸收世界文化。
     第五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途径。基于我国文化目前发展现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途径,包括繁荣文学艺术、用和谐之美陶冶人的精神世界,倡导和谐价值、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完善文化体制、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ociety that takes a person's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self perfection as the core, achieves the ideal society and practice patterns of human happiness as the highest value. Socialis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Onl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harmony, can eventually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low to moderate then to high degree, from part to whole, study of harmonious culture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ask, and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s with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t theor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heory, but also to build social harmonious society of new research ideas, which allow people to establish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omote the depth and harmony of society.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a harmonious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reall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o consolidate the national people's solidarity, the basis of thought, and then becom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mmon united strong cohesion. The study of harmonious culture is helpful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resolve conflicts, to unite the people and consolidate the social forces, continue to cultivate a harmonious social life,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climat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roces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harmonious culture, taking the general theory of culture a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he culture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s the foothold, this paper t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rmonious cul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author clarifies its meaning, basic features, major contents, components, social functions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es, attempts to accurately grasp and illustrate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harmonious culture, and provide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and platform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harmonious 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relevant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include culture, the definition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ious culture, the meaning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of harmoniou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harmonious culture, which include harmonious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western culture and in Marxism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direction, goals and task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we must insist on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insist on collective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ore and the pillar, adhere to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spiritual power, adhere to set up the socialism outlook for honor as the core content. The chapt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akes the harmony culture, interpersonal harmony culture, self harmonious culture, social harmonious culture and the world harmonious culture as the target task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a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actu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rovides basic principle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sticking to dominant culture, being kind to diverse culture, facing the cultural conflicts,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fusion, inheriting history culture, innovating contemporary culture,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absorbing world culture.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approache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ulture, the author provides the basic approache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thriving literature and art, using harmonious beauty to edify the spiritual world, initiating harmonious value and cultivating harmonious ideas and methods, perfecting culture system, promoting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utting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引文
[英]泰勒:《文化的起源》,引自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郭沬若:郭沬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经济视角》2006年第11期。
    张海鹏、申燕凯:《试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齐齐哈尔帅范学校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译文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①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4-85
    ①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7-1008页。
    ②刘学智:《“天人合”即“天人和谐”吗?》,《儒学与21世纪中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5页。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泽,北京:商务伅书馆,1959年版,第12-13页。
    ②北京人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书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19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97-398页。
    ①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7页
    ②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王荫庭译,北京:高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7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页。
    ③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10页。
    ①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②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篷》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3页。
    ③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④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223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①南怀瑾、徐芹庭译汁:《白话易经》,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7—28页。
    ②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26页。
    ③杨竖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55页。
    ④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
    ①舒马赫著,李华夏译:《小的是美好的》,高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6-6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贝。
    ①魏博辉:《人与自然:和谐—分裂—和谐》,《北京航空航天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范俊军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十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②张贷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③范俊军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第253页。
    ②艾恺:《中国文化形成的要素及其特征》,《文化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大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①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①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9日。
    ②修林海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64页。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②李长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卞义文艺》,《求是》2006年第23期。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②同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列宁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邓小平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年.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及相关党内法规》[M]:人民出版社,2004年.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人民日报,2011年10月.
    [12]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M]:人民出版社,2005年.
    [1]辛鸣主编:《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2]许庆朴主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
    [5]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i皆社会学习读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
    [7]本书编写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作“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05年.
    [8]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
    [9]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辛世俊、滕世宗:《邓小平人学思想》,大象出版社,1999年.
    [11]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3年.
    [12]张荣臣、喻江、谢武军主编:《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若干重大课题解读》,红旗出版社, 2005年.
    [13]肖枫:《两个主义地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14]朱育和主编:《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中共中央关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工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17]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0]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2]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3]吴俊杰,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4]李君如.《社会上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乔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6]陈东成.《文化与翻泽>[M].深圳: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27]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8]李景治,《蒲国良.社公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29]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0]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张继国,江新国:《和谐社会—中国社会上义模式的重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2]鄢本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3]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4]杨怀中等:《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5]张小平主编:《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6]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郭宇光:《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8]陶国相:《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9]邓伟志,胡中生:《和谐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0]于幼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1]杨青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
    [42]吴振坤等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3]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4]周向军,李春明等:《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唐晓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6)
    [2]张艳涛.《和谐社会的文化意蕴》[J].求实,2005,8(35).
    [3]姜晓梅.《文化和谐与文化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5(6).
    [4]李克,黄海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102-106.
    [5]冷舜安.《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2-12-27.
    [6]朱喜坤.《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4(05).
    [7]莫诗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溯源》[J].学术论坛,2006(07).
    [8]刘卫学.《中外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J].江西社会科学,2005906).
    [9]王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3).
    [10]张兆林.《中西方和谐社会畅想的文化根源》[J].学术交流,2006(06).
    [11]张国铺,张成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源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04).
    [12]任云丽.《近年来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2).
    [13]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04).
    [14]工新婷.《从大同理想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构建理想社会的影响》[J].求索,2007(05).
    [15]黄铸.《弘扬和谐哲学》[J].中央社会上义学院学报,2007(06).
    [16]刘光.《论和谐概念》[J].东岳论从,20()2(04).
    [17]刘谋.《论中西和谐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18]林娅,孙文营.《中外和谐思想探微及其价值启示》[J].探求,2006(06).
    [19]方爱清.《中西方古代和谐思想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4).
    [20]徐锦中.《中外和谐交往思想资源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7(03).
    [21]马恩瑜,多吉次仁.《试论西方社会发展思想中的“和谐”思想研究》[J].长江论坛,2005(06).
    [22]牛先锋.《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J].理论视野,2005(05).
    [23]喻刚勇.《大同思想与西方空想社会上义之比较》[J].时代经贸,2007(03).
    [24]蒙子良.《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构想》[J].学术论坛,2006(11).
    [25]肖兴燕.《和谐社会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历史考察》[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6]肖建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资源—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27]于语和,刘志松.《“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J].徐洲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28]李崇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29]李龙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J].宁夏社会科学,2006(06).
    [30]刘玉堂,刘保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综论》[J].中州学刊,2007(02).
    [31]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01).
    [32]刘立杰.《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文化研究,2007(01).
    [33]李君如.《“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关系辫析》[J].党建,2007(02).
    [34]成兆文.《“弘扬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甘肃社会利学,2006(06).
    [35]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杂志,20()6(24).
    [36]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01).
    [37]子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文化》[J].理论视野,2007(03).
    [38]共产党人评论员.《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共产党人,2007(01).
    [39]郭宇光.《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J].高校理论战线,2007(05).
    [40]陈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06(10).
    [41]孟宪平.《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光谱”分析》[J].兰州学刊,2007(02).
    [42]张爱武.《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社会主义和谐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4).
    [43]冯开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3).
    [44]陈晓靖,皮坤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世纪桥,2007(141).
    [45]傅青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谁瓷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7).
    [46]郑智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南》[J].南方论刊,2007(07).
    [47]傅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谙社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07).
    [48]刘培合.《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自觉》[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49]马继威,马路遥.《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解读》[J].改革开放,2010(1).
    [50]夏靖.《和谐文化与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
    [51]管仕廷.《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关系论析》[J].社科纵横,2011(6).
    [52]彭泽洲.《略论和谐文化的五个要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2).
    [53]闫少华.《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和谐文化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2).
    [54]周建锋.《浅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J].求实,201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