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从概念的辩证运动与历史自身否定过程的分析中,直抵人类生存的实际境遇,依此解读马尔库塞关于理性与感性范畴内涵、关系的逻辑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性问题。通过诠释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的矛盾展开及协同统一,深入到对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异化感性存在的批判层面,考察其思想的文化心理、社会根基和理论基础,把握马尔库塞理论批判的视角和方式,阐述其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独特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批判的重要意义,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解读,有所评说,有所发展。
     具体要点如下:
     1、理性、感性成为当代哲学中重要关系范畴的原因及意义。马尔库塞理性、感性思想的当代价值首先在于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理论为目标,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从逻各斯和奴斯的运动中,厘清理性、感性概念裂变与对抗的历史性、真实性,把它们置于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异化劳动以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能理论之中,对理性、感性的理解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与人类当代乍存方式的理解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解读现代文明危机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和海德格尔的弟子,有着几次重大理论转折的马尔库塞不是多元的,其思想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历史的优先性;个体生存的根基性;否定(批判)式的叙事和分析方式。
     2、从历史性和真实历史运动内在统一的纬度对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和新感性内容、价值和启示进行了梳理、研究。论文指出马尔库塞通过多层面的批判,把理性本义看作一种与自由同义的生存理性,是批判的、革命的、否定的和进步的历史力量,感性则是人生存的历史性此在方式。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是理性的异化表现,感性成为丧失了真实感的异化存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生存论意义上的分裂和对抗,启蒙时代以来的文化或文明危机是理性的危机。唯有构建重视和平、和谐的自然关系的新科技观,特别是塑造指向历史满足的合理性的新感性,才能找回遗失了的世界。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和新感性理论是其后期批判理论的一个主要生长点。
     3、肯定马尔库塞感性和理性“和解”理论的审美和政治价值。接受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马尔库塞指出在感性和道德性,即人的存在的两极之间,“审美之维”占据着中心地位,作为实践的人的心灵能力,想像力对感性和理性有着调和与解放的功能;审美的形式、自律和真理是一致的,艺术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更具有批判、否定的政治潜能,它争取个体的自由与幸福;美学(艺术)是人的生存方式,“非压抑性生存方式”理论的确立意味着重视“回忆”的纬度。马尔库塞以文化大拒绝和审美乌托邦的感性革命思想抵抗着当代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丧失和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
     4、总体评价马尔库塞思想的价值和限度,强调重视以资本批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批判的当代意义。注重人的生存实践,马尔库塞把现代性条件下对理性、感性的思考从思想与事实批判回归实践层面,这对于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阐释有着特殊的理论贡献。资本是现代性的本质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批判正是通过资本批判而展开对现代性之批判的,这是一种整体的内在的历史批判。同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批判理论是必要的,重视现代科技的积极力量,也要尽量避免西方工业化道路和科技的负面效应;社会革命是全面的,重视引导和塑造人的感性意识,关注个体的具体自由和幸福,与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The thesis, by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sports of concepts and the negation of history, attempts to get to the real circumstances of human survival, in light of which to study Marcuse's reason and sensibility, the logic concerning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ity questions related with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son and new sensibility, their contradic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technology reason and alienation, after which a further research is made on cultural psychology, soci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his thought. By clarifying the angle of Marcuse's criticizing theor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unique status of Marcuse in western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thought circle.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riticizing thought circle is also discussed.
    The 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reason and sensibility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re studie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cuse's reason and sensibility is that it is a breakthrough and foothold to understand modern civilization crisis. His theory, relating to Marx's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connecting with ancient Hegel philosophy as well as Greek philosophy, clarifies reason and sensibility, their fission and contradiction from sports of logos and Nous and in light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eros instinct of Freud theory, and is a transition of whol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s disciple of Husserl and Heidegger, Marcuse' theory is not plural, its thought demonstrat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is preferential; stress the foundation of individual survival; denying (criticizing) way of analysis and narration.
    Second, the content,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of reason and new sensibility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historicit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Marcuse,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stage construction, regards the rational original meaning as one kind and existence reason with synonymous freedom, revolution, progressive historical strength that deny that criticize, it is in the way history this that the people survive to be perceptual. In the modern society, technological reason is that the rational alienation behaves, become alienation which has lost the sense of reality to exist perceptually, reason and have survive division at the meaning and confront with each other between being sensibility, the culture that taught beginners since enlightenment era or civilization crisis is a rational crisis. Only construct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view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eace, harmonious natural relation, especially the one that mould and pointed to rationality that history meets is new sensibility, could find the world lost. Critique rationality and new sensibility theory are to criticize one main growing point of theory later stage.
    Third, the theses affirms the aesthetic and political value of Marcuse 'reason and sensibility, and his theory of "conciliate". Accepting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Kant and Schiller, and Heidegger's artistic truth view, Marcuse points out in sensibility and morals, i.e. during people's the two poles present, "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 is occupying the status of centre, as the soul ability of person practicing, imagine strength having function mediated and liberated to perception and reason; Aesthetic form, self-containment and truth are identical, art not merely has a function of ideology, have political latent energy criticized , denied even more, it strives for the individual's freedom and happiness; Aesthetics (art )is the people's life style, therefore has proposed the theory of "not constraining life style", it make up one's mind bad smell look at latitude of "remember" emphatically really. Marcuse fills in until culture heavy to refuse, resist contemporary proletariat class lose and reality socialist decline of sport of consciousness with aesthetic sensibility revolutionary thought of Utopia.
    Four, evaluate value and limit of the Marcuse's thought, and stress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 criticize of capital. Existence practice to pay attention to people, Marcuse's criticize returns to practice aspect under the terms modernity to reason, sensibility thinking from thought and fact, this has special theory contribution to explanation which criticizes the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 The essence that the capital is the modernity behaves, looking at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inside the country, practice philosophy of Marx criticize, criticize and launch criticism to modernity through capital just, this is criticized by a kind of whole inherent history. If find, take the place of, take after meanwhile, at globalization times, society criticize theory ess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strength of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try hard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western industrialized roa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o; Social revolution is overall, pay attention to leading and mould people's sensibility consciousnes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s concrete and free and happiness, with paying attention to economy as important as soci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 参阅周宪、徐钧在“现代性研究译从总序”中给现代性的概括。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了现代性的美学概念,指出:美学现代性被理解为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的传统或权威。”参见《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17页。
    ② 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成为“启蒙时代”,它明显地体现为贵族、教权的衰落和理性主义精神的兴起,学术界习惯于把1789年法国大革命作为这个时代的终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以直接的毫不留情地描述,深刻指出了启蒙的两重性:“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怯除神话,用科学的知识代替天真的幻想,然而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却走向了反面,它表明:“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参见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42页。
    ① 北京大学程巍博士著有《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一书主要阐述了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北京科技大学学者陆俊在他的《马尔库塞》中提出操纵和解放的辩证法是马尔库塞思想的中心的观点。研究论文包括公开发行的各级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
    ②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在《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主义危机》(Herbert Marcue and the Crisis of Marx)中指出:“当我们接近新的世纪时,马尔库塞的著作仍然具有针对性,因为他所考虑的主题对当代的理论和政治学仍然具有重要性。”他编著的《马尔库塞:走向社会批判理论》(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siety/Marcuse)主要刊登了马尔库塞的手稿和书信,其中有凯尔纳本人的一篇评论文章《马尔库塞与批判理论的变化》。约翰·波克纳(John Bokina)和蒂莫西·鲁克(Timothy J.Lukes)在他们编著的《马尔库塞:从新左派到下一个左派》(Marcuse:From the New Left to the Next Left)和《马尔库塞:新视角》中指出,马尔库塞对人类,人类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对真正的社会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视角,对非压抑性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对现存控制和压抑形式的尖锐批判是马尔库塞著作的特色。另外,约翰·弗瑞(John Fry)著有《马尔库塞:两难推理与解放——一种批判的分析》。斯坦福大学的巴里·卡尔特兹(Barry Katz)教授在他撰写的《赫伯特·马尔库塞和解放的艺术》(Herbert Marcuse and the Art of Liberation)中认为马尔库塞的思想起点和终点是艺术解放。保罗A·罗宾逊(paul A.Robinson)在《弗洛伊德主义左派——H.马尔库塞》(The Freudian Left:…H.Maecuse…)中集中阐述了马尔库塞思想中弗洛伊德主义的来源。卡科儿·雷克(Carcrl Recker)撰有《想像的见证人:艺术家、社会和责任》(The Subversive Imagination:Artists,Society and Responsibility)和阿拉斯代·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著有《赫伯特·马尔库塞:一种解释和辩论》(Herbert Marcuse:An Exposition and A Polemic)。
    ③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① Herbert Marcuse,Contributions to a Phenomen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elos'4,Fall,1969,p.3.
    ① Richard Wolin,Heidegger's Childer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 Paul Piccone & Alexander Delfini,Marcuse's Heideggerian Marxism, "Telor" 6, 1970, p. 36-4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515—516页。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5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3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第111页。
    ② 刘少杰:《马库色:批判与重建》,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3年版,第174页。注:马库色即马尔库塞。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8页。
    ②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2页。
    ③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④ 柏拉图肯定了美感和快感的联系,认为灵魂是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之间的媒介,“美本身”是美的东西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肯定模仿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号称“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将人类凭借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感性事物这一行为归结为知觉的科学即感性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将“感性学”与“美学”联系起来,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美也就成为感性认识本身处于完善状态时的另名。
    ⑤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8页。
    ② 普勒尼派主张快乐主义和感觉主义,马尔库塞曾在《论快乐主义》一文中对普勒尼派进行了批判考察,指出了这一学派从感觉的层面上重视感性的特性。
    ③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④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页。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序,第P5页。
    ③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2版,第54页。
    ④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9页。
    ④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P15页。
    ①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2页。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2页。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② 笛卡儿:《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页。
    ③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页。
    ① 休谟的怀疑论对康德影响很大,但休谟是过渡性的哲学家,他把实践理性限于找到获得为激情所设定的目的的描述;费希特以绝对自我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后期走向了非理性;谢林的绝对同一仍然是主客体的外在同一。
    ① 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42页。
    ①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1页。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19-2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28页。
    ② 1841年底,在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组成了一个无神论者的组织,即所谓“自由人”团体,其主要发言人是鲍威尔兄弟和麦克斯·施蒂纳,“自由人”在反宗教和专制制度,也把抽象的主观性推向极端,当马克思意识到自我意识的缺陷、力图挽救并且深入具体的现实时,在哲学方面实现了与自由人的决裂,转向具体的社会生活。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2页。
    ①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劳动概念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关于资本主义与工业雇佣劳动者之间,抽象的法人和现代的行政管理的目的理性活动中,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理性概念,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
    ② 参见余源培主编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思想转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是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5页。
    ②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曹卫东选编,渠东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2版,第19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0—23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0页。
    ④ 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对机会主义进行妥协、调和,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使党的思想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使机会主义分子混入党内,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泛滥。譬如欧根·卡尔·杜林(1883-1921)以他的哲学和经济学为依据,向马克思主义展开进攻。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55-3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56页:或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4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44页。
    ② 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学派随着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的退出,工人与学生运动的低落及内部理论分歧的加深,尽管第二代理论家中哈贝马斯、施密特、奥菲和维尔默尔等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西方哲学、社会学界仍有较大影响,作为整体的“法兰克福学派”已成为历史名词。
    ③ 在西方,最早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德斯图·德·特拉西,法语“ideolgie”,原意是“观念学”或“观念论”,特指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一种观念系统或他所谓的“观念科学”,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造福人类。包含着实践因素和政治因素。恩格斯在论及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差距时,指出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卢卡奇指出意识形态对艺术有“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只有变成克服社会冲突的理论或实践的工具之后,才能成为某种意识形态。马尔库塞则认为当代社会的技术和科学已成为行使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意识形态”,后面的章节将作详细讨论。
    ① 该学派主张“批判现存的东西”,以自由为目标,致力于“发展批判的辩证思维”,所以没有与任何政党发生组织上的联系。
    ②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一书中,戈德曼认为马尔库塞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的观点很接近。
    ③ 1947年霍克海默用英文写作了《理性之蚀》一书,该书是在1944年《理性和社会》五篇演讲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1967年被译成德文并与其他论文和演讲以《走向工具理性批判》出版,英文版《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于1976年在伦敦出版。它与《启蒙辩证法》一起成为理解霍克海默理性批判的重要著作。
    ④ Mak horkheimer,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6.Fisher verlag,Frankfurt am main,1991,p.27.
    ⑤ Mercuse, Negations. Boston, 1968,p. 108.
    ① 参见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参见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马克思的遗著、手稿和笔记的陆续发现和出版,关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的传统解释受到严峻挑战。这一时期,随着与修正主义的争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受到质疑,被称为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11-11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11-21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42页。
    ① Barry Katz,Herbert Marcuse and the Art of Liberation, Thetford press,1982,p.53,p.62.
    ②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一种反人道主义,他是指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坚决反对的。
    ③ Horst Kurnitzky & Hansmartin Kuhn, Das Ende der Utopie,West Berlin,1967,p.14.
    ① Herbert Marcuse,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 Macmillanc, 1978,p.33
    ① 现象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思潮,现象学(Phenomenologie)一词,最初是与康德同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J·H·拉姆贝特(J·H·Lambert,1728-1777)用来指称一专门的哲学学科——关于幻觉的理论,后来黑格尔曾用其称研究人类精神发展的哲学学科。F·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心理学的内容必须来自对于精神过程的直接观察。现象学的奠基人E·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是关于意识及其活动的本质的描述性科学。
    ① Frederick Olafson,"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vol.6,1 winter,1977,p.28.
    ②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形而上学的“在”的本质进行了语法、语源学等意义上的追问,分析了对“在”限制的因素。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指出,“基础存在论,是指对有限的人类本质所作的那样一种存在论分析,它应当为‘属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准备基础”,“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参见《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1页)而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说过,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倾向”。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1966年政治宣言”第3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2页。
    ① Richard Wolin, Heidegger's Children,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2001,p.150.
    ② E·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的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范畴,具体的乌托邦概念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不仅在于社会领域里,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
    ① 转引自《想像中的见证人: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麦克米兰出版社分支自由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②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4-75页。
    ②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9页。
    ③ Herbert Marcuse, Contributions to a Phenomen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elos 4,Fall, 1969,p.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89页。
    ⑤ 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⑥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2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 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序言中指出,就哲学的意义而言,赞成或反对理性的立场,直接决定着一种哲学成为哲学的本质,决定着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其原因在于“理性自身不能是某种漂浮于社会发展之上的、不偏不依的中性东西,相反,它总是反映着一个社会情况或一个发展趋势中具体合理的东西(或具体的不合理的东西),使之成为概念,从而促进或抑制该具体的东西,”霍克海默则强调理性是一切进步的社会理论的根本,哲学就是不断向世界“提供理性方法”,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哈贝马斯则提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理性问题”。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5页。
    ③ 哈贝马斯称,马尔库塞在1941年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研究黑格尔哲学中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从而在专业范围内得到广泛承认,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可与洛维特(Karl Loewith)的名著《从黑格尔到尼采》(Von Hegel zu Nietzsche)相媲美。参见Paul A.Robinson编著的The Freudian Left,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p. 235.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第213页。
    ② 2—6的含义基本上是在《理性与革命》中黑格尔理性观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从3、5和第6方面的含义中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理性的独特见识:理性是历史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作为超越现实的否定性的力量,批判和理想的因素慢慢消失,逐步被以事实为标准的工具理性所代替,科学和技术成为支配人类生活的主流模式,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当代工业社会特征的思考。
    ①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55页。
    ①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②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 1993年版,第90页。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页。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④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①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39页。
    ②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53页。
    ③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7页。
    ④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0页。
    ⑤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0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①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②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上海社科院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95页。
    ③ 彼得·克莱科克:《激进派的悖论:1945-1970年美国左派的困境》,纽约1973年版,第184页。
    ④ C·W·米尔斯:《新左派论文集》,“致左派的信”,戴普里希拉·朗编,1969年版,第20-2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60页。
    ① 二十世纪60年代,阿多诺提出了“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的观点,用“非同一性”概念创立了“否定的辩证法”,并把它作为逻辑学和认识论即辩证逻辑,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② 实证主义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是19世纪30-4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同时代的孔德的实证主义。孔德声称,人类的思想已经过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进入了科学的实证阶段。科学知识以“事实”为基础,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是最高级也是唯一的知识,其典范是牛顿力学。以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为代表的第二代实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把实证主义彻底实证化了,断言科学只是对感觉经验的描述和整理。哲学应该象科学那样,不要超越“感觉的复合”,才能排除“形而上学”,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更是以科学标榜,哲学必须变革为“科学的哲学”,完全排斥人文文化。
    ① 参见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序言。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5-17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4卷,“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2版,第22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7页。
    ② 在《哲学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马尔库塞赞同霍克海默的观点,指出意识形态并非哲学,或社会学概念,而是政治学概念,它只考察一种学说与变革的利益的关系。无数哲学作为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的幻象已经把自己整合进普遍的控制体系中,成为地道的意识形态。
    ③ 与阿多诺、本雅明等人不同,马尔库塞较少使用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等字词,更多的是使用肯定性文化(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压抑性文化、单面性文化等说法。
    ④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0-81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5页。
    ①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图宾根1922年版,第669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3页。
    ③ Mercuse,One Dimensional Man, Boston, beacon Press, 1966, PⅹⅵOne.
    ④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技术合理性:马尔库塞及其批评者”,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⑤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第2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③ 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④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技术的追问”,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4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1972年2版,第406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5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3-324页。
    ③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7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② 参见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7页。
    ① Herbert Marcuse,Contributions to a Phenomen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elos" 4,Fall,1969.
    ② 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卢卡奇在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从历史来解释经济动机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总体性的观点。总体性范畴,总体之于部分的完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汲取的方法论的精华,并把它出色地改造成一门崭新学科的基础。”强调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渊源。虽然在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撰写的“再版序言”(1967),他把此书中把马克思思想黑格尔主义化的错误趋向作了自我批评,但在1930年,卢卡奇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参与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整理时,他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倾向才有清晰的认识。“阅读马克思手稿的过程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所有唯心主义都被抛到了一边。毫无疑问,我应该从我已经看过的马克思的著作中发现那种和经济学手稿类似的对我产生极大影响的思想。但在过去的阅读中这些并没有发生,显然这是因为我用自己的黑格尔主义来解释马克思的著作结果。”马尔库塞正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③ 引参见弗·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①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纪念H.马尔库塞诞辰七十周年”,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 美国学者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Macintyre)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系统是否运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就是一个经验的问题。马尔库塞从来没有提出这个问题。”《马尔库塞》,邵一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0页。
    ③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9页。
    ④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
    ⑤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4页。
    ① Marcuse,On Liberation, Beacon Press,Boston,1969,p.143.
    ② 单世联:《外国美学》“艺术:作为政治革命的可能替换——评席勒和马尔库塞的两个审美乌托邦”,10期,商务印书馆,1994,P20。席勒的感性有感受性、物质实在、生活、接受、观照等含义,是人作为自然生物和具体存在所必备的禀赋和特性,它是与理性并行不悖的感性,他第三种形式——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统一,自由既摆脱了理性的强制又挣破了感性的束缚,是感性的理性化,理性的感性化。而马尔库塞的感性除了凭感官获得的形象、想象、感觉、形式外,还包括人的自由本能、爱欲、冲动等。而且后者是其感性成分中的主要部分,这种爱欲、冲动是非理性的、反理性的本能和欲望。
    ① 本体论(ontology)是与认识论相对应的学科概念,现代哲学中,由于称“生存论”(existentialism)或“存在论”,是围绕“being”、“sein”展开的事物的根基、基础。康德认为“存在”不是谓词,并非事物的一种逻辑规定性,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存在本身。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② 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9页。
    ① 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页。
    ② 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① 马尔库塞:《乌托邦的终结》选自《五篇演讲》,波士顿1970年版,第62-69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① Mercuse,Hegel's Ont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ity, The MIT Press,1987,introduction,p.1.
    ① Mercuse, Hegel's Ont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ity, The MIT Press, 1987,introduction,p.2.
    ② Richard Wolin,Heidegger's Children,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2001,p.154.
    ① Mercuse,Hegel's Ont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ity, The MIT Press,1987,p.203.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0页。
    ① 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认为爱欲是具有人格化的至善目标,现实个体的爱欲具有不完善性,爱欲是矛盾的,它最初表现为人对低级官能感受的迷恋,但爱欲能超越局限,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逐渐压抑本能欲望而趋向于美德,从而使爱欲抽象上升,摆脱了具体的肉体形式。柏拉图认为,爱欲是不曾降落人间的天使,高高地居位于理念的永恒世界,是世俗灵魂的楷模。是牢牢地被理性控制的非理性因素。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3页。
    ③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④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 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① 马尔库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319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纲要》,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③ 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于稿>研究(文集)》,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41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6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54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7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④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0-51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3页。
    ① 转引自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4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②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
    ③ Mercuse,Negations: Essays in Critical Theory"The Struggle Against Liberalism in the Totalitarian View of the State", Beacon Press,1968,p.25.
    ④ 周民锋:《走向大智慧:与海德格尔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4-95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③ 转引自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② 弗洛伊德主义是当代西方有着广泛影响的哲学—心理学流派,二十世纪20年代后,该流派从心理分析为原理治疗精神病的方法逐渐扩大和运用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对现代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和领域打下自己的烙印。
    ①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伦敦1980年版,第94页。
    ②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赖希在1936年为他的《性革命》一书所写的再版序言中。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26页。
    ④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 马吉:《与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一次谈话》,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11期。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③ 到非理性主义哲学那里爱欲的独立性被突出出来。叔本华认为人类是性欲的化身;尼采认为一个人在艺术中消耗的力和一个人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
    ④ 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爱欲是西方文化传统的重大成就,西方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都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绝对精神”,这与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爱欲相反。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①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反革命与造反”,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8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④ 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1页。
    ⑤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3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②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③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页。
    ①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③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页。
    ④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9页。
    ② 《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7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 柏拉图倡导的是辩证逻辑,是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其终极目的是追求现实和理想。真与美的统一即善,成为价值理性的主要内容。马尔库塞从柏拉图的辩证逻辑分析到,辩证思想和既定现实之间是矛盾而不是 一致的;真正的判断不是从现实自己的角度,而是从现实覆灭的角度来判断这种现实的。在这种覆灭中现实达到其自身的真理。矛盾的、双向度的思想模式,不仅是辩证逻辑的内在形式,也是全部逐渐把握实在的哲学的内在形式。
    ① 亚里士多德崇尚的是形式逻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明了概念和控制之间的联系:“形式逻辑自身的理想,是在发展普遍的控制和计算的精神工具和物质工具的过程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而在他的《工具篇》中,三段论的“项”(horos)缺乏实质性的意义:(1)在这种形式逻辑中,思想对它的对象漠不关心;(2)把思想变成可以测量、可以控制的、可以组织的第一性质物理特性;(3)它为思维原则提供普遍有效性,思想的对象部是普遍的:(4)在结构方面是非超验的。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①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第53页。
    ① 胡寨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正文,第13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3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2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24页。
    ②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阻碍革命和反抗”,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0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38—339页。
    ③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2-343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4页。
    ②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7页。
    ① 参见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纽约1930年版,第4、第6页。
    ② 参见莱布尼茨:《哲学戏剧中的快乐》,柏林1840年版,第672页。
    ③ 参阅费希特的《政治学》,1813年版,载《费希特全集》第6集,第523—524页。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 这两种思潮都产生于十九世纪早期,中期以后广为流行。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进行了一场从近代知识论到现代哲学的转型,作为主客二分为主要标志的现代(modern)形而上学遭到了激烈的抨击和否定,这样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西方哲学更是具有新旧混杂等特征。哲学家们徘徊在近代与现代之间,他们大都反对实体性形而上学,并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应当以人及其活动所及的世界为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又以另外的形式构建同样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他们对人及其世界的解释最终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
    ② 最先提出“形而上学”一词的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一书,它是关于宇宙本性(实体)的学说,实体是第一位的,他的“第一哲学”也即“形而上学”是全部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础。后来在欧洲哲学中,“物理学之后”一词便成为专指研究宇宙本体论问题的哲学术语。近代的形而上学主要是指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也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机械、静止、片面、孤立的观点和方法。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概念有关,但又有所不同。本体论(ontology)一般是指事物具有普遍的、统一的、共同的本质和基础,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到近代哲学的本体论,许多哲学家都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④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⑤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8页。
    ①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1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正文第5-6页。
    ②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0页。
    ③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④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0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7页。
    ① 黑格尔:《逻辑学》,(下),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6页。
    ① 按照谢林的思想:“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哲学的工具总论和整个大厦的拱顶石乃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则强调“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粱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页。总体看,马尔库塞晚年的艺术观是对自己学术经历多半个世纪实践经验的理论回复和归宿。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③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Beacon Press,Boston,1978,p.7.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 M.Soloman,Marxism and Arts, Allfred A Knopt, 1974,P152.
    ③ D.Lenn, The Art Theory of Marxism New Jersey: Human Science Press,1978,p.28.
    ④ D.Lenn, The Art Theory of Marxism, New Jersey: Human Science Press,1978,p.48-49.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2版,第54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注。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③ 自律本是康德伦理学的概念。自律于他律相对,表示人的精神通过主体意志为自己自己立法,不屈从于外在权威设立的规范。在《判断力批判》(1790)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无目的的目的性,与功利的外在目的无关。后来德国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E·Hanslick)在《论音乐美》(1854)中正式将自律概念引入音乐美学,指出音乐原是自律的、纯粹的艺术。“艺术自律”的概念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命题。
    ④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② 参见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转引自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④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Beacon Press,Boston, 1978,p.46.
    ①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Beacon Press,1978,p.69.
    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④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①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上海社科院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99页。
    ②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第149页。
    ③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转引自《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④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第92页。
    ⑤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第215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99页。
    ② 灵魂中“可欲”的部分,即灵魂中导向感性快乐的部分,又被柏拉图成为“爱货币”的部分。所有古代观念论都表达的是社会现实的低劣性,真、善、美的世界只是“理想”的世界。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③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④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
    ③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页。
    ④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0页。
    ①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1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1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①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③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① 参阅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② 参见戈德曼《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一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① Horst Kurnitzky, Hansmartin Kuhn(Hrg.),Das Ende der Utopie, West Berlin.1967,p.14.
    ②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95页。
    ③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④ http://www.cc.org,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2001年4月30日;或章国锋:《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⑤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2版,第37页。
    ⑥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2版,第38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② Gerth,H·Mills, C. W.,eds,From Max Weber: Essays o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342.
    ③ 20世纪初,以俄国形式主义为代表的文学形式主义和以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主义分别在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推动了现代形式主义美学批评的迅猛发展。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①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② Wilkerson & Parise, New Critical Theory—Essays on Liberation,Lanham, Md: Rowman & Little field publishing,Inc.2001,p.70, ⅶ.
    ① Horst Kurnitzky&Hansmartin Kuhn,Das Ende der Utopie,West Berlin,1967,p.14.
    ① 霍布斯说,“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不仅是一切人对一切其他人的战争,也包括人们对自己的战争。
    ① 15-18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浪涛中,作为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批判,兴起了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潮。人道主义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调动和鼓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开始,几乎埋下和科学主义分离的种子。卢梭曾强烈的谴责科学是人类的祸患、罪恶的渊薮。科学主义崇尚科学,崇奉理性,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楷模。它对于弘扬人类的理性精神,扫除蒙昧主义的迷雾,从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可是,当它们把人完全排斥在哲学的视野之外,以纯逻辑的、纯理性的科学为唯一的知识、真理和方法时,就陷入了片面性而与人道主义对立,19世纪中期以来,科学主义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思潮。
    ② 转引自罗伯特·赫罗特—肯特:“同到阿多诺”,《目的》第81期,1989年秋季号,第13页。
    ③ 参见萨特的《萨特哲学论文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① Wilkerson and Parise,New Critical Theory—Essays on Liberation, "Why a New Critical Theory" Lanham, Md:Rowman &Little field publishing,Inc.2001,production.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③ 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于稿>研究(文集)》,中央编译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④ 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319页。
    ⑤ 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中央编译局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①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反革命与造反”,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7页。
    ②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6页。
    ③ 参见马尔库塞为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所做的序,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这种解释认为技术乃非自然之物,自身不具有目的性,因而技术只能够成为目的的手段。既然技术只是手段,它就无善恶之分,就可以根据人们或善或恶的目的而被选择和控制,如雅斯贝斯所说:“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些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其置于什么条件之下。”这种工具论的技术观念。如果达不到真正的技术本质,我们将不可能确切理解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
    ② 我们注意到当代西方科学人文主义同样的主张,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倡导把科学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结合起来。萨顿对科学的巨大作用和积极意义有深刻认识,但认为,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要围绕着科学而建立起来,发挥科学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要有利于人,增进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不协调,乃至对立、分裂,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德国的科技专家甘心为法西斯效劳,使萨顿深感震惊。他提出,科学技术必须为人道主义服务,要有新人文主义精神,它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科学,并“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使科学“与人生联系在一起”。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2页。
    ① 西班牙社会学者曼努埃尔·卡斯特斯(Manuel Castells)指出知识、信息、技术以及传播的能力恰恰是经济活动、文化事件、政治权力(包括军事权力)的来源。“对于知识、信息、技术、传播统统加以操纵的能力,可以让一些国家、地区、社会机构和某些人有可能获得建立在他们利益之上的权力关系。”权力随着技术革命转化了形式,也就是说,与知识、技术的关系成了行动与权力的资源。(参见《读书》2005年、第10期,第77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② 阿尔都塞曾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的论述为例,批判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理论实践的理论”,其主要特征就是反经验主义。胡塞尔曾指出“经验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认为经验主义具有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③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
    ④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导言,第6页。
    ②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③ 狄尔泰说:“所有科学都是从经验出发的;但是,所有经验都必须回过头来与它们从真实中产生出来的意识条件和意识脉络联系起来,都必须从这样的条件和脉络之中把它们的有效性推导出来——也就是说,它们必须与我们的本性所具有的总体性联系起来,它们的有效性必须出自这样的总体性。我们把这种立场称为‘认识论’立场,它始终如一地承认对这些条件的背后进行探索是不可能的。……精神科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参见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第一卷,童奇志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②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① 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序,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4页。
    ③ Marcuse,On Liberation,Beacon Press,Boston,1969,p.4.
    ④ Josef Schleifstein,Die Tat《行动周刊》,1967(12),p.9.见其批判马尔库塞的谈话录。作者对作为新左派理论家的马尔库塞提出谴责,认为马尔库塞关于西方社会中工人阶级地位的论述,“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对贫困理论变得浅薄和庸俗,另一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评价又过于乐观”。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5页。
    ①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3页。
    ① 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发生了科学与意识形态“认识论上的决裂”,马克思对以往思想的所有理论前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意识哲学和人本哲学一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心想发展划分为之前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阶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66页。注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1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2-33页。
    ②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7页。
    ③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页。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3页。
    ① 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生态学马克思土义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莱斯(1939—)和阿格尔(1952—),以及法国的高兹(1924—)等人。
    ②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7页。
    ① 参见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2版。
    ② 安德烈·高兹:《经济理性批判》,伦敦1989年版,第19页。
    ① 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自序,第3页。
    ② 《伽达默尔论黑格尔》,张志伟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2页。
    ③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①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②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506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页。
    ②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脚注①。
    ③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7页。
    ④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2页。
    ①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艺术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87页。
    ②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
    ① 参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西方左翼思潮四十年回顾及其九十年代的复兴”,2001年第1期,周穗明编译,第96-97页。
    ①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③ Herbert Marcuse,Perspectives of the war手稿,存法兰克福大学马尔库塞档案馆。
    ④ David Cooper, Dialektik der Befreiung,Reincek, 1969,p.100.
    ⑤ 美国哲学家阿拉斯代·麦克伦泰认为马尔库塞选择了承担批评现代思想及其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批评家这一角色,但是他断言马尔库塞的言论是不真实的,其根据是马尔库塞在1934-1938年之间的早期著作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不仅仅在其内容上不忠实于马克思,而且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关系之关系上也是如此。”“马尔库塞运用青年黑格尔哲学,取马克思主义的片断,把 弗洛伊德元心理学改头去尾,由这些原料构造了一种理论,这一理论正如许多前辈一样,援用了自由与理性的伟大名称,而在每一个要点上却背叛了其实质。”参见阿拉斯代·麦克伦泰:《青年造反哲学的创始人——马尔库塞》,詹合英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① 马尔库塞:《工业革命与新左派》,“反革命和造反”,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2页。
    ② 麦金泰尔曾认为:“马尔库塞把不属于马克思的成熟著作的那些黑格尔观点带到他对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分析中去,……(不仅如此),他还把一种马克思从未有过的与黑格尔的决裂归于马克思。”马克思受黑格尔影响的程度表现在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是不一样的,而“当马尔库塞从解释黑格尔转向解释马克思时,他恰恰是把说明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黑格尔特征加到了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上去”,“他用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6年就已抛弃的黑格尔术语。……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嘲笑了黑格尔的‘更高存在’和‘理念’等术语。在某种程度上,这使人想到同样可能也将嘲笑‘否定’一词”因此,麦金泰尔认为“马尔库采对待黑格尔及黑格尔派学说的态度,既不是黑格尔本人的,也不是马克思的,马尔库塞应被列为左派或青年黑格尔派”。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柯拉科夫斯基也将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解释归为:“几乎等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把马尔库塞当作是一名青年黑格尔派,否则会把马尔库塞的思想简单化、片面化。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① 参见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序,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严格讲“反理性”(antiration)不同于“非理性”(inration),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看,“反理性”广义上应该包括非理性的思想运动。但非理性哲学主要是指一种非逻辑的本能、欲望、情感、直观为本体的哲学学说,而“反理性”是指一种新的理性精神来代替旧理性,它不排斥逻辑的思维方式,强调认知的现象和经验的实证部分,忽略本体和形而上部分。“反理性”不能等同于“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反理性”是要批判地改造理性,并给予新的意义,不同于其它资产阶级反理性的哲学倾向(如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原因在于后者不是从社会经验基础和社会关系方面去考察人的本质和本性的,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社会。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 1993年版,第243页。
    ① Heidegger,l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Yale Nota Bene book,2000,[136]节.
    ② 波德莱尔曾说:“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08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0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4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0-39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3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89页。
    ④ 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从》,2001年第3期,第52-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5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5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483页。
    ① 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序,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94页。
    ① 鲍威尔根据黑格尔的“无限精神只能体现于人类意识”的思路,施蒂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只是上帝的代用品,整个历史无非是利己主义“唯一者”的自我发展史,个人的解放就是摧毁固定观念的统治。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18页。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⑥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纽约和伦敦“每月评论”出版社1970年版,第7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版,第43页。
    ② 参见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291-292页。
    ① Marcuse,The Aesthetic Dimension, Beacon Press,1978,p.7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5页。
    ③ 塞拉·本哈比布:《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4卷,“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2版,第874页。
    1.马尔库塞: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A].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马尔库塞:苏联的社会主义[M].见: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A].上卷,上海社会科学院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编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C].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0.马尔库塞:序言[A].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M].傅小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 Herbert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on [M].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54.
    2. 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M]. Boston: Beacon Press, 1974.
    3. 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M]. Boston: Beacon Press, 1964./London: Sphere Books,1972.
    4. Herbert Marcuse, Negations: Essays in Critical Theory[M]. Boston: Beacon Press,1968.
    5. Herbert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 [M]. London: Macmillan, c1978.
    6. Herbert Marcuse, An Essay on Liberation [M]. Boston: Beacon Press, 1969.
    7. Herbert Marcuse, Hegel's Ont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ity [M]. The MIT Press, 1987.
    8. Herbert Marcuse, Soviet Marxism: A Critical Analysis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8.
    9. Herbert Marcuse, Contributions to a Phenomen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 "Telos" 4, Fall, 1969.
    10. DouglasKellner, Herbert Marcuse-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A].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01
    11. John Bokina & Timothy J. Lukes, Marcuse: From the New Left to the Next Left[A]. Lawrence, Kan: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4.
    12. Barry Katz,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Art of Liberation [M]. Norfolk: Thetford Press, 1982.
    13. Horst Kurnitzky&Hansmartin Kuhn, Das Ende der Utopie [M].West Berlin,1967.
    14. Richard Wolin, Heidegger's Children [M].New Jersey: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5. Heidegger,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M].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16. Pippin,Robert. Warcuse:critical theory & the promise of Utopia[A]. South Hadley, Mass: Bergin & Garvey, 1988.
    17. Gilles Deleuzee,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卷(1995)、3卷(1965、2002)、19卷、20卷和23卷(1972)和26卷(1956)、40、41卷和43卷(1982)、44卷(2001.2)、46卷(上下,1979)、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列宁:列宁选集(1—4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纲要[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一)[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1986重印).席勒: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C].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1.笛卡儿:哲学原理[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52-59.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M].严志军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4.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C].曹卫东选编,渠东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5.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6.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修订版.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想[M].钱培鑫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0.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第一卷,童奇志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 2002.
    21.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C].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23.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4.路易.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5.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理解的弗洛伊德和马克思[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第一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7.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8.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9.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包亚明主编,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0.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M].蒋桂琴、胡大平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M].胡大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1.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32.陈学明:社会水泥:阿多诺 马尔库塞 本杰明论大众文化[A].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3.刘少杰:马库色:批判与重建[M].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
    34.朱迪斯.巴特勒: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C].胡大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5.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6.詹姆森: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詹姆逊:文化研究与政治意识[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7.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6.李钧: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三)[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224,256-290,417-467,593—635.
    38.萨特:纯粹理性批判(上下)[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萨特:萨特文论选[C].施康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C].周煦良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
    39.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M].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
    40.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1.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M].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2.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M].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C],包亚明主编,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3.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研究[M].杨照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4.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C].黄华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1945-198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5.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福面孔[M].周宪等主编,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6.麦金太尔:马尔库塞[A].邵一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7.麦克伦泰:“青年造反哲学”的创始人—马尔库塞[A].詹合英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8.陆俊:马尔库塞[A].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9.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0.格鲁内尔: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M].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1.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M].周宪等主编,钦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2.姚斯: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C].李泽厚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3.迈克尔·H·克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