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律信任的合理性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律信任何以是可能的?在很大程度上,它需要由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以及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执行情况这三个因素来决定。这是本文探讨法律信任合理性的主线。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法律信任构成与法律信任合理性的综述,后面三个部分则从三个角度分别对法律信任合理性要素进行具体阐释。第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法律信任的内在构成应当如何剖析?这是后文进一步探析法律信任合理性的基础。其二,通过对法律信任内在构成的考察,得出了法律信任的三个合理性基础,即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和法律的强制力属性。
     第二部分论述了法律正义与法律信任的密切关联。法律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正义属性,并且,只有当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相结合时,人们才会在心理上认同法律,从而接受法律。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法律正义。
     第三部分围绕形式理性法的合法性向度来论证法律信任的可能性。通过对韦伯法律形式合理性理论的考证,笔者进而得出传统法律形式合理性理论的局限性。而要克服这一合法性危机,只有借鉴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思想,通过建立法律共识来实现法律事实性与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惟其如此,人们忠诚于法律的信念才是稳固的。
     第四部分研究了法律运行中的另一重要层面,即公民不服从问题。之所以要对之专章单独论述,是因为其有别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以法律强制力属性来催生法律信任的机理。公民不服从是以对法律的不服从为中心,然而它又是有限的不服从,其实质是基于法律正义的不服从。通过对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公民不服从是培养法律信任的一种内生型的力量,它不但有利于法律的不断进步,而且能增进人们对法律的感情。
How it is possible to trust the law ? To a large extent, it needs the value of rationality by law, rational form of law and legal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hree factors to decide. This is the main line of this article.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review to the legal trust constitutions and rationality of the legal trust .The last three parts which are the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egal trus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
     The first part is to solve two problems. First, How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legal trust ? This is basis for further analyz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egal trust. Second, through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legal trust investigation, then we can get three reasonable factors for legal trust : the value of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w, the law in the form of reasonable and enforceable property of the law.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legal justic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gal trust . The vitality of law comes from its justice property . And only when the legal justice is combined with social justice, people will be psychologically satisfied with the legal, thereby accepting the law.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lso no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aw justice with the social justice is limited , and therefore we must be with a 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legal justice.
     The third part focus on the legitimacy dimension of formal rational law to prove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 trust . By the research of the legal form rationality of Weber's theory , then we can come to se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legal formal rationality . But to overcome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 we can only draw the ideological paradigm of procedural law , then consensus to be achieved for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legal fact and legal effectiveness .
     The fourth part studies the issue of civil disobedience, which is the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law operation . The reason for a separate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 chapter, becaus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chanism of the law force which commonly understood to give birth to legal trust. To disobey the law as the center, however the disobedience is limited. The essence of civil disobedience is disobedience of law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gal just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egitimacy of civil disobedience, we believe that civil disobedience is the power of the endogenous to develop legal trust,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law, but also increase awareness of the law's feelings.
引文
1马新福,杨清望:《法律信任初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2 [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徐晓晴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3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4 [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徐晓晴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7 [德]克劳斯·奥弗:《我们怎样才能信任我们的同胞》,载[美]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8李丹婷:《论制度信任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10杜飞进:《论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问题再研究系列论文之二》,载《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
    11胡启忠:《法律正义与法律价值之关系辨正》,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12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页。
    
    13胡启忠:《法律正义与法律价值之关系辨正》,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14 [德]马克思·韦伯:《法律社会学》,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5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 ,pp.656-657.转引自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1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18付子堂:《法律正义引论》,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9窦炎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2周旺生:《论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23正义必须与人类世界相关联,这不仅是因为正义需要体现其对平等、自由等一系列社会价值的功能性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因为它必须以自身之外的存在作为倚靠和参照维度,在社会之外“正义”本身就是无法自足的。
    2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25周旺生:《论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26周旺生:《论作为第三种规范的法律正义》,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27张恒山:《法律正义本源追索——主观还是客观?》,载《学习时报》2006年8月28日。
    32唐涛:《哈贝马斯对韦伯形式主义法律观的批判与超越》,载《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3石元康:《天命与正当性——从韦伯的分类看儒家的政道》,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3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35高鸿钧:《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36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4页。
    37唐涛:《哈贝马斯对韦伯形式主义法律观的批判与超越》,载《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42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评哈贝马斯的规则观》,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43 Jürgen Habermas , Legitimation Crisis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76,p.107 .
    44 [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45高鸿钧:《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6期。转引自王明文:《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哈贝马斯解决法律合法性问题的一个尝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46高鸿钧:《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47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49页。
    48 Jürgen Habermas , Legitimation Crisis ,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6, p.108 .
    
    52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思·韦伯法律思想研究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53程德文:《事实性与有效性:现代法律的重建及其方法》,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54程德文:《事实性与有效性:现代法律的重建及其方法》,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6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页。
    67吕建高:《论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标准》,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68 Habermas, Jürgen. 1998.“Reply to Symposium Participants, Benjamin N. Cardozo School of Law,”in Rosenfeld,Michel & Andrew Arato.Habermas on Law and Democr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397.转引自杨礼银:《论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公民不服从”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7期。
    69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7-168页。
    70 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Edward Alexander(ed.), 1999.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ress, p.90.转引自吕建高:《论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标准》,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71 John Rawls , A Theory of Justice , revised Edi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p .322 .
    72 [美]苏珊·索比:《为什么美国人相信法治》,王晓蓓译,载郭星华、陆益龙等著:《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1.、欧运祥:《法律的信任:法理型权威的道德基础》,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白春阳:《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4、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版。
    6、胡平仁等著:《法律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李桂林、徐爱国著:《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思·韦伯法律思想研究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何怀宏:《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李寿初:《法治的局限及其克服——公民不服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2、【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徐晓晴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14、【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德】马克思·韦伯:《法律社会学》,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高旭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2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马新福,杨清望:《法律信任初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2、岳瑨,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李丹婷:《论制度信任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4.杜飞进:《论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问题再研究系列论文之二》,载《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
    5、胡启忠:《法律正义与法律价值之关系辨正》,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6、熊德禄、廖天舒:《法律正义在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与缓和》,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付子堂:《法律正义引论》,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窦炎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9、周旺生:《论法律正义的成因和实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0、周旺生:《论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11、周旺生:《论作为第三种规范的法律正义》,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2、唐涛:《哈贝马斯对韦伯形式主义法律观的批判与超越》,载《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程德文:《事实性与有效性:现代法律的重建及其方法》,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14、刘雪梅:《公民的道德权利是否可能?——当代政治哲学有关公民不服从基本问题之争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5、吕建高:《论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标准》,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6、杨礼银:《论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公民不服从”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7、吕建高:《论公民不服从的形式特征》,载《理论界》2009年第3期。
    18、强梅梅:《论真正的公民不服从者——理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期。
    19、任满军:《法律正义的理性视角》,载《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
    20、王明文:《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哈贝马斯解决法律合法性问题的一个尝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21、曾赞:《韦伯与哈贝马斯法治观之元理论比较》,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2、马长山:《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3、冯婷:《法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关于哈贝马斯法律思想的一个解读》,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1、高鸿钧:《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石元康:《天命与正当性——从韦伯的分类看儒家的政道》,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评哈贝马斯的规则观》,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梁漱溟:《法的概念:规则及其意义——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一》,载许章润著:《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德】克劳斯·奥弗:《我们怎样才能信任我们的同胞》,载【美】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苏珊·索比:《为什么美国人相信法治》,王晓蓓译,载郭星华、陆益龙等著:《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张恒山:《法律正义本源追索——主观还是客观?》,载《学习时报》2006年8月28日。
    2、张恒山:《制度正义的当代诠释》,载《学习时报》2006年9月25日。
    3、张恒山:《正义——法律的永恒追求》,载《学习时报》2001年6月25鈤。
    4、张恒山:《正义追寻之始——个人正义》,载《学习时报》2006年7月3日。
    5、雪笠:《公民不服从:追求正义不可或缺的武器》,载《东莞日报》2010年6月21日。
    1、Jürgen Habermas ,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 Vol. 1 ,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 Beacon Press , 1984 .
    2、Jürgen Habermas , Legitimation Crisis ,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 1976 .
    3、Harold Bloom , Civil Disobedience ,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 2010 .
    4、John Rawls , A Theory of Justice , revised Edi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