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形象建设是党全面建设的质量和效果的综合反映,是党自身要素日臻优化完善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形象建设,获得人民群众的欢迎、接纳与信任,提高社会民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在党与社会民众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良性互动关系,党的和谐执政与有效领导方能实现,和谐社会才能顺利构建。
     本文主要初步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党的形象建设的相关理论。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阐述了加强党的形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予以论述。第二大部分重点分析了和谐社会背景下影响党的形象建设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新发展对党的形象建设形成的严峻挑战与考验以及党自身形象的不够完善是构成影响党的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外因素。第三大部分主要探讨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实现路径及体制机制保障。文章认为:应从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队建设、优化党的执政作风以及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加强党群沟通机制等方面对党的形象进行全面塑造、维护和开拓,以使党组织树立社会民众所期望的良好形象。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is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of the quality and effect about its all aspects , but also the continual perfection of the party,s essential factors. During the practice which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building , the image construction must be enhanced hardly. The CPC can achieve harmonious ruling and effective leading only strengthening its imag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welcome and admittion from the people, enhance approvement and support for the party, and take form the good relationship which is harmonious and warm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party .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ve theories about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in the vis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indispensabil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image of the party in the journey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part two ,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image construction are analysed, which include the defects of self-building of the party and bad influenc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country to overseas. In the last part, the ways of construction the image of the party are proposed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age of the party can be constructed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y and theory, optimizing the ruling stytle, consummating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and exchange mechanism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party.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P23 .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P372 .
    ②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J].求是,2001.(01).
    ③金维克,辛本禄:关于反对“新官僚主义”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03.(02).
    ①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P50 .
    ②同上. P63 .
    ①王继元:执政合法性与党的建设转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②[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P12 .
    ③参见谢方意:政党执政能力与合法性相关研究——从政治学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01).
    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P31 .
    ②参见吴辉:国外政党联系群众上的得与失[J].共产党员,2006(4).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182 .
    ①张振:试析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②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P1370.
    ③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P322 .
    ①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270 .
    ②[美]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87.P87 .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58. P488 .
    ④程超泽: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非稳定性[J].中国研究, 1998.(1).
    ⑤杨波: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硕士论文,郑州大学,2004.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2 .
    ②尹德慈:执政党开发运用执政资源的行为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3).
    ③尹德慈:中国社会稳定与党的现代化探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6).
    ①王章维: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P2 .
    ①杨玲玲: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5(5).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P526.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353.
    ④苏战宝:论社会转型期党政干部的形象建设[J].探索, 2000(2).
    ①陈代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P236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调查[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P91.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P151.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P221.
    ③金鑫,徐小萍:中国问题报告[R].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 P860—861.
    ④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P86.
    ①中组部:2000—2001年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研究[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P67—68.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P214.
    ③翟福生:论反对和克服目前的形式主义[J].中州学刊,2007(4).
    ④赵凯龙,李兆光:如何贯彻执行公共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P89—91.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304.
    ⑥同上,P155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654.
    ②邵景均:构建和谐社会与反腐败斗争[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P11
    ②同上, P12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326.
    ④胡锦涛: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N].光明日报2005-01-15.
    ①人民日报(京)2007-10-26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P12.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出版社, 1998. P705—70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P683.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225.
    ①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6.(9).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P14.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P52-53.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151.
    ①本书编写组: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重要讲话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5. P145.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12.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P53.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2. P54.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117.
    ④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P129.
    ①中共中央党校编写: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P100.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课题组:关于坚持民主执政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③王国奇:依法执政途径新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2).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P146.
    ②金太军、李雪卿等: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P 26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出版社, 1998.
    1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3-12-26.(9).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本书编写组: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J].求是,2001.(01).
    1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19、胡锦涛: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N].光明日报,2005-01-15.
    2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3、中共中央党校编写: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课题组:关于坚持民主执政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2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6、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7、邢贲思、金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8、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9、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0、金太军、李雪卿等: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1、人民日报(京),2007-10-26
    32、齐卫平:新形势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6).
    33、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4、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5、[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36、[美]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87.
    37、程超泽: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非稳定性[J].中国研究,1998(1).
    38、杨波: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硕士论文,郑州大学,2004.
    39、王国奇:依法执政途径新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2).
    40、翟福生:论反对和克服目前的形式主义[J].中州学刊,2007(4).
    41、赵凯龙、李兆光:如何贯彻执行公共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2、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9).
    43、张冠军:市民社会视角下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J].理论导刊,2008(5).
    44、张浩:论党的形象内涵、表现与作用[J].理论探索,2007(3).
    45、张振:试析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6、邵景均:构建和谐社会与反腐败斗争[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47、陈代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8、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调查[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49、尹德慈:执政党开发运用执政资源的行为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6(3).
    50、金鑫,徐小萍:中国问题报告[R].上海: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
    51、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2、中组部:2000—2001年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研究[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53、王章维:中国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4、杨玲玲: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5(5).
    55、苏战宝:论社会转型期党政干部的形象建设[J].探索,2000(2).
    5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7、尹德慈:中国社会稳定与党的现代化探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6).
    58、谢方意:政党执政能力与合法性相关研究——从政治学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1).
    59、王继元:执政合法性与党的建设转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0、邓仕伦:论党内和谐与党内民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61、金维克,辛本禄:关于反对“新官僚主义”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03.(2).
    62、李业杰,王荣栓:试论社会党建视野中的信仰重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63、熊敏: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64、课题组: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03(4).
    65王晓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新时期党建的根本[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66、吴辉:国外政党联系群众上的得与失[J].共产党员,2006(4).
    67、黄明伟:试论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3).
    68、马瑞:试论政党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J].唯实2008(11).
    69、艾晓丽:加强党的执政形象建设[J].求实200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