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典型回族村落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论文从教育、消费、现代化以及国家制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特别阐述了社区未来走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倡导的可持续性生计发展之路。通过研究,试图在研究区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司+农户”特征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
     论文内容共十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难度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介绍论文的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处位置、人口、教育、宗教、社会组织等背景知识。第三章主要探讨存在于新月社区的多种生计方式。论文以“经济文化理论”与“文化调适理论”分析该社区六种生计方式的变迁与发展。第四章主要从国家重要制度与社区回族生计变迁的关系着眼,论述屯垦制度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社区回族的重大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生态环境对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的重要影响。论文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得出了自己研究理论。第六章主要讨论教育文化与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的关系。论文重点分析了教育对回族生计方式重要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第七章探讨消费文化对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的影响。论文主要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消费来研究该社区回族的生计方式,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八章主要研究现代化发展对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的影响。论文探讨了现代化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第九章重点分析新月社区的可持续生计研究。这是论文研究该社区回族生计方式提出的重要思路与策略。论文认为,新月社区回族必须调整现有的生计发展方式,走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倡导的“可持续生计”策略。第十章为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并就新月社区未来的生计发展,提出自己具体的建议。
     总之,本文探讨与分析了当代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方式的发展与变迁,总结了生计方式与教育、生态环境、现代化、消费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得出社区回族实施可持续生计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The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livelihood modes of the typical crescent moon community(a Hui Village) on the north slope of Xinjiang oasis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thnology and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crescent moon community.
     The conten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idea of the dissertation in four aspects-Ⅰbackground;Ⅱ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Ⅲthe difficulty IV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y about geography location, livelihood mode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Chapter three makes a particular introduction on several livelihood modes in the community; and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n the livelihood mode of the community.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ecology environment on the livelihood mode of the community; Chapter six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on the livelihood mode of the community; Chapter seven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on the livelihood mode of community; Chapter eight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n livelihood mode of the community; and chapter nine emphasizes the tremendous sen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of DFID to the community. The last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in studies and give some advice about renewal of the livelihood modes for the crescent moon community.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temporary Hui people's livelihood pattern in Changji of Sin Kiang province, summing up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livelihood pattern and education, ecotype, modernization, consumption, and so on. From this paper, we will fi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we imply sustainabl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strategic in Hui community.
引文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81-82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①马广海:《文化人类学》,398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①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209-210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②(美)明恩浦《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第1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③(美)明恩浦《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第4-5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①庄孔韶《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第42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费孝通:《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第3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①(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第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①闫国芳:《改革开放30年来回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昌吉学院学报》,2009(1)。
    ①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第15-1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①马海寿:《青海湟水流域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为2004年民族学硕士论文;《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为2005年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②马海云:《一个回族农村副业变迁的人类学个案考察》,载《青海民族研究》,1999(3)。
    ①转引自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东穆斯林哲玛提研究》,第10页,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6。
    ②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载《社会研究》,1948(77)。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第94页,三联出版社,1985。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3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第16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④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东穆斯林哲玛提研究》,第9-10页,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6。
    ①马海寿:《羌堡里的新月—青海湟水流域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第4页,2004。
    ②马海寿:《西陲新城新月社区的生计透视》,载《青海社会科学》,2008(6)。
    ③马强:《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东穆斯林哲玛提研究》,第14-15页,中国科字社会出版社,2006。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164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5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①数据来自《2007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第94页,三联出版社,1985。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3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①《玛纳斯县志》,第37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②玛纳斯县地名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地名图志》(内部资料),第3页,1985。
    ③《元史》卷93《食货志》,第2356页。
    ④《元史》卷16《世祖本纪》,第00333页。
    ⑤《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第218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①《中国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回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7-19,1998。
    ②《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2008。
    ①“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到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①“乜提”,回族经堂语,是“心意”、“意愿”、“举意”、“目的”等, 在中国,许多穆斯林习惯地把施舍钱财叫做“散乜提”、“出乜提”。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86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②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87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①(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10版),第48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②转引自李静,杨须爱《交往与流动话语中的村落社会变迁》,第97-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③秦红增、唐剑玲:《定居于流动:布努瑶作物、生计与文化的共变》,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①玛纳斯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志》,第161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②资料来源于2008年玛纳斯县政府工作报告。
    ①资料来源于《1965年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情况:凉州户二队基本情况》,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资料来源于《1965年凉州户二队农作物受灾情况》,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资料来源于《1979凉州户二队农作物播种、收获面积及总产量基本情况》,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资料来源于《1979年凉州户二队收益分配决算表》,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资料来源于《1979凉州户二队农村人民公社组织情况》,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资料来源于《1997年庄浪户村基层情况一览表》,玛纳斯县档案局提供。
    ①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2008。
    ①喇延真:《清真饮食文化及其食品行业管理研究》,第25页,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论文,2009。
    ①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结题报告,2008。
    ①喇延真:《清真饮食文化及其食品行业管理研究》,第27页,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论文,2009。
    ①王平,《新疆回族驼运业的调查和研究》,《回族研究》,21,2006,3。
    ②马方成、卢家和《奇台县第二运输公司溯源》,《奇台县政协文史资料》,第13辑,133,2003。
    ①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志》,第249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①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印《昌吉民族与宗教》,第48页,内部资料,1998年。
    ①马平《近现代回族经济行业垄断问题剖析》,《回族研究》,2002(1)。
    ①《明实录》卷12。
    ②《史纲评要》卷8《汉纪》,208页。
    ③《元史》卷16《世祖本纪》,第00333页。
    ①《元史》卷93《兵志》
    ②《元史》卷93《食货志》,第2356页。
    ③《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第217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④《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第217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①《玛纳斯县志》,第224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②玛纳斯县地名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地名图志》(内部资料),第3页,1985。
    ①资料来自《新疆年鉴》,2008年。
    ①董建萍《村民自治与乡村政治变迁》,载《岭南学刊》,2001(6)。
    ①资料来自《1980年凉州户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决算汇总表》,玛纳斯档案局提供。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86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②(美)唐纳德.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N.格林伍德:《人类环境与自然系统》,沃兹活思出版公司,1973。
    ①《玛纳斯县志》,第53页,乌鲁木齐,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93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①资料来源于《新疆年鉴》,2008。
    ②徐德源,《中国牧区畜牧气候》,第238,239页,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①徐德源,《中国牧区畜牧气候》,第239页,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①罗康隆:《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①罗康隆:《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②罗康隆:《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①罗康隆:《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①昌吉回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昌吉民族与宗教》,第55页,内部资料,1998.
    ①昌吉回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昌吉民族与宗教》,第55页,内部资料,1998.
    ②昌吉回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昌吉民族与宗教》,第55-56页,内部资料,1998.
    ①王晓梅:《新疆回族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载《新疆地方志》,2007(3)。
    ①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载《社会学研究》,2003(6)。
    ①李秀娟:《论古兰经的消费观》,载《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下旬刊。
    ①勉维霖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第43页,银川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马冬梅,梁勇著:《回族“乜贴”及其功能探析》,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第30卷(2)。
    ①周大鸣,乔晓勤著《现代人类学》,第214页,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0。
    ①虎有泽,沙彦奋著《回族“乜贴”的人类学解读》,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13)。
    ①盖金伟:《新疆回族人生礼仪的文化变迁与现代意义》,载《昌吉师范专科学报》,2001(3)。
    ①何小青著:《消费伦理学》,第11页,上海市,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②刘昌平,殷宝明,谢婷著:《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①蔡芳、王德文、都阳著:《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第218页,格致出版社,2008.
    ①顾听《当代中国农村医疗体制变革与发展趋向》,载《河北学刊》,2009(3)。
    ②蔡防、王德文:《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第218,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①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
    ①资料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信息》(200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168页。
    ①姜彩芬 余国扬:《消费经济学》,第158-159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①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8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①《毛泽东选集》,第1432-14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①资料来源于:《2008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昌吉州政府办公室提供。
    ①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5:244-245;1993a:380-459;2002a:563-564。
    ①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5:240-243;1993a:380-459:2002a:566-567。
    ①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N].经济参考报,2004-12-25。
    ①刘清,沈心《灾区可持续生计资产现状分析》,载《社会工作》,2009(8)。
    ②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来源于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在2000年的《可持续生计指南》,见网页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 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①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第99页,群言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97。
    1. 《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昌吉民族与宗教》内部资料),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印,1998。
    3.《玛纳斯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4.《玛纳斯县地名图志》(内部资料),1985。
    5. 马坚译: 《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埃及)纳.阿.曼苏尔,陈克礼译《圣训经》,2004。
    7.白寿彝主编: 《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下册),中华书局,2003。
    8.马启成,高占福,丁宏著《回族》,民族出版社,2004。
    9.赵杰:《回族解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0.赵杰:《民族和谐与民族发展》,民族出版社,2007。
    11.新疆回族民俗编委会编: 《新疆回族民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2.姚维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3.马大正:《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4.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5.姜文盈:《屯垦戍边50年》,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16.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17.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9.费孝通:《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2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
    2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23.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
    24.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
    25. 韩效文杨建新孙振玉编:《各民族共创中华》,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26. 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27. 黄淑娉 龚佩华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8.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9.施琳:《经济人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9.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30.周燮藩 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华文出版社2002。
    31.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
    32.王怀德 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3.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34.杨怀中 余振贵:《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35.谢玉杰 束锡红:《伊斯兰思想与回族社会协调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6.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7.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8.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9.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0.潘乃谷 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中、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42.马戎 潘乃古周星:《中国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4.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民族出版社,2007。
    45.杨圣敏 丁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6.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5。
    47.李静 杨须爱:《交往与流动话语中的村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美)唐纳德.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文物出版社,2002。
    49.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
    51.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2002。
    52.(英)拉德克利夫.布郎:《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
    53.(英)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54.(英)阿兰 巴纳德,王建民 刘源泽:《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
    55.(英)罗伯德.莱顿《他者的眼光》,华夏出版社,2006。
    56.(英)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英)拉德克里夫.布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8.(法)马赛尔.莫斯,户汇译:《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9.(英)雷蒙德.弗思,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5。
    60.(美)本尼迪克特,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
    61.(美)施坚雅,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2.(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3(法)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美)克莱德.伍兹,何瑞福译:《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66.(美)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7.(法)马赛尔.莫斯,余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8.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9.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70.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
    71.王明坷:《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2006年。
    72.王明坷:《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
    73.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
    7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7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
    7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7.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78.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9.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80.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1.汪和建:《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2.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3.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2004。
    8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5.杨慰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6.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三联书店,1989。
    87.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0。
    88.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9王兆成编:《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9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1.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出版社,2000。
    9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民族出版社,2006。
    93.袁少芬:《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民族出版社,2004。
    94.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民族出版社,2004。
    95.谢作渺:《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96.宋志斌等《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98.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回族——通海纳古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9.王怀德等《经堂教育——伊斯兰教育的民族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0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等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1.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02.腾星等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40余名博士、教授研究员对西部的思考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103.(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4.(美)马尔库斯等《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105.马宗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106.白剑波著:《清真饮食指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7.周海瑞主编:《清真食品管理管理概述》,民族出版社,2005。
    108.葛忠兴主编:《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理论与对策》,民族出版社,2005。
    109.《国内外清真食品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汇编》,法律出版社出版,2006。
    110.高昭平刘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
    112.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13.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
    114.王铭铭:《漂泊的洞察》,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115.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6.中国回族学会编《回族学论坛——回族学与21世纪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117.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18.张永庆、马平,刘天明:《伊斯兰教与经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19.马平:《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20.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21.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2.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4.张学强:《西北回族教育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25.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26.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7.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8.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9.[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0.陈广元主编:《新时期阿訇实用手册》,东方出版社,2005。
    131.罗萍:《生活方式学概论》,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2.尹世杰,王裕国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33.周大鸣,曹孟君,林玉萍:《共有制与现代化:改革开放后的一个中国村落》,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134.周大鸣:《中国的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35.周大鸣,贺国强:《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学术研究论文集》,国家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
    136.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37.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138.伍琪凯梦,崔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民族出版社,2006。
    139.徐东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40.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41.李俊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民族出版社,2006。
    142.宋林飞:《小康社会的来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44.才上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145.蔡防,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格致出版社,2008。
    146.李宗植,张润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147.王曙光:《社会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及反贫困》,人民出版社,2008。
    148.姜彩芬,余国扬等:《消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49.杨华:《回族伦理及其在当代的变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150.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51.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152.王文录,李克强:《问卷调查及数据资料分析》,中央民族出版社,2008。
    153.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民族出版社,2006。
    1 5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155.秦大河:《中国人口资源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5。
    156.袁本朴,周兴维:《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57.赵卫华:《地位与消费: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状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8.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159.何国强《围屋里的宗教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60.马海寿:《湟水流域回族生计模式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2004。
    161.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调查研究》,石河子大学研究课题,2008。
    162.《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2008。
    163.闫国芳:《改革开放30年回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昌吉学院学报》,2009(1)。
    164.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1)。
    165.施琳:《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166.王平:《新疆回族驼运业的调查和研究》,载《回族研究》,2006(3)。
    167.马平:《近现代回族经济行业垄断问题剖析》,《回族研究》,2002(1)。
    168.董建萍:《村民自治与乡村政治变迁》,载《岭南学刊》,2001(6)。
    169.罗康隆:《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170.王晓梅:《新疆回族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载《新疆地方志》,2007(3)。
    171.南文渊:《伊斯兰教对商业经济的影响》,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3)。
    172.李秀娟:《论古兰经的消费观》,载《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下旬刊。
    173.马冬梅,梁勇:《回族“乜贴”及其功能探析》,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2)。
    174.虎有泽,沙彦奋:《回族“乜贴”的人类学解读》,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
    175.盖金伟:《新疆回族人生礼仪的文化变迁与现代意义》,载《昌吉师范专科学报》,2001(3)。
    176.刘清,沈心:《灾区可持续生计资产现状分析》,载《社会工作》,2009(8)。
    177.曾小华:《文化变迁和文化进化的一般理论》,《宁波党校学报》,2004(2)。
    178.傅安辉,余达忠:《文化变迁理论透视》,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3)。
    179.容观:《关于文化和文化变迁的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180.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4)。
    181.沙彦奋,陈其斌:《乡村回族社区“人情”文化变迁研究》,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1)。
    182.徐杰舜:《乡土人类学研究回顾》,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6)。
    183.庄孔韶,徐杰舜等:《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1)。
    184.哈正利:《回族饮食禁忌论》,载《回族研究》,2000(4)。
    185.孙玉安:《中国清真食品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载《回族研究》,2003(2)。
    186.李自然:《浅谈清真食品的界定》,载《回族研究》,2004(4)。
    187.吴汉宝:《回族信仰习俗与其消费行为》,载《宁夏党校学报》,2002(4)。
    188.马海云:《一个回族农村副业变迁的人类学个案考察》,载《青海民族研究》,1999(3)。
    189.苏芳,徐中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载《地球科学进展》,2009(1)
    190.张丙乾,汪力斌:《多元生计途径:一个赫哲族社区发展的路径选择》,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91.崔淑丽,冯静:、《可持续农村生计框架在贺兰山东麓综合生态管理项目中的应用》,载,《宁夏农林科技》,2007(6)。
    192.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09(3)
    193. 马宗保,马清虎:《试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中的生态智慧》,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2)。
    194. 刘清,沈心:《灾区可持续生计资产现状分析:基于5·12地震三个重灾区的个案研究》载,《社会工作》,2009(8)。
    195.王安中:《公司加农户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反思》,载《安徽农林科学》,第37卷10期。
    196.徐冰,胡晓红:《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载《内蒙古农林科技》,2000(2)。
    197.李淑华:《《古兰经》教育思想探析》,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98.马强:《21世纪回族伊斯兰教文化教育历史反思》,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99.张学强:《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回族经堂教育:回族经堂教育与阿拉伯—伊兰教的比较研究》,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200. 海存福:《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载《回族研究》,2000(1)。
    201.任红:《新疆伊斯兰教教育现状研究》,载《中国穆斯林》,2009(2)。
    202.胡玉萍:《关于新疆回族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载《回族研究》,2004(3)。
    203.康宇:《从符号价值到物的社会意义:当代西方消费文化范式的转变》,载《理论与现代》,2007(6)。
    204.吴汉宝:《回族信仰习俗与消费行为》,载《宁夏党校学报》,2002(3)。
    205.陈来仪,郑祥福:《消费文化的功能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
    206.周作翰:《改革以前中国乡村和农民问题研究回顾》,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3)。
    207.董建萍:《村民自治与乡村政治变迁》,载《岭南学刊》,2001(6)。
    208.李伟《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若干思考》,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2)
    209.李昌平:《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三农兴衰》,载《炎黄春秋》,2007(6)。
    210马海寿:《西陲新城“新月社区”的生计透视》载《青海社会科学》,2008(6)
    211.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及其教育探究》,载《中国教育导刊》2007(14)
    212.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多元化的生计模式研究》,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
    213.马海寿:《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与现代化探析》,载《新疆社会科学》2007
    214 马海寿:《隆务镇回族文化变迁的人类学思考》,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3)。
    215.刘素林:《剪子湾:一个城郊村落的人口与生计》,硕士论文,2006,6。
    216.宋小飞:《畜牧生计的可持续之道》,硕士论文,2006,5。
    217.金晓霞:《农民生计多样性与农村居民点布局关系的研究》,硕土论文,2008,5。
    218.李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三位一体”项目队宁夏盐池县农户生计影响研究》,博士论文,2005,5。
    219.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博士论文,2008,5。
    220.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2008,5。
    221.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222. Miehael Dillon, china's Muslims Hui community: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First Published in 1999 by Curzon Press。
    223. Jonathan N.Lipman, Familiar strangers: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thwest China, Publishied by University of Washingdon press in 1977。
    164. Dru. C. Gladney, 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Published by Orlando, Hardcourt Brace Company in 1998。
    224. Dru C. Gladney, Dislocation China:Muslim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n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