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漕运水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人口增长,社会繁荣,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人均占有土地日益失调。清政府推出新政摊丁入地,把原来按人头摊派的丁银改为匀入田地缴纳,使贫苦无地人民不但在经济上免除了丁银之苦。户丁编审制度的停止,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从而加速了人口流动。清代河患严重,以黄河最著,淮河次之。每当河患之时,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份灾民沿运河下江南就食。漕运绵延几千里,河北、山东一带运河水浅、地形崎岖,需要大量短纤、驳船工人,大量游民加入到漕运工作中。康熙三十五年,为了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转,清政府改为每船佥运军一人,其余九名雇佣水手,以协助漕运,从此漕粮运输中雇佣水手制度化。
     清代基层漕运组织日益增强。每年佥选旗丁领运,再加上雇佣的头舵、水手,整个漕运基层组织人口不下十万,及临时雇佣的剥浅、头纤等人。漕运水手每年运送漕粮及回空,途中多险要之地,漕船的顺利航行需水手间相互合作。加之,运丁苛扣侵蚀及不法之徒欺侮侵扰,水手内部出现了互助互济性组织。明末清初之际,罗教在水手内流传。往来回空水手借居罗教庵堂吃素念经,日久相率皈依罗教。罗教与互助性的漕运水手组织相结合以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形式在水手中发展。雍乾年间,漕运水手组织内罗教组织出现分化。乾隆中叶,随着罗教庵堂转移到老堂船上,罗教组织内帮会权利系统的建立,漕运水手罗教组织已具备秘密会社的主要特征。罗教组织分化出的小宗派,相互排斥,争夺生计,在整个运河水系形成了对峙局面。
     为优恤运军,弥补薪资不足,清政府允许漕船在重运、回空之际,携带一定数额的免税货物,称之为土宜。漕船运输土宜对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南北物资的流通、平抑京师物价,促进了国内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漕船违背了政府对土宜数额、种类的限制。老官(漕运水手行帮水手之首领称为老官)视漕船为己业,为了通过漕船携带土宜获得更多利益,不同船帮间为了争驾漕船而发生械斗。漕船水手的私货运销活动成了水手行帮的内聚力。清中叶后漕运系统弊端丛生,漕务各级官吏,皆籍其参与之便,从中贪污索贿。为了应付各方勒索,运军不得不致力于私货贸易,致使私货贸易更加盛行。清中后期,漕运水手行帮力量扩张,促进了漕船走私活动。在各方合作下,漕船私货贸易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走私网络。
     太平天国运动与黄河铜瓦厢改道使得漕运中断,运丁、水手问题成为各方争论的话题之一。到太平天国时期,漕运水手问题真正浮现出来。水手除了因失业滋事之外,还纷纷加入到其他各种社会势力中。这些社会势力主要的经济来源以贩运私盐为主。从而,失业之水手又回到昔日私货贸易网络中去了。他们今日之贸易对象,仍是昔日之私货贸易对象。河运停止,失业水手脱离漕运系统,流转各地的成员又回到昔日人际网络中去。
     漕运制度为漕运水手行帮的出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漕运系统之弊端与水手之生活境地促进了水手行帮的发展,壮大行帮势力。政府为了稳定漕运秩序,对运军、水手进行补贴,允许携带土宜,因此私货贸易产生。漕船私货贸易数额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水手行帮的发展,水手行帮的发展又促进了私货贸易的进行。清末,漕粮河运停止,水手被遣散。漕运水手行帮组织得以维系并进一步衍生出许多帮会组织。为了维持帮会组织的正常运行,失业水手又从事昔日私货贸易,继续维持昔日的人际网络与行为模式。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prosperity, but it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 severity of these problems was deepened by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land tenure.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new policies, such as the Tandingrumu policy, sharing poll taxation into fields. Poor and landless people were exempt from the suffering of poll taxation. Furthermore, due to the stop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y got more rights to personal liberty, thus speeding up the flow of population. Yellow river was the most flooding river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next is Huaihe River. Whenever there was a flood, the victims from Hebei, Henan, Jiangsu, Shandong and other provinces would try to make a living down south along the canal, or state highway.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lasted thousands of miles. Canals were shallow and rugged in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 A lot of barge workers were required. As a result, a large number of homeless people were added to the water transport work. In1691, In order to maintain normal water transport, government sent one transport soldier per ship to assist water transport. The other nine were employed sailors. Since then, sailor employment in water transport was institutionalized.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he basic water transport organiz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growing. Bannerman who selected as leader, together with the employed first helmsman and sailors, the entire water transport basic organizations were no less than100,000peopl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temporary employed boat trackers. The actual number of the canal water transport team maintained at more than100,000. Water transport sailors delivered canal grain and came back through many danger zones.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port ships sailing required mutual cooperation among sailors. Due to transport soldiers'erosion and criminal's intrusion, mutual aid organizations emerged among the sailor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Luo religion spread among sailors. Sailors lived in the churches of Luo religion, eating vegetarian and chanting. They were converted to Luo religion over time. The Luo relig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water transport sailor organizations which combined in a civil form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developed among sailors. During the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 Luo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within water transport sailor organizations became divided. In the middle of the Qianlong period, churches of Luo Religious transferred to old boats. The gang rights system inside Luo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d established. Luo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side water transport sailors already hav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secret societies. Differentiated from Luo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small sectarian were mutually exclusive, forming confrontation in the entire Canal area.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alary for the favor of shipped army, The Qing government allowed transport ships to carry a certain amount of duty-free goods, which called the Tuyi when re-shipped. Transportation of transport ships played a role in the prosperity of the city along the canal,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north-south flow of supplies, and reduced the price of capital. It's beneficial to domestic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order to obtain greater benefits, transport ships ignored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the amount and ty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ining profit through shipping, the old officer considered transport ships as his own industry. It's not a surprise that different gangs fight for transport ships. Activities of Transport ship sailors' smuggled good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the cohesion of the sailors' gang. After mid-Qing dynasty, water transport system was seriously flawed. There were corruptions and bribes among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extortion, shipped army had to commit to the contraband trade, resulting in the contraband trade became more prosperou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the expansion of the water transport sailor forc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muggling activities.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Yellow River diversion made canal stop an inevitable trend. Transport soldiers and sailors became one of the controversial topics of the 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ter transport sailors' problems really emerged. The sailors not only stirred up troubles because of unemployment, 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reactionary political forces. Unemployed sailors joined local forces, and its economy depended mainly on trafficking private sal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unemployment sailors went back to the contraband trade network. They still traded with the same old target as before. When the river transport stopped, unemployment sailors were exiled from the water transport system. Wondering members went back to the old social network.
     Water transport system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emergence of water transport sailors' gangs. The drawbacks of the water transport system and the sailor's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ilors and the growth of gang force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water transport order, government subsidies transport military and sailors while allowing good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contraband trade.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he transport ship contraband trades, to some extent, strengthened the development of sailors' gangs. Sailors' gang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band trad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ater transport stopped, and sailors were dismissed. Water transport sailor gang organizations had been maintained and further spawned many gang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gang organization, unemployed sailors engaged in the old contraband trade, and maintained the social network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past.
引文
1 李文治:《清代屯田与漕运》,《学原》,1948年第3期。
    1 樊树志:《明清漕运述略》,《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
    2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4 唐文基:《明代的漕军与漕船》,《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5 林仕梁:《明代漕军制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6 鲍彦邦:《明代运军的编制、任务及其签补制度》,《暨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 陈锋:《明代的运军》,《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2 王云裳:《简述宋代漕运中押纲武臣与舟卒的营私获利活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 黄十庆:《清代运军的构成与性质》,《江淮论坛》,1990年第3期。
    4 王伟:《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2007年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杨杭军:《嘉道时期漕运旗丁的若干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 李想:《明代中叶后漕军的积债问题》,《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7 龚汝富:《清代江西诬扳漕运军丁讼案浅析---以<康熙四十五年诬扳军案集录一本水远存据>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 星斌夫:《清代水手》,《东方学》,1956年第12期。
    2 星斌夫:《大运河:中国漕运》,近藤出版社,1971年版。
    3 刘伯涵:《漕运船帮中的协作与秘密结社》,《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4 陈锋:《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5 刘芸芳:《清代粮船水手行帮发展之研究》,2001年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6 戴鞍钢:《清代漕运盛衰与漕船水手纤夫》,《安徽史学》,2012年第6期。
    7 叶文心:《人“神”之间——浅论十八世纪的罗教》,《史学评论》,1980年第2期。
    1 韩秉方:《罗教及其社会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2 吴琦:《漕运与民间组织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 吴琦:《清代漕运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从庵堂到老堂船》,《江汉论坛》,2002年第12期。
    4 森田明:《清代水手结社性质》,《东洋史研究》1955年第13期。
    5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赵珍:《明清时期会通河段泉夫及泉源管理研究》,2011年聊城大学硕士论文。
    7 吴欣:《明清京杭运河河工组织研究》,《史林》2010年第2期。
    1 戴玄之:《清帮的源流》,《食货》,1973年第3期。
    2 庄吉发:《清代洪帮源流考》,《汉学研究》,1983年第1期。
    3 庄吉发:《清代漕运粮船帮与青帮的起源》,《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6。
    4 胡珠生:《青帮史初探》,《历史学》,1979年第3期。
    5 马西沙、程献:《从罗教到青帮》,《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
    6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 李世瑜:《青帮早期组织考略》,《近代中国帮会内幕》,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
    1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第八》,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6页。
    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页。
    2 王世舜注译:《庄子注译》,齐鲁书社出版,1998年版,第397页。
    3 谢纯:《漕运通志》卷1《漕渠表》,明嘉靖七年杨宏刻本。
    1 司马迁:《史记》卷70《张仪列传第十》,第2290页。
    2 杜佑:《通典》卷10《食货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3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173《漕运部总论一》,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71页。
    5 《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第廿三》,第2016页。
    6 《史记》卷55《留侯世家廿五》,第2044页。
    1 《史记》卷30《平准书第八》,第1418页。
    1 《汉书》卷45《蒯伍江息大传第十五》,第2182页。
    1 《晋书》卷34《列传第四·杜预》,第673页。
    2 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3 张义丰:《淮河地理研究》,测绘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4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第14页。
    5 房玄龄:《晋书》,第113页。
    6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1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1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489页。
    1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6页。
    1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2 陈晓燕,包伟民著:《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1 张芳编著:《二十五史水利资料综汇》,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1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62《看详杂议》,中华书局版,1959年版,第664页。
    1 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2页。
    1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第139页。
    2 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2页。
    1 《清世祖实录》卷16,顺治二年五月庚寅条,第144页。
    2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第44-45页。
    3 《林则徐全集》第三册奏折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 《明史·食货志》转引自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2 《清世祖实录》卷16,顺治二年六月辛卯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3 《魏源全集》卷21《吏政七·守令上》,张士元《答周仲和书》,第295页。
    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5《国用考十三》,民国景十通本。
    2 《清圣祖实录》卷154,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辛已条,第701页。
    1 《户部漕运全书》卷21《督运职掌》,清光绪刻本。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27《都察院·各道·巡漕》,第313页。
    1 《大清会典则例》卷42《户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0页。
    1 《大明会典》卷29《户部十六·征收》,明万历内务府刻本。
    2 《大明会典》卷154,明万历内务府刻本。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78-479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2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7《中衢一勺》,光绪十四年刻本。
    3 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19,清嘉庆十一年杨有涵刻本。
    4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205,户部54,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8页。
    1 《户部漕运全书》卷86《通漕禁令》,清光绪刻本。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1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奏折,雍正元年十二月七日,第363页。
    1 《史料旬刊》,抄录刑部咨文(大约雍正五年十月)
    2 《朱批奏折》,雍正五年十一月漕运总督张大有奏折。转自《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97页。
    3 瞿宣颖纂辑:《中国社会史料从钞》甲集,第467页。
    1 《朱批奏折》,雍正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暂行署理山东巡抚印务布政使费金吾。转自《中国民间宗教史》198页。
    2 《史料旬刊》雍正五年刑部咨文。
    3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抄》,上册,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460页
    4 《朱批奏折》,雍正六年二月二十日,漕运总督张大有奏折。
    1 《朱批奏折》,雍正六年正月二十九日,苏州巡抚陈时夏奏折。
    2 《朱批奏折》,雍正六年正月二十九日,苏州巡抚陈时夏奏折。
    3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从钞》,第461页。
    1 《史料旬刊》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闽浙总督崔应阶奏折。
    1 《史料旬刊》第12期,永德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日,江苏巡抚彰宝奏折。
    2 《史料旬刊》第15期,彰宝折。
    3 《史料旬刊》第12期,永德折。
    1 《史料旬刊》第12期,永德折二。
    2 《史料旬刊》第12期,崔应阶折。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掌浙江道监察御史朱成烈奏折。
    1 《史料旬刊》,第15期,彰宝折。
    2 《史料旬刊》,第15期,彰宝折。
    1 《朱批奏折》,抄录刑部咨文(大约雍正五年十月)。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七月十—日,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岳镇南奏折。
    1 《朱批奏折》,抄录刑部咨文,约雍正五年十一月。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二一十一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道光五年七月十六日。
    2 《高宗实录》卷351.,乾隆十四年十月甲辰条,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51页。
    3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二册,第321-322页。
    1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第460-461页。
    2 《中国社会史料从钞》,第461页。
    1 《清史档案史料选编》第二册,第676页。
    2 《清史档案史料选编》第二册,第677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七年正月二十日,安徽巡抚色卜星额奏折。
    4 林则徐:《林则徐全集》,第二册奏折卷,《孥获罗祖教教徒郭蕴得等片》,第233页。
    5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六月初六日,掌广东道监察御史王世绂奏折。
    1 《清史档案史料选编》第二册,第676页。
    2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十五日,安徽巡抚张师诚奏折。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五日,护理山东巡抚纳尔经额奏折。
    4 《清宣宗实录》卷87,道光五年八月壬戊条,中华书局,1988年,第391页。
    5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湖南巡抚吴荣光奏折。
    1 《清宣宗实录》卷86,道光五年七月甲辰条,第374页。
    2 《清宣宗实录》卷87,道光五年八月丁巳条,第386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五月初四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4 《清史稿》志97《食货三》。
    5 《山东通志》卷首《训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1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浙江罗教案》,第675页。
    2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浙江罗教案》,第679页。
    3 《江苏海运全案》卷一,道光五年八月初五日,掌浙江道监察御史熊遇泰奏折,南开大学藏书,道光年间刊本。
    4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江西巡抚周之琦奏折。
    5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十五日,安徽巡抚张师诚奏折。
    6 同上。
    7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湖南巡抚吴荣光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五日,护理山东巡抚纳尔经额奏折。
    2 《清宣宗实录》卷87,道光五年八月壬戌条,中华书局,1988年,第391页。
    1 《朱批奏折》,抄录刑部咨文,约雍正五年十一月。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七月二十日日,江苏巡抚陶澍奏折。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4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十一月,河南巡抚程祖洛奏折。
    2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243页。
    2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三日,都察院左都御使松筠等奏折。
    2 《(同治)苏州府志》卷13,清光绪九年刊本。
    3 《清高宗实录》卷1255,乾隆五十一年五月辛未条,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68页。
    4 《清高宗实录》卷1256,乾隆五十一年六月乙酉条,第879页。
    5 《清高宗实录》卷1255,乾隆五十一年五月辛未条,第869页。
    1 《那文毅公奏议》初任直隶总督奏议卷37《善后余事》,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2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浙江巡抚陈若霖奏折,嘉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
    3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78-479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4 《皇朝经世文编》卷21《吏政七》,第329页
    5 《皇朝经世文编》卷93《刑政四》,,第126页。
    6 《朱批奏折》乾隆五年六月初二日,山西巡抚石麟奏折。
    1 张曜:《山东通志》卷首《训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1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30《兖州府风俗考》,南开大学馆藏线装书。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6《请宽粮船盘诘疏》,第513页。
    1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嘉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漕运总督成宁奏折。
    1 李世瑜:《青帮早期组织考略》,《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胡珠生:《青帮史初探》,《历史学》,1979年第3期。
    3 陈峰:《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4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道光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江苏巡抚陶澍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五月初四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2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五月初四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4 《朱批奏折》,道光八年九月六日,漕运总督讷尔经额奏折。
    1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205,户部54,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8页。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年二月初八日,漕运总督朱桂桢奏折。
    3 笔者参阅《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档奏折》约300多件,统计出有记载可考之水手47人。将其作为考察对象。虽不全面,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九年五月十一日,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托津等奏折。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步军统领耆英奏折。
    3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4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十月初七日,两江总督琦善奏折。
    5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六年三月十九日,漕运总督陈中孚奏折。
    6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1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道光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江苏巡抚陶澍奏折。
    2 《史料旬刊》第12期,永德折,崔应阶折。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第363页。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第363页。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第363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漕运总督张大有折,雍正二年三月十六日,第723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漕运总督张大有折,雍正二年三月十六日,,第724页。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漕运总督张大有折,雍正二年三月十六日,第723页。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辑,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证元年十二月初七日,第363页。
    5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61《刑部》,第390页。
    1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转自《湖北通史·宋元卷》,第220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7,《户政二十二·漕运中》,姚文然《舟行日记》,第522页。
    1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6,《通漕禁令·重运揽载》,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208,第415页。
    1 《清仁宗实录》卷215,嘉庆十四年七月壬戊条,第881页。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第3页。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第3页。
    4 《清朝文献通考》卷27,第45页。
    5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207,第396页。
    1 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3,礼部87,《处分例·稽查粮船带私货》,第319页。
    3 根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11盐区所含省份为:两淮盐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浙江盐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盐区:福建、浙江;长芦盐区:直隶、河南:山东盐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东盐区:陕西、河南、山西;广东盐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盐区:西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西藏:云南盐区:云南:陕西花马池:陕西、甘肃;奉天盐区:奉天、吉林、黑龙江。
    4 兼销两个盐产区:陕西----河东、陕甘;浙江----浙江、福建:福建------福建、广东;湖北----两淮、四川:贵州---广东、四川。兼销三个盐产区:安徽---两淮、山东、浙江;江西----浙江、两淮、广东;江 苏----两淮、山东、浙江;云南-----云南、四川、广东。兼销四个盐产区:河南----长芦、山东、两淮、河东。
    1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19《转运九》,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2 (嘉庆)《两淮盐法志》卷6《转运一》,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9《户政二十四·盐课上》,包世臣《淮盐三策》,第654页。
    2 查慎行:《人海记·私盐之禁》,《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3 《清世宗实录》卷19,雍正二年闰四月丙申条,第317页。
    4 《清高宗实录》卷353,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庚申条,第870页。
    5 《陶文毅公(澍)集》卷15,《陈奏回空粮食未便任带芦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6 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3,杨士达《与王御史论淮盐第一书》,第41页。
    1 《军机处档月折包》,第2751箱,第23包,第51333号,嘉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李亦筹奏折录副。转自《清代粮船水手行帮发展研究》第81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7《户政二十二·漕运中》,姚文然《舟行日记》,第522页。
    3 《陶文毅公(澍)集》卷15,《再陈粮私最为淮纲之害现在缉私紧要附片》,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4 李概编:《李文恭公(星沅)奏议》,卷15,《请旨饬禁回空粮船夹带芦私折子》,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31-32页。
    5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51蒋攸铦《筹议缉私以疏官引疏》,第34页。
    6 《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9辑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漕运总督松椿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第638页。
    7 《陶文毅公(澍)集》卷15《会通闽浙督抚暨苏抚筹议堵截淮私章程以卫浙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1 同治《衡阳县志》卷4《货殖》,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2 《邵阳县乡土志》卷4《商务》,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3 嘉庆《益阳县志》卷4《物产》,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4 同治《增修施南府志》卷11《物产》,清同治十年刻本。
    5 同治《建始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清同治五年刻本。
    6 同治《广信府志》卷1《地理·物产》,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7 光绪《吉安府志》卷1《地理志·物产》,清光绪二年刻本。
    8 康熙《上犹县志》卷5《礼乐志·风俗》,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
    9 道光《赣州府志》卷21《舆地志·物产·食货》,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10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6《通漕禁令·重运揽载》,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1,周济《淮鹾问答并序》,第92页。
    2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6《通漕禁令·重运揽载》,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 《外纪档》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广惠奏折。转自《清代粮船水手行帮研究》第84页。
    1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社,1959年版,第243页。
    2 《淮安府志》卷13《盐法》,光绪十年刊本。
    3 《淮安府志》卷14《关税》,光绪十年刊本。
    4 周均、段朝瑞等纂:《续纂山阳县志》卷1《疆域》,民国十年刊本。
    5 (光绪)《峄县志》卷7《物产略》,光绪年间刻本。
    1 (光绪)《峄县志》卷7《物产略》,光绪年间刻本。
    2 潘守廉等修:《济宁直隶州续志》,卷3,《山川志》,清咸丰九年刻本。。
    3 《济宁直隶州续志》卷5《建置志》,清咸丰九年刻本。
    4 叶锡麟等纂:《聊城县志》卷1,《方域志》,清宣统二年刻本。
    5 (康熙)《临清州志》卷4《艺文》,滑康熙十二年刻本。
    6 《临清县志》卷5,《经济志》,1934年印本。
    7 (乾隆)《德州志》卷4《疆域市镇》,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8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7,《国用考》十五,民国景通十年本。
    9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5,《国用考》十三,民国景通十年本。
    10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江苏巡抚陶澍《覆奏海河并运疏》,第624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户政二十一·漕运上》,漕运总督林起龙《请宽粮船盘诘疏》,第513页。
    2 《陶文毅公(澍)集》卷15,《再陈回空粮船未便夹带芦私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8-479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渺弊疏》,第479页。
    4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漕运上·漕弊疏》,第479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7,《户政二十二·漕运中》,郑日奎《漕议》,第524页。
    1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林则徐诗文选注》,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2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漕运总督福济奏折。
    1 《陶文毅公(澍)集》,卷13《筹议稽查粮船夹带私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准刻本。
    2 《清宣宗实录》卷292,道光十六年十二月辛朱条,第528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刑科掌印给事中周开麒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两江总督陶澍奏折。
    2 《清宣宗实录》卷270,道光十五年八月丙戌条,第165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闽浙总督刘韻珂奏折。
    4 《陶文毅公(澍)集》卷15《陈奏回空粮船未便任带芦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5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5,《征榷七》,民国景通十年本。
    6 《大明会典》卷27《会计三·漕禁》,明万历内务府刻本。
    1 《清圣祖实录》卷167,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庚中条,第816页。
    2 《清穆宗实录》卷126,同治四年正月丁酉条,第3页。
    3 《清德宗实录》卷306,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壬子条,第1042页。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6,《户政二十一·漕运上》,漕运总督林起龙《请宽粮船盘诘疏》,第512页。
    2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207,户部五十六,《漕运·重运例禁》第407页。
    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5,《征榷七》,民国景通十年本。
    4 《陶文毅公(澍)集》卷13,《筹议稽查粮船夹带私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1 《陶文毅公(澍)集》卷15,《陈奏回空粮船未便任带芦盐折子》,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2 《两淮盐法志》卷16,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9,《户政二十四·盐课上》,包世臣《淮盐三策》,第655页。
    4 《皇朝经世文编》卷49,《户政二十四·盐课上》,包世臣《淮盐三策》,第655页。
    1 《朱批奏折》,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漕运总督恩特亨奏折。
    2 《清宣宗实录》卷249,道光十四年二月甲子条,第765页。
    1 《雍正朝朱批奏折》,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仓场侍郎法敏奏折,第309页。
    2 《军机处录副档》,道光三十年,长淮等十五帮旗丁邹士雄等《呈粮船水手讹索钱文积害条目清单》。
    3 《军机处录副档》,道光三十年,长淮等十五帮旗丁邹士雄等《呈粮船水手讹索钱文积害条目清单》。
    4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程含章奏折。
    5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一日,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岳镇南奏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署理两江总督林则徐、护理江苏巡抚陈銮奏折。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4《户政十九·荒政四》,《与徐司空蝶园书》,第413页。
    2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6《中衢一勺》,光绪四年刻本。
    3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15,乾隆三十九年十月乙西,第37页。
    1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6,乾隆三十九年九月甲戌,第12页。
    2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七年《呈酌拟惩治帮船水手在帮滋事等各条清单》。
    3 《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两江总督陶澍奏折。
    1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十九·荒政四》,姚文然《敬陈预备救荒疏》,第409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高培源《海运论》,第583页。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蓝鼎元《漕粮兼资海运疏》,第590页。
    4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蓝鼎元《漕粮兼资海运疏》,第592页。
    5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3《中衢一勺》,光绪十四年刻本。
    1 谭其骧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五册,阮元《海运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8页。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溜运下》,高培源《海运论》,第589页。
    3 (光绪)《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11《兑运水次》,清光绪刻本。
    4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1《中衢一勺》,光绪十四年刻本。
    5 谭其骧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五册,阮元《海运考》,第478页。
    6 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嘉庆朝分卷,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1 《清史稿》卷486《齐彦槐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71页。
    2 《二十五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818页。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英和《筹漕运变通全局疏》,第608页。
    1 《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漕运总督魏元煜等奏折。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英和《筹漕运变通全局疏》,第606页。
    3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蓝鼎元《漕粮兼资海运疏》,第590页。
    1 《上谕档》道光五年四月初十日。
    2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50《筹办海运晓谕沙船告示》,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1 《军机处录副奏折》,咸丰二年四月十六日,钦差验米大臣孙瑞珍等折。
    1 《军机处录副奏折》,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两江总督怡良奏折。
    1 《重订江苏海运全案原编》卷四《奏章文移》《编者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2 《重订江苏海运全案原编》卷四《奏章文移》《编者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 《军机处录副奏折》,同治元年十月十六日,江南道监察御史官亮折。
    1 《江苏海运全案》卷1,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2 《江苏海运全案》卷1,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 《魏源集全》,《古微堂外集》卷7《复魏制府询海运书》,第396页。
    4 《魏源全集》,《古微堂外集》卷7《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第404页。
    1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7丁显《河运刍议》
    2 《皇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二十三·漕运下》,英和《筹漕运变通全局折》,第611页。
    3 桂超万:《宦游纪略》卷5,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4 《朱批奏折》,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漕运总督杨殿邦折。
    1 《吴文节公(文镕)遗集》卷23,《资遣军船水手折》,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2 叶志如:《道光五年议行漕粮海运事宜史料(上)》,《历史档案》1988年第3期。
    3 《淮安府志》卷2《疆域志》,光绪十年刊本。
    4 (光绪)《峄县志》卷7《物产略》,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5 《济宁直隶州续志》卷5《建置志》,清咸丰九年刻本。
    1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五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2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五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御史曹槲坚奏折。
    4 吕贤基:《吕文节公(鹤田)奏议》,《奏为时事艰危需才孔急敬陈管见折》,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15页。
    1 沈衍庆:《槐卿遗稿》,卷5《答夏嗛甫书》,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0页。
    2 《月折档》,咸丰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江西巡抚陈启迈奏折,转自《粮船水手行帮发展研究》第139页。
    3 沈衍庆:《槐卿遗稿》卷5,《答夏嗛甫书》,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9-10页。
    4 张德坚:《贼情汇纂》卷11,《太平天国》(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5 《清宣宗实录》卷297,道光十七年五月乙巳条,第613页。
    1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7《户政·漕运上》,丁显《河运刍议》。
    1 《山东军兴纪略》卷十七之上《幅匪一》,《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捻军(四)》,文海出版社,1957年版,第331页。
    2 《军机处录副档奏折》,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卞宝弟奏折。
    3 《清穆宗实录》卷50,同治元年十一月丁丑条,第1382页。
    4 《月档折》,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三日,督办江北团练都察院福都御使晏端书奏折,转自《清代粮船水手行帮发展研究》第144页。
    1 倪在田:《扬州御寇录》卷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五),第140页。
    2 李瀚章、李鸿章:《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2003年版,第709页。
    3 《两淮盐法志》卷59,顺治十七年三月两淮巡盐御史李赞元疏言,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4 杨锡跋:《漕运则例纂》卷16《回空夹带》,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两淮盐法志》卷3,道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2 陈国屏:《清门考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8页。
    1 陈国屏:《清门考源》,二版自序。
    2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 《海运全案》卷一《浙江海运全案重编序》,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陶成章:《浙案纪略》,《辛亥革命》第三册,近代史资料从刊,文海出版社,第21页。
    2 《申报》,光绪十年九月初四日,《口获盐枭》,第2页
    3 《两淮盐法志》,卷3,道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 《申报》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六日,《记镇江行劫之安庆道友》,第2页。
    2 《申报》光绪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道友滋事》,第1页。
    1 《辛亥革命前后-------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宣统三年八月初三日龚宝珲致盛宜怀函,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1页。
    2 《军机处补》浙江巡抚松骏折,光绪十九年正月初十月。
    3 《朱批奏折》,光绪十九年正月初六日,广西巡抚张联桂折。
    4 《刘坤一遗稿》(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1-382页。
    5 《军录补》江西巡抚德馨折,(案卷号:571·3)哥老会起源第273页。
    1 《光绪朝东华录》第8册,光绪二十五年正月癸巳条,第37页。
    2 《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卷37,《查明部内枭匪幕丁情实折》,第25-26页。
    3 《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开缺浙江巡抚聂缉荣奏折。
    4 蒋清端:《拓湖宦游录》,转引《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945页。
    1 《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光绪十五年四月丁西条,第2634页。
    2 陈夔龙:《庸越尚书奏议》,卷7,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会商江浙治枭情形并筹善后折》,第33页。
    3 《东方杂志》军事《论江浙枭匪》,1906年2月18日,转自《清代粮船水手行帮发展研究》第154页。
    1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4页。
    1 《张文襄公全集》卷31,奏议三十一,1928年刊本。
    2 《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安徽巡抚邓华熙奏折。
    1 《朱批奏折》,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八日,两江总督陶澍奏折。
    2 《朱批奏折》,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漕运总督恩特亨额奏折。
    1 《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九年二十二日,两江总督魏光焘奏折。
    2 《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陈夔龙奏折。
    3 《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四日,安徽巡抚邓华熙奏折。
    4 《朱批奏折》,光绪十八年三月十八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折。
    1 《临济三庵史》,《秘密社会丛书》第四辑,转自《中国民间宗教史》,第331页。
    1 陈国屏:《清门考源》,第180-182页。
    1 陈国屏:《清门考源》,第178-179页。
    1 陈国屏:《清门考源》,第250-253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泽》,黄山书社,1998年版。
    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故宫博物馆印行,1982年版。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7、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山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康雍乾时期城乡反抗斗争资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史料旬刊》,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明实录》,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2、《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1987年版。
    7、《清德宗实录》(《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版。
    8、《清穆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9、中国第一历代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档案出版社,2000年版。
    1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14、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
    1、康熙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2、雍正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3、嘉庆朝《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4、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5、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光绪朝《大清会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
    7、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版。
    8、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大明会典》,明万历内务府刻本。
    13、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民国景通十年本。
    14、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岳麓书社,2004年版。
    15、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16、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7、《两淮盐法志》,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18、嘉庆朝《户部漕运全书》,嘉庆年间刻本。
    19、光绪朝《户部漕运全书》,清光绪刻本。
    20、道光朝《户部漕运全书》,道光十六年刻本。
    21、谢纯:《漕运通志》,明嘉靖七年杨宏刻本。
    22、《钦定户部漕运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3、徐栋:《保甲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4、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光绪六年吴门节署活字本。
    25、李概编:《李文恭公(星沅)奏议》,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26、陈夔龙:《庸麓尚书奏议》,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7、徐端:《安澜纪要》,道光年间刻本。
    28、邱步洲:《河工简要》,光绪十三年刻本。
    1、谭其骧编:《清人文集类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丁日昌:《抚吴公牍》,清丁氏百兰山馆抄本。
    3、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光绪十九年陈氏刊本。
    4、冯桂芬:《显志堂稿》,光绪二年校邰庐刊本。
    5、杨锡绂:《四知堂文集》,清嘉庆十一年杨有涵刻本。
    6、包世臣:《安吴四种》,光绪十四年刻本。
    7、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1928年刊本。
    8、李星沅:《李文恭公全集》,同治四年刊本。
    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光绪三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10、
    11、陶澍:《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两淮刻本。
    12、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年刻本。
    13、曾国荃:《曾忠襄公全集》,光绪二十九年刻本。
    1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版,1959年版。
    15、吕贤基:《吕文节公(鹤田)奏议》,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16、欧阳辅之编:《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1968年。
    17、沈衍庆:《槐卿遗稿》,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8、《吴文节(文镕)遗集》,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9、桂超万:《宦游纪略》,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20、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21、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3、刘坤一:《刘坤一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24、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华书局,1959年版。
    25、韩世奇:《抚吴疏草》,康熙五年刻本。
    26、徐栋:《牧令书》,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27、《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8、魏源辑:《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版。
    29、李瀚章、李鸿章:《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2003年版。
    30、《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1、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33、陶澍:《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版。
    34、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6、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版。
    3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昆山图书馆藏稿本。
    38、[明]万恭:《治水筌蹄》,明万历刊本。
    1、康熙朝《湖广通志》(近卫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2、乾隆朝《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雍正朝《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雍正朝《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雍正朝《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雍正朝《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雍正朝《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雍正朝《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雍正朝《山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张曜:《山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孙云锦等修:《淮安府志》,光绪十年刊本。
    13、《济宁直隶州续志》,清咸丰九年刻本。
    14、英杰等修:《续纂扬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15、李铭皖等修:《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16、陈吴萃等修:《邵阳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17、宋如林修:《松江府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18、罗庆芗修:《衡阳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9、沈葆桢等修:《丹徒县志》,清光绪五年刊本。
    20、吴葮修:《宝山县再续志》,民国二十年排印本。
    21、缪荃孙纂:《江阴县》,民国九年刊本。
    22、刘汝贤等修:《(光绪)江都县续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23、杨宜仑修:《高邮州志》,清道光二十五年重校刊本。
    24、冯煦等纂:《宝应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25、董用威等修:《邳州志》,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刊本。
    26、周学浚:《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27、李德溥修:《(同治)宿迁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28、王菜等纂:《永嘉县志》,清光绪八年刊本。
    29、吴庆坵等纂:《杭州府志》,清光绪二十四年修,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30、万经等纂:《宁波府志》,清雍正十一年修,乾隆六年补刊本。
    31、叶长扬等纂:《淮安府志》,乾隆十三年修,咸丰二年重刊本。
    32、董通昌等纂:《临安县志》,清宣统二年刊本。
    33、任钰等纂:《泰州新志》,清道光十年刊本。
    34、张世浣等修:《重修扬州府志》,清嘉庆十五年刊本。
    35、王仰贤等纂:《嘉兴府志》,清光绪五年刊本。
    36、李兆洛等纂:《江阴县志》,道光二十年刊本。
    37、孙云修:《山阳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38、孟毓兰等纂修:《重修宝应县志》,清光绪八年刊本。
    39、程梦星等纂:《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刊本。
    40、光绪朝《畿辅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1、光绪朝《重修安徽通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2、光绪朝《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3、傅维鳞:《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1、刘联珂:《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澳门留园出版社,1941年版。
    2、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3、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4、帅学富:《中国帮会史》,香港现代出版公司印行,1969年版。
    5、《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2007年版。
    9、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1、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陶成章:《陶成章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
    14、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6、何汝泉:《唐代转运使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8、陈峰:《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9、王恒伟等:《中国秘密社会内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20、孙悦民:《家理宝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李子峰:《海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2、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的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卫聚贤:《中国帮会》,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陈国屏:《清门考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朱日耀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6、李尚英:《民间宗教常识问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7、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28、苏智良等:《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李群:《清代漕运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和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3、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4、周育民:《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5、张义丰:《淮河地理研究》,测绘出版社,1993年版。
    36、熊明钧主编:《水运经济与水运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
    37、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8、秦宝琦:《中国地下社会》,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39、王敬德主编:《上海内河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版。
    40、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1、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
    43、梁治平:《清代的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郭松义、张泽咸:《中国航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45、李治亭:《中国漕运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46、徐安琨:《清代大运河盐枭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
    47、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
    48、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9、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0、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1、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中国当代出版社,2000年版。
    53、李文治:《李文治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6、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8、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梁治平:《寻找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陈晓燕,包伟民著:《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6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65、黄仁宇:《明代的漕运》,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6、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67、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李文治:《历代水利之发展和漕运的关系》,《学原》1949年第8期。
    2、李文治:《清代屯田与漕运》,《学原》1948年第3期。
    3、曹国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江浙太湖地区枪船的性质问题》,《史学月刊》,1960年第2期。
    4、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
    5、樊树志:《明清漕运述略》,《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
    6、胡珠生:《青帮史初探》,《历史学》,1979年第3期。
    7、叶文心:《人“神”之间---浅谈十八世纪的罗教》,《史学评论》,1980年第2期。
    8、韩秉方:《<五部六册>宝卷的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0年第4期。
    9、喻松青:《罗教初探》,《中国哲学》,1980年第2辑。
    10、朱玲玲:《明代对大运河的治理》,《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11、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12、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13、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14、韩秉方:《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宗教》,《百科知识》,1983年第9期。
    15、庄吉发:《清代红帮源流考》,《汉学研究》,1983年。
    16、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期。
    17、熊元斌:《清代河运向海运的转变》,《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18、马西沙、程歗:《从罗教到青帮》,《南开学报》,1984年第1期。
    19、熊元斌:《清代河运向海运的转变》,《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20、易升运:《关于清代嘉道年间的漕粮海运问题》,《华中师范学报》,1985年第2期。
    21、[日]小林一美:《论清代宗教起义》,《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22、戴鞍钢:《清代后期漕运初探》,《清史研究集》第5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23、刘子扬:《清代秘密宗教档案史料概述》,《历史档案》,1986年第3期。
    24、林永匡:《清初的两淮运司盐政》,《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
    25、冷东:《从临清的衰落看清代漕运经济影响的终结》,《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第2期。
    26、喻松青:《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7、丁进军:《终清一代漕运末废》,《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
    28、、曹国庆:《试述清代漕运的盛衰》,《历史教学》,1987年第7期。
    29、陈峰:《清代两湖市场与四川盐业的盛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期。
    30、吴琦:《漕运发展阶段性分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期。
    31、张照东:《道咸时期雇商海运漕粮得失》,《历史档案》,1988年第2期。
    32、戴鞍钢:《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4期。
    33、李文治:《清道光后改革漕制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34、张照东:《论清代水陆漕运方式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35、李克毅:《清代的盐官与盐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6、黄十庆:《清代运军的构成与性质》,《江淮论坛》,1990年第3期。
    37、孙海泉:《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59期。
    38、李顺民:《清代漕运制度变迁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1990年博士学位论文。
    39、郭毅生、韩香香:《清代咸、同时期与太平天国的盐政变迁》,彭泽益、王仁远主编《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质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1、江太新、李文治:《论清代中叶后漕政的破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2、鲁子健:《清代食盐专卖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3、秦宝琦:《中国秘密社会的源流与发展脉络》,《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44、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45、吴琦:《清代漕粮在京城的社会功用》,《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
    46、刘梅生、庞乃明:《试论道光前期的漕粮海运》,《信仰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7、石蕾:《清代盐业的变迁》,《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8、盛茂产:《包世臣与两淮盐政改革》,《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9、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50、江希喦:《浅议两淮盐业缉私沿革》,《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1、陈峰:《清代盐法考成述论》,《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
    52、封越健:《论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明史研究》,1997年第5辑。
    53、陈峰:《清代从漕运运输者的私货运销活动》,《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4、杨杭军:《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及其影响》,《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55、方裕瑾:《道光初年两淮私盐研究》,《历史档案》,1998年第4期。
    56、杨杭军:《嘉道时期漕运旗丁的若干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7、吴琦:《漕运与社会制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8、吴善中:《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59、郑师渠:《道光五年试行海运漕粮述略》,《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
    60、倪玉平:《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研究》,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
    61、王晓琳、吴吉远:《清代保甲制度探论》,《社会科学集刊》,2000年第3期。
    62、张岩:《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63、李文治:《清代粮船水手与罗教之发展》,《李文治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5、李巨澜:《清代卫所职能略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6、冯玉荣:《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漕运--评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7、黄国信:《食盐专卖与盐枭略论》,《历史教学》,2001年第5期。
    68、何玲:《论经世派与道光六年漕运改革》,2001年郑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69、肖琇文:《从雍正币制改革看清货币制度的特点》,《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70、倪玉平:《试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历史档案》,2002年第1期。
    71、郭绪印:《关于“清帮”--<清帮秘史>》,《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4期。
    72、倪玉平:《漕粮海运与清代社会变迁》,《江淮论坛》,2002年第4期。
    73、孔祥涛:《论罗教、大乘教的道统和辈份制--青帮辈字由来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4、王跃生:《从档案资料看十八世纪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明清人口婚姻家庭史论:陈捷先教授、冯尔康教授古稀纪念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75、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6、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77、倪玉平:《西方势力与晚清漕粮海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8、孙海泉:《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79、陆勇:《晚清长江下游青帮研究》,2004年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80、原彦平:《清代顺康雍乾四朝保甲制度的变迁》,《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81、杨呈胜、陆勇:《近代社会变迁与长江下游的盐枭》,《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2、陈华:《清代江西运漕及其负担研究》,2005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83、陆勇:《晚清社会变迁中的长江下游青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4、吴琦、肖丽红:《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对清代‘费漕督’呼声的深层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5、孔祥涛、孙先伟:《清代治理民间秘密教门法律政策及措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6、王伟:《论明清时期的漕运兵丁》,2007年聊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87、李世瑜:《青帮早期组织考略》,《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8、李世瑜:《青帮·天地会·白莲教》,《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9、李世瑜:《混混儿·脚行·青帮》,《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0、李世瑜:《天津租界里的青帮》,《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1、李世瑜:《南京的青帮》,《社会历史学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2、江太新、苏金玉:《漕运与淮安清代经济》,《学海》,2007年第期。
    93、倪玉平:《陶澍与清代“东南三大政”》,《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4、张博:《制度调整与清代东北豆货贸易格局的变迁》,《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5、于宝航:《明代国内交通运输的嬗变》,《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2008年。
    96、吴士勇:《略论元明清三代对江淮运河的治理》,《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97、罗国徽:《近十年来秘密社会史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
    98、张轲风:《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历史教学》,2008年第18期。
    99、倪玉平:《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00、马亚俊:《集团利益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会生态后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01、倪玉平:《权宜的妥协:“川盐济楚”研究》,《盐业史研究》,2009年第3期。
    102、王云:《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区域的嗜酒与尚武之风》,《东岳论丛》,2009年第3期。
    103、吴欣:《“通漕”与“变漕”---明清漕运法规变革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4、倪玉平:《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省际矛盾》,《学术月刊》,2009年第1 期。
    105、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2009年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106、李华瑞、杨瑞军:《2009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07、李巨澜:《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108、郭绪印:《评青帮的发源和演变---在泛长三角地区的转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09、曹志敏:《从漕运的社会职能看道光朝漕粮海运的行之维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10、段彪永:《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探索》,《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11、张涛:《青红帮合流及其黑社会化》,2011年山东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12、戴鞍钢:《清代漕运盛衰与漕船水手纤夫》,《安徽史学》,2012年第6期。
    113、曹金娜:《清代粮船水手械斗探析》,《农业考古》,2013年第1期。
    1、[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联书店,1960年版。
    2、[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
    3、[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1999年版。
    5、[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
    6、[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7、[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
    8、[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韩书瑞:《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韩书瑞:《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日]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
    13、[日]古研氏:《中国之秘密结社》,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4、[日]星斌夫:《明代漕运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
    15、[日]星斌夫:《清代の水运劳动者の生态》,《历史教育》,1964年第12-19期。
    16、[日]星斌夫:《大运河---中国の漕运》,近藤出版社,1971年版。
    17、[日]星斌夫:《明清时代交通史研究》,山川出版社,1971年版。
    18、[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
    19、[日]森田明:《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