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国初期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本文对这个研究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一是党在转折时期的背景下进行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是建国初期党是如何进行执政能力建设的,三是研究建国初期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当今执政有什么启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解决现实问题是根本目的,但只有在深刻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现实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本文通过分析党的执政能力的涵义及建国初期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建理论和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建国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探源。分别从学习、实践以及干部培训三个方面阐述建国初期党怎样进行执政能力建设。总结了党在建国初期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成效,主要包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三个方面。从战略角度和途径的角度分析了建国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并且阐明了这些经验对当今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
The theory and the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of the initial founding party covered a very wide areas . In general, this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First,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party's transition period.Second, how to carry out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early founding period of the party.Third,To study the helpness to today's government. These three studies are linked and to address the real problem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but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 deep-round stud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ill be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aper conclude the initial founding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The article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party's ability to govern and the need for capacity building in early founding party.It carried out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t theory,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govern building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The article described how to carry out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our areas . It also summed up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uilding and includes to maintain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pur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ruling power; guarantee a smooth transition to a socialist construction.Article describe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from a strategic and approaches view, and made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 for today's governing capacity-building .
引文
①韩庆祥.《能力本位》[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79—81.
    ①江美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政党能力学的几点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问答》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问答》[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57-58.
    ①逄先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EB/OL].新华网.2009-07-15.
    ②陈至力.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69.
    ①薄一波.《在中央华北和京津两市的干部大会的报告》1952年1月9日[C].《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人民出版社,433-434.
    ②陈至力.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43.
    ①陈至力.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01.
    ②薛金刚.《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文化建设理之比较》[J].《理论前沿》,2004年第15期.
    ①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46.
    ②陈至力.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18.
    ①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回顾与思考》[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43.
    ②《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158.
    ④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06.
    ①《列宁全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
    ②《列宁全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91.
    ①丁晓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重构及其内涵》[A].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7-17.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39.
    ①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28.
    ①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9.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480.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41.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32.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48.
    ②赵有田,王明明.《论建国初期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057.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28.
    ①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2、454.
    ②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6)》[M].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311.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3.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4.
    ①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62.
    ①师霞.《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J].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08-24.
    ②《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
    ①国家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11.
    ②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1.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294、295、338.
    ④胡倩燕.《建国初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研究》[D][硕士论文].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①罗广武.《统一战线工作100例》[M ]..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62.
    ①蒋国海,栗仁良.《论建国初期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经验》[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82、183.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7、228.
    ①梁柱.毛泽东关于执政的若干基本观念[J].www.cnki.net.
    ①谷月.《“大跃进”运动》[N]..新华网.2003-01-20.
    ①梁柱.毛泽东关于执政的若干基本观念[J].www.cnki.net.
    ②《决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2004年版.人民出版社,25页.
    [1]陈登才、张文正、卢先福主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宋振庭.《关于党的建设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78.
    [3]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徐贵相.《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何孝瑛,奚洁人主编.《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简论》[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6]傅明主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廖盖隆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M].新华出版社1991.
    [1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党史出版社1991.
    [11]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2]朱汉国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3]杨钦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4]宋晓明主编.《中共建设史( 1949—1976)》[M].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
    [15]彭穗宁,王晓春,高新民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纲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6]郑德荣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7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1]《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5]《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
    [3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3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4]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卢先福端木婕著.《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6]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7]蔡长水等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8]蔡长水,叶梧西,梁妍慧著.《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热点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9]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0]张荣臣著.《共产党执政:理论·实践·规律》[M].红旗出版社2004.
    [41]董连翔主编.《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42]王长江著.《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3]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4]张琢,马福云著.《发展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5]宋惠昌等著.《政治哲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6]王长江著.《时代的声音——“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M].青岛出版社2002.
    [47]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8]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9]荣开明曾成贵等著.《毛泽东治国方略》[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0]彭穗宁,王晓春,高新民著.《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纲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2]浦兴祖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3]胡伟著.《政府过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4]赵生晖著.《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5]吴序光著.《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6]吴建国,陈先奎等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57]苏智良著.《中国毒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9][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0]中央档案馆主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1]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主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62]国家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6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2.
    [64]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65]李孙强.《不同时期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点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6]赵丽江.《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共执政能力》[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7]胡尚元.《建国前夕毛泽东对增加党的执政能力的初步探索》[J].《理论学习》,2004年第7期.
    [68]夏文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4年第21期.
    [69]张晓.《探析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0]谢嘉梁,胡祖凤.《2005年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综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1]程松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探析》[J].《理论月刊》,2006年第2期.
    [72]冉一,付敏,李中一.《毛泽东的“赶考”精神———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初始思考》[J].《探索》,2006年第2期.
    [73]肖东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确立及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74]肖光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5]康凤云,覃平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阶段的研究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76]商志晓.《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辩证统一》{J].《理论学刊》,2008年第10期.
    [77]丁晓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重构及其内涵》[A].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7-17.
    [78]师霞.《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J].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08-24.
    [79]胡倩燕.《建国初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研究》[D][硕士论文].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80]陶永华.《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论文].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8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8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07-1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