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音乐作品及其权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早在音乐的“口头传承”时期,创作者就已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有意识的“标识”,这可以看做是行使人格权的“雏形”。音乐著作权与相关权利的保护问题和音乐作品传播方式的革新密切相关,随着印刷技术、机械复制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出现,音乐作品的传播度过了“乐谱传播”、“唱片传播”、“广播传播”以及“数字化网络传播”的历程。在音乐作品与创作者不断分离以及音乐作品不断商品化的进程中,通过法律赋予创作者一定的人格权和财产权是尊重创作和激励创新的必要手段。音乐作品创作者享有的著作权,表演者、出版者和广播组织者享有的邻接权以及民间音乐作品“原生境内”人民享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特别权”相继得到各国立法或国际组织文件确认。
     音乐作品是一切权利的起点,本文以音乐作品作为全文的体系构建工具。上篇中第一章到第二章,通过从音乐视界到法律视界的转换,分析了音乐传播对权利的影响以及权利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权利相继得到确认后,第三章详细梳理了各大权利的内容、权利限制制度。第四章以音乐剽窃和音乐侵权行为为例,剖析了当前音乐侵权纠纷中的争议点并在维权的实地考察中对现行体制和观念进行了拷问,期望在权利的运行机制中找到对音乐创作者和传播者的终极关怀。下篇中第五章对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第六章对当前民间音乐作品的现实纷争及各种使用情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纷争中的核心问题,第七章围绕民间音乐作品“特别权”构建问题提出了建议。
As early as in oral instruction period, the creators leaved conscious signs on their musical works which is seen as the embryonic form in exercising personality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music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in music transmissi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printing technology,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radio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he spread of musical work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cores transmission, record transmission, radio transmission and digital network transmission. In the process of musical works separated from their creators and musical works continuously commercialized, the law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pecting creation and encouraging innovation through giving creators some rights of personality and property. The copyright holders of musical works can enjoy given copyright, as well as the performers, producers of phonograms and broadcasting organizations have neiboring rights, and In-situ people can enjoy the Sui Generic rights of folk musical works. These rights have confirmed by legislation and documents of man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Musical work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rights; this paper used musical works as the right-system construction tool.In Part1,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usical visual angle to legal visual angle,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f music transmission to the rights and the rights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of music transmission. After the rights have confirmed, the third chapter detailed the content, restri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rights. Chapter4based on real music rights disputes in China, analyzing the disputed issues of infringement disputes and evaluating the current system of society and the concept of people through field work in protecting legal rights in order to find the ultimate concern to music creators and disseminators in the running mechanism of rights. In Part2, Chapter5defined the folk musical works and the metaphors in the modern context. Chapter6analyzed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ality disputes of folk musical works.In Chapter7,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ui Generic rights of folk musical works.
引文
①伍国栋:《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于《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第63-64页。
    ②[波兰]罗曼·茵加尔登著,杨洗译:《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原载于《美学研究》第二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韩锺恩整理打印版,第34-47页。
    ③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7页。
    ①对于音乐的形成过程,有学者认为:“某一种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完善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通过特定的音乐技法现象来展示自身的特性。而无论哪一种技法现象,又是通过对具体的音乐材料个性化的组织体现出来的。音乐材料的构成从微观上来说包括种种音乐表现参数:音高、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调式、调性、速度、表演方式等。”参见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参见毛继增:《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载《音乐探索》2007年第二期,第5-9页。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波兰]罗曼·茵加尔登著,杨洗译:《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原载于《美学研究》第二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韩锺恩整理打印版,第4-9页。
    ①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310页。
    ②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2页。
    ①如卡拉扬指挥德国歌剧院合唱团、柏林爱乐乐团版(EMI出品);阿巴多指挥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出品);科林·戴维斯指挥巴伐利亚歌剧院合唱团、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交响乐团版(RCA出品),等。参见林逸聪:《音乐圣经》(下),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10-812页。
    ②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0页。
    ③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288页。
    ④[奥]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①于润洋:《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载于《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第17-40页。
    ②胡曲园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③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为“无声作品”,该作品共分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无任何音符、节奏标记,唯一标明的要求是三个乐章Ⅰ、Ⅱ、Ⅲ标志下的“Tacet”(拉丁语:沉默)。该作品于1952年8月29日在纽约以钢琴作品形式进行首演,由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大卫·图德(David Tudor)演奏。演奏者上台后静坐在钢琴前,以开启琴盖为乐章起始标志,4分33秒后离开舞台。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面对听众,保持绝对的无声。作品的含义是通过沉默式的休止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无声音乐”。
    ①Mark Philips:Metallica-Riff by Riff-Guitar, Cherry Lane Music 1994,P44-45.
    ①参见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载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90-91页。
    ①吴汉东、曹新明、王毅、胡开忠:《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②如荷兰版权法第10(1)条为“书籍、小册子、报纸、期刊”以及“其他作品”提供保护,对此条规定的解释甚至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最平常或最普遍的作品”上,如“广播和电视节目表、地址簿和电话号码簿”,只要“这些作品已经出版,或打算出版。”
    ③如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v. 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Ltd案,以及Ladbroke(Football)Ltd. v. William Hill(Football)Ltd.案等。
    ①[美]保罗·戈尔斯坦:《国际版权原则、法律与惯例》,王文娟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②参见姜颖:《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载《知识产权》2004年第3期,第9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②2002年,凯奇的出版商指控英国音乐家迈克·巴特剽窃凯奇作品。巴特在他的“行星”摇滚乐队唱片中有一分钟的沉默。为此,巴特最终向约翰·凯奇信托委员会支付了高达6位数的赔偿金。
    ③丁丽瑛:《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①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电子查询用法律汇编。
    ①参见1976年《美国版权法》,第101部分。
    ②参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第2(2)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口述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①参见WIPO.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ndbook:Policy, Law and Use.Chapter 2-Field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WIPO Publication No.489, p42.
    ②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①我国《著作权法》第四条规定,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②如法国《著作权法》(Chapter 2 Protected Works Art. L.112-1)规定“本法典的条款用以保护所有智力成果的作者权,无论它们的类型,表达的形式,优点或是目的。”随后的Art.112-2列举了14类作品典型的表达形式(但并不限于此),德国著作权法Article 2.Protected Works(1)保护文学、科学或艺术作品,应当包括,特别是以下类型:(2)在本法的含义内个人的智力创造也可以构成作品。
    ①我国《著作权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②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③梁伯龙,李月编著:《戏剧表演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彭飞:《中国的戏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②参见孙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上卷:总序)》,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1-8页。
    ③参见周巍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上卷:序言)》,中国ISBN中心第1993年版,第1-11页。
    ④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①温展力:《“休止”中的逻辑与艺术——约翰·凯奇<4分33秒>分析》,载于“中国音乐学网缪斯社区”http://www.emus.cn/?16989/viewspace-26815.html,2011年1月16日访问。
    ①[德]C·萨克斯:《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俞人豪译,载《民族音乐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1页。
    ②“民间法”是国家法的对称,是国家法之外,用来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构造的规范系统。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该领域学者在少数民族习惯法、乡规民约、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国传统法律与习惯以及法文化等方面研究成果颇多。参见谢晖:《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载于《政法论坛》2011年7月第4期,第39-51页。
    ③蓝雪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载于《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第78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一九四七年版排印,第48页。
    ⑤蓝雪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载于《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第73-74页。
    ⑥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82页。
    ②所谓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规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著,田士永译:《萨维尼论法律关系》,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
    ①Anthony Seeger, Ethnomusicology and Music Law, Ethnomusicology, Vol.36. No.3, p 345-359.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张雨泽译,郭寿康校:《版权法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③[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④臧艺兵:《汉字与中国音乐记谱法》,载于《汉字文化》1999年第4期,第24页。
    ⑤参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⑥参见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71页。
    ③列御寇:《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一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④王灼著:《碧鸡漫志》卷一,“唐绝句定为歌曲”。
    ⑤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⑥《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参见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四库全书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⑦郭孟良:《中国版权问题探源》,载于《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第31页。
    ①该书经常将“版”和“板”交替使用,正印证了“版权”在当时与“翻板之权”有着密切关系,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参见郑成思:《版权法》,第4-5页相关论述。
    ②如:嘉熙二年(1238),两浙(今浙江、江苏)、福建转运司为了对祝太傅府宅编著并刻印的《方舆胜览》等两部书籍的权益实行保护,特发布榜文:两浙转运司录白。据祝太傅宅干人吴吉状:本宅见雕诸郡志,名曰《方舆胜览》及《四六宝苑》两书,并系本宅贡士私自编辑,数载辛勤。今来雕板,所费浩瀚,窃恐书市嗜利之徒,辄将上件书板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舆地纪胜》等为书名,翻开搀夺。致本宅徒劳心力,枉费钱本,委实切害。照得雕书,合经使台申明,乞行约束,庶绝翻版之患。乞给榜下衢、婺州雕书籍去处张挂晓示。如有此色,容本宅陈告,乞追人毁板,断治施行。奉台判,备榜须至指挥。右令出榜衢、婺州雕书籍去处张挂晓示,各令知悉。如有似此之人,仰经所属,陈告追究,毁板施行,故榜。……参见周林,李明山:《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参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④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大清著作权律》第一条规定:“凡称著作物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权。称著作物者,文艺、图画、贴本、照片、雕刻、模型等是。”《北洋政府著作权法》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七日法律第八号:第一条:下列著作物,依本法注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为有著作权:……二、乐谱、戏曲。
    ②[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法]朗多尔米著,朱少坤等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④洛克在1690年匿名出版的《政府论两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中关于财产提出了著名的“劳动理论”:“只要一个人使任何东西脱离大自然所供给的和所留下的状态,他就已经在这件东西上加入了劳动,并加入了他自己所拥有的某种东西,从而使这件东西成为他的财产。”很多学者(如普罗曼和汉密尔顿,以及我国的郑成思先生、孙新强副教授等)将这段话延伸至作品上,但洛克本人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把他关于财产的劳动理论应用到文学和艺术的创造中。——参见[美]罗纳德·V·贝蒂格著,沈国麟,韩绍伟译,《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笔者从洛克该著作中的《第五章:财产》中也并未看到洛克将知识产权纳入其所述的财产范畴,参见[英]约翰·洛克著,刘桂琴审校:《政府论两篇》(英文珍藏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34页。但在封建王权保护出版者特权的时期,洛克的理论无疑推动了作者权的实现,使作品的创作者理所当然的享有财产权利成为了自然权利。
    ⑤郑成思:《版权国际公约概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①保罗·爱德华·盖勒:《版权的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版权的关系》,载于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6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0页。
    ②[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③[美]保罗·戈斯汀著,金海军译:《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①[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72-273页。
    ②Bill Edwards:PLAYER PIANO HISTORY AND EVOLUTION——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the Automated Piano, http://www.perfessorbill.com/ragtime5.shtml,2011-9-20.
    ③[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273页。
    ④Bill Edwards:PLAYER PIANO HISTORY AND EVOLUTION——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the Automated Piano, http://www.perfessorbill.com/ragtime5.shtml,20119-20.
    ①[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275页。
    ②祝雪霏:《如烟的旋律—八音盒的流年》,载于《东方艺术》2010年第5期,第151页。
    ③同上。
    ④Bill Edwards:PLAYER PIANO HISTORY AND EVOLUTION——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the Automated Piano, http://www.perfessorbill.com/ragtime5.shtml,2011-9-20.
    ⑤同上。
    ⑥该装置的演奏原理为:演奏时把“曲谱”——轴打孔纸带展开绷在一根与抽气机构连通的管子上,踩动充气踏板,压缩空气就会穿过疏密长短各异的小孔,驱动锤头撞击琴弦,使琴弦发出与人手操作一样丰富细腻的声音来。此外,纸带可以根据演奏者当场的演奏实况被打孔记录下来,从而在以后可以重现原始盛况,现存的历时性纸带有马勒和德彪西两位大师演奏的他们自己的作品。以上介绍和照片参见《古老的自动钢琴》,载于《科技潮》1999年第4期,第154-155页。
    ①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60页。
    ②图片拍摄者为屠式璠。
    ③1847年作曲家比才在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的一家音乐咖啡厅里喝咖啡时,发现该咖啡厅正在表演他的歌剧,于是拒绝支付咖啡费和座位费,并将咖啡厅告上法庭,1847年9月,初审法庭禁止了在该音乐厅演出原告的各种歌剧,并在被告再次违反时,上诉法院判处该咖啡厅支付损害赔偿。——参见[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272-273页。
    ①[美]保罗·戈斯汀著,金海军译:《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②[美]保罗·戈斯汀著,金海军译:《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③[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西方媒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136页。
    ②以美国为例,1921年有5万台收音机,1925年400万台,1927年650万台;1929年1000万台,1938年2600万台,1939年3100万台,在世界大战前夕,70%的美国人定时收听无线电广播。——参见[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西方媒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③张弛:《音乐:从口语传播到文化工业——媒介对音乐行为及社会影响的必然性研究》,载于宋祥瑞主编:《音乐与大众媒介》,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④1961年《罗马公约》的全称为:《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国际公约》,其中第三条将广播界定为:通过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声音或图像和声音。
    ⑤《伯尔尼公约》(1967年文本)第十一条之二:1.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下列专有权利:(1)授权广播其作品或以任何其他无线传送符号、声音或图象的方法向公众传播其作品:(2)授权由原广播机构以外的另一机构通过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3)授权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任何传送符号、声音或图象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
    ⑥“广播”系指:(方案1)无线电或电视播送所制成的节目,供公众根据节目表接收:所有播送行为,不论传播方式是卫星、有线或无线,也不论其是否经过加密,只要广播组织或经其同意向公众提供解密的手段, 均应被视为广播;(方案2)从原点获取广播组织的输出信号,并在该点以最终内容格式提供该信号,同时以电信方式向任何广播节目目标地区传送的过程;‘广播节目’亦作如是观。但谅解是,这种信号带有旨在供公众接收的图象和/或声音;参见WIPO. SCCR/22/11-Elements for a Draft Treaty on the Protection of Broadcasting Organizations.
    ①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张婷婷:《解析“唱片之死”命运之路探寻音乐行业走向》,载于《法制晚报》,南海网http://www.hinews.cn,时间:2011-10-23。
    ①PETERJ.ALEXANDER:Peer-to-Peer File Sharing:The Case of the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51-161,2002.
    ②[美]Joan Van Tassel著,王栋译:《数字权益管理——传媒业与娱乐业中数字作品的保护与盈利》,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6页。
    ①WIPO Copyright Treaty (adopted in Geneva on December 20,1996):Article 1 Relation to the Berne Convention.
    ②Directive 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May 2001 on the harmonis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hapter Ⅱ:Rights and Exceptions, Chapter Ⅲ: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and Rights-Management Information.
    ①[伊拉克]苏比·安韦尔·拉辛德著,王昭仁译:《美索不达米亚的音乐文化》,载于《图片音乐史》古代音乐辑《美索不达米亚》分册绪言,民主德国莱比锡德意志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60-66页。
    ②[美]布罗凯特著,胡耀恒译:《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67-68页。
    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第106页,第233页。
    ④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⑤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⑥武舟著:《中国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00页。
    ②乔健、刘贯文、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③PETER TSCHMUCK: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Music Industry. Published by Springer, xiv.
    ①郑成思:《版权法》(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②国际劳工局1939年出版了一份报告,显示:1935年在美国行政当局拟订的需要提供紧急救济的清单上列有一万五千失业音乐家的名字,而该名单远未包括所有失业情况;日本音乐工作者失业的比例为41%,产业技术员的失业比例则只有16%;1937年对维也纳音乐工作者所作的统计表明,该行业90%人员没有工作。——参见[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 第276-277页。
    ①刘波林译:《罗马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Richard Amold,Performers' Rights,Sweet& Maxwell,1997,p.14-15.参见原晓爽:《表演者权利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4页。
    ①施文高:《比较著作权法制》,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46页。
    ②郑成思:《版权国际公约概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①如英国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中规定了作者享有表明身份权、反对对作品贬损处理的权利,却并未规定发表权。
    ②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1992年颁布,2009年修订)L.121-4条规定:尽管使用权已转让,甚至该转让作品已经出版,作者对受让人仍享有追悔或收回的权利。作者必须在事先赔偿因追悔或收回给受让人造成的损失后,才能行使该权利。
    ③如《日本著作权法》(2010)第18-20条规定了作者的人格权——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但却无收回权的规定。
    ④郑成思:《版权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①宋谨:《究竟什么是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年第1期,第9页。
    ①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557页。
    ①郑成思:《版权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参见埃及知识产权法(2002年)第147条规定。
    ③参见英国《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1988年第21条第3款。
    ④参见韩国著作权法(2009年版)第2条(定义)和第5条。
    ⑤参见美国版权法(1976年版)第101条定义。
    ①沈明:《前版权时代的智识权属观念和出版制度》,载于《北大法律评论》(2006)第7卷,第2辑,第532页。
    ①陶双文:《版权也是人权,同样需要尊重和保护》,载于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ofilel.php?cat?=1&author=2529,2011年10月12日访问。
    ②万勇:《中国著作权法的表演权》,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第14-15页。
    ①[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联合国译:《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54页。
    ①李琸娅:《2012年数字音乐将占全球音乐销售额40%》,载于艾瑞网http://news.iresearch.cn/charts/80036.shtml.
    ②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9-2010年》,载于艾瑞网http://service.iresearch.cn/42
    ③图片来自于腾讯科技:移动产品(手机)用户体验的三个层次,载于CTi论坛http://www.ctiforum.com/forum/2010/12/foruml0_1230.htm,2011年2月20日访问。
    ④图片来自于华硕电脑展示,载于http://8088buv.com/goods.php?id=396,2011年2月20日访问。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张雨泽译,郭寿康校:《版权法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①John S. Lawence, B. Timberg, Fair Use And Free Inquiry:Copyright Law And The New Media, Ablex PublishingCO.,1980,p.10.参见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参见英国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第32条-第50条。
    ②Article 10. Any person may publish, for didactic or scientific purposes, comments, criticisms or notes referring to intellectual works, including up to 1,000 words for literary or scientific works, or eight bars in musical works and, in all cases, only the parts of the text essential for that purpose. This provision shall cover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works, collections, anthologies and other similar works. Where inclusions from works by other people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new work, the courts may fix, on an equitable basis and in summary judgment, the proportional amount to which holders of the rights in the works included are entitled. See Law No.11.723 of September 28,1933-Leg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Courtesy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WIPO,2011.
    ①[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328页。
    ②Article 36. The performance of pieces of music in concerts, auditions and public performances by orchestras, bands, ensembles, choirs and other musical organizations belonging to national State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ose from the provinces or municipalities, shall also be exempt from the payment of copyright to which the previous paragraph refers, provided that public attendance at such gatherings is free. See Law No.11.723 of September 28,1933-Leg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Courtesy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WIPO,2011.
    ①参见《日本著作权法》第30条和第104条。
    ①如我国《著作权法》在2010年修订之前的第四条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②在“乌苏里船歌之争”中,被告一方在抗辩中提出“现行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人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受理此案显然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这一抗辩理由明显不能成立,民间音乐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以及是否有确定的著作权人与判定音乐剽窃与否并无实质关联性。
    ③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Toril Moie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p36.参见黄汉华:《音乐互文性问题之探讨》,载于《音乐研究》2007年9月第3期,第79页。
    ①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①侯桂新:《谷建芬歌曲纠纷案水落石出律师披露事件始末》,载于《江南时报》2003年2月20日,第八版。
    ①参见冯光钰:《从“船歌”纠纷谈起——“编曲”与“作曲”孰高孰低》,载于《云岭歌声》2003年7月,第21页。
    ①王海英:《博弈的目的在于平衡——卡拉OK版权收费之争引发的理性思考》,载于《发展研究》2007年第8 期,第57-59。
    ①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天合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27日,由北京中文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文发数字科技)和深圳华融盛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华融)分别出资3000万和7000万、持股30%和70%注册成立。深圳华融代表版权人出资。天合公司成立后,2007年12月7日,双方在北京市天海商务大厦签署了一份“股权转让合同”。合同规定,经双方友好协商,在甲方(中文发数字科技)的承诺基础上,深圳华融将其持有的20%股权以人民币1元钱的价格转让给中文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出资不变,但持股相同。参见谭翊飞:《“中文发”借卡拉OK监管平台获利KTV版权利益分配浮出水面》,载于《南方周末》,2010-3-24。
    ①参见[澳]卡迈里·普里文:《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保存与维护》,高凌瀚译,载《版权公报(中文版)》,1998年第4期,第7-8页。
    ②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55-79页。
    ①朱新华:《江苏民歌<茉莉花>究竟属于谁》,载于《人民音乐》2007年第6期,第52-53页。
    ②蓝雪霏:《畲族音乐史三题》,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46页。
    ③蓝雪霏:《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载于《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第35页。
    ①李敬民:《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载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53-54页。
    ②蓝雪霏:《论“游移”——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原则研究之一》,载于《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36-54页。
    ③苗晶:《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载于《民族音乐学论文选》,第71页。
    ①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蓝雪霏教授),2010年,第131页。
    ①Timothy Rice:Reflections on Music and Meaning:Metaphor, Signific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Bulgarian Case. British Journal of Ethnomusicology 10/1,2001.P19-38.
    ②参见蓝雪霏:《给农民音乐发展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平台》,载于《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第52-55页。
    ③陆栋梁、蓝雪霏:《三乐共响时空超越——桂东北灌阳县上乡丧葬音乐文化初探》,载于《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第41-52页。
    ①蓝雪霏:《畲族醮仪音乐研究》,载于《音乐研究》2001年9月,第50页。
    ②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③参见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④蓝雪霏:《从文化多样性切入闽台民族器乐创作与演奏》,载于《福建艺术》2069年第2期,第23-26页。
    ①和云峰:《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若干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载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0页。
    ②唐应龙、吴小丽:《“纳西古乐”与“4P”——文化产业视点下的“纳西古乐”》,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51-152页。
    ①蓝雪霏:《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载于《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第5-15页。
    ①孙俊彦:《阿美族马兰地区复音歌谣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5.2-2.传统歌曲走出部落,第81-86页。
    ①吴学源:《纳西古乐是个什么东西》,载于《艺术评论》2003年第1期,第21-26页。
    ②和云峰:《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若干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载于《黄钟》2009年第2期,第108-114页。
    ③Ms. Terri Janke:Minding Culture—Case Studi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WIPO, Geneva,2003.
    ①参见王洛宾口述,马静记录整理,《王洛宾疑结可解》,载于《音乐世界》1995年第1期,第26-27页。
    ②参见夏米力:《关于王洛宾与西部民歌的来信》,载于《人民音乐》1995年第2期,第19-22页。
    ③参见戴海鹏:《民歌岂容出卖?!——<历史是严肃的>续篇》,载于《人民音乐》1994年第6期,第19-2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第7期。
    ①蓝雪霏:《给农民音东发展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平台》,载于《人民音乐》,第52-55页。
    ②乔建中:《中国当代民歌的生态与传承——兼谈中国民歌的“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载于《福建艺术》,第6页。
    ①蓝雪霏:《给农民音东发展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平台》,载于《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第55页。
    ①Darrell A. Posey and Graham Dutfield: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Toward Traditional Resource Right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2001, chapter 8.
    ①sui generis是拉丁文,意指“同类的”(of its own kind).一个专门系统就是为一类特别问题设计的系统。
    ②参见陈志强:《民间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华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第32-37页。
    ①参见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②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1998-1999), Geneva, April 2001, P.116. 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eting in Paris, from 29 September to 17 October 2003, at its 32nd session. WIPO:Consolidated Analysi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Expressions Of Folklore, May 2,2003, P25-29.
    ③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类别,载于www.ihchina.cn,2010-05-30.
    ①梁治平:《法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Ms. Terri Janke:Minding Culture—Case Studi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WIPO, Geneva,2003, case study 5.
    ③Mrs. P.V. Valsala G Kutty: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India,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November 25,2002, P7-10.
    ①Law No.94—36 of February 24,1994, 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perty,7.
    ②Law No.1322 of April 13,1992 Courtesy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WIPO,2011,21-23.
    ③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Canada:Copyright Act. http://laws.justice.gc.ca/en/C-42/39673.html#rid-397072011年10月25日访问。
    ①WIPO & UNESCO: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1982.
    ①Concerning the Special System for the Collec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fense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etting out other Provisions, ACT 20 June 26,2000(Published in Gaceta Oficial (Official Gazette) No.24,083 of June 27,2000) III. Chapter III Registration of collective rights, Article 7.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②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①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256页。
    ②王耀华.:《福建南音》,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③南音社团,载于福建南音网,http://www.fjnanyin.com/college.asp,2011年10月1日访问。
    ④蓝雪霏:《筐格在曲,色泽在唱——马香缎<山险峻>的南音润腔艺术试探》,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4-17页。
    ①黄秀兰:《郭英男国际侵权诉讼案始末——从欢乐饮酒歌谈起》,原载于《山海文化双月刊》2000年第3期,参见孙俊彦:《阿美族马兰地区复音歌谣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5.2.2.传统歌曲走出部落,第81-86页。
    ②我国《商标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①[美]罗伯特·维纳,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3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1页。
    ①蓝雪霏:《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载于《音乐研究》2008年第3期,第9-10页。
    ②徐国栋:《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③参见居其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及其著作权归属》,《人民音乐》1994年第9期,第13-16页。田联韬:《用法律观念审视王洛宾西部民歌的著作权》,《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第18-19页。
    ①苗晶:《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3月,第36-37页。
    ①所谓“文化区”是指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而在文化上形成了某种共同传统并具有某些相似文化“特质”的地区,参见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2期,第75-87页。
    ②分别为东北部平原、西北部高原、江淮、江浙平原、闽台、粤、江汉、湘、赣、西南民歌近似色彩区以及客家民歌特区,参见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第29-40页。
    [1]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美]保罗·戈尔斯坦.国际版权原则、法律与惯例[M],王文娟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5][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M],联合国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7]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9]王耀华.民族音乐论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10]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历史地理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11]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2]黄翔鹏.关于民族音乐型态学研究的初步设想[A].中国音乐年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31.
    [13]郑成思.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吴汉东、曹新明、王毅、胡开忠.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5]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6]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7][奥]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18][美]Arnold P. Lutzker,王娟译.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数字时代的版权和商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9][美]约翰·克里斯特曼.财产的神话----走向所有权的平均主义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1]刘波林.罗马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原晓爽.表演者权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4][美]罗伯特.P.墨杰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5][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美]Joan Van Tassel,王栋译.数字权益管理——传媒业与娱乐业中数字作品的保
    护与盈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7]吴伟光.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版权法危机与对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8]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29]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0]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1]郑成思、韩秀成等.知已知彼打赢知识产权之战——中国“入世”知识产权纵横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
    [32]邓杰.国际私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3]苗晶.黄河下游民歌的传统与现状[G].汉族民歌旋律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4]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35]王太平.知识产权法法律原则理论基础与具体构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6]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蒋凯.中国音乐著作权的管理与诉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8]林逸聪.音乐圣经(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9]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0]胡曲园译.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41]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7.
    [4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张雨泽译,郭寿康校.版权法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6][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7]王灼著.碧鸡漫志,卷一
    [48]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9]周林,李明山.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50]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1][法]朗多尔米著,朱少坤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52][美]罗纳德·V·贝蒂格著,沈国麟,韩绍伟译.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3][英]约翰·洛克著,刘桂琴审校.《政府论两篇》(英文珍藏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54]郑成思.版权国际公约概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55][美]保罗·戈斯汀著,金海军译.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6]汪森,余娘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西方媒介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8]宋祥瑞主编.音乐与大众媒介[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59][伊拉克]苏比·安韦尔·拉辛德著,王昭仁译.美索不达米亚的音乐文化[M].载于《图片音乐史》古代音乐辑《美索不达米亚》分册绪言,民主德国莱比锡德意志音乐出版社,1984.
    [60][美]布罗凯特著,胡耀恒译.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61]武舟著.中国妓女生活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62]乔健、刘贯文、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3]PETER TSCHMUCK: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Music Industry. Published by Springer, xiv.
    [64]刘波林译.罗马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5]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蓝雪霏教授),2010.
    [66]陈志强.民间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D].华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邓杰教授),2006.
    [67]丁丽瑛.知识产权法(第二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8]孙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上卷:总序)[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69]周巍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上卷:序言)[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70]施文高.比较著作权法制[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3.
    [71]郑成思.版权法(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2]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73]梁治平.法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4]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5]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6]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77]王耀华..福建南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8][美]罗伯特·维纳,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9][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0]徐国栋.民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82]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3]梁伯龙,李月编著.戏剧表演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M].
    [84]彭飞.中国的戏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85]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李卫.解读蒂莫西·赖斯的经典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9).
    [2][荷]F.皮尔邦,S.阿洛姆.音乐民族学和emic/etic问题[J].刘勇译.北京:中国音乐(增刊),1995.
    [3]蓝雪霏.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J].音乐研究,2008(3).
    [4]唐广良.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问文学艺术表达国际保护概述[C].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2002.
    [5]卡迈里·欧里文.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保存与维护[N],高凌瀚译.版权公报中文版,1998(4).
    [6]张伯瑜.认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3).
    [7]汤亚汀.莫扎特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评介[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4).
    [8]蓝雪霏.论“游移”——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原则研究之一[J].音乐研究,2004(12).
    [9]林秀娣.原生态音乐档案数字保护中的几个问题[J].艺术科技,2005(1).
    [10]杨民康,杨晓勋.简论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乐舞及其跨民族、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7(5).
    [11]何中华.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J].东岳论丛,1999(7).
    [12]黄翔鹏.乐问[J].音乐研究,1997(3).
    [13]张良宝.对王洛宾评价问题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4]付荣.民间文学表达形式法律保护的经济分析与制度选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5]赵秦.让中国音乐回归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常序列中[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6]王文圣.王洛宾与他的西北民歌评价[J].求索,2008(1).
    [17]侯桂新.谷建芬歌曲纠纷案水落石出律师披露事件始末[N].江南时报,2003年2月20日,第八版.
    [18]周建国.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的著作权及相关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4).
    [19]田联韬.评我国民间歌曲著作权之数次争议[J].中国音乐学,2006(2).
    [20]槐子.民歌与民歌创作——与王洛宾、郭颂、朱仲禄等音乐家有关的话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1).
    [21]黄大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著作权的觉醒[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3).
    [22]徐天祥.关于立法保护民间音乐遗产的问题——从“西部民歌风波”到“乌苏里船歌之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3]张新民.记谱作品权利保护的法律思考与建议[J].知识产权,2003(2).
    [24]张良宝.对王洛宾评价问题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5]陇菲(牛龙菲).原始民歌的激活—由王洛宾说起兼及音乐存在方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3).
    [26]顾柄枢.王洛宾的身后事[J].人才开发,1999(2).
    [27]于庆新.对《王洛宾的内心独白》一文的质疑[J].人民音乐,1999(8).
    [28]黄秀兰.郭英男国际侵权诉讼案始末——从欢乐饮酒歌谈起[J].山海文化双月刊.2000(3).
    [29]关于十首歌曲著作权的意见[J],人民音乐,1995(6).
    [30]王洛宾.我和西部民歌[J].人民音乐,1995(6).
    [31]保护民族文化尊重知识产权[J].人民音乐,1995(6).
    [32]李昆丽.试论《月儿高》的艺术魅力[J].人民音乐,1995(6).
    [33]冯光钰.赶圩归来话民歌[J].人民音乐,1995(6).
    [34]张善.“王洛宾现象”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5(5).
    [35]倪瑞霖.王洛宾先生,您越位了—关于《掀起你的盖头来》[J].人民音乐,1995(5).
    [36]田联韬.用法律观念审视王洛宾西部民歌的著作权[J].人民音乐1995(4).
    [37]戴鹏海.答王洛宾先生[J].人民音乐,1995(3).
    [38]鲁承.解铃还须系铃人—再谈《在那遥远的地方》[J].人民音乐1995(3).
    [39]关于王洛宾与西部民歌的来信[J].人民音乐,1995(2).
    [40]陈钢.最有力的辩词—谈王洛宾和民歌著作权[J],人民音乐1995(1).
    [41]于庆新.民歌的记谱与加工—王洛宾先生访谈录[J].人民音乐,1995(1).
    [42]王洛宾.我和西部民歌[J].人民音乐,1995(1).
    [43]雅森·吾守尔.民间文艺遗产亟需保护[J].人民音乐,1994(Z1).
    [44]伍国栋.民间音乐作品书面规范显示及其权利归属[J].人民音乐,1994(Z1).
    [45]洛宾.历史是公正的[J].人民音乐,1994(Z1).
    [46]屈景明.关于音乐作品的法律界定[J].人民音乐,1994(10).
    [47]刘再生.批评者,批也,评也—对“王洛宾热”现象的思考[J].人民音乐,1994(10).
    [48]艾克拜尔·米吉提.读《民歌岂容出卖》一文有感—兼谈王洛宾现象[J].人民音乐,1994(9).
    [49]石夫.王洛宾先生和新疆民歌[J].人民音乐,1994(9).
    [50]赵亮.电视剧<走西口>音乐侵权八旬老人获补偿2.5万[J].中国新闻网,2012-02-16.
    [51]呼吁加快立法进程,切实保护民间音乐—“弘扬民族音乐,保存、保护民间音乐遗产学术座谈会”纪要[J].人民音乐,1994(9).
    [52]戴鹏海.民歌岂容出卖?!—《历史是严肃的》续篇[J].人民音乐,1994(6).
    [53]杜亚雄.编选《洛宾歌曲集》的前前后后[J].人民音乐,1994(6).
    [54]戴鹏海.历史是严肃的—从“王洛宾热”谈到“炒文化”[J].人民音乐,1994(6).
    [55]田艳.《乌苏里船歌》案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4).
    [56]陆栋梁、蓝雪霏.三乐共响时空超越——桂东北灌阳县上乡丧葬音乐文化初探[J].音乐研究.2006(1).
    [57]孙俊彦.阿美族马兰地区复音歌谣研究[D].东吴大学硕士论文,2001.
    [58]徐万邦.为《乌苏里船歌》给黄永玉讲道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6(3).
    [59]齐树洁.公益诉讼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乌苏里船歌》案评析[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1).
    [60]曹新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哲学考察——以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为研究范式[J].电子知识产权,2005(10).
    [61]邵明艳.让“乌苏里船歌”的歌声更悠扬——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探讨[J].电子知识产权,2005(9).
    [62]李群.光大民族文化,倾情讴歌人民——老冀伏枥的郭颂和永远的《乌苏里船歌》[J].北方音乐,2005(2).
    [63]王海英.博弈的目的在于平衡——卡拉OK版权收费之争引发的理性思考[J].发展研究,2007(8).
    [64]张革新.《乌苏里船歌》案若干法律问题评析[J].法学杂志,2004(3).
    [65]臧小丽.从《乌苏里船歌》案看中国民间文学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完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66]孟文涛.“民歌的版权”意识与署名问题——《乌苏里船歌》纠纷引起的另层思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67]陈博.民间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乌苏里船歌》著作权纠纷案引发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4(4).
    [68]冯光钰.从“船歌”纠纷谈起“编曲”与“作曲”孰高孰低[J].云岭歌声,2003(7).
    [69]蓝雪霏.从文化多样性切入闽台民族器乐创作与演奏[J].福建艺术,2009(2).
    [70]饶传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亟需专门立法保护——《乌苏里船歌》著作权纠纷案一审判决评析[J].学习月刊,2003(3).
    [71]谭翊飞.“中文发”借卡拉OK监管平台获利KTV版权利益分配浮出水面[N].《南方周末》,2010-3-24.
    [72]高志海.《乌苏里船歌》曲出何处[J].检察风云,2003(2).
    [73]陈志强.由“西部民歌风波”想起的[J].中国民族,2006(8)
    [74]吴海珍.从乌苏里船歌案看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3(12).
    [75]苏夏.学习民间音乐与音乐创作——由《乌苏里船歌》署名之争引发的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6]赵宋光.怎样保护创造音乐的智能劳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7]邹璐.继承传统尊重传统严格自律——“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音乐创作”座谈会召开[J].音乐研究,2003(3).
    [78]西贝.民歌民曲:追根溯源著作权[J].中国民族,2003(3).
    [79]张今.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思考兼评乌苏里船歌案[J].法律适用,2003(11).
    [80]田联韬.评《乌苏里船歌》与赫哲族民歌的著作权诉讼[J].人民音乐,2003(3).
    [81]李勇.《乌苏里船歌》起波浪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浮出水面[J].吉林人大工作,2002(4).
    [82]苏亚宁.《好汉歌》引发的名誉权官司[J].法律适用,2000(6).
    [83]邢五一.《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J].中国律师,1999(1).
    [84]姜辉.“好汉”长得不像“王大娘”——驳“《好汉歌》被指涉嫌剽窃”说[J].音乐世界,1998(9).
    [85]伏朝阳.《好汉歌》与《锔大缸》[J].北方音乐,1998(5).
    [86]齐从容.被通俗、摇滚化的民族歌调——评刘欢演唱的电视剧《水浒传》插曲[J].北方音乐,1998(2).
    [87]宋瑾.究竟是创作还是剽窃——也谈《好汉》与《王大娘》的相象问题[J].音乐天地,1998(4).
    [88]李照和.为有源头活水来——名曲《小河淌水》源头初探[J].大理文化,2007(4).
    [89]刘水云.作品自愿登记与著作权权属辩析——兼谈《小河淌水》著作权的证据及权属问题[J].民族音乐,2007(1).
    [90]高晓光.还历史以真实——关于《小河淌水》的署名及著作权属[J].民族音乐,2006(3).
    [91]林明杰.程十发和《小河淌水》的故事[J].北方音乐,2006(5).
    [92]黄禹康.寻访《小河淌水》的神秘源头[J].今日民族,2006(3).
    [93]李锐.《小河淌水》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
    [94]李元庆.华明邦生前谈《小河淌水》——《访陶思良同志》笔记整理[J].云岭歌声,2005(5).
    [95]康民.《放羊调》是《小河淌水》的源头吗?——与尹宜公先生商榷[J].人民音乐,2005(6).
    [96]田联韬.溯本求源《小河淌水》——兼评歌曲《小河淌水》的作品属性与著作权归属[J].人民音乐,2004(11).
    [97]尹宜公.《小河淌水》溯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2).
    [98]杨崎.《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吗?[J].音乐世界,2001(12).
    [99]耿耿.《十送红军》的词曲作者是谁[J].湘潮,2007(2).
    [100]陶丽娜.法院裁决《十送红军》未侵权[J].北方音乐,2006(1).
    [101]尹思齐.湘赣“红歌会”之争[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7(10).
    [102]许文言.为《十送红军》正名[J].人民音乐,2004(6).
    [103]小非.“河南民歌”《编花篮》20年维权之路[J].政府法制,2008(15).
    [104]高琳娜.《编花篮》不是河南民歌?——民族艺术“变脸”原创作品[J].北方音乐,2007(2).
    [105]陈志强.CISAC框架下两岸音乐著作权的管理与诉讼[J].时代法学,2010(3)
    [106]吴学源.纳西古乐是个什么东西[J].艺术评论,2003(1).
    [107]陈志强.知识产权视野下的“原生态歌舞”保护——以泉州市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08]邓杰、陈志强.论民间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4)
    [109]古老的自动钢琴[J].科技潮,1999(4)。
    [110]额鲁特·珊丹.额鲁特·珊丹工作日记——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之一·郭尔罗斯蒙古民歌综述,载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311270102dvrh.html,2011年12月10日访问。
    [111]于润洋.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J].音乐研究,1981(4).
    [112]蓝雪霏.给农民音乐发展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平台[J].人民音乐,2005(4).
    [113]李琸娅.2012年数字音乐将占全球音乐销售额40%》,载于艾瑞网(http://news.iresearch.cn/charts/80036.shtml)
    [114]伍国栋.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J].中国音乐学,2010(3).
    [115][波兰]罗曼·茵加尔登著,杨洗译.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J].美学研究,第二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韩锺恩整理打印版.
    [116]毛继增.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J].音乐探索,2007(2).
    [117]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
    [118]谢晖.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J].政法论坛,2011(7).
    [119]蓝雪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J].中国音乐学,2011(2).
    [120]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121]臧艺兵.汉字与中国音乐记谱法[J].汉字文化,1999(4).
    [122]魏文超、魏汉涛.中西著作权演进路径比较与省思——以宋代版权分析为中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3]郭孟良.中国版权问题探源[J].齐鲁学刊,2000(6).
    [124]保罗·爱德华·盖勒.版权的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版权的关系[J].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6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125]祝雪霏.如烟的旋律——八音盒的流年[J].东方艺术,2010(5).
    [126]张弛.音乐:从口语传播到文化工业——媒介对音乐行为及社会影响的必然性研究[J].宋祥瑞主编:《音乐与大众媒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127]张婷婷.解析“唱片之死”命运之路探寻音乐行业走向[N].《法制晚报》,南海网http://www.hinews.cn,时间:2011-10-23。
    [128]朱新华.江苏民歌<茉莉花>究竟属于谁[J].人民音乐,2007(6).
    [129]蓝雪霏.畲族音乐史三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3).
    [130]蓝雪霏.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J].中国音乐学,2008(1).
    [131]李敬民.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132]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9-2010年》,载于艾瑞网(http://service.iresearch.cn/42)
    [133]苗晶.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3).
    [134]蓝雪霏.畲族醮仪音乐研究[J].音乐研究,2001(9).
    [135]和云峰.对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体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若干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
    [136]唐应龙、吴小丽.“纳西古乐”与“4P”——文化产业视点下的“纳西古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37]乔建中.中国当代民歌的生态与传承——兼谈中国民歌的“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J].福建艺术.
    [138]何中华.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J].东岳论丛,1999(7).
    [139]姜颖.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04(3).
    [140][德]C·萨克斯,俞人豪译.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J].民族音乐学
    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141][澳]卡迈里·普里文,高凌瀚译.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保存与维护[J].版权公报(中文版),1998(4).
    [142]沈明.前版权时代的智识权属观念和出版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6(7).陶双文.版权也是人权,同样需要尊重和保护
    [143]万勇.中国著作权法的表演权[J].电子知识产权,2007(6).
    [144]蓝雪霏.筐格在曲,色泽在唱——马香缎<山险峻>的南音润腔艺术试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
    [145]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9-2010年》,载于艾瑞网(http://service.iresearch.cn/42)
    [146]居其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及其著作权归属[J].人民音乐,1994(9).
    [147][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著,田士永译.萨维尼论法律关系[J].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8]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学,1997(2).
    [149]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
    [150]宋谨.究竟什么是音乐的后现代主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1).
    [1]Merriam,Alan P.The Anthroplogy of Music.Evanston,Il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2]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1998-1999), Geneva, and April 2001.
    [3]Mrs. P.V. Valsala G Kutty: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India,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November 25,2002.
    [4]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eting in Paris, from 29 September to 17 October 2003, at its 32nd session.
    [5]WIPO:Consolidated Analysi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Expressions Of Folklore, May 2,2003.
    [6]Ms. Terri Janke:Minding Culture—Case Studi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WIPO, Geneva,2003.
    [7]Sandler, Felicia:Music of the Village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Self-Expression, Inspiration, Appropriation, or Exploit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1.
    [8]Mills:Indigenous Music and the Law:An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1996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28 (1996).
    [9]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10]Darrell A. Posey and Graham Dutfield: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Toward Traditional Resource Right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1996.
    [11]Stephen A. Hansen and Justin W. Van Fleet,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A Handbook on Issues and Options for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 in 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Maintai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2003.
    [12]Peter Irvine & Kohel Haver:This Land Belongs to All of Us—Jib Jab controversy puts Woody Guthrie song on edge of public domain, from www.peterirvinelaw.com(October,23,2005).
    [13]Peter Irvine:Folk Music, Copyright, and the Public Domain, from www.peterirvinelaw.com (October,23,2005).
    [14]Kutty, Valsala P.V., "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WIPO Publication No.912.
    [15]Bergey, Barry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 the Support and Conservation of Folk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aper deliver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tection and Legislation of Folk/Traditional Culture, Beijing, December 18 to 20,2001.
    [16]Blake, Janet "Developing a New Standard-setting Instrument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UNESCO,2002.
    [17]Glossa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therlands Commission for UNESCO, 2002.
    [18]Ficsor, M., "Attempts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for Folklore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IPO-UNESCO World Forum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Phuket, Thailand, April 8 to 10,1997.
    [19]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eting in Paris, from 29 September to 17 October 2003, at its 32nd session.
    [20]WIPO & UNESCO: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 1982.
    [21]WIPO. SCCR/22/11-Elements for a Draft Treaty on the Protection of Broadcasting Organizations.
    [22]Bill Edwards:PLAYER PIANO HISTORY AND EVOLUTION——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the Automated Piano, http://www.perfessorbill.com/ragtime5.shtml
    [23]PETERJ.ALEXANDER:Peer-to-Peer File Sharing:The Case of the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51-161,2002. 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2011——Music at the touch of a button, p5, from http://www.ifpi.org,2011-10-12.
    [24]Anthony Seeger, Ethnomusicology and Music Law, Ethnomusicology, Vol.36. No.3.
    [25]Timothy Rice:Reflections on Music and Meaning:Metaphor, Signific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Bulgarian Case. British Journal of Ethnomusicology 10/1,2001. P19-38.
    [26]Mark Philips:Metallica-Riff by Riff-Guitar, Cherry Lane Music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