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用影响力受贿问题学界已经做了比较多的探讨和研究,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则是2009年才出台的一个新罪。在《刑法修正案(七)》颁布前,学界对利用影响力受贿问题的探讨多是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8条为基础而展开的。现如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以及该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差异,引起了学界,甚至是民众的广泛研究和讨论。从总体上分析,这些探讨大致都是从司法认定和立法得失及完善两方面展开的。具体说来,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界定方面,必须明确“近亲属”、“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其他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范围,以及对它们进行界定的意义。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的认定上,必须明确“影响力”的含义、类型,以及在本罪中的地位,利用“影响力”的具体方式,以及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犯形态、犯罪停止形态的区分。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关犯罪的界定方面,必须明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诈骗罪在犯罪构成上的异同,以及司法认定上的难点。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得失及完善方面,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存在五个方面的得失,包括扩大了受贿犯罪的主体范围,却增加了受贿犯罪主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客观方面的表述仍没有脱离既有受贿犯罪的立法缺陷;在刑罚裁量上突破了受贿犯罪既有模式,但具体标准有待明确;是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对接,但对接不完全;缺乏对行贿行为的规制,造成贿赂行为规制上的失衡。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bribery by influential, and using the influence of taking bribes is a new crim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in 2009 i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7)". Before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7)",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academic impact of the use of bribery is based on Article 18 of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Today,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oduction of accepting bribes by using influenc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The difference has caused the academia, or even people's extensiv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rom the overall analysis, these discussions are generally focused on recognizing of the Justice, and both gains and losses on legislation. Specific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crime, we must make clear "near relative", "left the national staff", "other closely related person" of the scope and define their meaning. As for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identification, you must explicitly "influence" means, type, and the status of this crime, the use of "influence" of the specific approach and influence on the use of accomplice in the crime of bribery for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s of crime to stop. Among influence in the use of bribery and related offenses defined, there should be a clear influence of accepting bribes and using the good offices of taking bribes, taking bribes and the use of influence introduced bribery, the use of bribery and influence in the crime constitutes a frau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difficulties on the judicial determination. Influence of bribes in the use of gains and losses and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the use of influence in accepting bribes results in gains and losses in five areas, including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he main crime of bribery, while increased the scope of uncertainty of bribe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 aspect is still not out of the existing defects in the legislation; breakthrough in the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bribery is the progressive point, but the specific criteria should be more clear; the sentence to this new crime is the adjustment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but the adjustment is not complete; lack punishment of giving bribery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regulation.
引文
①杨书文.《试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5期。
    ①杨书文.《试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5期。
    ①王玉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梅传强,胡江.《<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之解读》,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11卷第5期。
    ②杨书文.《试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5期。
    ①黄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之理解》,载《江西检察》,2009年第6期。
    ①彭波.《论影响力交易的刑法规制—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页。
    ②辛波.《影响力交易罪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7页。
    ③易丽娜.《论影响力交易罪》,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②辛波.《影响力交易罪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页。
    ①左坚卫,赵恩勰.《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解读与反思》,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2009年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536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①李山河.《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载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556页。
    ①于志刚.《中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七)>颁行为背景的思索》,载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507页。
    ①李蕴辉.《解析<刑法修正案(七)>第388条之一的犯罪主体——兼论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的受贿罪》,载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524页。
    ②《赵秉志教授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读》http://www.dehonglawfirm.com/Information/CN/20091109513.html
    ①李山河.《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载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554页。
    ②左坚卫,赵恩勰.《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解读与反思》,载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537-1538页。
    ①全国首例“利用影响力受贿”案开庭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02/09/394960.shtml
    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版,第36页。
    [1]杨书文.试论影响力交易罪[J].人民检察,2009(5).
    [2]王玉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3]梅传强,胡江.《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之解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5).
    [4]黄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之理解[J].江西检察,2009(6).
    [5]彭波.论影响力交易的刑法规制—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辛波.影响力交易罪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易丽娜.论影响力交易罪[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9]左坚卫,赵恩勰.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解读与反思[A].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李山河.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A].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2]于志刚.中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七)》颁行为背景的思索[A].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3]李蕴辉.解析《刑法修正案(七)》第388条之一的犯罪主体——兼论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的受贿罪[A].赵秉志,陈忠林,齐文远.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4]《赵秉志教授对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的解读》http://www.dehonglawfirm.com/Information/CN/20091109513.html
    [15]全 国 首 例 “ 利 用 影 响 力 受 贿 ” 案 开 庭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02/09/394960.shtml
    [16]李金明.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法商研究,2010(1).
    [17]毛校霞,王钧. “关系人”受贿的共犯认定——兼议<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8]张阳.论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问题——以《刑法修正案(七)》为视角[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19]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对惩治腐败相关条文的完善[J].专题: 《刑法修正案(七)》的理解与适用(中),2009(5).
    [20]韩若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1]杨力.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周铭川.国家工作人员是否能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中国检察官,2010(4).
    [23]孟庆华,史晶.《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罪名界定问题探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4]袁彬.论影响力交易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3).
    [25]成愈峰.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26]杨佳滢.略论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5).
    [27]李国雁.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8]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9]吴情树,李婕.影响力交易罪之探讨[J].法治从论,2009(4).
    [30]赵亚飞.受贿罪共同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胡同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探讨——对刑法第388条之一的解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4).
    [32]沈玉忠.增设影响力交易罪:全面规制间接受贿行为——兼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第11条[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33]肖扬宇.影响力交易罪与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09(1).
    [34]薛洁松.新型受贿犯罪内容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35]李冠煜.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J].福建警官学报,2010(1).
    [36]王玉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探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10(1).
    [37]高博.影响力交易罪若干问题研究[J].法治论丛,2005(3).
    [38]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3).
    [39]陈雷.论影响力交易罪[A].刘宪权主编《刑法学研究(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赵秉志,杜邈.论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1).
    [41]王作富,但未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J].法学杂志,2005(4).
    [42]方明.对受贿罪若干问题的反思与重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1).
    [43]曾凡燕.论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模式——以《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第11条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09(1).
    [44]胡梦梦.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5]贺佩.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影响力交易罪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6]孙兰.贿赂罪犯罪构成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7]林艳.斡旋受贿行为的司法认定及其立法完善[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9.
    [48]聂资钝.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犯罪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9]余水晶.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检讨与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0]邢晓东,姜君颖.影响力交易罪客观行为界定[J].当代经理人,2005(15).
    [51]吴华清.斡旋受贿犯罪主体的扩张与界定——以《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规定为基础[J].中国检察官,200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