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研究报告到政策形成的教育政策制定模式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政策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计划、指导、协调和控制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能对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不够完善。这就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政策制定的先进模式。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交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是美国教育历史上著名的研究报告之一。该报告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诸多教育政策的出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报告》的颁布有着政治和社会背景、经济和科技背景,也有着教育方面的原因。《研究报告》整个文本内容共分为了十一个部分。其中,调查结果与建议两部分是整个《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研究报告》强调高质量教育,提出的政策建议涉及教学内容、标准和要求、时间安排、教学、领导和财政资助这五个方面。
     《研究报告》颁发之后,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非官方的热情关心。而且,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关注教育质量的政策陆续出台。
     我们可以将从《研究报告》到政策形成的过程作这样的概括:首先,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贝尔的倡议下,成立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并由这个组织产生《研究报告》。其次,在《研究报告》发表之后,美国的教育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对教育的批评、有助于改善教育状况的建议、类似的研究报告空前密集地涌现出来。再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根据研究机构的种种政策方案,选择出最佳政策方案。
     通过对研究报告到教育政策过程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一种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操作性的、简约性的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这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有一些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适应情境、决策者、智囊团、媒体。
     这种教育政策制定模式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有三:第一,在不违背政策制定精神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专家、社会精英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第二,有利于制定的教育政策符合实际,切实解决教育问题。第三,根据基础教育基层的要求来制定教育政策,有利于下情上达,协调教育现实与政策文本之间的矛盾。当然,这一模式也存在缺陷:一方面智囊团往往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专家的某些真实想法还是难以反映到教育政策之中。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定的实际,对照20世纪80年代美国关注教育质量的政策制定模式,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即要求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民意上行渠道的畅通、规范智囊团的咨询制度、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和调控教育政策出台的周期。
Education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 nation to plan; direct; coordinate and control the education caus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al policy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Now, policy mak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both in the theory and in the practice needs to be improv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advanced policymaking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west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In 1980'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submitted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seminated and the most famous research reports in U. S. history. It has influenced on the American subsequ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1980's deeply. Moreover,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use of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Many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release of A Nation at Risk such a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scientific factors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All the content of A Nation at Risk can be divided into eleven parts. The two parts of the investigative outcomes and the proposals have become the main body. A Nation at Risk stresses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Its 40 or so recommendations focused on five areas: stronger content; higher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more time for learning, more effectively used; better prepared, rewarded, and respected teachers; and responsible 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leadership.
    The released report make the govern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getting the civil attention. Furthermore, American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went at setting down the educational excellence-oriented policy on the basis of A Nation at Risk.
    We can sum up the course from research reports to policymaking. To begin with,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sponsored by Secretary Bell, released A Nation at Risk. Secondly, after the released repor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ega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 good many comments, proposals to improve education and similar research reports unprecedented were come forth. Finally, federal or state governments select the best of all the policy projects offered by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urse from research reports to policymaking, we can conclude a policymaking model characterized representational,
    
    
    
    implementary and concise advantages. This model can associate the top-down state with the down-top state in practice. Suitable scene, decision-maker, think tank and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l.
    This policymaking model has impressed on American general education. The functions brought by the model are as follows: firstly, we can 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 experts and elites as long as we obey the policymaking guidelines; secondly, the policy through this model can be practical and can useful to solve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finally, if we depend on the demands from the bottom to set down educational policies, it will conveniently communicate from down to up and will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practice and the policy text. Certainly, there are some defaults in this model. On the one hand, think tank is apt to become the prolocutors for interest group. On the other hand, some experts' true ideas can't be reflected into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educational excellence-oriented policy policymaking model and our policymaking practice, we can conclude some revelations. Namely, in the policymaking courses, we should sweep up the way for public opinions from down to top. It is imperative to standardize the referring system of think tank. Decision-maker's positive function should be brought into play. Additional, we should pu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cycle to come on under control.
引文
1. Catherine Marshall, Douglas Mitchell, Frederick Wirt,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American States, The Falmer Press, 1989
    2. Diane Ravitch, Brookings Papers On Education Policy 2000,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0
    3. Gregory J. Cizek,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Academic Press, 1998
    4. Jack E. Bowsher, Education America: Lessons Learned in the Nation's Corpor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9
    5. Joel Spring,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Longman Inc., 1988
    6. Mal Oettinger & Adrience Price, Steering the Course: Policyma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Cultural Section,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7. Maurice R. Berube,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 1991
    8. Michael D. Usdan, David W. Minar, Emanuel Hurwitz, Jr., Education and State Politic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71
    9. Patricia F. First, Education Polic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Allyn and Bacon, 1992
    10. Susan H. Fuhrman, Editor, Designing Coherent Education Policy: Improving The System,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11. Thomas Sowell, Inside American Education: the Decline, the Deception, the Dogmas, The Free Press, 1993
    12.Thomas R.Dye著,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15.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池恩莲、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之《美国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刘斌、王春福主编:《政策科学研究(第一卷):政策科学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马骥雄主编:《战后美国教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
    21.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3.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4.孙建荣、冯建华等著:《憧憬与迷惑的事业——美国文化与美国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6.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7.王义高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8.吴志宏、陈韶峰、汤林春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新世纪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 Terrel H. Bell,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Phi Delta Kappan, March 1986, Volume 67
    
    
    2.G·S·巴巴得波罗斯:《西方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当前的争论》,《外国教育研究》,1983年第1期,王锐符摘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展望》杂志,1980.2。
    3.[加]阿兰·G.加涅翁:《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0年第4期。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罗纳德·里根:《优质和机会:一个加强美国教育的方案》,《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4期,钱扑摘译自[美]《教育事业与领导促进杂志》,1984.9。
    5.[美]安德毅:《美国的学校改革与教育政策》,《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6.[美]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一个处于风险中的国家”:美国关于教育改革的辩论》,《教育展望》,中文版总第11期,1987年第2期。
    7.[美]菲利普·威·杰克逊:《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怎样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85年第2期,林宜艳译自[美]《教育文摘》,1984.3。
    8.[美]弗雷德·M·赫钦格:《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一场“战争”》,《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1期,戴崧译自[美]《纽约时报》,1988.2.17。
    9.[美]华登伯格:《美国教育沉疴未起》,《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10期,刘战英选编自[美]《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1989.5.20.
    10.[美]利翁·波特斯坦,洪子锐编译:《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九点建议》,《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3期。
    11.[美]圣·迭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造就一代科技新人》,《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12.[美]Henry·A·Giroux:《里根时代的教育改革》,《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3期,王守义摘译自[美]《教育文摘》,1988.9。
    13.[美]Ryan Nichols:《中学生谈教育改革——一位中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6期,李酉亭译自《The Pawnee Post》,1990.6.7。
    14.欧内斯特·鲍尔:《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一份报告》,《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5期,王嘉慧摘译自[美]《教育文摘》,1984.1。
    15.[日]古郡廷治、宗像俊则:《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年第3期,商如存译自[日]《教育与情报》,1982.12。
    16.包彩娟:《美国公立学校面临的危机》,《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3期。
    17.唱印余、贾征编译:《美国师资现状及趋向》,《外国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
    18.陈海燕、王觉非摘译:《给美国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报告》,《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6期。
    19.陈鸿番:《1993-2000年的美国教育政策》,《石油教育》,2001年第5期。
    20.陈树清:《里根政府的教育“新”政策》,《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21.陈曦红编译:《美国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6期。
    22.丁湘梅:《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述评》,《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23.《返回学校去》,《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年第4期,高卫兵译自[美]《NEWSWEEK》,1988.10.17。
    24.方展画:《美国教育改革的新动议及困境》,《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25.方展画:《美国联邦政府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2期。
    26.傅松涛:《美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27.顾明远:《世纪之交的思考——评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的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28.《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5期,张明高、胡学东译自[美]《教育周刊》,1990.3.7。
    29.《国家考试结果表明美国学生成绩不佳》,《世界教育信息》,1991年第8期,圳耀译自[美]《新闻周刊》,1992.2.17。
    30.《“国家仍处在危险中”》,《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第5期,高卫兵译自[美]《NEWSWEEK》,1988.5.2。
    
    
    31.洪子锐编译:《美国加强中小学实验课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年第2期,编译自《NEWSWEEK》,1988.2.15。
    32.洪子锐:《美国师源前景暗淡》,《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33.华明:《美国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概况》,《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第1期。
    34.华中摘译:《美国的教育是否已陷入困境?》,《世界教育信息》,1988年第10期,摘译自[美]《华盛顿邮报》,1988.3。
    35.华中摘译:《美国教育界对教育部长关于中学教育意见的争论》,《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1期,摘译自[美]《华盛顿邮报》,1988.4.10。
    36.黄显华:《八十年代美国教育的脉搏》,《世界教育信息》,1988年第10期,吴二持摘自[香港]《明报月刊》,1988.4。
    37.黄志成:《美国中学理科教育现状》,《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2期。
    38.鉴欣:《八个发达国家普通学校六年级教育质量的比较》,《外国教育研究》,1984年第1期,资料来源:Dallas《Age Heiald》,1983.12.11。
    39.《教育水准低落危及美国强国地位》,《世界教育信息》,1990年第9期,张惟勤选自[台湾]《世界文化》,1990.3。
    40.康华:《美国的科学文盲》,《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6期,君羊摘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88.10.11。
    41.李环编译:《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发表〈关于美国初等教育的报告〉》,《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4期。
    42.李建忠编译:《美国教育改革的动向摘选》,《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6期。
    43.李山林编译:《美教育界人士谈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10期,编译自1989年2月15日的“美国之音”的“美国教育”节目。
    44.李松:《美国的师资现状及师范教育改革》,《外国教育资料》,1987年第3期。
    45.李皖生编译:《美国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下降》,《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年第5期,编译自[美]《波士顿环球报》,1989.2.24。
    46.林英:《80-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评析》,《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47.陆梁:《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3期。
    48.毛澹然:《漫谈美国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外国教育资料》,1983年第3期。
    49.毛澹然:《美国教育研究会1987年年会纪要》,《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1期。
    50.《美国教改动向》,《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第1期,金惠堂译自[英]《泰晤士报》教育副刊。
    51.《美国普通教育的危机与改革》,《世界教育信息》,1988年第2期,刘颖摘自《欧洲时报》,1987.11.3。
    52.《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急待大幅度改进》,《世界教育信息》,1988年第5期,刘泽椰摘自[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8.3.14。
    53.潘洪萱:《美国基础教育纪实》,《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3期。
    54.彭永渭、刘仁勇:《美国八十年代基础教育改革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55.钱家琪摘译:《重振优等教育——乔治·布什的教育战略设想为,《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3期,摘译自[美]《卡潘》,1988.10。
    56.钱扑:《基础教育在挑战——美国回复基础教育运动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年第4期。
    57.钱扑:《教育要迎上经济发展的挑战——美国教育改革一瞥》,《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5期。
    58.钱扑、蓝云:《试析美国教育的钟摆现象》,《外国教育资料》,1985年第2期。
    59.乔寿宁:《美国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第1期。
    60.全廷建:《美国教师地位低导致教育质量低》,《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2期。
    61.商继宗:《新的世界技术变革与国外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年第2期。
    62.史朝:《美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63.史静寰:《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64.孙启林:《当代国外对教师的要求评介》,《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65.汪潮:《美国中等教育改革趋势》,《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66.王嘉慧编译:《美国新权派在教育上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第4期。
    67.王健良编译:《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揭晓》,《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第1期,编译自[美]《卡潘》,1982.9。
    68.王建平:《当前美国教师培养制度改革趋势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第4期。
    69.王觉非摘译:《美国中等教育中的教学与教师问题》,《外国教育动态》,1986年第4期。
    70.王璐:《美国公立教育改革简介》,《外国教育动态》,1986年第4期。
    71.王英杰:《美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4期。
    72.王宇光:《美国中小学如何运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
    73.《为2000年的教育做准备》,《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3期,李皖生译自[美]《教育文摘》,1989.4。
    74.吴雪萍:《美国对不合格教师的管理》,《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1期。
    75.吴志宏:《关注教育政策出台过程的研究》,《教育参考》,1999年第5期。
    76.萧坤编译:《公共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全美之冠费尔贝克斯县公共教育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第6期,编译自《今日美国教育》,1987.9。
    77.肖丽萍:《二战后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78.晓非:《美国酝酿新的国防教育法》,《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4期。
    79.杨世桢编译:《美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合格教师的九项标准》,《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2期,编译自[美]《洛杉矶时报》,1988.3.15。
    80.尹容选编:《美国肯塔基州制定新教育法》,《世界教育信息》,1991年第9期,选编自[法]《欧洲日报》,1991.2.22。
    81.余秉全编译:《美国的教育危机》,《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2期,编译自[美]《今日教育》,1987.10。
    82.余地编译:《美国弗吉尼亚州教育官员建议实行全年制教育》,《世界教育信息》,1991年第4期,编译自[美]《华盛顿邮报》,1990.9.28。
    83.余地编译:《美国决定修改学习能力测验方法》,《世界教育信息》,1991年第3期,编译自[美]《华盛顿邮报》,1990.11.1。
    84.曾昭耀:《八十年代的美国中学改革运动》,《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85.赵刚编译:《美国工商界领导人提出教育改革建议》,《世界教育信息》,1989年第3期,编译自[美]《波士顿星期日全球报》,1988.8.21。
    86.赵卫平:《美国中学的教育目标》,《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2期。
    87.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
    88.张桦选编:《全美教育高峰会议达成协议,重振百年大业决定五管齐下》,《世界教育信息》,1990年第2期,选编自[美]《世界日报》,1989.9.27-29。
    89.张桦摘编:《美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世界教育改革》,1989年第6期,摘编自《世界文化》,1988.7。
    90.张维平:《美国教育法的立法程序》,《外国教育资料》,1983年第2期。
    91.仲健:《里根总统谈美国教育改革》,《外国教育资料》,1985年第3期。
    92.仲健:《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有关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85年第4期,资料来源:[美]全国教育协会:《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状况》1980-81年。
    93.周景铭:《美国教师工资普遍提高》,《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4期。
    94.周南照:《美国中等教育结构探讨》,《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2期。
    95.周琴芳:《当前美国教育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外国教育研究》,1985年第3期。
    96.朱旭东:《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其取向》,《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97.朱旭东、李卫群:《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分析》.《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98.竺培梁:《美国中小学教师近况》,《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