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诗性主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历史与逻辑、经验与思辨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东西方思想史有关“主体”和“主体性”的合理内核,提炼出“诗性主体’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进而展开系统和深入的阐释研究。诗性主体之研究,一方面,弥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于主体和主体性运思过程中诗性主体缺席的遗憾,另一方面,借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资源,引入中国文化的诗性精神,一定程度上丰富诗性主体这一概念,为诗性主体的“本体论承诺”寻找到逻辑依据。在综合东西方思想资源的前提下,力图提出原创性的理论,为建构后现代语境中理想化的主体存在提供一条努力的路径。
     第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论哲学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清理,揭示其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的思想内涵,为诗性主体奠定逻辑基石。第二,对东西方有关诗性主体的思想资源进行疏理和分析,为诗性主体的这一命题和范畴的确立寻找理论基础。第三,在对于主体的本体论阐释和各种主体结构的论述基础上,对“诗性主体”给予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论证。以逻辑命题的方式揭示诗性主体的丰富内涵。第四,对于诗性主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论述。第五,论述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联,揭示审美需要从本能到升华冲动的逻辑过程。第六,论述诗性主体和审美形式的联系,追溯形式和历史的逻辑演变,论述形式和主体的潜在联系。第七,阐明诗性主体对于生命境界的重要意义,认为仁爱之心、情感与意志、审美信仰等构成生命存在的必然结构,是保证诗性主体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素质。第八,探讨诗性主体和审美教育的密切关联,阐述审美教育对于诗性主体建构的重要功用。最后,研究诗性主体和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并且结合儿童文学文本进行了具体的美学分析。
     方法论方面:一般方法论。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诗性主体进行历史主义的具体分析,揭示诗性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诗性主体进行逻辑分析,进入到理论抽象和概念界定,从历史和现实、现象和理论的关联上揭示诗性主体的思维特性、基本内涵,以及它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创造的逻辑联系。第二,具体方法论。采用现象学、阐释学、结构主义等方法论,对诗性主体进行提问与回答、体验与阐释、分析与综合等一系列的理论思辨。在此基础上,揭示诗性主体在现实生活的特性和功能,揭示它潜藏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观点:诗性主体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诗性主体是寄居于所有主体形式之中又超越其外的综合主体。因此,提出一个简要和明确的定义:诗性主体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以想像和直觉为工具的追求精神超越性的主体结构。
     诗性主体的研究意义: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感性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和审美主体的描述和阐释,宗教神学沉醉于信仰主体的构造,精神分析理论瞩目于本能主体或欲望主体的探究,现代哲学企图有机地综合各种主体结构,勾画现代主体的全景地图。然而,各种意识形态均遗忘对诗性主体的陈述,缺乏在本体论和存在论意义上对于诗性主体展开描述、分析、阐释、构建等理论活动。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穿梭于各种主体之间协调各主体功能,同时,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和元话语,是保证文艺创造和幸福感、美感的最基本要素。现代人类迫切需要重建诗性主体,它是拯救人性异化和毁灭的重要力量,是克服消费欲望和引导精神走向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工具,也是保证现代人走向审美超越和艺术化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which the history and logic, the experience and the speculation unify, refines related "subject" and "independent" content in the East and West thinking history, finds "the poem subject" this important concept and the category, Launches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explanation and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poem subject made up had regretted that subject and in the independent thought lacks the poem main body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metaphysics. At the same time, borrows the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esthetics thought resources, introduces in the poem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enriched poem subject concept, sought for the 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 ontology pledged" of poem subject. Synthesizes the East and West thought resources, the paper tries to advance the original theory, provides an advance way for construction idealization main body existence in post-modern.
     First, the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history and logic, finishing the main body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reveal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establishes the logical cornerstone for the poem subject. Second, reorganizes and analyzes the east and west related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poem subject, seek for the rationale for the proposition and the category of poem subject. Third, based on explains the ontology of main body and each kind of main body structure elaboration to make quite comprehensive and the thorough proof for "the poem subject". And then, revealing poem subject rich connotation with logical proposition. Fourth,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 explain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of poem subject. Fifth,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poem main body and the esthetic need, promulgates the logical process that esthetically needs go from the instinct to the sublimation. Sixth,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 of poem main body and the esthetic form, traced the form and the historical logical evolution, and discussed the latent relation of form and the main body. Seventh, exposition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poem main body to life thought that the benevolence, the emotion and the will, the esthetic belief are the life constituents and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element that guarantees the possible of the poem main body. Eighth,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em main body and the esthetic education,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poem main body to the education activity. Finally,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esthetics relations of poem subject and the artistic creation, un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ext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esthetic analysis.
     In the methodology:First, generally methodology, adopts research technique which the history and logic unify,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study to the poem main body's history, reveals poem subject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starts to analyze the logic of poem subject, carries on the theory to be abstract and concept limits, reveal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poem subject from the relations of historical and reality, phenomenon and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reveal logical relation of the poem main body with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artistic creation. Second, concrete methodology, uses the phenomenology, hermeneutics, structuralism and so on, ponders the poem main body's the inquiry and the reply,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xplanation, the analysis and the synthesis. And then, reveals poem subject in real life'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function and the value which as well as it hides.
     Major point:The poem subject is the person life organic composition part. The poem subject resides temporarily in all main body forms, besides simultaneously surmounts, it is a Synthesis main body. So, we may propose one brief and the explicit definition:The poem subject is the main body structure which take the esthetic activity as the core, take imagines and the intuition as tool, and pursue energetic transcendence.
     Research significance:In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the people pay great attention to describe and the explanation perceptual main body, the rational main body, the moral main body and the esthetic main body. In religious and theology, the people immerse in the structure of faith subject. In psychoanalysis theory, the people focus attention on the instinct or the desire main body's inquisition. The modern philosophy attempt organically synthesizes each kind of main body structure, outlines the panoramic map of the modern main body. However, each thought has forgotten the poem subject, in the ontology, lacks the theory activity in view of poem main body's description, analysis, explanation,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poem subject should be person's most important structure; it shuttle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each kind of main body, coordinated various main bodies'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surmounts them. The poem subject has the most important authority and is the meta-discourse in the life; it is the most base element for guarantees the literary creation, happiness and the esthetic sense. The modern humanity urgent needs to reconstruct the poem subject. Because, it is the important force to save the human nature dissimilation and the deconstruction; it is the spirit tool to overcome the expense desire and the guidance spirit moves toward the infinite possible; it is also a basic condition to guarantee that the modern people move toward esthetic surmounting and art survival.
引文
①[奥地利]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2页。
    2①[德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8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75页。
    ③[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①[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4页。
    ②[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③[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①《庄子·养生主》。
    ①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0页。
    ①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①刘森林:《追寻主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②[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02页。
    ③[德国]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倪梁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黑尔德所撰写的“导言”,第40页。
    ①[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2页。
    ②[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页。
    ③[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
    ①[英国]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②[英国]R·B培里:《价值与评价》,刘继编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③[美国]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下册,第270页。
    ①[德国]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美国]艾·弗洛姆:《人心》,孙月才、张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
    ②[德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3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页。
    ①[德国]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28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卷,第1240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8页。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7页。
    ①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③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8页。
    ⑤[德国]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上卷,第10页。
    ①[美国]J·洛斯奈著,《精神分析入门》,郑泰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90页。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8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8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②[法国]福柯:《言论与写作》,第4卷(Foucault.M.,Dits et Ecrits, Ⅰ-Ⅳ, Paris: Gallimard.1994,Vol.Ⅳ,p.398).
    ①[法国]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页。
    ②[美国]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09-310页。
    ①[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康德的“知性12范畴”——量的判断:1、单称判断,单一性范畴。2、特称判断,复多性范畴。3、全称判断,总体性范畴。质的判断:1、肯定判断,实在性范畴。2、否定判断,否定性范畴。3、无限判断,限定性范畴。关系的判断:1、直言判断,实体的属性范畴。2、假言判断,原因和结果范畴。3、选言判断,交互性范畴。样式的判断:1、可能判断,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范畴。2、实然判断,存在性与不存在性范畴。3、必然判断,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总计12种判断,也即是12个范畴。
    ②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7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③[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5页。
    ①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卷,第91页。
    ②[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3-137页。
    ③[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3-134页。
    ④[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6页。
    ⑤[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3页。
    ①[法国]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206页。
    ②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②[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4-85页。
    ①[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①[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②[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4页。
    ③[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5页。
    ①[德国]谢林:《艺术哲学》,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64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3页。
    ②[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①[英国]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1页。
    ②[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9页。
    ①[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美国社会哲学家、教师、建筑及城市规划评论家,其著作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③[美国]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④颜翔林:《论审美时间》,上海:《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①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19页。
    ①[德国]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②[法国]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4-5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36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8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2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4-65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2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29页。
    ⑤注:一个是“模仿的本能”,另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219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224页。
    2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276页。
    ①[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5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下卷,第447页。
    ③[德国]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8页。
    ①[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②[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③[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④[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
    ①[德国]谢林:《艺术哲学》,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上册,第64页。
    ②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卷,第296页。
    ①[德国]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68页。
    ②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75页。
    ③[美国]吉尔库特、[德国]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下卷,第611页。
    ④[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页。
    ①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卷,第209页。
    ②[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0页。
    ③[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4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29页。
    ②[德国]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下卷,第746页。
    ①萨提儿(Satyr)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形象为半人半山羊所组合,性格纵欲好酒,象征原始的本性冲动。
    ②[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9页。
    ③[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7页。
    2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88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思·语言·诗》,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②[德国]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0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②[德国]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德国]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①[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1-53页。
    ②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639页。
    ①[法国]萨特:《想象心理学》,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6页。
    ②[法国]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6页。
    ③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法国]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9页。
    ②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7页。
    ②[法国]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②[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③[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注释:消费主体,尤其是身体消费的主体,这既不是“自我”,也不是潜意识主体,而是你们,是广告中的你们,即主导模式所遮挡、粉碎并重建的主体,是在交换/符号中被当作赌注的“个性化”主体——因为你们只不过是第二人称和交换中的仿真模式,所以实事上你们不是任何人,“你们”只是支持模式话语的虚构词项。这个“你们”不再是人们与之说话的对象,而是代码重叠的效果,是出现在符号之镜中的幽灵。
    ①《论语·雍也》。
    ①《老子·二十五章》。
    ②《庄子·逍遥游》。
    ①《庄子·德充符》。
    ②《庄子·逍遥游》。
    ①《庄子·大宗师》。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义》。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册,第78页。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①王充:《论衡·物势》。
    ②王充:《论衡·道虚》。
    ③王充:《论衡·自然》。
    ①阮籍:《乐论》。
    ①《世说新语·雅量》。
    ②嵇康:《释私论》。
    ①《阳明全书》,北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第7卷,第124页。
    ②慧能:《坛经》,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①《孟子·告子上》。
    ①朱熹:《大学章句·补格物传》。
    ②《晦庵先生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书》八。
    ③朱熹:《楚辞集注序》。
    ④朱熹:《楚词后语目录序》。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第65页。
    ①李贽:《焚书·杂述》。
    ②李贽:《焚书·杂述·读律肤说》。
    ①颜元:《习斋记余·未坠集序》。
    ②颜元:《朱子语类评》。
    ③颜元:《存学编》卷三。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四册,第83页。
    ②颜元:《存人编》卷一。
    ③颜元:《朱子语类评》。
    ④颜元:《大学辨业序》。
    ①[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德国]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下卷,第266页。
    ②[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③[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页。
    ①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2页。
    ①[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②[德国]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①[德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8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61页。
    ②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63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987年版,第48页。
    ①《庄子·德充符》。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上卷,第59页。
    ②颜翔林:《怀疑论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①[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卷,第96页。
    ②[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77页。
    ③[法国]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①[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译者序”第1页。
    ①[德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18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②[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0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②[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34-135页。
    ③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6页。
    ①[法国]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②[德国]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
    ①[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卷,第126页。
    ②[德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3页。
    ①[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6页。
    ①[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王作虹,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8页。
    ①[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卷,第1241页。
    ①[法国]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①[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页。
    ①[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卷,第96页。
    ②[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①李贽:《李氏焚书·卷三》,明万历本。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①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2-473页。
    ①《庄子·德充符》,北京:中华书局本。
    ②《庄子·大宗师》,北京:中华书局本。
    ③[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
    ①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①[德国]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②[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23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7-578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34页。
    ①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上卷,第293页。
    ②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等505页。
    ③[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等169页。
    ①[德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9页。
    ①戴阿宝:《终结的力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①[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①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3页。
    ① Baudrillard, J., Le syseme des objects.Paris:Gallimard 1968.p7.
    ①蒋培坤:《论审美需要》,武汉:《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9页。
    ①[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美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②[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2页。
    ①[美国]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①[美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①[英国]夏夫兹博里:《道德家们》第三部分第二节,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①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②[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142页。
    ③霍桂桓:《艺术的意味》之序——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转引自:[德国]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19页。
    ①高觉敷语,见《心理学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②[匈牙利]《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①[美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197页。
    ②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2页。
    ①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德国]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9页。
    ②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①[美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①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③《老子·二章》。
    ①《老子·十四章》。
    ②《老子·十四章》。
    ①[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0页。
    ②[德国]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0页。
    ②《老子·三十二章》。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②《老子·十六章》。
    ③[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索克洛夫斯基语,转引自[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②《老子·十六章》。
    ③[美国]梅欧:《胡塞尔》,杨福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页。
    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①[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德国]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2页。
    ①[美国]梅欧:《胡塞尔》,杨福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页。
    ②《老子·五十四章》。
    ①[德国]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美国]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8页。
    ③[德国]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0-131页。
    ①[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6页。
    ②《孟子·梁惠王》。
    ①《世说新语·言语》。
    ①[美国]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叶浩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②颜翔林:《第一批判:<三国演义>的美学批判》,南京:《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③[美国]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美国]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6页。
    ③[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8页。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49页。
    ②[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89页。
    ③[美国]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叶浩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④[美国]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8页。
    ①《静安文集续编》,第21页。
    ②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8页。
    ①[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页。
    ①[德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0页。
    ②[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13页。
    ③[奥地利]《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①[美国]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页。
    ①[瑞士]《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王作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9页。
    ②[英国]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3-334页。
    ③[德国]康德:《判断力判断》,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上卷,第57页。
    ④[德国]康德:《判断力判断》,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上卷,第79页。
    ⑤[美国]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①《论语·为政》。
    ②[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5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6页。
    ②《孟子·尽心上》。
    ①《阳明全书》,第八卷,第142页。北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①《论语·为政》。
    ②[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7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2页。
    ①[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00页。
    ②《庄子·列御寇》。
    ③[前苏联《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卷,第361页。
    ①《论语·公治长》。
    ①[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7页。
    ①[德国]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③[德国]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04 页。
    ①《庄子·天下》。
    ②[英国]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下卷,第311页。
    ③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2页。
    ①中文又译为“基尔克郭尔”等。
    ②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③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9页。
    ④[丹麦]基尔克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63页。
    ①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②[美国]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3页。
    ①[美国]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7页。
    ①[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页。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②[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页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③[德国]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0页。
    ①[美国]法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美国]Doris Bergen, Juliet Coscia:《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德国]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7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47页。
    ①[德国]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上卷,第392-393页。
    ②[德国]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上卷,第394页。
    ③[德国]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①[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注释①。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①[法国]萨特:《想象》,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②[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③[美国]法朗西斯·沃恩著,《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①[美国]法朗西斯·沃恩著,《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①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4页。
    ②[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页。
    ①[美国]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自然之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①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页。
    ①[美国]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自然之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③[美国]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自然之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①[英国]霍金:《宇宙简史》(插图珍藏版),张玉刚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年版,第72页。
    ①针嵘:《诗品》。
    ①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②[英国]霍金:《宇宙简史》(插图珍藏版),张玉刚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③[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④[英国]霍金:《宇宙简史》(插图珍藏版),张玉刚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⑤[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①[德国]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①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9页。
    ②[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4页。
    ①[美国]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56页。
    ①[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29页。
    ①[法国]葛塞尔:《罗丹艺术论》,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①《庄子·养生主》。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63页。
    ①[德国]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②[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72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57页。
    ②[法国]萨特:《想象心理学》,褚塑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58页。
    ②[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59页。
    ①[德国]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上卷,第36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页。
    ④[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65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364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107页。
    ①[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113页。
    ②[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①[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①《老子·十章》。
    ②《老子·五十五章》。
    ③《孟子·离娄下》。
    ④李贽:《焚书·卷三》,明万历本。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①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2页。
    ①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页。
    ①[美国]伯根:《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②[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7页。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7页。
    ②谭容培、颜翔林:《想象:诗性之思和诗意生存》,北京:《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192页。
    ①[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页。
    ①[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②[奥地利]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常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7年版,第308页。
    ③[奥地利]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常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7年版,第309页。
    ①朱自强:《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沈阳:《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4期。
    ②[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页。
    《老子》,《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论语》,《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庄子》,《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孟子》,《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机:《文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钟嵘:《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慧能:《坛经》,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阳明先生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贽: 《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8页。
    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森林:《追寻主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颜翔林:《后形而上学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刘放桐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蒋培坤:《论审美需要》,武汉:《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心理学史》,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
    [德国]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国]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倪梁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英国]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国]培里:《价值与评价》,刘继编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国]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国]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美国]弗洛姆:《人心》,孙月才、张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德国]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国]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美国]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郑泰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法国]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国]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德国]谢林:《艺术哲学》,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b 2。
    [德国]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国]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德国]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德国]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美国]吉尔库特、[德国]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思·语言·诗》,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法国]萨特:《想象心理学》,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法国]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国]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国]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国]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德国]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国]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德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法国]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国]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德国]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国]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王作虹,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俄罗斯]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美国]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德国]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匈牙利]《卢卡契文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德国]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美国]梅欧:《胡塞尔》,杨福斌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美国]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国]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叶浩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美国]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奥地利]《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英国]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国]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前苏联]《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德国]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德国].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英国]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丹麦]基尔克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国]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国]葛塞尔:《罗丹艺术论》,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伯根:《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奥地利]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常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7年版。
    Baudrillard, J., Le syseme des objects.Paris:Gallimard 1968.p7.
    Benedetto Croce:Poetry And Literature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1.
    Theodor W.Adorno: Aesthetic Theory London:Routledge & Keganpaul.1984.
    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
    Curt John Ducasse:The Philosophy Of Art New York:The Dial Press,1929.
    Nelson Goodman:Languages Of Art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Inc.,1968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
    George Santayana:The Sense Of Beauty: Being The Outline Of Aesthetic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1955.
    Erich Fromm:The Heart Of Man Happer Colopkon Press, New York,1980.
    Michel Foucault: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1972.
    Martin Heidegger: Poetry,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Harper & Row,1971.
    Martin 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 New York: Harper,1972.
    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Blackwell,1953.
    Nrnst Cassirer: Symbol,Myth And Cultur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