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受贿罪的客观要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贿赂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严重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是反腐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受贿罪作为贪污贿赂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直是刑法理论研究的重点。
     受贿罪的理论问题相当丰富,本文仅就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加以研究,从受贿罪的客体,受贿罪的对象,受贿罪的客观方面等三个大的方面作一些探讨,尤其,对性贿赂问题、贿赂与馈赠的差异、不正当利益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笔者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有关受贿罪客体的探讨,通过对多种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受贿罪的客体是公众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所期待的公正性。
     第二,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受贿罪的对象——贿赂。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了贿赂的范围和性贿赂的相关问题。对于贿赂的范围,通过对立法沿革和理论界各种观点的分析,笔者提出要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贿赂范围重新认定。对于性贿赂问题,笔者提出我国借鉴国外合理的立法模式,将性贿赂犯罪化,弥补我国关于性贿赂犯罪的立法缺陷。在本部分中,笔者还提出关于贿赂和馈赠的区分,应在围绕贿赂和馈赠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考察。
     第三,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在这部分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利用职务便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对立法变迁和区分普通受贿和斡旋受贿的不同情形,提出了相应的观点。首先,在普通受贿中,笔者认为有些情况下,行为人虽然不具有处理某事务的直接权力,但却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凭借自己因职权而产生的制约下属人员的便利条件,要求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利益自己收受财物的,其实质仍是以自己职务为基础的,也应看作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其次,在斡旋受贿中,笔者赞成“影响说”,即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指利用行为人职务对第三者产生非制约性的影响作用;再次,提出取消谋取利益的规定,以完善受贿罪的立法;最后,笔者认为依靠行贿手段排斥竞争对手、损害其他公平竞争者的利益来获取所谓不确定利益,是不正当利益。在界定不正当利益时,不仅要看实体利益,程序利益同样不可缺少,应将实体利益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Recently,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corruption is getting more ang more furiours and the rate of it is rather high, as a result, government's reputation and people's trust to society, punishing the corruption and bribe is rather necessary in striking against corruption and in punishing the official crime, also, it is a core duty of prosecutorial organization.
     There are various sides in theory research of the acceptance of bribe crime,the sphere that the author's research is it's objective condition, such as it's object, objectibe elements and its offense target. Particularly, the authe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ex bribe probl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be and presentation, etc.
     Concretely Er Yan , main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ntent and author's main viewpoint include several the following aspect:
     First, Part I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object, by the fact that the analysis , author to various viewpoint think that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object is the public to justice expected by government staff members duty performance.
     Secondly, Part II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the marriage partner bribery about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Have discussed the bribery range and the nature bribery relevance problem mainly in this part, author. To the bribery range,by the fact that the analysis , author to legislation evolution and the various theory boundary viewpoint suggest that essential points combines "United Nations anti-corruption convention " to the bribery, range firmly believes that again. About sex bribe problem , author the legislation defect suggesting that our country uses the rational abroad legislation pattern for reference , nature is bribed to commit a crime-rization , makes up our country about that the nature bribery commits a crime to nature. In the part,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e examination being in progress about the briber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presenting a gift to , responds to on the basis surrounding a bribery and presenting each a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Part III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objectiv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spect.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aspect making use of post to facilitate composing in reply two for others seeks benefit mainly. The author has passed to legislation changes and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 distinguishing average bribe-taking and mediating bribe-taking ,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viewpoi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ome condition is lower , the behavior people is subordinate to , restricts relation's though having on the post not having the authority handling some affair directness, but making use of but in first, depending on average bribe-taking, other, government staff members's authority of office , the restraint convenient conditions of subordinate personnel relying self on coming into being because of authority of office, require that government staff members is that self recieve property's other ask an influential person for help seeking benefit, please , still, it's essence is to take self post as basis, also responds to look upon as be to have made use of upper facilitating of post; That secondly, the author approves of "affecting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saying authority of office or position making use of me namely takes form " in mediating bribe-taking, is to refer to the effect making use of behavior person post to produce the effect must restrict nature to "the third person"; Once again, suggest that canceling the regulation seeking benefit, legislation with perfect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Finall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depending on the other impartial competitor's to bribe a means discriminating against a competitor , damaging , is illegitimate benefit to come to gain so-called uncertain benefit benefi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oundary fixes illegitimate benefit, not only needing to look at entity benefit, same forbidden is short of procedure benefit, should entity benefit be no combining with, Neither should be overemphasiz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引文
① 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② 张明楷:《受贿罪的共犯》,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参见穆妍:《关于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认定》,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张明揩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20页。
    ② 马克昌著:《刑法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
    ③ (日)大谷实著《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① 《中日公务员贿赂犯罪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② 参见朱作鑫:《性贿赂立法之我见》,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邢光英:《性贿赂不应犯罪化》,载《检察风云》2005年第3期。
    ③ 百愚:《性贿赂:肉体资源三六九等》,星辰在线,2005-02-14
    ④ 邢光英:《性贿赂不应犯罪化》,载《检察风云》2005年第3期。
    ① 吴纯光:《性贿赂:滋生腐败的酵母》载《检查风云》2005年第3期。
    ② 吕哲:《受贿罪问题探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① 朱作鑫:《性贿赂立法之我见》,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参见王利明著:《人格权法新论》,吉林出版社1994年版。
    ② 吕哲:《受贿罪问题探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① 鲜可铁主编:《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 参见孙谦主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② 林准主编:《中国刑法讲义》(下册),全国法院干部业务法律大学1986年印行,第146页。
    ① 参见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② 参见杨敦先主编:《刑法运用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页。
    ① 参见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
    ② 参见刘家琛主编:《新刑法常用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6页。
    ① 肖扬主编:《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② 游伟、谢锡美:《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载于《法学》2001年第1期。
    ③ 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5页。
    ④ 冀建峰:《论间接受贿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载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7期。
    ⑤ 肖扬主编:《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 参见游伟主编:《刑法理论和司法问题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② 游伟、谢锡美:《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载于《法学》2001年第1期。
    ③ 刘生荣等著:《贪污贿赂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① 袁杉:《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① 蒋超、艾军:《间接受贿罪“便利条件’’的司法认定》,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刘光显、张泗汉著:《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② 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③ 王作富、陈兴良:《受贿罪构成新探》,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① 喻伟著:《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页。
    ② 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① 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① 参见王云海著:《美国贿赂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参见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0页。
    ② 肖扬主编:《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含修正案)
    2 香港《防止贿赂条例》(1995年)
    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3年)
    1 肖扬主编:《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2 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 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张明揩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 张明揩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 王俊平、李山河著:《受贿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0 赵秉志著:《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 孙谦主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 喻伟著:《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 河北省高级人民检察院著:《贿赂犯罪及其惩治的理论和实务》,2004年版。
    14 王云海著:《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 赵建平著:《贪污贿赂犯罪界定与定罪量刑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6 孙国祥著:《经济刑法原理和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 孙国祥著:《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学理和判解》,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 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 刘光显、张泗汉著:《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20 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 游伟主编:《刑法理论和司法问题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 穆妍:《关于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认定》,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19卷第2期。
    2 朱作鑫:《性贿赂立法之我见》,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 邢光英:《性贿赂不应犯罪化》,载《检察风云》2005年第3期。
    4 吴纯光:《性贿赂:滋生腐败的酵母》载《检查风云》2005年第3期。
    5 吕哲:《受贿罪问题探讨》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4期。
    6 冀建峰:《论间接受贿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载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7期。
    7 游伟、谢锡美:《斡旋受贿罪司法认定的理论展开》,载于《法学》2001年第1期。
    8 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9 袁杉:《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10 穆妍:《论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6期。
    11 蒋超、艾军:《间接受贿罪“便利条件”的司法认定》,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