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岸洗钱犯罪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洗钱一词并非原有的法律术语,是从英文“Money Laundering”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行为人将自己或他人因犯罪而获取的资金或财产,通过交易或非交易渠道,转换为合法来源的资金或财产,以便切断该资金或财产与上游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避免司法机关的侦查,并因此而“合法”地享受其非法所得财产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大陆和台湾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间的跨境洗钱活动也愈发猖獗,已严重损害了两岸的经济秩序与社会安全。因此,两岸携手共同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两岸间关于洗钱犯罪的立法规定是进行合作的法律基础。本文通过对两岸现行的关于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比较,以期促进两岸洗钱犯罪的立法完善,从而为两岸进行反洗钱刑事司法合作构建法律基础,更为有效地惩治两岸间的跨境洗钱犯罪。
     因此,本文立足于两岸现行的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法律制度,运用文献探讨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两岸洗钱罪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预防洗钱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预防洗钱的义务主体、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进行比较,对两岸的洗钱罪分别进行学理探讨与司法实践的分析。在参考联合国有关国际公约、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对洗钱犯罪的立法基础上,试图对大陆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立法提出完善建议。由于地下钱庄是两岸跨境洗钱的主要途径,文章重点对两岸合作打击地下钱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两岸日益严重的跨境洗钱现状,提出构建两岸合作打击跨境洗钱犯罪机制的构想,以期为立法者未来完善洗钱犯罪法律制度时作为参考。全文除导言外共分六章对这些内容展开论述。
     导言部分,笔者主要就选择两岸洗钱犯罪比较研究作为论文选题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加以阐述和说明。
     第一章,洗钱概述。本章旨在对洗钱问题给出一个基本层面的描述,首先对“洗钱”一词进行了辞源考证,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洗钱的原因,由此引出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以及部分国家相关法律中对于洗钱的界定,进而提出洗钱必须包括的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其次,阐述了洗钱的流程和方式,从资金密集性、过程复杂性、行为隐匿性和范围跨国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洗钱的主要特征。最后,从洗钱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定、社会安定、经济和金融等五方面的消极影响,详细阐述了洗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说明了反洗钱立法的必要性。
     第二章,国际与各国洗钱犯罪立法概述。作为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通过三个国际公约的形式陆续颁布指导性的反洗钱国际法律文件,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也对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制订了《40+9项建议》,这两者代表了国际反洗钱立法的与现状与标准,对我国的反洗钱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还介绍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关于洗钱犯罪的立法规定,通过对国际公约和各国洗钱犯罪立法的介绍,分析得出国际社会洗钱犯罪的立法发展趋势,并对各国关于洗钱罪构成要件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希望对我国完善自身的洗钱犯罪立法有借鉴意义。
     第三章,两岸预防洗钱犯罪行政立法比较分析。本章分四节。文章对两岸预防洗钱的行政立法沿革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在预防洗钱中的作用。国际上关于打击洗钱犯罪的国际公约,均把预防性的反洗钱措施作为最重要的一环,金融机构既是最容易为洗钱侵害的领域,同时也使其处于反洗钱的前沿地位,在预防和控制洗钱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章的重点是对两岸金融机构预防洗钱法律规范的差异进行比较,内容包括:两岸预防洗钱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两岸预防洗钱义务主体、两岸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及权利、两岸金融机构反洗钱的行政责任。通过对比两岸预防洗钱的行政管制措施,在借鉴国际公约和台湾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大陆预防洗钱的行政立法完善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完善反洗钱的部门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并推行反洗钱外部激励机制;三是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
     第四章,两岸惩治洗钱犯罪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比较分析。本章分五节,首先梳理了两岸惩治洗钱犯罪的刑事立法演进,分别对大陆和台湾洗钱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了大陆和台湾洗钱罪的构成要件和刑事处罚的立法规定,依次从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四个要件以及洗钱罪的法定刑设置和没收制度两个方面对两岸洗钱罪的立法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具体认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对各种观点详细评析,并从理论上予以界定。总体而言,两岸对于洗钱罪在具体的立法模式、预防及惩治的法律制度方面都有所差异,各有千秋,总体而言,台湾对洗钱犯罪的研究更加成熟,两岸应该在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立法上相互借鉴。第三,文章对两岸洗钱犯罪的司法适用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大陆在司法实践中以洗钱罪定罪判决的案例较少,这与目前洗钱罪高发的整体形势形成极大反差,论文分析了洗钱罪司法适用面临困境的原因。最后,由于大陆的洗钱犯罪立法起步较晚,且立法技术较国外相对落后,一方面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以反馈到刑事立法中去,另一方面应当学会走“捷径”,即吸收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加快完善大陆洗钱罪刑事立法规定。因此,文章对大陆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完善提出了六方面的建议:一是合理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二是增加洗钱罪的客观行为方式;三是增加“本犯”作为洗钱罪的犯罪主体;四是完善洗钱罪的主观方面;五是加重洗钱罪的刑事责任;六是完善洗钱罪的没收制度。
     第五章,两岸打击地下钱庄跨境洗钱的比较研究。地下钱庄是一种特殊的非法金融机构,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为两岸非法跨境资金转移提供了渠道,通过地下钱庄进行两岸“地下通汇”是两岸跨境洗钱的主要途径。本章首先阐述了两岸通过地下钱庄进行跨境洗钱的危害性,从资金交割方式和资金清算机制两方面对地下钱庄跨境资金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说明,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地下钱庄在金融监管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联合强势打击下依然可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原因。其次,着重探讨了两岸侦办地下钱庄案件的法律适用,得出两岸在打击地下钱庄时存在调查取证难和案件定性难的法律难题,并由此引出两岸合作打击地下钱庄的对策建议:一是抑制对地下钱庄的需求;二是完善打击地下钱庄的法制建设;三是加强两岸的司法协作与执法情报的交流。
     第六章,两岸打击跨境洗钱犯罪的司法合作。两岸跨境洗钱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为达到有效控制跨境洗钱的目的,需要加强两岸的刑事司法互助与合作。文章以两岸现行的《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内容为研究中心,该协议的签署为双方反洗钱协助提供了共同的法律依据,有利于两岸合作共同打击犯罪与开展司法协助。但因为该协议的内容过于简单,存在一定的缺憾,充其量仅属于合作框架,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才能达到有效控制跨境洗钱的目的。文章最后对构建两岸合作打击洗钱犯罪的刑事司法互助机制提出了四点构想:一是协调两岸的反洗钱法律制度;二是加强两岸金融情报中心洗钱情资的分享;三是建立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合作平台;四是建立两岸司法人员定期交流互访机制。推动海峡两岸在合作打击跨境犯罪方面的深度,以期促进两岸携手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维护两岸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Money laundering originally is not a legal term and was translated from itsEnglish term “money laundering”.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the term refers to actswhere a person converts funds or property gained from the offence committed byhim or others into funds or property with legal origin, so as to cut off theirconnection with the related crime and to escape from judicial authorities’investigation, with the purpose to “legally” own such property. Recently, inconnection with the close economic ties cross-strait, the increasing moneylaundering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conomic order and social securityof cross-strait.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tremendously important to collaboratecross-strait to prevent and crack down the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legalfoundation of such collaboration is the legislative rules cross-strait in that regard. B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levant laws in effect with respect to the prevention andpunishment of money laundering, this dissertation purports to facilitate the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in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as well as to set the legalfoundation for the cross-strait judicia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criminal lawperspective, so as to crack down the cross-strait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more effectivel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s of cross-strait toprevent and crack down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and by using the literatureresearch method and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compares the respective rules ofcross-strait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tituents, legal liabili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working mechanism to prevent money laundering, primary responsible parties toprevent money laundering, anti-money laundering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inancialinstitutions, etc. and analyz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moneylaundering offence. In ad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provide advice on theperfection of the Mainland China’s legislation regarding the prevention andcrackdown of money laundering, in light of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f theUnited Nations and laws of other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illegal moneyexchanges are the primary channel to conduct the cross-border money laundering,this dissertation particularly addresses the crackdown of cross-strait illegal moneyexchanges, and, in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challenges faced by anti-moneylaundering of cross-stra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mechanism regarding thecollaboration of cross-strait to crack down cross border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purport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legislators to perfect the anti-moneylaundering legal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inaddition to an introduc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easons and purposes of choosing the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law as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and also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Overview of Money Laundering. This Chapter purports to givethe readers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s of the issues relating to money laundering.First, it interprets the literal origin of the term “money laundering”, and explains,from both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underlying moneylaundering, and according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money laundering” in therelevant rules in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r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ertain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elements necessary for constitution of money laundering. Secondly,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processes and means of money laundering, andexamines the four features of money laundering, i.e., significant fund volume,complexity of processes, covertness of activities, and cross-border features. Lastly,it elaborates the detriments of money laundering to the society from the aspects of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 stability, social stability, economy and finance, and thefundamental reasons for anti-money laundering legislatures.
     Chapter Two: Overview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Legislation of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United Nations, as the most influentia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ve passed three internationaltreaties at different times, providing guidelines regarding anti-money laundering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urthermore, the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Laundering has also published the40+9Recommendations for combating moneylaundering and terrorism financing--these two re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standards on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PRC’slegislation in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This dissertation also outlines thelegislation of certain representativ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countries in thisregard. All these, by reviewing the legis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nd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trends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and by comparing the constituents of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of differentcountrie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guidance to further improve our own legislationregarding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Chapter Three: Comparative Study of Cross-Strait Administrative Laws onPrevention of Money Laundering. This Chapter contains four Subchapters which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actments of cross-strait administrative laws toprevent money laundering, focusing the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 preventing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combating moneylaundering offence all adopt anti-money laundering measures as an importantpreventive too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the area which is mostly affected by moneylaundering and consequently is the frontline of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initiatives.Therefore, this Chapter is focused on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of the cross-strait rules with respect to anti-money laundering,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relevant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then identifies the area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of the Mainland China can improve in 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therelevant regulations in Taiwan. Further this Chapter has suggested improvementsin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 of the MainlandChina to prevent money laundering:(i) the perfection of the mechanism foranti-money laundering among different authorities;(ii) creation and promotion of anincentive plan beyond the authorities;(iii) imposition of anti-money launderingobligation upon certain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egarding the Cross-Strait Criminal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Application with respect to Anti-Money Laundering Offence.This Chapter contains five subchapters. First of all, this Chapter outlines the history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anti-money launderinglaws, and defines the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of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respectively. Secondly, the core of this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n the constituents andcriminal penalty i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issues currently existing in the determination thereof, and reviews in detail variousopinions wit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Chapter particular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sin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including with respect to boththe criminal penalty and the confiscation system. Apparently, the rules of the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generally differ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module, crime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and have their own upsides and downsides. Whileoverall the legislation in Taiwan seems to be more advanced, there are merits thatboth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ould learn from either other. Third, thisChapter compares the circumstances and features of the cross-strait judicialapplication of laws with respect to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particularly, theverdicts of money laundering have been rare in practice, which does not reflect the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crime rate of money laundering, this Chapter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behind the issues confron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Lastly, because the legislation on money laundering in the Mainland China started later than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techniques are alsobehind others, it should, on the one hand, incorporate the experiences from thejudicial practices into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ake a shortcut,i.e., to incorporate advanced legislation of other jurisdictions to perfect our rules onanti-money laundering. Accordingly, this Chapt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on thefollowing six aspects:(i) reasonabl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upstream crime ofmoney laundering;(ii) expansion of the types of objective acts that potentiallyconstitute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iii) addition of the criminals of the upstreamoffences as potential offenders of money laundering;(iv) perfection of the subjectivepurpose of the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v) escalation of criminal liability of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and (vi) perfection of the confiscation system relating to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Chapter Five: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rackdown of Cross border MoneyLaundering through Illegal Money Exchanges. Illegal money exchanges are somespecial, illeg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are out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supervision regime, and provide channels for cross-strait illegal transfer of funds--underground conversion and fund settlement of cross-strait through illegal moneyexchanges has been the primary channel of cross-strait money laundering. This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triments of cross border money laundering throughillegal money exchanges across the Strait, and describes the operation modules ofillegal money exchanges including the fund transfers and fund settlements, and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illegal money exchanges have beendeveloping despite the joint crackdown by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judicial authorities. Secondly, this Chapter particular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rules in investigating cases involving illegal money exchanges, followed by thediscussion of the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crackdown actions against illegalmoney exchanges with respect to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offence.Accordingly, this Chapter suggests that the solutions should be to (i) minimize theneeds of illegal money exchanges,(ii) form a legal regime to crack down illegalmoney exchanges, and (iii) strengthen the judicial cooperation and assistance and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enforcement across the Strait.
     Chapter Six: Cross-Strait Judicial Collaboration in the Crackdown ofCross-border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The increasing cross-border moneylaundering offence requires criminal judicial as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ross-border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This dissertationfocused the research on the provisions of the “Agreement on Joint Cross-StraitCrime-fighting and Mutual Judicial Assistance”, the execution of which hasprovided a bilateral legal tool in the assistance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isexpected to benefit the further collaboration of cross-strait to crack down criminalactivities and provide judicial assistance. However, due to the brevity of the contents,such Agreement has its inherited drawbacks, and therefore could be considered onlya framework agreement on the collaboration, and may achieve its goals to effectivelycontrol cross border money laundering only if further rules are incorporated toperfect the cross-strait criminal judici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With respect to thecross-strait collaboration to crack down money laundering offence, This dissertationfinally proposes collaboration in four areas to enhance the depth of thecollaboration, in the hope of furthering the prevention and crackdown of moneylaundering offence so as to safe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finance across the Strait:(i) reconcili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legal rules againstmoney laundering,(ii) formation of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iii)perfection of the cross-strait judicial cooperation and assistance system againstmoney laundering, and (iv)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for judicial personnel acrossthe Strait to visit and exchange with each other on a regular basis.
引文
1参见【加】克里斯·马泽尔:《洗钱》,赵苏苏译,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参见【美】杰弗里·罗宾逊:《洗钱,世界第三大产业——洗钱的内幕》,新馨等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转引自阮方民:《洗钱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参见郭建安、王立宪、严军兴:《国外反洗钱法律法规汇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2参见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法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洗钱防制法杂志》第47卷第4期,2003年8月版,第74页。
    1参见莫洪宪、郭玉川《有组织犯罪的界定》,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参见张军主编:《反洗钱立法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2参见藏广州主编:《国际反洗钱政策措施与各国金融反洗钱业务操作及典型案例分析实用手册》卷一,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4页。
    1参见张燕玲:《金融业反洗钱问题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
    1参见高铭暄等主编:《经济犯罪和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国际化及其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1参见梁英武著:《支付交易与反洗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参见白建军:《银行与洗钱》,载白建军主编:《金融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31-532页。
    1参见阮方民著:《洗钱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0页。
    1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8页。
    1参见:《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第1款(c)项;转引自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34页。
    2参见何萍著:《洗钱与反洗钱动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20页。
    4参见《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10条“法人责任”。
    1参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序言”。
    1参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3条第2款。该公约所确立的“各类犯罪包括”:贿赂本国公职人员,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公职人员贪污、挪用或者以其他类似方式侵犯财产,影响力交易,滥用职权,资产非法增加,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私营部门内的侵吞财产,窝赃,妨害司法等犯罪。
    2参见欧阳卫民:《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意义》,载于《中国金融》2005年第24期。
    1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41页。
    2参见FATF:Annual Report of Financial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2005-2006),“I. Overviewof the FATF”,转引自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49页。
    1参见FATF:《40项建议》(2003年6月20日),第1项建议。“指定的犯罪类型”包括以下20种犯罪:(1)参加有组织犯罪集团和敲诈勒索;(2)恐怖主义,包括恐怖融资;(3)贩卖人口和偷渡;(4)性剥削,包括对儿童的性剥削;(5)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6)非法贩卖军火;(7)非法贩卖盗窃物品及其他物品;(8)贪污和贿赂;(9)诈骗;(10)伪造货币;(11)伪造和盗版产品;(12)环境犯罪;(13)谋杀和严重人身伤害;(14)绑架、非法拘禁和劫持人质;(15)抢劫或盗窃;(16)走私;(17)敲诈;(18)伪造;(19)侵犯版权;(20)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
    2参见芬德森:《反洗钱立法如何借鉴FATF<四十条建议>的内容》,载于俞光远主编:《反洗钱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544页。
    1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53页。
    1所谓“指定的非法行为”,是《洗钱控制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洗钱的上游犯罪,具体包括了毒品交易、谋杀、纵火、绑架、走私、伪造和各种形式的欺诈。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和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2参见《美国法典汇编》第18编第1956节a款第1项。
    1参见《美国法典汇编》第18编第1956节a款第2项。
    2参见《美国法典汇编》第18编第1957节。
    1参见阮方民:《中英两国反洗钱立法发展比较与启示》,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2参见阮方民:《中英两国反洗钱立法发展比较与启示》,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3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18页。
    1参见王新:《加拿大反洗钱刑事立法之研究和借鉴》,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11月。
    2参见王新:《加拿大反洗钱刑事立法之研究和借鉴》,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11月。
    1参见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2参见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
    1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注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26页。
    1参见王新:《俄罗斯反洗钱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1参见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67页。
    1参见王新:《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载于《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2参见赵金成著:《洗钱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1参见徐汉明、贾济东、赵慧:《中国反洗钱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3页。
    1参见阮方民著:《洗钱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作富教授所作序言。
    1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冯淑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草案)>的说明》(2006年4月25日)
    2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冯淑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草案)>的说明》(2006年4月25日)
    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中国反洗钱报告》,“第二章反洗钱法制建设”。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1条。
    1参见蔡清祥:《刑事经济犯罪之研究---防制洗钱之探讨》,载于《法学家》1996年第3期。
    2参见苏南桓:《洗钱—防制理论与实务》,联实书局1997年10月版,第190页。
    1参见谢立功:《两岸防制洗钱法制之比较》,载于《警察法学》2003年1月,第252页。
    1参见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1参见台湾《洗钱防制法》第6条:金融机构应订定防制洗钱注意事项,报请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备查;其内容应包括下列事项:一、防制洗钱之作业及内部管制程序。二、定期举办或参加防制洗钱之在职训练。三、指派专业人员负责协调监督本注意事项之执行。四、其他经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指定之事项。
    2参见李杰清:《洗钱防制的课题与展望》,法务部调查局,2006年2月,第141-142页。
    1参见曲新久:《中国反洗钱的法律框架及主要内容》,载于《法学杂志》2007年3月。
    1参见哈明瑄:《台湾地区反洗钱工作及借鉴意义》,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1月。
    1参见谢福源:《防制洗钱之研究—理论与实务》,财团法人金融人员研究训练中心,1996年5月,第69-70页。
    1参见严立新:《反洗钱在行动》,载于《中国金融家》2011年第1期。
    1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载于《海南金融》2009年第3期。
    1参见严立新:《黑白芝麻理论与中国银行业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构建》,载于《上海金融》2010年第9期。
    1参见参见:陈振邦、常余荣:《对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于《金融会计》2008年第7期。
    2参见陈慧玲、安怡芸、吕佳陵:《浅析洗钱犯罪——兼论两岸金融业防制洗钱之法律责任(八)》,载于《法务通讯》第2390期,2008年5月。
    1参见严立新著:《银行业反洗钱机制研究——约束条件下激励机制框架的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98页。
    2参见毛术文:《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陈小云:《中国反洗钱法制建设的最新发展》,载于《中国金融》2006年第22期。
    1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1参见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1参见苏南桓:《洗钱—防制理论与实务》,联实书局1997年10月版,第190-191页.
    1参见台湾立法院议案关系文书院总第1692号政府提案第520号,1995年5月6日,第15页,转引自台湾逢甲大学蓝志麟硕士论文:《我国洗钱防制成效之研究》,2007年5月。
    1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2参见张明楷:《法益初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3参见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1参见卢勤忠:《我国洗钱罪立法完善之思考》,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参见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3页。
    1参见林钰雄著:《新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8页。
    2参见谢立功著:《金融机构面临之洗钱挑战与对策》,台湾金融研究院2004年版,第163页。
    1参见谢立功:《我国防制洗钱法之省思》,载于《律师杂志》第239期,第63页。
    2参见谢立功:《我国防制洗钱法之省思》,载于《律师杂志》第239期,第63页。
    1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2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1参见吴冠华:《中美洗钱罪比较研究——兼析我国洗钱犯罪控制体系的完善》,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参见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上),自版2002年10月,第414页。
    1参见谢立功:《台湾、澳门防制洗钱之法理结构比较》,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跨境犯罪与刑事司法互助”学术研讨会论文。
    2参见刘宪权著:《金融犯罪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451页。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刑法第191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一)通过典当、租赁、买卖、投资等方式,协助犯罪分子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二)通过与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现金密集型场所的经营收入相混合的方式,协助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三)通过虚构交易、虚设债权债务、虚假担保、虚报收入等方式,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换为“合法”财物的;(四)通过买卖彩票、奖券等方式,协助犯罪分子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五)通过赌博方式,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换为赌博收益的;(六)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入境的;(七)通过前述规定以外的方式协助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
    2参见赵金成:《洗钱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1参见李杰清著:《洗钱防制的课题与展望》,法务部调查局2006年2月版,第66页。
    2参见林东茂著:《刑法综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368页。
    3参见唐若愚:《海峡两岸洗钱罪之简要比较》,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
    1参见台湾《洗钱防制法》第11条第4项。
    2参见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罚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法杂志》第47卷第4期,第83页。
    1参见高铭暄、王作富主编:《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2参见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562页。
    1参见林东茂:《刑法综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369-370页。
    2参见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自版2010年9月版,第158-159页。
    1参见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2参见陈兴良:《协助他人掩饰毒品犯罪所得行为之定性研究——以汪照洗钱案为例的分析》,载于《北方法学》2009年第16期。
    3参见何萍著:《洗钱与反洗钱动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04页。
    1参见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2参见陈明华:《洗钱罪的认定与处罚》,载于《法律科学》1997年第6期。
    3参见钊作俊:《洗钱犯罪研究》,载于《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
    4参见曹子丹、侯国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页。
    5参见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于《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1参见2009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刑法第191条、第312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一)知道他人从事犯罪活动,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二)没有正当理由,通过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三)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财物的;(四)没有正当理由,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收取明显高于市场的“手续费”的;(五)没有正当理由,协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者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六)协助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转换或者转移与其职业或者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财物的;(七)其他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2参见林东茂著:《刑法综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4页。
    3实务同通说,认为本条项之规定,已经明示“知”与“欲”两个要素,学理上所称的直接故意,须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具备明知及有意使其发生之两个条件。引自林钰雄著:《新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76页。
    4在刑事立法方面,若要将特定故意犯之构成要件故意,仅限于直接故意(不包括未必故意)者,通常均用“明知”之用语予以特定,并区别无论直接故意、未必故意均能成罪之一般故意。参见李杰清:《洗钱罪保护法益及处罚》,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115期,2004年6月,第24页。
    1参见林山田著:《刑法通论(上)》,自版2002年11月,第168页。
    2参见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罚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法杂志》第47卷第4期,第85页。
    1参见陈兴良著:《判例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2参见林安民:《洗钱罪面临的困境与立法完善》,载于《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参见莫洪宪著:《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对我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2参见卢勤忠:《我国洗钱罪立法完善之思考》,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参见贾宇、舒洪水:《洗钱犯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第97页。
    4参见赵金成著:《洗钱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5参见刘宪权、吴允锋:《论我国洗钱罪的刑事立法的完善》,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年6月。
    1参见彭凤莲:《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趋势》,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1参见刘宪权著:《金融犯罪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460页。
    1参见王新:《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载于《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1参见何萍著:《洗钱与反洗钱动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00页。
    1分别参见:《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第1款;《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6条第1款;《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3条第1款。
    2参见刘守芬、申柳华:《金融犯罪刑事抗制之思考》,载张智辉、刘远主编:《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3参见康怀宇著:《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参见李杰清:《洗钱罪保护法益及处罚》,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115期,2004年12月。
    2参见《欧洲反洗钱公约》第6条第3款a项规定:“当行为人应当推测出财产是收益的情形时,各缔约国可以采取其认为是必要的措施,将行为人的洗钱行为确定为刑事犯罪。”
    3参见王新:《德国反洗钱刑事立法述评与启示》,载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参见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于《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1转引自谢立功著:《两岸洗钱现况与反洗钱法规范之探讨——兼论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参见张军主编:《反洗钱立法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433页。
    1参见黎友焕、郭文美:《当前地下钱庄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2从广义上讲,一切游离于正规汇款体系和正规统计及监测之外,具有汇款替代功能、提供传送金钱服务
    或提供价值转移服务的系统或网络,均为替代性汇款体系(Alternative Remittance System),又称为非正规
    价值转移体系(Informal Value Transfer System)。转引自:欧阳为民主编:《中国洗钱犯罪类型学初探》,
    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3页。
    1参见谢立功著:《两岸洗钱现状与反洗钱法规范之探讨—兼论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9页。
    3参见许福生:《两岸跨境犯罪新情势、新问题探析》,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07页。
    1参见黄明昭、黄水愿:《消弭两岸新兴经济金融犯罪》,载于《刑事双月刊》2007年5月,第12页。
    2参见林安民:《我国反洗钱立法演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5参见《中华民国98年经济犯罪防制工作年报》,法务部调查局,2010年5月,第29页。
    1参见欧阳卫民主编:《中国洗钱犯罪类型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11-12页。
    2参见欧阳卫民主编:《中国洗钱犯罪类型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20-21页。
    3参见谢立功著:《两岸洗钱现状与反洗钱法规范之探讨—兼论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8页.
    1参见初本德主编:《地下钱庄问题深度解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213-214页。
    1参见吴汉铭:《打击地下钱庄中的法律问题透析》,载于《上海金融》2006年第1期。
    1参见李若谷主编:《反洗钱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80页。
    1参见吴天云:《两岸利用地下通汇洗钱之现状与预防》,载于《检查新论》第十期,2011年7月。
    1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反洗钱处课题组:《海峡两岸非正规汇款体系对反洗钱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第4期。
    1参见课题组:《海峡两岸非正规汇款体系对反洗钱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福建金融》2008年第4期,第25页。
    5参见许瑞山:《浅论两岸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载于台湾《刑事》双月刊2007年第5-6期,第6页。
    6参见郭翔:《越境犯罪与控制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48页。
    1参见许朝霞:《我国国际资本流动与反跨境洗钱》,载于《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22期。
    2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94页。
    1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89页。
    2参见《中国反洗钱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90页。
    1参见严立新著:《银行业反洗钱机制研究——约束条件下激励机制框架的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79页。
    1资料来源:台湾法务部《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案件统计总表(1000504),转引自陈文琪:《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之严格与实践》,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11年8月。
    2资料来源:台湾法务部《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案件统计总表(1000504),转引自陈文琪:《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之严格与实践》,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11年8月。
    3资料来源:台湾法务部《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案件统计总表(1000504),转引自陈文琪:《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之严格与实践》,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11年8月。
    1资料来源:台湾法务部执行《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执行情况统计表(1000504),转引自陈文琪:《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之严格与实践》,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11年8月。
    2参见薛少林:《海峡两岸跨境毒品犯罪的刑事司法协助问题》,载于《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
    1参见时延安:《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5月20日版。
    2王新:《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第379页。
    1林硕伟:《两岸防制洗钱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59页。
    2黄晓亮、马玺镇:《海峡两岸反洗钱刑事司法协助问题研究》,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5页。
    1参见高铭暄、徐宏:《海峡两岸互涉犯罪管辖协调问题探讨》,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期,第16页。
    2参见陈光中、田力男:《海峡两岸刑事管辖冲突及解决路径》,载于《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第32页。
    3参见高俊义:《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犯罪资产分享”问题初探》,载于《犯罪研究》2005年第12期,第73页。
    1参见徐鹏:《跨境洗钱犯罪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2参见谢立功:《台湾、澳门防制洗钱之法理结构比较》,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跨境犯罪与刑事司法互助”学术研讨会论文。
    1参见许福生:《两岸跨境犯罪新情势、新问题分析》,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阮方民著:《洗钱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梁英武著:《支付交易与反洗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新著:《反洗钱:概念与规范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刘宪权著:《金融犯罪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5、何萍著:《洗钱与反洗钱动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6月版。
    6、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徐汉明、贾济东、赵慧著:《中国反洗钱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陈兴良著:《判例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严立新著:《银行业反洗钱机制研究——约束条件下激励机制框架的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10、赵金成著:《洗钱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莫洪宪著:《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对我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马志毅著:《洗钱与反洗钱——跨国界跨世纪的交锋》,红旗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顾肖荣等著:《比较刑法总论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4、边维刚著:《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5、郭翔著:《越境犯罪与控制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
    16、康怀宇著:《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7、林安民著:《我国反洗钱立法演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林东茂著:《刑法综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9、苏南桓著:《洗钱—防制理论与实务》,联实书局1997年10月版。
    20、李杰清著:《洗钱防制的课题与展望》,法务部调查局,2006年2月版。
    21、林钰雄著:《新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2、谢立功著:《金融机构面临之洗钱挑战与对策》,台湾金融研究院2004年版。
    23、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上),自版2002年10月版。
    24、林山田著:《刑法通论(上)》,自版2002年11月版。
    25、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上)》,自版2010年9月版。
    26、林钰雄著:《新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7、谢立功著:《两岸洗钱现况与反洗钱法规范之探讨——兼论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加】克里斯·马泽尔:《洗钱》,赵苏苏译,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29、【美】杰弗里·罗宾逊:《洗钱,世界第三大产业——洗钱的内幕》,新馨等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30、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31、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郭建安、王立宪、严军兴主编:《国外反洗钱法律法规汇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军主编:《反洗钱立法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3、藏广州主编:《国际反洗钱政策措施与各国金融反洗钱业务操作及典型案例分析实用手册》卷一,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高铭暄等主编:《经济犯罪和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国际化及其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张明楷主编:《法益初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白建军主编《金融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姜威主编:《反洗钱国际经验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7月版
    10、张明楷主编:《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高铭暄、王作富主编:《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12、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13、赵秉志、杨诚主编:《金融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4、俞光远主编:《反洗钱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5、赵星主编:《刑事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6、李若谷主编:《反洗钱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7、张智辉、刘远主编:《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欧阳卫民主编:《中国洗钱犯罪类型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9、欧阳卫民主编:《国际反洗钱重要文献选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2月版。
    20、欧阳卫民主编:《中外洗钱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1、李竞雄主编:《反洗钱典型案例评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2、初本德主编:《地下钱庄问题深度解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3、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编:《中国反洗钱专题研究(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8月版。
    24、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编:《中国反洗钱专题研究(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5、《中国反洗钱报告2007》,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6、《中国反洗钱报告2008》,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7、《中国反洗钱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8、《中国反洗钱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9、《中国反洗钱报告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30、台湾《洗钱防制工作年报2007》,法务部调查局2008年5月版。
    31、台湾《洗钱防制工作年报2008》,法务部调查局2009年7月版。
    32、台湾《洗钱防制工作年报2009》,法务部调查局2010年6月版。
    33、台湾《洗钱防制工作年报2010》,法务部调查局2011年6月版。
    34、台湾《洗钱防制工作年报2011》,法务部调查局2012年6月版。
    1、莫洪宪、郭玉川《有组织犯罪的界定》,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张燕玲:《金融业反洗钱问题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1。
    3、欧阳卫民:《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意义》,载于《中国金融》2005年第24期。
    4、阮方民:《中英两国反洗钱立法发展比较与启示》,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5、王新:《德国反洗钱刑事立法述评与启示》,载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王新:《加拿大反洗钱刑事立法之研究和借鉴》,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11月。
    7、王新:《俄罗斯反洗钱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8、王新:《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反洗钱罪名体系研究》,载于《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9、哈明瑄:《台湾地区反洗钱工作及借鉴意义》,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1月。
    10、曲新久:《中国反洗钱的法律框架及主要内容》,载于《法学杂志》2007年3月。
    11、谢福源:《防制洗钱之研究—理论与实务》财团法人金融人员研究训练中心,1996年5月。
    12、严立新:《反洗钱在行动》,载于《中国金融家》2011年第1期。
    13、严立新:《黑白芝麻理论与中国银行业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构建》,载于《上海金融》2010年第9期。
    14、陈振邦、常余荣:《对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于《金融会计》2008年第7期。
    15、毛术文:《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16、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陈小云:《中国反洗钱法制建设的最新发展》,载于《中国金融》2006年第22期。
    17、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于《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18、卢勤忠:《我国洗钱罪立法完善之思考》,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唐若愚:《海峡两岸洗钱罪之简要比较》,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
    20、陈兴良:《协助他人掩饰毒品犯罪所得行为之定性研究——以汪照洗钱案为例的分析》,载于《北方法学》2009年第16期。
    21、刘为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司法》2009年第23期。
    22、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罚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法杂志》第47卷第4期。
    23、陈明华:《洗钱罪的认定与处罚》,载于《法律科学》1997年第6期。
    24、钊作俊:《洗钱犯罪研究》,载于《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
    25、阮方民:《洗钱犯罪的预防与惩治》,载于《人民检察》2007年第3期。
    26、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罚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法杂志》第47卷第4期。
    27、林安民:《洗钱罪面临的困境与立法完善》,载于《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8、卢勤忠:《我国洗钱罪立法完善之思考》,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9、贾宇、舒洪水:《洗钱犯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30、刘宪权、吴允锋:《论我国洗钱罪的刑事立法的完善》,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年6月。
    31、彭凤莲:《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趋势》,载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32、黎友焕、郭文美:《当前地下钱庄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33、许福生:《两岸跨境犯罪新情势、新问题探析》,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4、黄明昭、黄水愿:《消弭两岸新兴经济金融犯罪》,载于《刑事双月刊》2007年5月。
    35、吴汉铭:《打击地下钱庄中的法律问题透析》,载于《上海金融》2006年第1期。
    36、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反洗钱处课题组:《海峡两岸非正规汇款体系对反洗钱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第4期。
    37、参见许朝霞:《我国国际资本流动与反跨境洗钱》,载于《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22期。
    38、薛少林:《海峡两岸跨境毒品犯罪的刑事司法协助问题》,载于《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
    39、时延安:《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载于《法制日报》,2009年5月20日版。
    40、黄晓亮、马玺镇:《海峡两岸反洗钱刑事司法协助问题研究》,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1、陈光中、田力男:《海峡两岸刑事管辖冲突及解决路径》,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
    42、高俊义:《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犯罪资产分享”问题初探》,载《犯罪研究》2005年第12期。
    43、徐鹏:《跨境洗钱犯罪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44、、高铭暄、徐宏:《海峡两岸互涉犯罪管辖协调问题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期。
    45、许福生:《两岸跨境犯罪新情势、新问题分析》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46、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载于《海南金融》2009年第3期。
    47、蔡清祥:《刑事经济犯罪之研究---防制洗钱之探讨》,载于《法学家》1996年第3期。
    48、谢立功:《两岸防制洗钱法制之比较》,载于《警察法学》2003年1月。
    49、谢立功:《我国防制洗钱法之省思》,载于《律师杂志》第239期。
    50、廖尉均:《从洗钱罪之刑法根据论洗钱防制法之修正方向》,载于《刑事洗钱防制法杂志》第47卷第4期,2003年8月版。
    51、陈慧玲、安怡芸、吕佳陵:《浅析洗钱犯罪——兼论两岸金融业防制洗钱之法律责任(八)》,载于《法务通讯》第2390期,2008年5月。
    52、谢立功:《台湾、澳门防制洗钱之法理结构比较》,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跨境犯罪与刑事司法互助”学术研讨会论文。
    53、李杰清:《洗钱罪保护法益及处罚》,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115期,2004年6月。
    54、许瑞山:《浅论两岸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载于台湾《刑事》双月刊2007年第5-6期。
    55、吴天云:《两岸利用地下通汇洗钱之现状与预防》,载于《检查新论》第十期,2011年7月。
    56、陈文琪:《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之严格与实践》,载于《月旦法学杂志》2011年8月。
    1、刘飞:《洗钱罪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曾文波:《洗钱罪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林安民:《我国反洗钱立法演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吴怡:《洗钱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张先广:《洗钱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6、王蓓蓓:《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7、李参:《论洗钱罪的立法缺失及完善》,吉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8、吴冠华:《中美洗钱罪比较研究——兼析我国洗钱犯罪控制体系的完善》,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9、林硕伟:《两岸防制洗钱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0、孟晶:《洗钱犯罪上位犯罪研究》,复旦大学20069年硕士论文。
    11、彭湛:《洗钱罪“焦点问题”研究》,南京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2、马宏伟:《洗钱犯罪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江志:《关于洗钱罪之若干法律问题研究》,http://www.mp.gov.mo/gb/int/articles-2003-04a,htm,2012年4月9日。
    2、冯江:《两岸联手破获一起洗钱案三嫌犯坑台商2.6亿遭法办》,载自中国台湾网,http://www.chinataiwan.org/xwzx/bwkx/201101/t20110111_1690029.htm。
    3、王秋实:《台男子帮诈骗集团洗钱在京受审辩称不知钱来源》,转自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1-19/2796890.shtml。
    4、刘大年:《两岸贸易及投资合作制度化与发展趋势》,http://www.npf.org.tw/post/2/7812
    5、王建民:《2010两岸经贸:合作迈入新阶段谈判渐入深水区》,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tw/2010-12/24/content_21612862.htm。
    6、高斯斯:《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之所需》,转自中国台湾网,http://www.chinataiwan.org/plzhx/hxshp/201106/t20110614_1886324.htm。
    7、http://news.163.com/11/0930/12/7F6SAJ9700014AEE.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