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贿赂犯罪十分严重,并呈现出普遍性、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征,它不仅破坏了国家廉政建设、冲击社会平衡心理体系、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众威信,有效治理之路任重而道远。为更好的打击现实中复杂多样的腐败行为以及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义务,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新增了类似《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的贿赂犯罪的内容,该行为于2009年10月16日被命名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本文正是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研究对象,在立足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借鉴联合国公约以及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初步论述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背景和现实意义,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本罪的比较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影响力交易罪的相关规定进行研究来加深对本罪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同其他犯罪一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也包括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其中,犯罪客体是国家廉政建设制度;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利用影响力、通过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财物和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等几个构成要素。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又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是直接故意。
     第三部分是本罪与我国刑法中其他相关犯罪之间的比较。本文第三章通过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斡旋受贿罪、介绍受贿罪等我国刑法中相关犯罪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加深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完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若干立法建议。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刑法中有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尚存在一些不足,结合《公约》与国内法的相关规定,笔者就扩大犯罪主体,扩大贿赂物的范围为一切不正当利益,既包括财物,又包括财产性利益,还包括非财产性利益,以及增加对行贿人的定罪处罚的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The situation of bribery which shows the features of prevalence, diversity, complexity and concealment is getting worse in China. The crime not only damag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balance system, more damage to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s public authority.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ahead to effectively eradicate it. In order to penalize the complexity of bribery and to fulfill the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the seventh meeting in the eleventh national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adopted the“PRC Criminals law Amendment VII”(‘Criminal law Amendment VII’as follows) on February 28, 2009. Article 13 of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VII increases a new crime of bribery,which is like the“trading in influence”of the 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Convention’as follows). And the new crime was named as“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on October 16, 2009.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egal stipulation of national laws, takes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as the subject and draws upon Convention and relevant legal stipulation aboard to basically discuss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and relevant legal regulations. This paper contains four chapters. It has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The first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ime thoroughly, the article also compares it with the convention as well as doing research on crime of trading in influence in the other countries’criminal law.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Similar to other crimes,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also includes its criminal object,o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criminal subject and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e,among which,criminal object is the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 system,the objective aspect consists of several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such as using the influence, demanding the improper interests with authoritative behaviors for an entrusting party, obtaining or taking the property and reaching the level of larger amount or serious plot. Subject of this crime is national staff or non-national staff,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is directly and intentional.
     The thir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and other related crimes such as accepting bribes, middleman briberies and introducing bribes etc. The discussion is very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is crime deepl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legislative suggestion against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However, we must be aware of the problem that provisions still have some shortcomings about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in Criminal law. Based on the provisions of“convention”and domestic,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legislative suggestion on three aspects which contain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subject, enlarging bribery to all of the illegitimate interests of both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 not only properties,but also property of benefits and non-property of benefits, adding the punishment for the briber. The author wishes that it would be helpful for the anti-corruption in our country nowadays.
引文
1 2008年3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3刘宪权:《聚焦刑法修订之受贿罪:逐步向国际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靠拢》,载《法制日报》2008年9月21日第14版。
    4参见德永健:《刑法修订:严惩官员身边人受贿》,载《中国人大》2008年10月10日,第31-32页。
    5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9页。
    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7-1138页。
    7陈正云、李翔、陈鹏展:《联合国腐败公约——全球反腐败的法律基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8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9 [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页。
    10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156页。
    
    11高博:《影响力交易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法治论丛》2005年第20期,第91页。
    12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55页。
    1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9页。
    15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第32页。
    16汪维才:《论影响力交易罪的基本构造和转化适用》,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682-685页。
    17赵永红、钱业弘:《我国应增设影响力交易罪》,载《检察日报》2004年3月23日第4版。
    
    18李德民:《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载《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9期,第24页。
    19张永恒:《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载《理论视野》2005年第6期,第15页。
    20郭跃进:《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21万有林:《简论非权力影响力》,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49页。
    22薛进展、谢杰:《增设影响力交易罪:全面规制间接形式的贿赂行为》,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8日第4版。
    23郭竹梅:《受贿罪新型暨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126页。
    24参见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12页。
    25参见冯菁:《行贿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第42页。
    26廖福田:《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务前沿》,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39页。
    27参见廖福田:《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物前沿》,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84页。
    28参见李冠煜:《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93页。
    29刘志远:《新型受贿犯罪司法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34页。
    30参见王荣利:《赵秉志详解刑法修正案(七)反腐新罪名》,http://www.jcrb.com/zhuanti/fzzt/xfxzaq/jd/jdw/200904/t20090403_202363.html,(访问日期2009年4月3日)。
    31德永健:《刑法修订:严惩官员身边人受贿》,载《中国人大》2008年第19期,第31-32页。
    32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七)解读,http://www.chinalawedu.com/new/21603_21609/2009_3_2_ji56148213012390028736.s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8日)。
    33刘宪权:《贿赂犯罪的完善与适用——以《刑法修正案(七)》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第56页。
    34王荣利:《赵秉志详解刑法修正案(七)反腐新罪名》,http://www.jcrb.com/zhuanti/fzzt/xfxzaq/jd/jdw/200904/t20090403_202363.html,(访问日期2009年4月3日)。
    3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49-151页。
    36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页。
    37赵秉志:《中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国际化论纲》,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310/10/68969_2765091.shtml,(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38参见王平、陈鹏:《关于贿赂的界定》,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第4期第9卷,第467-468页。
    
    39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40肖扬宇:《“对合犯”之本土化新探》,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72页。
    41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第75页。
    1、陈正云、李翔、陈鹏展著:《联合国腐败公约——全球反腐败的法律基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3、[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5、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6、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郭跃进著:《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8、郭竹梅著:《受贿罪新型暨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9、廖福田著:《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务前沿》,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10、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张明楷编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4、刘志远主编:《新型受贿犯罪司法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德永健:《刑法修订:严惩官员身边人受贿》,载《中国人大》2008年10月10日。
    2、高博:《影响力交易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法治论丛》2005年第20期。
    3、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
    4、汪维才:《论影响力交易罪的基本构造和转化适用》,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李德民:《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载《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9期。
    6、张永恒:《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载《理论视野》2005年第6期。
    7、万有林:《简论非权力影响力》,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冯菁:《行贿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9、李冠煜:《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刘宪权:《贿赂犯罪的完善与适用——以《刑法修正案(七)》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11、王平、陈鹏:《关于贿赂的界定》,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第4期第9卷。
    12、肖扬宇:《“对合犯”之本土化新探》,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3、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
    1、刘宪权:《聚焦刑法修订之受贿罪逐步向国际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靠拢》,载《法制日报》2008年9月21日第14版。
    2、赵永红、钱业弘:《我国应增设影响力交易罪》,载《检察日报》2004年
    3月23日第4版。
    3、薛进展、谢杰:《增设影响力交易罪:全面规制间接形式的贿赂行为》,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8日第4版。
    1、王荣利:《赵秉志详解刑法修正案(七)反腐新罪名》,http://www.jcrb.com/zhuanti/fzzt/xfxzaq/jd/jdw/200904/t20090403_20236
    3.html,(访问日期2009年4月3日)。
    2、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七)解读,http://www.chinalawedu.com/new/21603_21609/2009_3_2_ji56148213012390028736.shtml,(访问日期2009年2月28日)。
    3、赵秉志:《中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国际化论纲》,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310/10/68969_2765091.shtml,(访问日期2009年3月1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