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益性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透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益性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透析,不仅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还是我国现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公益性视角透析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有利于理性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有利于政府与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坚守公益性。
     文章通过引言,分别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研究内容、写作思路。而后进入文章的主体内容,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公益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性”。本部分通过研读公益性和现代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说明公益性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现代教育的共有属性和基本诉求。同时,在与其它属性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益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属性。现代高等教育公益性具有全局性、全体性、公平性、非经济性、公共性五大特征,它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与永恒追求。
     第二部分“公益性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分享”。本部分依据现代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特征,明确界定满足现代高等教育公益性要求的入学机会均等标准:第一,全局性和全体性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要尽可能覆盖到最广泛的人群;第二,公平性和非经济性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要以平等为核心价值;三是公共性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要发挥不同主体职责。
     第三部分“入学机会不均等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本部分是对我国建国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的历史概览,分别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对比,说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长期存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因循标准。
     第四部分“公益性视阈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原因”。本部分从认识层面、现实层面、政策层面等透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并最终得出结论:高等教育公益性和入学机会不均等这一现象,不是简单的某一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高等教育社会属性模糊、多重现实障碍加剧、公共教育政策存有缺陷三类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五部分“公益性视阈下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政策建议”。本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认识层面、现实层面、政策层面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在认识层面要确立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的特性;其次,在现实层面要建立推进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环境和机制;最后,从政策层面强化公共教育政策的公益性取向。
The analysis about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focus of stud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ory, but also an existing problem in the re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helps promote the equ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favorable for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 to stick to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preface of the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actual studying condition and core concepts of the title and explain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writing, and then enters the main content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is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 common attribute of modern education including higher education. It is stated further that it is a main attribute, core value and eternal 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requires equal sharing of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t claims that the opportunity of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over as many populations as possible and the allocating of the opportunity should be based on equality. And also it requests that different bodies should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while allocating the opportunity.
     The third part: "Un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By comparing the three perio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during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and after the reform, it reflects that the problem has been existing for a long time.
     The fourth part: "The reasons of unequal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Public benefit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unequal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are combined consequences of confused social attribute, multiple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the defects of public educational policy.
     The fifth par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olicy of equal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urth part, it offers some relative advice from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reality and policy.
引文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教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
    [2]秦旭鹏.十七大报告:重视教育公平[N].吉林日报.2007.11.3.
    [1]闵维方,王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5.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9-217.
    [2]杨德广,张兴.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4-18.
    [1]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36,42-51.
    [2][3]汪立琼.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2).21-23.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9-217.
    [5]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7.
    [6]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28.
    [1]黄静.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多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2008(1).106-109.
    [2]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2007(1).5-10.
    [1]何苗.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以江苏、内蒙古等十省区为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89-90.
    [2]乔锦忠.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地区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23-27.
    [3]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24-33.
    [4]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17-22.
    [5]樊明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城乡差异[J].教育科学,2008(1).63-67.
    [6]谌红桃,杨振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2).10-12.
    [1]郑利霞.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根源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7(5).59-65.
    [2]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0-54.
    [1]徐洁.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看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兼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5(5).17-18.
    [2]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3-7.
    [3]唐安国,唐瑞.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0-13.
    [4]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41.
    [5]彭虹斌.教育的公益性、产业性、营利性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2(3).39-42.
    [1]赵婷婷.市场机制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4(3).84-89.
    [2]银婷.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基于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分析[J].读与写,2007(12).22-24
    [3]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0-13.
    [4]朴雪涛.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1).5-9.
    [1]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08,46,2-15.
    [2]Paul Proctor.剑桥国际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0.
    [1]马和民,高旭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6-87.
    [1]严奇岩.20年来来我国对教育公益性的矛盾认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5-7.
    [2][3]杨为安.教育公益性的持守月营利性教育的界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0-23.
    [1]赵银生.走出基础教育公平的认识误区[J].学术论坛,2008(2).177-180.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117.
    [3]马明.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61-64.
    [1]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3页.
    [1]长影州.教育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0-54.
    [1][3]文东茅.沦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43-48.
    [2]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J].江苏高教,2002(5).224-225.
    [1]唐瑞,唐安国.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4-18.
    [1]唐瑞,唐安国.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4-18.
    [2]王瑜,曾智洪.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与公益性的契合[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35-136.
    [1]苏君阳.解读“不以营利为目的”[J].中国教育学刊,2001(3).13-15.
    [2]张铁明.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不是对立的[J].教育导刊,2003(7),11-14.
    [1]唐安奎.略论大学的公益性[J].沈阳大学学报,2006(1).57-59.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21-122.
    [1][美]乔·萨托利·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2][3]张敏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忧虑--高等教育发展与公平刍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1).6-9.
    [4]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34-39.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北京:教育部办公厅,1958.14.
    [2]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4.
    [1]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我国普通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59-64.
    [2][3]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40.
    [2]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我国普通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59-64.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
    [1]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5.
    [1][3]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我国普通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59-64.
    [2]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5.
    [1]金生.高等教育入学体制与社会身份--对教育机会分配的教育哲学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1-7.
    [2]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0.
    [1]R·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01.
    [2]Blaug,M.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of Education.London:Penguin,1970.29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1]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我国普通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59-64.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
    [2][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
    [1]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24-33.
    [2]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17-22.
    [3]高等教育阶层辈出率的含义:描述不同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情况的重要指标,指的是特定社会阶层子女在高校学生中的分布与该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分额之比。辈出率为该阶层在校生的比例与该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之比,即B/A,若B/A为1,则表示该阶层在校生的比例与其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相等,是最公平的状态。
    [1]刘精明.扩招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142-155.
    [1]陈廷柱.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论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4(9).84-86.
    [2]班金虹,梁志.我国适龄学生享有高等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平等性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2).613-614.
    [1]尤莉.大众化背景下农村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1]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3).24-27.
    [1]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3-9.
    [1]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3-9.
    [2][3]王乐夫,蒲蕊.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2007(6).125-129.
    [1]王庆环.是谁制造了中国的教育差距[N].光明日报2005-7-27.
    [2]王国敏.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54-58.
    [1][2]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0-13.
    [1]高建民.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发展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
    [1]张凌,冯宗封.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54-56.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晓飞.高等教育的非公平现象与非理性决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96-99.
    [1]张谋贵.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停办[J].学习月刊,2004(9).32-34.
    [2]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1]王建华.走向第三部门的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6).41-45.
    [1]王建华.走向第三部门的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6).41-45.
    [2]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3]吴国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力量理论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19-23.
    [1]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10-13.
    [1]杜屏,李宝元_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5.
    [2]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1]郑利霞.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根源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7(10).59-65.
    [2]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1]郑利霞.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根源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7(10).59-65.
    [1]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金一凡.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8]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4]闵维方,王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6]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DNESC0.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9]UNESCO.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于志刚.学位论文基本结构与写作规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24][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5]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陈世永.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4.
    [2]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
    [3]邓光平.重庆低收入家庭受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4]侯雪伟.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均等产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刘艳梅.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6.
    [6]刘国华.基于公益性分析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潜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栾兆云.山东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来志宾.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007.
    [9]马明.农村义务教育“县本”投资体制的公益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10]宋韬.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研究[D].山西大学,2007.
    [11]肖洁.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12]徐向华.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13]杨运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杨为安.教育公益性及与营利性矛盾的化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5]杨晓霞.论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关系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6]元学太.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7]张军.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D].四川大学,2002.
    [18]钟莉.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杜瑞军.公平之困--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的历史变迁[J].比较教育研究,2008(4).
    [3]樊明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城乡差异[J].教育科学,2008(1).
    [4]黄静.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多维度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2008(1).
    [5]何苗.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以江苏、内蒙古等十省区为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6]蒋国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基于对天津、江西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6).
    [7]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8]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9][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10]彭虹斌.我国公办中小学校转性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11]乔锦忠.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地区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12]沈有禄.对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效用属性图解[J].中国农业教育,2005(2).
    [13]宋韬.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现状述评[J].中国青年教育,2006(8).
    [14]唐安国,唐瑞.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15]汪立琼.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2).
    [16]王香丽.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2).
    [17]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18]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9]徐洁.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看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兼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5(5).
    [20]严奇岩.20年来来我国对教育公益性的矛盾认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21]杨德广,张兴.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2]杨晓霞.试论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理论基础[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3]杨为安.教育公益性的持守月盈利性教育的界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24]喻恺.高等教育机会公平:英国经验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25]谌红桃,饧振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2).
    [26]张维平.维护教育的公益性[J].求是,2005(14).
    [27]郑利霞.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根源和对策[J].教育科学,2007(5).
    [28]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9]尤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刊,2008(4).
    [30]尤莉.从教育公平和效率视角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J].时代人物,2008(4).
    [31]尤莉.大众化背景下农村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2]尤莉.农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
    [33]尤莉.重释教育的公益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1).
    [1]Gertler, P.&Glewwe, P.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ducatio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Rural Peru [M].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89.
    [2]Lesile, Larry L. and Brinkman, Paucl T. Students Price Respons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ent demand studies[M].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7.
    [3]Zideman A, Albrecht D. Financing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The Farmer Press, 1995.
    [1]Coleman. J. S. What constitutes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91(12).
    [2]Wilson, John. Education and Equality: some conceptual questions [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8(7).
    [3]Mensah Y M, Werner R. Cost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flexibil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3(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