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城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仅用30年的时间就达到英国用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才能实现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缓慢、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城市病”困扰着城镇的健康发展。如何避免西方城市化发展的老路,寻求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成为中国政府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是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宜居梦”、“创业梦”、“幸福梦”的具体举措,是中华民族实现长期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中央就提出在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过程中,走上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11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走一条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新路。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提出了要求。所以,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中国政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在收集、整理和归纳关于城镇化问题研究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和论述,力图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首先从国外国内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脉络和实践脉络入手,依次对城镇化的相关概念、主要特征、功能定位进行剖析,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与“三农”之间内在逻辑,分析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力求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下,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和挑战,探索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展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和评述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对本课题研究脉络、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了全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是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探源,首先梳理了西方主要国家城市化道路的实践脉络,介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历程,概括出主要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中国城镇化历史脉络进行阐释,从而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和功能定位进行归纳概括。
     第二章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三农”问题的内在逻辑分析。这部分包括三个内容:论述了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从理论特征到事例分析再到归纳总结;阐述农业智慧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要求,从智慧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了广西智慧农业的成功经验,从中总结了智慧农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探讨农村特色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概括了农村特色化的主要特征,结合山东威海苘山城镇化的成功做法进行经验总结。
     第三章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主要任务,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主体定位、内容与形式、经济社会、城乡文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有关产业、法治、人文、社会、制度等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第四章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主要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从智慧型、公平性、人文性、和谐型等发展理念,寻求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路径,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实现“四化”的深度融合,清除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
     第五章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趋势展望。根据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发展实际,展望了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特色城镇趋势突出,智慧城镇逐步明显,生态城镇步伐加快。
Urbanization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of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o a certainperiod of time. However,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regions,urbanization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hinese hasopene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largest scale in human history,with the fastest speed, for only30years to reach the level ofurbanization in Britain for about200years, in America for100years andin Japan for50years to achieve,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made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guidance,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peed slow, serious waste ofresource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contradictions, all kinds of “urban diseases”plagued the healthy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How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thewestern city of the old road, to seek the right road to Chinese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fac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future Chinese.
     In2012,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to crack in the citywithin the two element structure process, embark on a new road of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In2013November, the central town workingconference has proposed a conducive to release the huge potential domesticdemand,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is conducive to the two urban andrural economic structure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justice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new urbanizationroad.Urbanization practice has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 ofUrbanization. Study on the road of new Chinese urbanization conforms to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era,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cialism,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people “livabledream”,“the entrepreneurial dream”,“happy dream”,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new road of China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 major political t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but also a practical research topic of great for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materialism as a method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which is based on collecting, collating and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classics and thelatest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philosophy, and tosystematically analysis and discuss China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the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text from theforeign and domestic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concepts,followed by the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atic model of urbanization and the“three rural”, and analysis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main task facing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method theory and valuetheory,and explore new ideas and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China model for the crisi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he process ofurbanization,and finally the paper has concluded historical summary andfuture prospects about the new China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oa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basic framework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The basic issues involved in the newurbanization are explained, such as the research context, the basic ideas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described, emphasizing the emphasis,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road, firstly introduces the ma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practice of cityroad skeleton,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neral lawabout in the west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interpretsChinese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us we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urbaniz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and then the connotation, Chinese new urbanization featuresand functions are generaliz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China newurbanization road and the “three rural issues”, which is divided into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citizenization ofpeasants is 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from theoreticalanalysis to the case to summarize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sectiondiscusses agricultural intellig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ofnew urban era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sdom of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uangxi wisdomagriculture, and has been summarized from the wisdom agriculture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third section village characteristic i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e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and has been summari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of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Shandong Weihai ManShan urbanization experience.
     The third chapter main discusses the dilemma facing Chinese newurbanization road and main task,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China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aces, which analysis from the subjectpositioning, content and form, social economic, urban and rural culture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combined with various factors ofsocial, institutional, industry, humanities, law effect of new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tasks faced China new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seeks for path selection of the China newurbanization,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aurbanization, from the wisdom, justice, humanism, sustainabledevelopment principles, in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Chinese newurbanization road, Foster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making scientific plan of the town development, arouse social thevit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depth fusion, remov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Urbaniz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prospect on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hina new town development,the future developingtrend of Urbanization:the trend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beingobvious,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urban residents improving,the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rend highlights, wisdom town graduallyclear,the pace of ecological town speeding up.
引文
①陈忠:《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与中国城市哲学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8日。
    ①向春玲:《城市化:中国新世纪的战略性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2期,第36页。
    ②陈金美:《马克思的基本精神与哲学创新》,《江汉论坛》2005年第8期,第62页。
    ①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4/01/20/1020089.html.
    ①在国外“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在中世纪早期城镇保持了健全环境。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尽管当时多数城镇有城墙圈围着,而城镇仍旧是开阔乡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这种环境下,城镇和乡野根本上没有差别。乡村并不是一味从事农业,城镇也并非完全从事工业生产。参考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所以关于国外关于城镇概念界定上,兼具有村、镇两范畴的意蕴。所以把“城镇化”和“城市化”内涵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本文在概念使用上,涉及到国外的城镇或城市论述上,都是指的同一指称。
    ②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Simon Kuznets,1901-1985年),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55年提出了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倒U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由于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美国的G.N.P.之父”。主要著作有《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收入的长期变化》(1951年)、〈各国经济增长的定量方面〉(1956年)、《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年)、《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和扩展》(1966年)、《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1971年)等。本文参考《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①[美]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2页。
    ②Christopher Wilson. 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1986.
    ③[美]保罗.诺克斯,琳达.麦克卡西著:《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④Wirtih,Louis.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29),p46-63.
    ⑤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1927-2003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农村社会学研究组负责人、法国应用社会学协会主席。他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在经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理论的反思和推论必须扎根与定量的调查统计资料或定性的调查案例资料中。主要著作《农民的终结》。本文参考《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⑥许学强:《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①康就升:《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念创新和体系构思》,《南方经济》2004年第10期,第63-66页。
    ②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纪念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100周年》,《城市规划》1999年第1期,第1页。
    ①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①周如昌:《对我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12期,第1页。
    ②李梦白:《乡村城市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4期,第25页。
    ③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1934年完成其成名作《技术与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该重视人文因素,从而促使欧洲的城市设计重新确定方向。除此以外,他还深入到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有影响的著作还包括《艺术与技术》(1952)、两卷本《机器的神话》、《技术与人类发展》(1967)、《权力五角形》(1970)、《城市文化》(1938年)等。本文参考《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①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第2期,第133页。
    ②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3页。
    ③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4期,第58页。
    ④杜丽红:《成都市人口和谐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软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04页。
    ⑤彭红碧,杨凤:《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理论探索》2010年4期,第75页。
    ①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8-32页。
    ②达伦多夫(Ralf G. Dahrendorf)(1929—2009年)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8年,就对功能主义提出批评,从变迁、冲突、诸要素对系统分化的作用以及暴力等方面对社会进行解剖。他认为现代阶级冲突的根源不是占有和不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而是权威的分享和排斥之间的矛盾。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理论探讨》(1958)、《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冲突》(1959)、《走出乌托邦》、《社会人》、《阶级后的冲突》、《生活的机会》等。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④李永中:《“新城镇化”应基于人的价值实现》,《光明日报》2013年03月15日。
    ⑤刘嘉汉,罗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5期,第85页。
    ①李国庆:《中国特色和谐型城镇化战略与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0期,第80页。
    ②李国庆:《中国特色和谐型城镇化战略与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0期,第79页。
    ③范卿泽:《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71页。
    ④陆大道,宋林飞,任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期,第1-8页。
    ①叶连松,鲁泽等编:《中国特色城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美]保罗.诺克斯,琳达.麦克卡西著:《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城市出现更早,大约在10000年以前。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15-716页。
    ①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①[美]保罗.诺克斯,琳达.麦克卡西著:《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①[美]保罗﹒诺斯克,琳达﹒迈克卡西:《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5页。
    ②[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③格迪斯(Geddes,Patrick,1854—1932),英国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之一。他主张城市规划应以当地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此外,他还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生物学与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主要著作《区域规划思想与实践》、《进化中的城市》等。
    ④John L and Barbara Hammond,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iumph or Disaster? Boston:D.CHeath&Compay,1958,p40.
    ⑤Alexis de Tocqueville, Poor essays, 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8,p2.
    ①[美]安德鲁.利斯:《城市观察:1820-1940年欧洲和美国的城市社会》,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3-54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Marius B Jans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vol.: The Nineteenth Century,Cambridge, E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8,p731.
    ①Patrick Collinson, Property: A Slowdown Will Mean a Steadier Market,Guardian newspaper,October28,2000.
    ②“碎化城市化”是由地理学家斯蒂芬.格雷厄姆和西蒙.马文提出,描述了在新技术、网络化信息和通信设施的选择性作用下,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实体结构所发生的碎化。(参阅:保罗﹒诺斯克,琳达﹒迈克卡西:《城市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第609页。)
    ①[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7页。
    ①约翰·哈罗德·克拉潘(John Harold Clapham,1873—1946),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家,历史学家。主要著作《现代英国经济史》,主要讲了英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铁路时代前夕”和“早期铁路时代”(1820-1850年)、“自由贸易和钢”时期(1850—1886年)、“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1887—1914年),结论部分讲到了1914—1929年等情况。
    ①王亚鹏:《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7期,第3页。
    ②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在城市研究中,他认为城市决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①Jane Jacobs,The Economy of Cities,New York: Randon House,1969, p141.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④[美]保罗﹒诺斯克,琳达﹒迈克卡西:《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②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field. Robert,1897—1958),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他致力于农村社区研究,20世纪30年代,对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区分了民俗社会与都市社会,将两者看作是文明连续的统一体;还提出大传统与小社会的概念,大传统指社会精英们建构的观念体系——科学、哲学、伦理学、艺术等,小传统是指平民大众流行的宗教、道德、传说、民间艺术等。主要作品《尤卡坦的民间文化》、《小社区》、《农民社会和文化》等。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8页。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8年版,第688页。
    ③朱铁臻:《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④苏新春:《字词辨析词典——同义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77页。
    ①杨新房,任丽君:《正确把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调研世界》2003年第1期,第41页。
    ②辜胜阻:《中国二元城镇化战略构想》,《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6期,第62-64页。
    ③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人的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④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第66-71页。
    ①周毅:《城市化释义》,《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100页。
    ②冯兰瑞:《城镇化何如城市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4期,第6页。
    ③冯兰瑞:《21世纪加快城市化的明智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第83页。
    ④顾朝林:《论中国建制镇发展、地域差异及空间演化:兼与“中国反城市化论”者商榷》,《地理科学》1995年第3期,第208-215页。
    ⑤曹广中,周一星:《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地理》1999年第2期,第31-37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①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稍柴村遗址(今河南巩县东南)经过考古发现:位置处于伊洛河和坞罗和交汇的三角地带,地势较高而且平坦,在附近发现了较大的窖穴和房屋。出土的文物比较丰富,有小白缸、豆(古代食器)、盆、甑(古代蒸食炊器)、爵(古代酒器)等物。
    ①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杨风,陶斯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兰州学刊》2010年6期,第75页。
    ①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68页。
    ②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中国人口年鉴(1987)》,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626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
    ①托克维尔(1805—1859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1835)、《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1840年)、《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这两本书里他探讨了西方社会中民主、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检视平等观念的崛起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摩擦。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里,托克维尔以他游历美国的经验,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这本书成为社会学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托克维尔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来协助贫穷人口的主张,也对于日后的保守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有着深远影响。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②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③马力宏:《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①黎石秋:《新型城镇化应是人本城镇化》,《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第2期,第27页。
    ①金碚:《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人民日报》2013年1月3日第5版。
    ①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年第205期,第35页。
    ①胡宝荣:《新型城镇化:从“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学术评论》2013年第4期,第13页。
    ②苗光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人民网2011年4月15日。
    ①叶连松,靳新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5-578页。
    ②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②张贡生:《城市群内涵、外延辨析与新城市群建设》,《山东经济》2008年第4期,第38页。
    ①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发现的。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侧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西北侧只有4%。在历次人口普查中,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地理分布特征。
    ②林拓:《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0页。
    ①袁以星,冯小敏:《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34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页,
    ①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②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5页。
    ③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5页。
    ②韩俊:《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参考》2013年2月4日。
    ③李强:《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
    ④曲晓杰,王理平:《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模型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33期,第1938页。
    ①邓文钱,阮青:《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第25页。
    ①周国民:《浅议智慧农业》,《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第10期,第6-7页。
    ②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
    ①孔令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求是学刊》1998第3期,第3页。
    ①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①谢彩文,陆小平:《广西水果总产量居全国第五总产值达114.87亿元》,广西新闻网2008年10月12日。
    ②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2011年7月3日。
    ①陈忠:《特色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根本方向》,《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21期,第52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28页。
    ①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探索与求是》2001年第11期,第27页。
    ①http://www.manshan.gov.cn/html/msgk/2013/1204/64.html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威海工业新区蔄山镇民生型城镇化模式的经验与启示》,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Forward/201203/t20120307_136065.htm
    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c_118558975.htm
    ①杜宇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51页。
    ①李强:《主动城镇化与被动城镇化》,《西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6期,第1页。
    ①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求是》2012年第5期,第38页。
    ①刘鸿渊,陈怡男:《论中国城镇化困境与发展新思维》,《求实》2012年第5期,第56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①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1921—1994),法国著名学者,当代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技术社会》(1954)、《技术秩序》(1963)、《宣传》(1965)、《政治的幻觉》(1967)、《技术系统》(1977)等著作在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伊德(Don Ihde)把埃吕尔学派与马克思学派、杜威学派、海德格尔学派并称为四大技术哲学学派。(本文参考:雅克.埃吕尔:《城市的意义》,丹尼斯.帕迪译,密歇根州大急流域,威廉斯厄德曼斯出版社1970年出版,第5页。)
    ①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9)、《道德哲学史讲演》(2000)。《正义论》已被誉为二战后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将被列入历史经典名著之林。(本文参考:《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②林国先:《城镇化道路的制度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3期,第8-12页。
    ③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第10-14页。
    ①辜胜阻:《论中国城镇化发展观》,《人口学刊》1991年第6期,第26页。
    ②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①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百国城镇化实地考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①《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湖南农业》2010年第5期,第27页。
    ①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42页。
    ①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1916-2006),美国人,是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最大的人士之一。其中主要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年),该书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美国公职规划学会(APAO)会长丹尼斯·奥·哈罗也不得不抱怨道:“简·雅各布斯的书对城市规划来说是非常有害的,但我们将不得不和它生活在一起。”
    ②[美]沙里宁·埃罗(Saarinen Eero)(1910—1961),芬兰出生的美国建筑师,是一位最富创造性的“第二代”现代派建筑师。设计了密执安州沃伦市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1948—1956)、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大礼堂(1953—1955)等建筑物。
    ③国家行政学院进修班:《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⑤方立,薛恒新:《略论城市文明与市民道德素质》,《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第68页。
    ①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百国城镇化实地考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①张同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第24页。
    ②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中国市场》2013年第3期,第50页。
    ①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②文军:《城市文明:内涵和谐价值理念》,《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第23页。
    ③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
    ④张少彤,王芳:《王理达.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电子政务》2013年第4期,第4页。
    ①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6期,第35页。
    ②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6期,第36页。
    ③邱爱军:《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低碳世界》2012年第5期,第14页。
    ④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第74-80页。
    ⑤万建民:《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日报》2011年2月18日。
    ⑥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中国市场》第3期,第51页。
    ①钟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百国城镇化实地考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①张瑞才,范建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
    ①新玉言编:《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
    ①国家行政学院进修班:《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①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19页。
    ②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桂海论丛》2013年第2期,第51页。
    ①胡宝荣:《论户籍制度与人的城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第146页。
    ②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①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第12页。
    ②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①李忠:《城镇化和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48期,第20页。
    ②杨真贵:《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地产市场》2013年第7期,第19页。
    ①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①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②辜胜阻:《城镇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模式》,人民网2013年11月29日。
    ①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4期,第387页。
    ①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百国城镇化实地考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②李从军:《迁徙风暴,城镇化建设启示录》,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①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①俞可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美]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美]保罗.诺克斯,琳达.麦克卡西著:《城市化》,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5][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版。
    [6][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7][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美]安德鲁.利斯:《城市观察:1820-1940年欧洲和美国的城市社会》,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美]马里尤斯·B·詹森:《剑桥日本史,卷五:19世纪》,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法]雅克.埃吕尔:《城市的意义》,丹尼斯.帕迪译,威廉斯.厄德曼斯出版社1970年版。
    [14][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5][美]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项婷婷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6][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京义,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英]彼得·斯坦,[英]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美]约翰.S.戈登,《伟大的博弈》,祁斌译,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19][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20][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许学强:《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3]叶连松,鲁泽等编:《中国特色城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5]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7]《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8年版。
    [8]朱铁臻:《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苏新春:《字词辨析词典——同义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11]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中国人口年鉴(1987)》,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马力宏:《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袁以星,冯小敏:《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仇保兴:《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2]国家行政学院进修班:《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23]李从军:《中国新城镇化战略》,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24]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5]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6]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李从军:《迁徙风暴,城镇化建设启示录》,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2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30]钟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1]辜胜阻:《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3]宋俊岭:《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34]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36]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7]杨重光,刘维新:《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38]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39]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苗长虹:《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2]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中国改革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改革年鉴2007-2008》,北京嘉业印刷厂2008年版。
    [44]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年版。
    [48]陈彦等主编:《城镇化中国与欧洲》,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49]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1]刘平量等:《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李铁:《我所理解的城市》,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版。
    [53]顾朝林:《城市经济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5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周牧之:《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版。
    [56]赵黎明、冷晓明等著:《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宋永昌等:《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年版。
    [58]曾明德、罗晓梅等:《战略思维》,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59]宋俊岭、黄序:《中国城镇化知识巧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60]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1]钱学森:《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2]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63]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韩军:《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前景与路径选择》,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66]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变迁》,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版。
    [68]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9]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0]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牛凤瑞,潘瑞华,刘治彦:《中国城市化30年发展(1978年-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2]高佩一:《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3]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74]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75]陆大道:《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6]李树琮:《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7]叶堂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8]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9]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80]刘传江,郑凌云等:《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樊纲:《城市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2]张永贵:《加快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83]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陶良虎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86]严书翰,谢志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87]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88]成咸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90]李惠斌,王治河,俞可平等编:《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年版。
    [1]陈金美:《马克思的基本精神与哲学创新》,《江汉论坛》2005年第8期。
    [2]向春玲:《城市化:中国新世纪的战略性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2期。
    [3]康就升:《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念创新和体系构思》,《南方经济》2004年第10期。
    [4]周如昌:《对我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12期。
    [5]李梦白:《乡村城市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4期.
    [6]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第2期。
    [7]辜胜阻,李永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6期。
    [8]杜丽红:《成都市人口和谐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软科学》2009年第10期。
    [9]彭红碧,杨凤:《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理论探索》2010年第4期。
    [10]刘嘉汉,罗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5期。
    [11]李国庆:《中国特色和谐型城镇化战略与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0期。
    [12]陆大道,宋林飞,任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3]王亚鹏:《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7期。
    [14]杨新房,任丽君:《正确把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调研世界》2003年第1期。
    [15]辜胜阻:《中国二元城镇化战略构想》,《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6期。
    [16]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17]周毅:《城市化释义》,《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8]冯兰瑞:《城镇化何如城市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19]冯兰瑞:《21世纪加快城市化的明智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20]顾朝林:《论中国建制镇发展、地域差异及空间演化:兼与“中国反城市化论”者商榷》,《地理科学》1995年第3期。
    [21]曹广中,周一星:《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地理》1999年第2期。
    [22]杨风,陶斯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23]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第11期。
    [24]贾绍风:《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人文地理》(西安)1998年第2期。
    [25]林拓:《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6]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7]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28]曲晓杰,王理平:《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模型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33期。
    [29]邓文钱,阮青:《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30]周国民:《浅议智慧农业》,《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第10期。
    [31]孔令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求是学刊》1998第3期。
    [32]陈忠:《特色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根本方向》,《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21期。
    [33]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探索与求是》2001年第11期。
    [34]李强:《主动城镇化与被动城镇化》,《西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6期。
    [35]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求是》2012年第5期。
    [36]刘鸿渊,陈怡男:《论中国城镇化困境与发展新思维》,《求实》2012年第5期。
    [37]方立,薛恒新:《略论城市文明与市民道德素质》,《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
    [38]林国先:《城镇化道路的制度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9]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40]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4期。
    [41]辜胜阻:《论中国城镇化发展观》,《人口学刊》1991年第6期。
    [42]黎石秋:《新型城镇化应是人本城镇化》,《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第2期。
    [43]陈锋.《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辩》,《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44]张同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
    [45]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中国市场》2013年第3期。
    [46]文军:《城市文明:内涵和谐价值理念》,《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47]张少彤,王芳:《王理达.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电子政务》2013年第4期。
    [48]邱爱军:《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低碳世界》2012年第5期。
    [49]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50]向春玲:《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统筹与均衡》,《唯实》2013年第2期。
    [51]袁建新,郭彩琴:《新型城镇化:内涵、本质及其认识价值—十八大报告解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2]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4期。
    [53]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桂海论丛》2013年第2期。
    [54]胡宝荣:《论户籍制度与人的城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55]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56]李忠:《城镇化和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48期。
    [57]杨真贵:《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地产市场》2013年第7期。
    [58]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6期。
    [59]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年第1期。
    [60]李海青:《困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种反思视角》,《哲学研究》2012年第3期。
    [61]刘维奇,焦斌龙:《城市及城市化的重新解读》,《城市问题》2006年第6期。
    [62]刘慧勇:《论市政建设债》,《城市》2001年第3期。
    [63]仇保兴:《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及对策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4]邓静,孟庆民:《新城市发展理论评述》,《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l期。
    [65]徐良文,何建文:《经营城市的筹资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9期。
    [66]周诚君等:《经营城市:功能导向与制度创新》,《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67]黄汉权:《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l期。
    [68]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0年第5期。
    [69]韩新辉等:《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生态化研究》,《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70]向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开发》2004年第1期。
    [71]田涛,李言:《用城建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建设》2001年第1期。
    [72]吴易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凉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3]陈学斌:《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3期。
    [74]陈忠:《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框架》,《城市问题》2003年第4期。
    [75]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8期。
    [76]仇保兴:《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8期。
    [77]李长虹:《信息化与城市空间的创新》,《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78]李树琮:《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再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第1期。
    [79]刘传江:《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9期。
    [80]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81]林杰,申波:《日本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82]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开放导报》2000年第5期。
    [83]辜胜阻,李正友:《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84]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年第1期。
    [85]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
    [1]陈忠:《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与中国城市哲学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8日。
    [2]李永中:《“新城镇化”应基于人的价值实现》,《光明日报》2013年3月15日。
    [3]苗光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人民网2011年4月15日。
    [4]李强:《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
    [5]谢彩文,陆小平:《广西水果总产量居全国第五总产值达114.87亿元》,广西新闻网2008年10月12日。
    [6]辜胜阻:《城镇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模式》,人民网2013年11月29日。
    [7]万建民:《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日报》2011年2月18日。
    [8]冯云廷:《城乡统筹中的城市化模式变革》,《长江日报》,2005年12月15日。
    [9]陈忠:《城市社会正在来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0日。
    [10]薛蒙林:《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逻辑》,《学习时报》2013年1月7日。
    [11]李永中:《“新城镇化”应基于人的价值实现》,《光明日报》2013年3月。
    [12]刘勇:《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4月14日。
    [13]邓文钱:《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学习时报》2013年12月18日。
    [14]韩俊:《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参考》2013年2月4日。
    [15]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2011年7月3日。
    [1]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范卿泽:《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4]杜宇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5]成德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6]李邦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当代》,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7]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本思想视域上》,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8]王士兰等:《当代小城镇规划背景和理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住宅与社会规划》2001年。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
    [1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2011年7月3日。
    [1] Christopher Wilson,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Oxford: BasilBlackwell Ltd,1986.
    [2]Wirtih.Louis,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89,29.
    [3] Gordon Childe, What Happened in History, London: Penguin,1957.
    [4] R.Dahrendorf,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59.
    [5] Patrick Collinson, Property: A Slowdown Will Mean a Steadier Market,Guardian newspaper,2000.
    [6] John L and Barbara Hammond,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iumphor Disaster? Boston:D.C Heath&Compay,1958.
    [7]Alexis de Tocqueville, Poor essays, 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8.
    [8] Gavin W.Jones&Pravin Visaria, Urbanization in large developingcountries: China, Indonesia, Brazil, and India, Series theme: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demography; publishing compan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
    [9]Richard Rodger, A consolidated bibliography of urban history,publishing company: England: Scolar Press,1996.
    [10] Josef Gurgler, C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ssues,theory,andpolicy,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1]Secular T W, 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une1968.
    [12]Nico H, Marijike K. China’s new rural income support policy: impactson grain production and rural income inequalitiy. China&World Economy,June2006.
    [13]Zou W, Zhou H.Classification of growh chubs and convergence: evidencefrom panel data in china,1981-2004. China&World Economy, May2007.
    [14]Schultz T W, 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June1968.
    [15]John W. China’s economy in2005: at a new turning point and need tofix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China&World Economy, Febuary2005.
    [16]Lin Y F,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Cato Journal, January1989.
    [17]Ma C 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circulareconomy, eco-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and other relevantcategories. Ecological Economy, April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